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捷克布拉格广场田径跨栏教练别哈尔先生

故居游:寻找红尘里的惊艳
故居游:寻找红尘里的惊艳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旅游&
  历史的长卷总是布满壮阔与绚烂,惊涛骇浪般的起伏中展现出深邃和久远。而那些或悲壮或传奇的人物又在不知不觉中承载着一份历史的责任,描述着这份长卷的辉煌。于是我们不停地去追寻他们的足迹,一刻的恢弘带来悸动震撼;一刻的萧然使人肃然起敬;而另一刻的悠远靡长又让人禁不住深思冥想&&每一处历史名人的故居虽是寂静的,却在无声描述着在创造辉煌和永恒的过程中那荡气回肠的欢笑和痛苦。
  那么,就让我们剥开喧闹与纷乱,在寂静中踏进历史。穿梭于德国的城堡之中,坐着火车一路遐思神往,终点之处,那犹如仙境的地方藏着关于魔法、国王、骑士的古老传说,还有那无边的森林、柔嫩的山坡和绿野上漫步着的牛羊&&一切好像童话的殿堂,辉煌过、无奈过、凄凉过,如今依然在轻轻吟唱。
  而在越南,巴庭广场旁豪华的法式建筑常被误当作是胡志明的故居,但生活极为简朴的他其实一直住在别墅旁的电工宿舍,那里才是人们瞻仰和怀念的地方。辗转的小巷深处泰戈尔曾经的那个小园子,如今依然清洁而宁静,古朴的红色二层小楼上爬满藤蔓,与外面的混乱、喧嚣相比,不禁让人想到那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于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仿佛印证了人们对故居更多的理解。
  有旅者认为,&瞻仰故居,是为了回顾历史人物曾经的生活和取得成就的背景,而零星散落的细节更能打动人。&那间如今只有最优秀学生才能入住的剑桥大学宿舍,和那棵推窗可见的苹果树,让人依稀可见曾经那抹灵动;而在法国阿尔小镇,凡&高多次入住的医院至今犹在,&它曾经安慰过一个天才的灵魂,如今继续承载着年轻的生命。&
  &城市赋予了人灵感,而人的不朽又再造了城市&。因歌德而经久不衰的小城魏玛;至今人们仍以格瓦拉精神而备感骄傲的哈瓦那;还有那个像凡&高的画中景象一样温暖的阿尔&&于是,这些历史人物及其故居成为城市最大的卖点。据凤凰国旅市场经理周玲介绍,许多名人故居都已经过修缮和改造变成旅游景点,或是开发成博物馆,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代码。比如奥地利的莫扎特博物馆、古巴斥资250万英镑修复的海明威的瞭望山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经常光顾的花神咖啡馆如今也已经风靡欧洲,现在,一如当年的模样,只是桌上多了一块铭牌&&&&萨特曾在此座位上写作&,许多人慕名前往。
  记者从北京各大旅行社了解到,名人故居已成为了许多行程中的亮点。中青旅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文化素质较高的游客,他们喜欢有机会参观到一些有历史名人的故居,结合自身所了解到的历史背景,设身处地地观看具体景象,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体验。记者从众信国旅了解到,3月份的&理智与感性英国8日世界遗产之旅&,行程中会让游客乘车前往小镇史特拉福参观莎翁故居;此外还可以在行程中拜访福尔摩斯的故居。虽然这是个虚拟的人物,但随着福尔摩斯的影响越来越大,位于伦敦贝克街221B上的房子已被改造成&福尔摩斯故居&,每年接待着源源不断的福尔摩斯爱好者。华远国旅佰程旅行网市场经理孙丽婵则表示,欧洲的名人故居向来饱受游客青睐,如德国新天鹅堡、法国舍农索城堡等。相关专家表示,故居游览中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课,否则只会觉得无趣。而资深旅者也表示,导游在游览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能生动而详细地介绍历史和人物是能否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
(侯咏梅)
在布拉格邂逅卡夫卡的眼神
  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过,究竟是城市赋予人灵感,还是名人的不朽再造了城市。在欧洲,无数早期被介绍到中国的文艺作品让我们熟悉了一个个小城的名字:歌德让德国小城魏玛经久不衰、莫扎特使得萨尔斯堡魅力不减,而当我们来到布拉格,在大街小巷不可回避地遇到一位面色阴郁、时时思考着的大师&&&卡夫卡。
贫民窟里的文学巨匠
  几乎所有布拉格的明信片里都会出现同一个风景&&&从山顶俯瞰整个老城区的红屋顶。这个制高点就是城堡附近的修道院。山顶景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城堡群了。圣维特大教堂无疑是整个城堡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尖顶的哥特式风格让人想起波希米亚王朝的辉煌。山下的老城区保护完好,与法国的里昂齐名,是欧洲现今保存最完整的两片中世纪居住建筑群落之一,已经被列为联合国文化遗产。
