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医院上海胸外科医院排名胸腔镜治疗胸突症。我颈7胸1.胸1胸2间盘突出,颈其它节也有突出,目前四肢肌肉酸肌力

2014胸部疾病研究热点学术研讨会—特邀专家介绍
来源:科研时间微信
JTD(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胸部疾病杂志》)主办的“2014胸部疾病研究热点与学术争鸣研讨会”将于-13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隆重召开。杂志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院士担任总编辑,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何建行教授担任执行总编辑。 JTD杂志于2009年12 月正式创刊,是一本专注于胸部疾病(肺、心脏、食管及乳腺等相关疾病)的国际性刊物;2011年12 月被Pubmed收录;2013年2月,被SCI收录。2014年7月将获得第一个影响因子。 为促进国内胸部疾病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国内胸部疾病领域协作研究和推广先进的诊疗方法与诊疗技术,我们举办此次研讨会。会议将就肺癌、食管癌、呼吸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方面进行主题发言和精彩演讲。。
以下是会议上27位特邀专家的介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PI,,并担任美国外科学院fellow,亚太微创胸外科理事会理事,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专家,卫生部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全国考评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胸外科内镜与微创专业委员会主席,世界华人胸外科学会副会长,中华胸心外科学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会胸腔镜学组副组长,中华胸心外科学会及医师协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胸外科学会副主委,广东省胸外科学组组长,广东省食管癌抗癌协会副主委,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委员,广东器官移植学会常委,广州器官移植学会副主委。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执行总编,Elsevier特聘《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Editor》杂志编辑,《中华肿瘤杂志》编委,《中华胸心外科杂志》编委。2014年荣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
讲座题目: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微创胸外科:现状与未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附属同济医院 主任医师
德国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以高级研究员身份在世界著名的“德国肿瘤研究中心”工作多年并攻读博士学位,对肿瘤的发病机制和基因治疗进行深入研究,其中的2篇代表论著以第一作者身份被国际权威期刊《国际癌症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和《人类病理学杂志》(Human Pathology)刊登,并被世界众多医院和研究机构引用。 曾以国家高级访问学者身份海德堡大学研修,期间以全职外科医师身份在该大学外科医院工作。致力于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胸部良、恶性肿瘤及胸部其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目前开展的在国内、国际领先的新技术和新疗法主要有胸腔镜为主的胸部微创手术治疗胸内各种疾患;纵隔镜诊断和治疗纵隔疾病和对肺癌、食管癌准确分期;胸部肿瘤的分子和基因治疗及靶向治疗;肺癌的内分泌治疗;无痛胸部手术切口。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讲座题目: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全胸腔镜下食管胃胸内温和的关键技术探讨
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学科主任
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近三十年,具有深厚的病理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当代病理学的发展,掌握现代病理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病理诊断经验。主要专长在肿瘤病理方面,熟悉各系统肿瘤的病理类型和现代病理诊断标准。成功地把免疫组化技术和现代分子技术应用于肿瘤的分类及分子靶向检测中。 在以下几个领域内进行了较深入研究: (1)血液肿瘤病理学: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骨髓活检病理诊断;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灰区淋巴瘤研究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2)肺癌病理学:肺癌的分类,尤其是肺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以及与靶向治疗相关的分子靶点检测研究。 (3)乳腺癌病理学:乳腺癌的分类,尤其是乳腺癌的早期病理诊断以及与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相关的HER2基因检测及质量控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华病理学杂志》及《诊断病理学杂志》编委,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稿件评阅人。
讲座题目: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NSCLC诊断分子病理与组织病理并驾齐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肿瘤外科学博士学位。获国际抗癌联盟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资助到美国Vanderbilt大学肿瘤中心、Texas大学MD Anderson肿瘤中心及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学习肺癌食管癌的微创手术(胸腔镜手术和机器人外科手术)及胸膜间皮瘤的综合治疗。擅长肺癌、食管癌的微创手术及胸膜间皮瘤的综合治疗。 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主任委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等会员;担任BMC CANCER, Anti-cancer Drug,BMC COMPLEM ALTERN M, BREAST CANCER RES TR,《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肿瘤》、《中国癌症》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项目评审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基金2项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肺癌、食管癌等肿瘤临床基础研究论文40余篇,参与5本肿瘤学专著的编写。
讲座题目:全腔镜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
上海中山医院 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复旦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哈佛大学附属布里根妇女医院/Shapiro心血管病研究所,麻省总医院心脏外科学习1年。美国STS会员(The Society of ThoracicSurgeons),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会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编委。合译出版心脏外科手术著作《Cardiac Surgery:OperativeTechnique》。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
讲座题目:心外科:谨慎微创的十大理由
PBPC/AME 杂志社社长
旗下拥有:《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JTD)《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CJCR)《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JGO)《Annals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CS)等16本英文杂志。曾在美国癌症中心工作。 对SCI论文写作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已先后发表30余篇SCI论文。对统计学及课题设计等方面有相当钻研,视野开阔,其所撰写的论文涉及肿瘤、外科、骨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先后被多家单位邀请,作关于如何撰写SCI论文方面的讲座30余次。
讲座题目:学术期刊和三大数据库:引爆科研时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
钟南山院士学术助理,外科学硕士,编审,中山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系毕业,从事泌尿外科7年,医学期刊编辑11年。任《广州医学院学报》、《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学》英文审稿,《CHEST》(中文版)杂志和《JOE》(中文版)杂志责任编辑及编委,《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特约英文审稿。 编译《医生临床诊疗会话》(复旦大学出版社)。《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创刊者之一,编辑部主任。指导SCI文章50多篇。2008年协助钟南山院士完成的一篇论文被《柳叶刀》列为年度全球科研论文排行榜之首,为我国呼吸医学走向世界做出贡献。2010年获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授予的全国杰出青年编辑奖(“骏马奖”)。
