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好改造回顾与启示2500论文 谁有 能发给我吗?

(1)林则徐;
(2)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或革命、建设中照搬俄国模式、苏联模式等)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文化的差异性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文明。“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借鉴、继承与创新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 忠于民族、国家,追求全民利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儒家强调人格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生命价值、物质价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 提倡仁爱,强调人际和谐:“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兼爱”、“非攻”“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重视人伦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儒家重“信”为立身处世的基础。传统道德提倡“仁、义、礼、智、信”;“亲、慈、友、义、恭、序、信”如敬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就是人伦关系传统要求。
&& 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和以事论理、以史为鉴的道德教化方法:儒家提倡自我道德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二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材料三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中西对比500年》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涵?
(2)根据材料二,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优秀成份?这些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对韩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拳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二: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亭,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
(3)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一成一败,给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5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0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综合练习(一)(文综)历史试题
题型:综合题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德国学者哈耶克说:“从长远来看,人类的事务是受思想力量指引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长期运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经济。在这种土壤中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的统合力量则来自专制君主。因此,“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乃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概括“尊君传统”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秦汉时期的史实指出该传统在思政治实践方面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其对后世制度演变的影响。
近代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汇中,不断嬗变更新。某班同学以此为主题搜集了三段材料:
①张之洞《劝学篇》: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经文,而必先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决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弛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③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演讲: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 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2)请任意选择其中的两段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并结合史实说明其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贡献。
(3)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自由主义能够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影响。
1978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这开启了一个长达l/4个世纪之久,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年代,中国经济也得以转型。有学者指出:“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两次大的思想解:效,都是在邓小平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
(4)结合所学概括两次思想解放讨论的主题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解答题
文化的差异性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文明。“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借鉴、继承与创新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忠于民族、国家,追求全民利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儒家强调人格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生命价值、物质价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提倡仁爱,强调人际和谐:“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非攻”“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重视人伦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儒家重“信”为立身处世的基础。传统道德提倡“仁、义、礼、智、信”;“亲、慈、友、义、恭、序、信”如敬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就是人伦关系传统要求。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和以事论理、以史为鉴的道德教化方法:儒家提倡自我道德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格言》材料二: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材料三: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中西对比500年》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涵?(2)根据材料二,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优秀成份?