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h07777的舰少资料库

赣龙铁路_百度百科
自至福建龙岩,全长290.1千米,日开工,日全线铺通。日通车。总投资 63.3亿元,其中福建段158公里。赣龙铁路是福建省第四条出省铁路通道,为国家一级铁路。赣龙铁路起于赣州站,与京九线并线15公里,从京九线上的出岔,途经江西省赣州章贡区、、、、,福建省、、、新罗区,与漳龙线上的龙岩西站接轨。日起开通北京至龙岩的海西号特快列车,全程运行时间为26个小时。
赣龙铁路从京九线引出,经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福建省、、、,至漳龙线站接轨,新建线路全长290.1公里(江西段132.3公里,福建省157.8公里),为国家Ⅰ级单线铁路,近期运量为旅客列车 8对,货运能力 590万吨;远期运量为旅客列车 12对,货运能力 1000万吨。设计总概算为 63.3亿元(江西段24.3亿元,福建段39亿元),设计
期4年。主要工程数量:土石方 4479万方,桥梁 148座 34306延长米,隧道121座68625延长米,桥隧道全线比例为35.48%,新建33个车站,其中初期开站15个。征地拆迁工作于2001年11月下旬开始,全线征地拆迁工作于2002年春节后全面铺开,2002年10月建设红线内征地拆迁全面结束,2001年12月开工兴建,日全线完成铺轨。赣龙铁路已在日实现货运通车,日客运通车,开通后初期列车运行时速将达到80公里,使江西南昌至、厦门,厦门至广西柳州的铁路运输时间都会缩短5个小时以上。
会昌西江火车站
日,赣南、闽西革命老区人民翘首以盼的赣龙铁路,分别在福建和江西破土动工。赣龙铁路是国家重点工程。它西起京九铁路,经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会昌、瑞金等地,穿越进入福建省,再经、、、至西站,与漳龙铁路接轨,新建线路290.1公里。据介绍,赣龙铁路途经的赣南、闽西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曾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这条铁路东接,西连京九铁路,建成
后可使江西向塘至福建厦门铁路运输时间缩短5小时以上,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经至西南地区的东西大通道,构成新的南亚大陆桥。它的建设对促进沿线资源开发,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据悉,赣龙铁路施工地形复杂,工程量浩大,有桥梁148座,隧道121座,桥隧总长占全线的35.4%。同时新建车站33个,其中初期开站15个。线路等级为国家I级单线铁路,近期年货运量590万吨,开行客车8对;远期货运量1000万吨,开行客车12对。工程总投资63.3亿元,总工期4年。
日由福建铁路建设集团担负施工的赣龙铁路山尾旗隧道于元宵节前夕顺利贯通。山尾旗隧道是赣龙铁路19标段的重要控制工程,隧道全长2414米,于日开始掘进施工。由于隧道所处的山体地质是暗红色泥粉砂岩层,风化严重,山体里地下水丰富,给施工带来许多困难。为确保隧道顺利施工,开工伊始,福建铁路建设集团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认真研究制订科学的施工方案,开挖采用光面爆破,循序渐进,有效保证了施工安全,确保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春节期间,福建铁路建设集团广大建设者坚持节日生产,艰苦拼搏,使这一控制工程全断面顺利贯通。预计这条隧道将于8月份全面建成。
2003年,在我市召开赣龙铁路建设动员大会,具体部署赣龙线(福建段)建设任务,会议提出迅速掀起赣龙线(福建段)建设高潮,全面完成今年建设目标,确保全部工程2004年12月开通。会议指出,赣龙铁路自去年12月8日开工以来,工程进展基本顺利,但今年以来,由于受征地拆迁和外资定标时间的影响,1—6月份仅完成投资13884万元,占全年计划的13.4%,剩下的半年需完成86.1%的任务。为此,各参建单位要动员起来,振奋精神,紧紧依靠沿线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按期、优质建成赣龙铁路。会议提出,今年完成投资计划为10亿元。全线铺轨工程日从站开始,日到达闽赣边界。会议强调,要加强管理力度、强化安全质量措施、开展劳动竞赛、加强廉政建设,
规范管理,提高素质,争创“双优”工程。日下午3时20分,随着一声令下,巨大的铺轨机伸出钢铁长臂,将赣龙铁路最后一排枕轨,稳稳地放在路基上,两旁的工人冒着雨雪严寒,紧张有序地上前拧紧螺栓。瞬时,鞭炮齐鸣,礼花飞扬,福建省革命老区人民渴望多年的赣龙铁路全线铺通。
至日赣龙铁路正式开通。、厦门至江西南昌,厦门至广西柳州的铁路运输时间将缩短5小时以上。赣龙铁路是国家重点工程,为国家一级铁路。赣龙铁路西从京九线赣州东站引出,经江西、,穿越,进入福建境内。经、、、,至漳龙线龙岩站接轨,全长290.1公里,项目总投资63.3亿元。其中,福建段158公里,投资39.171亿元。赣龙铁路(福建段)于日开工,日全线动工。货车将在赣龙铁路通车当日实施分流,福建省开往湖北、广东方向的货运列车,将改道赣龙线进入京九线,这样将大大减轻目前浙赣线、鹰厦线的运输压力。客运列车预计将于10月1日正式开通。
