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可以看av的网站2015在,线看的w.ang。

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PLC可编程控制器在油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pdf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PLC可编程控制器在油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pdf 科技慵报开发与经济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ECONOMY
2003年第 l 3卷第 6期文章辖号:(80—02
收稿日期: PLC可编程控制器在油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黄改娟摘要:简要介绍了油墨生产的工艺流程,阐述了 PLC可螭程序控制器在油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情况。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油墨自动化生产线;混合罐;缓冲罐;研磨机中圈分类号:TQ206
文献标识码:A 油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印刷品的印刷效果。近年来,我国印刷行业突飞猛进。彩版的增多及印刷速度的提高对油墨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市场。太原高氏劳瑞油墨化学有限公司新建了一条全自动化图 l
工艺流程框图油墨生产线,以确保在生产过程中配料的准确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1
工艺描述在油墨生产中,物料流程一般为:通过开袋机将进厂的所有粉状原料装入粉料仓,粉料仓再传输至日用量筒仓。以满足每天生产油墨所需的粉料(来源:淘豆网[/p-.html])。日用量筒仓有上下限控制,当粉料料位下降达到下限值时,系统会及时给以补充,当料位达到上限时停止补充粉料。系统设计有 3台配料秤、2台油料秤和 l台粉料秤,秤的工作是根据上位机下传的配方自动启动进行配料的。油料秤从原料油罐区取料,配好料后送至混合罐;粉料秤从日用料筒仓中取料,配好料后也送至混合罐,油料和粉料通过高速搅拌机在混合罐预混合后传至缓冲罐。缓冲罐的料是为研磨机所备,预混合料经过初、细研磨机研磨后,输送至调整罐,调整罐的墨即为基墨,基墨经检测后,人工计算出所需调整的油量,所需加的调整油通过 2号油料配料秤配料后,传至调整罐,待调整合格后即可出料。其工艺流程框图如图 l所示。 2
硬件配置(见表1) 3
程序设计测和管理,也可建立现场自动指挥系统等。(4)5S技术的整体结合。由上述各种技术整体结合构成的系统是高度自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 GIS系统。这种系统不仅具有自动、实时地采集、处理和更新数据的功能,而且能智能型地分析和应用数据,为各种应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并回答用户可能提出的复(来源:淘豆网[/p-.html])杂问题。 3
测绘学科的发展前景综上所述。由于 5s技术,特别是 GIS技术的发展,使得测绘科学与各相关学科融合而成为地学信息科学,并将成为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学科走向综合的时代特点决定的。目前,测绘已由传统的测绘手段转向数字化测图、成图,由传统的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并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参考文献【1】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第一作者简介:王笑波,女,1973年生,山西省太原市人,199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助理讲师,山西农业大学太原园艺学院,S Techniques and bination with Surveying and M apping W ANG X.aO.bo ABSTRA 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tents and features of five modem
techniques of global posi(来源:淘豆网[/p-.html])tioning system (GPS),digital photographic system (DPS),remote—sensing system (R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and experts system (ES)(called 5S for short),and describes briefly the technical revolution and developing prospect caused by binations of 5S techniques for the subject of remote—sens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KEY WORD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digital photographic system (DPS);remote—sensing system (RS); geographical inform(来源:淘豆网[/p-.html]) ation system (GIS);experts system (ES);surveying and mapping l8O 维普资讯 PLC可编程控制器在油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 信息产业裹 1
油■自动化生产线的硬件配置序号 代 号 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01 PUTER
计算机 IBM
SIMA11C S7—400
可编程控制器 CPU4l2—2DP
接口模块 IMl35—2DP
电源模块 PS307
模拟量输入模块 AI8×RTD
模拟量输出模块 AIl8×l2Bit
数字量输入模块 DI32×de24
数字量输出模块 DO16×Relay
530mm(来源:淘豆网[/p-.html])
3 根据工艺要求.程序分成 8部分,即粉料筒仓子程序(P01),粉料秤子程序(isI),I号油料秤子程序(LSOI).2号油料秤子程序(LS02),混合罐子程序(MT),缓冲罐子程序(BT).研磨机子程序(CO01、CO02),调整罐子程序(LT01一LT04 )。现将每个子程序的功能介绍如下。 3.1
