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 新浪杯获奖名单

H3G奥地利决策层谋划对网络进行现代化改造,寻求一种新技术以实现网络性能的大幅提升并平滑向未来4G网络演进。
BASE是荷兰KPN的全资子公司,而BASE是比利时最好的运营商之一,拥有410万用户以及一系列品牌,如JIM Mobile、Ay Yildiz和BASE等。
据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的报告,中兴通讯凭借2309件专利位居全球PCT专利申请第二,年中兴通讯连续两年蝉联第一。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IHS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兴通讯LTE全球增速最快,全年LTE发货占全球近20%,中兴通讯跻身全球前三LTE设备供应商。
“中兴通讯杯”第12届中国围棋名人赛在深闭幕
&&&&&&&11月10日,“中兴通讯杯”第12届中国围棋名人赛在深圳举行隆重的闭幕式,马晓春第11次获得“中国围棋名人”称号,打破了日本棋手赵治勋(九段)在一项围棋赛事中十连胜的记录,并第二次获得“中兴通讯杯”。
  本届名人战的比赛共进行了三轮,比赛第一轮,包括中国棋院几乎所有九段在内的共30余名棋手参加了角逐,并上演了一出老将纷纷落马、新秀好戏连台的精彩画面。
  进入第二轮角逐的六名棋手包括常昊(九段)、刘小光(九段)、王磊(八段)、王煜辉(六段)、邱峻(五段)、邹俊杰(四段),除了刘小光之外,其余全是24岁以下的年轻棋手。在第二轮角逐中,近年在中国棋坛颇为耀眼的新星王煜辉直到最后两场比赛前仍以三胜领先,结果在8月11日、15日的比赛中先后负于刘小光、王磊;而该轮初期连输两场的常昊在后三场大发神威,并在关键一场比赛中险胜刘小光。五轮战罢,常昊、刘小光、王磊、王煜辉均三胜二负各积6分,最终常昊以小分胜出,获得对上届名人马晓春的挑战权。
  最后一阶段的比赛,马晓春于9月14日、16日在上海干净利落连胜两场后于11月9日同常昊决战深圳,常昊在95、101手连出妙着已经取得胜势的情况下,107、109手出现失误,留下败因,马晓春以老道的经验抓住机会,于120、136手连放胜负手。经过长达6个半小时的激烈厮杀,常昊在第186手投子告负。
  中国围棋名人战从1988年开始举行,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围棋赛事之一。从刘小光获第一届冠军后,马晓春已连续11届蝉联“中国围棋名人”称号。本届围棋名人战由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赞助,与中国棋院、人民日报、北京电视台共同组办,其中人民日报已参与了全部12届名人战的组办。
  中兴通讯对本届名人赛第二轮共15场比赛进行了网上转播,并对第三轮3场比赛进行了网上直播,11月9日公司网站http//到访率超出平时三倍--中国围棋名人战12年来首次通过企业站点网上直播。最后一轮比赛,中国棋坛名宿华以刚、杨士海、梁伟棠等在深圳现场举行了围棋沙龙,专门对这场比赛进行实时评述。当晚,华以刚、梁雅娣为到场的数百名深圳棋迷进行了大盘讲解。
关于中兴通讯
投资者关系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
关注我们:
选择国家/语言“中兴通讯杯”全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知识竞赛即将启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推广将迎来一次高潮。日前,由财政部主办、中国会计报协办的“中兴通讯杯”全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知识竞赛即将启动。此次竞赛的内容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兴通讯杯”全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知识竞赛即将启动 欧盟在完成第五次东扩后,面临新的经济整合任务。与前四次的扩张和整合不同,欧盟在2004年的扩张是一次异质性扩张,此次扩张后,新老成员国间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所以,新人盟成员国面临的经济整合过程将是差异性整合过程,即在异质性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不同质的经济要素进行调整,提升处于低端的要素水平,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实现同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成员国产业结构整合是经济整合中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它不仅是盟内贸易充分发展的基础,也是欧盟在投资、货币、金融以及社会保障等其他领域顺利实施整合的保障。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对欧盟成员国产业结构差异的现状和整合前景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未来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  一、欧盟成员国产业结构的差异  2005年,欧盟15个老成员国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一般都在2%左右,希腊的水平偏高,为5.2%;工业和建筑业的比重一般在20%至30%之间。其中,德国工业较为发达,比重为25.8%,西班牙的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为11.6%;由贸易、运输、通信和金融等产业构成的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都占有较大比重,均在70%左右,卢森堡甚至达到83.3%。这种产业结构明显体现出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特征。而各国不同的产业增长率反映出产业结构总体的发展趋势。从1999年至2005年间的各产业产值平均年增长率看,增长速度最慢的是农业,一般在1%左右,法国、卢森堡、瑞典、葡萄牙、希腊甚至出现负增长;工业和建筑业增长速度居中,各国的平均水平为2.3%和1.9%,多数国家工业的增长速度都快于建筑业。尤其是瑞典和芬兰的工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4.1%。而在建筑业方面,具有悠久传统和技术积累的西班牙和希腊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3%和4.5%;服务业是发展最迅猛的行业,各国的服务业都实现持续增长,从而使服务业在CDP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总的看,不论是比重还是增长速度,老成员国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优势十分明显,产业结构体现出合理化的态势。而欧盟新成员国的产业结构也大体与老成员国类似。2005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最小,平均为4%,但个别国家(如匈牙利)达7.5%;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最重要地位,平均比重超过65%。其中,塞浦路斯达77%,超过许多老成员国。各国工业和建筑业的比重居中,但工业明显高于建筑业。从新成员国产业发展状况看,农业从1999年到2005年这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最低,平均为1.2%;工业、建筑业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类似,平均约在4%至5%之间。与老成员国相比,新成员国的部分国家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还要继续工业化进程。因此,工业发展速度也很快。比较突出的国家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它们第二、三产业中的各领域均实现较快增长(爱沙尼亚在工业、建筑、贸易与通讯、商业与金融和公共管理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4%、9.8%、7.7%、6.2%和4.9%,拉脱维亚在各领域的增长率为5.7%、10.7%、9.8%、8.1%和3.1%),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尽管欧盟新老成员国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但新老成员国的产业结构之间仍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农业方面。新成员国产业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如,虽然农林渔业在新成员国中的比重从1998年的3.2%下降到2005年的2.2%,但同期老成员国这一比重为1.3%。更大的差异在于农业就业人口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重。