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耐克阿迪达斯斯等世界知名品牌纷纷从中国撤厂的外迁,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如越南,印度等是什么原因造成他

阿迪耐克等外资出逃东南亚劳资的比拼
摘要:中国这座“世界工厂”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战火”向东南亚蔓延. 低成本诱使阿迪达斯“告别”中国 继2009年耐克关闭在中国唯一的生产工厂后,另一体育品牌巨头阿迪达斯也在近日宣布,将于今年10月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或将迁往东……
继2009年耐克关闭在中国唯一的生产工厂后,阿迪达斯也将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关闭,迁至东南亚地区.国际大牌一个接一个地退出中国市场,不免让中国代工企业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在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东南亚制造真的能和中国制造相媲美吗?记者通过调查得出了一组数据. 在越南,一个服装工人的月薪只有500元,印度最低可达每人每月250元,孟加拉则为300元左右.但在广州,聘请一个车工就需每个月元的月薪,一些中高端服装企业更要向工人支付4000元月薪.悬殊的劳动力成本差距导致外资关闭在华工厂的消息接踵而来,已成为摆在中国制造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央视网消息:近期,外资在华工厂“出逃”迁往东南亚的消息接连传来.除了耐克、阿迪达斯等大公司的惊人举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外,一些小企业也早已有所行动.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6%,而中国的这一增长率同期不到8%. 在全球经济动荡中,“中国制造”成本的提升使得外资企业纷纷涌向诱惑力更大的东南亚地区.中国这座“世界工厂”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战火”向东南亚蔓延. 低成本诱使阿迪达斯“告别”中国 继2009年耐克关闭在中国唯一的生产工厂后,另一体育品牌巨头阿迪达斯也在近日宣布,将于今年10月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或将迁往东南亚. 令人费解的是,阿迪达斯在中国销量大幅攀升的情况下却做出如此举动.其官方给出的原因是“重新整合全球资源的策略”,但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生产成本的提升或许才是阿迪公司关闭在华工厂的真正原因. 在江苏镇江经营着一家鞋类代工厂的宋女士坦言,由于整体形势不好,该厂今年的订单量从去年的80万减少到60万,20万订单的流失想必与员工工资上涨10%不无关系.据统计,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平均工资年均增速为7%-8%. 而另有业内人士透露,在越南,一个服装工人的月薪只有500元,印度最低可达每人每月250元,孟加拉则为300元左右.但在广州,聘请一个车工就需每个月元的月薪,一些中高端服装企业更要向工人支付4000元月薪. 悬殊的劳动力成本差距导致外资关闭在华工厂的消息接踵而来,已成为摆在中国制造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就在外资企业相继“出逃”的同时,个别中国服装品牌也选择了“离家出走”.凡客诚品ceo陈年近日对外透露,凡客诚品已从去年开始将部分衬衫订单移至孟加拉国,其成本相比国内最多可降低三成左右. 在一阵迁厂风波后, 人们不禁担心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但在众多声音中,人们也不禁疑惑,外资企业究竟是否将代工厂迁往东南亚?在低成本竞争之外,“中国制造”是否在其它地方比东南亚更胜一筹?但无论结果如何,“中国制造”都不可避免与东南亚的较量.