据悉,赣(州)龙(岩)线扩能改造项目(即赣龙复线)已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研讨会上审查通过,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扩能改造工程自经过、、瑞金、、、至,新建双线274公里。主要技术标准为:Ⅰ级双线、电气化,时速250公里/小时。总额为227.2亿元,工期为3年半。据介绍,赣龙铁路是直通大京九的干线铁路,但由于建设标准低,运力已趋于饱和。实施赣龙铁路扩能工程,对促进沿线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和,加强中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往来,具有重大意义。
刚通车的赣龙铁路瑞金站,是赣龙线上建筑面积最大、投资金额最多的车站。赣龙铁路不仅使江西迎来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机遇,也有效地拉动了瑞金经济的迅速发展。瑞金距离厦门410公里、汕头460公里。该市根据自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沿海地区内移趋势,在与铁路连接处附近构筑了、金龙、轻纺3个工业园区。金沙工业园引进了投资亿元的闽华电池生产企业,这一强势企业的抢滩,带来了合金 、包装相关企业的落户投产;金龙工业园引进了15家食品加工企业,并已经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烤鳗出口、生产、加工基地;轻纺工业园引进了来自东南沿
海地区的15家服装厂,吸纳安排劳动力8000余人。引进战略,使的外贸出口倍增。瑞金是闽赣粤三省通衢之地,是南昌至、厦门的必经之路。赣龙铁路的通车,将极大地缓解鹰厦线运输压力,使南昌至厦门、厦门至柳州的铁路运输时间缩短5小时。从此,瑞金不仅成为辐射周边10多个县市的消费品集散地,也是福建沿海辐射中西部腹地的必经之路,将带来“”的美好春天。
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土资源开发
一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土资源开发,加快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三通”,促进祖国统一,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是有利于完善路网布局。赣龙铁路将为江西省、福建省开辟一条新的对外通道,将形成西南经中南至东南沿海地区的东西通道,对加强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中、西部开发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有利于提高本地区的铁路运输能力,使向塘西站至、厦门,厦门至柳州的运输里程大缩短,向塘以西及北地区与东南地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工程建设标准
赣龙铁路扩能工程建设标准为国铁Ⅰ级电气化双线,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公里/小时。赣龙铁路扩能工程(江西段)自京九铁路赣州东站引出,经、、至,新建双线250.387公里,其中江西境内114.277公里。同时地区新建与京九线的东北联络线7.44公里。江西境内设赣州、、会昌北、瑞金4个车站,均为利用既有车站扩能改造。整个项目投资估算总额244.67亿元,其中江西省境内103.83亿元。工程由铁道部与福建省、江西省共同合资建设,设计工期3.5年,计划2010年上半年动工,2013年下半年竣工。
2015年通动车
2014年5月,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福建段正线工程正式铺轨。2015年福州到赣州,坐动车大概只要5小时。[1]
10月5日晚17时55分,赣龙铁路复线配套电网22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投运成功,龙岩境内3个电力牵引站全部竣工送电,保证赣龙铁路的正常运行。[2]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电缆网[引用日期]赣南采茶戏_百度百科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土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1]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汉族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采茶戏因是从汉族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当然,采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诗的题名《看采茶人别》,从诗中吟咏的情景看,所赠别的“采茶人”,不是指从事采茶劳动的人,而是指从事唱“采茶”的职业艺人。这艺人在“采茶”的演唱艺术上可能已有相当的造诣,才有可能受到当代名人如汤显祖的深情眷注。可见采茶,已在当时的民间有了深厚的基础,否则,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职业艺人的。
除上引诗文外,汤显祖《》里“劝农”一出戏,其中有一段戏是表演采茶歌舞的:
[门子禀介:又一对妇人唱得来也。
[老旦、丑持筐采茶上,唱:
[孝顺歌]: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牙。
(白):呀,什么官儿在此?
