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熊胆胶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州中心血站内阿坝州中心血站东方环宇环保科技发展血环评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现在的位置: >>
发布时间:日
&物以稀为贵&,在全球强化环保意识的当今,珍稀动物更是弥足珍贵。昔日在人们眼中的毒蛇猛兽,如今大多成了省宝,国宝,被国家明令保护起来了。据林业部门1987年大型科学考察和20世纪90年代多次补充调查证实,在石门这片山多川多动植物多的神奇土地上,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林麝、金雕等5种,二级保护的有大鲵、鸢、赤腹鹰、苍鹰、松雀鹰、黑冠鹃隼、普通鵟、白尾鹞、游隼、红隼、灰背隼、红腹锦鸡、白尾长冠雉、红腹角雉、勺鸡、红翅绿鸠、红角鸮、领角鸮、褐鱼鸮、大鵟、白腹鹞、白头鹞、鹊鹞、凤头鹣、雀鹰、燕隼、穿山甲、水獭、猕猴、藏酋猴、黑熊、青鼬、金猫、黑麂、牙獐、大灵猫、小灵猫、苏门羚、青草獐等49种,另有野猪、猴面鹰、五步蛇、岩蛙等三级保护动物及省级保护动物多种。占我省国家级保护动物的70%。
华南虎:曾经有人说:华南虎已有地球上消失了!而石门境里却不断发现了华南虎活动的踪迹。
华南虎又叫中国虎,是虎的一个亚种,为我国特产的世界珍稀濒危动物。学名为Wikipedia,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年的华南虎身个长约五六尺不等,如加上三尺铁尾,全长近丈许,体重约三四百斤,皮毛呈橘黄色,且带黑色条纹,色泽明艳,条纹绚丽;体侧有两条横纹上下相连,形成的菱形花纹,十分抢眼。头部条纹浓密,额头上有几道黑色纵花纹凑集脑门;虎眼上方有白色斑点,故自古便有&吊睛白额虎&之说。但石门山区人却习惯称之为&烂草黄&或&扁担花&,这是他们以其熟知的物件来喻称的。
华南虎身手敏捷,生性机警多疑,喜生活在山地草丛,常于大山大岭间独来独往,称王称霸于自己用虎尿圈定的方圆约十余平方公里的独立王国中。老虎一般白天潜伏草丛中,夜间出来活动觅食。其眼如猫,黑暗中视力如昼,且嗅觉灵敏异常,能远远地嗅到其它动物的气味。倘若人虎相遇,华南虎一般会自行退却。故山里人说:&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
虎是世界上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之一,华南虎自然也不会吃素。它多以弱小动物为捕食对象,如鹿、麂、麝等有蹄有角却无反抗力的动物。石门旧时流行&一猪二熊三老虎&之说,有人误以为是野猪为老大,狗熊为老二,老虎反而成老三了。其实大谬。一猪是指野猪只有一张寡嘴加上两枚獠牙厉害,熊则有凶嘴与利爪两样功夫,老虎却有血盆大嘴,如锥尖爪与如铁似鞭的尾巴三样武器。这位虎老大,有时对野猪、狗熊也不放过,更不用说野免等弱小动物了。在老虎身上,充分体现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饥饿时老虎敢与人为敌,以家禽家畜为食,亦喜欢猎食家狗,大约狗的狂吠令它很是生气吧。不过听山里人说,老虎吃狗则如醉酒一般,从前,打虎者便常以狗作诱饵而捕杀之。
上世纪50年代以前,华南虎的活动范围几乎遍布全县境内,无论是地处湘鄂边境的壶瓶山,还是位于石、慈(利)、桃(源)、临(澧)四县交界的观国山、太浮山一带,皆可闻虎啸声声。蒙泉镇的李耳岗,古代即是有名的老虎窝,因为古时称老虎为&李耳&。书载:&陈魏宋楚之间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石门正是古代南楚之地,即谓虎&李耳&,李耳岗亦即虎岗。1960年,石门县城附近的杨令岗下的临水岩洞里,发现过一只半大的老虎。由于当年虎属歼灭对象,故公安人员闻风而动,划船前去打虎。困兽犹斗,老虎凶猛反抗,还将前去打虎的干警贺柳生咬伤了一只腿。此后数十年间,由于人类经济活动扩展&&开荒伐木,兴办矿山、农场、修建山区公路,这种毫无节制的开发,使华南虎及其相关动物的栖息地日渐减少,致使虎的种群隔离开来,造成虎的分布区之间相互隔阂,其栖息地实际上处于岛状分布状态。由于虎群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交配,大大影响虎家族的有效繁殖,遂致数量锐减,种群衰退。同时,人类不仅对虎过分捕猎,对其它野生动物亦是如此,尤其是火炮、火枪的猎杀,使得野生动物基数大减,相应也减少了华南虎的食物来源,制约了华南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全国野生华南虎仅存20~30只左右,加上在全国18个动物园中圈养着的47只,也不足百只,数量比国宝熊猫要少得多,是老虎所有种类中最为濒临灭绝的一种。因此,华南虎已被列为世界十大濒危珍稀保护动物之首。这批残存的野生华南虎分布于湖南、广东、福建、江西等几处深山老林里,石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即是寥寥几个硕果仅存地之一。
壶瓶山华南虎主要出没于江坪管理局所辖神景洞、斤钣山、黄莲棚、大岭、管山、中岭管理区所辖楸木峰和南坪河管理局所辖鹰子尖、水打溪以及南北镇大城湾等地。当地政府和管理部门亦曾对保护华南虎作了广泛宣传,大大提高了全民对华南虎的保护意识。1990年,美国爱达荷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卡尔&科勒教授受世界自然基金会之托,参加由该会与我国林业部组织的华南虎南现状调查,万里迢迢前来壶瓶山考察,获得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以后,不断有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国外专家学者深入到壶瓶山腹地考察,会同当地管理人员,发现了若干有关华南虎的线索与现象。相信在人类如此呵护下,华南定会重现风采,啸傲丛林。
金钱豹:人们爱将虎豹相提并论,大约是因为二者形相近,性相似的原故吧。金钱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与华南虎一样,同属大型猫科动物,目前同样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的外形、性情、生活习性都与虎有惊人的相似,因此有人把虎豹混为一谈,民间还有&虎生三仔,必有一豹&的讹传。豹的积体比虎略小一些,皮毛系橙黄或土黄的底色上缀满黑色的斑点或斑纹,乍看上去好像全身挂满了铜钱,故人们以金钱豹名之。豹虽在体能上不及虎,但在敏捷性还略胜一筹。它能上树,行走树上如履平地,故常年棲息于树上,穿行丛林深处,亦有相对固定的洞穴,喜欢独来独往,白日潜伏于洞穴、树林或草丛中,夜晚出来寻觅食物。由于其身体灵活,不仅能攀崖上树,还有超强的跳跃能力,可一跃两三丈远,敢于和虎同栖一地,甚至与虎相争,捕食猴、兔、鹿、麂、獐、野猪和鸟类等,与老虎猎捕对象基本相同,真可谓是虎口夺食!
