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做过销售,朋友介绍去健身房卖卡 你不知道的事自己行不行,做到什么程度才说明自己适合做下去?

男朋友马上要成为私人健身教练了,但我对这个行业有些偏见,这种想法该如何自处?
按投票排序
如果你男友真的喜欢这个职业,请你支持他他鼓励他;如果他只是为了挣钱,请你劝劝他反对他。我是健身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伙人,我也是一名健身教练与培训师,我上私教课、团课与其他培训课。自己健身15年,但正式做成为教练却是去年,31岁高龄(健身教练31岁绝对高龄)。 要说改行,并在健身行业创业,我还得多谢我的妻子,要不是她的支持与鼓励,我不可能在而立之年去追随自己的梦想。 身边其他亲朋好友虽嘴上不说,但大部分人都对健身教练这个职业存有偏见,认为吃青春饭、低端服务业、没前途、待遇差、看人脸色等等。 父母认为我辛苦出差外派若干年积累了些工作经验,费时费钱费力念了MBA,应该能稳定下来干一份不错的工作,没想到我去做了健身教练。健身教练没什么不好,没啥丢人的。虽然健身行业暂时存在不少乱像,但天总会亮的 。
高圆圆委员会邀请…不好意思==前提:1 我真的理解姑娘。2 我男票不是健身教练…他是我同行,健身是他兴趣,教练目前算他业余身份,也可能是未来主业身份?3 我说过想就去,现在依然如此。 答案:1 同意谢教练所言,社会对“健身”没有意见(或者说没有概念),但对“健身教练”这个职业存在想法。所以,你可以试着进入他的兴趣和领域正视下(又没损失 说不定就喜欢上然后身材棒棒的)。然后就知道,这和“我女票是个小姐 我对这个行业有偏见,怎么破”不是一个level的问题。2 大多数年轻人做不到无视社会看法、忽视长辈想法、脱离父母金援,所以不能不理解下姑娘。“妈,我男票是健身教练,我可以和他结婚吗?”对普通老人的冲击力还是比较大。但任何男人在爸妈眼里都不是好东西,所以应该可以试着沟通下。3 回归现实,健身教练在社会上收入应该是ok的(甚至不会在经济上拉低你们的生活质量…哎我怎么老把话说这么现实)社会地位…嗯,如果说健身教练在贴吧 论坛 知乎的“地位”不同,那么你应该可以自己想明白为什么。教练身材真的不错●▽●健身跟刀塔比,我选前他们也没太多没时间泡姑娘直男不会弯,会弯的是因为天生如果非要进入对方的爱好,我觉得健身挺好的有一个健身教练男友,你也可以试试 进可得瑟,退可陪练的体验嘛。。当然 一切一切都比不上:活着多累啊,谢谢你陪我。陪伴多累啊,希望生活尽量是你想要的,未必需要我给,但我至少不拦。
哎,绝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在回答题主的问题,我又犯病了,忍不住再来一发。其实我也不支持你男朋友去做健身教练,但题主问如何自处,那我就先上结论:男朋友只要可以养活他自己,你们两个人可以一起实现经济和生活上的目标就好。实现不了?那就分手咯。分不分是你的权利,但干什么是他的权利。舍不得分手那就活该纠结咯。如果题主认可我的观点,那么题主需要评估的是:我的收入和能力如何?我追求的经济和生活状态的目标是怎样的?如何达到?男朋友的能力和在健身方面的知识如何?能否实现我们共同的经济和和生活目标?我给他多少时间?如果时间到了他拖我后腿怎么办?......说到这不知道各位明白没,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一个职业和行业的问题,是两个人是否有共同目标的问题。目标相同,方法不同,那问题不大,两人都有能力实现就好。怕就怕目标不同,能力也不行。----------------------------------------来一条分割线说一些题外话---------------------------------------健身教练是一个职业,而健身是一个行业,这一点我们要分清。