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不知道为什么老是这样没有办法可想的成语登录,又没有办法可想的成语更新也没有办法可想的成语删除

学文解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24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惩罚
时间: 21:02:05&&作者:&&来源:&&查看:&&评论:
内容摘要:第1部分当我们开始使用引导孩子合作的种种技巧时,你是否发现要改变旧习惯很难?要有深思熟虑与严格的自我控制才能避免脱口而出以前常说的那些话。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讥讽、说教、警告、谩骂及威胁性的言辞回响在我们的耳畔, 要与我们熟悉的东西道别并不容易。父母们常常告诉...
当我们开始使用引导孩子合作的种种技巧时,你是否发现要改变旧习惯很难?要有深思熟虑与严格的自我控制才能避免脱口而出以前常说的那些话。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讥讽、说教、警告、谩骂及威胁性的言辞回响在我们的耳畔, 要与我们熟悉的东西道别并不容易。
父母们常常告诉我们,有时即使刚上完家长研讨班,他们发现自己又在对孩子说些不该说的话。这使他们感到非常伤心。唯一的差别是现在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在说这些话。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就是进步,是转变的开始。
就我自身而言,我知道改变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常常听见自己又在说那些于事无补的话:“你们这些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毛病?你们怎么老记不住把卫生间的灯关掉?”每当这时我又会很懊恼自己,发誓再也不说这样的话了。但后来又说了,又后悔。于是心想: “我真是不可救药了……我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我知道……我应该说: “孩子们,卫生间灯没关。”或者更高级一点的―― ‘孩子们,灯!’”我开始担心以后再没机会说了。
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们总是忘记关卫生间的灯。下一次我就有备无患了: “孩子们,灯!”于是有人跑过去把灯关上了。成功了! 还有些时候,虽然我说的话都很美丽动听,但仍然一点儿也不管用。孩子们要么不理踩我,要么公然反抗我。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想做的事只有一件: 惩罚他们!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惩罚,理解当一个人惩罚另一个人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请大家阅读下面两则场景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妈妈:不要在过道上来回乱跑……跟着妈妈的购物车……你怎么什么都动?我叫你跟着妈妈的购物车……把香蕉放回去……不,我们不买,我们家里还有好多呢……不要去捏西红柿!我警告你,如果你不好好跟着妈妈的车子,你看我怎么收拾你……不要碰,听见了吗?我来拿冰激凌……你又在跑,你想摔跟头吗?够了!你知不知道你差一点儿把那个老太太摔倒了?你等着受罚吧。你今晚一口冰激凌也别想吃,看你还敢不敢野跑了!
父亲:比利,你用我的锯了吗?
比利:没有。
父亲:你敢肯定吗?
比利:我发誓,我从来没碰过!
父亲:那它怎么会跑到外面地上了? 上面都是土,就在你和你朋友做的那个小车旁边。
比利:噢,是的,我们上星期用了…后来下雨了,我们就进来了。我把这事儿给忘了。
父亲:那么说你刚才是在撒谎?
比利:我没撒谎。我真的忘了。
父亲:真的吗?那上周我的锤子也忘了? 再上周我的螺丝刀也忘了?
比利:是真的,爸爸! 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有时候我真的忘了。
父亲:好啦!以后你再也不许动我的工具,看你还忘不忘了! 还敢对我说谎。明天大家都去看电影,你一个人待在家里吧!
1. 在每一场景中,促使家长惩罚孩子的原因是什么?
2. 在每一场景中,你觉得受到惩罚的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
要惩罚,还是不要惩罚? 每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我通常都要反问一句,“为什么要惩罚?惩罚的目的是什么?”下面是家长们的一些回答:
“如果不惩罚他们,那孩子还不上天了。”
“有时我实在太生气了,除了惩罚之外想不出别的办法。”
“如果不惩罚他们,孩子怎么能知道他做错了事,并且以后不再犯呢?”