豹虽性情异常凶残,但母豹对于幼仔却呵护有加。幼豹虽出生时,没有排泄能力,拉屎拉尿全凭母豹以舌舔之,方能排出秽物。母豹自是不嫌子其屎尿恶臭,殷殷吮舔,其心其性,分明与凶猛捕食他物判若两样。
金钱豹是珍贵的观赏动物,毛色斑斓艳丽,花斑清晰、富有光泽,系上等毛皮经济动物,其身姿灵活健美,为许多动物园圈养,供广大游人观赏。
金钱豹主产于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等五省,现存数量较少;石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境内的顶坪、土湾、双尖子、斤半山、野猫岔、楸木峰等地,都不时发现有金钱豹活动的痕迹。2004年,保护区里还活捉了一只幼豹,送交有关部门鉴定过。
云豹:别名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属于猫科,学名为Neofelis nebulosa。云豹体重15~20公斤,体长1米左右,比豹要小。体侧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状大斑,故名&云豹&。云豹体毛灰黄,眼周具黑环。颈背有4条黑纹,中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则继续向后延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具暗褐色条纹;尾长80厘米左右,未端有几个黑环。云豹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栖息在常绿阔叶林内,毛色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云豹爬树本领高,比在地面活动灵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喜在树上活动和睡眠。发情期多在晚间交配,孕期90天左右,每胎2~4仔。云豹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及陕西、甘肃、台湾,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石门壶瓶山为云豹频繁出没之地,其主要栖息于南坪河的双尖子、鹰子尖,江坪河的管山、三峰、大岭,中岭的棋梁尖等高山云雾地带。
金雕:金雕因头部和后颈部羽毛呈金黄色而得名,尾羽灰褐,栖于高山,善于随高空上升汽流展开翅膀,扇动羽翼,长时间盘旋翱翔,亦能沿着山脊乘风作直线快速滑翔。金雕眼疾爪利,高空盘旋时凭借犀利的目光捕捉地面上的猎物,然后闪电般地俯冲直下,用健壮而锋利的爪向猎物发动突然袭击,捕获后将猎物撕裂吞食。八十年代,太平乡的某农民曾捕捉一只金雕,放在县博物馆展出过。近年来,亦渐稀少了,只有在深山老林中才偶尔能见其雄姿。金雕已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为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正在人类理智的保护中延续其飞行英雄的家族史话。
林麝:别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属于鹿科,学名为 Moschus berezovskii。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70厘米左右,肩高47厘米,体重7千克左右。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端部稍圆。雄麝上犬齿发达,向后下方弯曲,伸出唇外;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粗短,尾脂腺发达。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体毛粗硬色深,呈橄榄褐色,并染以橘红色。下颌、喉部、颈下以至前胸间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黄色区。臀部毛色近黑色,成体不具斑点。有人认为它是原麝的一个亚种,生活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区,性情胆怯,过独居生活;嗅觉灵敏,行动轻快敏捷。随气候和饲料的变化垂直迁移。食物多以灌木嫩枝叶为主。发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间,雌雄合群,雄性间发生激烈的争偶殴斗。孕期6个月,每胎1~3仔。目前国内已有养殖,雄麝所产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网上资料提示:林麝产于西藏、云南、四川、陕西、湖北,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位于湖南的石门壶瓶山却生活着这种珍稀动物,分明要改写网络资料。
大鲵:别名娃娃鱼,属于隐鳃鲵科,学名为 Andrias davidianus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达一至两米。外貌似鱼,但头大嘴大,眼睛和鼻孔很小,无眼睑,身后拖着一条侧扁的大尾巴,头部连同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浑身无鳞甲,但有明显疣粒,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大鲵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石灰岩地段那种水质清澈、水温低、河床多洞穴的溪流中,喜单独生活,惧光喜暗,昼伏夜出,多以蟹、蛙、小鱼为食,但其觅食时,不主动出击,只是张开大口,耐心等待猎物送货上门,故山民有&娃娃鱼儿坐滩口,要吃鱼虾自张口&的说法。大鲵耐饥,清水中可二三年不进食,秋末即开始冬眠,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其寿命约50年。大鲵亦为我国特有物种,其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大鲵亦是珍贵的观赏动物,全身均可入药,可治痢疾、贫血等症。
由于大鲵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屡遭到捕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国家已将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大鲵产地较广,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皆有,石门壶瓶山则为娃娃鱼理想的栖息地。壶瓶山南坪河村村民田莲辉家喂养一条金黄色的娃娃鱼,这条娃娃鱼全身金黄,体条已达1米,体重已由最初的0.3公斤长到7公斤,弥足珍贵。田家已将其喂养近二十年了,不愧是保护娃娃鱼的典范。
鸢:属鸟纲、隼形目、鹰科,又名&老鹰&、&老鸢&、&黑耳鸢&、&鹞鹰&,拉丁学名为Milvus korschun。其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是一种常见的留鸟。 鸢体长55~67厘米。上体及两翅的表面,几乎全为纯暗褐色。头顶至肩部各羽贯有黑褐色羽干纹,翼上覆羽大都缀有棕白色行端。尾部呈叉状,与其它猛禽有明显差别,尾羽呈土褐色,并有黑褐色的横纹。耳羽几乎呈纯黑褐色,颊、颏及喉部均为灰白色,并有褐色羽干纹。下体其余部分为棕褐色,稍缀有褐色花纹。眼部和嘴部呈暗褐色,蜡膜及脚、趾为黄色,爪为黑色。
鸢通常栖息于山丘岩石的表面和山谷间的树木上,几乎各种生活环境中都能见到。其喜在高空滑翔成圈,视力敏锐,一旦看到地面上的猎物就毅然冲下,主要以草兔、田鼠等小型动物为食。这种昔日普遍的猛禽日渐稀少,国家已将其列入二级保护动物,石门西北山区的上空偶尔可见其英姿。
赤腹鹰:属鸟纲、隼形目、鹰科,又名&鹅鹰&、&红鼻士排鲁鹞&,拉丁学名为Accipiter soloensis。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四川、陕西及南部的广东、海南、台湾等省区,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赤腹鹰体长26~30厘米。上体及两翼为灰蓝色,后颈和肩羽基部白色。头侧呈淡蓝灰色,至喉部变为灰白色。嘴为黑色,基部带铅色,喙部粗短,呈钩状。中央尾羽为灰黑色,末端较暗,外侧尾羽呈暗褐色,并有黑褐色横斑。下体胸腹和两胁为赤棕色。眼部为暗褐色。蜡膜、脚和趾部为橙黄色,爪呈黑色。
