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要说 666最重要 看图文字不重要请看图

成语猜猜乐-最好玩的看图猜成语文字游戏:在 App Store 上的内容
正在打开 iTunes Store。如果 iTunes 不自动打开,在 Dock 或 Windows 桌面上点击 iTunes 图标。进度指示器
正在打开 iBooks Store。如果 iBooks 未打开,请在 Dock 中打开 iBooks App。进度指示器
如要轻松整理及新增数码媒体收藏,iTunes 是全世界最简单的工具。
我们在您的电脑上找不到 iTunes。 如要下载 Chunmei Li 的免费 App 成语猜猜乐-最好玩的看图猜成语文字游戏,请立即获取 iTunes。
已经有 iTunes 了? 现在点击「我有 iTunes」以打开 iTunes。
成语猜猜乐-最好玩的看图猜成语文字游戏
开发商:Chunmei Li
打开 iTunes 以购买和下载 App。
“成语猜猜乐”是一款中文益智休闲游戏游戏画面古典雅致,精美绝伦。游戏通过一张图片来猜测相关的成语,还可以通过微信分享、求助你的朋友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成语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你虽出口成章但未必能猜对游戏中与图片相关的成语。无论是简单的勾勒还是生动的素描,都会让你猜过之后对它念念不忘,不知不觉间就拓展了自己的成语储备量,成为一个真正的成语大师。# 游戏玩法:- 根据一张图片,获取有关信息,猜测对应成语,考验你的词汇量!- 通过微信分享求助好友、帮助好友,当然也可以秀秀晒晒你的功夫噢~- 必须准确地猜出本题才能进入下关哦!- 现有上千个关卡,我们将持续更新~快来试试吧~
版本 1.2 中的新功能
修复952关之后不能玩的问题!
不错的软件,耐玩性也挺强的
相当推荐的软件
很不错的一款休闲益智的游戏
有音乐,难度可以,像科举一样慢慢升,有意思
用户购买的还有
此 App 专为 iPhone 和 iPad 设计免费类别: 版本: 1.2大小: 38.2 MB语言: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英语开发商: Chunmei Li兼容性: 需要 iOS 5.1.1 或更高版本。与 iPhone、iPad、iPod touch 兼容。
4.58893&&&&&253 份评分
&&&&&589 份评分
热门 App 内购买项目
288枚金币?6.00666枚金币?12.001888枚金币?30.0011888枚金币?128.003999枚金币?68.00
更多Chunmei Li的产品[转载]看图识字——小散们,你又想当韭菜吗?
闲来无事贴几张图,因俺想着现在说这个还来得及,但您听不听就是您自己的事了。当然,我说的这些话只适合不求暴富的同学,对于追求一年翻N倍的同学,我说的这些绝对不适合您。
1、看10天行业资金流向,可爱的是:此前的时髦行业一直是资金净流出,银行是资金净流入。其实,这种情况持续已经很久了,只是我没有更长时间的数据统计,所以无法在这里说更长一段时期的情况。资金净流入的银行板块里,超大单是机构的,散户一直在减仓外流。而在资金净流出的行业里,机构是拼命减仓状态,散户则是奋力流入中,并且机构流出的越多,散户流入的量越大,这是个筹码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也就是筹码在从机构手里向散户手里转移,看来现在散户是在集体抱团和机构对干?赞一个,散户真勇猛。当然,资金流入最大的银行板块里,浦发排第一位,当然,它排第一位也已经很久了,只是我没留前期的数据而已。
