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请问有哪些诺贝尔奖有哪些得奖者

年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年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中国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哪些人
14-05-14 &匿名提问|||||||||||||||||
&>>&&&&&正文
中法诺贝尔奖得主:我们都有饥饿的童年
作者:卢冠琼
&&&12月16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与莫言畅谈“文学与人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6日电(见习记者 卢冠琼)“今天在孔子的故乡,我更感觉到人、文化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12月16日,莫言与勒?克莱齐奥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相聚在山东大学,就“文学与人生”开展对讲。克莱齐奥感慨自然、文化与人三者之间联系紧密,“如果没有自然,没有文化,那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就没有那么深刻。”
  “人生,可以理解为人生命的过程、人生活的过程。”莫言说,诸多人的人生过程、诸多人的生活,构成了社会的生活,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最重要的元素。“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为文学对于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莫言表示,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潜在的文字读者,即使是农村里一些不识字的人,尽管他们没有能力拿着一本有文字的书来阅读,但是他们依然有别的办法可以接触文字。
  “他们可以用耳朵来听,在当时的农村集市上,每个人都有机会聆听专业说书人讲的故事,或者聆听自己的爷爷奶奶、叔叔长辈们讲的故事。”莫言说,这样一种民间口头文字,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学。这些口头文学一方面构成了我们书面文学宝贵的素材,另一方面将我们书面文学又转成了口头文学,以演说、演讲的形式进行传播。
  “作为一个作家,有的时候就像歌剧演员,有的时候可以扮演很坏的角色,有时候也可以扮演很善良的角色。但是他们内心实际上是要把人性各种各样的姿态,通过笔端反映出来。”克莱齐奥说,作家通过文学来构造人生。
  回忆起彼此的人生经历,莫言和勒?克莱齐奥发现,“原来,我们都有一个饥饿的童年。”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因此笑言,“我光知道莫言先生小时候挨过饿,没想到克莱齐奥先生小时候也挨过饿,看来挨饿对于获得诺贝尔奖来说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希望。”克莱齐奥回忆童年,1944年,他与母亲、外婆因为战乱而逃难到小山区里,“我们去田里捡拾麦穗,当时我只有4岁,田里都是女人,因为男人都去打仗了,捡到的麦穗外婆会拿回家用咖啡机磨成面粉。”克莱齐奥说,每每回忆起这些,他总能感受到土地给人带来希望。
  “莫言跟我,我们都是作家,但是真的不应该忘记,生养我们的土地有一些热情的农民。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吃的。”克莱齐奥说,战争结束后,他有机会接触文学的时候,他总是希望在文学作品中,收集一种力量,“让我能与这个大地、与这个大地上的农民有一种亲近感。”
  莫言同样感慨,“饥饿的童年,对作家后来的写作影响非常深远。”莫言说,有过饥饿的体验,能让作家在写作当中对涉及到人性本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人在非常饥饿的状态下,如何保持人的尊严,这是小说里面应该充分予以展示和描写的。”
  莫言挨过饿,偷看过闲书,曾四处打临工,也曾去过部队。同样挨过饿的克莱齐奥,在南京大学做学问时,喜欢去第九食堂,“最爱吃米饭,也会一个人坐着吃面条。74岁的他,还偷偷买了一辆自行车,自己骑行。”与勒?克莱齐奥有着30多年友谊的著名翻译家许均感言,虽然两位大师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们实际上都是平凡人,只不过在他们的平凡当中,用自己特殊的眼睛和思考,通过文学这种形式,让我们对于人性、对于我们自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拓展了我们对于生命的体验。”
责任编辑:邱意浓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贝尔得奖者人物轶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