讲座题目:成功发表SCI论文战略与战术
同方知网项目经理
理学博士,编审。1997年进入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赴加拿大SFU学习。2010年11月加盟百道网,任百道新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兼研究总监。2012年8月起加入同方知网,在知识传播工程技术研究院做新产品研发。
讲座题目:面向科研服务的数字出版
《中国肺癌杂志》编辑部主任
《中国肺癌杂志》(Medline收录,北大、科技核心期刊)以及《Thoracic Cancer》(SCI-E收录,影响因子0.65)编辑部主任。曾在SCI期刊以通讯作者及合作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多篇文章。现为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委会委员与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SCI-E)编委。
讲座题目:如何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投稿选刊
10. 李天天
丁香园网站创始人之一
肿瘤免疫学专业硕士(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
讲座题目:“舌绽春蕾,口吐莲花”——如何做好英文会议报告
11. 周彩存
上海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肿瘤学系主任,肺癌免疫研究室主任,临床药理机构主任。目前承担国家课题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抗科委重大攻关项目2项,参加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2项;主要从事肺癌早期诊断、综合治疗、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肿瘤的分子显像,噬菌体疫苗。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CSCO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上海市肺科学会和肿瘤学会委员,ASCO会员;国际肺癌研究联合会委员,《肿瘤》、《国际呼吸杂志》、《中德临床肿瘤学》、《中国肺癌杂志》、《中国癌症杂志》、《癌症》等杂志编委。
讲座题目: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肺癌个体化诊疗:现状与未来
12. 王印祥
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科学家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国家重大新药专项化药组责任专家;贝达安进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2003年回国创建贝达药业有限公司,同年开始在北京筹建贝达药业新药研发中心,包括药物合成研究室、药理研究室、药物制剂研究室、药物分析研究室、药物申报注册室、知识产权部和医学部等。 立项并指导8个一类新药的研究和数项三类新药的研究,申报的5个非专利药获得审批上市。主持了抗肿瘤药和糖尿病药的多项新药立项、专利申请和研发等。作为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和主要发明人之一,主持完成了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埃克替尼的立项、专利申请、临床前和I-III期临床试验。
讲座题目: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抗肿瘤药的未来发展趋势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肺三科主任,肿瘤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担任国际肺癌协会(IASLC)奖学金委员会(Fellowship Committee)评审专家,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会专业委员会(CSCO)副秘书长,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秘书长,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GACT)秘书长,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专科医师会分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CSLC)成员。 《J Clin Oncol》杂志中文版、《J Thorac Oncol》杂志中文版、《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编委。发表16篇SCI文章,总影响因子64.8分,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8.9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2012年获得省级青年表彰最高荣誉——“第十四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讲座题目: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克唑替尼2014 ASCO数据更新
14. 钟文昭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胸部肿瘤外科学博士
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CSCO青年委员,国际肺癌联盟成员,广东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常委,受邀J Thorac Oncol/Clin Cancer Res/Lung cancer/TLR等审稿专家。主要方向为IIIA期N2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肺部孤立结节/肺腺癌/GGO等分类诊断和处理、胸腔镜微创肺癌根治术和肿瘤异质性等。 参与肺癌围术期TKI治疗多中心研究的设计和执行;主持2010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初步研究结果发表在Oncologist,J Thorac Oncol,Eur J Cardiothorac Surg,Ann Surg Oncol,Clin Lung Cancer,Cancer Lett等杂志。 共同主编《细支气管肺泡癌》和《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主译《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参编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临床肿瘤学高级教程》,研究生卫生部规划教材《胸心外科学》。
讲座题目: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肺癌新辅助化疗
深圳人民医院主任胸心外科主任兼胸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从事胸外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0年,为特区完成了最为困难复杂的胸心外科手术5000余例,是全国最早期倡导微创胸外科理念的胸外科专家之一。主持、组织实施及完成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前,主持肺癌手术快速康复临床科研项目,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肺癌,手术切口从传统的约30cm缩小到仅3、4cm,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共担任全国和省级学会、协会的副主委、常委六项,省级学会委员二项,市级学会、协会副主委、常委四项。 1991年因成功手术抢救遭受心脏贯通伤的特区勇士黄景逾而获得罗湖区委区政府个人特等奖、1992年度深圳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个人一等奖,并因此而享誉深圳市。
主持辩论:非小细胞肺癌辅助化疗,长春瑞滨方案是否可替代?
16. 徐松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2003年德国Ruhrlandklinik医院胸外科客座医生。1998年和2002年两次被评为中山医院优秀青年医生。擅长胸部肿瘤如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等的外科治疗及胸腔镜、纵隔镜等微创手术。1999年上海市科技成果“中断肋骨和腋下中断肋骨剖胸切口——剖胸切口新方法”完成者之一。 2007年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鼠无心跳供体肺移植后肺功能的预测的实验研究”的负责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3篇(SCI收录5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9篇(SCI收录1篇)。参编《实用外科学(第二版)》、《现代外科学》、《大辞海(医学科学卷)》、《临床肿瘤手册》等医学专著6部。 参编《临床外科学》、《外科学应用多选题》医学教材2部。作为导师组成员指导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1名。
辩论正方辩手:非小细胞肺癌辅助化疗,长春瑞滨方案是否可替代?
17. 蔡开灿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副教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03年赴西藏代职一年,荣获个人三等功1次。现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热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胸心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任《南方护理学报》、《局解手术学杂志》、《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创伤外科杂志》编委。擅长微创胸外科手术。科研成果曾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一项,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胸心外科学,surgery of the chest》的翻译,《临床外科急诊学》,任副主编,《医学生临床指南》任副主编。
辩论反方辩手:非小细胞肺癌辅助化疗,长春瑞滨方案是否可替代?