题主说的是对这个行业有偏见,那么题主基本上对这个行业里面所有的职业都有偏见,解释健身教练靠不靠谱意义不大。当然,有可能题主自己也没分清行业和职业的区别,那么关于健身教练这个职业我们稍后再谈。既然题主没有描述具体都有哪些偏见,那我就斗胆罗列一下这个行业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不是偏见,而是我国健身行业发展到目前没法回避的问题。整个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鱼龙混杂,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相比主流行业(互联网、科技、医疗、教育、金融等)偏低;成熟的健身相关企业和健身房非常少,管理混乱,待遇不规范,人才流失严重;绝大部分健身房想赚快钱,卖卡卖课是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KPI;绝大多数健身爱好者仍然没有养成长期聘请健身教练指导健身的消费习惯......说到这我都替你男朋友捏一把汗。。。那咱们来聊聊“健身教练”这个职业?绝大多数健身教练是离不开健身房的,整个行业都少有靠谱的健身房,你男朋友是否能干的开心我持怀疑态度。毕竟“喜欢健身”和“喜欢教人健身”“被逼着卖卡卖课”“忙到没时间吃饭训练”“拖欠工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引号中内容引自我的健身教练朋友)。因为花钱(喜欢健身)可比赚钱(教人健身)容易太多了。我确实喜欢健身,也带过人上课,我知道我不仅喜欢健身,也喜欢教别人健身,但我仍然不敢投身于这个行业。我的原因也就一条,我在这方面的能力和知识还无法支持我和女朋友追求相同的经济和生活目标。我很羡慕和佩服
,敢于all in把健身作为事业来对待,面对巨大风险的同时,也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还有一句说的好,“有钱难买爷乐意”。完。
确实,这个行业不是好男人干的,我劝你还是赶快分手吧,分手后把他联系方式给我。
话说是因为这个原因么....最近看到的 楼主请谨慎,只能匿了来自话说是因为这个原因么....最近看到的 楼主请谨慎,只能匿了来自
亲身经历 男朋友异地兼职做教练对 和前台上床对
这个分人来看妹子对这个行业有偏见也大部分是来自异性的这个男人有多少是圣人?呵呵
健身房见识多了 教练和会员开荤段
三四十岁的女人也有娇滴滴的二十多岁善于表达自己性别特殊之处的女性如果你男朋友可以做到完全专业的去对待这份工作,请放心大胆的鼓励他如果不是,不要违心的做出不符合自己内心的决定
接受不了就分,自然有接受得了的替你爱她,也会有更适合你的人替他爱你。不要强迫自己。祝幸福。
在国内:私教就是销售,kpi为王。在国外:教练就是教练,专业性为王。so。。有何偏见可言
觉得健身教练接触女性太多。不是我不相信自己或者不相信男朋友什么的。现在的社会不自重的女孩子太多了,只怕有心人
现在健身行业大热,国人吃饱了喝足了终于想到健康,有点闲钱的不管去不去都办个健身卡,而目前的健身行业不是很专业,正是一片蓝海~~~所以既然你有偏见,就应该先把偏见拿出来说道说道看看有木有道理。
有职业道德才是优秀的健身教练,专一禁得住诱惑才是好的男朋友,就当是对他的双重考验啦
做教练有什么不好吗?阳光朝气,为他人带去健康体魄,健美身形,非常值得肯定的正能量工作。前提要专业!中国健身房虽然发展不够规范,但是早晚会变得规范运作。因为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更多自动化了,劳作少了,所以大家都会更关注自己的身体。怎么健康,怎么减少劳损,怎么运动自如,怎么活的有质量。这些都要靠教练去带领去指导去推广。只要是专业的教练,有什么不好?