“我惩罚我儿子,是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明白。”
当我让家长们回忆一下他们小时受惩罚的感受时,他们的回答是:
“我当时心里很恨我妈妈,事后又很内疚。”
“我曾经想:‘我父亲是对的,我是个坏孩子。我该受罚。’”
“我曾经希望大病一场,好让他们后悔他们这样对待我。”
“我记得我在心里想:‘他们真坏。我要报复他们。我还要干,只是下次我不会让他们抓到我。’”
家长们越是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此类感受,就越清楚地认识到惩罚可能带来的种种负面情绪: 仇恨、报复、反抗、内疚、自轻、自怜。尽管如此,家长们仍然担心:
“如果我放弃使用惩罚,那一切不成孩子说了算了?”
“我担心会失去我的最终控制手段,从而使自己软弱无力。”
我理解家长们的担忧。我记得曾经问过吉诺特博士:“在什么情况下,对忽略父母、反抗父母的孩子加以惩罚是适当的?孩子们难道不需要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负责吗?”
吉诺特博士回答说: 孩子需要体验到他们的不良行为的后果,但不需要体验惩罚。他感到,在一个互敬互爱的关系中,惩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我更进一步追问道:“但如果一个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大人,难道还不该惩罚吗?”
吉诺特博士回答说: 惩罚的问题在于它不起作用,相反它是一种干扰。孩子本应为他们的行为而感到遗憾,本应考虑如何补救,但惩罚却使复仇的渴望充斥孩子的心。换言之,通过惩罚孩子,我们恰恰剥夺了孩子自我反省这一重要的内在心理过程。
“惩罚并不起作用,而是一种干扰。”这一思想对我来说十分新颖。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那么,惩罚之外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下面请大家花些时间想一想,在我们前面读到的两个场景中,家长还可以采用哪些处理方法呢?
1. 假如你是那位在超市带小孩购物的妈妈,除了惩罚之外,你还能想出哪些可能的处理方法呢?
2. 假如你是那位生气的父亲, 除了惩罚之外, 你还能想出哪些可能的处理方法来对付那个拿走工具不还的儿子呢?
家长们的独创性永远让我钦佩。给他们一点安静和一些时间来思考,他们通常会想出很多可以取代惩罚的处理方法。比如,请看其中一组家长提出的种种建议:
妈妈与孩子可以在家里搭一个“过家家”超级市场来演习一下。 在他们一起玩购物游戏的过程中妈妈可以把超市的一些基本规则给孩子讲解一下。
他们可以一起写一本带插图的书,名叫 《约翰去超市》。书中可以列出约翰作为采购队的一名大将所应负的责任:帮忙推车、装车、卸车及整理。在妈妈的帮助下,约翰也许还可以写出或画出一份由他负责的购物清单,到时候由他把单子上的商品拿来装到车上。那位父亲与儿子也许可以仿照图书馆的工作制度: 每次借用工具之后,必须物归原处才可以再借下一个。那位父亲也许可以在儿子过生日时买一套初学者的工具送给他,那位儿子也许可以开始攒钱买一套自己的工具。
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这些建议重在防患于未然。如果我们总是可以通过事先计划来消除矛盾,那该多好啊!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既没有这个远见,也没有这个精力。所以,下一次事情发生时,大家不妨试一试下面几种取代惩罚的方法。
行动指南 取代惩罚的方法:
1、讲出一个点子来让孩子帮忙;
2、表示强烈的不满,但不进行人格攻击;
3、阐明你的期望;
4、给孩子指出补救的方法;
5、让孩子做出选择;
6、采取行动;
7、让孩子体验到不良行为的后果。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除了惩罚之外,家长还可以采取哪些办法来对付一再违反纪律的行为。在一次家长研讨班结束时,一位妈妈向我们讲了,她的一个棘手难题,即让她儿子鲍比按时回家。她告诉了我们鲍比的种种借口,包括他未能遵守的承诺,还有他坏了的手表。从听众的阵阵认同声中可知,这一问题非常普遍。
