火。线。代。练。( 专 业 团 队 0死亡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我的IP从业经历 - 易唯思、华诚、飞利浦
发布者: ||
查看: 199020|
评论: |原作者: forrest_chen
摘要: 时间过得飞快,从上次发帖介绍面试经历,一晃已经整整三年过去了,回看过去的帖子,当年毅然辞职准备司考、投简历找工作的艰苦历程仿佛还历历在目。这三年来经历了一年半的在事务所的洗礼、锻炼,在学艺未 ...
& && & 时间过得飞快,从上次发帖介绍面试经历,一晃已经整整三年过去了,回看过去的帖子,当年毅然辞职准备司考、投简历找工作的艰苦历程仿佛还历历在目。这三年来经历了一年半的在事务所的洗礼、锻炼,在学艺未精的情况下就匆匆走进了国际公司的知识产权部门,完成了从代理到in house的转变,如今又在刚刚站稳了脚跟的时候由于机缘巧合而将要开启荷兰总部的IP征程,好像三年一个轮回,在IP的职业道路上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过去的三年在IP的从业道路上的步伐明显比刚毕业之后的那三年快了不少,学习了不少知识,丰富了在IP领域各方面的工作经验,对于IP工作也有了更多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但还远谈不上资深,如果三年前是刚刚入门的话,那现在只能说是在门里转悠了两圈,资历尚浅。这三年来工作转变可能有些快,最近心里有了一种不太踏实的感觉,借用葛大叔的名言就是“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但机会既然已在眼前就只能放开胆子去拼了。
& && & 想起总结、分享自己这六七年来的从业历程,直接原因是前不久做为毕业校友和领导回浙大宣传一个飞利浦IP&S部门的奖学金计划,挑选应届的工科研究生到瑞典哥德堡的一所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知识产权管理硕士学习,飞利浦负担全部费用,学成后与飞利浦IP&S上海签订三年工作合同。个人觉得这是个天赐良机,抱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便宜不能让复旦给占了(这次只在浙大和复旦进行了宣讲,一共只有两个名额)的原则,虽然由于事前宣传不太到位到场听宣讲的同学并不多,但我还是竭尽所能,从介绍IP在中国的前景出发,结合自己毕业以来曲折的IP从业经历,为这个项目做足了广告。有的同学对IP了解甚少出于好奇来参加,也有的同学对IP有了初步了解并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但基本上都对IP行业的工作内容、如何着手入行、前途如何知之甚少,不少同学听得相当认真(至少我这么觉得,呵呵),让我感觉到自身时间有限但内容还算丰富的从业经历对后来者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于是乎想起了之前发过的帖子,惊讶的发现点击量已经超过五万奔向六万了,而且又有不少人的鼓励和肯定,从而更加坚定了我再发一帖的决心,希望能给后来者多少带来些参考。
& && & 还是想说我并非什么牛人,不过是IP大军中比较普通的一份子,只是一路走来时运颇佳,步步踩在了点子上。我也说不上是好人,只是比较乐于分享罢了,分享能让我感到快乐,因为快乐所以愿意去做,是趋利避害、满足虚荣心(人多少都有点吧)人之本能而已,不关乎好坏善恶。
& && & 后续正文中大家可能会更多看到我对工作过的公司的正面积极的评价,这里面肯定会有圈子小、身份好识别、不想得罪人的原因,但本质原因还是我对从业过/中的每家公司都心存感激和热爱,它们都给予了我非常好的成长机会,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个人性格决定了我更多的去发现好的积极的一面,本能的抵制坏的消极的那一面,自我安慰,阿Q精神万岁。
& && & 引子有点长,实质内容却不多,权当先吊吊味口吧(希望有人点击啊,呵呵)。今天先到这,以后不定期进行更新。
-———————————我是更新分割线————————————易唯思篇 - 从IP咨询服务起步
易唯思(Evalueserve)是一家总部设在印度的外包服务公司,准确来说应该是最大的office设在印度,注册的总部好像是在百慕大,据说一共就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国际惯例大家懂的。与印度传统的IT、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有所不同,易唯思宣扬的是知识型外包服务(KPO),强调为客户提供知识型的服
务,强调与传统外包服务相比自己的附加值更高,在中国贯以了咨询公司的名字,但易唯思也以咨询公司(麦肯锡、BCG等,记得没错的话有专门的team为这
两个客户服务)做为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但总体来说营利模式还是没有什么变化,都是利用相对便宜的劳动力来为欧美公司提供质量相当但成本相对低廉的服务。
易唯思两个合伙创始人还是相当有来头的,Marc好像是奥地利人,原来是麦肯锡的一个全球技术支持中心的head,对商业咨询了然于胸、人脉广
泛,Alok是美籍印度人,原来是IBM的一所研究中心的head,对技术、知识产权方面有专长。据说两人是在一个朋友聚会上不期而遇的,在闲聊过程中两
人一拍既合,决定成立一家公司,于是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易唯思诞生。易唯思是在2006年左右进行中国的,office位于上海,主要看中的是欧美公
司对于中国市场的越来越重视以及中国人的中、日、韩语言优势,06年到08年发展相当快,由于全球经常危机,至10年我离开的时候基本上趋稳。进入中国之
后,易唯思还先后在南美的智利和东欧的罗马尼亚建立了两个office,基本上完成了覆盖二十四小时时差和全球主要语言的布局。
易唯思主要有四块业务,商业咨询(BR)、投资咨询(IR)、市场咨询(MR)以及知识产权咨询(IP),其中以BR、IR业务为主,人数也比较多。IP