粉料筒仓子程序(P01) 所有的粉料筒仓都装有称重传感器.称重显示仪表安装于现场.以便于现场卸料人员观看,称重表的二次输出信号(4mA 一20mA),通过 PLC模拟量输入模块接入 PLC,再通过 bus总线与上位机通信,上位机显示屏幕上即可以棒状形式及吨位同时显示筒仓的料位,每个日筒仓都设有上、下限控制,程序通过检测.会自动给日筒仓补充粉料。 3.2 粉料秤子程序(PS1) 粉料秤上装有上限保护开关和称重传感器,秤的实际值以棒状及千克值在上位机上显示,根据上位机所下达的配方,逐个启动所需粉料.当配料结束后.将所配料卸至混合罐(MT),粉料排空,结束配料子程序。 3.(来源:淘豆网[/p-.html])3
l号油料秤子程序 l号油料秤上装有上限保护开关和称重传感器,秤的实际值以棒状及千克值在上位机上显示,液体秤上装有搅拌器.当液体配料结束后搅拌一定时间,搅拌时间可作为工作参数.由操作人员进行修改.到达规定的搅拌时间后,液体秤自动排料到目标罐.在液体排空后.打开吹扫阀, 用压缩空气吹扫一定时间将管道的液体一同排至目标罐。 3.4
2号液体秤子程序 2号液体子程序与 l号液体秤基本相同,只是所对应的目标罐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3.5 混台罐子程序混合罐是高速预分散罐.混合罐上的搅拌器通过高速预分散将所配油料及粉料进行充分混合后.研磨机才可进行研磨.由于高速预分散是一个散热过程,所以混合罐上装有温度传感器,当温度高于混合罐的设定上限值时,系统打开冷却水阀门进行冷却,当温度低于下限时.关闭冷却水闷门。混合罐上装有上限保护开关及称重传感器.秤的实际值以棒状及千克值在上位机上显示,当液位低于某一参数值时(该参数作为工作参数,可由操作员修改).混合罐上的搅拌器关闭。在混合罐旁边装有现场需人工填加的一(来源:淘豆网[/p-.html])些小料手动确认按钮及指示灯。 3.6 曩冲罐子程序缓冲罐在这里起中间缓冲连接作用.混合好的混合液放在缓冲罐以备下一工序研磨取料。缓冲罐上装有称重传感器,秤的实际值以棒状及千克值在上位机上显示,当液位高于某一参数值时(该参数作为工作参图 2 系统主程序框图数.可由操作员修改),研磨机才能启动。 3.7 研磨机部分生产线上有 l台粗研磨机 MD50和 l台细研磨机 COBRA501,这两台机器的运行参数既可由机器的本地控制柜控制.也可通过总线与上位机连接,由上位机控制。在细研磨机后装有基墨接料斗与过滤器.在接料斗上有上、下限控制开关,当接料斗到达上限时.排料泵启动,将基墨通过过滤器排入对应的 LTx。过滤器为两个.正常使用时只有 1个被激活, 过滤器前的压力表用来检测过滤器是否堵塞.当过滤器前的压力超过设定值时.系统超压报警,停止该过滤器工作,同时激活另一个过滤器。此时工作人员应即时清理堵塞的过滤器,以备使用。 3.8 调整罐部分当一个批次研磨完后,由检测人员进行检测,通过计算,如果需要调整,则(来源:淘豆网[/p-.html])必须创建一个调整工序.调整工作配方输入后.控制系统自动启动 2号液体配料秤,并将所配料排至目标罐。 3.9
系统的主程序框圈前面分别介绍了每个子程序所包含的内容.每个子程序之间的相互调用的系统主程序框图如图 2所示。 4
结束语整条生产线生产过程在首先输入目标罐.即调整罐罐号和该罐所需存放的油墨配方后,激活配方.系统将自动启动.可做到无人值守.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产量.同时还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系统已正常运行半年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第一作者简介:黄改娟.女,1964年生.山西省临猗县人.1985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工程师,太原高氏劳瑞油墨化学有限公司,山西省太原市东岗路 230号,030012. Application of PLC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in Printing I.....n......—k—Automatic Production Line HUANG Gai-juan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echnical process of the production of printing ink, and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PLC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in printing ink automatic production line. KEY W ORDS:proprinting ink automabrader l8l 维普资讯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PLC可编程控制器在油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pdf.pdf
文档介绍:
PLC可编程控制器在油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pdf 科技慵报开发与经济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ECONOMY
2003年第 l 3卷第 6期文章辖号:(80—02
收稿日期: PLC可编程控制器在油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黄改娟摘要:简要介绍了油墨生产的工艺流程,阐述了 PLC可螭程序控制器在油墨自...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Philips飞利浦3位3米一体芯大功率插座 4000W 插排插线板接线板【品牌 工艺 款式 规格 评论 正品】-1号店
关注我们:
Philips飞利浦3位3米一体芯大功率插座 4000W 插排插线板接线板
1号店客户端下单更方便
本商品由1号店自营提供
手机购买仅需?,立即扫码购买
【品牌】: 飞利浦PHILIPS
【开关】:总控
【线长】:3M
【颜色】:白色
【规格】:两位国标组合孔
【类型】:一体芯结构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生产地:中国惠州
如发现商品介绍信息有误,您可以点击【 】反馈给我们,谢谢。
您暂时不能对商品进行评价
抱歉,您暂时不能对该商品进行评价,可能有以下原因:
1、 您可能没有在1号店购买过该商品。
2、 您购买了该商品,但还没确认收货,或订单还未完成。3、 您已经评价过该商品。
因厂家更改商品包装、场地、附配件等不做提前通知,以下内容仅供参考!给您带来的不变还请谅解。谢谢
*问题类型:
提问小贴士:
因厂家更改商品包装、产地、附配件等不做提前通知,且每位咨询者购买情况、提问时间等不同。为此,客服给到的回复仅对提问者3天内有效,其他网友仅供参考!给您带来的不便还请谅解,谢谢!