在下一次家长研讨班上,我针对这一问题准备了一个集体练习。我按照原来的情况,从鲍比的角度对事件做了重新阐述,然后又写下了,家长们对鲍比的长期晚归所能采取的三种处理方法。
请大家自己也做一下这个练习。在读完鲍比的陈述及每一位家长的反应后,请写下你觉得鲍比会对每一位家长的做法的感想。
鲍比的陈述:我喜欢放学后在操场上和朋友们玩儿,我知道我应该在 5点45 分之前回家,但有的时候我忘了。昨天和前天我回来晚了,妈妈非常恼火,所以今天我特意问我朋友几点了。我不想再被妈妈那么骂了。我朋友告诉我6 点15分了。我立刻不玩了,马上跑回家。我告诉妈妈我确实记得向我朋友问时间,但已经晚了,我是尽快跑回家的。
第一位家长的反应:"我听够了你的借口。我现在算知道了,你根本不可信。这次啊你就等着受罚吧。下周每天放学后你给我马上回来,待在家里。别以为你还可以坐在家里看电视。即使我不在家,我也要告诉阿姨不让你看电视。回你的房间去吧。别吃晚饭了。”
听了这些话,鲍比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第二位家长的反应:
"哎呀亲爱的,你看你跑得满身是汗,我去拿毛巾给你擦擦脸。答应我以后别这么晚回家了啊。”
"这么晚回来你让我担心死了。去洗洗手吧。快一点,快一点,晚饭都快凉了……噢,妈妈去给你热热吧。"
听了这些话,鲍比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第三位家长的反应:
"你说你努力了,这一点我很高兴。但是我仍然很生气,我不想再这样担惊受怕了。我希望你说5 点45 回来,就5 点45 分回来。"
"我们已经吃完饭了,鸡肉也没有了。如果你愿意,自己去做一个三明治吧。”
听了这些话,鲍比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当然了,我们无法确定真正的鲍比心里会怎么想,但是大家可能会对我们研讨班家长们的看法感兴趣。他们觉得第一个家长太过严厉了。(孩子可能会想:“她好坏。我要报复她。”)第二个家长太溺爱了。(孩子可能会想: “我干什么她都不会管我的。”) 第三个家长 “刚刚好”。她态度坚定又不会过分严厉。(她的孩子可能会对自己说: “妈妈真的生气了,以后我最好按时回家。此外,她对我有信心。我不能让她失望……而且我可不愿意再自己做三明治吃了。”)
带着这次练习的准备,这个真实故事中的那位妈妈回到家,试用了第三种方法。结果很管用――管用了三个星期。三个星期之后鲍比又故态复萌了。这位妈妈几乎把所有的办法都用尽了,她对大家诉说着她的苦恼。许多问题随之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 “假如你真的用尽了一切方法,但问题仍然继续存在,那该怎么办呢?”“如果除了惩罚之外,其他办法都不管用,那该怎么办呢?”
如果某种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这通常说明事情比原先预想的要复杂得多。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的解决办法。亲子教育家及家庭婚姻问题专家等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许多棘手的难题都已提出了详尽的解决办法。下面是我向大家推荐的一些方法。
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谈谈孩子的感受与需要。
第二步:谈谈你的感受与需要。
第三步:与孩子一起集思广益,共同找出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第四步:把所有的主意都写下来----不加褒贬。
第五步:决定哪些建议你喜欢,哪些建议你不喜欢,哪些建议你决定要开始实行。
列出了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之后,我们决定进行一下“角色对换”练习。我来扮演妈妈,那位真妈妈则扮演她的儿子鲍比。下面是我们之间的对话,是从那晚的录音带上摘录下来的。你们会看到那位妈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她儿子的角色当中:
妈妈说:鲍比,我想和你谈件事儿。现在方便吗?
鲍比:(疑惑地) 没问题,什么事儿?