赤腹鹰通常栖息于山麓、森林及村寨附近,有时也见于开阔地带。喜以枝桠或在小型树木上筑巢,有时也占用喜鹊的旧巢。其主要以蜥蜴、蛙、鱼、大型昆虫和小型鸟类等动物为食,石门西北山区不时可见其出没。
苍鹰:又名黄鹰、鸡鹰,它分布广泛,除西藏外,遍布全国。偶见于台湾,对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民间驯鹰的主要对象。苍鹰属于中型猛禽,全长55厘米左右。上体苍灰色,头顶和头侧黑褐色;眼上方有白色眉纹;背棕黑色;肩羽和尾上覆羽有污白色横斑。飞羽及尾羽暗灰褐色,具暗褐色横斑,羽端灰白。下体污白色,胸、腹及覆腿羽均有黑褐色横斑。嘴黑色,基部沾蓝。脚绿黄色,爪黑色。
苍鹰为森林鸟类,多栖息在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的山麓,以啮齿动物、鸟类及其它小型动物为食。在高树上营巢,主要以松树枝搭成较厚的皿形巢。5~6月间产卵,每窝4~5枚,青色带淡青色斑纹和不明显的赤褐色斑。孵卵期35&38天。雏鸟全身被白色绒羽,上体稍灰。经雌鸟喂育41~43天后出飞。其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石门主产于西北山区。
松雀鹰:又名松子鹰或日本松雀鹰,体长约300毫米左右。上体谈褐,尾具4条褐色横斑。下体白,喉部中央具一暗褐色宽阔纵纹,胸有较多的同色纵纹;胸、腹部灰白色,沾淡乳黄色,有棕色横斑;尾了覆羽白色,有时具黑色瞩斑。虹膜金黄;嘴基蓝黑,先端黑色。跗跖和趾黄色,爪黑色。栖息于低山及草原疏林地带。以小鸟及昆虫等为仅在林中营巢,每窝卵4、5枚。卵白色,具红褐色斑点。
  松雀鹰喜飞行于日本海峡之间,国内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辽东半岛、河北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在石门发现其英姿亦是奇迹。松雀鹰在高空飞行时,有它一定的规律性,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识辩,通常是两翼上下连续扇动三、四次后,接着就径直往前滑羞一段距离,或是进行姿态优美的环形翱翔。它不但是我国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同时又是《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的保护鸟种。
黑冠鹃隼:别名凤头鹃隼,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小型猛禽。在刺眼的阳光下,它头顶上长而垂直竖立的蓝黑色冠羽鲜艳夺目。血红色的眼瞳,熠熠闪亮,目光如炬。黑褐色的覆羽、尾羽透着蓝色的金属光泽。翱翔时,可以看见它胸前宽阔的星月形白斑。黑冠鹃隼性情警觉、胆小,有时也显得迟钝而懒散。头上的羽冠经常忽而高高地耸立,忽而又低低地落下,好像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都非常敏感。饿了,它就在林内和地上活动,捕食蝗虫、蝉、蝙蝠、老鼠、蜥蜴等小动物。壶瓶山一带亦是这种二级保护动物的理想栖息地。
普通鵟:又叫土豹子,为中型猛禽,体长51&59厘米,体重575&1073克。体色变化也比较大,通常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羽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在初级飞羽的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为肉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的外缘为黑色(淡色型)或者全为黑褐色(暗色型),尾羽呈扇形散开。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
普通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东达朝鲜和日本一带,越冬在繁殖地的南部,甚至抵达南非和马来西亚等地。全世界共分化有5个亚种,我国分布有2个亚种。普通鵟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左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壶瓶山地区自是其理想的栖息地。它性情机警,视觉敏锐,善于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翱翔时宽阔的两翅左右伸开,并稍向上抬起,呈浅&V&字形,短而圆的尾羽呈扇形展开,姿态极为优美。它的叫声同家猫的叫声差不多,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而且食量甚大,一次可吃五六只。此外,它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有时也到村庄附近捕食鸡、鸭等家禽。捕食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用锐利的眼睛观察和觅找地面的猎物,一旦发现地面猎物,则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猎物。此外它也通过栖息于树枝或电线杆上等高处等待猎物,当猎物出现在眼前时才突袭捕猎。捕食1米以上的大蛇时,蛇能在空中用身体缠绕它的双脚,这时它就一边飞翔,一边用脚将蛇蹬开,从空中抛落下来,然后飞扑而下,再次将蛇捕获,带到空中,直至使蛇失去反抗能力。石门山民称之为&土豹子&,可能就是因为它与豹都有相似凶残的本性吧。不过,普通鵟虽然凶猛,却也常常成为雀鹰、游隼等猛禽的猎捕对象,可见自然界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普通鵟不仅是二级保护动物,而且还是捕鼠能手,好好保护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自是具有特殊意义。
白尾鹞:雄性全身灰色,体长约50厘米左右,腹和翼下面为白色。翼的初级飞羽黑色,与其它部分色差很明显,腰部有月形白横斑,为本种显著特征。幼鸟全身浓褐色。雌鸟褐色,与乌灰鹞的区别在领环色浅,头部色彩平淡且翼下覆羽无赤褐色横斑。与草原鹞的区别在深色的后翼缘延伸至翼尖,次级飞羽色浅,上胸具纵纹。幼鸟与草原鹞及乌灰鹞幼鸟的区别在两翼较短而宽,翼尖较圆钝。栖于开阔田野及池沼畔边,也常栖落在地面上,飞行迅速而轻捷,喜低飞捕食地面草丛中的动物。嗜食鹑等小型鸟类,有时也食昆虫及其他啮齿动物。其繁殖于全世界;冬季南迁至北非、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婆罗洲,为季候鸟,迁徙时常见于中国的东半部,越冬于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及长江以南地区。石门山区亦为其喜爱的迁徒栖息地。
游隼:别名花梨鹰、鸭虎,隼科,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隼鹰系中型猛禽,全长约40~48厘米。上体深蓝灰色,具黑褐色横斑,羽端白色,羽干纹黑色头、颈部黑色,带蓝色光泽。飞羽黑褐色;尾羽蓝灰色,具黑色横斑。下体污白色,带淡棕色,具黑色羽干纹,至腹部以后渐转为长三角形横斑。嘴铅黑色。脚黄色。栖息于开阔的农田、草地、河谷或山丘地区。单独生活,飞行迅捷。以鸭雁等为主要食物,也吃小型兽类。筑巢于悬岩峭壁的缝隙中,偶尔利用鸦、鹰等的旧巢。隼鹰为新疆西部繁殖鸟,迁徙及越冬时遍及各地。由于壶瓶山植被繁茂,气候具有多样性,自然为其首选地。
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别名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隼形目,隼科、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314~360毫米。雄鸟头顶、后颈、颈侧蓝灰色,具黑褐色羽干纹,额基、眼角和眉纹棕白色,耳羽灰色,髭纹灰黑色,背、肩及上覆羽砖红色,各羽具三角形黑褐色横纹,腰和尾上覆羽蓝灰色,尾羽蓝灰色,具黑褐色横斑及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下体棕白色,颊近白色,上胸和两胁具褐色三角形斑纹及纵纹,下腹黑褐色纵纹逐渐减少,覆腿羽和尾下覆羽黄白色,尾下面银灰色。雌鸟上体深棕色,头顶具黑褐色纵纹,上体其余部分具黑褐色横纹,其他部分与雄鸟同。虹膜暗褐色,嘴蓝灰色,先端黑色,嘴和腊膜为黄色,附蹠和趾深黄色,爪黑色。红隼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能捕捉地面上活动的啮齿类、小型鸟类及昆虫。红隼的价值和保护现状同猎隼差不多,惟黑市交易价格稍低于猎隼。