价格优势下“中国制造”仍难取代 外资企业以及本土企业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有关“中国制造”优势的争议. 逐低成本而居向来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因此,中国制造业成本的提升必然是导致外资出逃的根本原因所在.成本中包含的汇率、租金、原材料价格等因素,尤其是劳动力工资大幅上涨,使得“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大打折扣.但尽管成本优势不再是外资眼中的香饽饽,老牌的“中国制造”仍占据着生产高地. 众所周知,低成本并不是企业在选择加工厂时唯一的考量标准.优良的产业环境、熟练的工人操作等因素同样不可或缺,而这正是中国企业的强项. 在谈到“中国制造”相比东南亚的优势时,宋女士怀有信心地说:“做加工厂时间长了,整体素质都比东南亚的工厂高,操作也更加熟练,相信外资企业不会单纯地追求低成本而不顾质量和效率.” 的确,在阿迪达斯关闭在华工厂的消息吵得沸沸扬扬之时,其官方也发表声明强调,“在中国还拥有300多家代工厂共同协作”,言语中传递出代工厂不会有所变动的讯号. 因此,对于东南亚的威胁,正视问题并积极应对才是明智的选择.北京关键体育营销机构总裁张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即表示:“外资品牌的这种行为非常正常,就像当初它们来到中国一样.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直面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优势,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在中国经济逐渐增长之时,代工企业已不可能再向低成本低头,能做的只有将非价格优势牢牢抓紧.对此,张庆谈到:“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第一,我们有配套的产业链和完整的产业体系,而且有全球市场做保障;第二,我国工厂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熟练程度高,有很强的集群优势;第三,我们的生产环境非常优越,基础设施完善.这些优势都是东南亚国家所不具备的.” 由此看来,尽管“中国制造”越来越贵,但其非价格优势在与东南亚的较量中仍胜一筹. “中国制造”反思:转型势在必行 重拾信心之后,中国制造业也不能回避外资品牌的东南亚大迁徙.可以说,这对代工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经济正处在严峻的转型期,重压之下,企业还需谨慎思考如何在乱世中未雨绸缪. 张庆认为,代工企业的转型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将沿海地区的工厂向我国中西部转移,以降低成本,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应考虑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力参与,增加科技成分.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仍然存在.英特尔上海浦东工厂与成都工厂合并、联合利华将生产基地从上海迁到合肥等都是跨国公司向转战中西部迈出的一步.此外,去年7月,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老板郭台铭宣布,将在三年内在装配线上添加100万件工业机器人. 显然,已有部分企业认识到未来人工成本高昂,转而采取用机器代替劳动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质量. 如今,东南亚与“中国制造”之间的大战愈演愈烈.尽管场外纷扰声不断,但中国企业已经拉开了华丽转型大幕,为自身寻找出路的同时也努力为“中国制造”正名.
阿迪耐克等外资出逃东南亚劳资的比拼由安丰网编辑整理,更多内容敬请关注频道。
请选择您对本文的评价:您的位置:>>>正文
中国30%订单被东南亚鞋业抢走 工人月薪是越南2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贺超
  编者按
  曾经,&制造&是一界名片,但随着各项成本的上升,以及中国制造产业升级,以制鞋、纺织服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内迁或外移,而外移则以、、、等东南亚国家为主。
  但是,任何转移都不会是顺利的,首先是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这包括软性及硬性的条件;其次则是政局、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从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中,&中国制造&该往何处迁移,仍是一个涉及到相关行业领导人待解答的命题。
  中国制鞋业下一站在哪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世界制造业在不断发展转移,尤其是对成本极其敏感的制鞋业,从未停止过区位转移。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先是从北美转移到中美和南美,从欧美转移到,随后转移到和中国台湾,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转移到大陆东南沿海,同时,也有部分台企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全球最大的制鞋基地珠三角的制造成本快速攀升,一些在珠三角扎根多年的外资鞋企开始掀起新一轮往越南、、孟加拉等亚洲国家外移的热潮。也有一些内迁,出现&南鞋北上、东鞋西移&的壮观景象。