18. 乔贵宾
广州军区总医院胸外科中心暨广东省肺癌研究所临床中心主任
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肺癌外科学组组员,广东省抗癌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理事,广东省微创外科学会胸外科学组常务副组长,广东省肿瘤学会胸部肿瘤学组副组长,全军胸心外科学会委员,国际肺癌研究学会会员。 现为《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委。留学于德国石荷州大学,并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获中国、德国博士学位。2005年10月受“香港引进内地专才计划”资助工作学习于香港大学医学院。 致力于胸部肿瘤以外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和转化研究,擅长胸部以纵隔镜、胸腔镜为主的微创外科手术,开创了“廉价胸腔镜手术”理念,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和单孔胸腔镜手术。已主编专著一部,主译专著一部,副主译专著一部,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30余篇。
主持辩论:EGFR突变患者,辅助化疗是否可替代?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复旦大学“卓学计划”获得者,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新优青)。2005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胸科医院博士后(在职),已在肿瘤医院从事肿瘤外科10余年。 长期从事肺癌, 食管癌, 贲门癌, 纵隔肿瘤, 软组织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和综合治疗,得到陈海泉教授肺癌微创手术的多年培训, 目前专攻腔镜微创手术和内镜下的外科治疗,包括内镜下粘膜切除(EMR/ESD)等,所在治疗小组的胸外科手术量超过600台/年。 曾于2003年到美国Fred Hutchison 肿瘤中心,华盛顿大学等学习近两年,2008博士后期间得到肺癌专家廖美琳教授,罗清泉教授的指点,2009年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胸外科进行临床fellow培训1年,获得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行医执照和处方权,在美期间参加和主刀手术450台,成为我国普胸界少有的直接在美国从事临床和手术的医生。 已发表论文50余篇,国外发表论文18篇, 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中国内镜医师协会颁布的恩德思医学科学杰出青年医师奖,美国癌症研究协会( AACR)、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国际抗癌联盟会员(UICC)会员等。
辩论正方辩手:EGFR突变患者,辅助化疗是否可替代?
深圳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博士后
2000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胸心外科博士,从事普胸外科临床工作10余年,在胸部恶性肿瘤治疗和预后研究方面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年赴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胸外科从事博士后工作,在心、肺移植临床和实验研究、气管重建外科及组织工程等方面造诣较深,先后主持瑞士国家级课题两项。学术成就:在国际和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辩论反方辩手:EGFR突变患者,辅助化疗是否可替代?
21. Eric Y Chuang
庄曜宇,Eric Y. Chuang,教授,国立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
国立台湾大学生医电资所、国立台湾大学生命科学系、国立台湾大学流行病学所、国立台湾大学动物所;主持人,国立台湾大学基因体医学研究中心-基因体医学组-生物统计暨生物资讯核心实验室;主任,国立台湾大学永龄生医工程中心。《癌症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主编。
讲座题目: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Nonsmoking Female Lung Cancer Using High-throughput Genomic Technologies and Bioinformatics
22. 方文涛
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博士
负责食管腔内超声和食管功能室检查工作。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国立癌症中心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临床研修,获得过包括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老年保健学科优秀中青年骨干、院优秀工作者、院青年人才奖等多项荣誉。对肺癌、食管癌、食管良性疾病、以及纵隔、气管疾病等胸部常见病的外科诊治。 现担任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超声内镜学组成员、《Asian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Annals(亚洲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和《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并受邀为美国《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胸外科杂志)》、《Cancer》(癌症)、欧洲《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食管疾病杂志)》等国内外权威专业期刊特约审稿。
讲座题目: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center database on thymic cancer: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23. Yi-Xiang Wang
王毅翔 (Wang Yi-Xiang),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AME出版社 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www.amepc.org/qims) 杂志主编。
讲座题目: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定量影像在胸部疾病的应用
常州肿瘤医院常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心管病专业,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0多篇,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大会。《中药治疗急性心功能衰竭30例》一文获美国人体科学研究院颁发优秀论文奖,目前正进行几项省、市级科研课题。
讲座题目: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整体管理策略与实践
25. Heather A. Wakelee
Division of Oncolog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tanford Cancer Institute, CA , US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Stanford University in the Division of Oncology where she leads the thoracic medical oncology research program and has authored or co-authored over 80 medical articles on thoracic malignancies. She attended Princeton University as an undergraduate with a major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n went to medical school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he returned to her native California for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cy and fellowship training in medical oncology at Stanford University. Dr. Wakelee’s focus is in clinical research in thoracic malignancies including lung cancer and thymic malignancies. She is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lung cancer intergroup trial E1505 that is studying the potential role of bevacizumab in addition to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resected early 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Dr. Wakelee has led multiple investigator-initiated protocols and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clinical trials with bevacizumab and many other anti-angiogenic agents.
Keynote Lecture:Success in medical manuscript writing and medical lectures: the strength of a good story
26. 殷伟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业于广州医学院,一直从事胸心外科专业的工作,熟练掌握肺癌、气胸、肺大疱、肺良性肿瘤、纵隔肿瘤以及食管癌等胸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擅长微创胸外科技术及肺癌综合治疗。
讲座题目: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自主呼吸(非插管)胸腔镜手术
27. Alan D.L. Sihoe
Clinical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s of Surger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Chief of Thoracic Surger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Hospital in Shenzhen, China. He is also an Honorary Consultant in Cardiothoracic Surgery at the Queen Mary Hospital in Hong Kong.
