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2016年正月初八打油诗十五的打油诗

您的位置: &
“打油诗”的传说
优质期刊推荐第RB06版: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
□ 本报记者 郭青/文
郑远 梅韬 徐涧 通讯员 戚良鹏 程依宝 /摄
&&&&腊月二十三,家住北门的赵梅琴阿姨,一大早就提着满满一篮子菜回家了。她告诉记者,家里兄弟姊妹四个,所以早早地就已经开始准备过年的菜肴了,家里的蛋饺子、肉丸子、元宝鱼也都做好了。芜湖的“年味”,从腊月中旬就已拉开序幕。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味越来越浓,在人们满满的期待中,一年一度的“年味”终于如期而至,于是,年味也随着家家户户的忙碌而洇染开来。&&&&开门大发财&&&&正月初一,在旧时,有“三元”之日的说法,即岁之元、日之元、时之元。&&&&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财门。芜湖大年初一的开财门,一般是在早上八点钟左右。据濮之琦《芜湖风土记》记载:“其仪式是朝着大门摆香案,案上供三牲,一般人家是猪头、整鸡、整鱼;也有人家是素供。”然后是“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在互相恭喜声中吃挂面、拿元宝(即五香鸡蛋)。挂面表示长寿,元宝表示发财。男主人率子弟执棒香按照历书注明的财神方向出行,出行回来每人喝一碗糖开水泡‘发米’(即一般所谓炒米),表示财运开发,生活越来越有甜味”。&&&&等忙完这些仪式,家庭主妇将五香茶叶蛋端上餐桌。它们有个非常吉利的名称:“元宝蛋”,其寓意已不言自明。其实,过年的年味,更多的倒并不是在于吃什么,而是在于怎么吃。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讲究,都会有一个好口彩。即使那么平常貌不惊人的家常小菜,在过年的时候,也都纷纷换上全新的“马甲”。在芜湖,许多过年美食都与“元宝”有关,称蛋饺为“金元宝”;称红烧鳜鱼为“元宝鱼”;即使端上一碗馄饨,也称之为“元宝汤”;称汤圆为“元宝”,而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还有“八宝饭”、“八宝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其中所蕴含的,是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一种真切企盼。想想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起始之际,讨个好口彩,总归是件让人幸福的事。&&&&一枚“金元宝”,伴随着一个个美好的企盼,芜湖人新年的脚步也由此迈出。在初一这天,早餐就着老鸡汤下的面条,早已让人垂涎欲滴。在芜湖人的眼里,过年时“元宝蛋”吃得越多,则代表新年将越兴旺。所以,不管家中来没来客人,“元宝蛋”总是用大锅大碗盛上餐桌。直到正月十五,一直如此。每次在吃“金元宝”时,大人还会教孩子们念一首打油诗:“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一滚一大屋。”若是家中来了客人,主人在递上“元宝蛋”的时候,客人在吃之前一定要先客气一句:“元宝存了。”这也是芜湖新年特有的礼仪。&&&&初一的晚餐,由于是新年的第一顿正餐,所以多是父母儿女的团圆饭,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年三十的那顿年夜饭是差不多的。要说区别,就是初一的这顿晚餐相对要轻松些、随意些。虽然家家户户在菜肴的配置上不尽相同,但有几道“主角”却是万万不可少,八宝菜、各色元宝圆子、老母鸡汤。当然,“元宝鱼”更是会当仁不让地居于餐桌的正中。以前,这道“元宝鱼”会从大年三十开始,每天的中晚两餐,都要重复端出来,摆上桌。这与其说是道菜,不如说是件道具。它重复着碗橱——餐桌——碗橱——餐桌……的轮回。每当大人饭后将“元宝鱼”收走之际,小孩子自然是虎视眈眈,却又无可奈何。这条“元宝鱼”一直要等到正月十五那天晚餐,才能真正品尝到。一道“元宝鱼”,透出的是当年生活的一缕清苦和无奈。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宝鱼”也就不再显得那么精贵了,作“道具”的时间也开始逐渐缩短,从正月十五天提前到了初五。再到后来,谁也不会在意“元宝鱼”的保存了,甚至大年三十当晚就会吃个精光。生活,就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之间,悄无声息地变化着,变化着……&&&&芜湖人素以精明勤奋著称。一年忙到头,所以过年的这几天常常会好好休息一阵子。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会煮上一大锅饭,因为接下来的三天,是不许生火做饭烧菜的。就连菜刀、砧板、锅铲也不许动,老人说,这叫一顿饭吃两年,其中的寓意,跟“元宝鱼”一样,就是年年有余。一直到初三,扫地、泼水、动土也是被禁止的,否则会觉得扫走了运气、破了财。&剪刀、针线也不能碰,老人说,碰了这些东西,就会一年累到头的。这三天,也是小孩最欢乐的时光,因为根据芜湖习俗,三天年之内,小孩再淘气,也是不许打骂的。&&&&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夫婿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完午饭。芜湖人一直称女婿为“娇客”,因此,新年女婿上门,岳父岳母自然高看一眼,鸡汤下挂面属于“规定动作”,当然是少不了的。而且,给女婿端上的那碗面条,上面一定会放一只鸡大腿。不管女婿爱不爱吃,都是非吃不可。&&&&在我市的江北,正月初二还有祭财神的习俗,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约定俗成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芜湖人都说,三天年,原还原。意思就是,过了正月初三,就该干吗就干吗了。芜湖人的勤劳,由此亦可见一斑。只是,过年实在是太重要了,虽然工作、生活,在初三之后,就开始逐渐走上正规,但过年的气氛,还在延续,走亲访友、团圆聚会等,还在继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初十往家飞。”现在的80后、90后,可能已很少知道这句俗语了。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句俗语在芜湖可谓家喻户晓,意思就是,每到正月初七、初八,就不应该出远门了。而等到初九、初十,身处异乡的游子,则会归心似箭,恨不得马上飞回故乡,飞回温暖的家园。&&&&团圆又一年&&&&过年,要等到正月十五,方才算告一段落。因此,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显得很特别。&&&&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民间又称为小年。在民间,过小年一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腊月二十三,又叫送灶,算是过年的一次预演。其二就是元宵节。元宵节,从某种意义上算是对过年的一种总结。过年,至此算告一段落。所以,元宵节在百姓心中的分量也就可想而知了。