(唱):学士雪炊他,书生困想他,竹烟新瓦。
(外白):歌的好,说与他,不是邮亭学士,不是阳羡书生,是本府大爷劝农,看你们妇女采桑采茶,胜如菜花,有诗为证:“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闷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插花去。
[净、丑插花饮酒介]唱:
官里醉流霞,风前笑插花,采茶不煞俊。
这段戏写的是府太守杜宝出城春游,来到南安(今)的城郊清乐乡劝农,清乐乡的父老,带领乡民们到接迎接。这种“劝农”的仪式,是历代王朝的地方官吏,表示关心农民的一种例行公事;也是官吏们了解民情、采集民风的手段。清乐乡的父老,准备了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歌舞向太守献演。上引这段歌舞,是一对采茶妇女表演采茶的。汤显祖是明朝万历年间人,在他写《牡丹亭》之前,曾两次途径南安,作过逗留,写有诗文,对当地的民风民俗颇为了解。《牡丹亭》的故事,即是以南安府为背景,在选取反映当地民风的歌舞时,必须是民间流传的,才足以表现剧情的地方特色。由此可见,汤所选取的这种采茶歌舞,早已在当时当地的民间流行了。它有歌有舞,有科有目,还有人物、故事,已具备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要素。这就足以证明,在明朝中叶,赣南采茶戏就流行于民间了。
赣南采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间,清人(乾隆时人)有一首《南安竹枝词》,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出采茶的盛况:
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到试茶天。
营前,在今,当时属南安府,是一个山区小镇。一个三角班,能在这样的从采茶开始,长日地演,演到试茶结束,这在今日的专业剧团,也是很难办到的,它说明那时的采茶三角班,已有相当的基础,才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否则,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维持这么久的演出的。
关于当时群众在观看采茶时的狂热程度,志里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极为详细:
“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
这首《南安吟》,是县里一个名叫谢肇祯的教谕写的。教谕是学官,他的观点,代表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采茶戏的看法,尽管满含贬意,但反过来看,正好说明当时群众对采茶戏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挖煤工人(铁石口出煤),对“采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来的钱全洒去,也带着“学得‘阿妹’一声?”的欢乐心情归去。
因为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它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所以,自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以致粤东农村有句俗语云:“有钱丢采茶,冇钱买笠嫲”,意为因贪看采茶戏,连身上仅有的准备买斗笠的钱都丢给演采茶戏的艺人了。
赣南采茶戏在明代自演自娱的“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敬的。因为当时演出《九龙山摘茶》这类灯戏,内容大都是欢庆升平的,如戏中的摆字灯,就有“天下太平”的摆字表演,所以能为封建统治者所欣赏。到了演杂套戏的三角班时代,由于剧目的内容,大都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而表达爱情的观点与方式,又往往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相逆悖。如《反情》、《睄同年》。有的还以喜剧的方式,从反面对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讽刺、揭露、批判,如《大劝夫》、《满妹贺喜》等等,这就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了,认为是诲淫诲盗,有伤风化。从乾隆以后,历代王朝,曾多次下令禁演。如道光四年《宁都直隶州志·风俗志》载:
“查采茶亦名三角班,妖态淫声,引入邪僻,最为地方之害。……近来竟有听许搬演者,应拘该管约保重惩,以息此风。”
类似的记载,在赣南各县的县志里均有。禁令不仅写在官文告示上,还刻碑勒石,立在乡场墟镇上。如1949年以前,在信丰的小江真君庙旁,还立有这种禁牌,把采茶和烟、赌、嫖、盗一律禁止。
赣南采茶戏遭禁演之后,交上了厄运,再不许进村坊和祠堂,只能在圩尾庙角搭台露天演出,在凄风苦雨中顽强地存活。
赣南采茶戏在其最盛的时候,发展到三十多个班子,之后逐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全赣南只剩下五六个班子,躲在深山角落里,偷偷摸摸地时演时停,真是奄奄待毙,一息仅存了。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赣南采茶戏也得到了新生,走上了繁荣昌盛的新历程,成了地区客家文艺中的一朵奇葩。