相对来说算是一个小部门,但在10年左右的时候已经有差不多三百来号人(当时易唯思有差不多两千多人),大多数人位于印度总部,中国的IP部门在10年的
时候大概有二十来个人。IP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专利的检索、分析,印度也为客户提供英文的专利撰写服务。
& &&&& 简单的介绍了易唯思的情况之后,就要回到我和易唯思的缘分上来了,只能说是偶然中的偶然我进入了易唯思,而正是易唯思把我带上了IP之路。
& 一切又要从日本留学说起,可能扯得有点远,但就像电影蝴蝶效应所阐示的那样,一个偶然的事件足以影响人的一生,而我的蝴蝶效应的开端就是去日本留学。我
的从业过程中运气一直都超乎寻常的好,能去日本留学就可以算是运气表现之一吧。这是一个日本滨松光电子公司(光学领域的全球大牛)与浙江大学光电系的联合
培养计划,挑选两名即将升入研二的直博研究生去日本滨松的中央研究所工作学习一年。本来一届的直博学生就有限,我们那届大概二三十人吧,再加上很多老板出
于研究项目衔接不上、不想失去一年的基本免费劳动力等种种原因而不让自己的直博生报名,我的老板是出奇的开明(记得03年的时候大卫科波菲尔去杭州地行魔
术表演,实验室的一个老师提意去看,老板二话没说就给了我一万来块钱的现金去黄龙买了二十几张票,带了实验室所有老师、学生一起看的,这样的老板一般没
有),鼓励我报名。竞争出奇的不惨烈,五选二,成绩不是很突出的我顺利出线。
日本一年的留学生活对我产生了两个非常重大的影响。其一,看到了光学领域科研投入、科研物质基础与日本的巨大差距,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直观的认识。差
距的巨大是让我震惊的,就举一个例子,飞秒激光器这样的高端设备,当时在高校光学领域算是顶尖的浙大光电系只有一台,而我所去的日本滨松中央研究所的一个
研究室,十几个人差不多两三个人就有一台飞秒激光器,印象极为深刻的是一次整理实验设备,两三台飞秒激光器就被收走了,因为旧了被淘汰了。我在日本的那一
年,公司又从法国买回来了一套超大功率的飞秒激光器(为什么要用套呢,因为系统太大,专门盖了一个千八百平方米的房子装它),最高功率能达到
50~100TW,能量有多高呢,就是聚焦起来能进行核反应产生同位素,买这个系统就是这目的。硬件条件的差距给我的冲击还不是最大的,对科学研究所抱的
幻想和期望与实际的差距才是致命的。曾经觉得科学研究是非常屌、酷、炫的事情,穿梭于各种科研设备之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高深奥妙新奇有趣的实验,但正如
何兵教授所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给了我当头一击,原来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炫酷的,更多的时候是不断的一遍遍重复着枯燥无聊的实验,积月累
年地看不到实验成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需要有很强的耐心和毅力,要耐得住寂莫。关照我进行实验的日本同事,在差不多多半年的时间里就一直重复着一个实
验,咋听起来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可笑,就是聚焦高功率的飞秒激光器的光看看能不能把水的分子键打断,从而生成氢和氧的清洁能源,能量转换效率如何。于是你可
以实验室里听到一天有规定的吡啪声(高能飞秒光脉冲聚焦后能使空气电离),最后得到那么一点点疑似的氢和氧,再拿出测试,发现好像是有氢气,但怎么氮气那
么多啊,实验用的气体收集小瓶气密性不好漏气了呗。至于能量转换效率,其实拍脑袋想一想就能知道会低得不得了,先要电转换成光,还要用半导本体激光器的光
泵浦飞秒光脉冲种子,再用光去打断化学键。但拍脑袋想问题和现代科学研究不相融,科学研究讲求的严谨和实证,可以笑人家傻,但笑过之后要想想可能就是这种
“傻”造就了日本的科学进步。和在滨松工作的一名中国籍研究人员也聊过应该样做科研的事情,他说他和同事为了解决半导体激光器的水冷问题,整整布了差不多
两年的水管,日本人就是靠着这样严谨的科研精神造就了更加可靠的产品。随着对于科学研究认识的慢慢转变,对于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肃然起敬,但也慢慢的感受
到了科研枯燥的一面,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科学研究,当初选择读博士是不是错了,自己能在科研的路上耐得住寂莫埋头苦干下去吗,自己今后的路又在哪
里,这为我后来走进易唯思、走上IP道路在思想上埋下的伏笔。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在去日本之前自己无论是英语还是日语都不怎么样,英语和
许多中国式教育出来的学生一样,考考试还行,可是面子薄怕出错不太敢说,日语就基本上是零基础,只是在去日本之前自学了三个月。到了日本之后,首先就面对
着交流的考验,被逼得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说,好在日本人英语也不怎么好,但只要能沟通就好,慢慢地脸皮也就厚了能放得开了,语言归根到底是为了沟通,语
法不太对,口音不太正这些问题都不大,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才是关键。于是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不断进步,刚开始时是边想边说的英语,接着英语表达越来
越流利似乎能用英语直接思考表达不用脑子里从汉语翻译成英语了,同时随着日语能力的提高,交流过程中日语的使用比率也逐步增加,到我回国的时候日常的日语
交流已经没有什么大问题了。甚至在我回国之前的一个来月的时候,用日语和实验室的主任还吵了一架,说了对他的种种不满,说得越来越激动,语速也越来越快,
加上口音和语法不太正确吧,主任愣是没明白我到底在吵什么、有点呆住了,哈哈哈哈。后来想想自己那个时候太年轻冲动了,不应该和主任吵的,不过还好主任并
