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式杨式太极拳拳与吴式太极拳相结合的一种拳法叫什么拳?

武氏太极拳_百度百科
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是一种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汉族传统拳术,由河北省人所创。至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武氏太极拳是在小架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武氏家乃官绅之家,不以拳术为业,极少授徒,而重自娱自研。虽然,继承发展了太极拳。自成一家,却因此而流传不广。
武氏太极拳是汉族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
武氏太极拳
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派(武式)太极拳是先生在、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差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武式太极拳,人称干枝老梅、朴实无华。手高不过眉,远不出足,双手各管半个身子,互不逾越,讲究内外三合,进退须有折叠,内潜之气支配外形,行云走架,双足如在大地上写书法,一笔一划严守格律,与人交手,不重招数,注重接劲打劲。、即出自邢台国术研究社的优秀武式太极拳代表人。
武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河北省永年人所创。至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武禹襄,名河清,自幼酷爱武术,曾习杨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学,备悉理法,并于同期得所著《太极拳谱》。他通过对的研究和本身练拳体验,创编而成。之后他更精研拳理,勤于实践,写出多篇具有代表性的太极拳理论著作,其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简练精要,无一。
武禹襄之甥,从1853年开始跟武先生学拳,秉承武先生文武双修、理法并重的治学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武先生所创的太极拳理论,其后,又将其拳艺授予 (当时李先生与郝家是邻居)。从此,武、李一派太极拳便由郝家承袭相传。由于郝家继承、发展和传授这一派拳艺的时间相当长,因此数十年来此拳又称为“”。
武禹襄生平
()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人。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
约1850年同乡()自学艺返乡,禹
武氏太极拳
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字亦畲)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
()河北人,出身官绅人家.当从返乡,武氏兄弟爱其术,从杨学习陈氏太极拳大架,得其梗概.后武禹襄兄长于1852年中进士,任河南舞阳知县.武禹襄赴兄长任所,顺道过,拟求益于().经长兴老介绍,遂从陈青萍学,学拳月余,备悉理法要义.又于舞阳盐店得(乾隆年间人)《》更有启悟,以练拳心得著有《打手要言》;又衍为《十三势行工心解》.并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八要》.其著作皆心得所著,简单精要,无一虚浮.成为一家.武禹襄传其甥().李亦畲传().
太极拳是一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二静无有不静”。意欲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先生就特别重视 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磁实,才能有好的质量。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世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
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与档部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
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
胸区(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涵胸,才能。”如不能涵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精神紧张,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习者应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肩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后天缺乏运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
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一、“身备五功”解
武氏太极拳
二、释“四两拔千斤”
三、释“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四、释“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五、释“蓄劲如张弓,如放”
六、释“人刚我柔谓走,我顺入背谓之粘”
七、释“舍己从人”
八、释“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
九、释“着熟”
十、释“”
十一、释“神明”
十二、释五字诀中的“一身之劲,练成一家”
十三、释“双重”
十四、释“”和“太极拳”
十五、释中的“呼吸”
十六、释“腾挪闪战”
十七、释“粘黏连随”
十八、释“起承转合”
十九、释“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合”
一、手型:武式的基本手型分为掌、拳、勾三种。
1.掌: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食指领劲,。掌形成瓦棱状。
2.拳:武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拳握的不宜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武式太极拳的勾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二、步型: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步型分为开立步、、虚实步、侧弓步、、独立步、跟步、实转步、扣步九种。
1.开立步:开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与两个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武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武式太极拳虚实步的基本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武式太极拳侧弓步的基本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外侧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脚尖向外撇,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两脚成丁八字,前腿弓,后腿蹬,成侧。
5.仆步武式太极拳仆步的基本要求是:以左仆为例: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
6.独立步武式太极拳独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7.跟步武式跟步也称随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不管是进步还是要撤步,另一条腿或是向前跟或是向回撤,使两腿统一如一条腿,转换灵活。论云:“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和“进退须换得灵”。
8.实转步武式太极拳的实转子步是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身体旋转时,必须以实脚跟为轴,虚脚掌辅助转动。
9.扣步武式太极拳的扣步也称掼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以历扣步为例:左脚站稳,历脚横扣手左脚尖前,距离一脚远,扣步是武式太极拳在技击中的主要步形,可左右练习。
三、躯干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2.肩对肩臂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它是指练拳的时候,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也不可前扣或后张。肘要下坠,自然弯曲,不可僵直,结合沉肩做到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使手臂仍有圆转松活之意。
3.胸对胸部的要求是:。练拳时胸不可前挺,要明显内收,而且松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松拔长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则能拔背,达到体态中正自然。
4.臀武式太极拳对臀部的基本要求是:臀部要收敛。不可突出或者左右摇摆,,腰脊意向下,脊尾骨向上翻,小腹松舒自然,使尾闾保持正中。
5.腰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是为了和转动灵活;“沉”是为了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直”能使q节节松舒,有上下拔长之感,使转动时能够保持,同时腰脊椎骨有后撑之意。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是练拳的关键要领所在。
武派太极拳前辈教徒,都要初学者先练习基本功,等基本功练扎实后,再学拳架。常用的有:
1.:类似拳架中的无极势。要求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弯曲,轻轻向胸前平举,两掌高与乳平,掌心相对略偏向下,形如捧球;双目向前平视,头宜正直,提顶吊裆,沉肘,、,胸宽腹实,;周身放松,自然安舒,聚精会神,摒除杂念,自然呼吸。
2.: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的起势,两手一前一后,前高后低;两脚一前一后,前虚后实;身法要求同无极桩,周身轻灵,务求自然。练习这一,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承重力较大,蹲得越低,承重力也越大。通过这一锻炼,可增加腿部力量。但开始不宜蹲身过低,以免造成突臀弯腰,上身前倾等弊病。应当循序渐进,逐渐放低身势。
