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版的格式关于服装设计主题概念版

课题负责人:
学校单位:
课题组成员:
预计最终成果:
论文 案例 学生优秀作文集
预计完成时间:
主题单元下读写结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
编辑:管理员?乐业小学
点击:1516
主题单元下读写结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
&&&&&&&&&&&&&&&&&&&&&&&&&&& &&&&&&&&&&&&&宝山区乐业小学& 王成红
【摘要】读写结合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传统的一课一教下的读写结合仍停留于表面,缺乏系统。面对以“主题单元”形式编排课文的语文新教材,我开展了主题单元下读写结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探讨,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整个单元”,在单元备课中渗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整体意识,遵循“整体感知,激发情感――部分感悟,随文练笔――综合实践,完成习作”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读写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主题单元& 读写结合& 系统化教学设计
所谓“主题单元”
主题单元就是教材以一文化主题为核心选择若干篇课文编排成一单元,教师教学时遵循这一特性,围绕这一文化主题对单元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
所谓“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其思想感情,又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所谓“系统化有效教学设计”
系统化有效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把单元学习作为一个系统,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整个单元”,围绕单元主题在单元备课中渗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整体意识,对学生进行主题单元下读写结合的系统化训练,保证集体教学活动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研究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与阅读既各成体系,又相辅相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阅读和写作密切结合,读中学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2006年9月起,我校进行了读写结合的研究,我主要进行了读写结合,形成有效学习链的策略研究。研究以随文小练笔为形式,从“学会迁移,适当仿写”、“抓实空白,想象写话”、 “转换角色,以情促写” 、“变换文体,学习改写”等方面进行。随着研究的进行,发现传统的一课一教下的 “读写结合”还是容易造成“读写”脱节,写作目的性不够明确,读写结合零散无序,语言训练不够系统,影响预期的效果。
通过研究现在的语文教材,不禁豁然开朗。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充满情趣、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编排改变了每篇课文各自为阵而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局面,突出了重点,加强了整合。那么如果在单元主题引领下,对读写结合作系统化整体设计,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文化内涵,对读写结合作整体设计,效果是否会更好?它是否可以从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中感悟生活,积累生活,学习观察,学习写法,更好地实施读写结合?
此外,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协同与整合。于是我们做了相应的调整,提出了“主题单元下读写结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整个单元”,在单元备课中渗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整体意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主题单元下读写结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下读写结合的教学要整体把握教材特点,确定单元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结合上海版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的教学,谈谈我们的实践――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遍千山万水”,由《桂林山水》、《繁星》、《镜泊湖奇观》、《烟台的海》和《穿越维也纳森林》五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文章组成。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比喻、排比句的作用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由于本单元的文章文质兼美,教师组织学生在欣赏、品味文字的同时,要根据文章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机的读写训练,从而体现语文课的本质和内涵。
通过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我对单元教材作如下系统化教学设计:
读写结合,方法指导
单元导读课
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内容,知道要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把景物写具体,明确单元习作要求。
《桂林山水》
在阅读中学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能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完成小练笔。
在阅读中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完成小练笔。
《镜泊湖奇观》
在阅读中学习先写景,再写人物活动的写作方法,完成小练笔。
《烟台的海》
在阅读中学习抓住特点来描写烟台海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先写景再写人物活动的方法,完成小练笔。
《穿越维也纳森林》
在阅读中学习写景与写人记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完成小练笔。
《综合练习七》
除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以外的练习。
语言实践活动
1、以“我眼中的风景名胜”为主题,开展语言综合实践活动。2、以“游&& &”为题,完成单元习作,要求能抓住特点来写景,合理安排写作顺序。