没有跟我多计较,或许他觉得这小子虽然没能给他帮什么忙还添了不少事,但这一年日语说溜了,总算是达成了他的一个要求(主任年纪有点大了,五十多,哑吧英
语,让我好好学日语,尽量用日语交流)。双语能力的提高为我进入IP领域、并且走得还比较顺利提供了硬件支持。
日本留学回来之后,留学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首当其冲的就是科研项目衔接不上,不得不重新选题再次起步,更加致命的是差不多六年、我非常有信心且稳定的初
恋感情出现了危机,人一下子就坠落到了谷底。第一次发现我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坚强,学习、研究、生活被彻底打乱,混混噩噩稀里糊涂的过了一年,转眼就要
博四了,但科研方面毫不头绪,博士能否毕业成了大问题,到了必须振作不然就有永远沉沦下去的风险。痛定思痛,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博士辍学转硕找工作。博
士可能要延期毕业是我考虑辍学的一个因素,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觉得自己不太适合于科研,博士学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博士毕业而不从事研究性工作或许是对
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无端耗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并不是说博士毕业做IP行业不好,但总体上说博士在入行的初期、甚至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显示不出来什么优势,
看着比自己早毕业几年的硕士或是本科生拿着比自己高(搞不好会高很多)的薪资,心里的滋味应该不太好受,但从长远来看博士这个名头还是一个很宝贵的资源,
尤其是老外比较认这个,比方德国人名片上没个Ph.D好像都太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而且现在生物化学领域名校博士似乎成了入大所的标配。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运气再一次站到了我的一边。当时浙大对于直博生转硕有一个规定,就是进入博士第四年之后可以申请,经过导师、系、院的审批后,可以进行硕士答辨毕业。而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导师的批准,只要导师签字了,系里和院里就是走一下过场,导师不同意一切都没戏。虽然我的
导师很开明,但当时系里还没有直博转硕的先例,而且我还去日本呆了一年,回来之后就不读了,占了导师的名额和培养津费,但没怎么给导师干过活,人在好也会
有点脾气的。当时我鼓足了很大的勇气才和导师谈了转硕的事,没想到导师没有训斥、没有责怪,甚至看不出他一丝的不悦,听完我的打算,他说他相信我是一个比
较成熟稳重的学生,做这个决定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要我自己考虑清楚了他就会支持我的决定。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导师慈祥、慰藉的表情,眼泪一直在我
眼圈里打转,但我忍住了没有流下来。一直以来觉得非常对不住导师,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感激之情。
&&&学校的手续搞定之后,就集中精力于找工作了,一切安排就续之后方才把自己的决定告诉父母,主要是怕他们过于操心。知子莫若母,在听到我的决定之后,
电话那边老妈哭了,她说那段时间一直隐隐觉得我有很大的心事瞒着他们,她很担心,她用颤抖着的声音苦苦哀求说能读到博士不容易别放弃妈妈求求你,从来不干
涉我决定的老爸也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再多考虑考虑,我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但为了不让他们担心,我尽最大努力压制自己的情绪让他们清楚地知道我决
心已定木已成舟无可挽回。
进入易唯思
决定转硕的时候已是年初,招聘季已过,很多公司的招聘工作已经结束,找工作也就成了我要解决的另一个难题,而且这个难题更棘手,辍学就是因为不想做研究,
但自己没有方向,根本想不清自己要做什么工作。入手还是容易的,飘渺水云间(浙大校内BBS,俗称88)的Work版。可能是冥冥中天注定,基本上在
Work版潜水的第一时间我就看到了易唯思的招聘会宣传帖(可能不是我打开的第一帖,但绝对是头四五个中的一个),看了IP职位的招聘要求之后,我的感觉
是“天啊,天无绝人之路,这找的不就是我吗?”。大体上的要求是这样的:工科背景,最好硕士及以上,英语流利,如会日、韩第二外语尤佳,能尽快入职。至于
什么是IP,IP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我完全一无所知。招聘会就近在眼前,赶紧准备了简历,买了套西服,于是参加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招聘会,这也是到目前
为止以应试者身份参加的唯一的一次。
招聘会的情形还记得一二,开场前巡回播放的易唯思宣传片配得是星球大占里的音乐,记忆尤为深刻,之后两次以校友身份回浙大招聘时也是这个音乐,是一些同学
的吐槽点。代表IP部门进行宣讲的是一个印度人R,IP部门在中国的头,讲得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了,大体上是IP的一些简单介绍,其中有一段我记得还算清
楚,那就是IP工作需要具备理工科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要有法律知识,两者缺一不可,向理工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远比向法学学生灌输理工科知识来得容易、实