Keynote Lecture:Current Status of thoracic surgical literature
本文来自科研时间微信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胸部疾病相关文章
胸部肿瘤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及预后
09:54:16来源:
栏目关注: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及预后:胸腰段脊柱一般指胸11~12至腰1~2 脊柱,该节段脊柱脊髓损伤称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活动度相对较小。相反,腰椎有较好的活动性,活动范围大,且可作屈伸、侧屈、旋转运动。
胸腰段的损伤基本概念胸腰段脊柱一般指胸11~12至腰1~2脊柱,该节段脊柱脊髓损伤称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一、胸腰段脊柱解剖特点1.活动度相对较小。相反,腰椎有较好的活动性,活动范围大,且可作屈伸、侧屈、旋转运动。2.胸腰段脊柱是较固定的胸椎向较活动的腰椎的转换点,是胸椎后突向腰椎前突的转换点,同是也是胸椎的关节突关节面向腰椎的关节突关节面的转换之处。实验研究表明,关节突关节而由冠状面转为矢状面处容易遭受旋转负荷的破坏,因此胸腰段在胸椎、腰椎损伤中发病率最高。3.胸腰段椎管与脊髓的有效间隙相对狭窄,胸腰段损伤后容易造成脊髓压迫。4.胸腰段是脊髓和马尾神经的混合部位,即使脊髓完全损伤无恢复,但神经根损伤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二、胸腰段损伤的致伤因素胸腰段椎损伤是常见的脊柱损伤,其原因很多,主要有:1.绝大多数是间接暴力所致。高处坠落,足臀部着地,使躯干猛烈前屈,产生屈曲型暴力,亦可因弯腰工作时重物打击背、肩部,同样产生胸腰椎突然屈曲,所以屈曲型损伤最为常见。亦有少数为伸直型损伤,病者自高空落下,中途背部因某阻挡物而使脊柱过伸,是为伸直型损伤,但极为少见。2.直接暴力所致的胸腰椎损伤很少,如工伤或交通事故中直接撞伤胸腰部,或因枪弹伤等。3.肌肉拉力,如横突或棘突撕脱性骨折,系因肌肉突然收缩所致。4.病理性骨折,即脊髓原有肿瘤或其他骨病,其坚固性减弱,轻微外力即可造成骨折。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分类胸腰段脊柱是人体的中枢支柱,胸腰椎交界处活动较多,是最易被损伤的部位。维持其稳定性是首要的,没有稳定性就无脊柱的正常功能,因此,在胸腰椎损伤以后,必需考虑的问题是否能够维持其稳定性,从而为选择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提供根据。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分类方法文献报道很多,其目的均是为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估计其预后,因此任何分类方法均应根据包括临床、病理和损伤机制,可以说目前分类方法虽多,但均尚不够完善。一、脊柱脊髓损伤研究的有关历史回顾Nicoll于1949年首先改变了对所有脊柱骨折均需复位固定的传统观点,提出将胸腰椎损伤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种类型;影像显示腰4以上椎板骨折和单纯的椎体前方、侧方楔形骨折是稳定性损伤,不必进行复位固定治疗,而合并棘间韧带破裂的骨折脱位和腰4以下的椎板骨折是不稳定性,必需进行复位和固定。以后1963年Holdsworth修改和补充了Nicoll的分类方法,主张胸腰椎损伤的暴力分为屈曲型、屈曲旋转型、伸直型和压缩型,每型可以独立,也可以两种以上同时存在,是否稳定视后方韧带复合结构(Posteriorligamentcomplex)的完整性而定,此种观点成为以后新的分类方法的基础。第二代的分类方法是依据脊柱的两柱学说,即Kelly和Whitesides于1968年将胸腰椎分为两个负重柱,即空心柱(神经管)和实柱(椎体)两部分。前柱为脊柱负重部分,包括前、后纵韧带、椎体和椎间盘,后柱为脊柱抗张力部分,包括椎弓、棘上、棘间韧带、黄韧带和椎间关节等。是否手术依据神经管是否受累而定,不稳定性爆裂骨折并有椎体后壁突向椎管者与单纯椎体前方压缩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Whitesides用列表评分诊断方法判别胸腰椎损伤的程度,其方法是马尾损伤为3分,骨折脱位超过25%为2分,脊椎前柱破坏为2分,脊柱后柱破坏为3分,存在负重危害为1分,总分超过5分者为不稳定性骨折。随着CT技术和致伤机制研究的发展,1983年Dennis根据400多例腰椎损伤的治疗经验,提出了脊柱三柱分类概念。认为胸腰椎可分成前、中、后三柱,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的前1/2、椎间盘的前部,中柱包括后纵韧带、椎体的后1/2、椎间盘的后部,后柱包括椎弓、黄韧带、椎间小关节和棘间韧带。脊柱的稳定性有赖于中柱的完整,当前柱遭受压缩暴力,产生椎体前方压缩者为稳定性,而爆裂性骨折、Chance骨折和骨折脱位,因其脊柱的三柱均损伤,则属不稳定性。后来Mc-Afee等根据采用CT研究100例病者的结果,又在三柱体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后柱包括背侧椎间关节、椎弓、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黄韧带,任何后柱的损伤均可导致脊柱的不稳定。认为爆裂性骨折均属是不稳定性骨折,它易发生“晚期不稳定”,所谓的“晚期不稳定”是指由于骨折后渐进性出现神经损伤体征,或逐渐出现脊柱畸形。1984年Ferguson进一步完善了Denis的三柱概念,认为后柱包括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关节突和关节囊,中柱包括后1/3的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前柱包括椎体和椎间盘的前2/3和前纵韧带。