一)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一个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一个单元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一份基础。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尝试在每个单元增设了“单元导读课”。所谓“单元导读”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为切入点,了解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互读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初步了解本单元课文的大意,形成整体感知。在学习交流中,教师可相机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包括指导收集相关资料。最后,教师明确单元习作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
1、研读单元导语,明确学习目标
上海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前都有针对本单元学习设计的精炼导语,导语中的语言一般都字字珠玑,有的甚至可以成为学生诵读的美文。导语不仅提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还揭示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可以说单元导语是一组教材教学的航标。教师要充分运用导语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迅速地初步感受单元主题,了解本单元学习训练的内容,激发情感共鸣,产生学习兴趣和阅读渴望,同时也在心理上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
本单元学习一开始,我这样导入课文――泱泱中华的北国南疆、偌大地球的五洲四海,有名山大川的绮丽风光,有奇山秀水如诗如画般的美景,有充满奇幻的异域风情值得人们欣赏、讴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走遍千山万水”这一单元去大饱眼福。然后PPT播放本单元桂林、烟台的海、镜泊湖、维也纳森林等地方风景图。在最后定格的画面上,出示本单元的导语,接着指导学生研读导语,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为:阅读、积累、归纳、描写。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遍千山万水”,在导读课开始,我就充分利用了教材上的导语,和学生共同研读,导入本单元的学习。通过导语,创设情境,串学了整个单元;通过导语,激发了学生情感,明确了学习要求;通过导语来拓展延伸,这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通读单元课文,形成整体感知
单元导语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读单元课文,通过有效初读文本,抓住先入为主的契机,形成整体感知。学生多形式的读后交流初读印象,交流的内容很广,可以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二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以简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感觉到的与其它文章的不同之处等。阅读是写作的前奏,因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方法上予以比较,这样可以在单元学习之初就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关注、学习一些写作方法,提高主题单元下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导读课上要尽量让学生自己交流读书的感受,因为是导读,不是解读,所以个人认为没有必要让学生去细读、感悟文章中的词句,而是应该从总体上先来了解课文,初步感知、感受课文,引起他们想进一步学习了解的欲望。通过比较,我们强调的是单元的共性,如本单元中抓住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等。对于一些个性,一些具体的学法,我们点到为止,分阶段放到单课课文的学习中再去进行指导、感悟更为合适(实际上毕竟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所以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学生能讲一些即可),这样为具体课文的学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同时导读课中,教师也要善于导,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看似与学生的随意交流,其实是在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点拨,从文章的结构、语言的特点给学生以语文知识滋养,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寻找课文链接,拓展学习空间
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要求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必须寻找相关链接,拓展阅读空间。
因此,单元导读教学在整体感知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相机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或者为学生推荐一些阅读材料,为后面的单篇课文学习做准备,这是单元导读课的目标之一。这样不仅可以使预习的收效更大,而且课堂教学中学生学起来就会更有积极性,知识掌握得会更全更好。
这是本单元单元导读课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大家交流得非常精彩,一定的写作顺序可以帮助我们把景色写得更有条理,文章也能更具特色。老师还想问大家,对于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我们可以怎样学习呢?
生:多读,在读中领略景色的优美之处,在反复的读中积累文章的好词好句。
生:多读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呢。
师:是的,前面我们的交流都是大家阅读后的收获,相信随着对每一篇课文的细细品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多。
生:我们可以通过课外书、上网或其它途径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有关描写名山大川的文章或图片,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师:对,比如对于《穿越维也纳森林》,如果我们能提前查找资料,了解那些大音乐家,听听他们的作品,这对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语言文字也是很有帮助的。这里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几篇文章,大家可以去阅读
(出示推荐书篇――《桂林山水的由来》、《西湖风光》《海上日出》、《记金华双龙洞》、《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
有时,教师可以就单元中某篇课文适当展开,来给学生做个示范,教会学生如何寻找课文的链接点,如何查找相关资料。
4、明确习作要求,做好充分储备