妈妈:是关于你按时回家吃饭的事儿。
鲍比:我跟你说了,我一直在争取,但我总是在比赛到一半时就得离开。
妈妈:是吗?
鲍比:没有人像我这样早走。没有人!
妈妈:哦……
鲍比:因为我的破表坏了,我还得一直问别人几点了? 可他们总是嫌我讨厌,叫我闭嘴。
妈妈:哦……那太不像话了!
鲍比:是呀,肯尼还叫我外号呢!
妈妈:还有这事儿! ……从你说的情况看,其他孩子给你很多压力,让你留下来呀。
鲍比:是啊!
妈妈:鲍比,你知道从我的角度是怎么想的吗?
鲍比:知道啊,你是要我按时回家。
妈妈: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主要的是,你回来晚了我很担心。
鲍比:那就不要担心嘛!
妈妈:我希望我可以不去担心啊……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看我们可不可以想出一些咱们俩都能接受的办法(妈妈拿出了纸笔), 你先讲。
鲍比 : 我仍旧回来晚,但是你不担心 。
妈妈:好吧,我写下来。还有呢?
鲍比:我不知道。
妈妈:我有个主意,我可以去操场接你。
鲍比:噢不,那不好。
妈妈:我们现在只是把所有的想法写下来。过一会儿再来看我们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还有呢?
鲍比:我想,我也许可以把表修好。
妈妈: (写下“把表修好”) 还有吗?
鲍比:我们干吗一定要一起吃晚饭啊? 你可不可以把我的晚饭留出来呢?
妈妈: (写“留晚饭”) 现在天长了,我想我们也许可以晚15分钟吃饭。
鲍比:只有 15 分钟?
妈妈:你想再晚一点。(写下“晚15 分钟吃晚饭”) 还有什么想法吗? 要不要来看看我们写好的单子,看看哪些要划掉, 哪些要留下?
鲍比:看吧。
妈妈: (读) 可能的解决办法:1鲍比回家晚,妈妈不担心。2到操场去接鲍比。3修好手表。4把晚饭留在烤箱里。5晚15分钟开饭。
鲍比:划掉你每天来操场接我吧,如果那样的话,肯尼更要嘲笑我了。
妈妈:好吧,我得划掉“晚回家”,因为事实是我一定会担心的。再往下看,我想我们也许可以把晚饭推到 6 点 15 分。多15 分钟有帮助吗?
鲍比:没什么帮助 … … 也许有点儿吧。
妈妈:如果你事先告诉我你会晚回来的,我想我可以把饭留在烤箱里。
鲍比:好的,留下“修手表”。
妈妈:问题是这已经是第二次表坏了。我想我不愿意再拿钱去修了。
鲍比:我有钱。我存了快四块钱了,够吗?
妈妈:不太够……不过,能帮一点是一点。剩下的由爸爸妈妈来付吧。
鲍比:我以后会小心的,我发誓,下次我和肯尼玩办手腕时我会把表摘下来,我玩的时候会看着点儿表,知道什么时候走。
妈妈:真的? ? (看着单子)嗯,我们来看看定下来了哪些事儿: 我把晚饭推迟到6点15分,多给你15分钟玩的时间;我们把钱凑起来把你的表修好;偶尔有特殊情况,你事先告诉我,我会把你的晚饭保温。你觉得这些新办法怎么样啊?
鲍比:很好!
下一次上家长研讨班上,大家迫不及待地问鲍比的妈妈: "你回去试了吗? 怎么样?” 她笑了,高兴地告诉我们她那天当晚就试用了这个方法。鲍比对这个主意很有兴趣。她说: “说起来简直可笑,闹了半天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于鲍比讨厌戴手表。如果家里能晚15 分钟开饭,他就可以等听到消防站6点钟的号子以后再往家走了,6点15分到家。”她说:“迄今为止,鲍比一直信守承诺!”
