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成的关系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4年省中小学实践活动论文评比结果.xls1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浦江县实验小学
桐乡市羔羊初中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议”“做”相糅――浅谈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镇海区中心学校
绍兴市上虞区沥海镇小
导学并进,唤醒海边孩子“主人翁”意识――综合实践小课题有效指导策略案例谈
普陀沈家门四小
细节的力量――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细节与课堂效率分析
余杭区临平五中
作者围绕细节展开论述,认为细节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成败至关重要,提出细节形成的特点,以及落实课堂细节,提高课堂效率的对策思考,例子生动、有说服力。
进行细化管理
提升实践水平
开化县第二初级中学
本文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具体分析了实施细化管理的一些做法和实践过程。对几个维度的细化管理阐述比较系统,很有启发意义。
例说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方法指导
仙居县安洲中学
对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的方法指导容易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和探究,根据学生年龄立足学生学习主体,提出了适时适度适当的指导,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真正关注学生的生涯发展――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深化阶段的思考与实践
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江山滨江高中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案例的选与用
玉环玉城中学
顺势而导――小学 “活动规划”课指导中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
另辟蹊径,有效学习――综合实践选题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心得体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心得体会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查看: 1357|回复: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素养大赛即兴演讲题目及参考答案
1.请谈谈综合实践活动使用教材的利弊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但是作为一门课程,也必须有相对稳定清晰的课程结构,所以我们要处理好课程课程内容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有利有弊。
综合实践活动使用教材的利处在于,综合实践教材是对我们综合实践活动中共性问题的开发与共享,教材从生活自理、自我安全与保护、生命健康、家庭服务、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领域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自主学习机会,满足了学生发展的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教材的设计考虑到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螺旋上升,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可重复利用。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也是有弊端的,再完善的教材,也不可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自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材使用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的内在需要。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课堂是百花齐放的,学生的个性也是百花起放的。所以,教材使用有利有弊,我们要学会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能让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百花齐放。
&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征对老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你谈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应具备那些基本素质才能有效实施这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产性探究性、开放性六大特性。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制定领域。因此,这门课程对教师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
&&(1)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能力
& & 综合实践活动为师生提供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的同时,需要教师能够在这种广域的课程环境中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2)要具有较全面跨学科知识
& &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来自于三条线索,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方面内容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涉及科学、艺术与道德;涵盖自然、社会与自我。对于仅拥有学科教学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是难以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求的,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除了要拥有原有知识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充电。文科教师要补充理科知识,理科教师要补充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3)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 &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设计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此外,指导教师还要协调好教师指导小组内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活动得到有力的领导。
& &(4)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和研究方法
& & 总之,要想较好的实施这门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当务之急是加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并积极投身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总结、收获、成长。
3.农村学校认为学校条件差、家长观念陈旧以及农村教师在理念和水平等方面达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因此觉得没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你对此有何看法?
& & 首先,我想说这个观点我是不赞同的,我认为在农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天地更广阔。
第一、说农村学校条件差,可是农村学校课程资源丰富。农村小学或许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没有先进的科技馆,图书馆,少年宫等设施。但是我们农村有一方广阔天地。这天地里一年四季有庄稼,一年到头有花草,我们不需要开几十里路的车去郊外研究野菜,田间地头,甚至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我们不需要找个花盆种植蔬菜,谁家小院里都能开辟出一个小菜园让孩子大展身手。实践证明,农村课程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我们更亲近自然,我们的孩子更充满自然的灵性,我们课程也就更鲜活,更丰富,更充满生机!
第二、家长观念陈旧,但正在逐步更新中。更新家长陈旧的观念,我们老师责任重大。我是这样做的:每学期期末家长会上我们班的重头戏就是本学期主题活动的成果展示汇报。用ppt的形式把孩子经历的过程,感受都一一向家长呈现。每次活动中孩子们的努力和付出都让家长非常感动。当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像个小记者一样在采访,大大方方发放调查问卷,心里很自豪的。长此以往,还能有家长不支持你的活动吗?