您的问题已经收到,我们将尽快回复(9-18点)
感谢您为其他会员做出的帮助,请在此填写您的回答,字数请限定在20~100之间!
回复小贴士
1、1号店鼓励您对已有的产品问题做出解答,一个问题只能回答一次。
2、问答字数限制:10~100个字以内。
3、若您提交信息出现与产品无关的冗余信息或涉及广告、比价、重复反馈、不实 评论、恶意评论、粗口、危害国家安全等不当言论时,或经1号店查实您存在自问 自答等作弊行为,1号店有权予以删除其内容。
选择手机号码
入网地区中国
未找到匹配的手机号码,请重新搜索
加入购物车
由于商品在各地的价格和库存不同请选择您的收货地第五部分 动量和能量第一讲 基本知识介绍一、冲量和动量1、冲力(F—t图象特征)→&冲量。冲量定义、物理意义冲量在F—t图象中的意义→从定义角度求变力冲量(F对t的平均作用力)2、动量的定义动量矢量性与运算二、动量定理1、定理的基本形式与表达2、分方向的表达式:ΣIx&=ΔPx&,ΣIy&=ΔPy&…3、定理推论:动量变化率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即=ΣF外&三、动量守恒定律1、定律、矢量性2、条件a、原始条件与等效b、近似条件c、某个方向上满足a或b,可在此方向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四、功和能1、功的定义、标量性,功在F—S图象中的意义2、功率,定义求法和推论求法3、能的概念、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4、功的求法a、恒力的功:W = FScosα= FSF&= FS&Sb、变力的功:基本原则——过程分割与代数累积;利用F—S图象(或先寻求F对S的平均作用力)c、解决功的“疑难杂症”时,把握“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要点五、动能、动能定理1、动能(平动动能)2、动能定理a、ΣW的两种理解b、动能定理的广泛适用性六、机械能守恒1、势能a、保守力与耗散力(非保守力)→&势能(定义:ΔEp&=&-W保)b、力学领域的三种势能(重力势能、引力势能、弹性势能)及定量表达2、机械能3、机械能守恒定律a、定律内容b、条件与拓展条件(注意系统划分)c、功能原理:系统机械能的增量等于外力与耗散内力做功的代数和。七、碰撞与恢复系数1、碰撞的概念、分类(按碰撞方向分类、按碰撞过程机械能损失分类)碰撞的基本特征:a、动量守恒;b、位置不超越;c、动能不膨胀。2、三种典型的碰撞a、弹性碰撞:碰撞全程完全没有机械能损失。满足——m1v10&+ m2v20&= m1v1&+ m2v2&m1&+&&m2&=&&m1&+&&m2解以上两式(注意技巧和“不合题意”解的舍弃)可得:v1&=&,& v2&=&对于结果的讨论:①当m1&= m2&时,v1&= v20&,v2&= v10&,称为“交换速度”;②当m1&<<&m2&,且v20&= 0时,v1&≈&-v10&,v2&≈&0&,小物碰大物,原速率返回;③当m1&>>&m2&,且v20&= 0时,v1&≈&v10&,v2&≈&2v10&,b、非(完全)弹性碰撞:机械能有损失(机械能损失的内部机制简介),只满足动量守恒定律c、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的损失达到最大限度;外部特征:碰撞后两物体连为一个整体,故有v1&= v2&=&3、恢复系数:碰后分离速度(v2&-&v1)与碰前接近速度(v10&-&v20)的比值,即:e =&&。根据“碰撞的基本特征”,0&≤&e&≤&1&。当e = 0&,碰撞为完全非弹性;当0&<&e&<&1&,碰撞为非弹性;当e = 1&,碰撞为弹性。八、“广义碰撞”——物体的相互作用1、当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不是很短,作用不是很强烈,但系统动量仍然守恒时,碰撞的部分规律仍然适用,但已不符合“碰撞的基本特征”(如:位置可能超越、机械能可能膨胀)。此时,碰撞中“不合题意”的解可能已经有意义,如弹性碰撞中v1&= v10&,v2&= v20的解。2、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机械能损失的重要定势:-ΔE =&ΔE内&= f滑·S相&,其中S相指相对路程。第二讲 重要模型与专题一、动量定理还是动能定理?物理情形:太空飞船在宇宙飞行时,和其它天体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但是,飞船会定时遇到太空垃圾的碰撞而受到阻碍作用。设单位体积的太空均匀分布垃圾n颗,每颗的平均质量为m ,垃圾的运行速度可以忽略。飞船维持恒定的速率v飞行,垂直速度方向的横截面积为S ,与太空垃圾的碰撞后,将垃圾完全粘附住。试求飞船引擎所应提供的平均推力F 。模型分析:太空垃圾的分布并不是连续的,对飞船的撞击也不连续,如何正确选取研究对象,是本题的前提。建议充分理解“平均”的含义,这样才能相对模糊地处理垃圾与飞船的作用过程、淡化“作用时间”和所考查的“物理过程时间”的差异。物理过程需要人为截取,对象是太空垃圾。先用动量定理推论解题。取一段时间Δt&,在这段时间内,飞船要穿过体积ΔV = S·vΔt的空间,遭遇nΔV颗太空垃圾,使它们获得动量ΔP&,其动量变化率即是飞船应给予那部分垃圾的推力,也即飞船引擎的推力。