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斐逊纪念堂·戴维斯认为,奴隶制

美国南北战争时的矛盾?_百度知道
美国南北战争时的矛盾?
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是美国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1.北方为了发展本国工业,抵制外国商品输入,主张保护关税;南方为输入廉价工业品,反对保护关税;2.北方需要大批便宜的“自由”劳动者和工业原料,主张解放奴隶;南方奴隶制种植园却占用了大批劳动力;3.南方奴隶主还要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西部,北方资产阶级坚决反对。总之,南北战争是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美国内战前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的斗争由来已久,在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高涨,废奴主义者积极呼吁废除奴隶制,并付诸行动,解放黑人奴隶,甚至发动武装起义,成为群众性的运动,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奴隶制受到威胁。1861年南部种植园主发动叛乱,美国内战爆发。 因此,美国内战是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形式矛盾激化的产物,是工商业资本主义为扫除自身发展的障碍而对落后的因素的斗争,通过斗争来完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南方希望是蓄奴州。这样一来北方既失去了原料产地又失去了工业制品的销售地。4、关税、西部土地处理,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不是解释了吗、南北双方在新并入美国领土的问题上也有矛盾,北方西方是自由州。 为什么南方要把原料买给英国而不买给北方、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因为在关税1、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2、至此南北双方在市场,,英国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黑奴一般没有什么技术不能成为北方的工业所需要要劳动力这是你理解有误,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这些农民有技术吗、西部土地处理。3、问题是南方把种出棉花和粮食(所谓的原料)卖给英国、更重要的是南方霸占了北方急需的劳动力(大量黑奴),另外从英国进口机械和工业品? 黑奴不是北方需要的劳动力
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录[隐藏]
内战的起因
内战的意义
美国内战:Civil War,U.S.
日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北方领导战争的是资产阶级,战斗力量是广大工人、农民和黑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他们凭什么频抢头条
  (,)周刊Z1版~Z4版  编者按  可能这世界上没有什么行当能比历史研究更注重“规律”二字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将来还会发生的事情,在过去就都已经发生过,因为规律是无法避免的。而掌握了这个“规律”,是可以预见未来的,这多有成就感啊,而普通读书人窃得这一二“天机”,最低能让自己不惑,跳开表象看本质不被欺骗,也算不白活一回。今天肖金同学所写文章是对哈佛大学校长新书“这受难的国度”的评论,文章读后让人唏嘘不已,南北战中双方将领所表现出的君子之风打动人心,是的,该注重研究一下这个“规律”了。  封面文章》  肖金  一  有幸能读到这本书,对于像我这样英语不太好的人来说,首先还得感谢现代商业文明的力量。在今年3月份,(,)教授以哈佛大学校长身份来华访问的时候,就听说此书中译本将在国内推出,一下子就开始期待了。但长春本地书店迟迟未见上架出售,后来几经辗转,联系到出版此书译林出版社编辑,寄来此书,终于一睹为快。  一本书让你感觉非读不可,原因有很多,比如兴趣,比如对获得新知的自我满足。就此书而言,福斯特将目光聚焦在作为美国内战主体的普通人,探究了北部与南部美国普通民众如何应对这一最具毁灭性的经历。他们如何面对杀戮和死亡?如何埋葬死难者?如何哀悼与纪念?如何帮助死难者的家人?这场战争如何影响了战后的幸存者对国家的重建?从“死亡”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来审视美国内战的意义和含义,如此角度实不多见。  因为我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是历史,对于美国内战也有一点粗略的了解。据统计,1861年至1865年间,美国内战罹难士兵的数字保守估计为62万,这大致相当于美国独立战争、美墨战争、美西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美国殉难士兵人数的总和。内战对今天的美国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它结束了奴隶制,并帮助他们诠释自由、公民身份与平等之意义。它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民族国家,并将它推入经济扩张与影响世界的轨道。