  从修道院通往城堡的小街居然就是著名的黄金小巷。传说这里曾经住满了会点石成金的奇人术士,日以继夜地作法炼金。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这巷子的出名其实是因为卡夫卡曾经住在这里,并完成了我们熟悉的小说《城堡》。
  表现主义小说《城堡》写于1922年,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既不是一个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颖的大厦,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群&。当《城堡》中的K先生在奔波徘徊中筋疲力尽时,发出的感慨,正是卡夫卡在城堡下黄金小巷租住22号的内心感受。他以布拉格城堡区为背景,在这里写下的《城堡》,文笔清冷,想象诡异,若有若无的寓意树立了鲜明的&卡夫卡风格&。
  今日造访黄金小巷,第一感觉是非常可爱。二十世纪中期维修过的建筑被涂上了糖果一般的颜色,不管是明黄还是亮蓝,在布拉格难得一见的晴空之下,看起来熠熠发光。但是仔细一想,这么低矮的房屋对于亚洲人来说还要下意识地弯腰进入,而对于人高马大的欧洲人来说,可谓是更加压抑。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大概对于卡夫卡的创作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文学家的修道院小屋
  所有来布拉格旅游的人都会被带到这里匆匆一览,他们中有不少人并没有读过卡夫卡的作品,只要足够有名就可以了。这里曾经住着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却没人知道他在世时的孤苦伶仃。没关系,老房子知道,而墙是会说话的。
  他只有一个房间,连转身都觉得局促,窗户很大,外面的景致视野非常开阔,令人有种错觉,似乎透过这扇窗户就能看到卡夫卡笔下的神秘世界。卡夫卡的故居现在已经成为一家书店,窄窄的书架上布满各种版本的卡氏书籍。旁边的小电视里,反复播放着关于卡夫卡生平和布拉格风光的影片。黄金小巷如今已经成为旅游产品的集散地,孤独的卡夫卡夹杂在捷克水晶、金器和仿制油画中,不由自主地活泼起来。
  在布拉格的其他街道,还会遇到与卡夫卡有关的咖啡馆、博物馆甚至是餐馆。故人生活在这里,难免与城市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昏黄街灯下,犹太人旧区寂寥凄清。卡夫卡死时仅41岁。在那个年代却非常幸运,至少不像他两个妹妹一样,惨死于二战时的纳粹集中营。
现代文学与艺术的撞击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出生地和主要居住地,他在去世后为这个故乡作出极大的贡献。现在卡夫卡已经成为布拉格推销自己的首选&卖点&。城市广场上取义于《套中人》的铜铸塑像意味深长:瘦削,神经质,一对大而黑的眸子。身着三件套西装、头戴礼帽的卡夫卡骑坐在一具空壳之上,而身下空洞洞没有脑袋和四肢的&人型&,仿佛就是活在套子里的人。
  而在城市另一端的卡夫卡博物馆门前,悄然无声地立着两个青铜色男人,他们都有着云母般的纹理,脸上带着一丝戏谑和满不在乎的神情,站立在一片形如捷克地图的池塘里,赤身露体面对面地小便,铜像的臀部可以转动,胯间喷出的水线划成一个圆形,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这两个雕像都是捷克前卫艺术家大卫&切尔尼的作品,提起他在欧洲可谓是颇具争议。2009年1月他在欧盟议会大厦的作品就差点引发外交事件。许多人称赞他已非常成功,大卫说,&出名的是卡夫卡,不是我。&他说得也对,不过,在布拉格不同地方安放的大卫&切尔尼雕塑作品早已成为这个城市的特征。
  卡夫卡和大卫&切尔尼的组合,就像是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的撞击,发出更耀眼的火花,带给游客更多新奇的感受和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开头的问题,我也有了自己的答案:谁的文化,谁的城市。
(宁宵宵)
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海德格尔的小木屋位于托特瑙山区的一座山坡上。这里,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一望无际、风起云涌的黑森林的南部;这里,阳光丰沛,视野开阔;这里,苍天在上,万物峥嵘。