际,IP领域是理工科学生一个不错的工作方向。R看上去很年轻,三十来岁的样子,长得比较高大结实,有着一双非常有神的大眼睛,透着智慧,一看就知道这个
人非常聪明。后来知道他是81年的,只比我大一岁,当时才26岁(印度人一般看上去都显老),如此年轻就能获得老板的信任只身一人来到中国组建IP团队,
足可反应出他个人能力的出色。R很有个人魅力,宣讲会上他非常注意自己的口音(我交流过的印度人中口语最好的一个),还特别控制了语速,侃侃而谈,神采奕
奕,别人怎么想的我不太清楚,可能我没见过什么世面,完全被他的宣讲所倾服,我觉得我很愿意跟R这样的人工作,一定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R非常有亲和
力,很善于和人沟通,破冰的速度快得令人惊讶,总是能很快地抓住毫不相识的人的注意力迅速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是他的天赋,在我认识的人当中在这方面还没有
人能出其右。宣讲会结束后现场进行了笔试,全英文的,内容已完全记不清了。
易唯思的招聘效率比较高,当天晚上出笔试成绩,随即通知第二天面试。R和另外一名中国同事一起对我进行面试,开始主要问了我的专业,学习的课程,毕业课题
什么的,后面还问了一些智力问答题,比方如何把一个圆柱状的杯子里的水刚好使以出一半,最后询问了我的日语水平,当时易唯思有许多客户有日语相关的服务需
求,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日语工作一直开展不起来,所以他们对这个好像很关心,但两个人苦于都不会日语,验不出个究竟,我还是比较实在的,说刚取得
JLPT一级证书,听、说、读都还可以,写没有什么把握,至于能不能达到工作所需要的水平,现在心里不是很有底,但我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人还算聪明,所以
稍加以时日适应工作应该不成问题。之后还见了易唯思中国的大头S,内容更像是闲谈,而且S好像有点心不在焉,说着说着眼神就不自觉的漂向窗外,当时有点紧
张,觉得是不是没戏啊,后来想想觉得是恰恰相反,这个人他们一定要了,走个过场而已。面试后没过多久就收到了offer,薪资虽然很一般、或者可以说有点
少,但养活自己还是没问题的,而且当时易唯思在中国刚刚起步不久,IP部门更是成立仅仅半年左右,我又是第一个会日语的人,今后的发展可能会不错,关键是
我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不用再迷茫了,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未来又充满了希望。
拿到offer之后,虽然还没答辨,但我还是很快来到了上海开始了工作。人生到处遇贵人,我要来上海工作的事情无意中传到了我大学本科同学老公(当时还是
男友,我同学正在欧洲留学)的耳里,他主动打电话邀请我,说他现在就一个人住,有空房间如果我愿意可以到他家去住。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马上就搞定了住
的地方,而且还是免费的豪宅(世纪公园边上的高档社区),感激涕零,感叹自己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在易唯思成长
记得没错的话我是易唯思中国IP部门的第六名员工,是第一个会日语的员工。进入易唯思之后R很快给我进行了IP基础知识的培训,有了一些基本概念,但日语
相关的工作基本上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自己一边自学一边工作,了解日本专利号码规则,熟悉日本专利局的专利检索功能,如何检索,如何下载全文,如何查看法律
状态,日本特有专利分类,一点一滴的积累。开始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项目还不是很多,工作不太忙,压力比较小,team的人也比较少,每天中午都一起出去到
附近的小饭店一起点菜吃饭,说说笑笑,非常开心,是我工作过程中最为开心的一段日子。
& && &&&易唯思IP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专利检索和分析,根据不同的目的检索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大体上有prior art search
(invalidation, patentability, free-to-operate, state-of-the-art),
landscape search, portfolio
search等。日语项目基本上以invalidation无效检索为主,客户主要是欧美的律所或公司,在受到专利诉讼后绝大多数的被告都会提起专利无
效,而日本庞大的专利库对于欧美人来说是一堆非常值得挖掘的宝藏,但由于语言的限制他们自己只能望日文而兴叹,而这正是我的工作内容,帮助他们找出有价值
的日文前案。说起来挺容易,无非就是给我一篇美国专利,到数据库里找到与之相类似的日文专利,仅此而已,但实际工作起来会发现对人的能力要求还是颇高的。
首先就是语言,你起码得能看英文吧,而且你要有比较好的技术理解能力,专利是技术性文件,你得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般一个检索项目只有40个小时左右的时
间)看懂理解了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才能着手检索,你得能看日文,看懂分析是不是公开了目标专利的技术特征,还要能把相应的日文翻译成英文,最后还要在电话
里用英文向课户解释清楚你检索到的前案为什么和目标专利相关,怎样公开了目标的技术特征,客户多是欧美的专利律师,时间宝贵,经常咄咄逼人,问题尖锐,你
需要使用一门外语在电话中解释另一门外语写成的技术文件中的技术问题,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