&=&&=&&=&&=&&= nmSv2如果用动能定理,能不能解题呢?同样针对上面的物理过程,由于飞船要前进x = vΔt的位移,引擎推力须做功W =&x ,它对应飞船和被粘附的垃圾的动能增量,而飞船的ΔEk为零,所以:W =&ΔMv2即:vΔt =&(n m S·vΔt)v2得到:&=&nmSv2两个结果不一致,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分析动能定理的解题,我们不能发现,垃圾与飞船的碰撞是完全非弹性的,需要消耗大量的机械能,因此,认为“引擎做功就等于垃圾动能增加”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在动量定理的解题中,由于I =&t&,由此推出的&=&必然是飞船对垃圾的平均推力,再对飞船用平衡条件,的大小就是引擎推力大小了。这个解没有毛病可挑,是正确的。(学生活动)思考:如图1所示,全长L、总质量为M的柔软绳子,盘在一根光滑的直杆上,现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以恒定的水平速度v将绳子拉直。忽略地面阻力,试求手的拉力F 。解:解题思路和上面完全相同。答:二、动量定理的分方向应用物理情形:三个质点A、B和C ,质量分别为m1&、m2和m3&,用拉直且不可伸长的绳子AB和BC相连,静止在水平面上,如图2所示,AB和BC之间的夹角为(π-α)。现对质点C施加以冲量I ,方向沿BC ,试求质点A开始运动的速度。模型分析:首先,注意“开始运动”的理解,它指绳子恰被拉直,有作用力和冲量产生,但是绳子的方位尚未发生变化。其二,对三个质点均可用动量定理,但是,B质点受冲量不在一条直线上,故最为复杂,可采用分方向的形式表达。其三,由于两段绳子不可伸长,故三质点的瞬时速度可以寻求到两个约束关系。下面具体看解题过程——绳拉直瞬间,AB绳对A、B两质点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1&,BC绳对B、C两质点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2&;设A获得速度v1(由于A受合冲量只有I1&,方向沿AB ,故v1的反向沿AB),设B获得速度v2(由于B受合冲量为+,矢量和既不沿AB ,也不沿BC方向,可设v2与AB绳夹角为〈π-β〉,如图3所示),设C获得速度v3(合冲量+沿BC方向,故v3沿BC方向)。对A用动量定理,有:I1&= m1&v1& & & & & & & & & & & & & & & & &①B的动量定理是一个矢量方程:+= m2&,可化为两个分方向的标量式,即:I2cosα-I1&= m2&v2cosβ & & & & & & & & &②I2sinα= m2&v2sinβ & & & & & & & & & & & ③质点C的动量定理方程为:I - I2&= m3&v3& & & & & & & & & & & & & &④AB绳不可伸长,必有v1&= v2cosβ & & & & & ⑤BC绳不可伸长,必有v2cos(β-α) = v3& & &⑥六个方程解六个未知量(I1&、I2&、v1&、v2&、v3&、β)是可能的,但繁复程度非同一般。解方程要注意条理性,否则易造成混乱。建议采取如下步骤——1、先用⑤⑥式消掉v2&、v3&,使六个一级式变成四个二级式:I1&= m1&v1& & & & & & & & & & & & & & & & & & & & &⑴I2cosα-I1&= m2&v1& & & & & & & & & & & & & & & & ⑵I2sinα= m2&v1&tgβ & & & & & & & & & & & & & & & &⑶I - I2&= m3&v1(cosα+ sinαtgβ) & & & & & & & & &⑷2、解⑶⑷式消掉β,使四个二级式变成三个三级式:I1&= m1&v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㈠I2cosα-I1&= m2&v1& & & & & & & & & & & & & & & & & & & & ㈡I = m3&v1&cosα+ I2& & & & & & & & & & && & & & & & &&&㈢3、最后对㈠㈡㈢式消I1&、I2&,解v1就方便多了。结果为:v1&=&(学生活动:训练解方程的条理和耐心)思考:v2的方位角β等于多少?解:解“二级式”的⑴⑵⑶即可。⑴代入⑵消I1&,得I2的表达式,将I2的表达式代入⑶就行了。答:β= arc tg()。三、动量守恒中的相对运动问题物理情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辆车,车内有一个人和N个铅球,系统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现车内的人以一定的水平速度将铅球一个一个地向车外抛出,车子和人将获得反冲速度。第一过程,保持每次相对地面抛球速率均为v ,直到将球抛完;第二过程,保持每次相对车子抛球速率均为v ,直到将球抛完。试问:哪一过程使车子获得的速度更大?模型分析:动量守恒定律必须选取研究对象之外的第三方(或第四、第五方)为参照物,这意味着,本问题不能选车子为参照。一般选地面为参照系,这样对“第二过程”的铅球动量表达,就形成了难点,必须引进相对速度与绝对速度的关系。至于“第一过程”,比较简单:N次抛球和将N个球一次性抛出是完全等效的。设车和人的质量为M ,每个铅球的质量为m 。