我在健身房工作,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如果他不是由衷的喜欢这个行业或者是有这方面的基础(比如大学体育专业毕业)和天赋,尽量别去了。大部分健身教练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尚,而私人教练也不是大家预期的那般秀秀肌肉卖卖课就能步入高收入群体了。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极有可能这是一个损人还不利己的事儿。
督促他更多的学习专业,专业才是最好的销售;就是因为有那么多鱼目混珠的教练,才会给大众留下这些不好的印象。我们接受一个从0-100的教练成长历程,但是不忍受一个一直想用20搞100的教练。支持他,你也一起运动起来吧。
你是担心你男友改变取向?不过审美观会改变是真的,比如我现在对游泳圈和竹竿腿通通忽略了
首先,想问一下楼主你的偏见是什么?……然后给出我的回答~
我也是从别的行业进入健身教练这个行业的目前做了半年多,困难很多收获同样巨大,的确目前国内这个行业有一些乱像但是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朝阳绿色产业而且我认为前景很好
另外进入这个行业也是和家人斗争过一段时间然后借钱培训的,为什么非要选它?因为我受伤啦,医生告诉我不能打篮球不能跑,去他娘的我不想未来不能奔跑不能打篮球我只想要一个好身体!我相信这个职业能给我这些,而且深入了解后爱好运动的我很为当初的决定高兴
有前辈说过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因为我们是在帮助别人获得健康,想想的确让人激动,我想即使以后再多困难也要不忘初心做一名专业的能帮助更多人的教练,而且我要成为一名能六十岁还能称霸篮球场的老大爷!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
不明白为什么要有偏见 我老公也是健身教练 他自己喜欢锻炼身体 客户维护和授课都很认真 我身边很多朋友也是做健身行业的 热爱健身的人都是生活习惯良好而且有一定自制力的人如果题主男票纯粹为赚钱 那我觉得还是算了吧 坚持不了多久的 题主也没必要和你男票吵 过段时间他自己会退缩的如果题主男票是发自内心热爱健身行业的 只是题主嫌健身教练这个职业不具备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特质 关键是现在还有什么职业是铁的嘛?总之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做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而且也能赚点小钱的 那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嘛?
任何一个职业都存在遵守职业道德操守的人和不遵守的人。我看到的回答有管中窥豹一概而论健身教练都不好的回答。可据我了解,我认识的一些教练就不像他们说的那样没有道德底线
我读书时考完国家证书有去做过这个行业刚开始你会觉得很派头 那时候刚进来你时间很多 但后面随着领导对业绩的要求 你要想办法卖课 。行业的性质就在业绩压迫下改变 一个阳光的职业变为了高额销售的职业 但最后也是没业绩愁业绩 有业绩忙上课 没什么时间锻炼是真的这样
担心男友有外遇?有一种不用去健身房就能练出人鱼马甲线的新方法 | CBNweekly_第一财经周刊-爱微帮
&& &&& 有一种不用去健身房就能练出人鱼马甲线的新…
斌卡变成了网络红人,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出生于1988年的斌卡,原是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员工。在过去10年里,他花了大量时间在健身房默默举哑铃,还潜心研究过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发布的《体力运动指南》。2013年年底,他抱着学习的心态注册了知乎账号,却发现大部分答案很不专业。他尝试“把自己的健身笔记丢上去”,竟大受欢迎,很快就成了知乎上的“大V”。斌卡对这件事认真起来。去年春节后,他开通了名为“硬派健身”的知乎专栏和微信公众号。如今,他的知乎专栏拥有18万读者,是知乎最火的专栏之一。根据他在知乎回答的内容修订出版的《硬派健身》电子书去年拿下了亚马逊电子书季度销量冠军。像斌卡这样的“健身达人”还能数出几个:浪人王老汉、麦大湿、京城郎叔、周薇的勇敢世界。他们活跃在知乎、微博、朋友圈。和他们一起火起来的还有这样一些名词:人鱼线、马甲线、深蹲、翘臀、CrossFit(训练方法)、体脂率、平板支撑、箭步蹲、Burpee(训练方法)、筋膜链,等等。