&&&虽然我进公司不久之后又来了一个会日语的同事,她还有在事务所的工作经验,但小姑娘比较内向,日语虽然过了一级,但和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口语不太
好,所以刚进公司不久面试日语应聘者的任务就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我身上,就是因为公司刚起步,所以对于新人来说也会有很多在成型公司难以得到的机会,比如说
去面试。我非常喜欢去面试,不是因为可以高高在上对应试者狂追猛问得到优越感,而是因为可以通过面试提高自己的沟通应变能力,从应试的人那里学到东西,而
且你有了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的权利,掌握着team的发展方向,所以无论多忙我都会抽出时间去参加面试。刚开始我只是负责日语的面试(面日语的时
候,英语也就顺便面了),后来由于有些比较忙,不愿意因为面试的事耽误时间,所以慢慢的我也开始面只说英语的人,尤其是和我专业对口的应试者。没有统计过
我在易唯思一共面了多少人,一两百人可能还是有的。无论是本科、硕士、博士,国内名校还是留洋海归,我都面过,其中不乏比我更加优秀的人,我基本上都能从
容应对,不卑不亢,真诚以对,既不会盛气凌人,但也能hold住气氛,相信绝大多数应试者对我的印象还是可以的。
为新人培训是我另外一件比较喜欢做的事。刚开始的时候R都是自己给新人做培训,但随着我们以工作的熟悉,慢慢的开始由较早入职的员工为新人培训。培训也是
一件费时而又看不到直接好处的事情,但是我非常喜欢做这件事。给别人培训就意味着首先自己要比较精通,通过给新人培训,从他们的问题当中经常可以发现自己
的不足,而且这是比较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于提高沟通能力、练胆量很有帮助。
&&&我在易唯思一共工作了三年时间,从最初的壮志凌云,到后来慢慢的觉得工作内容的相对单一和无法向IP的核心领域发展而心生隐忧,也曾期待过IP业务
能有所转型升级,但这并不是易唯思的优势所在,个人期望只能是望洋兴叹,渐渐的心生去意。做决定还是比较突然和坚决的,应该是10年4月的时候,晚上躺在
床上准备睡觉,想着司法考试还有不到半年了,对于我这样没有法律基础的人来说,准备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可能又到了十字路口需要决择的时候了。于是告诉老婆
我想离职,专心准备司考和专代考试,为以后转型去律所准备两块敲门砖。老婆很支持我,让我安心考试,她养我,有了这个首肯一切也就顺理成章。虽然决定下得
很果断,但当和R说的时候回想起三年来和team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我还是不免心酸眼泪差点没流下来,我去意已绝,R也就未多加挽留。听说我要离职,而
且是祼辞,很多同事都很吃惊,因为在大家眼里我一直是对易唯思忠程度的典范,或许有了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吧,而我心里的确有一些背叛了他们的负罪感。
最大的收获
& && & 前面说到了一些在易唯思的成长及收获,但我在易唯思最大的收获肯定是找到了个好老婆,在关键时刻她总是能够毫不犹豫的和我站在一起支持我鼓励我。强烈建议未婚男性重点考虑山东女孩,珠圆玉润的那种,绝对旺夫,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习大大了。
-———————————我是更新分割线————————————华诚篇 - 在律所学习、锻炼、积累、成长  提到华诚,就不得不提起易唯思的同事W姐姐。W姐姐早于我加入易唯思,是当时组里唯一有专利事务所工作经验的。W姐姐性格很开朗,好像无时无刻不在笑,非常聪明,生物背景,海外留学归来,加入易唯思之前在一家北京律所的上海分所工作,很不幸上海分所由于代理证流失而失去了代理资格,总部让代理业务的人都去北京,所以W姐姐无耐离职加入了易唯思。当时W姐姐已经过了司考,代理人考试惜败,正重整旗鼓准备再战,易唯思只是她临时的避风港,在07年过了代理人考试之后,她很快就跳到了在上海的美国知名大所,又过了差不多三四年进了高大上的欧洲大药企的IP部门,职业道路规划得井井有条,一步一个脚印,一直以来是我追随的目标。从W姐姐那里我学到了IP的启蒙知识,从专利法到什么是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从专利代理行业到专利代理人考试再到双证的入门优势,从耳熟能详的知名大所到专利代理的交流论坛,很多东西都拜W姐姐所教,所以非常庆幸能有机会和这样一个引路人共事了多半年的时间。知道华诚也不例外,司考过后开始找事务所的时候首先是和W姐姐联系了一下,她逐一介绍了上海比较好的所,特别提到了华诚,虽然华诚名气不太响但业务水平很好、口碑颇佳,是当时W姐姐所在的美国所的国内合作伙伴之一。这样我才知道并最终选择了华诚,论坛里较少看到关于华诚的帖子,如果只是自己去找很难会投到华诚,也就很难有之后的经历了。备战司考  小引过后,从司考说起。准备司考完全是因为有了W姐姐的路标作用,一来是为将来进事务所准备一块敲门砖(专代是另一块砖,一手一块入所不愁,而且对于以后转in house也有比较优势),二来也是为将来从事法律工作积累一点法律基础知识。  10年5月离职后便开始在家全心全意的准备司考。起初简单地翻了翻司考的交流论坛,主要是想查看用什么备考材料,没有怎么在意别人写的备考经验,因为一直以来对于考试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觉得别人的经验对我未必适用直接无视,但后来证明这是个大错误。于是从网上购买了传说中的三大本和历年的真题,之后便一头扎进三大本里,从头起翻。说不上有多刻苦,没起早摊黑,毕竟是离职备考,在家里轻轻松松的一天学6、7人小时左右,也是让绷得比较紧的工作神经放松松。差不多用了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把三大本从头到尾地仔细过了一遍,但慢慢地发现人不服老不行啊,记忆力明显不如从前了,边看边忘,过了一遍之后感觉没记住什么东西,毕竟要记得东西太多太杂,自己是零基础,没有任何法律系统的概念,三大本又是涵盖了所有考试内容的总纲,内容没有主次之分,很难将知识点串起来,系统地理解、消化、记忆。