灰背隼:属于鸟纲、隼形目、隼科。学名为Falco columbarius。在中国主要繁殖于东北三省和西北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冬季迁飞至西藏及长江以南地区越冬,迁徙时几乎遍布全国。灰背隼体长27~30厘米,体重约0.3公斤。上体呈蓝灰色,全身羽毛多缀有黑褐色的纵纹。下体呈淡黄白色,并微沾有棕色。胸腹部具有棕褐色羽干纹。腿部覆羽为灰白色。灰背隼通常栖息于海拔米的山区河谷、平原旷野及草原灌丛地带。喜单独活动于开阔的草原、农田地带。主要以昆虫和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石门山区时常可见到这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益鸟。
红腹锦鸡:又名金鸡,鸡形目,雉科,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分布于中国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四川、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为中国特有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多林地带。群居,日行性,视听觉敏锐,性机警,稍有异常立即逃遁。红腹锦鸡为留鸟,以植物叶、芽、花、果实、种子、谷物等为食,繁殖期进食昆虫、蠕虫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4~6月,雄性间有求偶争斗,求偶则炫耀其美丽的羽毛,营巢于灌木、草丛或岩下,每产5~9卵,孵化期22~23天,早成鸟,1~2岁性成熟。石门主产于壶瓶山一带。
勺鸡:别名柳叶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Pucrasia macrolopha。 中型鸡类。全长约60厘米。雄鸟头部暗辉绿色,头顶有棕黑色的长冠羽;颈侧在耳羽下各有一大白斑。背羽灰色,具&V&形黑色纵纹,羽片披针形。飞羽暗褐色。尾羽褐灰色,具杂斑,末端白色。下体胸部栗色,越向腹部羽色越淡,杂有白纹。嘴黑色,脚暗红色。雌鸟上体棕褐色,背羽也具&V&形黑纹。下体淡栗褐色。栖息于海拔米的高山针阔叶混交林中。以植物根、果实及种子为主食。终年成对活动,秋冬成家族小群。4月底至7月初繁殖,在地面以树叶、杂草筑巢。每窝产卵5~7枚,乳黄色,带不规则浅红或茶褐色的粗斑。孵卵以雌鸟为主,21~22天,雏鸟出壳后能独立活动。广布于我国辽宁省以南至西藏东南部的中部地区。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石门主产于壶瓶山。
红翅绿鸠:属鸟纲、鸽形目、鸠鸽科。拉丁学名为Treron sieboldii。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部的陕西,西部的四川、贵州,东南部的台湾以及南部的广西、海南等省区。石门山区亦为湖南不可多得的红翅绿鸠的繁息地之一。其体长29~35厘米。额部为黄绿色,头顶为橙棕色。背部及腰部为灰色,翅上中、小覆羽为栗赤色。中央尾羽为橄榄绿色,端部呈黑色且具有狭窄的灰色羽缘。颏部及喉部为黄绿色,胸部为浓棕色,胸下部和上腹部呈黄绿色,下腹部为白色。尾羽呈黑色,并缀有灰色的端斑。红翅绿鸠通常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喜结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浆果、草籽等为食。
红腹角雉:别名寿鸡、灰斑角雉,属于雉科,产于西北、华北以及西南部分省区,学名为 Tragopantemminckii,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全长约60厘米,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头部、颈环及喉下肉裙周缘为黑色;脸、颏的裸出部及头上肉角均为蓝色;后头羽冠橙红色。嘴角褐色。脚粉红,有距。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尾羽栗褐色,有黑色和淡棕色横斑。脚无距。栖息于海拔米之间的冷杉、赤桦等林中,隐匿于稠密的杜鹃、箭竹丛间或密被苔藓的树上。主要食植物种子、果实、幼芽、嫩叶等。多单独活动。繁殖期在4~6月间。多筑巢于华山松主干侧枝叉处,由松萝、于枝、藤条、枯叶等构成。每窝产卵3~10枚,土黄色,密布以黄褐色斑点。孵卵期26~30天。石门西北山区即有华山松,红腹角雉栖息其间自不稀奇。
长尾雉:学名 Syrmaticus reevesii,雉科。分布于我国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山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鸟全长约170厘米,雌鸟68厘米左右。雄鸟上体大都金黄色,具黑缘。头、颈均为白色,白色颈部的下方有一黑领。飞羽深栗色,具白斑。尾羽特长,具黑色和粟色并列横斑。下体栗色,具白色杂斑;腹部中央黑色。嘴角绿色,脚灰褐色。雌鸟体羽以棕褐色为主,具大型矢状斑。栖息于海拔600~2000米的山区,常见于长满树木的悬崖陡壁下的山谷中。以松、柏、橡树种子及野百合球茎为食,也食昆虫。3月中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隐蔽的茅草丛中的地面上,用栎叶铺成浅盘状。每窝产卵8~10枚,油灰色,有时为橄榄褐色。孵卵期约28天。本种目前分布区显著缩小,数量锐减,应严加保护。
红角鸮:别名棒槌雀、普通鸮,属于鸱鸮科,学名为 Otus scops。 小型猛禽。全长约20厘米。上体灰褐色(有棕栗色),有黑褐色虫蠹状细纹。面盘灰褐色,密布纤细黑纹;领圈淡棕色;耳羽基部棕色;头顶至背和翅覆羽杂以棕白色斑。飞羽大部黑褐色,尾羽灰褐,尾下覆羽白色。下体大部红褐至灰褐色,有暗褐色纤细横斑和黑褐色羽干纹。嘴暗绿色,先端近黄色。爪灰褐色。栖息于山地林间。以昆虫、鼠类、小鸟为食。筑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多为4枚,白色。羽干纹似树皮的红角鸮,在大陆分布较广,为留鸟;台湾为旅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领角鸮:属于鸱鸮科,学名为 Otus bakkamoena。 小型猛禽。全长25厘米左右。上体及两翼大多灰褐色,体羽多具黑褐色羽干纹及虫蠹状细斑,并散有棕白色眼斑。额、脸盘棕白色;后颈的棕白色眼斑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半领圈。飞羽、尾羽黑褐色,具淡棕色横斑。下体灰白,嘴淡黄染绿色。爪淡黄色。栖息于山地次生林林缘。以昆虫、鼠类、小鸟为食。筑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产于东北北部至河北、山西、陕西南部,四川、云南东部及海南、台湾,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石门主产于壶瓶山一带。
褐鱼鸮:拉丁学名:Ketupa zeylonensis。体长约56O毫米。嘴土白色沾绿;额、上背、头侧棕黄色,具黑色纵纹;下背至尾上覆羽色较淡,具黑色羽干纹和淡棕横纹。尾暗褐色,有6条灰褐色而具暗褐斑点的横带斑。翅黑褐色。额、喉、前额白色,具淡黑色纵纹。下体余部淡黄褐色,具黑色纵纹。奔跑时露黄白色,前缘上1/4端被羽。栖于常绿阔叶林。国内分布于华南、西南等地。石门主产于西北山区。