3.前进步:先站好,两腿屈膝下蹲,胯根放松,涌泉吸地;两掌分开置于身躯两侧,肘弯微曲,掌心向下,掌根下塌,如扶物状。然后,重心左移,体重完全置予左腿,膝盖对正足尖,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提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接着,身躯微向右旋,右足足掌上翘,足踵向右前方轻轻铲出(劲点在足踵,如向前踢物);足踵着地后,随即放松,足下似有吸力,伴随重心前移,足掌缓缓落平,右膝前弓,全足踏实,左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裆,成右弓步。
4.后退步:体重完全置于左腿,膝盖对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屈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接着,右腿向右后侧移动,先足尖着地,然后足踵里扣,全足落实;落胯屈膝踏稳,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尾闾垂直对正足踵,左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内含裹裆,成后坐步。
5.踩步:先站好,胯根微收,双膝下蹲,左掌外旋向胸前掩裹,护于胸前右手握拳,边外旋边自左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里,高不过口。同时,左腿踏稳,体重完全置于左腿,右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右斜,以足心或足踵为劲点向前蹬出,随即前下踩踏,左膝略弯,重心置于左腿;身躯微微左旋,右拳变掌内旋回采于右胁前,掌心向下,左掌向前闪击,掌心斜向下。
6.独立步:初学者站立时,可先以食、中二指扶住桌椅(或其他可扶之物),以一足立地,一足抬起,注意气沉丹田,足心涌泉贴地。站立平稳,随着腰腿功夫的加强,可逐渐延长站立时间,支撑腿落胯屈膝逐渐重心降低。可左右腿调换练习。熟练后,只用一指扶持桌椅。久之腰腿有力,站立稳定,可以不用再扶桌椅,仍能站立三五分钟,悬起之腿可以左右旋转划圈,练习弹踢、膝端上顶等动作。
练习五阶段
练武式太极拳原本没有阶段划分,或准确的讲,它的阶段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里为了学者便于掌握,让初学者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据个人体会将练习功架的过程分五个阶段来阐述。
第一阶段:掌握功架的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打基础、学架子阶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顾名思义就是在走架子的运动中,身体竖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后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弯腰驼背。武式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是指头顶百会穴与支撑腿的脚跟上下串成一条直线与大地垂直。
第二阶段:改架子阶段
这是凝固架子锤炼自己的阶段。所谓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练拳过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势,使之走向正确。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学完架子后的继续。在第一阶段学拳架的过程中如果学得较慢、较细,掌握得较好、身法毛病较少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将会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阶段学得比较粗,只是在学架时大概地顺了下来,那么 此阶段必须一点点地校正。
第三阶段:走架子的阶段
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后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这时的拳架走起来比较顺,每一动势,身法均符合武式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规范,已经守住了太极拳的基本身法。立身中正,举手投足无过不及,行功走架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前一个动作的完成,既是下一个动作的基础,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第四阶段:技击阶段
在拳架走顺以后,不再为校正架子费心劳神,也就是说自己的身法已经完全符合武式太极拳的要求,“立身中正”再不是口头上的了,而是成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举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阶段仍要坚持按照武式太极拳要求习练。此时的练法要逐步将精力转移到增强敌情上来,每一动势问自己,对手用大力击来,我何以对之?以何迎之、胜之?也就是说,对手击来我怎样用太极身法拿住敌人,控制住对手。这一阶段要在走架子时把无人当有人,势势制敌,在与人打手时把有人当无人,势如破竹。
第五阶段: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阶段
这是功夫上乘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是前四个阶段的体现,达此阶段后再不须为掌握拳架、走顺拳架、如何御敌等身法和意识上下功夫了。也就是说防身御敌已经是自己的良好习惯和潜意识的本能动作。此时并不是说不须要练功了,此时练功有心旷神怡的忘我境界。古说:“练功一日、技精一日。”又说:“功弥久而技弥精亦。”练不是原来的时时势势依规矩的练,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依规矩、破规矩,破规矩、还要守规矩的练。
风格与特点
武氏太极拳拳架既不同于陈氏太极拳大架与小架,也不同于,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法严格分虚实,腹部进退皆旋转,身体中正,用内动的虚实来支配外形(叫内气潜转),左右手各管半边,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原来有跳跃动作,到四传()改为不纵不跳。步法为:进,退三步半,很有特点。
风格与特点
武氏太极拳拳架既不同于陈氏太极拳大架与小架,也不同于.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虚实,胸,腹部进退皆旋转,身体中正,用内动的虚实来支配外形(叫内气潜转),左右手各管半边,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原来有跳跃动作,到四传()改为不纵不跳。
步法为:进,退三步半,很有特点。使用合作账号一键登录: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传播的三大优势
  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练太极拳。以前只有中老年喜欢练习太极拳,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加入到打太极拳的行列。吴式太极拳是众多太极拳流派中较多人练习的一派。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说想要为什么吴式太极拳那么受大家欢迎!
  吴式太极拳传播的三大优势
  1.人人可练
  吴式太极拳人人可练之理由大略如下
  (1)吴式太极拳的所有姿势,动作都简单、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无论是男女,还是年纪大的、年纪小的都可以练习。
  (2)吴式太极拳施诸技击,纯以柔顺为主,不求力胜,自恨膂力不足者皆可练习。
  (3)吴式太极拳有治病特效,凡非患重症者皆可练习。
  (4)吴式太极拳最主要注重的是吴式太极拳的内力,而不关注形式,无论和哪一种拳法一起练习都可以。
  (5)吴式太极拳主渐进,每日早晚练习,并不费时(如志在修养,只须早晚各盘架子一次,每次仅需十分钟而已;若练技击,每日推手半小时即得益不少),故虽余暇无多亦可练习。
  (6)吴式太极拳动作极静,练时并不扰人,需地亦不在多,即在旅行中亦可练习。
  2.便于演习
  凡练技击,最重演习。如练别种拳术,两人对手时各不相让,最易发生危险,胆小之人及不胜跌扑之苦者,皆非所愿。吴式太极拳有推手法,以为演习应敌之用,其法专练感觉,主化不主攻,若不妄动蛮劲决无危险之虞,故最便于演习。
  3.趣味浓厚
  吴式太极拳无论什么动作都是虚实结合,阴阳相生的,所以练起来动作自然流畅。
  初学不知变化,自无多少虚实,练之既久,则虚实变化自能因应成宜。
  吴式太极拳一名长拳,即谓其虚实变化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无论单练、双练,均如对弈一般,趣味异常浓厚,行功心解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盖即指此而言也。
  练习吴式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一、练拳前要做好必要的预备活动
  一般来说,练拳以清晨为宜。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
  接着可结合散步做一些随意的预备活动,然后静立片刻,调匀呼吸,排除杂念,预备操拳。
  二、练拳时要用意而不用力
  吴式太极拳讲究的是用人的意识来支配动作的完成,长期练习对精神和肌肉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但是中老年在练习吴式太极拳的时候做好选择在环境比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练习,保持良好的心态,完全的放松精神。
  同时,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
  如年高体弱的,可采取姿势较高的小架子,尤其患有、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势&等动作时,千万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只要意识上想到了,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效果。
  三、练拳时尽可能做到柔、缓、松、轻相结合
  由于老年人受到体力上的限制,练拳的大致应尽量柔和、放松、自然、缓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副作用,即使初学者,也要做到这一点,尤其身体较弱或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把握好这个要领。
延伸阅读:
点击查看更多: &&&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西洋参是人...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从颜色...