所以很多过来人都明确告诫千万不要从三大本入手,否则事倍功半,我就吃了亏。好在准备地比较早,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刚好在这个迷茫之际报的司考补习班开班了,使我重拾信心回到正轨。我报的是万国的第二阶段的周末班(记得第一阶段是封闭式的从头到尾的把所有考试点过一遍,第二阶段是再过一遍但突出要点,第三阶段是考前冲刺及压题),每一门都有讲义,系统的概括了知识点且重点突出,讲课的老师的水平也都比较高,深入浅出结合案例,比较易懂。最后还发了一套什么突破四百分的书,针对每卷一本,目标是每卷一百分,觉得这个材料很不错,在最后的一个多月里基本上就是以这四本材料为主复习的。这里申明一下,我没有给万国做广告的意思,个人觉得比较大的司考补习机构的水平应该都差不多,都有自己的一套应试资料,内容上也大同小异,所以对于没有法律基础的人来说,最好报个班听老师系统的讲一遍,会很有帮助,至于报哪个机构个人觉得差异不大,上课时间、地点合适就好,不用太纠结。  虽说是准备了四个月,但毕竟有日子没埋头苦读过了,后两个月和头两个月相比专注度下降了不少,再加上实在是要记得内容太多了,所以考前心里范突突,考后心里完全没有底。司考过后就开始了忙着找所,而且开始找所的时候又不太顺利打击了点信心,再加上司考结果没底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所以从9月到11月的专代的备考非常不理想,不过好在司考刚考完相关法部分问题不大,专利法之前也考过两次,撰写嘛拼运气,最后放榜司考380、专代180+、90双双低空飞过,有惊无险,善哉善哉。觉得可能和我在放榜前写了那篇关于求职的长帖攒了不少人品有点关系,呵呵,所以这次发帖也是想再攒攒人品以备后用。律所求职  关于当时求职的内容已经在三年前的帖子里以十分详细的流水帐形式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多说了,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百度一下“求职经历 - 港专、中咨、集佳、金杜、华诚”,应该能搜得到。华诚介绍  前面提到了华诚在业内的名气不算很大,但在上海甚至是华东地区在知识产权领域可以说是一流的所了。华诚应该有三十来个代理证,专利代理业务这边算上商标、外观和流程差不多有五六十人的规模,在代理行业中算是中等规模,有不少代理人已经在这里从业5~10+年了,相比较而言是比较稳定的,另有五、六十人从事法律业务,尤以知识产权业务著称。(我离职之后又并了两个从事民商和婚姻方面的事务所,规模扩大了,而且我在职时也没统计过人口,所以以上数字只是大概印象仅供参考。)华诚有两个最主要的合伙人,傅老师和徐老师。先说说傅老师,傅老师曾经是上海高院的知识产权庭的审判长,后下海办所,主要管理法律相关业务,傅老师和上海法院系统关系颇深,所以了请来了不少法院的庭长、审判长退休后来华诚当高级顾问,所以华诚的实战能力可想而知。傅老师精通英语,好像曾经去苏联深造过,有做为老一辈法律人的成长印记,据说俄语也不错(有一次邪门的审查员找了一篇俄语的对比文献,大家还开玩笑的讨论说要不找傅老师帮着翻译一下,呵呵)。曾经因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案子而有幸与傅老师一起和美国合作所的合伙人打过电话会议,可以负责任的说傅老师的英语不是盖的,那是相当流利、发音也相当标准。由于当时傅老师在北京出差很忙,所以电话会议之前没有时间和傅老师进行沟通准备,当时心里很没底,害怕自己搞不定,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相当多余,我只是在开始的时候介绍了一下案子的进展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剩下的美国合作所合伙人提的疑问、建议什么的傅老师统统搞定,思路非常清晰,表达顺畅到位,我只要在电话这边学习、记录就行了,只可惜这样直接和傅老师学习的机会就只有这一次。  再说说徐老师,徐老师是最早开始从事专利代理业务的一批人,曾经是上专所法律部的主任,后来跳出来创业,之后与傅老师一起建立了华诚,主要管理专利代理业务。徐老师精通日语,也有幸多次陪同徐老师会见过日本客户,虽然华诚有非常专为的日语口语翻译,但徐老师和日本客户交流几乎无障碍,基本用不到翻译。所以很自然华诚的专利代理业务主要是日语相关,日语案源差不多占到了七成左右,最主要的客户也都是日本公司,客户质量比较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日本大公司。客户质量的高低对于事务所的业绩的重要性业内同行都心知肚明,一个事务所的优劣只要看看它的客户清单也就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徐老师工作非常认真努力,有点事必躬亲的意思,除了OA会时常抽查外(据说我进事务所的时候,徐老师抽查的次数已经明显下降了,我点高没被抽查点过名),无效、侵权的案子每件都要亲自把关,每一稿都仔细批改,尤其对于论述推理的逻辑要求格外严格,一个案子改上个四五遍很正常,慢工出细活,有时候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对于做案子的人来说有点耗时费力,与翻译和OA相比性价比不高,也因此给了我这样的新人机会,呵呵。  另外要介绍一下专利代理这边的三个顾问,平时工作和他们的接触更加紧密,跟他们学习的机会很多,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受益匪浅,可以说这是在一般的事务所甚至是顶尖大所都未必能享有的优待。  首先是日本人相泽先生,相泽先生从事知识产权三十多年,在海外多地做过公司代表,对于各国的专利系统都比较了解,知识渊博,在日本业内的人脉也很广,搞定客户的水平一流,很多时候充当着救火队员的角色。