  为耐克、阿斯等品牌代工的运动鞋生产巨头宝成工业一边往安徽、江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区转移,一边往东南亚国家转移,近年来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逐年上升,而在珠三角的生产线在逐渐压缩。其中,2012年在中国大陆砍掉51条生产线,大幅度压缩珠三角地区的生产线。专业代工生产阿迪达斯运动鞋的台资企业万邦鞋业,1991年到广州设厂,之后工厂又搬迁到清远成立万国鞋业(清新)有限公司,随后于2006年在印度设立工厂。国际贸易商派诺蒙已把东莞等地一半业务转移到四川、青岛等地,还在重庆投建了制鞋生产线。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曾用&无可奈何花落去&来形容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贴牌生产产品的命运。他认为加工贸易现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初级加工注定要被淘汰。
  周世俭谈到,世界产业转移不会停止,市场上的皮鞋,1976年每100双中有53双是在美国生产,而2006年只剩下1.5双,制鞋业基本&安乐死&。中国低端鞋业也难逃这一命运,世界制鞋格局正由高度集中在中国逐渐向东南亚等地区分流。
  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中国制鞋工人工资增长了约3.5倍,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超过30%,加上其他成本上涨,利润基本被蚕食。目前中国大陆东部沿区工人月薪大约是500美元,印尼大约300美元,而越南只有250美元左右。
  根据亚洲鞋业协会调查的结果,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中国制造成本节节攀升,目前东南亚鞋业已抢走中国30%的订单。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对此表示担忧,称假如海外订单转移加速的情况不引起注意,很可能沿海地区的大多数工厂在5~10年都将转移或关闭,这个从业人数高达1900多万人的鞋业将面临巨大冲击。
  不过,外迁之路也并非平坦,一方面是制造业需要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生产配套的形成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东南亚一些国家政局不稳、频频发生的罢工等事件也影响到产业转移。此外,东南亚一些国家人口相对较少,也承接不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作为中国最大女鞋制造商之一的华坚集团,曾在越南开过工厂,主要是为了应对贸易摩擦,然而,因当地制鞋配套不够完善、生产效率低以及工人罢工等多重因素影响,华坚在越南的工厂最终以关闭告终。而万邦在印度的工厂,刚起步几年,受印度当地生产配套不完善以及技术工人缺乏等因素影响,生产规模一下难以扩充,曾一度处于亏损状态。
  东南亚国家工人频频罢工,给产业转移带来不少困扰。去年底,柬埔寨发生罢工,波及到多家鞋厂及制衣厂的正常生产,直至这些工厂答应从今年2月1日起,将工人的月薪从80美元涨至100美元之后,这场罢工才平息下来。
  广州创信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振昌昨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虽然东南亚的劳动力比珠三角便宜,但投资风险较大,而且这些风险难以控制,不确定因素太多。他在1990年将工厂从台湾地区搬迁到广州,近年来受劳动力成本等困扰,有意转移部分产能,并曾到东南亚多次考察,却一直按兵不动,东南亚政局不稳以及工人频频罢工是让他对东南亚投资一直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他称,等东南亚及南亚多个国家这一轮大选结束,形势明朗后再做决定。相对的,他更倾向将制鞋业往粤西、粤东两翼转移。
  李鹏谈到,相比东南亚,中国投资环境以及工人素质等更占上风,尽管国内个别工厂也曾出现过停工,但主要是公司自身内部管理问题引起,而非政治等外部因素,而且最终都得以解决,宝成工业旗下的东莞裕元鞋厂上月发生的停工事件是至今鞋业最大的一起,但很快得以妥善解决并恢复生产,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投资的外商鞋企,很可能会因为一场罢工或一场政治而导致经营多年的工厂毁于一旦。从风险角度看,李鹏建议鞋企可往中国中西部转移,不少地区劳动力依然充足,而且劳动力成本并不比东南亚高,例如贵州,工人月薪为元,与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不相上下。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
环球时报系产品耐克中国回应代工厂停工:未闻总部要转移基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事实证明,“made in china”的格局一时间不会被颠覆。近年来,为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代工的运动鞋生产巨头宝成工业将产地往安徽、江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巴西国际贸易商派诺蒙则选择把东莞等地一半业务转移到四川、青岛等地,还在重庆投建了制鞋生产线。(记者 刘珊)