这些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对韩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文化的差异性目前已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 明的碰撞和交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文明。“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借鉴、继承与创新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忠于民族、国家,追求全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儒家强调人格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生命价值、物质价值。“三军可多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提倡仁爱,强调人际和谐:“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非攻”“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重视人伦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儒家重“信”为立身处世的基础。传统道德提倡“仁义礼智信”“亲慈友义恭序信”,如敬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就是人伦关系的传统要求。
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和以事论理、以史为鉴的道德教化方法:儒家提倡自我道德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二&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材料三&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中西对比500年》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吴老师30日19点直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余老师30日20点直播unit5第二课时 Section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成功实践
――浦东开发的启示与思考
日13:21&&&来源:
E-mail推荐:
  【内容提要】在我国的时代背景下,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8年来浦东开发的规模总量、发展质量、开发能量远远超过预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从政治大局来看,决策浦东开发是展示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政治形象,树立了一面旗帜;从经济大局来看,浦东开发不仅是启动我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杠杆,而且也抓住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释放了积蓄已久的经济潜力;从时代大局来看,党中央决策浦东开发是要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格局下,构筑我国面向新世纪、面向世界的战略高地。  浦东开发开放作为理论指导的成功实践,鲜明地体现在其富有时代特征及上海特点的现代化新城区开发建设的生动探索之中,印证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的深刻时代内涵,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当代先进生产力有机结合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战略选择,体现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成功探索,体现了上海这座中国特大型城市抓住机遇、攻坚破难、振兴发展的勃勃生机,也体现了浦东开发建设者肩负国家使命、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更好发挥浦东新区“在改革开放和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之后,党中央再次对浦东开发开放提出明确要求,做出新的战略部署。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中央政府从一开始就赋予浦东开发全局性的使命: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等论断,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中都有强烈的呼应。可以说,浦东开发正是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一个象征,是与时俱进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项具体实践。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浦东开发开放也走过了18个春秋。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感到,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进程蕴含着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的思想养料。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局高度,总结分析浦东开发的历史进程和探索经验,将激励我们进一步增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一、对浦东开发阶段性成果的基本判断  20世纪90年代初,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开发开放浦东,使上海浦东新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从此,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这块570平方公里的袖珍土地日渐显出其不同寻常的分量,这种分量来自于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所表达的时代精神。  18年的变化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昔日的片片农田已初步建成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功能齐全、产业发展、商业繁荣、人气日增的现代化新城区等等。我们认为,对浦东开发开放18年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可以用总量、质量和能量这“三个量”来递进式地予以判断评估:  第一,规模总量超过规划预期。从现有资料来看,浦东开发之初的目标是“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200亿元,比1990年增加2.5倍”。最大胆的研究报告也只是提出“2000年浦东GDP力争达到500亿、相当于再造大半个上海(1990年上海GDP约为750亿,浦东约60亿)”。实践的步伐把最大胆的预测也抛在后面。2000年浦东新区GDP已经超过1000亿,2007年达到2750亿,占全市的近1/4,占全国的1/90,是1990年上海GDP的近4倍,远远超出当初的预期。与此相应的多项经济指标均是跨越式发展。工业总产值由1990年不足200亿元到2007年跃升到5000亿以上,财政收入从11亿元增加到854亿元,外贸进出口超过1200亿元,吸引外资项目16000余个,合同外资406亿美元;吸引内资企业亦超过万家,注册资本8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500亿,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超过13亿元,两轮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完成后,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第二,发展质量跨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不仅跳过“三来一补”直接引进现代产业的精华,高科技、高附加值等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达464亿元,是1990年的150倍,占全市42.4%,基金总公司占全国46.7%,全社会R&D投入占GDP2.7%。经济效益也超过预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是GDP年均增长率的2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原来浦东城区人均公共绿地0.5平方米,相当于半张报纸那么大,现在已经达到24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1%。