由于矢量的方向落在一条直线上,可以假定一个正方向后,将矢量运算化为代数运算。设车速方向为正,且第一过程获得的速度大小为V1&第二过程获得的速度大小为V2&。第一过程,由于铅球每次的动量都相同,可将多次抛球看成一次抛出。车子、人和N个球动量守恒。0 = Nm(-v) + MV1&得:V1&=&v & & & & & & & & & & & & & & & & & &①第二过程,必须逐次考查铅球与车子(人)的作用。第一个球与(N–1)个球、人、车系统作用,完毕后,设“系统”速度为u1&。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运动合成法则,铅球对地的速度并不是(-v),而是(-v + u1)。它们动量守恒方程为:0 = m(-v + u1) +〔M +(N-1)m〕u1得:u1&=第二个球与(N -2)个球、人、车系统作用,完毕后,设“系统”速度为u2&。它们动量守恒方程为:〔M+(N-1)m〕u1&= m(-v + u2) +〔M+(N-2)m〕u2&得:u2&=&&+&第三个球与(N -2)个球、人、车系统作用,完毕后,设“系统”速度为u3&。铅球对地的速度是(-v + u3)。它们动量守恒方程为:〔M+(N-2)m〕u2&= m(-v + u3) +〔M+(N-3)m〕u3得:u3&=&+&&+&以此类推(过程注意:先找uN和uN-1关系,再看uN和v的关系,不要急于化简通分)……,uN的通式已经可以找出:V2&= uN&=&&+&&+&&+ … +&即:V2&=&& & & & & & & & & & & & & & & &②我们再将①式改写成:V1&=&& & & & & & & & & & & & & & & & & & & & ①′不难发现,①′式和②式都有N项,每项的分子都相同,但①′式中每项的分母都比②式中的分母小,所以有:V1&> V2&。结论:第一过程使车子获得的速度较大。(学生活动)思考:质量为M的车上,有n个质量均为m的人,它们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现在车上的人以相对车大小恒为v、方向水平向后的初速往车下跳。第一过程,N个人同时跳下;第二过程,N个人依次跳下。试问:哪一次车子获得的速度较大?解:第二过程结论和上面的模型完全相同,第一过程结论为V1&=&&。答:第二过程获得速度大。四、反冲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定式物理情形:如图4所示,长度为L、质量为M的船停止在静水中(但未抛锚),船头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人,也是静止的。现在令人在船上开始向船尾走动,忽略水的阻力,试问:当人走到船尾时,船将会移动多远?(学生活动)思考:人可不可能匀速(或匀加速)走动?当人中途停下休息,船有速度吗?人的全程位移大小是L吗?本系统选船为参照,动量守恒吗?模型分析:动量守恒展示了已知质量情况下的速度关系,要过渡到位移关系,需要引进运动学的相关规律。根据实际情况(人必须停在船尾),人的运动不可能是匀速的,也不可能是匀加速的,运动学的规律应选择S =&t 。为寻求时间t ,则要抓人和船的位移约束关系。对人、船系统,针对“开始走动→中间任意时刻”过程,应用动量守恒(设末态人的速率为v ,船的速率为V),令指向船头方向为正向,则矢量关系可以化为代数运算,有:0 = MV + m(-v)&即:mv = MV&由于过程的末态是任意选取的,此式展示了人和船在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关系。而且不难推知,对中间的任一过程,两者的平均速度也有这种关系。即:m&=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设全程的时间为t ,乘入①式两边,得:mt = Mt设s和S分别为人和船的全程位移大小,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得:m s = M S & & & & ②受船长L的约束,s和S具有关系:s + S = L & & & & & & & & & & & & & & & & & ③解②、③可得:船的移动距离 S =L(应用动量守恒解题时,也可以全部都用矢量关系,但这时“位移关系”表达起来难度大一些——必须用到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定式。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做一个对比介绍。)另解:质心运动定律人、船系统水平方向没有外力,故系统质心无加速度→系统质心无位移。先求出初态系统质心(用它到船的质心的水平距离x表达。根据力矩平衡知识,得:x =&),又根据,末态的质量分布与初态比较,相对整体质心是左右对称的。弄清了这一点后,求解船的质心位移易如反掌。(学生活动)思考:如图5所示,在无风的天空,人抓住气球下面的绳索,和气球恰能静止平衡,人和气球地质量分别为m和M ,此时人离地面高h 。现在人欲沿悬索下降到地面,试问:要人充分安全地着地,绳索至少要多长?解:和模型几乎完全相同,此处的绳长对应模型中的“船的长度”(“充分安全着地”的含义是不允许人脱离绳索跳跃着地)。答:h 。