然而,对于那些曾在内战中生存过并从中幸存的美国人来说,他们的经历之面面都与死神如影随形。在战争结束时,这一共同的苦难将超越长期以来人们在种族、公民身份和国家性质问题上的分歧,使牺牲以及对牺牲的纪念成为南北最终统一的基础。  在本书中,死亡不是没有生命的数字,而是真实而鲜活的苦难,它对美国内战的参与者来说,是亲身经历的个体的突然逝去及由此带来的无尽痛苦。就如福斯特借美国内战时期的一位牧师之口所说的那样:“说两千或两万人在一场大战中阵亡,或一千具尸体被埋在一座大沟之中,充其量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模糊的印象。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与你个人无关。但你要是知道一个人在你身边被射杀,并与他战友一道在他那开放的坟墓前帮忙埋葬他,这对你而言比那条耸人听闻的重大消息更加真实。”福斯特通过遍览美国内战时期的各种资料,包括书信、日记、报刊文章、布道词、广告词、绘画、照片、墓碑碑文以及小说和诗歌等资料,生动鲜活地展现美国内战期间的死亡是如何创造了一个“苦难的共和国”,以及战争本身如何改变了美国的死亡文化、美国人对自由与公民身份的界定和美利坚国家的职能。  二  在福斯特看来,战争中的死亡,对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宗教情怀的美国普通民众而言,首先遭遇到的是信仰危机。内战前,美国人的“死亡”观念以“善终”为核心,强调人在临终时,能在亲人陪同中安然逝去,死后才可入天堂得永生。这套观念涉及“死亡”的各个环节,包括“死亡”的原因、地点、方式、过程以及对死者的处理等,并成为一套文化。战争开始以后,虽然死亡士兵的战友、随军医生、护士以及大量的牧师通过各种方式力图保持战前的死亡文化,但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死亡本身仍让生者感到绝望,他们无法理解这场杀戮的意义何在。所以,人们在战争中需要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克服宗教和情感的束缚,各种理由和对“牺牲”的神圣性解释也应运而生。南方人认为自己是抵御侵略,为正义而战;北方人则一 开始认为自己为捍卫国家统一,随着1862年林肯的《废奴预告宣言》的颁布,更认为自己乃是为废除罪恶的奴隶制而战,符合教义上的正义原则。  但正如福斯特向我们揭示的,美国内战不是南北双方的一段史诗,而是一段长达四年的恐怖、残酷、暴力的杀戮。战场上,尸横遍野,幸存下来的战士不得不踩着尸体撤退。一名士兵不小心踩到了死人的腿上,说那种感觉就像是“一块腌火腿,硬硬的,可是有肉的感觉。”安蒂特姆河战役结束后,一位外科医生这样说道,“尸体基本上都未被埋葬,一具具尸体就这样依次排列,排成了一条直线,等待埋葬。”  因此,福斯特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来讲述当时美国普通人在战争中如何“接受”死亡的问题。一位叫亨利的美国人,他的儿子内森1863年在弗吉尼亚死掉了―因为受伤后被丢在战场上无人问津。这位悲恸欲绝的父亲,试过各种安慰人心的办法:去听布道,读启发人的诗文。他对自己说,内森死得其所,他是幸福地死去的;还告诉自己,就像牧师说的那样,内森不过是在咫尺之遥的另一边等我们而已。后来,他参照儿子用过的一把剑的形状,做了一个纪念碑。当亨利在宗教信仰与爱国主义中找到的慰藉不足以减轻他的痛苦时,他似乎为无法抑制自己的悲伤而感到不知所措。他问道:“我为什么要抱怨呢?”对于内森来说,没有什么生活比他所经历的“更崇高”了,也没有哪种死亡比他的死亡“更伟大”了。但这一想法还不够,“我只想再多看他一眼,再多听他讲一句话。”亨利感觉,有几个月,“苦痛的折磨……会全力向我袭来,我起初的悲伤也会因而卷土重来”。在上帝与国家这样“振奋人心的理念”中寻求避难是徒劳无益的。  处理死者也是人们的工作之一,这一职责在字面意义上指的是处理他们的遗体,深层意义上指的是消除他们的影响。痛失亲人者需要努力通过仪式与哀悼将自己同逝者分离开来,政府则必须去修补家庭与社会的裂痕。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伴随战争而来,除了死亡,还有对待“战死者”尤其是敌方战死者时体现的高贵人性。比如,书中提到,1862年9月,在弗吉尼亚的一次交战中,北方将领卡尼因大雨而误入敌阵,中弹身亡。他的校友、南军将领希尔十分痛惜,安排士兵收殓其尸体。南军最高统帅李将军亲自下令停火,将尸体送回北方,并设法将卡尼的遗物送交其遗孀。另外感人的一幕发生在1864年10月。南军将领拉姆索尔在一次战斗中失败,胸部连中两枪,子弹穿过肺部,鲜血染红了军装。当晚,南军将领拉姆索尔被安置在一辆马车上逃亡,结果被一名北军骑兵拦住,骑兵询问车中所载何人。黑暗中,拉姆索尔用沙哑的声音对车夫说:“别告诉他!”他在西点军校时就读的同班同学,北军指挥官卡斯特刚好路过这里,听到了这个非常熟悉的声音,立即将他送到自己的驻地。随后,拉姆索尔的校友们纷纷赶到,其中包括北军中著名的骑兵将领梅里特和彭宁顿。南北双医联合组成治疗小组进行抢救,但因伤势过重,拉姆索尔在校友的呼唤中死去。后来,拉姆索尔的妻子收到了卡斯特剪下的拉姆索尔的一绺头发。  三  1865年,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出版诗集《桴鼓集》,其中描写了他所见证的战争场面和战争带来的巨大代价。在《桴鼓集》中,我们只感觉到哀伤和凄婉,没有谴责和仇恨。虽然他反对奴隶制,反对南方各州脱离联邦,但是他没有用战争的一方去抨击另一方,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能超越政治上的分歧,就不能实现民族的和解和国家的重建。他在其中一篇题为《和解》的诗作中这样写道:  高于一切的字眼,像天空一样美丽,它美丽,因为战争及所有的屠杀行为到时候会完全消失,死亡与黑夜这对姐妹一再不停地用双手把这肮脏的世界轻轻洗涤,因为我的敌人已经死了,一个如自己一样神圣的人已经死了,我瞧着他脸色苍白而安静地躺在棺材里―我走上前去,低下头,用我的嘴唇轻轻地抚触棺材里那苍白的脸皮。  