2、在概念板块里,以前是权重股被公募抛弃,公募都去创业板掘金去了。所以这几年里,权重股是处在长期被抛弃的状态。但现在情况稍微有点改观,权重板块也呈资金流入局面了。沪港通概念板块里,也是资金流入,看来市场也并没太迟钝,还记得有沪港通这码事。当然,指数权重板块和沪港通概念里,浦发继续也是权重板块里资金流入排名第一的。这两个板块里,仍然是机构买的越多,散户跑的越快。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在资金净流出的板块里,机构撤的越多,散户接的越猛,散户和机构在捉迷藏。
3、中证500指数,沪深300指数股里,资金流出迹象明显,这是资金在撤离权重股?显然不是,因中证50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涉及的股票分别是500只和300只,前期不是除了银行暂时走的不强吗?那意思就是除了银行板块外,其他板块走的就是相对强。现在情况有所改观,那些前期走势强的板块,现在普遍资金在流出,是谁在出呢?当然是机构了,没见主要是大单在减?那么机构大减的同时,谁在蜂拥而入呢?还是勇敢的散户,还有创业板,伟大的散户现在居然是66倍市盈率市场的勇敢接盘者,继续点赞!怪不得公募基金在小票上敢如此放肆的拉高,原来是有散户们的大力配合。
4、话说银行已经持续很久排名资金流向第一了,您不要说那是因为银行市值太大了,所以它资金流向第一是占了市值大的便宜。因为它也可以排在资金流出第一的位置啊,历史上确实它经常排在资金流出第一的位置上。但现在风水轮流转了,它排流入第一位已经很久了。银行板块里谁最招机构喜欢呢?还是浦发。资金流入多是啥意思?机构认同呗,机构认同的话股价表现机会就多呗。不过,平安银行有点冤,在这里看是资金流出状态,但其实平安有庄股特点,散户买的比较多,不是平安不好,它是不错,长期以来股性都活跃,每次出现大行情,平安的涨幅往往都在涨幅前三位里,当然下跌时它也经常在前三位里。但有一点,机构好像不太喜欢平安,而散户很喜欢它。
5、浦发为啥招机构喜欢?其实此前已经聊过多次了,不是因为它财务结构怎么优秀,实际是它基本面最有想象力,加上它长期以来股性都活跃,现在基本面又配合:上海自贸的金改和它有关,并且是以它为主;优先股第一发估计也是它;它的单项经营指标虽然都不占优,但综合经营能力不弱;上海地方政府准备把它打造成金融平台,又是收购上海信托,又是装资产的,反正是要把它搞成金融平台,以后浦发可能不叫浦发银行了,估计是浦发银行集团了;还有,浦发最关键是便宜啊,相对、2016年它的动态市盈率几乎最低;综合看,要也即有业绩,要题材有题材,要概念有概念,股性又活跃,所以浦发最有能力担当银行股龙头了。啥?您说它没龙头象?说它如果是龙头,那前期它怎么不表现?我啥时说龙头就必须第一个冲出来了?此前中信银行炒什么阿里巴巴、交行炒什么混和制改革、宁波行炒举牌,北京行炒H股发行,这些都只是银行板块的预热好不!没看前期炒的这些都是小市值银行嘛,真出现大行情,你以为超级机构会进这些小市值银行?小市值银行能容下超级机构的体量?
6、银行股走的弱?看浦发的复权图弱吗?现在大盘2380点,浦发离点位置很远吗?您别老拿银行股最近没跑过指数就整天挂嘴边,您也别总拿银行股都跌到4倍PE来说银行股弱,银行的PE从几十倍跌到4倍,那是银行股业绩增长带来的PE自然下降,你以为浦发从10倍PE降到4倍PE就是股价跌了60%?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7、银行股安全不?当然安全了,没看银行股的除权图都长期躺在沟底了吗?你说今天有这个低,明天就可以有更低?如果您这样认为,您还是绕道去抓其他黑马吧,银行股不是你的菜。