  当我还在武汉的时候,就已经在海氏后期的文章中发现他屡次提及的这个隐居之所&&&黑森林里的小木屋。2005年,在中国湖北,我认识了贝尔恩德和罗丽。贝尔恩德的家乡是离黑森林不远的罗特维尔,而罗丽就居住在黑森林里,离海德格尔的小木屋很近。当时,我很兴奋地跟他们谈起海德格尔和这间小木屋。没有想到,2008年9月的一天,我终于和他们一起站在了这间小木屋旁。
  这个小木屋是海德格尔的夫人埃尔夫丽德在1922年为了丈夫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和写作而购建的。小木屋的面积不大,估计不到30平方米,现在仍然是海德格尔家族的私人领地,并没有正式的对外开放为一个供人参观的故居。但是基于海德格尔在人类思想史中的独特价值,海德格尔的小木屋已经成了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山野也因此而显得更加钟灵毓秀。
  海德格尔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与这间小木屋联系在一起。即使是在马堡大学任教的5年时间里,他也还是经常回到这里,回到沉思之中。他一生中的大部分著作也都是在这间小木屋中写成的,其中包括1927年出版的哲学名著《存在与时间》。很难想像他的思考和写作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居所里是如何进行的,因为直到1931年,小木屋里才通上了电灯。而这也是缘于1930年海德格尔对于来自柏林大学的邀请的拒绝。作为海德格尔继续留在弗莱堡大学的一个补偿,她的夫人向巴登地区的政府提出了这一请求。1933年海德格尔再一次拒绝了北上柏林的邀请。此后,他的人生就一直隐居在黑森林里的这座小木屋中。
  在这间狭小的木屋里,海德格尔曾经接待过许多重要的客人,比如哲学家伽达默尔、神学家布尔特曼、历史学家里特尔、物理学家海森堡等等这些20世纪的文化名人。海氏还经常带着学生过来上课;冬天的时候,在倾斜而开阔的山坡上,还带着学生滑雪。
  我们三个人站在围栏后,小木屋近在眼前,9月的阳光静静地照着,清风徐徐。贝尔恩德的哥哥迪特尔告诉我,1964年,当时还在服兵役的他,有一次行军穿越托特瑙山区,在经过这个小木屋前时,一位正在劈柴的老先生站起身来,脱下便帽,向山坡下的他们挥手问候,士兵们也挥手回敬,有人欣喜地介绍说:这是海德格尔教授!时隔44年,他居然还记得这段微小的往事,并且还向我这个慕名而来的中国人津津乐道。此刻,看着眼前这座小木屋,我静静呼吸着。存在与时间,这里的一切让我感觉到一种重量。
  居所尽管狭窄,但是这里的天地无限开阔。在与淳朴的乡间农民的交往中,在自然造物的潜移默化中,在劈柴打水的劳作中,海德格尔体味着&诗意的栖居&。在宁静与沉思中,我与万物、我与世界的距离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了,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意味深长,过去了的一切,也开始重新复活,散发着他们的味道和芳香。宇宙万物神秘莫测,却又近在眼前。
  我们从小木屋退回到一条比较宽阔的山路,也就是海德格尔经常散步的托特瑙环形山路。这条路因为海氏而变得著名,沿路树立着一些布告牌,有关于海氏的生平、著述、轶事以及他和托特瑙山区的一些掌故。道路全长6.4公里,漫步在山路上,几乎可以看见整个托特瑙地区的全景。开阔的视野,简单干净的风景,寂静与永恒的基调,所有这一切或许都是触发哲人沉思的因素吧。山坡上的牛群恰如其分地分布着,仿佛也陶醉在这山野之中了,眯缝着眼睛,或卧或立,安逸自得。在一个全无遮拦的路口,好心的人们还设置了几个很可爱的秋千,好像一个个小房子,人们可以坐在里面,一边当着秋千,一边瞭望天地间的美景。
  我们继续走着,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氏的小木屋和山下的风景。这些环绕在周围的群山将这些村落细心地呵护着。而我则总是试图去接近海德格尔。这些散布在路上的石头,在海氏几十年的隐居生涯中,应该都被他踩踏过了吧。据她的夫人回忆说,海氏在散步时,口袋里总是装着纸和笔,随时停步写下些什么,有时是边走边记录。在散步的路上,对于那些沉思着的哲人们,随便一些细小的事物,都可能使他们&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使我想起在哥尼斯堡的康德,他的散步总是很准时,附近的居民们藉此来比对时间;而在海德堡的内卡河沿岸的山上,也有一条&哲学家之路&,据说也是因为黑格尔曾经在其上经常漫步而得名。
  在继续前进的路上,罗丽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2000年的时候,她邀请海氏80多岁的儿子做了一次关于海德格尔的演讲。原来海氏的这个儿子一生都在从事着整理父亲手稿的工作,如同他的老师胡塞尔,海氏也留下了大量的手稿有待整理。更为有趣的事情是,海氏在1976年临终前嘱托家人,其中有一部书只能在2005年以后才能发表。我很好奇这本书的名字,可惜罗丽没有仔细留意,不过她说今后或许可以告诉我。如今已经是2009年了,不知此书是否已经出版了呢?