但Roy-Camille、Saillant等提出的三柱体概念略有不同,主张椎体前2/3是前柱,而中柱除椎体椎间盘的后1/3以外,尚包括椎弓根、关节突,后柱则指关节突后方的椎弓,包括椎板、横突、棘突,并且其概念较广泛,包括颈椎在内。同样认为中柱损伤属不稳定性,只是中柱的范围较大。尽管三柱体理论在逐步完善,并一致认为中柱损伤者属不稳定性脊柱损伤,以及认为中柱的范围仍稍有不同。但是,三柱体学说并不能包括所有的损伤,而且不能完全估计神经损伤的原因和程度。二、脊柱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根据文献报道,认为脊柱稳定性和不稳定的概念各不一。有人认为神经功能已有或有潜在危险者为不稳定,有人按脊柱结构破坏的程度判断是否稳定,也有人将可导致椎体晚期塌陷和慢性腰痛的损伤判断为不稳定。按照三柱学说,脊椎稳定的关键是中柱,凡中柱破坏者均为不稳定性,并非后部结构。很显然,单纯的后方韧带损伤并非不稳定性,但若合并有后韧带破裂,则属于不稳定性损伤。按照Denis的意见,稳定性损伤是指:(1)所有的轻度骨折,例如横突骨折,关节突骨折,或棘突骨折。(2)椎体轻或中等度压缩性骨折。不稳定性损伤分为3度:I度:在生理负荷下可能发生脊柱弯曲或成角者属于机械性不稳定,包括严重的压缩骨折和坐带骨折。II度:未复位的爆裂骨折继发的晚期神经损伤。III度:骨折脱位和严重爆裂骨折合并有神经损伤者。此外与损伤的部位也有关,胸椎损伤多为稳定性,若同样损伤发生在腰椎,则可属不稳定性。三、常用的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分类(一)根据受伤时暴力作用的方向分类根据受伤时暴力作用的方向,胸腰段骨折可分为以下几型:1.屈曲型损伤:此型为最常见。受伤时暴力使患者身体猛烈屈曲,椎体互相挤压,使椎体前方压缩,同时可伴有棘上韧带断裂分离。如暴力的水平分力较大,则易发生脱位,上位椎体前移,伴有关节突脱位或骨折。2.伸展型损伤:此型甚为少见,多发生于高空仰下落下者,中途背部被物阻挡,使脊柱过伸,引起前纵韧带断裂,椎体横行裂开,棘突互相挤压而断裂,或上位椎体向后移位。3.屈曲旋转型损伤:暴力不仅使脊柱前屈,同时又使其向一侧旋转,引起椎间。4.垂直压缩型损伤:暴力与脊柱的纵轴方向一致,垂直挤压椎骨。如从高处落下,足跟或臀部垂直着地;或于站立时重物落在头顶,引起胸腰椎粉碎性压缩骨折。(二)根据损伤程度分类根据损伤程度,胸腰椎骨折可分为以下几型:1.单纯椎体压缩骨折:一至二个椎体的前上方或侧方,由于传导的屈曲暴力被压缩成为程度不等的楔形,而其他部位无损伤。2.椎体粉碎压缩骨折:重物落于蹲位工作的伤员肩部,使脊柱突然向前极度屈曲,使椎体压缩后变宽变扁,或呈碎骨片分离,椎体后部常后凸畸形,形似爆破,故也称为爆裂性骨折。突向椎管的骨折块直接压迫脊髓,导致不完全性截瘫或完全性截瘫。3.椎骨骨折脱位:自后向前的强大暴力使脊柱强烈屈曲,同时使上段椎体向前移位,椎体前部被压缩或崩裂,后方韧带断裂,关节突骨折或脱位。当关节突完全脱位时,下关节突移到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的前方,互相阻挡,形成关节交锁。单侧关节交锁牵引复位困难,而双侧关节交锁牵引复位较易成功。由于椎管的连续性因脱位而遭破坏,常造成脊髓的损伤。附件骨折常与椎体压缩折合并存在,横突骨折常见于第2腰椎以下,可为一侧性的或双侧性的,主要是由于腰大肌、腰方肌等猛烈收缩引起,提示肌肉、筋膜、肌腱等有广泛性撕裂;其他如棘突骨折、关节突骨折、椎间关节脱位等,也应引起注意;椎弓峡部骨折或椎弓骨折多发生于第3腰椎以下,是一种“晚期不稳定”因素,可发展成外伤性滑脱,往往以慢性腰痛或腰腿痛症状出现,或以进行性马尾神经损害出现。(三)根据致伤机制分类1.单纯屈曲压缩骨折:椎体前1/3压缩,楔形变。用“C”表示。2.爆裂型损伤:垂直轴向力所致,椎体变扁,中间增大。用“B”表示。3.安全带型损伤(Chance骨折):骨折线通过椎体腰部。用“S”表示。4.骨折脱位型:此型比较多样、复杂。用“F”表示。(四)根据Denis和Mc-Afee的三柱体结构分类1.前柱损伤(a):前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的前中2/3部分损伤。2.中柱损伤(b):椎体和椎间盘的后1/3及后纵韧带损伤。3.后柱损伤(c):附件部分(椎弓、椎板及附件)损伤。(五)Wolter椎管受阻分类根据CT扫描将椎管的横断面分为三等分,并用0、1、2、3表示其狭窄及受堵情况。“0”表示椎管完整无狭窄者;“1”表示椎管受压或其狭窄占横断面的1/3者;“2”表示椎管受压,其狭窄占横断面的2/3者;“3”表示椎管完全受压或堵塞者。综合以上分类法后三者,即致伤机制、三柱体理论和椎管受阻情况三者综合起来表示脊柱脊髓损伤。如“Babl”即表示爆裂型骨折其前中柱受损并有1/3椎管受压。三柱中有两柱受累,则为不稳定型骨折。如下三个方面占有两个“是”者亦属不稳定骨折:椎体是否完整;后柱结构是否受损;脊柱排列是否改变。不稳定性骨折可分Ⅲ度:Ⅰ度为机械性不稳,前后柱或中后柱受累,可逐渐发展为后突畸形。Ⅱ度为神经性不稳,由于中柱受累,椎体进一步塌陷而狭窄,使由原来的无症状发展为有状。Ⅲ度常为三柱受累或骨折脱位兼有上述Ⅰ、Ⅱ度的情况。近几年国内学者根据国情和综合有关文献总结的两种分型方法:(一)1987年饶书城提出的五种类型:1.屈曲压缩骨折此型最为多见。前柱在压力下崩溃,后柱受到牵张,中柱作为活动枢纽,椎体后缘的高度保持不变。Ferguson把侧屈压缩型另列为独立一类。他又提出把屈曲压缩骨折分为3类:I类为单纯椎体前方楔形变,压缩不超过50%,中柱与后柱均完好。II类是椎体楔形变伴椎后韧带复合结构破裂,并有棘突间距离加宽、关节突骨折或半脱位等。III类为前、中、后三柱均破裂,椎体后壁虽不受压缩,但椎体后上缘骨折,折片旋转进入椎管,侧位X线片上可见到此骨折片位于上位椎与骨折椎的椎弓根之间。2.爆裂型骨折系垂直压缩暴力所致,受伤的瞬间脊柱处于直立位。伤椎前柱与中柱均崩溃,椎体后壁之高度降低并向四周裂开,两侧椎弓根的距离加大,椎体后壁骨片突出或膨出或倾斜进入椎管,常致硬脊膜前方受压,但后纵韧带有时仍完整。其后柱亦可受累,椎板发生纵行骨折。爆裂型骨折可表现为一个椎体的全面破碎,或只是椎体的上半部或下半部粉碎,也可能合并旋转移位,或表现为椎体一侧严重压缩。3.屈曲牵张型损伤(Chance骨折)常见于乘坐高速汽车腰部系安全带,在撞车的瞬间患者躯体上部急剧向前移动并前屈,以前柱为枢纽,后柱与中柱受到牵张力而破裂张开。即称所谓的Chance骨折。骨折线横行经过伤椎棘突、椎板、椎弓根与椎体,骨折线后方裂开。亦可能是经过韧带结构破裂,即棘上、棘间韧带与黄韧带断裂,关节突分离,椎间盘后部纤维环破裂。