8、如果买了浦发这些银行股,它不张怎么办?不涨就不涨呗,拿10年好了,到第10年头,银行股的股息率都30%了,比如浦发,到那时候PE都0.97倍了,所以这10年里您赶快出去赚钱,然后到10年等它PE降到0.97时,您就拿这10年赚的钱去抄浦发的底呗。如果您问10年后浦发破产倒闭了怎么办?如果银行都倒闭了,那其他行业早都先万万了,难道你不知道银行是万业之母?不知道风险是逐级传递的?不知道等银行都出问题时,那是其他行业的经济早都完蛋在先了?所以如果银行都倒闭的唬啊,那你拿啥都一样。好吧,我假设浦发10年不涨,10年后你抱着的是每股56.55元净资产、每年股息率30.86%,每年分红2.91元的股票,拿着这样的股票,难道您认为自己很亏吗?我现在琢磨着以后印名片,备注一行字:“本人是浦发银行套牢股东”。如果以后你孩子学校的老师问你儿子“您是干啥的?”,您可以让儿子答复老师:“我老爹是开银行的”,这绝对奔有面子的。您让儿子这样说时,不用担心话没说完银行就倒闭了,因为我们的银行有全地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支撑着,有全世界最严格的证监会帮你管着,有全世界最婆婆妈妈的银监会帮你看着,有全地球上最怕出现动荡的政府帮你罩着,你怕啥?所以你说自己是开银行的,其实不丢面子的。
9、银行股涨了怎么办?涨了就涨呗,如果你惦记银行股“噌”一下子涨1倍,这其实也不是不可能,银行股涨一倍了,PE也才8倍,也比欧美市场的银行股便宜啊。如果你想还是保守一点为好,那也行,我们就假设银行股每年的PE提高一点可以吧?也就是今年PE是4、明年是5、后面是6,这样不过分吧?因沪港通了,外资“嗖”的一下进来3000亿,都顶上过去12年QFII和4年QDII总额度的一半了,以前QFII、QDII的额度是挤牙膏一样一点点挤,对市场影响力无法集中提现,现在沪港通“嗖”的一下集中火力袭来,你以为这次还没效果?这段时间银行股平均每天2个亿的资金流入,盘口已经都走的很好了,如果沪港通开始后,每天130亿额度里有13亿的零头扑进银行股里,那是啥效果?那股价是要飞的,这是不用怀疑的。因银行股现在每天合计成交才多少啊?还有,银行股如果真飞起来了,而现在公募没啥银行股仓位,银行股一涨,沪深300指数就要上去,而公募如果跑不过沪深300指数,基金经理是要挨骂的,所以银行股一旦走高,公募基金必须追的,再说,公募又不是没追过?2012年底银行股的井喷行情,是谁在银行股狂飙到半天空后开始追买银行的?是公募。而散户呢?散户都是活雷锋,现在散户在这个位置出银行股,主要是怕外资不进来,散户就想先牺牲下自己,把筹码在地板上给机构和外资,等把机构哄进来,机构把银行股的股价拉上去后,散户再重新上车,所以散户都是活雷锋啊。
10、回正题,如果银行股涨了,咱是不指望它短期涨太多,虽然我知道短期大涨不是不可以的,但我还是保守一点,只要每年市场给它的估值(PE)提高1个点就行,然后每年把股息再投入买回股票。这样,10万元本金买银行股,如果您老老实实的拿住了,就当自己是握着10年期国库券,每年分红时马上再买入,其他啥事都不用做。这样,10万元本金拿到2024年底,市值才是204.99万。这个利润其实也不高,人家在创业板上掘金的,一年都翻好多倍,我们每年就赚百分之几十好了,不过这是复利而已。
您表不信我说的话,巴菲特拿富国银行已经拿了25年了,他开始也没赚啥钱的,富国银行给他的利润也是后期才给的。他91年拿富国银行,当时也是撒种子而已。这个赚钱道理其实不难理解,比如你1万元钱按10元价格买1000股,这时候涨一个百分之十,利润是1000元。可等N年后,你这1000股经过几次送股,假设变成5000股了,公司业绩也跟上了,假设股价上到8元了,那你持股总市值就是4万元了,如果这时再给你一个10%,你利润就是4000元了,相对你当年1万元的本金直接就是40%利润,对否?