第三、教师理念落后,但是充满热情。我们一线教师开展活动热情是有的,但是缺少理念支撑。针对这一现状,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培训和学习,农村青年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已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力军。一些老教师虽然理念水平不高,但是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自然、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
总之,农村学校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有路可走的,关键是我们得先把步子迈出去。困难会有的。但是方法也会有的。我们一边走,一边学习,定能走得更深,更远,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4.有人说成果展示课就是一场排好的节目,你如何看待?
& &&&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就是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方法、经验、体会进行全面的总结、交流和反思,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
& &&&对于成果展示课是一堂安排好的节目这一说法我觉得是很不恰当的。成果展示紧紧围绕活动过程,结果、方法、经验、体会等进行交流和展示,在形式上与节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表演等多样化的形式来展示。
但成果展示在实施内容和目的上与节目表演有着本质的区别,节目只是让观者纯粹地观看、欣赏,是一种视觉感受和精神上的享受过程。成果展示课则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充分经历过程后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目标达成情况的一个体现。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可以检查学生对本次活动实施与完成情况。另一方面,,成果展示课也不是单一的展示,它也是对本次活动的一个总结、交流、反思课,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价值升华过程。通过对学生的成果展示进行对活动的总结、交流、反思,获得知识、深化体验并达成活动的目标。
& & 所以,我觉得成果展示课不是一场安排好的节目。
1.有人说“综合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你是如何理解的?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性,它要求超越学科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所以说“综合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觉得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要求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只有是学生感兴趣的才可以往里装,并且这个主题要能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切身体验,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都可以通过主题活动的方式形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但比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2.在活动中,学生的研究兴趣偏离了主题,你如何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其性质之一的自主性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本理念也要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就是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所以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我允许小学生兴趣的转移。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去探究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发掘新的探究题材。但同时我不迁就或放任小学生的兴趣,在尊重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引领她们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及活动。
总之,教师要牢固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与爱好,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
3.请你结合实例,谈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理解。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超越学科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比如《校园小小设计师》主题活动,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把自己最喜欢的校园一角拍成照片或者画成图画,再交流自己为什么喜欢,觉得校园的规划设计还存在哪些问题,提出建议,并和同学一起设计并绘制校园平面规划图。整合美术、数学等各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去探究、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方法目标得到落实,这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所在。如果没有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就失去了它综合的魅力。
总之,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的基本特性,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充分整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才能把活动的目的落到实处。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特点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比如《家乡污染情况调查》,在活动初期,教师指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分好小组后,教师给学生一个小组行动计划范例,学生在根据范例,自主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小组分工也根据成员的特长、兴趣自主分工;实施阶段,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实验分析、采访、外出宣传环保知识,活动总结、交流、评价阶段,学生针对活动的过程、结果、方法、经验等进行全面的自主总结、交流、反思。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反映学生的个性发展内在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尝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能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精神和品格。
尽管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扼杀了孩子的探究欲望和探究意识。综合实践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我眼中的秋天》这一课中,我放开他们到外面去找秋天,学生纷纷出去找秋天的影子,展示自己带来的树叶、花朵、稻穗、秋天的图画等。学生又重点去探究叶子,这样学生在探究秋天叶子的颜色、形状等活动中,玩出了丰富多彩的儿歌、舞蹈、树叶工艺品、图画、照片摄影等。综合实践活动给每一位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充分展示、发展、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其学习活动的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比如《探究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去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了解、调查人们对浪费现象的态度,近距离感受每天都会看到、经历的东西,反思如何去改变这种现象,有哪些节约的好方法。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活动过程中及活动总结阶段,运用档案袋、即时评价、成果展示评价、能力小测试等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开放时评价来发现学生自身潜质,激发后续课程学习的动力。
总之,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有选择、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这才是“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真谛。
& & 综合实践活动是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必须注重活动过程中的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处理好课程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研究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活动的展开将使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思想火花不断迸发,活动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
教学设计并不限制在预定的教学过程中,而是在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目标、新问题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生成性课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主动参与认识和体验将不断加宽加深。比如,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专题研讨《争做环保小卫士系列活动——回收废旧电池》的成果展示课上,每个学习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时,又纷纷提出了质疑,于于是又生成了一系列新的研究主题。
总之,传统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与评价都是封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该课程的开发正实现着教育的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
1.在没有省编教材之前,你是怎样规划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你们班曾经组织实施过哪些主题活动?