这听起来不太难吧? 其实是很难的,难的不是学会那些步骤――只要花点时间学习一下,那些步骤是可以学会的――难的是我们观念的转变。我们不能再把孩子想成是需要纠正的“问题”。我们不能再觉得因为我们是大人,我们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再以为如果我们不够严厉,孩子们就会骑在我们头上。
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和他们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倾听他的感受,相信我们能够一起找出适合于我们双方的解决办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坚定的信念。这种方法之中蕴藏着这样一个信息:如果我们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不应再把精力用来对付对方,不必再担心谁将是荣耀的胜利者,谁将是失败的阶下囚。取而代之的,是将我们的力量融合到一起,共同去寻找一种结果,使我们双方作为独立的个体的需求,都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在教导我们的孩子:他们不一定要成为我们的牺牲品或我们的敌人。我们在教给我们的孩子一项宝贵的人生经验:在面对人生难题时,应如何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来共同解决问题――不仅是在现在,在家里,更是在今后,在等待他们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学文解读】
我们每个人观察事物啊,往往不能够看到事物的真相。就好像我们将一个筷子插入一杯水里边,一个玻璃杯里边呢盛满了水,插入一只筷子,我们透过玻璃杯,再看这颗筷子呢,就会发现呀,水里边那一部分筷子,和我们水外边啊露出来的那半截筷子,它不是一条直线。因为经过水,筷子啊已经折射了,光线折射了。我们看到这颗筷子呢,已经偏离了它本来的那个位置了。
那么我们人呢,因为有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呢有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观察的时候,其实啊都已经偏离了它本来的位置了,有所偏差了。所以呢,我们才会造成种种的问题。我们观察孩子,往往把我们自己的感受加进去了,于是呢孩子本来是那样,因为我们的感受啊影响,使孩子呢本来的那根筷子,表现在我们眼里边,偏离了。于是呢我们就开始对孩子呀指责、不满、讽刺、打压。那孩子是不是那样呢?其实呀不是,不是的。
所以呢我们学习佛法 ,进行佛法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我们呀自己的本心显露出来,使我们的本心就像什么呢?就像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把事物的真实样子映现出来,就像一颗啊透明的珠子,可以把孩子的真实情况我们反映出来。如果没有佛法的素质教育,佛光的素质教育,没有佛法呀因果观念,把佛法呀种种知识,改造我们,转变我们,我们呀就不太容易从根本来观照孩子,观照我们世间遇到的种种问题,不由自主地就把自己的感受加进去了。就好像我们戴了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去看待外界的一切了。你想想,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错误一点点,我们采取的态度、方法就不同了,效果就不一样了,啊,就不一样了。
所以呢我们学习这个技巧,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我们家长呢,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啊,不要呢用自己的理解去看待孩子,不要有偏差,真实地表述就好了。讲的无非就是这一点点。但是呢,这一点就是关键呀,明白了这一点就不得了,能够啊解决很多问题了。
那么它讲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呢,请孩子帮忙,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表明你的期望,提供选择;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采取行动,以及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些呢,对于家长来说,就是要我们家长把事物的、这个事件的状态真实地描述出来就可以了,更多地呢是让孩子自己啊去感受,去面对,去感受它的后果,自己去成长。而不是我们家长来代替,不是我们家长呢去惩罚。