采茶戏的传承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当地汉族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汉族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茶腔”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它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如享誉全国的“斑鸠调”,还有“牡丹调”、“打鞋底”、“上山调”等。“灯腔”是采茶戏的重要声腔,它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加上唢呐和锣鼓的紧密配合,气氛炽热,情绪振奋,有如山区人民向上的精神风貌;“路腔”由适应路上行走时所唱曲牌而得名,它特有的轻松活泼、诙谐风趣,为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杂调”娇柔甜美、玲珑华丽,在采茶戏音乐中虽不作主腔,但穿插使用,偶尔出现,点缀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在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中,不论是茶腔或灯腔,还是路腔和杂调,均广泛运用到衬词。衬词编成顺口溜唱道:上山进坑打“哟喂”,出门赶路“哪嗬嗨”,做鞋绣花“哎嗨哟”,男女对花“扯当扯”。可以说,凡是唱都离不开衬词,甚至还有“唱词不够衬词凑”的情况。
伴奏中的主奏乐器为“勾筒”(类似土制二胡),用正反弦顺腔伴奏,用客家方言和赣州官话念白和演唱,约有三百多个曲牌。角色行旦主要是“二旦一丑”(解放以后以“三小”即掌上明珠地、小生、小丑为主),载歌载舞的表演开工,具有浑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诙谐逗趣,极富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韵味,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当地群众最喜听乐看的地方戏。
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特征的除了音乐,当数它的表演开工,歌、舞、戏三者并重。它的表演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三奇是: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垂涎,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
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
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步、滑步、铲步。矮子步又分矮桩、中桩、高桩。这是天下戏曲中绝无仅有的矮子步。  单袖筒,这又是一绝。一般戏剧中的水袖都是成双成对、斯斯文文,唯独赣南采茶舞中,只有一个左袖筒。但它却创造了众多的舞蹈术语。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阳袖、绕扇袖、腋下袖、凤尾袖、穿针引线袖、花篮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
美是一种对称,单袖筒似乎是对美的规律的一个忽视,但是,不,赏在舞台上用另一只手的扇子花和它对称起来了,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着特有的矮子步,显得异常独特而有情趣。
扇花的动作甚多,种类繁杂,其中有抛甩扇、装折扇、避风扇、遮日扇、遥望扇、闻花扇、遮面扇等数十种,表现力特强,其中有老艺人留下的有关扇子花的艺诀,如:
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  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  耘、按、抓、抖靠肚面。
三奇三绝的特征是赣南客家人长期生存于山林中的严峻生态环境中的产物。
比如矮子步,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中,出门爬山,弯腰屈膝,高人也成了“矮子”。聪明的客家人却让矮子步成了天下独一无二的舞蹈基本步。满山的云雾,满山的云雾茶,姑娘们手提茶篮,口唱茶歌,一边采茶一边舞蹈,小伙们肩担茶叶踏着由矮子步化成的矮桩、中桩、高桩。舞动着单袖筒、扇子花,创造出别具特色的赣南客家采茶舞。
又比如,众多的以动物命名的表演身段,那是因为在悠长的山道上,客家人惯与飞禽走兽为伍,动物界无穷无尽的生命之趣,竟使得异想天开的客家人获得了永不枯竭的艺术创作灵感。模仿动物的动作,并干脆用动物的动作来命名,如:猴子洗面、恶狼寻食、狮子开口、画眉跳架、乌龟爬沙、龙头凤尾、蜻蜓戏水、狗牯摆尾、懒猫抓痒、狐狸过岽、蝴蝶采蜜、公鸡啄米、猴子发惊、 子(青蛙)过缺、乌鸦晒翅、猫儿探夜等,多达300多个名称。
动物表现生命意识的动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不难想象,没有大山,便没有飞禽走兽,没有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提炼,这众多的舞台表演身段又该如何来创造?[3]
小丑及小旦
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松。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𧊅(guai,三声)》等等。这些剧目,多为喜剧,反映了赣南广大劳动群众(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赣州采茶歌舞剧团又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新剧目,并进京汇演,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它数十个单项奖。昔日的山茶花,今天开放得更加烂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当地汉族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有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代,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今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江西政协新闻网[引用日期]
.城市周刊[引用日期]
.中国江西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明园的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