好像是突然发生的事,你身边的健身爱好者越来越多了,你时不时看到他们在朋友圈晒照片:在健身房扛着杠铃做深蹲,在家里做俯卧撑,在私人工作室练习“空中瑜伽”这种“杂技”动作;他们还热衷分享各种健身小知识,热衷于讨论反手能否摸到肚脐。当然,他们也不会落下Under Armour、Lulu Lemon这类突然蹿红的运动服饰品牌。你有时不免怀疑,这些健身达人以前都藏在哪儿。“以前我跟别人说我的兴趣爱好是健身,别人都不能理解,但从2012年开始,发现周围渐渐有人能跟我聊这个了,网上也开始有人讨论人鱼线、深蹲这些话题。”斌卡说。这其实不是个新现象,每个时代都有对完美身体的想象。对于肌肉、力量和健康体魄的向往,深植于西方传统之中,至少半个世纪之前,健身已成为现代城市运动最主要的形式。当美国大片席卷中国电影院时,那些身材健硕、肌肉紧实的男女主人公也在悄悄改变中国观众的审美,而海归热潮进一步推动了这个趋势。另一方面,人们也相信对健身的需求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副秘书长刘清早就列举过这样一组数据:人均GDP达到500美元,民众会对体育健身有所需求;达到5000美元,体育健身将成为必然需求;而这个数字达到8000美元时,体育健身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8000美元被看做中等发达国家的基准线。此后,人们包括健身在内的现代生活方式都有了切实的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中国人均GDP在2011年突破5000美元,2014年已达到7575美元。现代生活的变化是全方位。当身边的消费品牌不断升级,工作和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各种压力同时也损害了人们的健康,亚健康、猝死、抑郁现象普遍增多。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对健康日益迫切的要求将促使中国发生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在健身热之前,跑步已经走进公司人的生活。不过,健身目前在中国仍是小众活动。动域资本分析师杨敬淳做过一个统计,过去5年内进行过健身消费的人群不足2000万,仅占人口总数1.5%左右;而美国仅2014年年初拥有健身房会员资格的人群就达到5400万,占人口比例约15%。野心勃勃的创业者从中看到未被挖掘的无限潜力,未来的健身行业巨头正想方设法让你“动”起来。你是朋友圈中的健身达人吗?中信出版集团市场与创意中心总经理钟谷婷就“动”起来了,她现在是朋友圈里的健身达人。过去4个月,她每周锻炼3到6次,每次至少1个小时。她在公司附近的连锁健身房买了年卡,定期去上有氧操、普拉提和舞蹈课;若来不及去健身房,她就在家里跳郑多燕健身操,或跟着一个名叫“挑战Plank”的手机App做平板支撑。女性健身热潮已持续一段时间。耐克在中国的首家女子体验店是2014年11月在上海开幕的。几乎同时,阿迪达斯在北京和成都都开设了女子产品专卖店。今年以来,女性更是成为健身热潮的主流,她们热衷于讨论如何练出“马甲线”。阿迪达斯也在健身房进行女性产品的推广。但对钟谷婷们来说,如果仅依靠大型健身房,坚持健身怕没这么容易。健身房通常需要会员们有规律而固定的训练时间,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针对性训练—它的对象更像是有强烈爱好,并具备较强意志力的健身爱好者。显然,钟谷婷的意志力并不那么强,一个产业也不会依靠意志力来成长。钟谷婷在享受一种“新”的运动方式。运动结束后,她会把大汗淋漓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附上一句自我激励的话,总能收获不少点赞。她的身体明显变得紧实,跟朋友见面常常被惊呼“都快认不出来了”。她的进步令她自己也感到意外。“喊健身已经喊了好几年,一直没有采取行动。”她说。真正动起来以后,她发现坚持健身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健身房的氛围带给她很大激励,她在手机上关注的一批健身类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的励志故事和图片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已经有好几个同事在她的带动下开始运动,他们在微信上组成“健身小分队”打卡群,每天在群里汇报自己的成绩,相互监督。就像那些在互联网上活跃的健身达人一样,钟谷婷从中获得的不仅是运动本身的乐趣,也包括分享、社交、展现自我所带来的快乐。对年轻的公司人来说,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百度指数显示,“健身”“减脂”“增肌”等关键词的热度自2013年以来不断上升,其中“健身”的搜索频率从今年年初至今提高了50%。