在咱们的历史教科书里,一直是把美国内战的南方当作反历史潮流而动的势力来介绍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谁也不会对南北战争的北方的胜利而炫耀,他们认为那是一场悲剧,巨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个人所承受的痛苦都是值得同情的,南方士兵的流血与北方士兵的英勇同样值得人们尊重。关于这一点,在美国内战和战后对死者的纪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日,北方最高将领尤利西斯?格兰特将军和南方最高将领罗伯特?李将军在弗吉尼亚签署内战结束协定。或许是为了不使对手过于难堪,前来受降的格兰特将军穿着一身又脏又旧的士兵服,扣子也没有扣上,一头乱发,络腮胡子蓬乱着,连指挥刀都忘了佩带,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而战败了的李将军,一如既往地戎装笔挺,长靴,镶着宝石的佩剑锃亮,一头白发和雪白的胡子一丝不苟。李将军提出,败军不受辱,必须保证他的将士们的尊严,不受骚扰。格兰特将军答应,只要南军士兵放下武器,就可以立即自行回家。李将军说,他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安全,以及回家以后的安宁必须有所保障,所以要求格兰特将军给每个士兵发一份有格兰特将军签署的证明书,证明他们已经是放下了武器而受联邦军队保护的平民了。格兰特将军询问南军需要多少份这样的证明书。李将军给出数字,格兰特将军马上命令下属把房主迈克林斯找来,请他提供村里的几座空房子,立即安排在这些空房子里,手工印刷,印给南军士兵的证明书。结果,北军连夜开印,填写,由格兰特将军和他的助手签字,总共是28231份。这些印刷机和证明书的文本,今天还在原来的房子里,供后人参观。  当南军的军旗降下后,北军军官们情不自禁开始欢呼,马上被格兰特制止了。消息首先传到了北军阵地,官兵们鸣枪庆祝。格兰特也马上传令禁止。格兰特将军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战争已经结束,叛乱者如今重新成为我们的同胞了。”即使是日林肯被同情南方的刺客杀害后,美国社会也没有因此疯狂,来一次彻底干净肃清南部残余的斩草除根运动。  南军统帅罗伯特?李将军战后被保留了军衔,并被任命为华盛顿学院的院长,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纪念,他的纪念堂就在他生前当院长的华盛顿学院,在那里,他的塑像依然身穿南部邦联军装,而且作为优秀军事家之一被载入美国史册。南部邦联“总统”杰斐逊?戴维斯1889年去世,活了81岁。副总统斯蒂芬斯则战后不久就被佐治亚选为联邦参议员,死后墓碑上居然还刻着“一心为公”,尽管他至死都坚信奴隶制比“工资制”更有人性。  在战争中活下来的南北双方的军人,虽然一度互为敌人,但很快就开展了和解的活动。1875年他们首次聚会在邦克山,美国独立战争的战场之一,明显象征了南北军的前军人―现在的普通(,)之间的和解精神。1881年,北军老兵在新奥尔良为南军阵亡将士墓进行了扫墓活动。1881年到1887年间,举行过24次比较有规模的南北老兵聚会活动。在国家层面,1900年,128名南方士兵的遗体被迁葬至象征“国家荣誉”的阿灵顿国家公墓。1906年,联邦政府开始肩负起重葬南部阵亡将士的责任。1914年,伍德罗?逊总统先后于5月30日和6月4日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发表纪念内战的演讲。特别是6月4日的演讲,完全是围绕纪念南部阵亡者展开的。在这两篇演讲中,威尔逊着重强调南北阵亡者在内战中追求自由与和平,勇于奉献和牺牲这一事实,呼吁美国人不仅要在上统一和重建联邦,更要在精神上统一和重建联邦,在心灵上走向联合。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死亡”并未因美国内战的结束而终结,而是持续到美国人从国家层面给予南部阵亡者以相同的关注,赋予其“死亡”以平等的意义为止。  我们曾推介过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自深深处》(日简读版),他的这封长信不仅充满了爱恨交织的情感,同时还集中阐述了艺术观、生活观。但仅仅凭借这一封长信,还不足以让我们全面地认识这位19世纪最令人眼花缭乱、最迷人、也是最离谱的作家。所以,本期我们将介绍知名传记作家理查德?艾尔曼为王尔德写的传记―《奥斯卡?王尔德传》。这本传记出版于1987年,杀青之际,作者去世,而这本大书以其细节翔实成为王尔德传记中的翘楚。通过这本传记,我们对王尔德的认识将不再停留于表面。这个伟大的天才,他可能不融于那个时代,但在如今,我们却不能不为他所带来的艺术品位而赞叹。  ―编者  奥斯卡?王尔德(年)  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代表作品有《道林?格雷的画像》、《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莎乐美》、《快乐王子》等。  博尔赫斯曾这样盛赞王尔德:  “千年文学产生了远比王尔德复杂或更有想象力的作者,但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魅力。无论是随意交谈还是和朋友相处,无论是在幸福的年月还是身处逆境,王尔德同样富有魅力。他留下的一行行文字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在我看来,这是所有对王尔德的评价中最高、最准确的评价,但这样的评价只反映了王尔德辉煌的一面,其不幸、悲惨的一面并未提及,王尔德的二儿子(大儿子在一战中阵亡)维维安?贺兰曾为其父立传,今天看来亦不过流水账,理查德?艾尔曼的《奥斯卡?