相泽先生对专利检索分析也颇有研究,拉来过一些相关的案子,由于我之前一直从事专利检索分析,日语沟通能力也尚可(相泽先生的英语水平也不错,英语沟通也没问题),所以入所后我有较多机会跟着他做项目,他性格非常和善,做项目的时候我也出过不少错,但他从来没发过火,都是细心的指导、鼓励。记得他曾和我说过,中国大学申请的专利是一个未开采的金矿,聪明且有想法的人肯定能从中淘出金子,我深以为然,但自己是个打工的命,没实践的勇气。  再说说孙老师,孙老师是中国的最早的一批专利代理人,军队出身,精通电路,以他的话说当初就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各国企、研究所招集了一批技术人才培训了几个月,之后代理证就到手了,没有考证那一说。孙老师是从上专退休的,被徐老师挖到华诚发挥余热,主要负责撰写和OA的质量把关,一般得通过他的签字同意才能把案子放出去,对于新手来说尤是如此。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孙老师头脑十分清楚灵活,工作能量实足,甚至可以说有点足过头儿了,老人家脾气比较火暴,噪门也比较大,大老远的就能听到他在那里训人,据说很多女同事都被他训哭过,但以我来看他只是对事不对人,声音大语气冲有点吓人,但绝对是个大好人,有这样一个高水平且严要求的老师对于新手来说那是再求之不得的事了。  最后说一下黄老师,黄老师也是最早的一批代理人,和孙老师一样也是从上专退休的,年纪比孙老师小一些,六十多岁吧,主要负责日语翻译质量的最后把关(华诚要求翻译要先翻、再组内校对、最后再审一遍,黄老师就是负责最后那一审的)。黄老师是出了名的好脾气,说话轻声细语,没有一点架子,每次审过案子之后都是亲自来到你的位置一处一处地给你讲解,而且都是询问商量的语气,虽然是商量好像她不太肯定的样子,但从来没见她出过错,日语翻译的水平绝对一级棒。华诚工作  由于我的专业(光电系测试技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招聘的时候是把我分到机械还是电子人事还有些纠结,考虑到当时机械组比较缺人就把我分到了机械组。开始时自不用说,基本上是做日语翻译,虽然之前工作看过了海量的日语专利,也做了不少日英翻译,但毕竟没做过专利申请翻译,还是有不少东西要学的。自己的语言基础还不错,再加上校对的同事以及黄老师的细心指导,上手还比较快,领导很快就对我的能力给予了认可,入所三四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让我和同事做互校了。黄老师对翻译的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忠于原文外,还要把明显的错误和不清楚(尤其是权利要求中)的问题在翻译阶段解决,很多时候要给客户发信来确认权利要求中不清楚的问题(多数案子是通过巴黎公约进中国的,翻译中的改动余地很大)。  也差不多是在入的三四个月左右的时候,因为表现还不错,领导已经让我开始做OA了。刚入所时是授薪制,没提成,而且我本来就是新手,心态放得比较低,学习第一不急着多挣钱,所以每个案子我都做得比较认真(不认真也不行,到孙老师那里如果技术方案、对比文件说不明白,孙老师会怒的)。先仔细通读申请和对比文件,整理好自己的思路之后和孙老师进行讨论,再把孙老师首肯的答复意见落实在纸面上交给孙老师修改,最后再把意见翻译成日文。一个案子做个两三天很正常,而且之后的一年多里面,答OA的速度也没有明显提高,平均一个案子要用一天半到两天,和一些所的资深代理人动辄一天连翻带转做两个案子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经过和孙老师不断讨论,听取他的指导,对自己答OA的能力帮助非常大。答OA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就是理解本申请和对比文件的技术方案,然后针对审查员的审查意见,尤其是其意见中的技术理解或逻辑错误,做针对性强的答复,引明证据、陈述逻辑严密,做到有据有理有节,切不可因审查员的意见粗枝大叶就也点到为指不加细论(日本的专利审查过程是这样的,仿佛高手过招点到为止,但千万别学),更不可没有针对性,审查员说东你说西各说各的。但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未必那么简单。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对于答OA来说尤为重要,可以让你很快抓住要点有的放矢。孙老师绝对是这方面的榜样,对技术方案的理解比较透,能很快发现要点。就举一个我觉得的经典例子吧。案子的技术方案并不难,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一个系统有一个外胆,在外胆内通过简单的机械支架设置有一个内胆,使得内胆的外表面和外胆内表面完全不接触。对比文件是同一技术领域且解决相同技术问题,而且在原文中有比较明确的文字描述内胆与外胆不相接触。我看了案子之后觉得非常挠头,找不到什么突破口,没法答,只好老实地去求教孙老师。和孙老师把技术方案介绍了一下,指出了对比文件主要的公开那段内容,虽然是日文对比文件,但孙老师毕竟是老江湖了,虽没学过日语但看得多了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中国人嘛,有经验的人懂得),之后仔细的查看了附图,高手就是高手,孙老师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他发现有一个截面图显示的是内胆是正方形的通过四个棱卡在圆形的外胆内,孙老师让我针对这个区别回去再好好看看对比文件,主要论述对比文件的技术方案中外胆和内胆是有接触的,而本申请是完全不清楚,最后就是以这个小区别为突破口给了客户意见,客户很满意,指示按照我们的意见进行答复。当然,这个区别点比较小,到底能不能得到审查员的认可还不得而知(离开华诚之前没收到这个案子的二通,但从二通来得比较慢来看,估计还有些戏),但孙老师这种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区别技术特征、深抠细节的能力与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佩服不已。