省课程纲要指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此外,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指定领域。
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能力,从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来来规划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具体做法有:一是把学校传统活动课程化;二是把学校的特色资源课程化;三是把学科课程加以拓展和延伸;四是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与选择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脱离学生兴趣和实际能力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班曾经实施过的主题活动有:《走进东海水晶城》、《家乡污染情况调查》、《我的寒假我做主》等。
2.请你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在指导学生开展选题活动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在指导学生开展选题活动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活动主题是教师指定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或是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问题意识不强,不会提问题,没有问题提;三是学生常有掌握必要的提出问题、评价问题的技能技巧,所提问题多为无效问题;四是不能把问题分类、加工、融合、提炼,形成子课题;五是不能将子课题问题化。
在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下列对策,一是遵循活动主题来自学生的原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关联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公众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活动主题;二是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训练,在班级开辟问题墙,召开问题发布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结合具体情境,教给学生基本的提问题的技能技巧和好问题的评价标准。如要围绕主题提问题,问题要有研究价值,问题要表达清楚,问题要能力所及等。四是结合具体情境,教给学生提炼子课题和把子课题问题化的方法技巧。如去掉重复问题,合并相近的问题,把问题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等。
总之,指导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密切联系他们生活的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前提。
3.请你结合实例,谈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的理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实践性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并经历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探寻家乡风俗》主题活动,学生上网查询、采访老人等调查家乡风俗,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大家对家乡风俗的看法,全班交流展示收集到的家乡风俗,表达自己对上些风俗陋习的看法,在班级、社区开展家乡风俗宣传。学生经历了多元化学习方式,发展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如果只让学生呆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介绍家乡有哪些风俗,哪些是陋习须革除,而不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亲身经历调查、考察、采访等活动过程,学生只能获得一堆无用的家乡风俗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方法目标没有得到落实,这样的课就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总之,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主题活动的全过程。
其实,看看这些题目,再斟酌下答案,突然感觉,这何止是即兴演讲的话题,不就是一道道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些较灵活点的问答题或论述题吗?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无标题文档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维目标整合的内容规划
摘自“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操作丛书”《小学科学》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当代教育的领域,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 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正式的和必修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既是国家课程,又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具有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 1)经验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 3)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除此之外,其还具有如下特点:
整体性,即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形式等彼此都有整体性,而且各方面有机结合后,又构成一个整体;
开放性,从实践的内容到实践的形式,即或实践者,都具有开放性;
生成性,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不论其结果如何,或成或败,都是一种生成;
自主性,建立在充分调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基础之上的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的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
第一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基本能力概述
国务院批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巨大作用;及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价值。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上,具有比较突出的能力目标取向。
从总体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说“通过某某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表达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的预设;而需要明确地提出:发展学生哪些能力、分解为哪些类型和层次,在不同的活动主题实施中,要达到哪些质性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的清晰设计和有效达成,直接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切实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 .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 .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 .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 .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度的。多维度的能力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多样性的内在要求。具体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多元表达能力、探究与发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五个方面。
一、批判性思考能力
批判性思考能力是人最有价值的才能之一。要实施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想和心理健全的人,使学生离开学校后能适应社会发展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就应该在教育中强调对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这样一种思考能力,意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活动内容、形式、结果进行优劣、是非评判表现出来的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从思维的个体差异来阐述批判性思维,叫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指善于从实际出发,严格根据客观标准评定是非,不仅能评价别人的观点、思想方法和行为,也能严格地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有五个: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正确性。有了这种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就能获得独特的方法和答案。因此,批判性思维应作为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
批判性思考能力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技能,是一种反思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石。批判性思考能力要求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创新。