2004年,新成员国农业就业比重为12.5%,而老成员国仅为3.8%。在不同的新成员国中,农业就业的比重也各不相同。如,波兰这一比重为19.2%,立陶宛为15.8%,拉脱维亚为12.5%,斯洛伐克为3.9%,捷克为4.2%。一方面,新成员国中农业就业人口相对较多的情况预示着其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老成员国,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新成员国软质小麦的生产率仅为老成员国的2/3。生产率低的原因除有限的资本投入外,肥料、农药或农业机械的限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新成员国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和行业的低利润阻碍了资本投人的增加,使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农业方面的差距也反映出新成员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因为在这些国家中为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存在的农业人口数量较大。  在工业和建筑业方面。新成员国工业和建筑业的比重普遍高于老成员国。尤其在工业方面。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新成员国在入盟前就有很发达的工业体系。如,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波兰和捷克等。但与老成员国相比,它们面临技术设备落后和国际竞争力弱等劣势。这种差距在各成员国工业的生产力水平上可直接体现出来。通过对2005年各国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可发现,各新成员国的工业生产率均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其中,数值最低的是拉脱维亚,仅为老成员国平均值的1/3。与之相对应的是,该年度新成员国工业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为33.1%,高于欧盟15国28.7%的平均水平。因此,虽然生产率相对较低,但工业在新成员国中拉动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的意义要大于老成员国。与工业相比,建筑业在新老成员国经济中的比重相差不大,新成员国在该行业中的就业比率低于老成员国,在生产率上也存在着明显差距。  新成员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略低于老成员国,但贸易、运输和通讯服务业的比重却较高。除斯洛文尼亚外,其余新成员国此项的比重都高于老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在金融服务领域,新成员国金融业相对不发达的特征较为明显,各国比重均明显低于老成员国。在公共管理和教育服务领域,除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外,其余新成员国的比重均低于老成员国和欧盟的平均水平,这种差异直接反映了新成员国在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与老成员国的差距。在贸易、通讯和金融服务方面,各新成员国的生产率水平均低于欧盟25国的平均值,也几乎低于所有老成员国的水平(只有波兰和斯洛文尼亚在贸易、通讯领域的生产率高于德国,匈牙利在金融服务领域的生产率高于荷兰)。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新老成员国在服务业生产率方面的差距不像在工业和建筑业方面那样悬殊,也小于农业。  二、欧盟成员国产业结构的整合前景  各成员国产业结构的差异阻碍了欧盟一体化进程。但欧盟成员国间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趋同的可能性很大,且目前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一,新成员国各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为产业整合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农业在新成员国经济中的比重正以较快的速度下降。从1999年到2005年,新成员国中农业全职劳动力的数量下降22%,而老成员国下降幅度为11%,即农业就业人口在老成员国中每年下降1.8%,而在新成员国中每年下降4.1%。这种转变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说明新成员国正处于快速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另外,新成员国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增长速度全面超过老成员国。在第二产业,除塞浦路斯工业的增长幅度较小、捷克的建筑业出现负增长外,其他成员国(尤其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第三产业,各国的贸易、交通和通讯业发展最为迅猛,公共管理业的进步幅度也比老成员国大得多。除波兰的公共管理服务发展较慢外,其余新成员国在各项服务业领域均实现持续增长。新成员国增长率的优势和结构特点充分反映出欧盟各国产业结构趋同的倾向。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 60年代中期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理论也得以延续和变革。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都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体现,循环经济是已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走在前列,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一)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居世界前列,国民高收入导致了其“大量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造成大量废弃的后果,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已经成为日本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在废弃物处理上,日本一直采用焚烧和最终填埋的方法,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占用了土地,同时,大量废弃物的焚烧和填埋也是资源的浪费,因为世界上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无价值的垃圾。   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发展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成为日本的优先选择。将已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利用再资源化,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具有环保意义的经济效益。      (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口号,并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年,日本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害加剧并存的博弈过程中,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产业有法可依,有利可图,有后续发展能力。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   日本是自上而下的制定综合性循环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推进。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即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      (三)有力的政策扶持   由政府出面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较为典型的政策有:   1.政府奖励政策。日本设立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该奖项实施后在日本许多城市收到良好的效果。   2.