大鵟:别名豪豹、白鹭豹,学名Buteo hemilasius,隼形目,鹰科,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鵟分暗型、淡型两种色型。暗型上体暗褐色,肩和翼上覆羽缘淡褐色,头和颈部羽色稍淡,羽缘棕黄色,眉纹黑色,尾淡褐色,具6条淡褐色和白色横斑,羽干及羽缘白色,翅暗褐色,飞羽内翈基部白色,次级飞羽及内侧覆羽具暗色横斑,内翈边缘白色并具暗色点斑,翅下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白斑。下体淡棕色,具暗色羽干纹及横纹。覆腿羽暗褐色;淡型头顶、后颈几为纯白色,具暗色羽干纹。眼角灰黑色,耳羽暗褐,背、肩、腹暗褐色,具棕白色纵纹的羽缘。尾羽淡褐色,羽干纹及外侧尾羽内翈近白色,具8~9条暗褐色横斑,尾上覆羽淡棕色,具暗褐色横斑,飞羽的斑纹与暗型的相似,但羽色较暗型为淡。下体白色淡棕,胸侧、下腹及两胁具褐色斑,尾下腹羽白色,覆腿羽暗褐色。大鵟虹膜黄褐色,嘴黑褐色,腊膜绿黄色,跗蹠和趾黄褐色,爪黑色。大鵟栖息于山地、草原地带,在可可西里分布于东部海拔4700米以下地区,多单个或结4~5只小群活动,有时在空中飞翔,有时停在地上较高的地方。大鵟飞行灵活,常作环形翱翔。捕食鼠兔、幼旱獭等,亦食昆虫,通常筑于崖壁缝隙,内垫以枯草,兽毛等。大鵟以鼠类和鼠兔等为主要食物,在草原保护中具有很大作用。这种草原猛禽惊现石门,亦为罕见。
白腹鹞:隼形目,鹰科,鹞属,体长约50厘米的深色鹞。雄鸟似鹊鹞雄鸟,但喉及胸黑并满布白色纵纹。雌鸟尾上覆羽褐色或有时浅色,有别于除白头鹞外的所有种类雌鹞。体羽深褐,头顶、颈背、喉及前翼缘皮黄色;头顶及颈背具深褐色纵纹;尾具横斑;从下边看初级飞羽基部的近白色斑块上具深色粗斑。一些个体头部全皮黄色,胸具皮黄色块斑。亚成鸟似雌鸟但色深,仅头顶及颈背为皮黄色。虹膜雄鸟黄色,雌鸟及幼鸟浅褐色;嘴灰色;脚黄色,通常不叫。其繁殖于中国东北,冬季南迁至北纬30&以南越冬。石门便属于这一地带。白腹鹞喜开阔地,尤其是多草沼泽地带或芦苇地,擦植被优雅滑翔低掠,有时停滞空中,飞行时显沉重,不如草原鹞轻盈。
白头鹞:学名:Circus&aeruginosus&,别名:泽鹞、白尾巴要子。分布范围:&全世界有8个亚种,中国有1个亚种。雄鸟上体大都黑褐色,头、颈有白斑,次级飞羽和尾羽银灰色,下体白色具褐色纵纹。飞行时,初级飞羽有黑色横带,翅下白色。雌鸟头和颈棕黄色,具褐色纵纹,上体灰褐色,下体棕褐,具暗褐色纵纹。雄鸟成体全长522~540mm。头、颈、背均为白色,具棕褐色羽干纹。肩和腰为黑褐色。飞羽、初级覆羽、大覆羽银灰而具有黑褐横斑,小翼羽几全白色。尾上覆羽白而具有淡棕横斑,尾下覆羽白色,具栗色横斑。眼先、耳羽棕栗色;颏、喉淡黄,具褐色羽干纹;胸白有栗褐羽干纹;胁、腹部和腋羽均呈栗褐色,羽基有白斑。&雌鸟成体体型较大。头至颈、胸部为淡褐色,有不明显褐色纵斑;尾上覆羽白色,尾羽具棕色与褐色相间横斑;两翅棕褐色,初级飞羽、小翼羽外沾银灰,次级飞羽棕褐,三级飞羽棕褐而具淡棕羽缘;腹部、尾下覆羽和两胁茶褐色。虹膜黄色;嘴黑色;蜡膜黄绿色;和趾淡黄;爪黑。多栖息于河流、湖泊岸边和沼泽地带。主要食物是鼠类和小形鸟类,如田鹨、云雀、环颈雉等。也吃蛙、鱼和昆虫等。多低空飞行,鼓动两翅缓慢低空飞行。求偶炫耀时,两雄鸟在空中争斗,相互攻击,并有叫声,有领域性,在育雏期也毁坏苍鹰、白骨顶的巢和卵。筑巢在芦苇丛水地、湿地和干旱地上。营巢持续到孵化期。卵为青色或青白色,雌鸟孵卵,雄鸟给雌鸟提供食物。孵化期28~36天。育雏期取食困难时,雌鸟把弱雏给其它雏鸟吃掉。育雏期35~40天。白头鹞是沼泽湿地鸟类。受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气候变化,干旱会造成栖息地和食物缺乏,影响生存。
鹊鹞:又叫喜鹊鹞、喜鹊鹰等,是中型猛禽。体长42~48厘米,体重250~380克。虹膜黄色,嘴黑色或暗铅蓝灰色,下嘴基部黄绿色,蜡膜也为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橙黄色。它的体色比较独特,与其他鹞类不同,头部、颈部、背部和胸部均为黑色,尾上的覆羽为白色,尾羽为灰色,翅膀上有白斑,下胸部至尾下覆羽和腋羽为白色,站立时外形很像喜鹊,所以得名。飞翔时,从上面看,翼尖和从头部至背部为黑色,翼上的小覆羽和尾上的覆羽为白色,其余为灰色,甚为醒目;从下面看,翼尖和头部、颈部的黑色与白色的体羽及灰白色的翼下也成鲜明对比。鹊鹞栖息于开阔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草地、旷野、河谷、沼泽、林缘灌丛和沼泽草地,繁殖期后有时也到农田耕地和村庄附近的草地和丛林中活动。常单独活动,多在林边草地和灌丛上空低空飞行,主要以小鸟、鼠类、林蛙、蜥蜴、蛇、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鹊鹞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蒙古和朝鲜。越冬于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也较为常见, 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为夏候鸟,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为旅鸟,其他省、区均为冬候鸟。石门地区亦属此类。
凤头鹰:属鸟纲、隼形目、鹰科。又名&凤头苍鹰&、&粉鸟鹰&、&凤头雀鹰&,拉丁学名为Accipiter trivirgatus。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南部的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区。 凤头鹰为中等猛禽,体长36~49厘米。头部具有羽冠。上体及背部为褐色,飞羽具有暗褐横斑。尾羽为褐色,并有4道宽暗色横斑。下体为白色,自颏部至上胸中央纵贯有一条黑褐色色纹,下体其余部分有棕褐色的横斑。腹部为淡褐色。凤头鹰栖息于中、低海拔山地间的阔叶林及开阔地。既捕食环头雉、赤腹松鼠等形体比它大的猎物,也捕食其它大中型鸟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
雀鹰:属鸟纲、隼形目、鹰科。又名&黄鹰&、&鹞鹰&、&牙鹰&、&鹞子&、&细胸&、&朵子&,拉丁学名为Accipiter nisus。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新疆、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和东北地区,冬季南迁至黄河以南的广大区域。 雀鹰体长31~40厘米。上体呈苍灰色,头顶及后颈部为乌灰色,颏和喉部为白色,眼部为黄色。尾羽有4~5道黑色横斑,前端逐渐变为白色,羽干则沾有棕色。下体为白色,并有浓密的茶栗色横斑。喉部有黑色细纵纹。嘴部为暗灰蓝色。脚和趾均呈黄色,蜡膜为绿黄色,爪为黑色。雀鹰通常栖息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或稀疏林间,也见于村落和溪流临近地带,喜在高山幼树上筑巢。它的的飞行能力很强,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数百公里,主要捕食田鼠、麻雀等小型动物,属二级保护动物。石门山区亦多这种既捕鼠又捕雀的猛禽。
水瀨:体形似狐而较之小,皮毛色为青黑,尾长足短,水陆两栖。水獺多棲息於森林中不太大的河流沿岸,植物茂盛的地方,也有棲息在草木叢生的湖泊沿岸或海岸邊,在俄羅斯、英國和北美等地,就有許多水獺棲息在海岸。中國大陸地區和台灣也出產水獺。水獺的視覺、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不論是在陸上或水中,都很敏捷靈活,它能夠潛入水中數分鐘之久,游泳速度每小時約9.6~11公里。游泳時將前後肢貼近身體,搖擺灣曲身體和尾巴,像魚一樣地游泳,當水獺被外敵追趕時,如果在靠近水的地方,大多會跳入水中逃逸。水獺是鼬的同類裡最能適應水中生活的動物。柔軟的身體、粗而長的尾巴,以及圓而小的鼻子,能減少在水中游泳時的阻力,腳趾有蹼,利于划水,耳朵小,潜水時垂下來掩住,看起來像是沒有耳朵。水獺不完全是夜行性,白天也獵食,但在日落以後活動多,水獺的食物包括魚、蝦、蟹、蛙、鼠和水鳥等,多為動物性食物,但偶爾也會採食樹葉或樹皮等,在這些食物之中,水獺最喜歡吃魚,生活于野外的水獺,每隻每年吃約400公斤的魚。石门过去中部西北部皆有水獭,近年来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较为稀少了。