二、多元表达能力
任何一个重要的复杂的概念都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理解和表达,鼓励多元表达。要积极尝试运用语言及非语言方式表达。
在综合实践活动表达中可以采用图片展示、调查报告、调查表、活动记录、画图、影像资料(摄影、摄像)、实物展示、研究论文、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制表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活动成果,不同的活动内容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几点: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个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学生个人社会经验的状况,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如:有的善于口头表达(演讲),有的善于写作,有的善于动作表演,有的善于摄影和绘画等。在表达活动结果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为学生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搭建平台。其次要多鼓励,低要求。有的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可能不标准,不符合成人的意愿,甚至出现错误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们的鼓励和帮助,降低要求,只要学生能够将研究的成果比较清楚的表达出来,能力得到锻炼,兴趣得到提高,信心得到增强就可以了。再次,要及时调控。为了让学生们更乐于听取别人的成果、引起学生们相互学习的兴趣,表达活动成果的方式宜丰富、多样,全班同学最好不要都采用单一枯燥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师应指导学生用丰富多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活动成果。
三、探究与发现能力
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的起点。综合实践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与发现能力包括:( 1)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观察能力;( 3)实验能力;( 4)调查能力。
1 .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纲要中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收集处理信息是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基本方式。这项能力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学会如何处理信息,为我所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让学生从小学会自己在实践中去主动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对学生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包括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对信息进行反思和辨别的能力等。
( 1)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研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收集资料一方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道德。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一般在三个阶段有收集资料的活动:活动前收集资料——确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主题确定以前,学生能从平时收集到的资料中发现一些问题,挖掘活动主题;活动中收集资料——深化活动主题,解决具体问题,活动主题确定以后,要围绕主题来收集资料,与自己活动主题无关的资料要尽量舍弃,或者留着作为以后的活动材料,收集的资料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服务;活动后收集资料——拓展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可以继续拓展和延伸的,如果我们在活动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新主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收集资料的另一目的是看别人是怎样阐述有关问题的,从他们的阐述中得到启发,从而迸发出自己的思维火花。对所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加以整理。对能进行统计分析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能制作成图表的资料,将其画出来。这样将会更直观,不仅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利于别人对学生研究的理解。
①网上收集信息:培养学生正确确定关键词,运用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查找资料;对所收集的资料根据课题要求进行整理以得出关键性结论;从所收集到的资料中发现研究方法,使资料为课题服务。
②图书收集信息:根据这些问题或信息的性质选择检索工具,即确定是通过百科全书等参考性工具书,还是通过报刊索引等检索性工具书进行查找。在选择查找工具书时,一方面,要根据需要解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的工具书;另一方面,要选择最新版本的工具书;再次,要了解在信息检索中常常用到的工具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参考工具书,另一类是检索工具书。参考工具书是指汇集某一方面的知识与资料,按一定方式编排,供解难释疑时查考的图书,如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等。它们属于一次文献。检索工具书是比较完备汇集某一方面资料,按照特定的检索方法加以编排,内容比较概括,供检索文献线索时参照的书籍。它不仅提供准确的资料,而且提供经过筛选和条理化了的文献出处和内容线索。常用的检索性工具有书目、索引、文摘。参考工具书与检索工具书具有不同的功能。参考工具书直接提供具体知识与资料,而检索工具书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文献资料的线索,指导学生从何处下手去查寻资料。要想获得进一步的信息,指导学生还得根据检索工具书提供的信息,到原始文献中去查找。
③资料室收集信息。
④从有关教师处收集信息。
⑤从有关人员处收集信息。
( 2)分析资料
分析资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有很多,有因果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区位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从问卷、量表中指导学生可以获得大量数据用于指导学生的定量分析。指导学生可以将这些数据转化成图表,利于指导学生的分析。要记住,一个课题中不是只采用一种分析方法。有时候,根据所获取的资料和指导学生的研究目的,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形成结论。
( 3)整理资料
整理资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是承上启下的一环,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初,教师可要求学生同时对资料及时进行整理,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门别类的整理;在主题活动进行的每个过程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及时将资料进行阶段性整理。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掌握并运用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并在学生自主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资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审视,通过对资料的判读、分类、整合与提炼,体验到了研究的喜悦与乐趣。
2 .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活动。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全面、正确、深入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本质的能力,称为观察能力。观察能力不仅指对事物外表的感知,更主要的是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是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概括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的窗口,具有敏锐、深刻的观察能力的人,不仅能发现事物独特的外在特征,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不同外在特征,了解它们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观察能力强的人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各方面,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正确的观察结果,为顺利解决问题提供了保证。因此,在认识某一事物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步骤。只有观察才能激起兴趣;只有观察才能进行表达;只有观察才能引发探究;只有观察才能产生体验。总之,观察是前提,是基础。