我要点评(0人参与,0条评论)
10天内自动登录
使用合作账号一键登录:
太极拳精选
当今社会健康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那么怎样在日常生...
太极拳看似简单,但是当真正学起来的时候,往往不知...
本期小编给大家推荐太极拳中的一种拳法,陈式太极拳...
现在喜欢练习太极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因为太极是对外...
欢迎大家收看本期的太极拳教学视频,今天给大家推荐...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使用合作账号一键登录:
吴式太极拳45式 学习太极拳的要求
  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武术之一,是我国对外交流文化的重要纽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太极拳在我国有很高的群众基础,加上太极拳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现在很多人都很喜欢练习太极拳,那么学习太极拳具体要求有哪些呢?一起看下面的文章。
  练习太极拳有很多的好处,学习太极拳具体要求有一下几点,一起来看。
  练习太极拳要求情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杂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静。
  这种意识和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方法,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的情况下完成的,它使大脑皮质形成一个特殊兴奋灶,而其它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
  这样就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从而使内脏器官的病患也获得修复和改善。
  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
  同时由于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系统紧张度,活跃了其它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动作缓慢而柔和,既能增加脑动脉内的血流量和供养量,又能加速脑内有害物质的吸收和排出,这能有效地改善脑神经细胞的营养。
  太极拳的动作往往要求左右手同时往不同的方向运动,且动作也不相同,这就能发展左右大脑半球的协调性增强。
  练习太极拳中左手运动也较多,还能收到开发右脑的作用。
  练太极拳时呼吸较深,可对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发生影响,从而可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紊乱得到调整和改善。
  所以,太极拳对病、溃疡病、脑震荡、脑溢血后遗症、神经性腹泻等病有治疗作用。
  太极拳是运用阴阳原理的极佳典范,每个动作都包含阴阳之变化。
  虚与实、动与静、表与里、开与合、进与退、收与放、左与右、刚与柔、正与隅,相辅相成。
  又增强了整体观念,要求身心合一,松静无为,内外上下一致,以意领气,气随意行,意到气到。因此练习太极拳能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达到保健的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兴趣的运动,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练习套路后,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练习推手后,周身感觉活泼,反应灵敏。这都是练拳的人情绪提高与兴趣浓厚的证明。情绪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情绪&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许多试验都证明,做一种运动时;在用体力之前,仅仅是精神的影响就可以使血液化学、血液的动力过程、气体代谢等发生改变。
  对患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讲,&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制,同时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
  这对治疗功效来讲很重要。以上例子都充分说明,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作用。
  练太极拳可以调整神经功能活动,使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得到恢复,阴阳达到平衡。因此,通过练拳养神,能够治疗、健忘失眠、神志不宁等症。
  可见,睡前练太极拳,既能有效地改善睡眠,又能防治多种疾病,是中老年人的上乘方法。
延伸阅读:
点击查看更多: &&&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西洋参是人...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从颜色...
我要点评(0人参与,0条评论)
10天内自动登录
使用合作账号一键登录:
太极拳精选
当今社会健康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那么怎样在日常生...
太极拳看似简单,但是当真正学起来的时候,往往不知...
本期小编给大家推荐太极拳中的一种拳法,陈式太极拳...
现在喜欢练习太极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因为太极是对外...
欢迎大家收看本期的太极拳教学视频,今天给大家推荐...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平和控制——与吴式太极拳名家张全亮的对话(选自《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盈虚有象》)