王尔德传》与其相比则丰富、翔实得多,更难能可贵的是,理查德?艾尔曼熟读王尔德作品,使王尔德与其作品互为解读成为可能。  理查德?艾尔曼的《奥斯卡?王尔德传》扬扬洒洒70余万言之巨,可谓关于王尔德的一切,从王尔德的成长历程到衣食住行,从严重时刻到风流八卦,从时代风貌到个人恩怨可谓事无巨细,但其实只说了两件事,一个是他无人能及的文学成就、极速上升而又极速下坠的一生,一个是围绕着王尔德的19世纪末欧美文坛、社会众生百态。在王尔德过山车般的一生中,那些文学青年所熟悉的文学大师(诸如惠特曼、叶芝、萧伯纳、纪、普鲁斯特、柯南?道尔、马拉美、魏尔伦等)、那些文学青年所不熟悉的王尔德的亲朋好友等纷纷登台亮相,人性的卑劣与崇高、虚伪与真诚、冷漠与善良得以尽情展示。  在王尔德众多的文学成就中,他著名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可以说是最代表其创作风格及价值观的作品,理查德?艾尔曼称:“在(19世纪)80年代,唯美主义缺少范例,《道林?格雷的画像》满足了这种要求。它以那些无礼的格言,那些迷人的习语,交谈式话题,还有它的满不在乎和乖张癖性,宣布了道林时代的到来。”这本小说可以看作王尔德艺术化了的自传,也可以看作他关于艺术、关于爱情、关于人生的宣言书,当然也是他的不幸命运的前奏。  关于《道林?格雷的画像》,诗人、文学评论家马拉美曾赞不绝口:  “我读完了这本书,很少有什么书能够这样吸引我,因为它在内心幻想和灵魂的最奇特芬芳中激起了一阵风暴……你创造了一个奇迹,它必然汲取了一切作家的艺术。”  马拉美的眼睛果然很毒,据理查德?艾尔曼考证:“《道林?格雷的画像》有许多出处,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歌德的《浮士德》和迈因霍德的《西多妮亚》。这个名单可以无限地增加下去。就像叶芝说的那样,"艺术作品促生了艺术作品"”。  但就是这样一本受到大师们称赞、今天已经成为经典的小说,对于刻板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却是一种严重的冒犯,日后,王尔德面临审判时,也成为他“有伤风化”的重要罪证之一。  王尔德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的自然不只是冒犯,当然还有欢笑,不然就解释不了他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上演时为何会一票难求。像他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一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在赢得人民群众喜欢的同时,也受到了他同时代大师的称赞,萧伯纳称这出戏剧“渗透了一种诗意的魅力,观众没法不全心投入”。  正当王尔德几乎红遍了英国的整个天空时,噩运也在慢慢向他逼近。  1895年3月份的一天,如日中天的王尔德收到一个卡片,卡片上称王尔德是“装腔作势的鸡奸客”,这几个字的作者是王尔德的同性恋伙伴阿弗雷德?道格拉斯之父昆斯伯端侯爵。王尔德随后控告侯爵诽谤,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控告的结果是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王尔德在监狱中无疑是孤独和痛苦的,但王尔德超越了自己的苦难,进而把他正在经历的苦难转变为对人生、对艺术的思索时,他的苦难才对别人、对后人有了意义。他发现了痛苦后面深刻的意义,他窥见了艺术与苦难的必然联系,他说,只有痛苦,人们才能发现自己以前从未发现的东西,才能以一种不同的出发点来接近历史的全部,他说,悲哀是人所能表现出的最高贵的感情,同时也是一切伟大艺术的典型和试金石。他说,在欢乐和欢笑的后面,或许还有粗暴、生硬和无感觉的东西,但悲哀之后只有悲哀,痛苦和欢乐不同,它不戴面具,这与他在辉煌及享乐人生时说的那些俏皮话简直像出自两个人。  即使在狱中,王尔德也一点不谦虚,在《来自深渊》(也译为《自深深处》)中他这样评价自己:  “神o几乎将所有的东西都赐给了我。我有天才、名声、社会地位、才气、并富于挑战知识。我让艺术成为一种哲学,让哲学成为一种艺术。我改变了人们的心灵与事物的色彩,我的一 言一行无不让人费思猜疑。”  而理查德?艾尔曼则这样写道:“王尔德是我们中间的一员。他的才智是一种革新的媒介,在一百年前就跟在今天一样切题。他的艺术和人生都提出了问题,它们为他的艺术增添了一种真诚的特质。”  瘦竹/文  王尔德经典语录  人生有两个悲剧,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每个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洁白无瑕的未来。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不够真诚是危险的,太真诚则绝对是致命的。  一个人总是可以善待他毫不在意的人。  心是用来碎的。  每个人生来都是君王,但大多数在流亡中死去。  若诸神要惩罚我等,必先让我等如愿以偿。  为了自己,我必须饶恕你。一个人,不能永远在胸中养着一条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园子里栽种荆棘。  你的错误不是你对生活所知甚少,而是你知道得太多了。你已把童年时期的曙光中所拥有的那种精美的花朵,纯洁的光,天真的希望的快乐远远地抛在后面了。你已迅捷地奔跑着经过了浪漫进入了现实。你开始着迷于阴沟及里面生长的东西。  我知道你不配得到我的爱,但爱是不能在市场上公开买卖的,商贩的天平对之也毫无用途。爱的快乐,就像思想的快乐一样,在于感觉到它的存在。爱的目的就是爱,不多也不少。  爱是靠想象滋养的,因为爱,我们变得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聪明,比我们的实际情形更高贵;用爱,我们可以把“生命”看做一个整体;靠爱,而且只靠爱,我们就能按照理想的方式理解处于现实关系中的其他人。