学生在观察时,是直接面对事物,有一种直接感觉的印象,这种印象经历了,有的是终身难忘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他们从小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可以分为有序观察和比较观察;整体观察和部分观察。有序观察要求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设计必要的观察思考题,有层次、有顺序、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对于比较观察要有必要地指导,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再让他们联系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事物的异同点,最后进行归纳概括。整体观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操作材料;部分观察可让学生知道操作方法和工具。
3 .实验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纲要中的具体目标指出:“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小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指学生能自主进行实验的能力。包括自己确定实验目的的能力;自己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独立、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小学生们对“动手做”的实验都很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甚至会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激发他们潜在的勤奋和探究科学问题的毅力。因此,实验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综合实践活动中实验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实验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乐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品质,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生自主实验的具体要求是:
( 1)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了解仪器性能,掌握实验步骤;
( 2)让学生把实验的要点和步骤口述出来,再实际操作一遍,加强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 3)遵守操作规程, 重视利用说明书,懂得观察实验现象和设计表格,认真记录数据;
( 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 5)写好实验报告。
4 、调查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目的不在于学习或学会“调查研究”方法本身;而在于通过调查研究,走进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对他们感兴趣的社会要素、社会关系、社会现象、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的整体认识,在于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学力”,发展实践能力。
调查作为一种实证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其合理性基础就在于事实的客观性,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在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调查活动的主题往往是以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主,通过调查,引导学生合理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通过调查,关注社会现实,理解人间冷暖,走进社会不同的领域和社会活动,调查研究活动难免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阴暗面,或者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对此,指导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社会认知给予合理地引导,辩证地分析,以便启迪学生的社会良知。
调查研究是一种对象性、针对性非常强的研究方式,因而,调查研究实施之前,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调查研究的活动主题、调查的具体问题、调查的具体内容有比较清晰、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指导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方法的专题简要讲解,进行关于调查主题内容的专题介绍,以使学生对有关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还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展开讨论,来明确调查的具体内容。
调查活动往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场所,因而,指导教师应注重调查过程的有效组织,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调查过程的活动效率,使学生在真实的调查场景中获得有效的信息。
四、解决问题能力
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通过“问题解决”模式,激发学生的实践和探究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结合点,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计划与执行能力、设计与制作能力、评估能力三个方面。
1 .计划与执行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制定活动方案、制订可行性强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案或计划。在制订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划能力。
( 1)研究的主题或课题;
( 2)研究的内容;
( 3)研究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 4)研究的对象、情境、时间和空间;
( 5)研究的具体过程;
( 6)任务和分工;
( 7)保证条件。
2 .设计与制作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就是创新思维的沃土,能让学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地挥洒。同时,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聪明才智是无可限量的,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们决不吝于创造。“人人动手制作,个个动脑创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劳动体验的获得、技术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课堂内外的反复演练,许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科技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及文化、艺术等动手与动脑的创意实践中度过的。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其中的个性张扬和深度的探索体验。
3 .评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小学生应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注意自我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 ,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 ,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评估能力。所谓评估能力是对陈述、说明人们的感知、经验、情境、判断、信念或意见的表征的可信性进行评价;是评价陈述、描述、疑问或其他表征形式之间实际存在的或意欲的推论关系的逻辑力量。
现在最为突出的是“评估”意识的淡薄,进行科学探究仅满足于得出探究结论,对探究缺少批判和反思。而探究性学习需要着力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针对教师、专家、书本、其他同学(即使是成绩优秀的同学)、自己先前的观点和做法都可以“品头论足”,进行评价,找错误、找缺点、找遗漏,通过质疑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观点。
五、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多种关系,参与多样性的社会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结构,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达到的重要实践能力目标。 这种社会交往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在社会上生存必备的,而学科课程的教学很少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 交往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目标涉及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1 .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学习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开放教育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达到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的目标。
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的基础。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 ,合作学习既要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要尊重和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发生碰撞时,要加强沟通,达成共识;不同的个体之间应相互补充、支持与配合,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有很多是需要学生分组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活动过程的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学会互相帮助和支持,使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同时,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咨询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独立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的能力。