(李西木)
探访林肯的五处故居
  今年适逢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诞辰200周年,美国各地举行了许多纪念活动,而林肯故居的所在地也值得游客去看一看。
  1.斯普林菲尔德,伊利诺伊州:尽管林肯不是出生于此,但他对这里感情深厚。1834年,他在斯普林菲尔德首次当选州议员,迈出其政治生涯的第一步。这里是林肯入主白宫前的居住地,也是他长眠的地方。林肯故居位于市中心南七街上,是一栋两层小楼。参观故居完全免费。你见到的不仅是林肯故居的原貌,整个街区全被保护起来。这里的议会广场,就是林肯当年宣布竞选总统和发表著名的反奴隶制演说的地方。
  2.斯宾塞县,印第安纳州:1816年,7岁的林肯跟随父母迁至斯宾塞县西南部,以开荒种地为生。直到21岁全家搬走之前,他一直呆在这里。这里有当年林肯一家所住的小木屋,他的母亲也埋葬在这里。另外,这里还建有林肯童年时代纪念馆、林肯公园和林肯圆形剧场。在这里,你能切身感受到林肯在青少年时代贫困的成长环境,更能理解为什么他能拥有那些优秀的品格。
  3.霍金维尔,肯塔基州:林肯曾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但林肯的出生地霍金维尔小镇并没有因为曾造成林肯的贫瘠而羞于开口,这里也正在大力招徕游客。当地建有林肯出生地国家历史遗址。最不容错过的景点则是只有一间房间的小木屋,仿制于林肯故居。不过这间小木屋的木材却真的来自于林肯故居,仿制它的时候,林肯还在白宫当总统呢。
  4.葛底斯堡,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因林肯曾发表过的著名&葛底斯堡演说&而闻名于世。1863年11月,就在葛底斯堡烈士公墓落成前夕,林肯突然造访小城,视察公墓的建设情况。当地政府官员措手不及,临时把总统安排住在当时城里最豪华的一栋三层楼建筑里。不容错过的还有葛底斯堡国家军事公园,这是美国南北战争重要战役遗址地。
  5.华盛顿特区:华盛顿的林肯故居不是指白宫,而类似于现在美国总统的戴维营。这是一栋建在退伍军人收容所中的小别墅。因为建在山顶,可以让林肯避开华盛顿夏日高温和湿热天气。同时,也方便林肯与其他的政治家、从美国内战战场归来的伤兵进行沟通。林肯的这一故居直到去年冬天才对游客开放。
(陈向阳)
在南美,处处都有切&格瓦拉的足迹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应邀去古巴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工作之后借出差的机会几乎走遍了中南美洲的各个国家。这片土地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每个男人都有的英雄主义梦想,到处流淌着切&格瓦拉的血液。他的足迹留在许多美洲国家的土地上,在古巴、阿根廷、智利、秘鲁都有他的故居,不妨跟我一一数来。
阿根廷小镇里的英雄之家
  阿尔塔格拉西亚,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西的山区,是个小而幽静的镇子。窄路仍是石子铺就,路上跑着天真嬉笑的孩童。如果你问他们:&切的家在哪里?&他们往往会拉着你的手,一路跑去。在这里,人们还亲切地称呼他为&切&,这是他长大的地方,大家从不把这位英雄当作外人。
  踏入小院,只见几间平房。走进客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铜塑格瓦拉头像,英雄望向远方。故居的陈设很简单,角落里的一台小电视在循环播放格瓦拉生平录像,展示了他从小到大,直到战死在玻利维亚的一生。客厅右侧是格瓦拉曾经住过的房间,一张小床被安放在角落里。墙壁上挂着格瓦拉的出生证和几张幼年生活照。一张小桌上还放着格瓦拉童年时读过的书。格瓦拉一生酷爱读书,在战争期间都不曾中断。有许多著名的照片都是他叼着烟斗读书的样子。
  就像中国家长爱把孩子的奖状挂在墙上,格瓦拉家里也不乏优异的成绩单和奖状。他毕业于在国际享有盛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院。据工作人员介绍,格瓦拉的家庭是名门望族,受父母影响,格瓦拉较早就开始打高尔夫球,但是他从没有等级和门户的概念,他的朋友中有不少是穷人家的小孩。