新课标指出:“写作与阅读既各成体系,又相辅相成。”主题单元下的读写结合应是一种系统化的语言训练活动,因此导读课中教师应提前明确单元习作要求。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明确了本单元习作要求――完成一篇写景作文。这样的安排能使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目的会更加明确。它既可以促使教师在单元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带着指导写作的方法去教,并且精心设计一些随文小练笔,做到读写结合,也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去学习写作。此外提前明确习作要求,也可以促使学生有目的地积累素材,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为单元习作做充分的储备。我想,这样的习作才不会使学生谈之生畏,在单元作文时,教师只要带领学生把平时所学串成串,学生便会回忆起所学写作知识并进一步熟悉、乃至运用,那么写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然单元导读课并没有固定模式,但如果导读课中,我们始终遵循这几个原则: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学什么?指导、渗透本单元的基本学习方法――怎么学?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喜欢学。提供阅读链接――拓展学。关注读写的结合点――准备写。那么单元导读课必定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迅速地整体感知主题单元特点,包括主题单元的写作特点,能为学生奠定单元学习基础,培养学生整体把握阶段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到了分篇学习时,兴趣更浓,目的更明确,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起了导航的作用。
二)部分感悟,随文练笔
主题单元下的部分感悟是指分课学习,但是它又不同于传统的一课一教,它立足于单元整体。教师钻研教材时,应先通读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明确读写训练的重点,板块之间的联系,然后带着单元训练重点,钻研文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对课文语言再来“涵咏和体察”,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哪些词语需要理解,哪些语言需要积累,哪些写作方法需要借鉴,尽量做到单元与单元有联系,课与课之间有联系,课时与课时有联系,有意识将写作方法、技巧渗透于每一课阅读教学中。
在“部分感悟,随文练笔”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找到“读写结合点”,也就是说,阅读教学过程中,分析了某个词、某个句子、某个段落或整篇,你觉得哪里或哪些特别有随文练笔的价值,或是单元里要求训练的,或是学生所不足的,或是有利于学生锦上添花的,不管是用词缀句的水平高,还是连段成篇的方法好,抑或是选材构思、谋篇布局、审题立意的技法妙等等,总之你得心中有底,有侧重地向学生分析、讲解,并随即“仿写”。
1、合理安排,精讲放练
同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在单元中所处的地位不一样,教学时不能平均用力。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们把《桂林山水》、《繁星》、《烟台的海》定为精读课文,《镜泊湖奇观》、《穿越维也纳森林》定为略读内容。一般来说精读课上要抓住重点句段,研读感受,指导学法,研究写法,要体现“精”讲;略读课上自读理解,培养能力,要体现“放”练。
2、抓好龙头,精读精练
《桂林山水》是单元的开篇课文,结构层次清楚,在单元学习方法的掌握中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相当于“龙头”,在教学时,要精读精炼。
根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我抓住“山”和“水”两个方面进行了阅读指导。在二、三两节的学习中,尤其注意文中比喻、排比修辞的运用,请同学运用圈划批注的方式,领会这些修辞对描写山水的作用。当然这两节第一句话都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体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种写作方法也值得借鉴。细腻而有序的指导,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桂林上水如诗如画的美。紧接着,我运用“学会迁移,适当仿写”这一策略,设计了写话练习――仿写课文二、三节,抓住特点描写一景物,并能恰当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
有学生这样描写:
我看见过雍容富贵的牡丹花,观赏过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却依然沉醉于玫瑰这样的花。玫瑰真红啊,红得像燃烧的火焰;玫瑰真美啊,美得让人陶醉;玫瑰真香啊,香得引来蝴蝶在上面翩翩起舞;我静静地看着,看着那仙女般的,娇嫩的玫瑰,不由地陶醉了。
也有学生这样描写: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依然喜爱临江公园的湖。湖是那样的清,犹如明镜一般,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湖是那样的绿,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还闪烁着光泽;湖是那样的可爱,仿佛一个调皮的孩子,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嬉戏;湖边的垂柳像一位位少女,摆动着翠绿的衣裙,梳洗着自己的秀发,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岸上老人们在钓鱼,孩子们在放风筝,不少年轻人荡舟湖上……啊,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也因为是“龙头”课文,因此在交流环节,我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点评,其实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3、同中求异,有机训练
单元中每一篇课文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有共性,但更有个性。教学时要在共性中实现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同时又要根据课文个性特点教给学生相应的写作知识,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运用这些技巧,做到同中求异,有机训练。
《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上课伊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在文本学习中,我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针对课文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这一写作特点,我运用“抓实空白,想象说话”这一策略,设计了多样的读写练习――
1)课中说话练习:本文中作者望着繁星,浮想联翩,我们也展开合理想象说一段话。(学生任选其一)
(1)“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和我谈话”繁星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2)“仿佛看见它在眨眼,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星星们在说些什么?