只有美好的和精心想象出来的东西才能滋养爱,但一切都能滋养恨。  你拥有青春的时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病态的目标,虚假的理想。活着!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什么都别错过。  新书速递  《夜莺与玫瑰》第一部真正写给成人看的童话  作者:[英]奥斯卡?王尔德  出版社:文艺出版社  译者:谈瀛洲  出版时间:2015.4  小编推荐:除了《小王子》,成人童话我们还可以看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这是第一部真正写给成人看的童话,王尔德说:“童话不是为儿童而写,是为十八到八十岁之间孩童般的人所写。”这本书收录了王尔德全部九篇童话,包括《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等。  《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大脑  作者:[英]比尔?卢卡斯  出版社: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译者:刘畅  出版时间:2015.5  小编推荐:我们的大脑通过锻炼就可以像聪明人那样去思考吗?按照思维训练大师比尔?的说法,我们的大脑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去锻炼。那些在剑桥牛津校园里漫步的聪明人,究竟有哪些与常人不同的思维习惯?其秘诀就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卢卡斯提供了一份开发高效能大脑的整体计划,帮助我们改变大脑的思考方式。  《岛上书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作者:[美]加布瑞埃拉?泽文  出版社:凤凰文艺出版  社译者:孙仲旭 李玉瑶    小编推荐:英国玄学派诗人?多恩曾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A.J.费克里,人近中年,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命运从未眷顾过他,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也遭窃。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内心沦为荒岛。就在此时,一个神秘的包袱出现在书店中,意外地拯救了陷于孤独绝境中的费克里……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  写作这种“恶习”是贪婪和熬人的  作者:[哥伦]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黄晔华    小编推荐: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92年出版的一部作品,书中的十二个故事是在十八年间写就的,其中的一个故事是采访录音,被人整理出来并发表了,马尔克斯在这个版本的基础上重写了一遍。他说:“这是一种很宝贵的创作经验,值得在这里絮叨一番,哪怕是为了让那些有志于以后成为作家的孩子从现在就开始了解,写作这种"恶习"是多么贪婪和熬人。”  《料理小说俱乐部》  关于美食的一场场博弈  作者:殳俏  出版社:大学 出版社/楚尘文化    小编推荐:  以前读过殳俏的多篇美食文章,总觉得其文字要比美食本身更有诱惑力。而今作者又推出这部国内首部美食小说,相信其诱惑力不会减少,11篇短篇小说作品首次结集出版,从中可以重新领会圣人之言:“食色,性也。”  《李英爱的晚餐》  有温度的美食,是可以吃下去的爱  作者:李英爱 洪主英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译者:黄莹莹    小编推荐:李英爱,颜值最高的女演员之一,在拍摄《大长今》时,她学习到了烹饪手艺。但她随后即结婚并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过起了让万千女子艳羡的有爱而隐居的生活。阔别银幕十年后,李英爱参与拍摄了SBS春节特辑纪录片《李英爱的晚宴》,同期写下首部图书作品《李英爱的晚餐》。这是绝色美女为大家奉献的美食,冲着这颜值,也当觉得这美食会别有风味,有温度的美食,是可以吃下去的爱。  导演王小帅生气了。他的新片《闯入者》票房一片凄风苦雨,这也没办法,影院排片量太低了。看到王小帅发飙,院线给面子陆陆续续安排了几场,我也才算是有幸看到了。这部电影拍得的确不错,起码在我看来,这是王小帅电影中最好看的一部。其实我就看过他两部电影,算这部。  别的不说,老演员吕中的表演太精彩了。我觉得她塑造的主人公老邓不亚于叶德娴塑造的桃姐,而对于我们内地观众来说,这个角色更显亲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大妈形象。比如在生活方式上的节俭谨慎,比如对子女生活的过度关怀,再比如对集体生活的渴望。影片里有个情节,老邓有两次想要加入老年学校的合唱班,又两次在大门口望而却步。其中一次甚至是急匆匆地逃离,渴望加入集体,又恐惧集体,这形成了耐人寻味的矛盾。  影片花费了一半的时间去塑造这个人物。丰富的细节让人物显得真实可信,然后老邓这个人物可怜和可恨的性格也就很容易在可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粗暴地下个定义,主人公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我们在老邓身上看到的都是社会属性,她是母亲、是外婆、是女儿、是遗孀……这里面唯独没有“我”。只有在她的这些身份发挥作用的时候,她才拥有存在感。