一 内家功夫 妙法在心余功保:  我的印象中,您是一位非常用功的武术家。用功是武术家的必要素质,功夫功夫,用功是基础,一个人习武天分再高,恃才懈怠,就难成大器。张全亮:  用功是由于发自内心的喜欢,否则难以几十年坚持下来。你喜欢了,用功就不是一种苦,虽苦有乐。余功保:  所以用功和刻苦还是不一样的。我历来主张要提倡快乐武术,就是大家从习武中得到健康,也得到快乐,没有快乐的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健在身,乐在心。要有大喜悦感。张全亮:  练太极拳尤其要如此,从内心身处对拳有感情,感情来自哪里?来自身心合一的享受。余功保:  您习练的武术内容很丰富,好像在八卦、太极这两种内家功夫上尤其突出,您认为这两者之间有何异同,有何关联?张全亮:  历史上很多武术家是八卦、太极兼练的。他们之间一是有相通之处,二是有互补之处。  我八卦掌是从学于杰出的武术家李子鸣先生,太极拳从学于杰出的武术家王培生先生。  这两种拳术在技术风格上的确有所不同,比如八卦掌善变,变化的形式很多,练起来让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往往出奇制胜。身法上很灵活。太极拳相对比较稳重一些,外形上缓慢一些。但他们的共同点更多,都讲究阴阳,讲究虚实,变化怎么变,就在虚实之间来变化,&示之以虚,开之以利&,最紧要的是,他们都强调内练、内养,是修内、修心的功夫,要练好它们也必须用心去体会。这两者结合起来练是可以互相体证的。余功保:  您学习其他拳种,您的两位老师有什么看法?张全亮:  他们在武术的思想上都是非常开通的,老一辈武术家的胸怀都很宽广。其实在过去,传统武术家们是提倡交流、博学的。余功保:  在过去有一大批很有造诣的武术家本身都是转益多师的。在太极、形意、八卦几个方面兼修的更多一些。张全亮:  很多老武术家文化水平不一定很高,但他们在武术上的见识的确很高。这源于他们对传统武术文化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理念的吸收。余功保:  您通过长期研练太极拳,对于它有什么体会和认识?张全亮:  通过这些年研究太极拳、练习太极拳,我觉得太极拳文化品味极高,是一种高品味的拳术。  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开始的时候,我练拳就是练拳,但是通过老师的指导、讲解,才明白太极拳与生理、医学、美学和甚至和一些边缘科学都有很深的关系,也理解了为什么古人穷毕生之精力去学习,越学越觉得有味,因为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内涵都很深,同样一趟拳,常学常新。  而且太极拳是与时俱进的,根据你功夫的提高,根据环境的变化,根据人和人之间的差异,高、矮、胖、瘦,性子急、性子缓,根据对手的变化,都可以产生变化。  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智慧,开发智慧,开阔思路。  练习太极拳还可以提高控制能力,人们往往遇事不冷静、急躁,太极拳可以让人冷静、松静沉着,头脑清醒,只有头脑清醒才能辨别阴阳、发挥优势,找到对方的薄弱环节。一急躁、一烦、一怒就完了,所以要制怒,提高控制能力,才可以冷静地审时度势。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可以用太极拳的很多理论来指导。余功保:  太极拳对人性有砥砺作用。张全亮:  太极拳也是一种解扣的技术,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扣,有了问题就有了扣。但没有解不开的扣。解扣就是一门学问,太极拳处处都在解扣。它研究扣是怎样形成的?用什么方式解最有效率等。  此外太极拳还是一种锻炼亲和能力的拳术,利用&和&,拉近距离,在交往中,通过&和&来化解,在技击中,和则近,近战,就什么都能发挥出来了。余功保:  &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代表一种妥当的解决方案。&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一种&和&。张全亮:  太极拳是丝丝入扣的。想问题想得细致,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控制。太极拳是一种高科技拳,强调过程控制。人体是一个很大的网络,通过练太极拳这种科技含量很高的拳种,通过人体入手、研究自然、研究社会、研究万物,以武术入手研究社会发展。余功保:  太极拳理论就是古典的控制论。含有现代控制论的许多核心元素。它所讲的控制不是单纯的外向性控制,而是把自己作为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参与控制的全过程,这样就更全面。太极拳的控制,无论是对自身的健康控制,还是他人的技击控制,都是平和控制,建设性的控制。张全亮:  太极拳讲究精、气、神,是最高级的拳术,是一种整体的拳术,是科学拳、文化拳。太极拳可以陶冶性情,一练就觉得特别舒服、优美、自我陶醉。把自然万物的道理返回到自身就是太极拳。  比如一年四季的道理和拳的道理是一样的,冬天最冷的时候就好比拳发力发到极点的时候,阴生起,开始没劲,下到最低点的时候,彻底没劲了。开始阳升起时,到春天了,然后慢慢到夏天,阳最盛,四时有阴阳交替的变化,宇宙也是这样,夜里12点是最黑、最冷的时候,就是在那个点转化阴阳,开始变亮,到中午12点最亮,又开始转化阴阳,逐渐变暗。这是自然规律,研究这个自然的规律,利用它,才可以健身、保事业,让你成功立于不败之地。  练太极拳就要研究这些道理,体会这些道理在拳中是怎样体现的。  所以太极拳是一种规律性拳术,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拳术。就好比车轮飞转、车行驶是靠车轮转动的道理一样,拳是腰动、胯、膝动,关节动,动有动的规律。余功保:  掌握规律比练好要领更重要。张全亮:  拳的要领是身体去做,拳的规律就是法,需要用心悟。余功保:  心手相连,就是知行如一,把规律活化为要领。张全亮:  太极拳是一种人性化的拳术,讲究人情世故,研究人,以人为本。太极拳的柔不是柔弱无力,是螺旋形运动,波浪型发展,是宇宙规律。让你觉得很弱,实际不是那样,这才是高的地方。  大多数人练拳就是比划、健身,但是太极拳内涵丰富,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过去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说的就社会这个层次。余功保: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太极拳的?据说您学拳时跑的路很远。张全亮:  我最早是在1953年练摔跤,1956年开始练武术。先后习练过查拳、弹腿、太极拳、八极拳、通背拳及佛道气功等。1974年拜八卦拳名家李子鸣先生为师学练梁式八卦拳。接触太极拳是1971年,先是杨式太极拳,后来又经已故著名武术家张旭初师兄介绍,向王培生先生学练吴式太极拳,1985年正式进门。  我向王培生老师学拳的形式,一是经常到他家去请教;二是创造条件,请他到我工作的地方讲课;三是坚持每周两个晚上,到北京西城区少年宫听他讲课。  