孙老师经常说大多数发明本身就是一个小的技术改进,深挖区别、详述技术效果就可能为客户据理力争到权利,深以为然。当然现在审查员追求XY率,动辄动用公知常识、惯用技术方案的“尚封宝剑”,会给代理人很多挫败感,但作为代理人要据理力争维护客户利益的职业精神万不可丢,这也是整个行业不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我入所头半年是授薪的(一般是头一年是授薪,主要是考虑新手不能过急,提成也未必能拿到授薪的钱,且质量无法保证,第二年开始提成,我表现比较好,半年就让我提成了),一些可能没提成的案子会安排我来做,我是新手、心态非常好,做什么事情都能学习,所以来者不拒照盘全收,其中就有一两个比较简单的侵权对比,只是需要给客户一个初步的意见,相当于可行性分析报价用吧,但对我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做得比较认真,领导甚至是徐老师都还比较认可,为以后接触无效、侵权的案子打下了一些基础。入所半年左右,由于业务分组调整,从电子组里单独分出来了光学组,我是学光学的所以理所当然的到了光学组。当时组里一共有三个人做日语,一个同事比较资深在华诚四五年了,日语能力很强,但由于是学日语的,没有工科背景,主要做翻译、校对和OA,另一个同事比我入所还要晚一些,也是日英双语,但双语能力都比较一般,还在适应工作的过程中,所以我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组里的多半个主力了。那时候也搬了座位,刚好坐在孙老师的前面,虽然背后时常有点吵,但向孙老师请教方便了很多,经常偷听他和别的同事一起讨论案子,兴趣浓时还凑上一头,可能是一些人避之不及的地方,但我非常乐在其中。人运气好的话挡也挡不住,就在新分了组后不久,组里就来了一个大客户的无效分析的案子,关于光学扫描头的自聚焦透镜相关,日本客户,提供的是日文对比文件,也提供了他们自己的日文的意见,组长不会日文,所以当仁不让这个重任就很自然地落在了我身上,我主笔,组长指导,徐老师审批把关。机会难得,花多少时间能提多少钱我完全不在意,抓住机会,多学习才是我最看重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虽然几经徐老师和组长的指导批正,但工作成果得到徐老师的认可,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始,后面也就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先后后做了有五六件无效、侵权的案子,不仅有光学的,还有机械和通讯的。在临离开华诚之前,还跟着组长到北京参加了一个无效的口审,长了见识,学习了不少东西,第一次所有东西都是新鲜的,虽然和大所里主要从事无效的大神们没法比,但起码我的简历上可以华丽丽的写上有无效口审经验了(当然不会定只有一次啦,哈哈)。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在入所的一年多时间里能接触到这么多的无效、侵权案子是很难得的,小所一年都难得有个无效或侵权的案子,大所案子可能不少,但一般有专门的组负责,应该都是入行时间有年头的牛人,绝大多数的代理人即使做了十来年了也没做过几件无效或侵权的案子,我虽然经验不丰富,但聊胜于无嘛,使我接触的工作面广了许多,有了些见识,简历变漂亮了,为将来转型提供了条件。我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机会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自己能力尚可是原因之一,事务所案源质量好有案子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和翻译、OA相比无效、侵权的性价比比较低,一般要投入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但相比较而言提成并不高,毕竟charge客户的时间是远低于自己的工作时间的,有的时候会发现花了好几天完成中文报告拿的提成和用一天把中文报告翻译成日文拿的提成是差不多的,中译日钱好赚,所以很多资深的代理人未必愿意做无效和侵权。之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最后再来说一说检索,前面提到相泽先生拉了一些专利检索的项目,由于我之前的工作经验,所以全部都是我来负责的。检索虽然谈不上有多少技术含量,但还是比较需要实践经验的,而且我发现检索可能是我在事务所里做的工作当中最省力来钱最快的。因为是日本客户,对中国数据库不了解也不懂中文,所以大多数检索的要求对我来说并不难,而且也不太还价,虽然有时会有一些费时耗力的纯体力劳动,但我会找相泽先生述苦他都很nice的帮我安排实习生搞定,所以一个项目一两天、两三天,边做着手头的事也不用花太多精力,一两千的提成就轻松到手了,乐哉悠哉。没人问我的话,我也没大喇叭样地到处说,毕竟多数人对检索不感冒,但有人问起我还是会详实介绍的,我不是个小器吃独食的人。在离职之前,我专门在所里做了一个关于检索的讲座,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一下检索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同事们有所帮助,也算是我对于华诚的培养给予的一点点回报。离开华诚  离开华诚可以说是计划之内欲料之外,本来自己的计划是在事务所里工作三至五年,在积累了足够的IP经验之后再跳到国际大公司的IP部门,但在我只在华诚工作了一年半正处于上升通道的时候飞利浦的机会不期而来,考虑再三,虽然知道自己代理经验还很不足,但飞利浦一直是我的非常理想的目标,机会难得,最后选择了离开华诚。对于华诚虽然没有对易唯思那样强的归属感,毕竟在易唯思我算是建设者,在华诚只能说是个学徒,但我非常珍视华诚给我提供的工作机会和培养,十分感激华诚各位老师和同事的指导和帮助。
刚表态过的朋友 ()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