工作和生活在浦东的外籍人士已达3万多人,每天进出浦东的各类外籍商务人员达2万多人次,每年来浦东旅游观光的境外游客高达60多万人。  第三,开发能量进一步显现。浦东的“窗口”、“舞台”角色越来越明显,“示范”、“带动”功能日益增强,已成为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展览和国外政要来访的重要地区。浦东开发不仅促成上海连续十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而且为上海老城改造、老企业改组和老职工再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浦东开发开放得到长三角等周边省市的大力支持,客观上也为长三角等周边地区提供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新的平台,体现了国家战略的价值所在。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点到面的时局转换中起到了枢纽作用,从浦东开发这个窗口,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能力,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国家意志和先进生产力需求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许多到访过浦东的外国领导人无不敬佩浦东的巨大进步,并通过浦东看到中国发生的变化,一些对中国发展道路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也明白了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连前台湾“民进党”负责人访问浦东时,也感慨地说:90年代初我来到浦东时,听了你们的规划介绍,心里不相信你们能实现。现在站在东方明珠看下去,比当初规划的还要宏大,“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是强”。可以说,正是基于政治与经济、社会能量的思考,江泽民同志说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这也是对浦东开发阶段性成果的高度概括。  二、对党中央战略决策的深层思考  回顾18年浦东开发开放,我们在看到历史性跨越的同时,会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浦东开发开放会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国家战略?研究和把握中央开放浦东决策的大局思考,对于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提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从政治大局来看,决策浦东开发是展示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政治形象,树立了一面旗帜。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国内外、党内外都有人对改革开放路线能否继续表示怀疑。在我党历史上,也不乏确定了正确路线之后,由于种种偶发事件而改变方向的事例。国内政治风波及“苏东风波”后的中国,也面临重大抉择。小平同志在总结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能在国内和国际风波中站住了脚的原因时,明确地指出了一个基本事实: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国内风波和国际风波面前,我们就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岿然屹立。基于这样一种对大局的清醒判断,小平同志在1989年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改革开放。他还明确提出:“关门可不行”,“要体现出大开放,比过去更开放”,“要进一步把开放的旗帜打出去”。浦东开发开放这面旗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出来的。  小平同志倡导的浦东开发,已经在政治层面由上海市的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上海市委、市政府上世纪80年代一系列战略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央高层的政治决策提供了契机。  1990年的春节到了,上海市主要领导向在上海过春节的小平同志汇报:我们准备再打一场淮海战役,打过黄浦江东岸,开发浦东,再造一个上海。小平同志微笑着频频点头。现在我们知道,上海市委领导的汇报与小平同志决定“要做几件事”的心思不谋而合。春节回到北京后,小平同志对政治局的领导曾说过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他还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浦东的开发,你们要多关心。”在此情况下,一系列紧凑的调研论证展开了,邹家华、姚依林同志先后带队来沪,然后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决策,一项国家战略产生了: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奏响了中国新一轮开发开放的号角。  由政治大局思考做出的战略决策,反映了党中央统筹全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政治胸襟,也体现了巨大的的勇气。如果说,80年代初开放沿海5个特区,主要是从多年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那么,90年代初,小平老人家和党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则是从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制裁”、封锁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从怀疑改革开放的旗帜还能打多久的思想疑虑中解放出来;从能否由南方特区的开放扩大到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开放的信心不足中解放出来。对此,小平同志谈到:“上海开放了,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要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可以说,浦东的开发,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拿出中国最发达、最富庶的区域来继续改革开放的试点,因此,浦东开发开放不仅是在建设一个新“城”,更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探索一条新“路”。这一重大举措足以证明中国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阶段的义无返顾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现实的政治需要,也是对国内外疑虑的有力回答。  历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这其中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政治智慧!在我党历史上不乏因偶发事件而打断历史进程的教训。比如,党的八大曾确认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态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此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的波兰、匈牙利事件以及此后的苏共二十大,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高层改变了方向,认为还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并且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再发展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再如庐山会议由反左向反右的转向,等等。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小平同志和党中央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准确把握并驾驭政治大局,从而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推动浦东开发开放成为事关中国政治大局的国家战略。  其次,从经济大局来看,浦东开发不仅是启动我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杠杆,而且也抓住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释放了积蓄已久的经济潜力。小平同志是从国家发展的大局来确定浦东开发目标的。