所以她一天到晚忙忙叨叨,一停下来,那种孤独和失落感就特别强烈,她的人生似乎就失去了意义。  在初上春晚的小品《相亲》里,老蔫对老马说:“你小的时候归爹妈管,长大了归子女管,啥时候能自己承包一段,个人说了算?”这还真是个挺深刻的问题,不管是老马被管还是老邓管别人,这代人就是这样活过来的,她们也只会这样活。  然后一个少年的闯入打乱了老邓的晚年生活,先是恐惧(说实话真挺吓人的),再是接纳,尽管只相处了一天,她仍然把子女们不要的关怀倾注到了少年的身上。她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然而她和少年并非是简单地邂逅,这里面牵扯到一段她不愿意面对的往事。这时候,所有的社会属性都帮不了她,她必须直面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可怜、可恨的自我,以及她背负了一生的枷锁。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王小帅的“三线建设三部曲”的完结篇,之前的两部是《青红》和《我11》。成长经历往往会成为一个创作者的创作源泉,姜文有大院情结,贾樟柯有小镇情结,梁晓声有知青情结。对于创作者来说,需要一部怀旧作品让自己“断奶”,所以很多导演的处女作都选择“致青春”。但有的创作者,却愿意纠结于一个主题没完没了,比如梁晓声的知青主题,比如王小帅的三线建设主题。也不知道是离开这个主题就不会表达了,还是实在和这个主题羁绊太深,无法自拔。  王小帅的“三线建设三部曲”,前两部讲述的是自己的生活,《青红》是他的残酷青春,《我11》是他的荒诞童年。而这部《闯入者》,他打算给自己的父辈一个交代。在他看来,老邓这个人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代人,是被那个年代塑造成这个样子的。那才是最大的闯入者,它闯进了每个家庭,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人际间的关系。人们失去了自我,社会、集体赋予他们生活的意义。没有了自我的觉醒,个人权利也就无从谈起。至于彼此间的人际关系,就像加缪说的,只剩下了加害者和受害者。老邓既是那个具体的加害者,又是普遍意义的受害者。  所以当我们谈到老一辈人身上的那些劣根性的时候,很难抛离他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去谈。无论是三线建设还是上山下乡,你没得选择,只能响应号召,等待被安排的工作和生活。而一旦有了选择机会,比如返城,人们就会爆发出难以置信的积极性。为了这微弱的希望,互相伤害不可避免,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正是集体生活,物资匮乏,资源争夺,以及对人际间信任的破坏,塑造了这一代人的群体性格:谨小慎微、粗暴干涉子女、渴望集体生活、漠视规则以及不尊重个人权利……他们还打算把这些生活经验教给下一代。电影中,当遭遇子女反抗的时候,老邓对着她死去丈夫的照片说:这个家我拢不住了。在老邓眼里,这个家也是个集体,不分彼此,不该有各自互不干涉的生活。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描写当下,没有给那个年代一个镜头。电影给观众一个结果,然后让观众自己去探究原因。用小津安二郎的话说,电影以余味定输赢。但最终王小帅没绷住,还是通过影片中的一次聚会直接表达了中心思想。我想导演可能是故意的,他或许还是过不了票房论输赢这一关。所以他选择把主题说得更直白一些,而且有意在影片中增加了悬疑气氛,这都是为商业考虑的。  然而事与愿违,观众连看的欲望都没有。导演能不愤怒吗?心说我都这样了,你们怎么能那样呢。他认为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并认为这是文艺片最坏的时代。我觉得导演犯了和他的电影主人公一样的错误,就是想要打着某个高尚的旗号来干涉别人的自主选择。导演在电影中安排了一个同性恋儿子的角色,想强调他人的选择是你左右不了的,怎么到自己身上就把这事儿给忘了呢?  相比之下,遭受同样境遇的张艾嘉就要坦然得多了:“我说过成功在字典里的意思就是"把事情做好"……我接受票房的事实,但不认为这是失败。”两个人不同姿态的背后,也许真的和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吧。  牛角  在70后蔑视80后“垮掉”,80后嘲笑90后“脑残”的时候,国产电影圈已经有00后崛起了。  相信关注电影的人已经发现了,从今年起,国产电影中90后、00后“小鲜肉”开始频繁出没,大到的《长城》、周星驰的《美人鱼》,小到的《爵迹》、何炅的《栀子花开》,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电影里,都能见到如吴亦凡、鹿晗、凯等“小鲜肉”们的名字。不过虽然看似轰轰烈烈,但实际上这些“小鲜肉”在影视剧中很少是真正挑大梁的,却被宣传得像男主角一般。为此,新文化记者采访了各方业内人士,为读者解析时下这种现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崛起:“小鲜肉”很忙  吴亦凡9部电影在手  相貌比女主角还漂亮的吴亦凡,去年被钦点,成为其执导的影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的男主角后,开始在电影圈一路狂奔。作为电影圈的新人,吴亦凡炙手可热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甚至超越了很多成名已久的演员,是名副其实的当红炸子鸡。新文化记者搜索发现,吴亦凡有5部电影已经拍摄完成或者正在拍摄中,除了已经上映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外,他在《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和刘亦菲演对手戏,在郭敬明执导的《爵迹》中与演对手戏,在周星驰执导的电影《美人鱼》中客串……而在管虎执导,、张涵予、姜文等一大批大咖们主演的电影《老炮儿》中也有相当重要的戏份。