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日本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企业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由非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凡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皆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   3.价格优惠政策。如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   4.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扶持社会“静脉产业”。在绿色消费中,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日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环保产业的形式——“静脉产业”,它是那些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的总称,因为这些产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日本政府将“静脉产业”作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等方式来大力扶持,旨在形成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经济环路。   5.强化行政管理机制,保障政策实施&#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为了实现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还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      (四)官产学民共同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单靠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日本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官产学民共同努力的优势。   1.政府。日本各级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规定政府要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政策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如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外,国民消费意识的改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从 2001年4月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日本政府各机关在购买商品时,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一行动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2.企业。政府提出的循环型社会战略方针,得到了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主力军的各企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原则,这使得生产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废弃为止,都要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生产者联合起来应对所面临的更大的责任。企业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在削减资源使用量、抑制废弃物产生量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注重自身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同时,企业还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而为日本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作出贡献。   3.科学研究。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日本研究部门以零排放为目标,对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进展,从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技术。以“技术立国”的日本,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与推广,这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4.在经历了公害病的苦楚之后,日本民众形成了强烈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废弃物、垃圾的分类投放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追求美好环境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追求物质富有的人数。在日本,各种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多如牛毛。这些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无偿地从事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工作,包括回收可循环资源、转让或交换可循环资源等自愿活动。可以说,日本能够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与全民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  (五)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   日本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环境意识。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另外,日本不断充实其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国民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因此,日本多领域的环境教育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中国财经新闻网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推广将迎来一次高潮。日前,由财政部主办、中国会计报协办的“中兴通讯杯”全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知识竞赛即将启动。此次竞赛的内容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及其编报规则以及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中的常识性内容。凡是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均可报名参加。获奖的会计从业人员可视同完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24学分;未获奖但成绩在80分以上的会计从业人员,可视同完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12学分。竞赛还设置了50名组织奖,评选范围为各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以及各省级财政部门。获奖名单将在中国会计报上公布,并由财政部颁发奖牌和获奖证书。据了解,财政部举办此次会计信息化知识竞赛,旨在宣传贯彻《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并在全社会普及企业会计信息化相关知识,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水平。独享,不如众享分享方式:搜索中国会计报或“Accounting-News”添加。投稿、订报及合作:010-0-、。刊号CN11-0271,邮发代号1-358