1990年3月,在宣布浦东开发前,小平同志在谈到国际形势与经济问题时说:经济能不能避免滑坡,翻两翻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因此,他要求中央负责同志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日,小平同志亲自在上海锦江饭店,面对着浦东的地图和模型,部署并评说着: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正是按照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党的十四大作出决定: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从此,上海浦东担当了启动大局的“龙头”,浦东开发的立意得到了质的升华。  如果说基于政治大局的考量使浦东开发应运而生,那么连续18年的迅猛发展,背后更有着丰裕的经济资源的支撑。这具体体现在浦东开发在经济大局上的三个独特机遇:  一是黄浦江东岸存在着巨大的级差地租效应。由于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18年前的浦东基本上还沉湎于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宁静之中,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落差。这是历史的遗憾,也是历史的机遇。只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开通后,经济势能如高山落石,表现为级差地租的经济能量和开发价值将会迅速迸发出来。事实证明,浦东开发18年社会总投入7500亿,但是2007年全口径税收就超过1500亿,有着很高的回报率。  二是从区域位置来讲,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邻近世界环球航线,拥有中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工农业总产值近一半的长江流域这样的最广阔腹地;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携黄金海岸中点与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的地利之便,产业基础好,市场腹地广阔,人员素质较高,可以两个扇面集聚国内外的资源,这使浦东开发具有以点带面的区域大开发龙头效应。  三是从国际上看,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带来机遇,国际间经济和科技的较量日趋激烈也给我们带来挑战。从机遇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全球化,世界性产业结构大调整,形成全球性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发达国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很多资本在找出路,跨国公司把眼光投向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投向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上海。从挑战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宏观上比拼国家的经济总量(GDP)和综合国力,在微观上比较企业实力和500强企业的数量,在中观上则较量中心城市的竞争力。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史证明,一个国家增长势头旺盛的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某些大城市,这些城市具有人才、资金、商品、技术和信息的聚散功能和创新功能,成为某些周边地区的“发展极”,必将带动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因此,为了有效提高我国经济中观层面的竞争力,中国需要寻找一个能和国际中心城市对话的城市。作为中国金融、贸易、工业的发祥地和特大型城市的上海和有巨大的增长能级的上海浦东,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选为代表国家来参与全球竞争和合作,浦东开发开放则成为中国构建国际城市间对话的一个综合平台。  总而言之,在经济大局的考量中,小平老人家和党中央敏锐地把握了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态势进一步显现、国际资本排浪式寻求新的投资空间的实际;同时,又准确地把握了上海近代城市化开发进程中存在的黄浦江两岸不对称发展、黄浦江以东广袤的农村化地区所具有的巨大开发空间的实际;此外,还宏观地把握了上海浦东处于通江达海的交汇点,可以把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结合起来的两个扇面辐射空间的实际,从而使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获得强劲的经济支撑。  第三,从时代大局来看,党中央决策浦东开发是要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格局下,构筑我国面向新世纪、面向世界的战略高地。对此,小平同志是十分急迫的。他多次要求上海与浦东的同志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小平同志对浦东开发的紧迫感,是由世纪之交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民族振兴的紧迫性产生的。纵览当今世界,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无一不在谋划如何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抢占经济、科技、文化的制高点,为21世纪的发展和竞争取得相对有利的地位。这种时代的发展与国际竞争的大局,正是小平同志构思浦东开发的宏观背景。他说:“深圳是面对着香港的,珠海是面对着澳门的,厦门是面对着台湾的,”而“浦东是面向世界的”&。小平同志要求浦东开发“面向世界”、“后来居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争得中国的应有位置。  时代大局的紧迫感与时代的战略机遇是相伴而生的。如果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比喻浦东开发的决策背景,那么,时代主题及国际环境则是“天时”。浦东开发有了政治和经济大局的背景,还需要时代大局的保障,相当于赤壁之战的“东风”。如果没有对时代主题的准确判断,就不可能有浦东开发的战略决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小平同志通过对国际局势的观察,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在这一判断下,中国有可能迎来一个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必须抓紧时间搞建设、搞开发。浦东开发开放就是党中央在这一时代大局判断下的战略决策。中央敢于集中优势资源放在沿海、放在浦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国际局势的准确判断和把握。自从浦东开发开放这艘巨轮起航后,改革开放的大潮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从沿海到沿边沿江,从东部到中西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全方位打开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  三、对浦东开发实践特色的初步探讨  浦东开发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成功实践,鲜明地体现在其富有时代特征及上海特点的现代化新城区开发建设的生动探索之中,其特色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  第一,在政治布局上,全过程发挥政治优势,把握好党的领导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浦东开发开放寄托着小平老人家的殷切期望,凝聚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和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及智慧。回顾思源,浦东开发开放之所以一步一个脚印迈向前进,最根本的保证,是党中央始终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从而最大程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区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为浦东开发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推动下,国务院部委深入指导,全国上下、各省市支援和参与浦东开发建设。从国家出台各项功能性政策,到“省部楼宇”建设,再到近年来中央10多个部委在浦东开展20多项改革试点,浦东开发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国家大局的支撑。