那时,南城一个点,北城一个点,我们是北城的点。那时向王老师学拳的人很多,院里总是满满的,有入门弟子,也有学生,有五六十人。当时我在大兴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开始听课是开车去,后觉开公车去听课影响不好,就改乘公共汽车。过了一段时间又觉来回倒好几次汽车太麻烦,有时下课晚了还赶不上车。我改为骑自行车,因不常骑车,路也不熟,开始由大兴县城骑到西城区少年宫需两个小时,过一段时间路熟了,骑的也快了,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后来锻炼的只需一个小时。  我每次都风雨无阻,傍晚下了班,骑车就走,我路最远但一般都是先到。晚上八点左右老师开始讲课,讲一两个小时。老师走了,师兄弟们还要在一起互相切磋,多是到十一点多才散场。我回到单位时就十二点多了,有时一点多。当时跟我一起学拳的有四五个人都是我的学生,他们谁也没有坚持住,我一直坚持到那个学习班停止,大约有三年多近四年的时间,学习了不少东西。  老师系统讲授了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八十三式、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太极沾杆、尹式八卦掌、八卦六十四散手掌、太极推手、乾坤戊己功、祛病健身小功法等。从理论到实践,从规范到实用,一招一式讲的非常细致、认真,学的非常过瘾。虽然每次往返要骑车走100多华里,但也不觉累。  那时生活很困难,每月工资30多元,开始下课回家时路过牛街花3毛钱吃一碗朝鲜冷面,但后来就觉得花不起了。就在下班时买两个馒头、一块咸菜放在办公桌上,冬天放在暖气上,下课回来再吃。虽然苦点,但因学到了真东西,又觉苦中有乐。我的刻苦精神,曾得到老师的赞赏,对我也常有特殊关照。二 拳本无法,动即是法余功保:  您的太极拳主要是跟王培生先生学习的。王先生在武术的技术、理论上有很多突出的成就,在太极拳的推广传播上也做了大量工作。是一位负有盛名的武术家。您作为王先生的重要传人之一,您的印象中王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张全亮:  王培生老师以吴式太极拳、推手技艺和技击实战享誉武林,著称天下。但是他武学渊博,根扎八方,基础雄厚。  他从九岁的时候开始习武,先后师从多位武坛名师,学练过查拳、弹腿、八卦掌、形意拳、通背拳、八极拳、劈挂拳、太极拳等。他十三岁进吴式太极拳门,师从于太极拳大师杨禹廷先生,并承蒙王茂斋师祖亲传密授。又经王培生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苦练研摩、教学实践、实战总结,有机的融入了所学各派名师名拳的精髓,形成了风格独特、自成一体的、具有王式特点的吴式太极拳。  王培生先生一生不二,武坛耕耘七十余年,其从武时间之长,从师之多,经验之丰富,功力之深厚,学识之渊博,理论之深透,技术之全面,著作之广泛,门人之众多,经历之坎坷,特别是不畏强手,勇于实战之精神,在当今武坛上屈指可数,可谓独领风骚、独步当代。  我通过向王培生老师学拳,深深感到王老师的功夫高深莫测、博古通今、博学多才。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吴式太极拳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他善于以理,包括拳理、生理、物理、伦理、哲理来论拳;以拳晓法,解析技击之法、做人之法、做事之法、健身之法;以法示道,讲天道、地道、人道、三才合一之道;以道育人,培养文明礼貌之人、博学多才之人、开拓进取之人、见义勇为之人、无私奉献之人。  他善于把祛病强身,技击抗暴、挖掘人体潜能,为人处世等理论知识有机地融于吴式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一动一法之中。把吴式太极拳发展成为如《易》道之&无所不包&&无所不统 &&无不受益&的特色科学,特殊文化,至尊至上之艺术,其拳理至简、至深、至易不易。余功保:  您觉得他在武学上的有什么主要特点?张全亮:  我感到王培生老师的功夫有五大特点:  第一是神,看王老演拳观之神足,悟之神妙。使人如观奇景,如临妙境,心旷神怡。松静体悟,如沐春风,场势效应极佳。用王老的话说就是:&我练这趟拳,感到很舒服,大家看了也觉得很舒服,我自己受益,大家也都受益就对了。否则,这趟拳就没有练好。&王老发人奇招妙手层出不穷,出神入化,纯任自然,一应神光,犯者立仆。  第二是隐,就是虚静空无,不显不露。观王老演拳,静如大地复苏,万象更新。心如止水,形似山岳,四俏齐发如萌,静中寓动,内涵无限生机和活力,巨大能量潜运其中。看王老发人如风似电,无形无象,所向披靡,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看似至柔,实则至刚,看似至刚,实则至柔,刚柔兼备,阴阳合德。动静缓急,随心所欲,神意内藏不显外相。  在他看来,拳本无法,动即是法。出手不见手,出手就是手。  第三是速,王老发招如矢赴的,如电击人,至疾至速。观王老演拳,动如江凌直下,气势磅礴,不可阻挡。行拳走势,身如江河,手似漂凌,动中寓静,静中寓动。打手发人,势如风吹浪涌,快若闪电雷鸣,使人无隙逃脱,无力挣扎,无可奈何。  第四,是险。就是危机险象临近之谓也。王老演拳浑然无迹,中气实足,威慑力极大。观其行如履薄冰也随之提心吊胆;看其动,如蟒蛇穿林。亦有惊慌失措之感;观其神,如听虎啸猿啼,感到毛骨悚然。与王老交手,不动则已,动则如临悬崖,如踩毒蛇,顿感倾心吐肺,失魂落魄,险象横生。王老周身无处不是轴,无处不生钩,无处不翻板,无处不弹簧,无处不机关。扶之则倾,按之则翻,触之则发。  第五是博。王老武功和武学知识博大精深,其拳理拳法有极深的文化和科学内涵,跟他学拳就好象上学术课。每学一招一式不但让你知道其动作规范,技击用途,健身作用,还能让你学到很多相关的哲学、力学、伦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医学,特别是针灸经络学和现代科学之三论(即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广泛的知识,让你心胸开阔,使你开智开悟。余功保:  您认为王培生先生在武术上有哪些贡献?张全亮:  王培生老师对武术事业的贡献是杰出的。第一,他精简创编了吴式简化太极拳37式。吴式太极拳老架83式,全趟学下来需要很长时间。1953年王培生先生在北京工业学院教授吴式太极拳时,由于安排课时较少,不易在短期内教完全部课程,多数学员要求在保留主要招式的前提下加以简化,王老为了使吴式太极拳便于普及,应广大学员的请求,以创新的精神,把原来老架83式去掉了重复的动作,删定为37式,178动,按运动量大小做了科学合理的顺序安排,并根据历来太极拳家强调的练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特点,在每一招式或每一动作中加入了&意念&和&感觉&的说明。  