我们家长把孩子都代替了,那么我们孩子怎么成长呢?他就没有空间,没有余地。最后孩子呀,就不能够从生活中尽情地享受,不能够从生活中感受种种的这些不足,不能够不断地在问题中成长,不能够有种种的经验教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家长已经把孩子全盘否定了,全面地否定了,孩子呢没有立足之处了。啊,总之干啥都是错的,干什么都不对,干什么家长都不满意。孩子慢慢就变成什么都不敢干,什么都不愿意干,什么都引不起自己的兴趣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呢,很可能是猥猥琐琐的,没法承担起责任,没法面对啊我们面前遇到的种种问题,自己啊老是否定自己。这样呢,孩子就不能够成长啊。
我们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树苗在成长过程中间,它的头顶总是有一个铁板在挡着,那么孩子怎么长呢?孩子也会长,只不过呀长到铁板的时候就开始横着长了,开始啊把枝杈长出来了。枝杈越过了铁板再长上来,长到一定程度,又遇到一个铁板在头顶上挡着。那怎么办呢?只好再横向长,或者从别的枝杈长出来。
我们想想,我们家长用自己的知见不断地否定孩子,不断地打压孩子,孩子呢在这种环境下无法正常地生长,只好长歪,只好把它的枝杈长出来了。这样的孩子,我们想想,有什么用呢。我们把孩子养大了,等到他成人了,回头有可能啊忤逆,回头对父母不负责任,不管他了,回头和父母冲突,甚至有的时候呢,比如说结婚了,向父母要钱,使父母很伤心。这个时候我们父母都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结果其实都是自己造下的,自己啊造成的,不是孩子的问题。
因为我们从小就让孩子这样成长,造成了问题了,已经长歪,长出枝杈了,我们家长就要承受这样的后果,这是必然的。或者呢,孩子最后没有出息,不能够像家长那样达到一个呀高度,我们家长不满意。那么我们想,我们从最初的时候就没有让孩子长直、长粗、长壮,就没有给孩子空间让他直直地成长。那么他最后没有实现啊这样的理想,是谁的原因呢?这依然啊是我们家长的原因,不是孩子的问题。
即使孩子后来啊成材了,各方面很优秀,但是孩子的人格里面依然有缺陷,依然有从小父母给我们的责骂,给我们的打压造成的种种阴影。那么我们孩子在长大以后,这些缺陷、这些不足,这些负面的东西依然会不定时地爆发出来。在工作中在家庭中会有负面的这些东西爆发出来,那么将来啊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恐怕也会把这些爆发出来,运用到自己的孩子那里去。
所以啊,我们提倡,我们的家长进行四个方面的素质教育,不仅仅啊要学习我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里边讲的这些技巧,这些技巧都很好,都非常优秀,但是呢还不够。我们一边学一边用,同时啊我们还要进行佛光的素质教育,因果等等佛教知识的素质教育。慢慢地把我们贪嗔痴减少、去掉,慢慢地呢把我们呀种种的那些毛病、习气去掉,慢慢地把我们的那些执着去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吸收这些优秀的内涵,吸收那些有益的部分,转变我们的看法,转变我们的性格,去真正地能够呀像镜子那样真实地面对孩子,映现孩子情况,然后呢去处理。
那么这里边啊提出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其实这五个步骤啊就是我们的五步法,就是我们的五步法。一个呢就是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这不就是观察别人嘛;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这不就是观照自己嘛;第三步呢,与孩子一起集思广益,共同找出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这不就是建立信任嘛;第四步,把所有的问题都写出来,不加褒贬,这就是价值统一啊;第五步呢,决定哪些建议你喜欢,那些建议你不喜欢,哪些建议你决定要开始实行,这不就是突破现状嘛。而且呢,这里面使用了我们的脑图、三段论的工具,罗列,罗列。这样呢,我们把孩子和我们放的平等了,平等地来协商,用心地去协商,最后呢解决我们面前和孩子遇到的种种问题。这就是五步法呀。
怎么能够用好五步法呢?前面说了,最关键是家长的素质教育。把我放下,把我执放下,把我们自己那些啊毛病、习气放下,这是关键。把这些做到了,我们运用我们这个五步法,很容易就能够呀把我们和孩子遇到的问题解决啊。无非就是种种的事情嘛,遇到了一个事情了,我们和孩子聊吧,先请孩子说说他的感觉与需求呗,画脑图吧,都罗列出来。然后我们再说说我们的感觉与需求,也可以画脑图,也可以罗列,然后第三步呢,我们找共同点,找共同点。每一个孩子他愿意,我们家长也乐意,把这些罗列放在一起。孩子和家长意见不同的那些,我们先放在一边。这样呢,我们就有共同语言了,我们找到共同点了,这样把这些写出来,把所有问题都写出来。最后呢把我们的建议也同样写出来,大家呀达成一致了,我们就一起做那些孩子和家长都同意的这些事情。这些方法啊、步骤啊一起来做,就好了,就解决了。这就是我们用的五步法。