在钟谷婷的手机上,装了不同类型的健身App,从视频教练、场馆预定、教练O2O、到社交、运动记录。中国健身行业方兴未艾,除了几家全国连锁的商业健身俱乐部,没有全产业覆盖的行业巨头,集中度不高,也缺乏有趣的营销方式—说白了,这个领域到处都是机会。一大波健身创业者袭来,你感觉到了吗?以自媒体形式起家的“FitTime睿健时代”目前是健身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大号之一,微信、微博、人人网的粉丝数加在一起接近200万。“健身方面误区太多,缺少全面、合理的解释,在这个时候宣传这方面的内容就很容易积累人气。”其创始人朱骁潇说。创建于2013年的FitTime原本只是人人网上的一个公共主页,通过介绍健身知识积累了第一批粉丝,逐渐形成社区。随着这批粉丝成长为健身达人,FitTime又把他们的经验传播给新用户。朱骁潇说,“我们会让练得比较好的粉丝讲述他们如何锻炼、如何控制饮食、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通过这样的内容影响新用户。”不少“达人”成为小圈子里的健身明星,朱骁潇称之为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KOL又给FitTime带来更多新粉丝,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变成了FitTime的核心优势。朱骁潇和他的合伙人董煜原准备借助自媒体带来的关注做一个销售健身补剂的电商平台,但在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的劝说下,他们决定专注移动健身社区,做大用户群,不寄望于变现—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思考方式。去年,FitTime接受真格基金和经纬资本的两轮投资,开始开发自己的App,今年年初正式登陆苹果商店,5月推出安卓版。FitTime创始人朱骁潇(图)和他的合伙人董煜原准备借助自媒体带来的关注做一个销售健身补剂的电商平台,但在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的劝说下,他们决定专注移动健身社区,做大用户群,不寄望于变现。这样一来,FitTime从根本上降低了健身的门槛。用户无需再通过文字描述或GIF动图研究健身动作,而是直接下载视频课程进行学习,也可以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年龄、运动习惯等数据,让系统推荐适合的课程:“瑜伽—核心稳定”“7分钟晨练”“王者肱三头肌”等等。跟着视频完成训练后可以一键拍照上传,分享给其他用户—重要的是分享你隐约可见的腹肌线条。运营团队依然会对图片进行删选,通过“发现”功能引导其他用户关注他们。根据朱骁潇提供的数据,目前FitTime安卓版和iOS版的用户总数约70万。但FitTime的App也遇到了对手,今年年初上线的Keep也采取视频和社交模式,功能也类似。“目前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只是想达到70分,比如瘦一点、穿衣服好看,健身应用完全可以满足这个需求。等他想更进一步练到100分的时候,我们再把他们对接给适合的健身场馆和教练。”Keep创始人王宁说。根据Keep提供的数据,上线3个月,该公司即获得200万用户。这类从社交起步的健身App瞄准的是同一个市场,另一款视频健身应用火辣健身的创始人徐威特也直白地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的目标用户就是没有什么健身习惯的新手,他可能没有时间去健身房,用手机应用自己在家就可以练,这样才把健身习惯培养起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创业者把健身服务视为下一个“风口”。“健身类App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刚研究完一批,又出现了10个、20个。”虎扑创始人程航说。今年年初,虎扑与贵人鸟合作成立动域资本,专注体育产业投资,目前已经公布了火辣健身、初炼、趣运动、虎扑跑步等14个投资项目。另一些创业者率先从O2O切入。今年年初上线的App全城热炼为价格敏感的健身者提供了一个诱人的方案:每月只需支付99元,就可以享受多达上百家健身场馆的课程,只是每月不能使用同一家健身场馆超过3次。这种模式源于美国这两年大热的ClassPass,这家由贝恩咨询前顾问兼舞蹈演员Payal Kadakia于2013年创办的初创公司向各家健身场馆采购单次健身服务,再以每月99美元的价格“批发”给用户,目前已覆盖全美约30个城市的3000家健身工作室和健身会馆。ClassPass在今年年初的B轮融资中获得2亿美元估值,而根据创始人Kadakia在5月的TechCrunch大会上透露的信息,这个数字已经翻了一番。