该型损伤亦见于高处坠落伤。4.屈曲旋转型骨折脱位较常见,其前柱遭受压缩力与旋转力作用,中柱与后柱遭受牵张力与旋转力作用,可致关节突骨折或脱位。下位椎体的上缘常有薄片骨折块随上位椎体向前移位,前纵韧带从下位椎体前面剥离,后纵韧带亦常破裂,椎体后方骨折块可突入椎管内。此型极不稳定,大部分伴有脊髓或马尾神损伤,易造成“晚期不稳定”,即进行性畸形加重。5.剪力型脱位或称为平移性损伤,椎体可向前、后或侧方移位。常因过伸使前纵韧带断裂,椎间盘前方撕裂,发生脱位而无明显椎体骨折。移位超过25%则脊椎的所有韧带均断裂,容易造成硬脊膜撕裂和脊髓损伤。(二)1992年唐天驷提出的三型综合分类1992年唐天驷在其他学者的分类基础下,提出了综合分类法,包括骨折分型、亚型、脱位程度、椎管压迫程度及截瘫程度。将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分3型。(1)爆裂骨折;(2)弯曲骨折;(3)平移骨折。每型再分若干亚型,如下、下终板均破裂为a型,上终板损伤b型,下终板损c型,旋转损伤d型,一侧压缩e型;脱位分为无脱位0,脱位1%~25%为I,26%~50%为II,51%~75%为III,76%以上为IV;椎管受压分为无受压0,致压物占椎管矢径的1%~25%为1,26%~50%为2,51%~75%为3,76%以上为4,截瘫按Frankel分类法。如某一伤员致伤暴力为纵向垂直暴力,并略带前屈致上终板损伤,节段为腰1,属腰1爆裂骨折b型,按其脱位程度20%=I,椎管压迫程度,骨块占矢径的60%=3,截瘫FrankelD,故可称之为:腰1爆裂骨折b型(I3D)。显然,分类的方法太多,过分繁琐,分型太细,故临床使用不便,相信不久会有既简单,又便于指导临床诊断的分类方法面世。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一、症状和体征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脊柱脊髓损伤,常较严重,其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个体特性各不相同;当然,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有相当大的差别,故首先要求临床医师需仔细检查,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然后,方能采取适应的治疗方法。该伤患者均有严重的外伤史,如从高处落下、重物砸于肩背部、塌方砸伤或被掩埋于泥土砂石中,以及精神异常者的坠楼等。胸腰段脊柱损伤后,患者有伤区疼痛、腰背部肌肉痉挛、不能起立、翻身困难等症状。伴有者,由于植物神经的刺激引起肠蠕动减慢,常出现腹胀、、等症状。故在检查伤员时应有重点,要注意以下事项:1.脊柱损伤常为严重复合伤的一部分。检查前应详细询问外伤史、受伤原因、受伤当时的姿势、直接受到暴力的部位、伤后有无感觉和运动障碍、现场抢救情况等。2.根据病史提供的资料,分析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可能引起损伤的部位,有目的进行检查。复合伤患者常合并颅脑损伤、胸腔内的和腹腔内的脏器损伤及的可能,首先应抢救生命,同时也应查清脊柱和肢体伤情。3.在检查脊柱时,应沿脊柱中线用手指自上而下逐个按压棘突,可发现伤区的局部肿胀和压痛,胸腰椎损伤者常可触及后突成角落畸形。4.脊髓损伤的体征是否有,均应进行系统的神经检查,包括对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反射功能、括约肌功能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脊髓损伤患者常因脊柱的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及伤因不同出现不同的体征。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其主要症状是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和膀胱、直肠功能均出现障碍,其程度随脊髓损伤的程度和损伤平面而异,可以是不完全性,可以是完全性,也可以是单纯马尾神经损伤。显然,其损伤的症状的差异很大,因此,必须仔细的检查伤病员,以作出合理的诊断。应该知道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是非常严重的创伤,其后果可能严重,可能导致患者终身残疾,因此,应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二、影像表现1.X线检查:X线检查所见对确定脊柱损伤部位、类型和骨折脱位现状,以及在指导治疗方面有极为重要价值。胸腰段椎骨骨折的X线所见,在侧位片上可见到椎体前上部有楔形改变或整个椎体被压扁,椎体前方边缘骨的连续性中断,或有碎骨片;粉碎压缩骨折者,椎体后部可向呈弧形突出;骨折合并脱位者,椎体与椎体间有前后移位,关节突的解剖关系有改变,或后上方有关节突骨折(图18-1)。在正位片上可见椎体变扁,或一侧呈楔形,其两侧的骨连续中断或有侧方移位(图18-2)。还可见到椎板的、关节突的或横突的骨折等变化。2.X线断层片:脊柱矢状面断层片可显示爆破性骨折以及碎骨片进入椎管内情况。3.CT检查:CT检查比普通X线检查具有优越性,它是现代检查脊椎损伤的理想方法。其优点为:CT可测量椎管横截面和中矢状径。通过CT测量,很容易测定并能标明其椎管的狭窄程度。除此之外,CT还能显示骨折的特征,常见的有:(1)椎体上半部压缩骨折;(2)椎体下半部压缩骨折;(3)椎间盘损伤;(4)骨折片进入椎管;(5)椎板骨折。尤其对破裂性骨折以及骨折片进入椎管者的诊断,为临床施行紧急手术提供了依据。CT测量包括椎体额径和矢径的测量、椎弓根距的测量以及椎管横径和中矢径的测量。4.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对胸腰段脊柱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伤员进行此项检查,在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探查,以及预测能否恢复等方面能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已作为直接反映脊髓活性的一个电生理指标,并已用于脊柱创伤外科手术中以及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的脊髓监护;还广泛用于早期判断脊髓损伤后的脊髓功能状态,及其预后、手术疗效的预测以及各种脊髓病的辅助诊断方面。