2004 年世界经济仍然波涛汹涌。中国经济突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尽管中国经济的实力正在不断提升、全球经济增量中中国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客观地讲,中国经济远未强大和成熟到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一个支柱。对中国经济兴趣的升温,说明中国正在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一个可能导致世界经济不稳定的巨大漩涡。如果我们不能平安地驶出这片百慕大三角州,甚至有可能会触礁沉船。  世界经济中脆弱的三角关系  这个导致世界经济不稳定的巨大漩涡就是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美国日益积累的经常项目逆差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2004年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将超过6000亿美元,已经占到GDP的5.5%,超过了全球GDP的1%。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吸收了全球所有贸易盈余国家近2/3的经常账户盈余(Summers,2004)。  美国经济学家杜利和克鲁兹指出,世界经济已经分裂为三个板块:美国是中心地区,亚洲是贸易账户区,欧洲、加拿大和拉美是资本账户区。贸易账户区向美国出口,并靠出口带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贸易账户区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资本账户区是传统上的资本输出区,以私人投资为主导的资本不断流向美国。他们的分析将世界经济格局简化为美国、东亚和欧洲三个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三个区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各有鲜明的角色定位。  但是,由于美元贬值和美元资产收益率下降,从资本账户区域流向美国的私人资本开始放缓,于是,我们可以将观察世界经济的角度进一步集中在美国和东亚这两个主要区域之间的关系:日益积累的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和日益积累的东亚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对矛盾。2000 年东亚地区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到2004年更是达到了将近2万亿美元的规模,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一半。这期间东亚地区积累的外汇储备相当于美国在同期积累的贸易逆差的2/3。在私人资本流入减缓的情况下,东亚各经济体中央银行动用其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库券,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提供了融资,缓解了美元贬值趋势,有助于美国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  如果更仔细地看,我们会发现美国、日本和中国之间形成了当前世界经济中最为敏感的一个三角关系。中国和日本有相似之处:两国在最近几年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到2004 年9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5145亿美元,大约相当于中国GDP的1/3。日本的外汇储备也。但是,中日两国在如何管理外汇储备方面也有差异。从 2003年年初到2004年9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2680亿美元,但是其中只有大约560亿美元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从2003年年初到2004 年9月,日本的外汇储备增加了3600亿美元,其中3420亿美元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债。日本之所以要不断购买美国国债是为了干预外汇市场,阻止日元升值。由于日本仍然处于通货紧缩的威胁之中、经济复苏仍然乏力,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日本仍然会有动力进行外汇市场干预,也由于其国内处于零利率乃至负利率,日本的冲销干预可以是有赢利的。于是,美国、日本和中国之间的三角关系可以概括为:日本和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两国(尤其是日本)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缓解了美元贬值压力、有助于维持美国的低利率,反过来美国又可以大量购买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廉价商品。  但是,这种三角关系是脆弱而蕴含着极大风险的:东亚经济继续持有美元资产将会因为美元贬值而受到重大损失;如果东亚经济拒绝本币升值,还可能对国内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尽管汇率低估会有利于出口部门的扩张,但是国内其它行业则可能失去了发展机会。过分僵化的汇率制度给东亚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压力,而且随着时机的拖延,退出钉住汇率制度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尽管东亚经济从金融的角度支持了美元霸权,但东亚积累的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经常会受到美国国内政治的抨击,贸易纠纷可能会越来越多。很显然,美国依赖东亚外汇储备对其经常账户融资的现状将无法持续下去,而这一链条的断裂将给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动荡。即使假设各国政府之间能够达成默契和配合,这种稳定也很可能只是一种幻觉。从过去的经验来看,金融危机的到来如同飓风和地震,几乎是不可预测也不可抵抗的。  美国将如何调整其经常项目逆差?  根据Roubini 和Setser(2004)的研究,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将达到GDP的6.5%,2008年将达到GDP的7.8%。而Mann则用另外的模型预测2010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将达到GDP的13%。邱吉尔曾经说过,有10个经济学家就会有11种观点,因为有一个经济学家半路会改变其观点。但是这一次,美国的经济学家至少在这点上是有共识的:即美国的贸易逆差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但是,经济学家仍然无法确定何种水平的经常账户逆差才是可以持续的,换言之,经济学家仍然不知道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需要减少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完成目标。  简单地讲,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调整的可能路径包括:  第一,实行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减少财政赤字、提高利率以压缩消费。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国的经常账户逆差起因于其国内储蓄低于国内投资。最近四五年来美国的投资水平一直在减少,所以形成经常账户赤字的原因是储蓄减少而非投资增加。美国政府压缩财政赤字的可能性将非常小。一是因为目前的预算赤字规模和历史上比,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算很高,而随着布什连任,军事开支和社会保障体制开支等支出均为刚性的。更大的可能是通过提高利率压缩私人部门开支,提高私人部门的储蓄率。这将可能导致其他国家对美国出口的减少、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回流、房地产泡沫破灭等。  第二,美元贬值。根据OECD 和Rogoff和Obstfeld的研究,美元至少要再贬值30-40%才能使得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保持在一个可持续的水平。急剧的美元贬值会引起美国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急剧提高,因此,从美国的利益来看,自然是美元缓慢贬值更符合自身利益。但是,Rogoff和Obstfeld也指出,当前的情况和20 世纪70年代的情况非常相似:预算赤字扩大、货币政策宽松、石油价格高涨。伊拉克战争和美国用于维持国土安全的费用已经占到GDP的12%,其规模丝毫不逊于越南战争的费用。因此,美元的急剧贬值仍然是很有可能的。如果美元贬值,美国能够勾销数万亿美元的外债,而整个世界经济将会出现金融动荡和产量下降。正如Rogoff所说的,“世界将从瀑布的顶端跃下,但却不知道水有多深”。
中国财经新闻网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9 - 2015
| 京ICP备 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兴通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