全城热炼创始人司维认为这种模式在中国也行得通,但逻辑与美国不同:“美国用户的痛点是想体验多种健身服务,中国用户的痛点则是现有的健身服务价格太高,而且大多采取年卡制度。”运动大公司们也希望中国人都动起来,你当然能猜到为什么。目前,全城热炼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西安、深圳6座城市的1500多家健身场馆。司维不愿透露全城热炼的用户数,但表示健身场馆很乐意跟他们合作。“健身房需要更多的客源降低成本。”她说。在美国,在线运动健康服务已是一片红海。移动分析和广告平台Flurry去年做过统计,仅iOS平台上就有超过6800款运动健康类App,增长速度比整体App市场增速高出87%。互联网创业者瞄准健身应用并不奇怪。“资本对这个领域的预期是很大的。”程航说。根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下半年至今,至少18个在线健身项目宣布获得融资,类别包括健身社交、运动教育培训、预约运动场馆和运动伙伴、健身场馆后台服务等。换言之,这些创业公司遵循类似(当然也容易同质化)的成长路径,抓住小白客户,依靠互联网的发酵作用获得快速增长。不过耐克这类运动服装巨头同样对健身应用寄予厚望,通过技术和社区提高消费者的黏性。耐克推出的Nike+ Training Club(N+TC)正是采取视频教学+社交的模式。根据耐克官方发布的数据,至2014年10月N+TC总下载量超过1600万次。从2009年以来,耐克每年在全球举办面向专业健身教练的培训活动,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如何用新课程提高消费者对运动的兴趣。如今N+TC可直接抵达用户,普及最新的健身趋势和装备,再借助网络影响更多的人。今年年初,耐克在全球13座城市举办了面向N+TC用户的大型巡回训练营,其中5座位于大中华区。耐克的一个新对手Under Armour也把移动社区作为重要战略。过去两年间,这家以制造专业运动装备著称的新锐健身巨头耗费超过7亿美元收购健身App,包括记录跑步和骑行路程的MapMyFitness、记录卡路里摄入和消耗的MyFitnessPal以及记录跳舞、潜水、排球等多项综合运动的Endomondo,通过这种形式建立了覆盖1.2万亿人的移动健身社区。Under Armour开始挖掘这个庞大社区的购买力:MapMyFitness去年推出了一个名叫Gear Tracker的功能,当用户记录的跑步里程达到一定数值时,应用便会提示用户更换新跑鞋,并弹出在线鞋类零售商Zappos的购买链接。“如果我们能让地球上的每个人每周多运动一天,我们的生意就会非常健康。”MapMyFitness的联合创始人—如今是Under Armor的“互联健身”事业部高级副总裁—Robin Thurston如是说。当互联网健身成为了融资风口,线下健身房还能活吗?创业者和大公司都加入到原本由健身房统治的世界中,它们在客观上集结成一种合力。互联网迅速提升了市场规模,但此后的影响力却不会滞留在网上。“电商与线下零售企业可能是竞争关系,健身市场不存在这种情况,一定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程航说,“很多传统健身企业对趋势看得很清楚,我们和他们也有很多合作。”来自动域资本的数据显示,大约从2013年开始,中国各类健身工作室加速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已超过2万家。功能型训练工作室、舞蹈、瑜伽、搏击等新型健身服务,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健身服务增长迅速。就这样,从线上到线下,一个全新的生态圈在你的身边生长起来—那些专业或看上去专业的健身知识,会免费通过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主动推送到你的手机上;借助各种视频指导App,你在家也能练些基本动作,用可穿戴设备监测自己的数据,再分享到社区;你可能还会购买一些产品,一周去参加一两次小型健身工作室组织的活动。若有更高追求,不妨多付一点钱聘请专业私人教练进行一对一辅导。对,不再是那种过于严格的大型健身房了—小型健身工作室承载了那些“不安分”的健身教练的创业梦想。李敏是通过FitTime睿健时代的微博发现这家名为Dig Potency的私人健身工作室的。如今,她几乎每天都到这里训练。李敏(右)是通过Fittime睿健时代的微博发现这家名为Dig Potency的私人健身工作室的。如今,她几乎每天都到这里训练。从外表看,你很难想象李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她穿着速干T恤和紧身短裤,露出线条分明而紧实的手臂,大腿肌肉饱满,脚步像踩着弹簧。在教练Jay的指导下,她一口气做了12个burpee:向上高高跃起再迅速蹲下,双手撑地、双腿向后跃出变成俯卧姿势,然后收回腿再一次跳起。