&&&&既然叫元宵节,元宵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了。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这天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据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记载:“上元谓之灯节。先是市肆鬻灯,或糊纸或翦彩为之,又有远贩他郡而至者,制作尤精巧可观,人争购之,以饷女子及亲故,子女之相昵者常以笏金予直不惜也……”芜湖古城有条花街,据传即以花灯而得名。芜湖人在元宵节前三天开始,就在每晚开始试灯,街市里的许多市民,特别是少男少女“多结队为鱼龙曼衍之戏,或为秧歌、采茶词,悬火照耀,招摇而过市,观者肉薄如墙”。闹花灯一直要闹到深夜。到了元宵节那天,更是盛况空前,可以一直闹到天明。红彤彤的花灯,红彤彤的烛光,将整个街市都映得通红。&&&&元宵节,闹花灯,为有情人的相会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所以这天又被称作国产的“情人节”。由于元宵节被赋予如此缠绵的意境,所以,如果这一天要是下雪的话,情侣们就会相约来到雪地里,共同山盟海誓一番,静等雪花撒满头顶,取“白头偕老”之意。但芜湖地处江南,每年的元宵节基本都已临近春天,下雪的天气少之又少,因此能够“白头偕老”实为不易之事。&&&&芜湖人在吃方面,似乎有着某种天赋,不仅对吃食的制作精益求精,即使对于一些属于细枝末节的零食上,也有着很多的讲究。在过年期间,主人都会在茶几上摆放一只精致的糕点盒,形状有方形的、圆形的、六角形的,里面摆放的糕点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有玉带糕、桂圆、枣子、酥糖等。这其中,玉带糕叫做一品玉带糕,含有步步高升的意思;桂圆含有富贵和中状元双重含义;枣子含有早生贵子的意思;酥糖则有盼望日子越来越甜蜜,越来越舒服的意思。这只糕点盒从大年三十吃过团圆饭后摆上茶几,一直要摆到正月十五。之后,主妇们会将糕点盒洗干净收藏起来,等到来年再用。&&&&芜湖的春节是很热闹的,除了美食,还有许多民俗活动。据民俗专家茆耕茹回忆,旧时在芜湖有过年敲锣鼓的习俗。从初一开始,每至晚间,会有许多自发的锣鼓队沿街表演。如果两支锣鼓队不期而遇时,还会相互比赛,不分出个胜负是不会罢休的。铿锵锣鼓声将正月里芜湖的年味渲染得分外浓烈。茆老当时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吃过晚饭,他也领着年纪相仿的几个小伙伴,从狮子桥住地出发,一路沿着二街、陡门巷、中长街,模仿大人的样子沿街进行表演。等回到狮子桥的家中,常常已是次日凌晨1点多钟了。在回忆这半个多世纪前的场景时,茆老如数家珍,恍如昨日。&&&&芜湖的年俗还有许多,每每回忆些深埋于心的年味,总有种五味杂陈之感。其中最珍藏的,却是吃喝玩乐之外,长辈的祝福,儿女的关心,亲情是年味里最为浓厚的部分。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Copyright (C)
Wuhunew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芜湖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芜湖新闻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经营许可证号:皖ICP备号 皖政新办备06017号
热线电话:+86-553-3832219正月十五是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乃元宵节也。在元宵节里,人们迎来了整个新春佳节活动的高潮。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西汉。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庆祝“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除吕后势力的日子正好是农历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农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在农历正月十五。太史公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将元宵节列为普天同庆的重大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按照民间的传统,在这个皓月千里、婵娟与共的夜晚,家家户户都要合家团聚,挂起彩灯,以示庆贺。人们纷纷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竞猜灯谜,品尝元宵,同庆佳节,其乐融融者矣。
首先是赏月。正月十五的夜晚,乃是一年当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人称之为“元夕”。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人头攒动,男女老少争相赏月,人人心情格外舒畅。
其次是挂灯笼。据说,元宵节挂灯笼始于东汉。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惯,就命令到了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都点灯敬佛,同时号令士族庶民也都挂起灯笼来。自此以后,挂灯笼就成了元宵节的习俗。唐代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元宵节挂灯笼的盛况,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元宵节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及其所表现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有花灯、镜灯、琉璃灯、龙灯、凤灯、动物灯、历史人物灯等等。四川省自贡市,由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成精巧的花灯并举办“恐龙灯会”而闻名遐迩。
第三是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下来的、极具元宵节特色的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悬挂并点亮彩灯,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猜灯谜既能启迪智慧,又能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愈来愈多,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目。