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中国制鞋工人工资增长了约3.5倍,而对中间价累计升值超过30%,加上其他成本上涨,利润基本被蚕食。目前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工人月薪大约是500美元,印尼大约300美元,而越南只有250美元左右。上个月,东莞裕元鞋厂被爆工人因厂方存在社保、公积金缴存不足等问题停工。昨日,记者致电东莞裕元鞋厂就订单情况咨询时,对方有关负责人表示具体情况还在协调中,“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事实上,此次事件可谓中国劳动力告别“廉价”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劳动者本身的诉求也逐渐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或是寻求最低成本的国际运动品牌巨头们的工厂转移计划。 逐渐消失的鞋厂“目前还没有听到过有关要转移生产基地或者拆分订单的消息”,在问及裕元停工的后续影响时,耐克公关部门负责人如是回答羊城晚报记者。而以上疑问的来源是此前有消息称耐克CEO马克·帕克曾表示,由于供应商遭遇大规模劳资纠纷,该公司正考虑在中国转移生产基地。阿迪达斯方面也有类似消息,事件发生不久后,阿迪达斯公司发言人称,不会停止与裕元工厂的合作,“但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我公司运动鞋销量的影响,近期公司将把一部分原本裕元工厂的订单拆分到其他代工工厂去。”东莞裕元鞋厂隶属于全球最大运动鞋制造商台湾宝成集团,为阿迪达斯、耐克、Reebok、New Balance、Puma等全球60多个知名品牌代工。裕元鞋厂的遭遇告诉世界,一味地追求低成本,在中国或不再可行。“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珠三角的制造成本快速攀升,一些在珠三角扎根多年的外资鞋企开始掀起新一轮往越南、印度、孟加拉等亚洲国家外移的热潮。”一名东莞制鞋业资深人士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好像一阵风刮过,一些鞋厂就消失了”。中国制造仍有优势但消失的鞋厂并非完全从中国撤离。“东南亚那边一直很动荡,这是转移的一大阻碍。此外,各家巨头在中国建厂有些时候了,形成了比较好的合作机制,一切都很稳定。东南亚国家小,劳动力虽然便宜但相对分散,可能不利于大规模生产。”以上东莞鞋业人士称,其曾有朋友想转移工厂,还考察过,但最终放弃了。此外,中国人所掌握的生产技术一时之间也难以替代,一名来自中东的外商曾在广交会上向记者坦承,“质量”、“技术”某种程度上已超越“低成本”,成为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新亮点。事实证明,“made in china”的格局一时间不会被颠覆。近年来,为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代工的运动鞋生产巨头宝成工业将产地往安徽、江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巴西国际贸易商派诺蒙则选择把东莞等地一半业务转移到四川、等地,还在重庆投建了制鞋生产线。(记者 刘珊)
[责任编辑:robo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94353
播放数:124395
播放数:173975
播放数:82180
48小时点击排行本网商务QQ群:
本网超市QQ群:
本网百货QQ群:
本网商业地产QQ群: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耐克加大在越南、印度等国家加工业务
&& 10:40:34&&来源:南方都市报&&
  日前,一则来自全球最大体育用品商耐克的信息震动了整个制鞋产业链。信息显示,2010财年耐克在越南生产的运动鞋占总量的37%,份额首次超过中国的34%,在耐克区域生产外包中跃居第一位。一时间,各种基于中越制鞋业坐席调换的猜测与分析甚嚣尘上。
  另一方面,上周,东莞老牌韩资玩具厂素艺玩具倒闭,所谓制造业“倒闭潮再现”的言论不胫而走,同样涉及制鞋业。事实上自经济危机后,产业转型升级一直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同样面对制造业困境,如今与3年前已大不同。
  关厂潮继续,产业反弹遥遥无期
  从客观数字上看,作为珠三角制造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余波犹存。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尽管在珠三角制鞋业内人士看来,单纯鞋业加工只能存活5至10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的衰败。
  回顾过去10年,作为耐克的制造基地之一,越南的崛起轨迹与中国珠三角极为相似,同时在此消彼长之间,中国制造部分的份额正受到越南的“侵蚀”。
  耐克历年年报显示,2001年时,其鞋品有40%在中国制造,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而越南只占到13%的份额。到了2005年,中国的份额降至36%.尽管还排在首位,但此时的越南已跃至第二位,占比26%,整整增长了一倍。到了2009年,历经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和越南并列第一,都是36%;如今,越南已一举超过中国,占比37%.中国退居次席,占比34%.
  这原本并非什么耸人听闻的事件。因为自经济危机爆发开始,广东便率先提出了“腾笼换鸟”,鼓励生产制造业升级转型。如此一来,把低端工序放到越南这类东南亚地区,把优质工艺、毛利更高的部分放在珠三角,何乐而不为?