(学生活动)思考:如图6所示,两个倾角相同的斜面,互相倒扣着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小斜面在大斜面的顶端。将它们无初速释放后,小斜面下滑,大斜面后退。已知大、小斜面的质量分别为M和m ,底边长分别为a和b ,试求:小斜面滑到底端时,大斜面后退的距离。解: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解题过程从略。答:(a-b)。进阶应用:如图7所示,一个质量为M ,半径为R的光滑均质半球,静置于光滑水平桌面上,在球顶有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由静止开始沿球面下滑。试求:质点离开球面以前的轨迹。解说:质点下滑,半球后退,这个物理情形和上面的双斜面问题十分相似,仔细分析,由于同样满足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故我们介绍的“定式”是适用的。定式解决了水平位移(位置)的问题,竖直坐标则需要从数学的角度想一些办法。为寻求轨迹方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坐标:以半球球心O为原点,沿质点滑下一侧的水平轴为x坐标、竖直轴为y坐标。由于质点相对半球总是做圆周运动的(离开球面前),有必要引入相对运动中半球球心O′的方位角θ来表达质点的瞬时位置,如图8所示。由“定式”,易得:x =&Rsinθ & & & & & & & & & ①而由图知:y = Rcosθ & & & & & & & &②不难看出,①、②两式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轨迹的参数方程。为了明确轨迹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参数θ消掉,使它们成为:&+&&= 1这样,特征就明显了:质点的轨迹是一个长、短半轴分别为R和R的椭圆。五、功的定义式中S怎么取值?在求解功的问题时,有时遇到力的作用点位移与受力物体的(质心)位移不等,S是取力的作用点的位移,还是取物体(质心)的位移呢?我们先看下面一些事例。1、如图9所示,人用双手压在台面上推讲台,结果双手前进了一段位移而讲台未移动。试问:人是否做了功?2、在本“部分”第3页图1的模型中,求拉力做功时,S是否可以取绳子质心的位移?3、人登静止的楼梯,从一楼到二楼。楼梯是否做功?4、如图10所示,双手用等大反向的力F压固定汽缸两边的活塞,活塞移动相同距离S,汽缸中封闭气体被压缩。施力者(人)是否做功?在以上四个事例中,S若取作用点位移,只有第1、2、4例是做功的(注意第3例,楼梯支持力的作用点并未移动,而只是在不停地交换作用点),S若取物体(受力者)质心位移,只有第2、3例是做功的,而且,尽管第2例都做了功,数字并不相同。所以,用不同的判据得出的结论出现了本质的分歧。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疑难杂症”,我们先回到“做功是物体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根本点。第1例,手和讲台面摩擦生了热,内能的生成必然是由人的生物能转化而来,人肯定做了功。S宜取作用点的位移;第2例,求拉力的功,在前面已经阐述,S取作用点位移为佳;第3例,楼梯不需要输出任何能量,不做功,S取作用点位移;第4例,气体内能的增加必然是由人输出的,压力做功,S取作用点位移。但是,如果分别以上四例中的受力者用动能定理,第1例,人对讲台不做功,S取物体质心位移;第2例,动能增量对应S取L/2时的值——物体质心位移;第4例,气体宏观动能无增量,S取质心位移。(第3例的分析暂时延后。)以上分析在援引理论知识方面都没有错,如何使它们统一?原来,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力学中,功的狭义概念仅指机械能转换的量度;而在物理学中功的广义概念指除热传递外的一切能量转换的量度。所以功也可定义为能量转换的量度。一个系统总能量的变化,常以系统对外做功的多少来量度。能量可以是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等各种形式,也可以多种形式的能量同时发生转化。由此可见,上面分析中,第一个理论对应的广义的功,第二个理论对应的则是狭义的功,它们都没有错误,只是在现阶段的教材中还没有将它们及时地区分开来而已。而且,我们不难归纳:求广义的功,S取作用点的位移;求狭义的功,S取物体(质心)位移。那么我们在解题中如何处理呢?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1、抽象地讲“某某力做的功”一般指广义的功;2、讲“力对某物体做的功”常常指狭义的功;3、动能定理中的功肯定是指狭义的功。当然,求解功地问题时,还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上面的第3例,就相对复杂一些。如果认为所求为狭义的功,S取质心位移,是做了功,但结论仍然是难以令人接受的。下面我们来这样一个处理:将复杂的形变物体(人)看成这样一个相对理想的组合:刚性物体下面连接一压缩的弹簧(如图11所示),人每一次蹬梯,腿伸直将躯体重心上举,等效为弹簧将刚性物体举起。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做功的是人的双腿而非地面,人既是输出能量(生物能)的机构,也是得到能量(机械能)的机构——这里的物理情形更象是一种生物情形。