除了这5部外,吴亦凡已经确认出演中美合拍的《西游记》题材电影《敢问路在何方》,扮演白龙马;在中韩合拍的言情电影《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中和前辈韩庚出演对手戏。另外,还有两部电影基本上也可以视为吴亦凡的囊中之物,一部是郭敬明的代表作《幻城》,一部是国产科幻巨制《三体》。  鹿晗加盟张艺谋巨制  曾和吴亦凡同属韩国组合EXO-M,并追随吴亦凡的脚步同样陷解约纠纷的另外两位前团员鹿晗和黄子韬,也和吴亦凡一样成了国内电影圈的新宠。其中鹿晗在《重返20岁》中小试,获得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好评,于是他今年得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那就是加盟了张艺谋的好莱坞巨制《长城》,合作的对象是马特?达蒙、刘德华、张涵予这样的大腕。和吴亦凡一心走美男路线不同,鹿晗似乎尝试着各种类型的影片,他在根据韩国电影《盲证》改编的悬疑为主的电影《我是证人》里和杨幂演对手戏,客串了吴君如主演的重口味电影《十二金鸭》,有磨练演技之嫌。此外,传闻徐峥执导的第二部电影《港濉芬彩粢庋肼龟嫌搭档,让他挑战真正的喜剧。  比起吴亦凡和鹿晗,最后一个陷入解约纠纷的黄子韬的脚步明显慢了不少,在正在上映的《何以笙箫默》中参演。而另外一位尚没有离开EXO-M组合的张艺兴,则出演了郭敬明和章子怡担任幕后的《从天儿降》,和另外一位90后“鲜肉”陈学冬大演对手戏。黄子韬和张艺兴也开始成为投资人心中冉冉升起的最新鲜“小鲜肉”。  中学生TFBOYS随处可见  EXO-M的四位现任、前任成员,虽然都是90后,但是尚且还算成年人,由中学生组成的90+00后组合TFBOYS,在电影圈的骤然崛起可算得上是逆天。他们三个人作为同一个组合,先是客串了尚格云顿的好莱坞电影《致命追击》,又在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中露了小脸,而刘镇伟执导的《大话西游最终篇》也打算邀请这三位中学生出演。而拆分来看,三位中学生竟然也各自精彩,唯一的90后成员、99年出生的王俊凯被何炅看中,在其导演处女作《栀子花开》中扮演李易峰的童年角色,竟然还入了张艺谋的法眼,和鹿晗一同加盟了《长城》,扮演小皇帝;2000年出生的王源则被郭敬明形容为“眉目如画”,和吴亦凡携手加盟《爵迹》,公布的剧照堪称华丽;易烊千玺虽然尚无单人的大银幕作品,但是他已经成了电视剧和网络剧界的红人,电视剧《铁梨花》中有他的身影,受百万网友追捧的网络剧《万万没想到第二季》、《高科技少女喵》都能看到他的表演。  现状:关注度很高 难当重任  挑大梁的电影不多 打酱油的不少  虽然“小鲜肉”们在国产电影圈活得这么丰满,但现实却非常骨感,几十部有“小鲜肉”露面的影视剧里,他们真正做主演的却并不多见。  目前来看,只有主打粉丝群体的浪漫爱情喜剧敢于让“小鲜肉”挑大梁,但他们暂时还无法获得粉丝以外的普通观众的肯定,吴亦凡在《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算是真正男主角,但这部电影的口碑平平,吴亦凡的演技也颇受争议,甚至导致他正在挑大梁拍摄的《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受到很多原著粉的质疑。而鹿晗的大银幕处女作《重返20岁》是一部口碑大片,但是赞美多给予的是两位女主角归亚蕾和杨子珊,鹿晗在片中镜头虽多但可以挑战演技的戏份很少,基本被当作“花瓶”。黄子韬在吐槽大片《何以笙箫默》中原本戏份就不多,由于电影整体质量堪忧,他青涩的大银幕处女作也承担了粉丝们的一部分口水。至于郭敬明的视觉大片《爵迹》,由于已经有了《小时代》的“前车之鉴”,只要拍得美美的就可以了,没有观众会期待“演技”这种东西。  除此之外,“小鲜肉”们在绝大多数电影里都是配角,越是大制作,他们的戏份就越少,比如《长城》中,由于该片中外大腕云集,鹿晗的“武士”和王俊凯的“皇帝”,都是着墨很少的角色,说不定电影上映时粉丝得以“帧”来寻找偶像的身影。《老炮儿》这种老戏骨扎堆的电影,吴亦凡和TFBOYS显然也要被淹没。有些电影“小鲜肉”们干脆只是客串,比如鹿晗在《十二金鸭》的角色叫“Kpop跳舞高手”,《致命追击》里的TFBOYS根本没有名字,他们只是这些电影里最引人注目的“酱油”。  客串的比主角还“头条”  虽然“小鲜肉”们真正做主角挑大梁的电影并不多,但很多时候他们获得的关注比主角还生猛,分分钟都比主角更容易登上头条。比如电影《致命追击》的男主角是好莱坞硬汉尚格云顿,“《致命追击》+尚格云顿”可以找到4万个词条,但作为露面只有个位数镜头的客串,“《致命追击》+TFBOYS”却能找到3700个词条,几乎可以与男主角媲美。  另外,百度搜索中,电影《敢问路在何方》的词条有4万多个,其中与小配角白龙马扮演者吴亦凡有关的词条,就高达31200条之多,占77%的比例。就算在绝对的大制作中“小鲜肉”也不输给大明星们,比如张艺谋的大片《长城》中,“《长城》+鹿晗”的搜索量达到1660万,而该片真正的中方男主角刘德华的搜索量也不过只有3360万,导演张艺谋的搜索量有2840万,戏份并不多的鹿晗则在该片演职人员中搜索量排名第三,超过美方男主角、好莱坞巨星马特?达蒙154万的搜索量十倍之多。这也难怪很多电影里“小鲜肉”只是客串出演,但却有一种他们好像担当主演的错觉。  没有“小鲜肉”不好意思谈项目  这些90、00后的“小鲜肉”现在到底红到什么程度?新文化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某影视投资公司的老总王先生,对方吐槽说:“在五六年前,那些在北京找投资的导演、编剧、制片人们,拿出来的剧本的男主角一般都是陈坤、这批人,后来慢慢出现了林更新、冯绍峰、韩庚这种有脸还有观众缘的年轻演员的身影,没想到一转眼,我们还认为是"小鲜肉"的陈学冬都不"鲜"了,现在如果一个剧本里没有吴亦凡、鹿晗这样的小帅哥,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谈项目了。”