别一听我说这个,你又念叨10年后银行还在不在都难说!其实无论啥互联网金融发展,银行都取缔不了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是好事,信息技术发达了,银行成本降低了,以前需要跑银行营业厅办的业务,现在电脑前点下鼠标就OK了,这样实体网点不用建设那么多了,所以银行利润会提高的。你担心非银行类企业也发展互联网金融?您全是瞎担心哈,银行业门槛是必须存在的,开几家民营银行就怕了?没见那几家民营银行给牌照的同时就约法三章了,这不准做,那不准做的?你以为给民营银行这几块牌照是真心让他们做好?那只是做个样子好不?其实给它准生证时就已经限制死他了。台湾、俄罗斯又不是没放开过银行门槛,最后啥下场?台湾金融过度泛滥,俄罗斯金融动荡,因为疯子、傻子、骗子最后都跑去开银行了,最后出大乱子了,这方面话题我不多说了。
&11、我自己是准备长期拿住银行了,除非它短期估值有点高的离谱,我会考虑短期减仓,但如果银行股稳稳当当走,我基本不会出的。俺这两年第一次买银行,就是浦发,虽然我知道2007年大牛市里银行股是远远跑赢大盘,当然我也知道这十几年来任何级别的行情里,不管是各类反弹行情还是大牛市行情,银行股的涨幅都比大盘指数的涨幅高出一倍甚至以上。这个你不用怀疑,要不你自己翻盘口去核实对比去。反正我知道:没有银行股参与的牛市无法成为真正的牛市。再说了,沪港通进来的资金是来修复估值的,是修复谁的估值?创业板的?还是蓝筹的?如果是来修复蓝筹股估值的,那目标是谁?银行股,知道外资对A股市场上的银行股是怎么玩心计的不?我后面贴段我正在写的文字,上面说的很清楚。
俺这几年第一次买银行是2013年8月,这次买是重在参与,第二次买是2013年底,这次是奔着全仓干的,我的原则:不成功便成仁!
现在,我就这两只票,死就死吧,反正我知道如果我死了,那这个市场里也没啥人能活下来了,因为银行都倒闭了,那是经济出大问题了,这样,其他行业能好到哪去?所以,如果说我会死的话,其实是大家一起死,除非你不买股票。
最后附段我正在写的一篇文章《银行股这十年路——谈银行股背后的资金暗战》,因文章还没完全写完,我就贴前面一段好了,过几天我会贴全文,我贴这段文字的目的,是让各位明白银行股背后的故事:
银行股这十年路——谈银行股背后的资金暗战
一、A股市场上银行股背后的资金暗战
二、待全文发出时补充
三、待全文发出时补充
四、待全文发出时补充
五、待全文发出时补充
自2013年8月初买入浦发银行到现在,持股时间已经一年有余。当初之所以选择银行股(浦发),从表象上讲是因为银行股实在是便宜了,我首批浦发的成本是8元,当时浦发的静态PE是4.5倍,动态PE不到4倍,这在我眼里是绝对的金子;而买入银行股的深层次原因,是出于我的逆向投资心理,在投资上我习惯于“人弃我取、人取我与”。A股市场上的银行股在这数年来因各种原因饱受市场争议,银行股被主流投资机构(公募基金)抛弃的结果是造成这16家上市银行股成为市场鸡肋的主要原因。公募基金长期低配银行股的事实,开始引发以QFII为代表的欧美资金在A股市场上围绕银行股与国内主流投资机构之间形成资金暗战,2012年底QFII发动银行股的井喷行情后,诱使公募基金高位追进,让A股市场上演了一幕“老鼠抓猫”的游戏,只不过这场游戏的结果是QFII完胜,公募基金完败。在这场银行股飙升行情里,数只优秀的股份制银行股价爆发性上涨近1倍的幅度,高位追进银行股的公募基金在兴高采烈高举银行股杠铃时,突然发现QFII已经从银行股上逃之夭夭,为此又进一步引发公募基金展开血淋淋的割肉竞赛,其结果就是又促成银行股在2013年6月份出现崩盘式暴跌。俺正是在这次银行股暴跌后,股价完成阶段性构底时,在8元处半仓买入浦发银行。然后8月16日利用光大乌龙指事件做了个短差后,接着迎来9月初上海自贸区概念和发行优先股传闻的炒作,促成浦发快速飙升至12.40元区位,此刻浦发已经给了我50%利润,但因不合时宜的贪婪及当时俺正在美西的黄石公园、大提顿国家公园、拉斯维加斯以及美东的纽约、华盛顿、波士顿等地进行为期25天的游荡,没能在高位清掉仓位,以至于我自己都自嘲这次旅行的成本近千万人民币。不过,正是这次与浦发的邂逅,让我逐渐加深对银行股的认识,最终选择了在2014年初,借助公募基金再次集体杀跌银行股的机会选择了全仓银行股。这样,2013年8月份买入的浦发底仓到现在已有30%利润,这部分仓位跑赢大盘,而2014年初加仓的浦发银行仓位,到目前为止只有8%利润,暂时跑输大盘。