本题所求的功应理解为广义功为宜。以上四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要么,受力物体情形比较复杂(形变,不能简单地看成一个质点。如第2、第3、第4例),要么,施力者和受力者之间的能量转化不是封闭的(涉及到第三方,或机械能以外的形式。如第1例)。以后,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需要我们慎重对待。(学生活动)思考: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维持匀速v运转。将一袋货物无初速地放上去,在货物达到速度v之前,与传送带的摩擦力大小为f ,对地的位移为S 。试问:求摩擦力的功时,是否可以用W = fS ?解:按一般的理解,这里应指广义的功(对应传送带引擎输出的能量),所以“位移”取作用点的位移。注意,在此处有一个隐含的“交换作用点”的问题,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每一个(相对皮带不动的)作用点的位移为2S&。(另解:求货物动能的增加和与皮带摩擦生热的总和。)答:否。(学生活动)思考:如图12所示,人站在船上,通过拉一根固定在铁桩的缆绳使船靠岸。试问:缆绳是否对船和人的系统做功?解:分析同上面的“第3例”。答:否。六、机械能守恒与运动合成(分解)的综合物理情形:如图13所示,直角形的刚性杆被固定,水平和竖直部分均足够长。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A、B两个有孔小球,串在杆上,且被长为L的轻绳相连。忽略两球的大小,初态时,认为它们的位置在同一高度,且绳处于拉直状态。现无初速地将系统释放,忽略一切摩擦,试求B球运动L/2时的速度v2&。模型分析:A、B系统机械能守恒。A、B两球的瞬时速度不等,其关系可据“第三部分”知识介绍的定式(滑轮小船)去寻求。(学生活动)A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B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系统机械能守恒的理由是什么(两法分析:a、“微元法”判断两个WT的代数和为零;b、无非弹性碰撞,无摩擦,没有其它形式能的生成)?由“拓展条件”可以判断,A、B系统机械能守恒,(设末态A球的瞬时速率为v1&)过程的方程为:m2g&=&&+&& & & & & & ①在末态,绳与水平杆的瞬时夹角为30°,设绳子的瞬时迁移速率为v ,根据“第三部分”知识介绍的定式,有:v1&= v/cos30°, v2&= v/sin30°两式合并成:v1&= v2&tg30°= v2/& & &②解①、②两式,得:v2&=&七、动量和能量的综合(一)物理情形:如图14所示,两根长度均为L的刚性轻杆,一端通过质量为m的球形铰链连接,另一端分别与质量为m和2m的小球相连。将此装置的两杆合拢,铰链在上、竖直地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轻敲一下,使两小球向两边滑动,但两杆始终保持在竖直平面内。忽略一切摩擦,试求:两杆夹角为90°时,质量为2m的小球的速度v2&。模型分析:三球系统机械能守恒、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并注意约束关系——两杆不可伸长。(学生活动)初步判断:左边小球和球形铰链的速度方向会怎样?设末态(杆夹角90°)左边小球的速度为v1(方向:水平向左),球形铰链的速度为v(方向:和竖直方向夹θ角斜向左),对题设过程,三球系统机械能守恒,有:mg( L-L) =&m&+&mv2&+&2m& & &①三球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mv1&+ mvsinθ= 2mv2& & & & & & & & ②左边杆子不形变,有:v1cos45°= vcos(45°-θ) & & & & &③右边杆子不形变,有:vcos(45°+θ) = v2cos45° & & & & ④四个方程,解四个未知量(v1&、v2&、v和θ),是可行的。推荐解方程的步骤如下——1、③、④两式用v2替代v1和v ,代入②式,解θ值,得:tgθ= 1/4&2、在回到③、④两式,得:v1&=&v2&, & v =&v2&3、将v1&、v的替代式代入①式解v2即可。结果:v2&=&(学生活动)思考:球形铰链触地前一瞬,左球、铰链和右球的速度分别是多少?解:由两杆不可形变,知三球的水平速度均为零,θ为零。一个能量方程足以解题。答:0 、&、0 。(学生活动)思考:当两杆夹角为90°时,右边小球的位移是多少?解:水平方向用“反冲位移定式”,或水平方向用质心运动定律。答:&。进阶应用:在本讲模型“四、反冲……”的“进阶应用”(见图8)中,当质点m滑到方位角θ时(未脱离半球),质点的速度v的大小、方向怎样?解说:此例综合应用运动合成、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知识,数学运算比较繁复,是一道考查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的难题。