这套动作结合了深蹲、俯卧撑和跳跃,能快速提高心率并锻炼全身的肌肉。“光做有氧运动只能瘦,必须结合无氧才能练出线条。”她说。与动辄数千平方米的大型健身房不同,Dig Potency只有100平方米左右,没有整排的跑步机和大型综合训练器,只有瑜伽垫、哑铃、弹力带、泡沫按摩轴等小型器材。训练内容以一对一私教模式为主,教练可以根据学员的身材、体能、锻炼目标量身定制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Dig Potency不提供年卡,而是像咨询服务一样按课时收费,一节课售价285元。李敏认为这个钱花得很值:“这里上课比大型健身房更专业,氛围也更好。”Dig Potency的创始人罗思杰认为自己赶上了好时候:“我朋友圈里的健身教练现在基本上都出来做工作室了。”他曾在上海大型连锁健身房一兆韦德做过两年私教,为完成销售任务绞尽脑汁。一兆韦德对私教实行梯度分成制,教练卖出的课时越多,收入越高:一节售价200至300元的私教课,教练最多只能拿到二三十元。原有分配机制存在明显的瑕疵,这恰恰是互联网能够渗透进很多行业的原因。2013年,罗思杰创办Dig Potency。新的核算办法是这样的:他和搭档两人授课,一开始每节课收费235元,扣除教练工资150元。但剩下的还不够支付每月1万元的房租,他们连续亏损8个月。去年6月,FitTime找到他们,提出合作一期“夏日减脂训练营”:FitTime从全国范围内选出8名粉丝,在Dig Potency免费训练42天,全程在微博直播并拍摄纪录片上传到FitTime的优酷频道。这次活动成为Dig Potency的转折点。“活动期间曝光量很大,也给我们的学员带来很大冲击。”罗思杰说,每月学员从二三十个增长到七八十个。接下来的3个月,Dig Potency连续盈利,很快就换了一个更大的场地。今年年内罗思杰准备再开一家分店,地址选在外滩附近。小型健身房不仅在薪酬方案上有别于大型连锁健身房,因前期投入较小,还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据罗思杰透露,Dig Potency目前的毛利率是30%,相比之下,国内唯一上市的连锁健身机构中体倍力去年的毛利率是8%。这个从线上到线下双向循环的生态圈,在一点点改变传统健身行业的面貌。同样被改变的还有人们对健身的观念。这些单干的健身教练和斌卡这类的健身达人,在创业和扩大用户群的过程中,也在做着这种努力。斌卡说,他的“硬派健身”微信公众号粉丝已达到40万。粉丝们喜欢他写的这些话题: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激素水平与肌肉生长的关系、骨盆前倾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等等。他擅长用图文并茂的网文体把运动科学前沿理论讲得妙趣横生。近两年,曾锒铛入狱的保罗·威德描述自己在监狱里如何健身的书籍《囚徒健身》从美国火到中国。在他看来,把力量训练寄托在杠铃上是很可笑的事情,他教导人们回归古老的健身法,依靠自身力量塑造完美体型。你完全不用担心个性化、小型化、随身化,甚至无器械训练这些新概念在中国的接受程度。和一些行业类似,中国健身行业以加速度追赶美国。小型健身房曾在美国经过了几年孵化,才迎来爆发式发展,而在中国,“一切都是跳跃式的。”一位创业的健身教练说。这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的放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因为美国一些健身创业公司已实现盈利:ClassPass今年2月单月收入超过500万美元;生产智能运动追踪设备的FitBit于6月18日登陆纽交所,该公司去年营业收入高达7.54亿美元,净利润1.31亿美元—这类消息极大鼓舞了中国的健身创业者。斌卡也要创业了,他从雷军的顺为基金那里获得了投资。据他说,雷军是在知乎上私信联系到他的。斌卡想做一个和线下健身房相关的App:“一定要到线下去,这是大势所趋。”一个新生意若大多聚集在朋友圈里,未免有些拥挤。这就是这篇健身长文的作者殷宴。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或者也是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来认识一下她吧。刚升级孩子妈,正在努力证明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也治不好。欢迎投喂各种新鲜段子和业界八卦。
点击展开全文
这里是《第一财经周刊》读者俱乐部,我们为你发掘精彩的商业价值,也邀请你一起探寻明亮的商业世界。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从来不知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