金猫:别名原猫、红椿豹、芝麻豹、狸豹、乌云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Profelis temmincki。 金猫比云豹略小,体长80~100厘米。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耳朵短小直立;眼大而圆。四肢粗壮,体强健有力,体毛多变,有几个由毛皮颜色而得的别名:全身乌黑的称&乌云豹&;体色棕红的称&红椿豹&;而狸豹以暗棕黄色为主;其他色型统称为&芝麻豹&。金猫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属于夜行性动物,白天多在树洞中休息。独居,善攀援,但多在地面行动。活动区域较固定,随季节变化而垂直迁移。食性较广,小型有蹄类、鼠类、野禽都是捕食对象。每胎2仔,多产于树洞中。金猫生活于陕西及长江以南各省区的大山中,目前野外种群数量极小,国家已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近年且逐步加大了力度,已列入二级保护名单。石门壶瓶山亦为金猫的理想活动地带,它们正与其它野生猫科动物一样备受山里人的呵护。
黑麂:在石门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单中,有一种叫黑麂的珍稀动物,别名红头青麂、乌金麂、蓬头麂,属于鹿科,学名为 Muntiacus crinifrons。 黑麂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00~110厘米,肩高60厘米左右,体重21~26千克。雄性具角,角柄较长,头顶部和两角之间有一簇长达5~7厘米的棕色冠毛。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较长,一般超过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黑麂栖息在山地丛林中,性情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多营独居生活,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吃饱为止;以乔、灌木嫩枝叶、花果或草本植物为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约6个月,每胎1仔。黑鹿是我国特产动物,有较高的研究、经济价值。一般资料上仅记载其产于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等地。石门壶瓶山中生活着黑麂,委实难得。在莽莽密林中,在那弱肉强食的天地里,黑麂无疑属于弱势群体,随着野生动物活动圈的剧减,早已陷入了种族灭绝的边沿,目前已划入国际濒危保护动物之列。如今,这种国宝级的濒危动物还眷恋着石门壶瓶山这片神奇的土地,石门人则是要责无旁贷地呵护她,倍加珍惜她。
牙獐:顾名思义,牙獐的特色即在牙上。其上犬齿异常发达,雄獐尤甚。牙长5厘米,微呈弧开,如獠牙状,呲露于嘴外,看似凶狠,实则吃叶啃草而已。莫道牙獐其貌不扬,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牙獐又名河麂,在动物学分类上,獐(麝)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雄麝在脐与生殖孔之间有麝香腺,麝香腺分泌的麝香,可作药用或香料用。麝香的主要成分为巨环麝香酮,保香力极强,是极名贵的香料。中医学上因其芳香走窜用为开窍通络药,用途极为广泛。牙獐喜欢沿溪河而活动,一般三五成群地觅食饮水,一幅与世无争的样子。牙獐虽每胎可产子4至7只,但由于处于弱肉者的地位,故存活率不高。国家已明文将其列入保护之中,严禁捕杀,自然让山里流传千百年的&打獐吃獐、打麂吃麂&的老话宣告过期作废了。
大灵猫:别名九节狸、灵狸、麝香猫,属于食肉目灵猫科,拉丁学名Viverra zibetha,英文名large indian civet。 体长60~80厘米,体重6~10千克。体型细长,四肢较短,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略尖,耳小,额部较宽阔,沿背脊有一条黑色鬃毛。体色棕灰,杂以黑褐色斑纹,颈侧及喉部有3条波状黑色领纹,间夹白色宽纹,四足黑褐。尾上有5~6条黑白相间的色环。雌雄两性会阴部具发达的囊状腺体,其分泌物就是著名的灵猫香。 生性孤独,喜夜行,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林缘灌丛。杂食,食用小型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甲壳类、昆虫和植物的果实、种子等。遇敌害时,会释放极臭的气味。每年1~3月份发情,4~5月份产仔,每胎2~4仔。 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区。经济价值很高:毛皮可制裘;分泌的灵猫香是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对抑制鼠害、虫害也有重要作用。
小灵猫:外形与大灵猫相似而较小,体重2~4千克,体长46~61厘米,比家猫略大,吻部尖,额部狭窄,四肢细短,会阴部也有囊状香腺,雄性的较大。肛门腺体比大灵猫还发达,可喷射臭液御敌。全身以棕黄色为主,唇白色,眼下、耳后棕黑色,背部有五条连续或间断的黑褐色纵纹,具不规则斑点,腹部棕灰。四脚乌黑,故又称&乌脚狸&。尾部有7~9个深褐色环纹。栖息于多林的山地,比大灵猫更加适应凉爽的气候。多筑巢于石堆、墓穴、树洞中,有2~3个出口。以夜行性为主,虽极善攀援,但多在地面以巢穴为中心活动。喜独居,相遇时经常相互嘶咬。小灵猫的食性与大灵猫一样,昼伏夜出,清晨或黄昏捕食小鼠、小鸟、青蛙、鱼、蟹、昆虫,兼吃植物果实,食性也很杂。该物种有占区行为,但无固定的排泄场所。每年多在5~6月份产仔,每胎4~5仔,2岁达到性成熟。其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及海南、台湾、西藏。石门壶瓶山亦为其出没之地。
大小灵猫以产灵猫香闻名世界。灵猫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为17巨环酮&&灵猫酮,为配制高级香精必不可少的定香剂。不过其香虽好,不可随便攫取,因为它们皆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国法保护。
猕猴:石门山地多猴,猕猴即是其中的一种。猕猴别名黄猴、恒河猴、广西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mulatta,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猕猴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猴类,体长43-55厘米,尾长15-24厘米。头部呈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谈灰黄色。鼻孔向下,具颊囔。臀部的胼胝明显。喜群居,一般30-50只为一群,大群可达200只左右。善于攀援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有喜怒哀乐的表现。猕猴取食植物的花、果、枝、叶及树皮,偶尔也吃鸟卵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在农作物成熟季节,有时到田里采食玉米和花生等。4-5岁性成熟,每年产1胎,每胎1仔。猕猴分布于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区,地域范围十分广泛,西到青海南部,北至河北省兴隆县,南达海南岛,都能见到它们的活动踪迹。猕猴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因此是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及行为学等多种学科研究工作中比较理想的试验动物。其活泼的天性与不赖的智商,亦博得人们的喜爱,常为动物园与杂技团的宠物。
过去石门西北大山区皆可常常见到它们跳跃嬉戏的身影,山民们亦曾为保护自己的丰收果实与猴展开过苞谷保卫战。前些年猴群渐少,不过壶瓶山里还是时有可见。它们栖息于壶瓶山针阔叶混交林,树栖、地栖或居住于多岩石地区,结群生活,由一只或几只成年雄猴率领,群体中等级森严。目前,石门境里的猕猴已由八十年代的8群70多只发展到15群近千只。