  阿尔塔格拉西亚海拔很高,气候凉爽,尤其适宜暑季度假消闲。小城面对大坝截流形成的圣洁克湖,明镜般的湖水映着群山。岸边翠绿掩映着一幢幢房舍,格瓦拉就在其中一栋中度过了十年美好的生活。北部神秘美丽的泽山老林、峡谷瀑布更是吸引少年格瓦拉前去探险。阿尔塔格拉西亚造就了格瓦拉最美好的品质:淳朴、自然、充满冒险精神。
跨越南美的摩托车日记
  近年来,切&格瓦拉的传奇被世界各国的文艺工作者们无限使用着。他具有革命者的激情和流浪者的浪漫,其中最为人们向往的不是其枪林弹雨的战争生涯,而是早年他与朋友驾着摩托车跨越南美的豪迈精神。第一次漫游拉美,面对印第安人、麻风病人,面对独裁统治,他抑郁沉默,甚至黯然泪下。这时候,他的伤感、痛苦是为了正义、理想和人类。他毕业后第二次开始漫游拉美,则是怀着某种激进的思想出发的。在这次漫游中,他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切&。
  1954年的&危地马拉事件&促使格拉瓦弃医从政,同年,他漫游到了墨西哥,在那里与当时因在古巴搞革命而流亡的律师&&&卡斯特罗一见如故。格瓦拉组织游击战经过了不少国家,于是在南美很多国家都不难发现某地印着&切&格瓦拉故居&的牌子。
古巴永远热爱格瓦拉
  时至今日,切&格瓦拉仍是古巴人民心目中的精神领袖之一。在首都哈瓦那街头,随处能看到以他的名言作为标语:&面对侵略与威胁,古巴的回应是加倍革命!&而格瓦拉英俊、潇洒的头像更是印在许多地方。切&格瓦拉曾经担任古巴首任工业部长,在哈瓦那革命广场附近的工业部大楼的墙体上,至今保留着一幅巨大的格瓦拉肖像,下面写着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口号:&胜利到永远&。
  哈瓦那的格瓦拉故居游人众多,它位于城市东部的加勒比海滨,凭海临风,背靠古堡。但是与他在拉美其他国家的故居风格一致,这里家具简单,装饰朴素。丝毫看不出这是与卡斯特罗一样重要的领导人住过的地方。而在离哈瓦那不远的圣克拉拉,也有一座纪念馆,这里收藏了大量切&格瓦拉的遗物和照片,甚至埋葬着他及其战友的遗骨。圣克拉拉市广场上还矗立着一座6米多高的切&格瓦拉铜像,在广场上成群的孩子自由自在地奔跑着,这里的街道上到处可以看到旅人穿着胸前印有格瓦拉头像的T恤,言语间亦不乏景仰之情。长眠在此的英雄应该为今日的宁静感到自豪。
(张&& 乐)
拜访圣雄甘地
  初到孟买,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力,城市里还是满眼的欧陆风情建筑和街道,可是转眼就是连成一片的贫民窟。跟司机比划着说,我要去拜访甘地故居,他居然咧开嘴笑了,拼命点头,然后一溜烟地在城市拥挤的车流人流中穿行,将我送到了拉不拉目路19号。
  这里是一片欧式的小洋房的富人区,绿荫蔽日、鲜花盛开,在嘈杂的孟买简直是世外桃源。甘地故居挤满了前来瞻仰和纪念的印度人。远远一看就知道这里肯定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了。
  在印度,甘地是一个丝毫不亚于神的英雄。1917年至1934年间,甘地曾在这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里生活和工作过。出生于印度上流社会、在英国留学归来的甘地,凭借着学识和国际经历,号召印度不同阶层团结起来,最终为印度争得了独立。因为甘地,今天的印度人成了狂热地热爱自己国家的民族之一。如今,这里也已经成为展示印度人追求自由和民族精神的博物馆。
  不知道是不是亚洲名人的故居都差不太多,来到甘地故居,我忍不住联想起在国内拜访过的许多伟大人物的纪念馆,他们生前就是蜗居在这样狭小、朴素的空间里,却完成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壮举,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参观是免费的,进门便矗立着甘地老先生的半身铜像。故居一层是一个小型图书馆,藏有两万余册关于甘地的生平、思想的书籍。二层是图片及实物陈列室,详细记录了甘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活动。三层是微缩实景展厅,根据28个重要事件制作的实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甘地的传奇一生。另外还有一处甘地曾工作生活过的房间按照原样保留下来供人瞻仰。
