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老赛户撒刀网专卖

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户撒刀欧洲一把卖到3000欧元
这绝对算得上是一门硬汉收藏,不过也是一项偏门的小众收藏,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和云南很多古老的工艺美术藏品一样,正在寻找或是走着一条与现代接轨的发展之路。它就是云南德宏州的户撒刀。起源户撒刀又名阿昌刀,产于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世居山林地带,善攻袭埋伏,近身格斗,长矛不易施展,而长刀肉搏则极为便利,且有招式独特的刀术流传。其长刀的历史可追溯到南诏时期(唐代)。特点上好的长刀既能削铁如泥,又能柔韧系腰。刀鞘为木制,鞘身红亮,外裹黄铜,朴实而威严;刀形奇特多样,饰有龙凤、十二生肖图案,铸刻“户撒”字样和铸刀人名字;刀身柔韧,曲能绕指,寒光闪闪,锋利无比。种类户撒刀种类繁多,据统计,目前已设计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等三大类120多种刀具。包括匕首、长刀(背刀)、砍刀、景颇刀、藏刀、维吾尔族刀,以及生产生活用刀等。工艺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如史所称是“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日,该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云南省陇川县的项老赛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市场 “国内几百元人民币的精品户撒刀,到欧洲一些地方售价可以高达;3000欧元一把,价格相差非常大。”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与服饰设计系系主任游峭说,自己曾有一段时间专门调研过户撒刀,并写了论文,户撒刀虽然受制于传播、受众群体等因素,但其出口价却是日渐高涨,在国内的销售市场也在上涨。李鹏飞专门营销户撒刀,他说,自己注册了淘宝店,还开办了专门的“将军刀剑”网,户撒刀的销售有增长,不过增速缓慢,出口这一块由于找不到客源,所以公司暂时没做,“我们的户撒刀从300元一把到4000元一把都有,最贵的没有放到网上销售,售价是5000多元,近年来,户撒刀涨价有成本、人工的因素外,也有市场越来越认可的因素。”资料显示,如今,户撒刀已走出了云南,不仅销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甚至还远销缅甸、泰国、印度、法国、挪威等国,在国内外久享盛名。收藏价值相比热门收藏——瑞士军刀、日本军刀,户撒刀的收藏价值在哪里呢?一把纯手工打造的户撒刀需要30天左右的工时,很多刀具刀装大部分采用云南和缅甸本地的名贵木材楠木、红木、大叶紫檀、鸡翅木、乌木等纯手工雕刻而成,因而具有一些收藏价值。李鹏飞说,户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明代“三征麓川”()时使户撒成为了“兵工厂”。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也算是一项文化收藏。鉴赏每一把刀不仅凝聚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充分地展现了精湛的钢铁艺术,令爱刀之人爱不释手。那么,如何鉴赏云南户撒刀?首先,如果购买的是全银刀饰细微发有暗青色,刀鞘手感沉重,那么市场价格高昂。其次,刀把刀鞘选取名贵的上等红木精雕制成,也是文人雅士们收藏于书房文房的上品。
欢迎关注腾讯大申理财微信(微信号:dashenmoney)
1.关注“大申理财”微信,了解沪上最轻松、明细、实用理财攻略。
2.加入“申财有道QQ群”,学习交流理财心得,赢可爱QQ公仔。
大申理财网友说:
更多》》、、
投稿合作邮箱:申财有道QQ群: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yhysx4]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本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寻崇明之美赢生态之旅。转发微博,赢取东平森林公园、骑游、明珠湖等旅游券…
你为什么不守规矩?
希望那天没有雾霾。
在建工地大楼外墙防护网起火
真象通常不华丽!
iPhone丢了怎么办?
BIM技术精确操控上海迪士尼
李祥祥登顶中国梦之声巅峰王位!
调查称七成“80后”厌倦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 要过生日了!
注意!火车票别乱扔!