2 .沟通能力
一般说来,沟通能力指沟通者所具备的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优良主观条件。简言之,人际沟通的能力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沟通效益是人们判断沟通能力的基本尺度。恰如其分,指沟通行为符合沟通情境和彼此相互关系的标准或期望;沟通效益,则指沟通活动在功能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或者满足了沟通者的需要。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去与社会接触,与自己陌生的人打交道,从而使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
3 .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一般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要包括:组织能力;授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活动场景中不同部门的人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和解冲突能力。
第二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核心任务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树立集体观念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信息技术教育 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第三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三维目标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不同素质领域发展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在一两次主题活动中,是难以完全达成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同类型的目标需要在不同学段的不同主题活动中分类实现,或在不同主题活动中分类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类型结构是由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构成的。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根据广义知识观的理解,学科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类型。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包括指代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三种形式。所谓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事的方法和步骤的知识,包括操作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两种形式。前者是指操纵外部具体事物的程序性知识,如绘图、实验操作、听、说、读、写等;后者是调节和控制内部心理操作或知识的程序性知识,如策略性知识、任务情境和条件的知识、自省的知识等。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部分属于陈述性知识,技能部分则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操作性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围绕四条线索进行: ( 1) 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 ( 2) 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 3) 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 ( 4) 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与此相适应,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也是围绕自然、他人、社会、文化四个要素组织起来的,并贯穿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从广义知识观的角度看,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技能部分都是程序性知识。那么,为什么要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独立出来呢?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技能部分,属于历史学科的特殊学习方法,如判断和计算历史年代及分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等。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属于一般的、通用于多个学科的操作程序和思想方法。
应该强调的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操作程序和思想方法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它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过程与方法目标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动作序列,而且蕴涵着观念层面的思想方法。操作程序表现于外,突显的是过程;思想方法隐藏于内,强调的是方法。从广义知识观的角度来看,思想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是一种元认知知识。
此外,根据性质和应用范围不同,可以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分为基本思想方法、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三种形式。虽然从名称上突出了方法,但从内容上看,每种形式都是由操作程序和思想方法构成的有机整体。
对四个领域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要内容列表如下: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参观、访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李亦菲 博士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以个体或群体的需要为基础,围绕特定事物或观念建立起来的,影响个体的认识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情绪情感、价值判断、行为倾向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价值判断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对 任务情境和条件进行的价值判断,其实质是 元认知知识。由于价值判断既是情绪情感的认知基础,也是行为倾向的动力基础,因此,价值判断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核心。
在《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 朱小蔓教授从 个体与对象的关系的角度,把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分为五大系列:人与自然、人与操作对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①, 并 根据此五大系列构建情感教育的目标。 这一分析框架明确了情感的五种对象:自然事物、人造事物、他人、社会(国家)、自我。 李亦菲博士把“过程与方法”补充为第六种,并将六种对象与情感态度与值观的三方面内容结合起来, 建立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 “ 对象 -内容 ”两维分类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 “ 对象 -内容”两维分类系统
情绪 /情感( E)
价值判断( V)
行为倾向( P)
好奇求知,珍爱生命
勤俭节约,传承文化
乐群合作,宽容礼让
社会(国家)
敬业尽职,遵纪守法
谦逊平和,独立自主
过程与方法
严谨求实,勇于创新
《全日制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6年级)》从知识学习,社会, 自然,自我的关系四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内容如下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亲自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喜欢大胆想象
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愿意合作与交流;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使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使学生亲自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激发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的兴趣
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环保问题、健康问题、社区建设问题、百姓生活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
欣赏自然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珍爱生命;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对自我的认识和体验
注意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