2)课后小练笔:如果夏天的夜晚面对满天的繁星,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请以“夏夜”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
孩子们想象的翅膀被打开了,在“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和我谈话”繁星会对作者说些什么?这个片段描写中,孩子们这样写道:&&
有一颗星星对其他星星说,孩子们这就是巴金,他喜爱星空,喜爱文学,现在他要去法国向西方寻找真理了。& &&&&&&&&&&&&&&&&(其一)&& &&&&&&&&&&&&&&&&&&&&&&&&&&&&&&&
有一颗星星挥手对巴金说,巴金叔叔,祝你一路平安,在法国,你还会看到我们,那时我们再好好地交流吧。&& &&&&&&&&&&&&&&&&(其二)&&&&&&&&&&&&&&&&&&&&&&&&& &&&
&& &在课后的小练笔中,有学生这样写:
深蓝色的夜空中挂着无数颗灿烂的小星星,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集在一起,是在窃窃私语吗?你看,那颗最亮的小家伙多调皮,它竟然不安分地走动起来,是去走亲戚还是想和朋友谈新闻?啊,我知道了,它们一定述说着人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一定又在感叹人间日新月异的变化吧。&&&&&&&&&&&&&&&&&&&&&&&&&
《镜泊湖奇观》是一篇阅读课文,写作特点是抓住景物的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教学中,我通过看录像,听录音,让学生领略镜泊湖的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美。紧接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最后进行这样的仿写练习――观察公园一角写一段话,注意动态和静态的描写。
有学生这样写到:
来到公园的东南角,便看见了那一座圆形人工湖边。湖水绿得像一块巨大的宝石,微风吹过,阳光照耀下的湖面,微波粼粼,泛出点点金光。湖中央有一只石雕的喷水仙鹤,站在一朵“盛开”的石雕荷花上,像一位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少女。看!这仙鹤尖嘴喷射水花,洒落下来,象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撒向湖面,激起了点点波纹。它那倒映在湖面身影随着波纹闪动,美丽极了。
《烟台的海》是一篇精读课文,在单元中处于第四篇。因此教学时,我注重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继续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来描写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同时通过学习,我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在每个季节的描写中,都是先写景,再写人物的活动。根据这一写作特点,我运用“学习迁移,适当仿写”策略,设计了这样的随文小练笔――
“还记得校园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吗?和小组内的同学分别说一说,再选择一个季节的景色写下来,注意穿插人物的活动。”
有学生这样描写:
秋天的校园也非常美。草地变成了金黄,和落下的花瓣组成了一块舒适、柔软的地毯。树叶都变黄了,秋风吹来,它们就变成了一只只金色的蝴蝶飞了出去。小鸟欢唱着秋天的歌谣,蝴蝶也跳起了优美的秋天圆舞曲。小朋友们更是高兴,纷纷走出教室,和秋高气爽的秋天一起玩耍。当然,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去校园东北角去欣赏火红的枫叶,有时从地上拾起一片,舍不得扔掉,夹到书中当书签呢!
《穿越维也纳森林》是一篇阅读课文,在学习中,学生根据文本理解到:维也纳森林的美景不仅赋予音乐家们创作灵感,激发创作激情,还为他们提供了创造素材,这才给世人留下了惊世之作。在这篇课文中,约翰?施特劳斯如何创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描写并不多,用了“触景生情”一词概括而成,但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抓住 “触景生情”这个关键词语,运用“抓住空白,想象说话”这一策略设计了写话练习:
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到……听到……想到……) ,
他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这样的练习不仅让“触景生情”一词化解为学生真实的感受,细致入微地体察人物的情感,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有学生这样写到:
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到了春天的早晨,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远处群山起伏,田野一望无际。晨曦的阳光透过大树茂密的叶子洒在挂满露珠的草地上,山边小溪波光粼粼。他听到了小鸟在林间婉转啼鸣,溪泉淙淙地流过,牧童吹着短笛。他不由得感叹,多美的大自然图画啊!我为什么不用乐曲来把它描绘下来呢?就这样,他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4、有效积累,丰富语言
读写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阅读是吸收、是输入,而写作是倾吐,是输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本单元的每一篇写景散文文质优美、生动形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语言素材,为运用文本语言奠定基础。
●立足课堂,及时积累。
在诵读中积累。《桂林山水》一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师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甚至流利诵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就在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在比较中积累。有时,对于同一种写作对象,不同的地方景物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如《桂林山水》、《镜泊湖奇观》、《烟台的海》三课中对于江水描写的句子各不相同。漓江水的静、清、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镜泊湖边气势磅礴的吊水楼瀑布,原本是平静的湖水,一到陡崖“突然下跌,顿时抛撒万斛珍珠,溅起千朵银花,水雾弥漫,势如千军万马,声闻数里”让我们感受到了镜泊湖的“自然朴实而绚丽多变”。而在《烟台的海》一文中,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层雪的壮美景象又让我们为之震撼。三课教完以后,教师可以进行整合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感悟,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进一步积累内化语言。