最后是吃元宵。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日,楚昭王路过长江,见江面上有一些漂浮物,便叫人打捞起来,一看,竟然是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于是,楚昭王就此请教孔子,孔子回答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楚昭王大喜过望,自此,由宫廷到民间,每逢元宵佳节,大家都兴吃这种被称为“元宵”的食物了。吃元宵象征着家庭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被称为“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除了挂灯笼,猜灯谜和吃元宵之外,民间还有许多习俗。
一是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因为“灯”与“丁”谐音,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进口。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若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二是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福的活动。元宵节夜晚,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三是订情结好。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在封建社会里,元宵灯会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依照旧时传统,年轻的女孩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到了元宵节,未婚男女可以借着赏花灯,为自己物色中意的对象。元宵节赏花灯时,也是男女青年与心上人相会的最佳机会。唐代的灯市还出现过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人们称之为“行歌”、“踏歌”。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曰:“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对元宵节夜晚情景与意境的最佳描写。传统戏曲《陈三五娘》讲述了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春灯谜》讲述了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节情订终身,以及南朝乐昌公主遇难之后与其夫徐德言相约,“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在长安街市上沿街叫卖铜镜,直至找到对方的下落,以便夫妻破镜重圆”,都是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元宵节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有意思的是,今年的中国情人节与西方情人节恰好是同一天,真可谓是“中西合璧”啊!
  在台湾,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以求嫁到好丈夫的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尪,即丈夫之意)”、“偷挽菜,嫁好婿”,这与苗族的习俗一样,具有相同的寓意。
还有苗族“偷菜节”、彝族“巴乌节”,也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苗族的“偷菜节”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大家把偷来的白菜集中在一起,做成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
彝族的“巴乌节”流行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的居住区。在彝族语言当中,“巴乌”意为“打猎归来”。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并无固定节日。古代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众人则围绕火堆,演绎打猎的各种动作;待肉烤熟以后,众人分而食之。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为固定的“巴乌节”。节日中要跳“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逢闰年,则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团团围住,朝“猎物”旋转的相反方向舞动,表演出各种狩猎的动作,场面十分热闹。
自古以来,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有不少佳作,权录六朝十八首,以飨读者。
1、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2、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4、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5、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6、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7、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8、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9、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10、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12、折桂令&元宵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13、汴京元夕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5、元夜踏灯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16、上元竹枝词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17、元夕影永冰灯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18、元夕无月(其二)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录好先贤佳作之后,突然想起鄙人也有一首打油诗,便斗胆充作拙文之结尾,以博一笑耳。
打油诗曰:
正月十五闹花灯,闹得人人好心情。
忙完元宵忙营生,马年又是好年景!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月十五闹元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