但体感诱发电位检查仅能反映脊髓后柱的功能状态,也即仅能反映感觉方面的变化,而不能观察运动方面的变化。用电极刺激胫后神经或坐骨神经,兴奋通过脊髓感觉传导通路传至大脑皮层,诱发脑细胞活动产生生物电位,以脑电接收形式记录下来,应用计算机技术叠加体感诱发电位,获得体感诱发电位波形。凡为正常波形者,表示脊髓后部传导功能存在,为非完全性损伤,可望恢复;凡无诱发电位者,表示脊髓后部损伤,失去脊髓感觉通路传导功能,为脊髓完全损伤而不能恢复。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者则表现为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以及波形变异、波的持续期延长,随着病情的好转,体感诱发电位也有相应的恢复。5.核磁共振(MRI)检查:MRI与CT有相似之处,不但能清楚显示脊椎骨折,而且能显示脊髓损伤的程度,如脊髓软化,创伤后囊肿等,有助于脊髓损伤预后的评估;尽管如此,MRI不能代替CT,对骨性结构的显示后者比前者更好。另外,MRI检查费用非常贵,因此,选择此项检查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6.脊髓造影:该项检查适用于晚期合并状者,可以显示脊髓外在性的压迫。7.同位素骨扫描(SPECT):用以鉴别是病理性骨折,或一般性骨折,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脊柱肿瘤继发的骨折,以此明确诊断。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与预后一、稳定性骨折的治疗1.卧床休息稳定性骨折的处理比较简单,以卧床休息、镇痛为主,辅以腰背肌锻炼,不需手术治疗。偶尔也可因棘突骨折移位明显,必须手术切开复位或切除。6~8周后即可起床活动,以后不会加重压缩畸形,而且轻度畸形不影响以后的功能。2.一次性过伸位复位适应于屈曲型压缩骨折,其中柱完整,属于稳定性损伤,但可有一定程度的脊椎畸形,以后有可能引起慢性腰背痛。其方法是:取仰卧位,胸腰椎呈过伸位,使前纵韧带紧张,达到压缩骨折复位的目的,一般只适合椎体压缩轻者。复位前1小时服用适量的镇静剂与镇痛剂(吗啡等药),必要时可在骨折周围组织(棘突,椎板周围的肌肉组织)内注射0.5%Procaine浸润麻醉,以减轻患者疼痛,以及减轻肌肉痉挛。具体方法:(1)悬吊过伸牵引法患者俯卧床上,以吊带向上牵引两下肢,至腹部离开床面为止,必要时术者可在背部骨折处轻轻加压,加重其过伸体位,使骨折复位。经X线摄片证实已复位以后,即可改为仰卧位,但需保持过伸,亦可在俯卧过伸位上石膏背心,保持过伸位置。石膏固定以后解除悬吊,使患者仰卧,石膏固定时间6~8周。(2)垫枕复位法患者仰于硬床上,胸腰段部骨折处逐渐垫枕,逐步加高,数日内加高到10cm~20cm左右,使呈过伸位,并鼓励患者作背伸肌锻炼。但多数患者难以坚持,往往感到疼痛不能忍受,尤其是翻身侧卧位时,理论上亦应维持过伸位,事实上难以实现。因此,可令患者俯卧于硬床上,并鼓励患者作背伸肌锻炼,首先抬起头及上胸部,以后再将两足同时抬高,最后一步头、上胸及两下肢同时抬起,如此可形成过伸位。一般来说,缓慢复位法多数患者可以接受,医务人员必须向患者说明其必要性,使患者充分配合,坚持锻炼。至于少数患者体质较差,年龄较大且压缩骨折程度较轻者,不一定必须坚持过伸复位方法。二、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不稳定性骨折是指该节段的稳定因素造成严重破坏,如不经过完善固定,即有移位倾向,有可能加重脊柱畸形或造成继发性脊髓和马尾神经损害。但是,根据文献报道不稳定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仍有不同。(一)保守方法采用体位复位,用支架或石膏背心固定。优点是可以避免手术痛苦,但缺点是治疗时间长,石膏背心必需固定3~4月,复位不一定满意,仍可能残留脊柱畸形,而且可能致脊髓、马尾神经损害。(二)手术治疗1953年Holdsworth提出,对所有不稳定性骨折应采取早期切开复位,棘突钢板内固定,及早恢复其正常生理结构,预防脊髓与马尾神经损伤或脊柱畸形,也利于护理和预防各种并发症,一般卧位3月即可开始康复治疗。1974年Lewis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发现保守治疗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两组的神经恢复并无明显差别,仅见保守治疗组晚期背痛的发病率较高。1980年Davis总结保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疗效,发现闭合复位日后脊柱畸形虽有加重,但并不加重神经损伤,与切开复位相比具有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危险的优点,但住院期较长。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采用坚强内固定,保证脊柱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满足早起床活动要求,便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同时减少并发症。Denis主张对无神经损伤的爆裂骨折作预防性内固定和融合手术,以防所谓的“晚期不稳定”所致继发性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以及脊柱畸形带来一系列症候群,他认为手术有明显的优越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内固定技术和内固定器械有了明显的改进,多数学者和医师认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是合理的有效方法。