藏酋猴:别名四川短尾猴、大青猴,属于猴科,学名Macacathibetana。 藏酋猴体型粗壮,是中国猕猴属中最大的一种。头大,颜面皮肤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面部皮肤肉红色。成年雄猴两颊及下颏有似络腮胡样的长毛。头顶和颈毛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深褐,靠近尾基黑色,幼体毛色浅褐。尾短,不超过10厘米。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区有岩石的生境中,集群生活,由10几只或20~30只组成,每群有2~3只成年雄猴为首领,遇敌时首领在队尾护卫。藏酋猴喜在地面活动,在崖壁缝隙、陡崖或大树上过夜,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果、枝及竹笋为食,亦食鸟及鸟卵、昆虫等动物性食物。5岁性成熟,发情期多在秋季,春未夏初产仔,每胎1仔。分布于我国中部地区,东至浙江、福建,西到四川,北达秦岭南部,南界为南岭。藏酋猴是中国特有种,由于开垦及阔叶林遭到破坏,生存范围已很狭窄,在武夷山、猫儿山及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尚有一定数量,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石门壶瓶山有猕猴与藏酋猴双栖,值得加倍呵护。
豺:因其外形和习性均与狗、狼相近,又名柴狗、豺狗、红狼。人们常把豺、狼并称。实际上,豺比狼小,体长 1米左右,体重约10千克。头宽,颜面部较短。通体毛色棕红,腹部颜色较浅,尾末端约1/2为黑色。豺是典型的山地动物,栖息于山地、丘陵、森林等多种生境,好群居,一般七、八为一群,善于集体围猎中、小型兽类,还会盗食家畜。性情凶狠、残暴而贪婪。围猎时,它们先把猎物的眼睛抓瞎,然后破腹吃掉内脏和肉。连体型比它大的狼也常成为它们的腹中餐。同类间发生矛盾时,也会互相咬得血淋淋的。 豺群夜间常发出嚎叫。一般在冬季产崽,每胎3~4只。毛皮可资利用,但近年国家已将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已禁猎了。
苏门羚:苏门羚的颈背上耸起一排又密又长的鬣毛,颇有一副武士的神态,所以它的中文名叫&鬣羚&。
&&& 苏门羚多生活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冬季也会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地方。苏门羚一般是独居生活,偶然也有三五只成群的,主要生活在裸岩、环山、陡峭岩下和乱石河谷等环境中,在那里取食苔草和一些灌木的叶子。成年苏门羚体重有100公斤左右,身高1米多,身体像羊,头顶都长着一对短而尖的角,当地人叫它山羊或岩羊。它耳朵很长,好像驴子一样,所以有些地方的群众又叫它为&岩驴&。它的四肢很像黄牛的四肢,但尾巴又很短小。苏门羚有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技,善于在悬崖峭壁间灵活地跳跃和在陡岩上攀跳,每当云雾缭绕时,远远地看去,苏门羚就好像传说中的&神兽&那样腾云驾雾。一旦遇到敌害,它能在其它动物和人认为无路可行的地方,迅速往悬崖峭壁逃去,以惊人的弹跳和准确的起落,飞快地登上悬崖的最险峻之处。这一着足以令敌害瞠目却步而化险为夷。如果敌害继续向它进逼,它就会用两后肢支起身子,两只前蹄有力地敲击岩石,借以恫吓敌害,&战鼓&在寂静的山谷峭壁间回响,颇具威力,许多野兽在这强大的&心理攻势&面前,方寸顿乱,夺路而逃。也有一些敌害经验丰富,未被吓跑,仍继续进犯。这时候,苏门羚就会使用它的最后一招&杀手锏&,把头低下来,静候来犯者,此时此刻,如果对方稍有不慎,被苏门羚的利角一撩,就可能失去重心而葬身崖底。苏门羚就是靠这逃、吓、抵三招,在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一代代繁衍下来。
&& 苏门羚在每年10月前后交配,翌年6月前后产仔,每胎多为1仔,繁殖能力比较低。苏门羚御敌绝招对天敌野兽虽然有效,但对人来说,却成了其致命的弱点。苏门羚悠然自得地暴露在悬崖绝顶,成了猎人稳操胜券的射击&靶子&。因此,近年来野生苏门羚越来越少,国家已把将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但愿壶瓶山能成为苏门羚的伊甸园。
斑羚:别名&青羊&&山羊&,牛科,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形大小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长15~20厘米。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纹,喉部有一块白斑。其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和听觉也很敏锐。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等为食。
穿山甲:顾名思义,穿山甲一是有挖穴打洞穿山之本领,二是身被褐色角质鳞片,犹如盔甲。其别名鲮鲤、石鲮鱼,属于鲮鲤科,学名为 Manis pentadactyla。 穿山甲鳞甲齿齿,间有毛。除头部、腹部和四肢内侧有粗而硬的疏毛外,鳞甲间也有长而硬的稀毛,虽能穿山打洞,见水则不能动,徒有一副貌似鲤鱼的鳞甲,故有人称之山鲤鱼。
穿山甲全长约1米的穿山甲,头小呈圆锥状;吻长无齿;眼小而圆,四肢粗短,五趾具强爪。雄兽肛门后有凹陷,睾丸不外露。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蚊穴,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舐食之。外出时,幼兽伏于母兽背尾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食昆虫的幼虫等。发情期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1~2仔。穿山甲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石门西北山区时有所见。
黑熊:俗称狗熊,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大型兽类。体长150~170厘米,体重150公斤左右。体毛黑亮而长,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字形白斑。头圆、耳大、眼小,吻短而尖,鼻端裸露,足垫厚实,前后足具5趾,爪尖锐不能伸缩。行走时侧对步,即同侧的前后足一齐迈步,步行姿态摇摆,给人以笨拙感,咀嚼力强,栖于山林中,取食青草、嫩枝芽、苔鲜、浆果或干果,偷食玉米、红薯等作物,也到溪边捕捉蛙、蟹、鱼类、掘食鼠类、掏取鸟蛋,更喜舐食蚂蚁,盗取蜂蜜。黑熊秋天身体肥胖,冬眠可达半年,除冬眠外,无固定栖息场所。黑熊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例如研究它的冬眠习性不仅有助于解决人类体形过胖、营养不良和失眠等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在太空航行中的许多问题。它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肉可食,能御寒气、长气力,特别是熊掌,肉垫肥厚,与鱼翅、燕窝等齐名,系历史上著名的八珍之一,为上等的滋补品。皮张可以制作褥垫、地毯等装饰品,也可以制革。毛可制作刷子。脂肪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血、骨、胆等都是传统的珍贵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汉朝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将熊胆列为上品,说其&久服强志不饥,轻身长年&。我国的熊胆在习惯上根据产地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云胆,主要产于云南西北部一带,大多经过加工成&压胆&,又按胆仁的颜色分为金胆、墨胆和菜花胆等三种;另一类被称为东胆,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大多加工成&吊胆&,也按胆仁的颜色分为铜胆和铁胆。虽然如此,其实它们在入药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为其颜色主要由胆色素来决定,其中的粘蛋白使胆汁具有粘稠性。此外,熊胆中的成分还有胆汁酸、胆固醇等,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止痛镇痉等功效,可以治疗肝热目赤、黄疸、胆囊炎、恶疮肿毒等症,极有人工饲养利用开发价值。经过训练的黑熊能够学会表演走钢丝、挑担子、耍扁担、推车、骑车、拿大鼎、爬楼梯、踩球等杂技节目,是在动物园里吸引游客的主角之一。目前,石门境里的黑熊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40多只发展到80多只。