作为浦东开发开放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开创性、坚韧性与操作性的统一,高举旗帜,登高望远,总揽全局,与时俱进,把浦东开发开放与加快振兴上海这座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起来,全力以赴,全市聚焦,表现出很强的政治号召力与资源整合力。一是开发力量聚焦,从全国招聘、全市抽调大批业务骨干和领导人才,充实浦东开发一线力量;二是重点工程聚焦,连续几年“头号工程”放在浦东;三是大项目、大市场聚焦,大企业、大机构东迁;四是重大战略聚焦,先后聚焦张江高科技、陆家嘴金融、三林世博园区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也是浦东开发开放的特色所在。  特大型中心城市的更新改造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凸现时期。能否保持社会稳定,是对我们的政治考验。浦东开发开放以来,10万余户城市居民动迁、40万农民离开土地、40万浦西居民迁入浦东、100多万外来人口来到浦东,在如此剧烈的社会变动下,浦东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基本稳定,这的确是一个奇迹,许多来过浦东考察的外国代表团也都佩服。奇迹的产生,首先就是因为浦东始终坚持开发到哪里,党的组织领导就到哪里,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为开发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例如陆家嘴中心绿地几千户人家的动迁,浦东高尔夫球场征地安置改革试点工作等,都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由机关干部一家一户上门动员,做群众工作稳妥解决的。  党的领导更直接体现在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经受考验面前。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全社会投入了7000多亿建设资金,这么大的资金流,如何保证党员干部队伍的清正?历届市委及浦东新区党委提出坚持“以一流的党建带动一流的开发”,并设置“高压线”、“警戒线”,实行派出、电子监察,大力弘扬以“争创一流的意识、建功立业的抱负、忘我工作的境界、廉洁自律的情操、海纳百川的胸襟”为主旋律的浦东精神,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建设,使得浦东新区干部队伍从总体上保持了和战斗力。  浦东开发开放18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仅可以和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而且可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正是由于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以一流的党建带动一流的开放,强调把党的建设与浦东开发建设相结合,才使得浦东新区在社会剧烈变革的同时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不到这点的,是党的坚强领导凝聚了人心、保持了活力,开创了浦东发展事业的新篇章。  第二,在管理布局上,大幅度改革行政机构框架,把握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之一,而这种经济体制对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浦东开发的实践中探索新的政企、政社关系。市委按照精简、整合、高效的原则,在浦东新区探索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政府不直接管理企业,不设行业管理局,职能部门实行大系统整合,这在全国也是走得比较早的。现在看来,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改革要求。由于采用了改革方案,浦东新区成立时,只有10个局、800名机关编制,这在当时是极其精简的。当时,浦东新区由三区两县合并而来,仅川沙县的干部就有1400名,而管委会只能留下300名干部,因此当时人员分流的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最后建立起这个小政府,和兄弟区县相比,机构减少了2/3,人员减少了1/3。2000年新区建政,成立了四套班子,仍然保持了小政府的架构。  与此同时,按照“减、放、转”的思路,调整政府职能,在小政府基础上建设有限政府。减,就是精简审批权限,行政审批从724项减为220项,在微观层面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使企业成为市场运作主体。放,就是将许多事务性、辅助性、技术性工作交给中介机构去做,将决策和具体执行分离开来。转,就是把一些不适宜再由政府部门管的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转变职能。机构改革的实践,对机关干部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浦东新区党政机构坚持“三管齐下”,改进干部作风。一是抓养成教育,联系浦东实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统一思想认识。二是抓制度规范,通过市场招标、政府采购、民主集中决策,用制度管人、管财、管物、管事。三是抓反馈,请社会机构对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社会化测评,并原汁原味抓反馈抓整改。通过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市场经济要素的运转速度和配置效率,为各类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在功能布局上,抓统筹培育现代城市功能,把握好开发区与城市化的关系。  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借鉴深圳经验的基础上,从上海的实际出发创造性提出“不搞特区搞新区、不搞经济技术开发区搞新城区”的总体思路,提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指导方针,提出要把浦东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成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功能载体。在这些总体思路、方针和目标定位指导下,市委进一步提出了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金融贸易先行和高新技术先行的战略原则,从一开始就高起点规划和建设,积极培育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核心功能。一是按照规划及基础设施先行的思路,扭住功能开发这个“牛鼻子”,在城市布局上使产业园区、保税区、空港、海港以及现代居住区形成“多心组团”,有分有合,不再走简单扩张的老路。这个指导思想使浦东少走很多弯路,较好地处理了建设与环境、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布局及各项现代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破坏性建设造成的返工及浪费,也较好地发挥了基础设施的效能。实践证明,规划的优劣决定开发的好坏,基础设施的先行才能带动城区的整体开发。浦东很多功能小区正是因为规划的成功及基础设施的配套,才得以迅速成长,才这样光彩夺目。当然,在坚持谋定而后动、规划先行的同时,还要确保规划的先进性以及规划实施的稳定性,要在保持稳定中不断完善,并且完善的过程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回头再看看,我们的功能规划当然也还有不足之处,如一些道路过宽及路网密度不够,对城市商业及居住功能形成了某些限制等,但总体上是系统配套并富有远见的,推动了开发区向城市化的进程。二是金融贸易及高新技术先行,奠定了浦东新区在上海诸区县中的独特功能,形成互补与服务的特殊作为,从而使浦东新区有机地融入全市的大局,“东西联动”一体发展。三是始终坚持浦东不能仅仅是一个工业园区、更应该瞄准当今世界城市建设的新理念,使得生产力布局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城区建设带动郊区改造,为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在产业布局上,高起点集聚现代经济精华,把握好引进和创新的关系。  与很多开发区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做起不同,浦东开发开放起点较高,一些不符合产业导向和环保要求的企业被挡在门外,体现了对产业布局新的认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扩大开放的同时,浦东的产业要向高处走,力争站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高端。