一、A股市场上银行股背后的资金暗战
在A股市场上投资银行股最需要什么?可能是持股耐心、意志力,可能还需要审时度势的头脑,因为长期以来银行股走势的背后是一场资金博奕暗战。2012年8月起,、等国外投行相继下调中国经济未来增速的预期,、、瑞信、花旗、摩根大通、贝莱德、惠誉等多家重量级评级机构连续发布看空中资银行业的报告,其唱空理由是中国经济有下滑风险、银行业的利润预期将要下降、高风险债务对银行的未来发展构成重大隐患,而盈利增长放缓、资产质量下降、利率市场化会增加信贷、利率及流动性的风险。这样的评级结果让A股市场在2012年度里承接上年跌势继续大幅下挫,公募基金也大幅减持金融股的仓位,最终沪指在2012年11月跌破2000点位置。但是欧美投行集体唱空A股市场的同时,QFII却大肆收集金融股的筹码,根据当时的统计资料:QFII于2012年第三季度对仓位组合进行全面调整,清空及减持中国北车、五粮液、建发股份、郑煤机、万科、华菱钢铁等65只股票的仓位,但对金融股为主的37只各股却采取按兵不动的策略,合计持股29.10亿股。这其中,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分别持有13.80亿股、5.62亿股、3.76亿股、2.96亿股,合计持有26亿股。而与此同时,QFII还大举增持金融行业股票的仓位,在可查询到的58.70亿股QFII持仓组合里,金融行业的持股量为38.16亿股,占比高达65%。虽然QFII在2012年第三季度末还持有建筑建材、家用电器和交通运输行业分别为5.44亿股、2.45亿股和1.84亿股的仓位,但这三个行业的持仓在总仓位中的占比仅为9.27%、4.18%、3.14%,都远远不及银行股的持仓数量。可以看出,QFII的实际投资操作欣慰与其投行大肆唱空银行股的基调是的。
&2012年10月起,多家外资投行突然集体调转枪口,开始群体唱多内地银行股。10月11日下午A股市场收盘后,大笔资金开始涌入香港市场的中资银行H股,在强大买盘的推动下,中资银行的H股成交迅速放大,股价大幅拉升,工行H股终盘上涨4.26%,交行、建行、招行、民生行的H股也都大幅上涨。而在此前刚刚过去的8、9月份里,中资银行H股普遍遭遇断崖式下跌的打压,尤其是民生银行8月23日公布中期业绩后,其H股遭到唱空中资银行股最卖力的贝莱德公司、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的连续大手笔减持,以至于民生银行H股在短短几天里股价跌幅就达20%。而让人蹊跷的是民生银行H股暴跌后,贝莱德公司、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这几大做空机构又开始大举增持民生银行H股,紧接着欧美投行集体变声开始唱多中资银行股,瑞信开始将内银股的评级从“观望”提升至“增持”,并预测内银股2013年度的利润将大幅提高;花旗集团也发布研报认为第三季度内银股的业绩会普遍反弹,同时指出虽然市场担忧内地银行业的净利息收益率及不良贷款等问题,但内地银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仍处于强劲水平上;巴克莱的报告则认为:虽然利率市场化及中国经济疲弱会限制内银股评级的提升机会,但内银股的第三季度业绩应该不俗,而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的执行及欧债危机的趋于稳定,这些都有助于支撑内银股的股价在未来数月持续走高。而就在这些欧美投行相继变脸转为看多内银股的同时,曾大肆做空内银股的几大主流投资机构从9月初开始大举增持内银股,如摩根士丹利到9月25日为止,已将民生银行H股的好仓比例增加至7.73%,贝莱德公司和花旗集团等也同步大举增持民生银行H股。外资投行缘何对内银股先行大肆看空,然后迅速转为看多?这是因为欧美资金习惯于两边下注、然后同时获利,也即欧美资金的做派习惯是吃完多头再吃空头,其做法是通过投行先行唱空,提出中国经济即将衰退、政府限制银行乱收费、即将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等利空因素先行打压内银股,然后再调转枪口通过渲染内地房地产市场开始回稳、内地银行股所面临的风险因素逐渐减少等借口,开始集体唱多内地银行业,而这一切的背后除了通过好、淡仓获取高额利润外,还在窝轮(权证)、期权等衍生品上同时获利,也就是在市况好时选择全面做多并补回淡仓,市况不好时则通过投行先行唱空,然后在市场上大举建淡仓,由此完成股票、窝轮、期货期权的协同作战。