  这个故居酝酿过众多记入史册的政治事件,当年甘地在这里策划过许多反英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活动,比如1918年为纺织工人罢工而绝食,翌年,还组织了全国性的罢工和绝食运动。1921年,时年52岁的甘地策划&抵制外国货品&的行动,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向了高潮。在楼顶阳台的一堵墙上嵌有一块铜匾,上书:日凌晨甘地在此处被捕。
  走在印度街头,不得不感叹甘地影响之大、效力之久。参观过甘地故居,就了解曾经被殖民压迫的印度人为何会这样看重经济和文化的独立和自主。
  与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孟买算是非常不国际化的一个城市。在这里很难见到我们熟悉的品牌和商品。比如吃饭就是一件麻烦事,我吃不惯黄黄的咖喱,也不太习惯本地餐厅的就餐环境,想找个国际知名品牌的洋快餐,基本别想。在孟买逛街也是一件郁闷的事情,看着印度女人穿着纱丽婀娜多姿,实际上都是找熟悉的裁缝做的,很少有合适的成衣出售。而来自欧洲和中国的服装很难打入当地市场。印度人建立的民族产业半个世纪以来早已控制了印度经济的方方面面,让外国资本很难打入。
  这个国家有着多元的宗教、语言、人种和民族,等级制度很鲜明。但是印度人不论穷富都热爱自己的国家。在孟买,连看个电影都要奏国歌,起立致敬,独立日更是举国欢庆。不知道甘地看到今天的情景,又会作何感想呢?
  (董云牧)
塞万提斯故乡,西班牙名人的摇篮
  如果要选择一本书来表达一个国家的性格,那么提起西班牙,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堂吉诃德》。这部传世巨著及其作者塞万提斯,对于西班牙民族性格的思考深刻影响了后人,以至于西班牙对外推广语言和文化的机构被称为&塞万提斯学院&。在西班牙以及拉美使用西班牙语的国家中,文学的最高奖项也被命名为&塞万提斯奖&。因此,到西班牙经历一次&文化之旅&,就不得不从塞万提斯的家乡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开始,这里不仅是一座写满辉煌历史的世界遗产城市,更有着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从这里走出了多位西班牙的文化名人。
文化气息弥漫的小城
  阿尔卡拉距离首都马德里仅35公里。小城的名字意为埃纳雷斯河畔的城堡,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15世纪当马德里还仅仅是乡村的时候,这里已经是重要的宗教中心了。大量残留的文物古迹证明了它古老的起源,众多保存完好的学院建筑、教堂、修道院和古城墙,与这里浓厚的文化气息共同再现了一段辉煌的历史。1998年,阿尔卡拉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千万游客。
  暂别都市的繁忙,从马德里驱车半小时就可以到达这座安静的小城。我们探访塞万提斯的步伐从阿尔卡拉的广场开始,广场被命名为&塞万提斯&广场,让此行从开始就命中了主题。初升的日光毫无保留地洒在广场中心塞万提斯高大的铜像上,广场旁边是阿尔卡拉政府大楼。在这样的清晨,广场上安静无比,悠闲的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晒着太阳,当地白色的鹳鸟伴着远处教堂的钟声不时从头顶飞过。穿过广场向西,一条南北方向的小路出现在眼前。当地人说,这条小路有着与阿尔卡拉同样久远的历史,两侧的房屋大多建于文艺复兴时期,风化到纹理模糊的石柱支撑着有些变型的木梁,见证着这座小镇的沧桑。塞万提斯的家正是在这条小路上。
拜访塞万提斯的家
  到达阿尔卡拉的人一定不会找不到塞万提斯故居,因为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铜像就坐在门前。塞万提斯的家是一座二层红色小楼,里面挤满了前来参观的游客。被重新整修过的大铁门连着用石子铺就的小路,一棵参天大树守在路边。在冬日的萧瑟还没有全然褪去的季节里,树叶还未钻出新芽,只有苍劲的树枝指向天际。走进院落,院子的中间是一个方形的天井,一楼是起居室、厨房和餐厅,家具、用品按照曾经使用过的原迹摆放着。二层是塞万提斯出生的卧室,此外还有一个陈列室,陈列着《堂吉诃德》的各种版本和译本,包括中文译本。