青鼬:学名yellow-throated&manen,又名青摇、蜜狗、黄喉貂,集中分布在亚洲。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国外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等也有分布。其体长470~530毫米,体重克。大小似家犬,四肢均短;尾较长,达体长的70~80%左右。头顶部黑褐色,颈背棕黄色,向后渐变为黄褐或黑褐色,臀部黑褐色,下颌白色,颈、颈侧和胸部棕黄,腹部棕灰或黄灰色,四肢和尾呈黑或黑褐色。栖息于丘陵与山地森林,栖居高度可达海拔3000米左右,居于树洞内,多于晨昏活动,单独或成对,善爬树。青鼬捕食松鼠、花鼠、其他啮齿类、小鸟及鸟卵等,亦食果实和蜂蜜,有时窜入农户偷食家禽;春季产仔,每窝2-3仔。青鼬毛皮可制裘,能消灭野鼠,系益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斑林狸:又名虎狸,学名Spotted&&国内见于两广、贵州、四川、云南;国外分布于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和中南半岛,&系与家猫大小相等的小型灵猫。体长约400毫米,体重约500克。全身黄褐色,体背散生暗色圆斑或卵圆斑,颈背有两道黑色颈纹,尾长,圆柱状,有9~11个黑色环;颜面部狭长而吻鼻向前突出,面部无斑纹。掌垫与碾垫分成4个小叶,并作弧形排列。会阴短,无香腺。斑林狸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阔叶林林缘灌丛、亚热带稀树灌丛或高草丛附近。喜地面生活,也可上树。夜行性。独居。以鼠类、蛙类、小鸟和昆虫等小动物为食,有时还到村边寨旁盗食家禽,甚至在人口稀少的山寨,会潜入房内捕鼠。产仔期在4~5月。斑林狸是鼠类的天敌,对农林业有益,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金雉:又名黄金雉,主产于我国西南部地区。其特征是雄性羽毛金黄,颜色鲜艳;雌性无漂亮羽毛,但有橘色的眼圈。金雉喜欢栖息于竹林,以谷物、昆虫、植物的芽为食,于4月开始繁殖,每窝产6~12枚蛋,孵22~23天,国家三级保护动物。石门壶瓶山亦为金雉繁衍栖息的理想之地。
猴面鹰:学名草鴞,属珍稀野禽,是猫头鹰的一种,长着一张奇特古怪的猴脸,故称猴面鹰。猴面鹰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北南部、山东以及长江以南,属国家三级保护动物。石门西北山区的密林中时有所见。
野猪:又名山猪。体躯健壮,四脚粗短,头较长,耳小并直立,吻部突出,似圆锥体,尾细短,犬齿发达,耳披有刚硬而稀疏的针毛,背脊鬃毛较长而硬,是一种普通的、但又使人捉摸不透的动物,体重在80~100公斤之间。中国南北各地都有野猪的分布,大多集群活动。野猪的鼻子十分坚韧有力,可以用来挖掘洞穴或推动40千克~50千克的重物,或当作武器。野猪的嗅觉特别灵敏,可以用鼻子分辨食物的成熟程度,甚至可以搜寻出埋于厚度达2米的积雪之下的一颗核桃。雄兽还能凭嗅觉来确定雌兽所在的位置。野猪自幼奔跑于森林之中,练就了一身好体力。在猎犬的追逐下,它可以连续奔跑15公里~20公里。野猪在吃和睡上要花许多时间,有的野猪唯恐被天敌发现,常常聚集在一起的地方是河边、湖边和池塘边,往往在河川中的沙洲睡觉,这样遇到危险时就立即渡河而去,不会留下任何气味,可以确保安全。夏季,野猪喜欢居住在离水源近的地方,特别是亚高山草甸。山高气温低,又有天然水池,野猪便经常在这里取食,在泥水中洗浴。野猪的食物很杂,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青草、土壤中的蠕虫都是它的取食对象,有时还偷食鸟卵,野猪不仅善于捕食兔、老鼠等,还能捕食蝎子和蛇,虽然科学家就野猪是否对毒素有免疫力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是野猪看起来没有遭受因为吃这些危险食品而引起的痛苦。野猪冬天喜欢居住在向阳山坡的栎林中,因为阳坡温暖,而且栎林落叶层下有大量橡果,野猪则靠它度过寒冬。一旦橡果绝收,第二年春天就会有大量野猪饿死,这也是野猪自然淘汰的规律。
野猪的天敌有狼、熊、豹、猞猁、猛禽等,因此必须警惕任何突然的袭击。野猪机灵凶猛,奔跑快速,警惕性也很强,身上的鬃毛既是保暖的&外衣&,又是向同伴发出警告的报警器,一旦遇到危险,它会立即抬起头,突然发出&哼&声,同时鬃毛都会倒竖起来。
野猪是&一夫多妻&制。发情期雄兽之间要发生一番争斗,胜者自然占据统治地位。雌兽通常在将要分娩的几天前就开始寻找合适的位置做&产房&。&产房&的位置一般选在隐蔽处,它叼来树枝和软草,铺垫成一个松软舒适的&产床&,以便为刚出生的&儿女们&遮风挡雨。幼仔刚出生的时候就有4个长牙,两个星期后便能够咬吃东西。雌兽在前面开路,幼仔紧跟在它的后面,在雌兽挖成的沟里寻找食物。在幼仔尚小的时候,雌兽单独照顾幼仔猪。这时的雌兽攻击性很强,甚至连雄兽也害怕它。幼仔生长几个星期以后,雌兽的脾气才有所改变。雌兽十分爱惜它们的&儿女们&,对它们照顾无微不至,总是很小心地照看幼仔,仔细为它们准备睡觉的地方,以避免风吹雨打,更重要的是把它们藏起来不让天敌发现。&& &&
过去,石门西北部山地多野猪,一般由三五成群,晨昏或夜晚活动,以农作物为食,特别是山区苞谷成熟节季,给农民造成一定危害。但野猪已列为省保动物,故农民亦只能以梆声驱之。
五步蛇:五步蛇的头较大、三角形,尖尖的吻部向上翘,仿佛随时皆处于出击的战略状态,所以其学名叫&尖吻蝮&。由于其喜生吞食物,且食量较大,往往蛇腹如猪肚,本地山民又称为&猪儿蛇&。其体背面一般是棕褐色,有黄白色菱形斑纹。五步蛇&蓄怒而蟠,含毒而趋&,毒腺发达,毒性剧烈,具有长而大的管牙,主要含血循环毒,伤人时毒液注入量大,毒性猛烈,伤口剧痛,全身会起血泡,伤者死亡率极高,人称五步之内必倒,故名之。旧时因无有效蛇药,伤者常采取&咬手断手、咬脚断足&的办法以求自救。五步蛇生性懒隋,能下水游泳,会扑火。它昼夜活动,阴天活动频繁,晴天多隐伏在阴凉处,或在山溪旁的岩石上盘曲成团。其一般生活在海拔500米以下的河谷、密林或石隙间,喜雌雄对居,以蛙、鼠、鸟类为食,最喜欢吃蛙类,不过山里人也见到过群蛙将这种凶猛的毒蛇围攻致死的反常现象。可见动物世界&位置互换&&角色反串&之事也时有发生。五步蛇去除内脏的干制品叫&蕲蛇&或&白花蛇&,为著名中药,有祛风湿、定惊搐之功效,肉可食用,蛇蜕可治恶疮,蛇胆明目清胆,止咳化痰,蛇油可治烫伤,可驻容颜,蛇骨可治赤疠,蛇粪可治痔瘘,其毒由30多种络合物组成,具有抗辐射、抗癌、镇痛奇效,其镇痛效果强于杜冷丁且无副作用。蛇毒价格国内每克3000余元,国外1000多美元。五步蛇可人工养殖,具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壶瓶山镇已有人开始这种艺高胆大的人工饲养尝试。
岩蛙:山民俗称其&梆梆&,因其喜在阴雨天的前夕躲在溪中的岩隙间有节奏地叫唤,声音如同山民守苞谷防野猪时的敲梆声,且&梆、梆、梆&地传得很远,故以象声字而名之。岩蛙一般生活在海拔600米左右的山林溪流边岩缝间,喜昼伏夜出,食各种昆虫,肉质细腻,营养价值极高,由于大量捕杀,现面临灭绝危险,已列为省级保护动物。
【字体:】
主办:石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石门县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石门县人民政府
(C)2009 Shaowu China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湘ICP备号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Netscape6.0、IE6.0以上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熊胆滴眼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