据运动的合成,有:&=&&+&&=&&-&其中必然是沿地面向左的,为了书写方便,我们设其大小为v2&;必然是沿半球瞬时位置切线方向(垂直瞬时半径)的,设大小为v相&。根据矢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可以得到(设大小为v1)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同时,我们将v1的x、y分量v1x和v1y也描绘在图中。由图可得:v1y&=(v2&+ v1x)tgθ & & & & & & & & & & & & & & & & ①质点和半球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Mv2&= mv1x& & & & & & & & &②对题设过程,质点和半球系统机械能守恒,有:mgR(1-cosθ) =&M&+&m&,即:mgR(1-cosθ) =&M&+&m(&+&) & & & & & & & & & & ③三个方程,解三个未知量(v2&、v1x&、v1y)是可行的,但数学运算繁复,推荐步骤如下——1、由①、②式得:v1x&=&v2&, & & & &v1y&= (tgθ) v2&&2、代入③式解v2&,得:v2&=3、由&=&&+&解v1&,得:v1&=v1的方向:和水平方向成α角,α= arctg&= arctg()这就是最后的解。〔一个附属结果:质点相对半球的瞬时角速度 ω =&&=&&。〕八、动量和能量的综合(二)物理情形:如图17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 = 1 kg的平板车左端放有质量为m = 2 kg的铁块,铁块与车之间的摩擦因素μ= 0.5 。开始时,车和铁块以共同速度v = 6 m/s向右运动,车与右边的墙壁发生正碰,且碰撞是弹性的。车身足够长,使铁块不能和墙相碰。重力加速度g = 10 m/s2&,试求:1、铁块相对车运动的总路程;2、平板车第一次碰墙后所走的总路程。模型分析:本模型介绍有两对相互作用时的处理常规。能量关系介绍摩擦生热定式的应用。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动量分析还要辅助以动力学分析,综合程度较高。由于车与墙壁的作用时短促而激烈的,而铁块和车的作用是舒缓而柔和的,当两对作用同时发生时,通常处理成“让短时作用完毕后,长时作用才开始”(这样可以使问题简化)。在此处,车与墙壁碰撞时,可以认为铁块与车的作用尚未发生,而是在车与墙作用完了之后,才开始与铁块作用。规定向右为正向,将矢量运算化为代数运算。车第一次碰墙后,车速变为-v ,然后与速度仍为v的铁块作用,动量守恒,作用完毕后,共同速度v1&=&&=&&,因方向为正,必朝墙运动。(学生活动)车会不会达共同速度之前碰墙?动力学分析:车离墙的最大位移S =&,反向加速的位移S′=&,其中a = a1&=&,故S′< S ,所以,车碰墙之前,必然已和铁块达到共同速度v1&。车第二次碰墙后,车速变为-v1&,然后与速度仍为v1的铁块作用,动量守恒,作用完毕后,共同速度v2&=&&=&&=&,因方向为正,必朝墙运动。车第三次碰墙,……共同速度v3&=&&=&,朝墙运动。……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概括铁块和车的运动情况——铁块:匀减速向右→匀速向右→匀减速向右→匀速向右……平板车:匀减速向左→匀加速向右→匀速向右→匀减速向左→匀加速向右→匀速向右……显然,只要车和铁块还有共同速度,它们总是要碰墙,所以最后的稳定状态是:它们一起停在墙角(总的末动能为零)。1、全程能量关系:对铁块和车系统,-ΔEk&=ΔE内&,且,ΔE内&= f滑&S相&,即:(m + M)v2&= μmg·S相&代入数字得:S相&= 5.4 m2、平板车向右运动时比较复杂,只要去每次向左运动的路程的两倍即可。而向左是匀减速的,故第一次:S1&=&第二次:S2&=&&=&第三次:S3&=&&=&……n次碰墙的总路程是:ΣS = 2( S1&+ S2&+ S3&+ … + Sn&)=&( 1 +&&+&&+ … +&&)& =&( 1 +&&+&&+ … +&&)碰墙次数n→∞,代入其它数字,得:ΣS = 4.05 m(学生活动)质量为M 、程度为L的木板固定在光滑水平面上,另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以水平初速v0冲上木板,恰好能从木板的另一端滑下。现解除木板的固定(但无初速),让相同的滑块再次冲上木板,要求它仍能从另一端滑下,其初速度应为多少?解:由第一过程,得滑动摩擦力f =&&。第二过程应综合动量和能量关系(“恰滑下”的临界是:滑块达木板的另一端,和木板具有共同速度,设为v ),设新的初速度为m&=( m + M )vm&-&( m + M )v2&= fL解以上三式即可。答:=&v0&。第三讲 典型例题解析教材范本:龚霞玲主编《奥林匹克物理思维训练教材》,知识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例题选讲针对“教材”第七、第八章的部分例题和习题。
吴老师30日19点直播积的乘方
余老师30日20点直播培养与测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荒野求生哪里可以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