●拓展阅读,延伸积累。
课堂是课内阅读教学主阵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将此作为学习的重点与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这样可帮助学生延伸积累。
如:教了课文《桂林山水》《镜泊湖奇观》之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西湖风光》,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语言、投向课文表达方式的学习和积累上,促进读写迁移。同时,又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习了巴金的《繁星》,拓展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体会巴金文笔的魅力……通过有效的拓展阅读,学生不再是仅仅学课本中的几篇文章了,而是有目的地扩大了阅读量,让自已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进行一种性情的熏陶与感染,同时拓展阅读促进了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益处。
在小学阶段教材中精品文章有两百多篇,如果能在每篇文章中选一个精彩的片断,让学生掌握好,在此基础上去拓展阅读一些好文章,学生必定受益匪浅。因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书面语言得到了一定的规范,表达能力也能基本过关。
5、注重比较,加深理解
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要结合典型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目的地引领学生感知、揣摩文章在篇章结构、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平常的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人们常说,有比较方有鉴别。阅读中为了领会谋篇布局的技巧,为体会作者创作意图理解表现手法的巧妙高明,为深入把握文章领悟主题含义深广,均可用比较法。只要教师仔细琢磨,精心设计比较的内容,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开头结尾的比较。
开头是文章的起始之笔,结尾是画龙点睛之处,好的开头和结尾会使文章添色不少。抓住文章精彩的开头和结尾指导学生读中悟道,仿中创新,是一种提高读写能力很便捷的好方法。在这一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各有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桂林山水》,开头引用宋代名人王正功的不朽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开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山水之奇美;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概括地写出了游览桂林山水的感受。这样的描写首尾呼应。《繁星》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作为开头,直接抒发了巴金对着点点繁星之喜爱;《镜泊湖奇观》,用神话传说作为开头,让读者感受到了它的神奇,引人入胜;《烟台的海》,开头直接介绍其地理位置,为后文内容的安排,做了铺垫。结尾句“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不仅铿锵有力,而且点明中心。
有位学生学习完本单元后,结合自己游览黄山的体会,写出了这样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竟也有机会来到黄山,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
结尾:“这样的云环绕这这样的山,这样的山烘托着这样的云,再加上……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真是‘日照香炉生紫烟,俯瞰云海漫山间。奇山异树云中立,天下美景数黄山。’”
●写作顺序的比较
组织材料,安排写作顺序是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又一重要环节。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层次,内容的条理,作者的思路。文章结构是否完整,材料安排是否妥当,条理是否清楚,脉络是否分明,关键都在于组织材料时能否找到一个合理的次序。
在这一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各有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学完《烟台的海后》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冬景,再写春、夏、秋,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海岸线朝北,只有冬天北风呼啸时,海浪才会翻腾,冬天的景象蔚为壮观。接着我又让学生回读观察《桂林山水》、《繁星》和《镜泊湖奇观》的写作顺序,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们很快达成共识――《桂林山水》先写水,再写山,和荡舟漓江游览赏山的游览特点有关,也照应了后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繁星》按照“从前――三年前――如今”的顺序来叙述对星天的喜爱,这和作者层层递进的情感有关。《镜泊湖奇观》先写先写镜泊湖,再写吊水楼瀑布,最后写地下森林,这和以镜泊湖为游览中心的景点特点有关。