这趟太极拳的创编,很快得到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认可和喜爱。先后用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多次印刷发行,均被抢购一空。吴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对吴式太极拳的传播、普及、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他把自己数十年积累和体悟出来的武术健身治病的经验,总结提炼创编了《乾坤戊己功》和数百种&祛病健身小功法&,公开传授、公开发行。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套简单、科学、易练、有效而又不用花钱的治病健身的奇招妙法。实践证明这些功法不但有很好的技击抗暴功效,同时具有很好的祛病强身效果。既是对武术事业的贡献,也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独特贡献。  第三,他通过数十年的苦练研究,给太极拳提出了新的定义和新的理论学说。他给太极拳提出的新定义是&实用意念拳&。强调练拳要先想后做,先看后行。要求太极拳在技击和治病时,只意想某一穴位,强化意念的作用就可以取得出奇不意的效果。他创造性地提出的太极拳的新的理论学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心行意,按窍运身&;一是&神意不同处&; 一是&身外之六球&。  按窍运身就是在运动时要想穴位,用穴位领着身体走,比如两手上抬时想十宣穴找劳宫穴,用手指找手心,两掌下按时想外劳宫,动作即轻灵又隐蔽。能充分体现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精髓和特点;&神意不同处&是指在练套路或技击发招时,眼神向上而意念向下,眼神向前而意念向后,眼神向左而意念向右等等,充分体现出太极拳及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奇正相生的运动规律和最佳功效。所谓&身外之六球&就是要求在太极拳演练和推手技击时,欲要两手两足的开合时,先要想两眼球之开合,即两眼球管两手两足和发放之远近;欲要两肘两膝开合时,先要想两肾球之开合,即两肾球管两肘两膝和身体之左右旋转;欲要两肩两跨开合时,先要想两个睾丸球之开合,即两个睾丸管两肩两跨和上下之起伏。  另外,王老还通过大量实践和研究体悟,科学地提出了&形意拳主直劲,八卦掌主变劲、太极拳主空劲&。  王培生老师给太极拳提出的新定义和新理论,使太极拳在体用两个方面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精细,更加形象。从而使太极拳更增加了独特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  第四,他把太极拳和八卦掌变成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王培生先生讲课,从不干巴巴地讲动作规范,而是把大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自然有机地融入太极拳和八卦掌拳式动作之中。使学者在学拳的同时还能学到很多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传统文化理论知识,从而会使你对太极拳、八卦掌的内涵和外延了解的更加全面,更加深透。实践证明,跟王学拳即能强身又能开智,即能提高防身抗暴技能,又能提高认识客观规律,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把太极拳、八卦掌的拳术价值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第五,他以自己的实战绩,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真髓妙谛,为太极拳的技击作用正了名。他在数十年的武术生涯中不畏强手,勇于实战,敢于和各门派与他较技的武林朋友切磋技艺,从不推托,不保虚名,也从未输过手。曾经多次挫败日本武术界高手的挑战,捍卫了中国太极拳的技击声誉。这些事迹在《人民日报》、《武林》杂志等十多家报刊都有报道,日本《阿罗汉》杂志进行了专题报道,称王培生先生为&东方武林奇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  第六,多年以来他长期奔走于北京各大专院校,&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讲学教拳;他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大城市和国外教拳传艺。他广收门徒,弟子越千,学生数万。使吴式太极拳和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第七,他著述颇丰,他把自己从多家武林前辈中学到的 拳术技艺,和经过自己多年实践总结的经验体会,都毫无保留的无私地奉献给社会。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奋笔疾书,先后出版了《太极拳推手技术》《吴式简化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图解》《太极功及推手精要》《乾坤戊已功》《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吴式太极剑》《吴式太极枪》《健身祛病锦九段》《八卦散手掌》《祛病健身小功法》《吴式太极拳诠真》等十余部经典专著。并公开录制发行了吴式太极门的一系列拳术、器械和治病健身的录象教学片。内中姿势规范,文字确切,理论新透,内涵丰富,风格独特,很多不传之秘尽含其中,是一套挖掘国粹,继承传统,全面研究吴式太极拳、械源流发展,理论技术、文化内涵,健身开智效果的绝好教材,珍贵文献。  第八,王培生先生在教学方法上,也是独树一旗帜的。他在教学时,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头脑开发,他教拳常以说拳为主,他能把自己所学的拳、械套路,从头至尾有多少式子,多少动作,动作名称,动作规范,技击和健身作用,有什么歌诀等,都如数家珍准确无误的背述出来,他强调学生要博文强记,他说太极拳是&头脑功夫&是&文化拳&,如果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思想不开窍,武功也不能达到高层次,练多好也只是把式,不是武术家。王培生先生弟子门人中,名人辈出,与其科学独特的教育法,也是有重要关系的。  王培生先生一生坎坷不平,但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他爱国爱民,一生忠于武术事业。数十年如一日,执着的研究中国武术的精髓,全面继承、大胆创新,硕果累累,但却淡薄名利,从来没有以武术谋取个人功名和利益的意识。