18年来,浦东累计吸引外资400多亿美元,23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浦东投资了635个项目,90多家跨国公司在浦东设立了地区总部,引进产业的数量与能级为上海跨世纪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巩固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势的同时,自主创新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建设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创新投入,特别是在IT产业上实现突破性进展,引领“中国芯”跨越几个世代。据统计创新经济总量2007年已达2700亿元,涌现出振华港机、展讯通信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的自主创新型企业,浦东新区也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总而言之,浦东开发开放不仅是建设一座新城,而且是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现代化新城区开发之路。市委、市政府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的战略决策,坚持“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想深一步”,把浦东开发与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紧紧联系起来,与纵深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大局紧紧联系起来,与加快振兴上海这座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紧紧联系起来,赋予浦东开发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也在实践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特色与特征。  四、浦东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回顾总结浦东开发开放18年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浦东开发开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创造性的实践,在服务全市和全国中加快自身发展,初步实现了开发开放的预期目标。18年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在发展定位上,坚持立足国家战略,坚持规划的高起点、产业的高起点和发展的高起点,坚持按经济规律实现土地级差收益,不搞低地价竞争,坚持立足于国家大局,以要素市场体系和专业服务体系为突破,对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  启示之二:在发展路径上,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从体制外打开缺口、做大增量,激活体制内能量,提高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浦东在开放中集聚世界经济精华,大胆吸纳或借鉴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有效发挥了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启示之三:在发展动力上,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努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大胆创新城市开发投融资方式,积极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断突破发展的瓶颈,在制度层面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启示之四:在发展布局上,坚持东西联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在优化区域经济格局中发挥作用。浦东在全市、全国的支持下加快发展,拓展功能,构筑连接全国、辐射世界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使大上海走出发展困境抓住振兴机遇,也促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启示之五: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提高一体化发展、精深化开发、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树立城乡统筹、惜土如金、环境优先的理念,以开发区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初步形成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启示之六:在发展目标上,坚持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处理好发展和民生的辩证关系,初步建立了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看病、就学、出行、购物更加方便,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启示之七:在发展步骤上,&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确立了“缩短战线、扩大战果、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开发一片、建成一片”的滚动推进思路,在每个阶段把握方向,逐步推出亮点,力求有序推进。  启示之八:在发展重点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聚焦效应。市委、市政府不仅在人才、项目、工程等方面全市聚焦浦东,而且在浦东开发不同领域也都贯彻了倾斜方针:在行政领域,要求浦东新区聚焦于转变职能、提高效能;在社会领域聚焦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发育社区组织功能;在经济领域,聚焦于壮大多种所有制企业这一市场主体;在产业领域,聚焦金融、研发创新等核心功能。  启示之九:在发展支撑上,坚持把人作为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努力营造创业、创新的热土,以市场经济、市场机制选人、用人、留人,大力推进人才国际化,通过构筑人才高地提升了区域的创新能力。  启示之十:在发展保障上,坚持赋予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事权和法规政策资源,坚持以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努力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区域性大党建格局,有效促进了科学发展、和谐建设。  总之,18年浦东开发开放,印证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时代内涵,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当代先进生产力有机结合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战略选择;体现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成功探索;体现了上海这座中国特大型城市抓住机遇、攻坚破难、振兴发展的勃勃生机;也体现了浦东开发建设者肩负国家使命、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日,国务院批准在浦东新区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并且强调这是“中央新时期推进浦东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中央对新时期浦东开发开放的再部署”。以此为标志,浦东开发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其主题词就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为动力,为全市、全国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作出新的探索。进入新时期,浦东更要发奋进取,不辱使命,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的要求,推动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推动服务全国取得更大效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再创辉煌!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赵晶)
我要发表留言
匿名发表&&署名: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