由此可见,对于优秀的课本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不断提炼,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融会贯通地学习、借鉴。运用比较,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在心理上对单元学习构成整体意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写作文、想课文”的良好习惯,充分体现了读写训练的结合。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找读写“结合点”不能一概而论。操作要点是: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结合课文特点,相机取舍定夺。在上述课文的学习中,我始终扣住单元写作的特点――抓住特点把景物写具体,同时同中求异,结合每一篇课文的特点进行不同写作方法的指导,在读写训练中也做到了不同策略的融合运用。
三)综合实践,完成习作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习得要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在上海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综合练习中有一个“语言实践活动”专栏。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本单元学习之后,我以“我眼中的风景名胜”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讨论,大家把研究内容确定为:走近家乡的风景名胜――走近国内的风景名胜――走近国外的风景名胜。研究的形式为查找资料――整理资料――邀请老师或家长进课堂――展示研究成果。活动中,老师先以读读背背的形式再次带领大家游览了本单元学习的桂林山水、镜泊湖、烟台的海等课文,体验了作家们写作时虽然语言特点、材料安排各不相同,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接着学生们以小导游的形式,借助媒体,运用精心选取的图片、旅游照片和视频资料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喜爱的风景名胜。有的小组在介绍中诵读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引用了课内外习得的描写山水的好词佳句;有的小组在风景介绍穿插了有关的传说故事及名人与山水结缘的逸闻趣事。结合导游的职业特点,我引导其他学生要给与小导游正确、恰当的评价。活动也有任课教师和家长参与,他们的解说更是精彩,既有山水景色的介绍,又有当地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介绍,还有有趣的旅游故事,激起了同学们的无限兴趣,仿佛身临其境,如梦似幻。不仅如此,他们的精彩解说更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做好一名导游,在接下来的解说中,学生的导游词更具特色,更显风采。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体会到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的确,学生在活动中习得了语言,也激发了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同时又在观察和收集整理材料中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审美境界与鉴赏能力 。最后我趁热打铁,布置了本单元的习作:1、《走近 &&&&》2、《我眼中的&&&& 》3、以《游&&&& 》。三个作文题目,学生可以任选其一,但无论哪个题目,都要求学生能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注意合理安排写作的顺序。学生完成后,我又选择典型作文或片段,运用PPT进行讲评。很多片段学生看了之后,会很快说出小作者运用了单元课文中的哪种写作方法,模仿了哪个片段。随后,我组织学生修改习作,鼓励他们向作家偷师学艺。
通过这样的系列学习和语言实践活动,在单元作文时,教师只要带领学生把平时所学串成串,学生便会回忆起所学写作知识并进一步熟悉,乃至运用,这样写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一单元的作文学生写得可圈可点,无论是我,还是他们都很满意。
森林公园里的树木真茂盛啊,一片片叶子层层叠叠,没有一点缝隙;森林公园里的树木真高啊,抬头望不见树梢;森林公园里的树木真粗啊,看,这一棵,两个人手拉手才能围得过来。
(――《游上海共青森林公园》& 王思懿)
一路游玩,我们来到了玉女峰下。瞧,它多么像三位秀丽端庄的少女:山峰的壁缝就像少女的衣裙皱褶,峰顶的花草就像给少女戴上了美丽的金钗。看着看着,我也仿佛变成了其中的一位,望着纷至沓来前来观赏的游客们,我微笑着……&&&&&& ( ――《我眼中的武夷山》& 冷尚静)&&&&&&&&&&&&&&&&&&
海南的海真美,海浪拍打堤岸,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在海面上嬉戏、追逐。我和妈妈穿着泳衣,朝海边奔去。我们在浅海区互相泼水,海水溅入口中有点苦涩,但我们却什么都顾不得,尽情地玩耍着,海面上留下了我们阵阵欢快的笑声……&&&&&&&&&&&&& (――《游海南岛》& 徐瑞)& &&
通过本单元的实践,我们觉得主题单元下的读写结合强调了训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遵循“整体感知,激发情感――部分感悟,随文练笔――综合实践,完成习作”教学模式,将有助于阅读与写作更紧密地整合起来,在体会读的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较好地解决了以往的读写结合零散无序的局面,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
1、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孟凡艳.适当取舍,读写结合& &维普资讯&&&&&& 2007、9
3、黄丽华.小学语文主题单元的整体教学
4、叶黎明.美国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借鉴与讨论 /paper-/
上海市宝山教育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转载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团结路29号 电话:86(21) 传真:86(21)
主题单元下读写结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装设计主题概念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