而A股市场与香港市场的联系已经日趋紧密,这些外资机构在香港市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操纵市场同时,也在A股市场通过QFII身份发动策应行情,其做法同样是通过投行先行唱空内地银行股,利用市场的恐慌心理大肆收集银行股的股票,然后通过在香港市场对中资银行H股的操作,为A股市场银行股行情的启动先做铺垫,接着就是选择时机拉动整个银行股板块。
QFII在A股市场针对银行股行情的把握中,其对手盘就是A股市场最大的投资机构团体——公募基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金融股一直占据主动偏金第一大重仓板块的位置,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初显转型迹象后,公募基金开始大规模减持金融股,转而布局大消费、白酒饮料等防御型股票,以及代表经济转型方向的新兴产业类股票,而这一转换过程,历经了数年时间:
  1、2005年的A股市场正处在始于2001年的四年熊市末期,6月份沪指一度下探998点。这期间,金融股处于公募基金第一重仓板块的位置,浦发、招行流通股30%都被公募基金纳入囊中。
2、2006年初A股市场掀起一波源自股改盛宴的牛市行情。在牛市行情启动初期,公募基金大幅减持已有一定利润的金融股,以至于公募基金在2006年11月份持金融股的仓位一度达到超欠配近20%的程度。随牛市行情的延续,公募基金从2006年第四季度起重新加仓金融股。截止到年底,金融股仓位占到的14.57%,比上半年大幅增加近10个百分点,并且金融股重新成为公募基金第一大重仓行业,流通市值较大的成为当年公募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
  3、2007年A股牛市行情继续发酵,基金投资金融股的仓位比重稳步上升,到2007年底,金融股仓位占的比例达到17.83%的阶段新高。于此同时,从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底,金融股指数的累计涨幅超过3倍,其与、金属及有色金属板块一起,成为这轮A股大牛市行情的,基金为此赚取到极其丰厚的收益。
  4、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市场上受金融危机正面冲击最严重的银行股暴跌,花旗银行等跌幅一度达到97%,A股市场也随全球股市的下跌同步大幅下挫,公募基金出于避险目的对金融股实施减仓,偏股型基金在金融股上的配置比例降至11.67%的阶段低点,但金融股仍是公募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行业。
  5、2009年上半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政策出台后,A股市场大幅反弹,金融、地产再度领跑这波市场反弹行情,公募基金纷纷大举增持金融股。到2009年6月底,偏股型公募基金持有金融股的仓位占净值的23.49%,也即公募基金在上半年短短的6个月内增仓11.82个百分点,仓位增加一倍,其对金融股的配置比例达到史上峰值,这也是公募基金在这10年来唯一的一次超配金融股。
  2009年下半年,A股市场的超跌反弹行情显露到顶迹象,经济结构转型的大幕也徐徐拉开,代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金融股被公募基金列为抛售对象。到2009年底,主动偏股型基金在金融股上的配置比例下降到19.62%,但仍属于相当高的配置比例,金融股也仍是基金第一大重仓板块,以招商为代表的银行和股仍占据基金核心的重仓位置。
  6、2010年A股市场构筑头部形态,市场开始下行,公募基金开始大举抛售金融股,其金融股的配置比例从2009年底的19.62%直线下降至2010年底的8.11%,金融股随即失去基金第一大重仓板块的位置,取而代之的医药生物、白酒饮料等行业的配置比例大幅上升,并且超越了金融股的配置比例。