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间,能够使用,能够解决。同样我们想想,我们孩子问题能解决,我们夫妻的问题也能够解决啊,我们和父母的关系问题也能解决,我们和工作中的同事、上下级、客户,这些问题其实都能解决。最关键是什么呢?最关键啊是我们前面,我们每个人都要放下我执,都要放下呀我们种种的偏见、看法,这是关键。如果我们不做前面的工作,不能够把我执放下,不能够使自己把我变空了,变得无我,即使使用这五个步骤,恐怕呀也会说到两岔呀。因为我们基础不一致,本身就有高低的看法了,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来解决问题了。很可能呀这五个步骤,依然是各说各话,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是不能够呀让家长和孩子找到共同点的,往往满拧。家长啊表现出对孩子极大的关心,孩子呢感觉到受了极大的委屈,最后话不投机,摔门而去。我想我们很多家庭都有这种现象。
所以啊,在这里边其实这个五步骤不难做,好做。最关键的呢,说实在话,是前面的我们的五原则这是重点,这个不容易做到,不容易落实。所以呢我们提倡我们的家长们,孩子们都应该用我们的工具进行种种的学习,掌握工具,进行四个方面的素质教育、素质培养,使我们每个人从根本上能够达到一个呀我们共同的平台,面对种种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请大家呢把我们学习的这一段内容都可以画画脑图,和自己过去我们自己怎么做的,对照对照,画画脑图。然后我们再画一张脑图,考虑我们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改进,自己要做什么,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怎么重新开始,重新啊入手。这样的话呢,我们再也不要和孩子发生冲突了,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安宁,让我们和孩子的关系达到和谐,让我们享受天伦之乐。
同样,我们对孩子是这样,慢慢地我们对家庭、夫妻之间,对我们的父母,对工作,对社会的种种现象,都应该啊清晰地有个认识,找到我们的不足,不断地改善我们自己,提高我们自己,使我们自己啊永远地进步,永远地前进,永远地提高。这样我们素质越高,能力越强,掌握的知识呀越丰富,我们才能够呀进一步地面对更复杂的事情,解决呢更难的问题。逐渐地成长起来,承担起我们社会的种种的责任,实现呢我们老祖宗提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理念,这是自自然然就能达到的。
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提倡的工具加素质这个模式就是修身。自己不断地进步,进一步地呢,我们解决家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家庭和睦、和谐,这是什么呢,这就是齐家呀。再进一步地提高自己,到工作岗位里边逐渐地成长,承担责任,这就是治国呀。再进一步地,我们呢面对我们社会遇到的种种问题,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种种的办法,种种的模式,种种的理念来解决它,这样呢就是平天下呀。
我们自己这样成长,同样呀让我们的孩子也这样成长,我们的孩子也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成长历程,这就是圣贤教育,这就是呢我们古人提出的最理想的成长模式。所以我们请大家呀通过这个事,通过我们教育孩子这个事,看清楚呀全局,站在山顶上看清楚我们人生的整个历程,不要仅仅纠缠于和孩子这个事,那个事,不要纠缠于我们成长过程中间的这个问题,那个问题。而是要站在高处,看清楚全局,然后呢面对这个问题进行素质教育。
有了素质了,有了能力了,慢慢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面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逐渐地我们就掌握了它的规律了,逐渐地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面对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问题了。这样成长起来是一棵直直成长的大树,这样成长起来就可以从种种的领域里边吸取养分,使我们这棵树茁壮成长、全面成长,不缺乏养分,没有缺陷。这是我们提出的新时期,我们现代时期,我们育儿的理念,或者说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教育理念。
&温馨提示:中国梦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中国梦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如有侵权行为请来信告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办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