敬老爱老,不仅在重阳节
城建史话之延长路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点击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 > 正文
中华民族2006-35期 户撒刀王(9月19日播出)&
更多视频搜索:
&&&&&&&&&&&&&&&&&&&&&&&&&&&&&&&&&&&&&&&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系统集成:&网页设计:旅游频道 TOURISM
阿昌族户撒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 户撒刀品种繁多,功能多样,现已发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三大类一百二十多种。除服务周边民族和邻近地区及远销西藏、青海、黑龙江外,还出口东南亚地区。据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人民政府乡长许本学(阿昌族)介绍,户撒刀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快速。国家特殊扶持阿昌族户撒刀优质钢材、优质白银和红铜,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直作为民族手工艺品流通,并誉满海内外。1987年国家轻工部曾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全国少数民族用品轻工品优质产品评选会,经国务院和国家民委审查批准,户撒刀获得国家级“全国少数民族用品轻工品优质产品奖”的称号。可上世纪80年代末,户撒刀被列为管制刀具,此后的十几年,户撒刀虽然声名远播,但因属于管制刀具的管控范围,销售流通处于萎缩状态。2006年,户撒刀被正式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户撒刀打刀工匠们和阿昌族有识之士急切盼望,国家从政策法规上给户撒刀正名,剔除其“管制刀具”、“凶器”之名,为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进一步传承提供宽松的环境。 声名远播的户撒刀,如今的年总产值不过500万元左右,究其原因,政策法规的和自身缺乏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包装原始、老套,最大的问题是其户撒刀打刀工匠人才匮乏。外来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下,户撒刀制作的传统技艺和设备有被现代机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势,销售渠道不畅,加上打刀工匠老艺人年事已长,后继乏人,这个被第一批列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的阿昌族户撒刀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和保护。 所幸运的是当地政府正在积极努力,2006年始连续举办三届的户撒刀具评比大赛,推出了一批户撒刀传统手工技艺高手和专业经营户。户撒刀具评比大赛第一名获得者,自然而然地被群众称为“刀王”。三届比赛推出了老中青三代四个“刀王”。继第一代“刀王”项老赛48岁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户撒刀传统手工技艺高手李德永69岁、张连沛88岁、娄宗培55岁,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云南省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有阿昌族户撒刀专门经营户 300户左右,近1500人从事户撒刀生产,全年产值达 500万。 我们期望,户撒刀的生产销售市场不仅限于德宏州境内,改变一段时期以来,纯手工艺品的户撒刀一直作为管制刀具被列入禁止携带的物品名录。希望不久的将来,游客在当地购置的户撒工艺刀,不管大小长短,与户撒刀的美名一样,声名远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传承人 阿昌族 户撒刀王 项老赛 所在 腊撒新寨 已经成了 民族传统文化旅游村
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腊撒新寨刀王家 &曹歌率领北京与昆明的新闻媒体的记者与刀王 项老赛 合影
/content/60/048_60_509702.shtml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编辑:何寰
关键字:、
上一条:下一条: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云视网保持中立户撒阿昌刀 “削铁如泥,吹发即断”不是传说[1]- 中国在线
> > 2013专题> >
户撒阿昌刀 “削铁如泥,吹发即断”不是传说
来源:中国日报网
各种精美大气的户撒阿昌刀。  中国日报网 许银娟 摄
“削铁如泥,吹发即断”历来都是颇具争议的话题。在电视或者小说上,总能看到很多宝刀神剑,在江湖上掀起腥风血雨,传得神乎其神,然而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神器存在,对本人来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前不久,这个不解之谜终于被解开了,世界上竟然真的有这样厉害的神器,而且还不是一把,已经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就是享誉中外的户撒阿昌刀。
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居区的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其先民约在唐朝时期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技术,主要制作简单粗糙的生产工具。明朝“三征麓川”(公元)以后,中缅边境战事频繁,整个德宏边关常常大军云集。为保证兵器供应,明朝随军工匠把兵器制作工艺传授给阿昌族,使户撒阿昌组乡成为在保卫滇西边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兵工厂”。
此后,户撒阿昌族工匠因制作兵器而不断吸取汉族先进的技术,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户撒刀工艺,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一度,这种刀成为南丝绸古道上的抢手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阿昌刀不但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反而在兼收并蓄中不断精进,现已发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性工艺品三大类、120多种,远销缅甸、泰国、印度、日本、欧美等国。
日,户撒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户撒刀王”项老赛入选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代表。“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进一步得到有效保护,即将失传的“七彩刀”工艺得到恢复与传承。目前,户撒阿昌族乡11个村委会中有6个均从事户撒刀制作,从业人员达560余人。
阿昌族的铁器加工一般就以家庭为单位,分工也比较细致,各家都有自己拿手的产品,还刻上不同甘共苦的记号以示区别。在过去,下芒东寨的尖刀,来富寨的长刀,海南寨的犁头,曼旦新寨的背刀,潘乐村的锯齿镰刀,芒东寨的锄头,户拉寨的刀鞘,曼画寨的马掌,都形成了专一化的分工。打制技术大多是家里祖辈父子相传,不传外人。他们平时跟其他人一样务农,在家闲时才拿起锤子、钳子、以副业补贴家计。就是这家家户户的副业,形成了户撒乡的主要产业,户撒也因此而著名。
一把好的阿昌“户撒刀”,从选料到成型,无处不倾注着工匠们的心血,他们继承了阿昌族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又对刀具的制作不断创新,他们严格选料,精心制作,刀具一般都采用上好的弹簧钢、炭素钢等;鞘和柄,也选用好材,下料前仔细琢磨,量材使用。锻造时大锤、小锤、钳子配合默契,边烧边锻。每种刀具的形状、厚薄、长短、宽窄都力求恰到好处。淬水时,十分讲究火候、水质,使刀刃硬度适中,锋利耐磨;接下来还要精心修饰、打擦、装配。高档的刀叶上都要刻上“双龙抱柱”或“二龙夺宝”等图案,配上铜鞘、铜柄,使之金光闪耀,光彩夺目。
漂亮的阿昌刀,在历史沧桑的洗礼中,不仅融汇着各族人民对它的爱戴与赞美,也倾入了阿昌族人民恨与爱的情感。至今,阿昌族选女婿也要看他会不会打刀。阿昌刀,以其精湛的艺术著称于世,在社会化、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今天,在所有的刀具家族中,它仍然是一颗闪亮的民族瑰宝。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友情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户撒刀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