  7、2011年到2012年间A股市场持续下行,公募基金在医药大消费、白酒食品饮料上的配置格局一度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大的变化。但随着2012年底以银行股为首的金融板块暴发性行情的启动,公募基金对金融股进行了小幅增持,增持比例2.98%,同时减持白酒、饮料行业各股。从公募基金2012年四季报统计数据看,基金增持了银行、地产等周期股,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招商地产、万科A、保利地产等金融地产股成为基金增持最多的品种,白酒饮料、医药行业的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泸州老窖及康美药业成为基金减持最多的品种。虽然公募基金增持了金融股的仓位,但相对被公募基金视为业绩衡量基准的沪深300指数中金融股32.50%的权重比例,公募基金对金融股的配置仍处于超欠配状态。&
从2012年第四季度公募基金行业配置统计情况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机械设备仪表及医药生物制品四个行业在基金十大重仓行业中位居前列,同期增持幅度较大的是金融保险业、机械设备仪表和房地产业,增持比例分别为2.98%、1.64%、1.41%,而金融保险和地产两行业四季度的涨幅分别为19.84%和23.88%,但公募基金在12月份启动的这波金融及地产股暴动行情中并没有分得一杯羹,因为公募基金12月份的净值增长率严重滞后于沪市综指和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博时、大成、国联安等少部分基金在12月份对金融板块进行了增持,如旗下的行业轮动、第三产业、主题行业、新兴成长、特许价值等多只主动型和偏股型基金,四季度里均对金融板块实施了增持,博时行业轮动将金融股的配置比例由三季末的13.24%大幅提至47.70%,这与金融股在沪深300指数中32.50%标准配置基准相比已经大幅超越,博时第三产业则是将金融股的配置比例由三季末的零配置迅速提升至23.64%,可是这两只基金四季度的净值增长率远落后于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再比如旗下的行业轮动四季度金融股的仓位配置比例由三季末的8.28%提升至四季末的31.29%,也比公募基金在金融股上的平均配置比例已经高出很多,但该基金四季度的净值增长只有6.76%,也跑输沪深300指数的涨幅,这意味着增持金融股的公募基金多是选择了高位追涨。与此对应的是、诺德、国泰等基金公司则在金融股暴动行情刚启动的初期,迅速实施了对金融股大举减持的操作,如宝盈核心优势在三季末时还持有32.61%的金融股,但四季末这一比例迅速降至2.87%,、国泰事件驱动等基金也都进行了类似操作,分别由三季度末20%以上的配比骤降至1.42%和7.77%,而此时金融股的暴动行情其实只进行到一半。所以,在2012年底这波银行股的暴动行情中,原本持仓较大的基金在行情启动初期就实施了减仓,而增持金融股仓位的基金则是中、高位追涨,由此看出整个公募基金群体全都错失了这波金融股行情。在这轮金融股暴动行情启动后,缘何公募基金在具体操作上产生如此大的分歧?这主要是行情来得太突然,让很多基金不明就里,不知道应该是减仓还是加仓。
&(附这几只股票净值增长与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的对比表)
&8、月份,随着A股市场银行股的大幅上涨,此前一边倒看空银行股的众多国内券商行业研究员开始纷纷改变口风转为看多银行股,而此时欧美资金却已经开始在香港市场做空内银股,外资投行和评级机构又重新上演唱空大戏,做空巨头吉姆查诺斯用19页的PPT来唱空中国经济,他认为中国每年增加的新债务将拖累GDP增长,而中国GDP增长过于依赖于信贷增长,但有一半的信贷游离于传统的银行渠道之外,并被投向了错误的经济部门,所以他对中国企业的盈利前景持负面判断。而摩根大通直接以报告形式,将中国股票的评级降为“减持”,同时建议购买看空中国四大行的金融衍生品。与此同时,在美上市的安硕富时中国25指数基金迅速将做空头寸大幅增至4860万股,这一做空头寸创出2007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安硕富时中国25指数基金跟踪的是25只在港上市的大盘H股,包括中国建行、中国移动及中海油等多只大盘蓝筹股。受此影响,A股市场持续2个月的金融股暴动行情戛然而止,银行股普遍回落整理。4月12日,摩根大通减持农行H股4235.77万股,花旗同日也抛售农行H股9259万股。4月17日,美国基金The