在王先生眼中,最把握“时代脉搏”的导演莫过于郭敬明,他说:“我们撇开电影质量不谈,郭敬明其实非常懂市场规律,他的电影就是要挣年轻观众的钱,目光很明确,所以选演员的时候早就已经锁定90后的鲜肉们,甚至是圈内最早把目光投向了TFBOYS这种中学生的导演,从商业眼光上,他甚至可以和张艺谋媲美。”  缘由:粉丝价值 泡沫经济  票房主力军呈年轻化 演技什么都是浮云  “小鲜肉”为什么会忽然崛起,这与中国电影的观众群体有直接关系。中国电影评论学院的秘书长张卫说:“新媒体时代,国产电影市场呈现出偶像化、幻想化、青春期化、游戏化四个方面,这些90后"小鲜肉"的出现,逐渐左右起人们的观影选择,甚至成为票房的保证。”  张卫的话不难理解,实际上中国电影的观众群体越来越年轻,2009年观影平均年龄是25.7岁,到了2013年下降到21.7岁,2014年则下降到21.6岁,观众群体主要是由90后撑起的,而崛起的“小鲜肉”们才是国产电影主要观众的同龄人。新文化记者在《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看到,“网生代”已经开始主导中国电影,80、90后年轻观众贡献了高达近8成,约230亿的票房。  由于观影和创作团队的低龄化,电影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也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饶曙光认为,观众的层次决定了电影的品质,他说:“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这些文艺青年,或者文艺中年们,他们并不是当下电影市场观众的主体,全世界的电影观众都在年轻化,过度娱乐化、粉丝消费、盲目消费已经支配了市场。”而投资人王先生则简洁明了地说:“我们投资电影的时候,更重视观众的喜好。演技可以锻炼,观众缘是与生俱来的。其实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呢?就算是刘德华年轻的时候演技不也一样不行吗?观众会受喜欢的演员支配去挑选电影,观众会选择的电影才会得到好的票房,我们才愿意去投资,这就是"小鲜肉"们给电影圈带来的良性循环。”  粉丝会免费传播话题 宣传不用找料  对于制片人和宣传人员来说,这些粉丝以千万为单位计算的“小鲜肉”们更是他们心头所好,比如深受宣传人员青睐的“小鲜肉”鹿晗。北京某宣传公司的宣传总监朱小姐说:“鹿晗的粉丝有600多万,几乎都是活粉,他的每一条微博的评论和转发数都超过十万,有的甚至超过一千万,而我们费尽心力撰写的新闻稿件,评论和转发数的总和都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在我们看来,鹿晗属于自带免费水军的明星,他的粉丝会像病毒软件一样把他的每一条消息散布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根本不用我们操刀,这样的明星谁不爱呢?”  同理,TFBOYS也一样,这个拥有无数“妈妈粉”的鲜嫩组合,粉丝们几乎每天都要把他们的话题刷到微博、网站的热门榜单里。朱小姐说:“找一个粉丝众多的"小鲜肉"偶像来演电影,我们连宣传的资料都不用找,粉丝们自己就会制造了,像吴亦凡在宣传《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粉丝们几乎天天都找个新话题刷到微博热门排行榜上面,让人叹为观止。”虽然朱小姐坦言自己并非这些“小鲜肉”的粉丝,对他们的演技也持保留态度,但是她说:“假如我要做一个中等投资的电影,我肯定要给"小鲜肉"们留个角色,到需要宣传炒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性价比要超过圈内很多二线、甚至一线明星。”  国产电影泡沫经济的充分体现  “小鲜肉”骤然走红并被过度消费,归根结底是国产电影的泡沫所致。《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显示,中国观众在2015年仅用一百多天,就使电影票房突破了百亿大关。  市场越来越好的同时,大量资金也随之涌入,从《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看到,月,国产电影的投资规模就已经高达315亿元,而这个数字到了今天,已经翻倍。大量的资金和高度的消费,让中国电影呈现出泡沫化的发展,资本投机催生了跟风《疯狂的石头》的“疯狂的泡沫”、跟风《泰濉返摹迮菽薄⒏缜啻浩摹扒啻号菽保约按罅肯耐缧∷怠⑼巍⒙⒘餍懈枨IP的“IP泡沫”,而“小鲜肉”只是这众多泡沫的一方面表现,因为资本的逐利性,催生了青春电影的泡沫,让很多本来可以成为佳作的剧本,无法精耕细作,生硬地加入过时的元素,就拍成电影了。饶曙光曾断言:“中国电影已进入"逐利时代"”。影评人“老大爷暗夜骑士”说:“国产电影可能未来十年会面临一个可怕的常态―用最快的速度把IP套现。”而“小鲜肉”们大量涌入电影市场,不过是“套现”的具体表现,娱评人“圈内老鬼”说:“咱们国内的导演现在越来越自信了,一部戏不管剧本烂不烂,不管演员符不符合剧中角色,不管演员演技怎么样,也不怕观众喜不喜欢,只要请来最当红的明星来演,绝对有高票房,果不其然,最后票房都非常高。有些专家很乐观地认为中国电影将很快赶上好莱坞电影,所以老鬼想问问,你看好中国电影的发展吗?”新文化记者 殷维
(责任编辑:HN666)
05/08 02:2004/22 17:3204/22 01:0004/17 08:0404/15 19:2104/15 19:1404/11 03:5304/01 22:39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威廉.杰斐逊.克林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