  挨着塞万提斯故居的建筑是一家古老的修道院医院,这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医院之一,建于1483年,作为为穷人、病人、路人和外地人治病的福利机构。现今,一个宗教团体的资助让这所医院仍然运作着。当地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正是塞万提斯父亲工作的地方。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贫困之家,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在当时,外科医生的境遇并不好过,塞万提斯在贫寒中度过了童年,直到1607年,塞万提斯才定居马德里。颠沛流离的童年使他无缘高等教育,但傲人的文学天赋却让这位大师终于成就了不朽的著作。160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立即风行全国,一年之内就再版了六次。虽然当时《堂吉诃德》未能使塞万提斯摆脱贫困,却为他赢得了不朽的荣誉。
在大学城里翻阅历史
  阿尔卡拉之所以著名,一是因为这是塞万提斯的故乡,二是因为这里还有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阿尔卡拉大学,两者共同为阿尔卡拉小城渲染出了浓浓的文化气息。1486年,红衣主教希斯内罗斯创建了这所高等学院,此后,整个城市都向着文化方向转变,城市也因大学而繁荣起来。大多数西班牙黄金时代(16、17世纪)的伟大人物都曾在这学习过。
  大学的古建筑群是一幢幢15世纪的建筑,在洒满阳光的上午,漫步在各式各样的教学楼与花园间,思绪中总能回荡起几丝学院的记忆。建筑群中最为耀眼的是穆德哈尔式的大教堂,建成于17世纪的宏伟的钟楼特别突出。教堂主祭坛下方存放着红衣主教的石棺。在西班牙内战中,石棺曾被破坏,外壁上的雕像被砍下了头颅,所幸的是主教的遗体被保护了起来并转移到了别处,它如今只是教堂中的一副饱经沧桑的空棺。大学中名为Paraninfo的大礼堂更是不能错过的。因为每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正是在这里颁发声名远扬的塞万提斯文学奖的。
(于&& 莹)
韩雪:褪去“文艺”...
《天外飞仙》《淑女之家》《北平往事》&&提到韩雪,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她的诸多代表作品,而也许正是这些经典的剧作形象,让&乖乖女&、&小公主&等标签与她如影随形。直到这次采访,我才了解到,这位一向给人娇弱、柔美印象的女星,不仅是到现在仍在不断学习
近几年来,人们对旅行品质的要求日益提升,关注点也从&去哪玩&渐渐转变为&怎么玩&,比起跟团出游,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尝试出境定制游。说到定制旅行,不少人联想到的关键词可能是豪华包机、五星级酒店等,不过在辛巴达旅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潘云龙看来,&定
  恒大集团近来的表现尤为活跃。前段时间,集团对斥资1600亿打造的全球面积最大旅游人工岛屿&海花岛进行了一番大力宣传,这让海花岛迅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与关注的焦点,随后,位于北京东坝地区的恒大华府项目再一次聚焦了大众目光,项目将面向城市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号的电通时代文化广场原先是老工业厂房,后来被改造成以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园区,但设计风格采用&修旧如旧&,在保留老工业厂房大致原貌的基础上,为细节部分赋予了新的设计。就拿&视觉中国&办公楼旁的一处区域来说吧,那里依旧保存着厂
About Us Copyright (C) 2011
版权所有引用敬请注明环球旅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捷克布拉格城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