Group场内减持1亿股农行H股。5月4日,淡马锡减持建行H股16.11亿,5月20日,高盛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工行H股,套现11.2亿美元。而公募基金随着2月中旬银行股的回落,已经将金融股的配置比例降低到9.25%,而随后欧美资金全面掀起做空中资银行股的风潮,公募基金开始疯狂减持原本配置比例就不高的银行股。在公募基金针对银行股的这场割肉杀跌竞技中,仅仅用14个交易日就把沪深300指数最低打至2023.17点,最大跌幅一度达到23.19%。这轮杀跌过后,公募基金持有金融股的仓位配比终于首次被踢出前五名,而电子行业开始进入公募基金的前五大重仓行业,配置比例达到6.29%,比2012年底增加近一倍,并且成功取代金融股的位置。在这轮血淋淋的杀戮中,基金减持的前五大行业为金融、地产、采掘、批零及有色金属,减持比例分别为6.43%、1.63%、1.26%、1.25%和1.11%。这样,公募基金在金融保险行业上的配置比例从2009年开始连续下滑起,除了2012年底曾短暂小幅提升外,到2013年6月底,其对金融保险行业的配比进一步下降到5.67%,相比2012年底不但减少一半,而且创出历史新低,在基金的行业配置中勉强占据第6位。
&2013年6月份,随着公募基金二季报的出炉,半年前刚被增持的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国平安、浦发银行还没等焐热,就又被公募基金相继剔除在持仓组合名单之列,成为基金减持幅度最大的前五只各股,新兴产业等所谓“成长”类型股票受到基金集体追捧,中兴通讯、歌尔声学等成为各大基金加仓对象,与此同时,代表“新兴”产业的创业板市场掀起一轮加速向上的牛市行情。相比金融行业在A股市场巨大的市值占比,公募基金对金融业不足6%的配比一步步达到超欠配极限,更为可悲的是这个超欠配极限在后期又不断被刷新记录。银行业是代表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基金持续大幅减持银行股,真是公募基金根据经济结构转型做出的理性反映?其实不是,银行业的利润增长远超过所谓的“新兴”产业,但A股市场持续数年的熊市,让公募基金对市值庞大的金融行业股票一筹莫展,一盘散沙之下,公募基金无法形成合力去撬动金融行业的股价,而基金排名压力的制约,促成公募基金打着所谓看好“新兴”产业的幌子去恶炒创业板股票,这才是基金减持金融行业仓位的主因,但对此我不再做深入评述,在我《从QFII的操作理念看沪港通后A股市场演变格局发展趋势》一文里,对此已有详细评述。基金大幅减持权重股及主板股票,然后不约而同扎堆创业板上电子信息、医药、环保等所谓的“成长性”股,由此造成公募基金对主板的话语权逐渐降低,尤其是基金2013年的中报显示,多数基金在金融、地产行业上已经“零配置”,基金缘何在行业配置上做出如此惊人之举?主要是公募基金认为市场整体的系统性机会不大,尤其是主板市场难有大的投资机会,创业板公司大多符合“新兴”产业类别,市值普遍较小,资金容易撬动,所以,公募基金在2013年下半年越趋扎堆涌入创业板各股上。
&&2013年第四季度,持续低迷的金融股继续被公募基金唱衰,基金在金融行业上的仓位配比进一步下降到4.63%,这与沪深300指数中金融股的权重32.50%相比,仓位已经近乎零头,并且公募基金十大重仓股里已经没有银行股一席之位,只有保险股——中国平安独撑场面。而从公募基金的整体情况看,只有4.9%的股票型基金选择了超配金融业,如大成创新成长、长城品牌优选、兴全商业模式优选和博时主题行业等基金长期超配金融业各股,但近年来净值表现一直不理想。
特别说明:本文《银行股这十年路——谈银行股背后的资金暗战》后面文字,过几天全文刊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字不重要看图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