他毫无门户之见,毫无保守思想,他白天教武,晚上写武,把一生心血都无私地献给了中国武术事业。他说&传艺是我的职责,益人是我的享受,&&前人的东西虽然来之不易,但是我不能把它视为私有,更不能把它带走,要把我之所学和我之所悟,全部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这就是我唯一的愿望。&  我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纯粹的武术家。[链接]:王培生谈太极拳的化、引、拿、发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碰棚、捋、挤、肘、靠、按、探、捩都是按照化、引、拿、发四个字,四个字就是四个劲,即化劲、引劲、拿劲、发劲。过去通常讲是引、拿、发,要把对方发出去,必须有引、拿,才能发。但是在引、拿、发之前还必须有个化。若对方进击,你不化开,没有破了对方的攻击力量,那你就会失败,也就谈不上后面三字了。所以每一个劲之前必须有一个化。化的方法有所不同,棚劲化的一般是对方的按劲,即对方下压力很大,所以要用棚劲,但如果你开始就想着接触点,这就犯了双重之病。拳谱上说得很清楚:&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就是说练了好多年太极拳了,但与人交手总不能取胜。下面又说:&双重之病未悟耳&,你没有明白双重的毛病,这&化&字就不行了。怎样才算双重呢?就是对方按你时有个接触点,只要你一想到在这个点上对施加了压力,这就算双重,有时两手用力或两脚用力与对方对抗,也算双重。双重都有其位置、时间和方向。再往细说,就是思想意识,如与对方相对而行,你躲他,他也躲你,躲了半天还是躲不开,这就是双重,太极拳里不能有这种现象,否则,前面所讲的四个字就做不到了。首先要把双重之病弄懂,懂了之后你才能进行。  当对方由上而下压来时,我们不去想那个接触点,而是把意念放在脚心上,只想脚掌、脚心着地,这样对方上边来的力便能化解了,他再动也没有什么感觉了。试验一下,你就往身上推或往下按,我呢,你这手往前方来力时我一点都不能抵抗,想都不想,我稍微一想就僵了,你在这一按,我站都站不住,如果加力抵抗就力大者胜了。这力怎么来化?把这接触点忘掉,不管它,我就把这个脚跟着地想脚心,你再按,想脚心,脚掌起&&。这点叫化。拿的时候我再想鼻尖跟脚大趾一去,这时候叫引,又触动一下,拿的时候左手心与右脚心一空就行,发的时候右手心突出、左脚心突出就发出去了。拿起来以后再发就好发了,拿不起来发不出去,必须把这劲掌握好,得实际多做。在引的时候拿鼻尖跟脚大趾上去,给他触动一下,这点是柔中刚,你说有劲又没劲,说没劲又有劲,沾连粘随就在这里面。就这么一去,这里面好像有弹簧似的,触动一下,然后再一空,人就起来了,拿严了。放的时候不要惦记推他,推他还是双重。想哪儿呢?想命门往胯上落就行了,前手心突出,后脚心突出,重心往下移,前头后头对称,这是一个平衡,自己本身采取一个平衡,对方就不平衡了。所以里面的气也衡舒展了,对方就不舒服了。刚刚开始的时候,你那会儿挺舒服,他一按你再发力,我再一顶,他还舒服,这时我就难受了,他再把气呼出来就到我腰上了,就站不住了。那个时间我就大大咧咧这么呆着,他一伸手我就迎,这就不行了。就是他在上面进攻,你把意放在底下,如调虎离山之计,或者他进攻你大本营,你抄他大本营的后路。你由上头进,我从底下进,你再进就起来了。你要回去,我把底下收,追上头就追到身上了,把你的力变成直力,我变成按,大指跟膻中平,只要对方一伸手,盯住还回去,就是一个方向。这里结合力学的道理,操纵是心理学,就是思想意识变化。在这地方要有听劲,侦察对方来的力,看他力的方向,是直力?还是斜上力?如果是斜上力用捋,你由下往上打,你看我这捋,这个劲。 上头讲的是棚,再讲一个打肘用&采&破。对方用进步顶肘,我用采破肘。练习的方法:两人对立正面站好,甲方进肘,乙方给他一个点,点就是靶子,这种做靶子在原来的教学方法中也有,等招、接招、还招、喂招,我刚才做靶子就等于喂招。喂招呢,看我这方向,我如果让你进右脚,我把左脚前伸,就是伸到你裆口。对方打肘要脚踏中门,中门就是在对方两脚之中,一插裆,也就插裆步。插裆插多少要注意它,你就不管离多么远,要是远了就使垫步也到这点,即把右脚跟贴到对方的左脚跟,最起码得到这一点,多一点更好,不够不行。做靶子也不要害怕,就为锻炼胆量,眼神盯住,两人要先练习好。就是我不化,避免真顶上,以防伤着内脏,你也有一个尺寸,就是脚跟到尺度数就行了,不要发劲。发劲时头顶天,脚踩入地,一想无限远,这人就出去了,肘劲就出来了,如果没有这个意念,打上也不碍事,就这样脚到尺度就行了。这时乙方就锻炼胆量,来势很凶,但顶不着,就跟戏剧武打似的。乙方锻炼胆子,也不要眨眼,一害怕就不行,一害怕全身都散,要顶上还好不了,这种劲容易打透。  对方进肘时,乙方撤步为动作一,二是膝盖尖跟脚尖垂直,肘跟中指垂直,再想拿的时候,把膝盖尖找脚腕,一找脚腕,你看这手就起来了。然后再往后头一合,就是一个前采,后采一个劲,把他整个提起来。这两点这儿发,练习一下。当他脚后跟与我脚后跟沾上了,我把左手往前伸,右脚往后撤,就留这么个裆口,你续力打,我把膝盖尖与脚尖一垂直,你看,老差这么多。你发力时拿手心找肩井(别弯,直的),我的手往哪儿去?就是内劳宫跟对方的外劳宫相贴,这是阴阳合。合了以后使自己的合谷穴找自己的外曲池,这一找,你现在拿手心一找肩,这都是意。破的时候,怎么破?你刚感觉腰这难受,这会儿你想松左肩坠左肘,左手指尖一贴曲池,这顶劲马上就过来了。你先想一下手心往我这儿一找,你感觉腰难受,这会儿过来了。这时你把肩放松,肘下沉,手往前走,这会儿你还是顶朝天脚入地,我这往后一招你就头朝下了。这采,就是大指跟鼻子必须要平。 捩时手按地,脚踏地,拔地腾空而起,这叫腾挪。必须把步子选准了。按的时候是腾,腾起来,直接起,然后入的时候由里边人,还放到原地,要迎着他的大腿十厘米(一个拳头大),还往原处落,落早了不行,落远了也不行,都没有用。一落就是,再加上手&个圈,这人打出去很远,这叫顺手。步子连手是这样,肘还挡着你,然后再一个圈,一个平圆圈,打螺旋的。我再想命门和胯,往上端,这是棚,横竖劲同时用,都是意念。这先练习一个进步的,这等待着,什么时候才撤步?注意他,听着对方的脚后跟,与自己的脚后跟贴上再撤,不要早了,如对方还没有进呢,你这一撤步,你刚一撤他也顶上了,就是这时间火候,脚后跟与脚后跟一贴,这就差一拳,他还往里冲,又一拳,他在续劲的时候你这里拍,拍多少?拿虎口找曲池,打上边找。然后这儿撤找少海,这是合谷和曲池合,到这跟少海合。这会儿拨这脚就起来了,连扒劲带起,再入,再圈,然后接着就挤,顶肘,肩打靠。  这甲方用肘进攻,自己用采破肘,这个研究熟了之后,再反复地练,棚进捋化,然后挤进攻,按破挤,肘进攻用探。  在打挤时一定要合辙,就好比桌子的榫一样严实,翘一点也不行,要拿准拿稳。拿、准是指什么呢?就是要人榫,入榫是什么?好比遇见一个不会拳的,他就是提溜搭拉的,架子是散的。遇到这样的人得把他拿准了,你拿不准拿不稳,他心里不服你。你拿得要严丝合缝,好比抓&个东西,你还缺什么?不缺什么就跟着走,这时候想往哪儿发就往哪儿发,发劲要这种劲。  今天讲的大家有一个概念,回去按着这个去做每一个劲。