三、并发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的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合并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的患者其神经功能能否能恢复除与当时受伤程度有关,还与受累的脊髓和马尾神经被移位骨片和脱出的椎间盘所致的持续压迫有关,如若其压迫不解除也同样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因此,应早期复位与固定,以免脊髓继发损伤。(一)非手术疗法一般来说脊柱外伤所致的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多因脊柱骨折脱位。但也有一少部分脊髓损伤摄X线片时见不到骨折和脱位的征象,称之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多发生于年龄较小的的儿童患者。因为儿童脊柱弹性大,过度的牵引可导致脊髓断裂,而无脊柱骨折脱位。对此型损伤给予保守治疗,不需减压,避免进一步损伤脊柱的稳定性和脊髓功能。保守疗法包括卧硬板床休息,大剂量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脱水,高压氧治疗等,防止或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对胸腰段椎体有明显骨折脱位者,曾经有学者用姿势性治疗或在全身麻醉下强行下肢牵引复位,此法有加重脊髓神经损伤的危险,复位费时、费力、无效,有较高的失败率和畸形率,现已淘汰。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目前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治疗,用坚强内固定维持脊柱稳定,使患者尽早起床活动,同时还辅以其他的综合治疗,这样既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患者的全身和神经功能恢复。有了CT技术的应用发展,使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近20余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治疗技术的进展,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治疗再次引起重视,早期选择正确的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达到解剖复位,恢复椎管的正常容积,重建脊柱的生理解剖结构和稳定性,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手术治疗目的:(1)通过手术摘除压迫脊髓、圆锥与马尾神经的骨折片、脱出椎间盘或血块。以减轻或阻止脊髓和马尾神经的继发性损害;(2)清除毒性代谢产物;(3)探查脊髓,松解粘连,促使神经功能的恢复;(4)重建脊柱的稳定性;(5)预防各种并发症。手术治疗指征:(1)急性胸腰段脊柱损伤伴有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2)保守治疗截瘫症状未恢复,反而逐渐加重者;(3)CT或MRI显示椎体骨折片突入椎管内,椎间盘突出物致压,或凹陷性椎板骨折者;(4)小关节突交锁者;(5)X线片显示椎管内有骨折片或异物者;(6)开放性脊柱脊髓损伤;(7)各型不稳定性新鲜或陈旧性脊柱骨折。
手术入路的选择:胸腰段脊柱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所致截瘫目前尚无有效措施。充分减压,维持脊柱的稳定仍是良好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入路的选择各学者观点不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胸腰段脊柱损伤的类型、节段、致压物的方向而定。前路减压,侧前方减压,椎板减压均各有其可取与不足之处。难以用一种径路解决各项病变。从CT、MRI影像的横切面看,脊髓靠近硬脊膜前方。胸腰段脊柱损伤无论是压缩骨折或脱位,使脊髓受压多数来自椎管的前方,临床治疗应强调前方或侧前方减压。若压迫来自脊髓背侧,需做椎板减压。近20年来对截瘫治疗最大的进展是开展前方或侧前方减压术。无论经前路或后路切除椎体后缘的移位骨折都要细心。应根据自身的经验与条件分别选用前路、前外侧入路、后路手术。总的原则是不致加重脊髓损伤的前提下达到硬膜囊的减压。编辑推荐:?什么是?
问题分析: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
问题分析: 中医常讲,小儿是“纯阳之体”,体质偏热,容易出现肺热...
问题分析: 急性胃肠炎是由于食进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饮食...
问题分析:治疗骨质增生(骨刺)最理想的方法从目前来看,应该当属中...
专家在线咨询
王强主任医师 副教授专业擅长:胸外科
倪幼方主任医师 副教授专业擅长:各种心血管
程云阁主任医师 副教授专业擅长:胸腔镜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透表豁痰。用于急性惊风,伤寒发热,临夜发烧,小便带血...
[功能主治]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
[功能主治]清血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毒热。血液不清引起的梅毒。血淋...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南门仓5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
外科男科妇产科皮肤性病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传染病科肿瘤科整形美容心理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外科有哪些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