  然而,三年过去了,现实情况证明,这似乎并不是一条适合所有人的路。
  近日,建于1992年,韩资背景的东莞市素艺玩具有限公司倒闭,老板及管理人员已不知所终,法院则对该公司的财产进行了查封。这是个别现象还是一次“倒闭潮”?东莞市外经贸局公布了一组数字,今年1- 6月,东莞累计关停企业261家,同比少了5家。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企业的关停逐年下降,2008年关停865家,家,家……
  “套用在公司运营上,这只能说明亏损额正逐年减少,但还远未到有起色时。”东莞当地一家台资背景的鞋类加工厂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珠三角以外地区低端制造业竞争力正在加强,同时不断完善的还有产业配套。如此一来,对珠三角制鞋业来说,升级?转型?无论你的决定是什么,动作要加快了。
  珠三角制鞋业洗牌加速
  珠三角遍布大小鞋业加工厂,按照雪华(化名)的说法,单纯的鞋类制造大约能活5年至10年。
  雪华在一家国际知名运动品牌工作,主要负责寻找制造方面的合作伙伴,也就是生产商。她告诉南都记者,自己的工作在行业内叫“梳整生产”,即为品牌订单寻找接单的制造商。
  “越南、印尼等地制鞋产业确实上升得很快,但珠三角依然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里政局稳定、人民勤劳、配套完善、工艺先进。”她表示,在这些优势下,品牌商自然更愿意将单交给珠三角的生产商做。但随着工人最低薪酬制度的建立,人力成本成为了生厂商上涨最快的支出部分。同样是人的因素,目前整个珠三角制鞋业都面临着人员流动大的问题,“一家工厂能招到7-8成的工人就已经很不错了。”雪华称,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订单还是工人,都开始向大工厂倾斜。
  “工人们会觉得大工厂更稳定,品牌商则看重大厂的梳整能力。”她举了耐克和阿迪达斯的例子,这两家全球运动品牌巨头释出鞋类订单时,一定会要求该制造商至少有三个国家的梳整。即除了中国外,在越南、印度或印尼等地也设有工厂。这样订单中一些相对低端的产品,如凉鞋等,可放在越南等地生产,相对高端的产品则落在中国。这样一来一张大的订单,只需要面对一家制造商。
  “大制造商规模庞大,工艺精良,又在全球各地有梳整能力,议价能力自然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同时也会将订单给一些小厂去做。”按照雪华的说法,找小厂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价格相对便宜。同时,为了把成本做得更低,这些小制造商被迫将厂迁至内地低成本地区。这样一来,外来务工人员便选择留在本地工作,加重了珠三角用工荒。宛如一个无法跳出的循环,加速了珠三角制鞋业的洗牌。
  转战品牌,押宝内销市场爆发
  “和珠三角相比,越南等地作为制鞋业基地,最大的问题是配套跟不上。但我认为,现在的越南就像10年前的珠三角。”庞德力是香港德裕集团的董事长兼C E O,该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是欧美中高档品牌鞋品的O E M及O D M.和雪华一样,庞德力也认为珠三角制鞋业单纯靠工厂模式,最多还能存活10年。所以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公司主营业务将从代工生产,全面转向品牌。
  按照雪华的说法,制鞋工厂转做品牌,在珠三角并不少见。但自有品牌无论品质、外形还是设计理念,都与外资品牌有很大的区别。另有观点认为,制鞋工厂既有的模式决定了在决策群的思维中,品牌只是有益补充,只是探索新盈利模式的手段,很难尽全力去做。
  庞德力则不然。他告诉南都记者,公司已决定把品牌建设作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生产制造环节才是补充。为此,他采用中国动向运营K A PPA的模式,不惜高价获得了在法国有40年历史的女鞋品牌MISSMA U D的运作权,并准备在国内大展拳脚。
  “我们不做俄罗斯、中东等地的产品,只做欧美中高端品牌的代工。”德裕集团副总经理林志峰告诉南都记者,因为长期合作和公司的转型升级,目前部分欧美品牌已开始把设计加工环节打包在一起交给德裕的工厂,即O D M业务。也正因为如此,德裕能确保在自有品牌产品的工艺和质量上,达到出口欧美产品的水平。
  庞德力没有选择业内常见的“轻资产模式”,他表示M ISS M A U D的产品均由自己的工厂生产,这样能保证每一双鞋的水准都是可控的,高质量的。在资金的运作上,他亦确定了以现有代工业务“养活”品牌的模式,表示会源源不断地向MIS SM A U D提供支持。
  德裕集团从代工向品牌的颠覆性转换背后,庞德力除了看到代工产业正面临的挑战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内销市场的爆发性增长。这点亦能从雪华透露的信息中窥得一二。“以耐克和阿迪达斯为例,这些国际巨头明显较过往更重视中国市场。”雪华称,国际品牌每一个季度都会有一些“关键计划”,并在这些计划上不惜血本进行投入。“过去这些计划大都面向欧美市场,而现在,面对中国的‘关键计划’已越来越多。”
  耐克历年年报
  中国制造40%,越南13%
  中国制造36%,越南26%
  中国和越南并列第一,都是36%
  越南37%,中国34%
发表评论&&共有评论条&&[]
(用户名和密码不填将以昵称发表)
(所有的评论,只有通过审核后才会被公开)
本频道推荐
本频道最新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耐克好还是阿迪达斯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