那引劲很重要,你不能把对方的重心引起来,你就拿不准。他站得很稳,你不能起来就走,他不听你的话,他皱皱着劲哩。他听你的话好拿,你稍微拿鼻子往这儿一去,一拥他,就这么一下又回来了,就跟打篮球的欺骗动作一样,那球还没有出手就又回来了,跟艺术体操耍藤圈似的,一扔又滚回来了。就是鼻子往大趾上一盯又回来了,他就起来了。这种劲叫作&沽&,也是引,再细讲是沾连粘随,引进落空,舍己从人,里头都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刚柔相济。拳谱上说的要懂劲,须知阴阳。阴阳的配合,讲究时间,还有方向。时间就是火候,什么时间它配合?有时不是看一刚一柔正往这儿走,这会儿就拿你拿不着,非得它这个阴阳相合。练成什么样子呢?就像一个完整的苹果,用刀子一切,让它出一个纹。这个纹是什么?这叫&中极&,苹果两半谓之&弦&,中极之弦亦阴亦阳,非阴非阳。苹果一半为阴,一半为阳,左为阴,则右为阳,这一阴阳可以变化,也可以变动,也可以变静。刚才我说的最巧妙的一点,就是做得准,不能离得太远。你分开了半天你再对,不容易,就是刚有纹,你一合还是整的,合起来就是太极,叫&静之则合,动之则分&,拳谱上说的这两句话就指的这么点东西。动之则分分什么?就是分阴阳,静之则合,它又还原了。这趟太极拳练的就是分阴阳,合阴阳,合完了分,分完了合,处处来回这么转。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动之动,恒动。静之静为静,动之动为动,这点要把它搞清楚就行了。什么叫静?什么叫动?动之动,主动的为动,相对的也为动,它那动是一个被动,就像行进中的仪仗队中有个排头兵。他怎么拐弯,后边一点也不管,只管跟着走,打一排头的听指挥官的口令,&迷糊就把队全给散了。把太极之理懂了以后就一通百通,一看便知。它有一个主辅、宾主,要把它结合起来。刚才讲的都是围绕太极之理,还是没有离开太极之理,还是动静相间,阴阳相合,老得这么配合起来才行。三 生命在于体悟运动余功保:  吴式太极拳是当代重要的太极拳流派,习练人数越来越多,大家对吴式太极拳的理法也十分关注。您认为吴式太极拳有什么主要特点?张全亮:  对于吴式太极拳,李秉慈老师总结过&轻静柔化、紧凑舒身、斜中寓正、川字步型&,很有代表性。其中&斜中寓正&有一些争论,我在这里边稍有补充,&斜中寓正&这句话没错,但还可以在前边加上&中正安舒&,每一式必须保证中正安舒。中正还得要安舒,舒服,这样才能灵活,如果跟柱子似的正,就不灵活。中正安舒,斜中寓正。川字步型,我加了一个&虚实清楚&,杨师爷传下来的拳虚实要清楚。每迈一步的时候,这脚想出去、很有出去的愿望,安排好了再出去,出去还不放心,还得抻着点,别让你滑下去,好比往低出去,拿绳子拽着。一点儿点儿试,如履薄冰。一个脚趾行、俩行不行,五个行不行,前脚掌行、后脚掌行不行,都行了,再松。原来很紧张,一下松了,大实大虚。虚实分清楚。  手来说也是一样,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实者静,虚者动。接触这点是实的,这点就是虚的。如果这么一动的话,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实者静,虚者动。打人接触后接触点不能动。讲究阴阳、虚实、刚柔,把这些东西弄清楚了,这拳水平就高了。  我还加了&细腻连绵&,没有断续的地方,运动过程细腻,就像山洪从山上下来,到地下之后千军万马一般,到身前像无数条蛇一样,水是无孔不入的。  说&生命在于运动&不是很科学,&生命在于静止&也不对,我提出,生命在于体悟运动,就是在运动时加上思想的体悟。由脚、而腿、而膝盖、而脚、而腰、而肩、而肘、而手。意在肩,气到肘;意在肘,气到手。运行中是细腻的,越细越好,一尺一尺走,练思想,练稳定性,除暴躁。手法细腻,接触点不动,就像大树根深叶茂,形要下,气就上,神要往上想,形就往下去,要是往下去,神就往上来。  在技击中我刚接触对方,松腰、松胯,手就长了,沉稳有力。  神意不同处,比如云手,这个手走的时候,意念在另外一个手,像车轮一样,推着往前走。过程整个环节都很细,细腻连绵,灵活多变。纯任自然,一年四季、公转自传都是自然的,这是大的方面,要向前先要往后,要向下先要向上,这都是自然的东西,在运动中,中正安舒,有运动之势再去动就是纯任自然了。如果纯任自然了,每个动作都很舒服。  纯任自然,自然那点在哪儿,这种学问和窍门,没有师传,没有经过人指点,你不知道。沉肩坠肘,到底该如何沉肩坠肘?通过这个学问找这那个学问,你练着不舒服,用的不舒服,或者别人看了不舒服,可能就都是不对的。找到这个点以后让它自然成型。纯任自然,纯以意行,往哪儿走都要想。余功保:  最舒服的状态就是最对的状态,这是一种纯任自然的观点。张全亮:  自然最简单,也最难做到。余功保:  本来自然是人的天性,现在需要精心地锻炼才做到,说明后天人的干扰因素太多。张全亮:  练功中&后天返先天&就是这个道理。余功保:  练习太极拳的方法很多,您认为应该如何练习才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张全亮:  要练好太极拳,我觉得有这么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弄清规范。这一点非常重要。划道比划,每个式都要规范,怎么是正确的,应该怎么去练。动作必须准确,不能囫囵吞枣,稀里糊涂大概其地练,那样练出来只是一个外在,里边没东西。  第二,缓慢精进。练拳要慢,&精进&就是你练的东西出来的是精品。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跟书法一样,一个式子、一个式子练。现在教学生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可能站桩站半年老师都不搭理你。现在我是划道,我重点给你说一个式子、两个式子,先让你比划,再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纠正,然后从量变到质变。不同阶段体会不一样,慢慢体会,多说。  第三,明目开智。拳技之道贵在精纯,成功之道贵在坚持,为人之道贵在诚信,育人之道贵在开窍。明目开智,举一反三,给他讲自然的规律。形象比喻,有的动作老做不好,我说把你的手上放一块豆腐,颤颤悠悠,快了不成慢了也不成,还有松紧的感觉。说到他就明白了。比如公转自转,我说你想你自己是长着尾巴的猫,你追你自己的尾巴,自然就圆了、灵活了。背向后走,胸向里旋,脚向外走,正好符合公转自转、太阳地球的关系,也符合阴阳鱼,你把这些道理讲清楚了,当然这些可能在过去都是不传的秘密。根深叶茂,万物负阴而抱阳,树根往下扎,营养往上,跟越深,树越茂。明白了,开窍了,思想变化,实际动作也就正确了。  第四,练知己,练知彼。知己就是自己练,知彼就是跟别人接触、推手、技击,需要实践经验。知己后得需要到外边跟不同的人接触,人的高矮胖瘦不同,脾气秉性不同,思想感情不同,在你对他用手的时候,会有很多的...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阿敏85式杨式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