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实验中学紫市镇有无山地外包?

紫市镇简介:& 紫市镇紫市镇位于龙川县最南端,现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1463人,是龙川、五华、东源三县边境农村商品集散地。全镇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1.1万亩,林山地14万亩,适宜种植茶叶、青梅的山地达4.5万亩。辖区内海拔1318米的七目嶂是粤东北最高的山峰,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1.2万亩。2005年,预计工农业总产值12471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432元。 紫市的酿酒业历史悠久,水质优良,雅寄特醇低度米酒质量排河源市第一。紫市镇蕴藏着丰富的花刚石、滑石矿、铅锌矿、陶瓷泥等工业原料。镇内交通方便,通向公路2条,全部行政村道已实现公路硬底化。
【人 口】总人口近4万,有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近3.8万人,是河源市侨乡之一。&  
【交 通】有公路和205国道相连,对外交通便利。&
【特 产】七峰山牌雅寄醇酒:1988年在惠阳地区评酒会上被评为米酒类第一名。& 
【名 胜】七目嶂:海拔1318米,奇峰突起云天,七峰并列,宛如七佛而立。&  紫市的酿酒业历史悠久,水质优良,雅寄特醇低度米酒质量排河源市第一。紫市镇蕴藏着丰富的花刚石、滑石矿、铅锌矿、陶瓷泥等工业原料。镇内交通方便,通向外县公路2条,全部行政村道已实现公路硬底化。&  紫市镇社会治安良好,多年来被市、县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镇机关大院及社区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紫市镇利用它特有的自然资源,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良好成绩,2005年引进外资3000万元成立了紫市镇七目嶂铅锌矿有限公司,利用外资建立了以塘子头青梅基地、鸡麻坪茶叶基地、紫市镇新北康记综合养殖场为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有力地推进了紫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今后,紫市镇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到紫市镇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促进紫市镇经济快速发展& 
【自然资源】  紫市镇位于龙川县最南端,现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1463人,是龙川、五华、东源三县边境农村商品集散地。全镇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1.1万亩,林山地14万亩,适宜种植茶叶、青梅的山地达4.5万亩。辖区内海拔1318米的七目嶂是粤东北最高的山峰,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1.2万亩。2005年,预计工农业总产值12471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432元。&  [历史沿革]宋朝初期属龙川县兴乐图(都)管辖,1068年划归长乐县(今五华县),明朝嘉靖年间划回龙川。清嘉庆年间废图建约,改称丫髻约。1958年归公社管辖,1976年成立紫市公社,后改为紫市镇。&  紫市的酿酒业历史悠久,水质优良,雅寄特醇低度米酒质量排河源市第一。紫市镇蕴藏着丰富的花刚石、滑石矿、铅锌矿、陶瓷泥等工业原料。镇内交通方便,通向外县公路2条,全部行政村道已实现公路硬底化。&  
【基础设施】  紫市镇社会治安良好,多年来被市、县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镇机关大院及社区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招商引资】&  紫市镇利用它特有的自然资源,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良好成绩,2005年引进外资3000万元成立了紫市镇七目嶂铅锌矿有限公司,利用外资建立了以塘子头青梅基地、鸡麻坪茶叶基地、紫市镇新北康记综合养殖场为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有力地推进了紫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今后,紫市镇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到紫市镇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促进紫市镇经济快速发展。&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9:08:3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紫市镇简介:& 紫市镇紫市镇位于龙川县最南端,现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1463人,是龙川、五华、东源三县边境农村商品集散地。全镇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1.1万亩,林山地14万亩,适宜种植茶叶、青梅的山地达4.5万亩。辖区内海拔1318米的七目嶂是粤东北最高的山峰,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1.2万亩。2005年,预计工农业总产值12471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432元。 紫市的酿酒业历史悠久,水质优良,雅寄特醇低度米酒质量排河源市第一。紫市镇蕴藏着丰富的花刚石、滑石矿、铅锌矿、陶瓷泥等工业原料。镇内交通方便,通向公路2条,全部行政村道已实现公路硬底化。
【人 口】总人口近4万,有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近3.8万人,是河源市侨乡之一。&  
【交 通】有公路和205国道相连,对外交通便利。&
【特 产】七峰山牌雅寄醇酒:1988年在惠阳地区评酒会上被评为米酒类第一名。& 
【名 胜】七目嶂:海拔1318米,奇峰突起云天,七峰并列,宛如七佛而立。&  紫市的酿酒业历史悠久,水质优良,雅寄特醇低度米酒质量排河源市第一。紫市镇蕴藏着丰富的花刚石、滑石矿、铅锌矿、陶瓷泥等工业原料。镇内交通方便,通向外县公路2条,全部行政村道已实现公路硬底化。&  紫市镇社会治安良好,多年来被市、县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镇机关大院及社区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紫市镇利用它特有的自然资源,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良好成绩,2005年引进外资3000万元成立了紫市镇七目嶂铅锌矿有限公司,利用外资建立了以塘子头青梅基地、鸡麻坪茶叶基地、紫市镇新北康记综合养殖场为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有力地推进了紫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今后,紫市镇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到紫市镇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促进紫市镇经济快速发展& 
【自然资源】  紫市镇位于龙川县最南端,现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1463人,是龙川、五华、东源三县边境农村商品集散地。全镇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1.1万亩,林山地14万亩,适宜种植茶叶、青梅的山地达4.5万亩。辖区内海拔1318米的七目嶂是粤东北最高的山峰,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1.2万亩。2005年,预计工农业总产值12471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432元。&  [历史沿革]宋朝初期属龙川县兴乐图(都)管辖,1068年划归长乐县(今五华县),明朝嘉靖年间划回龙川。清嘉庆年间废图建约,改称丫髻约。1958年归公社管辖,1976年成立紫市公社,后改为紫市镇。&  紫市的酿酒业历史悠久,水质优良,雅寄特醇低度米酒质量排河源市第一。紫市镇蕴藏着丰富的花刚石、滑石矿、铅锌矿、陶瓷泥等工业原料。镇内交通方便,通向外县公路2条,全部行政村道已实现公路硬底化。&  
【基础设施】  紫市镇社会治安良好,多年来被市、县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镇机关大院及社区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招商引资】&  紫市镇利用它特有的自然资源,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良好成绩,2005年引进外资3000万元成立了紫市镇七目嶂铅锌矿有限公司,利用外资建立了以塘子头青梅基地、鸡麻坪茶叶基地、紫市镇新北康记综合养殖场为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有力地推进了紫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今后,紫市镇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到紫市镇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促进紫市镇经济快速发展。&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9:08:3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龙川县_百度百科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龙川县,广东省市辖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和上游,北界江西省县、县,东连梅州市县、市,南接,西临县。全县属,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2012年末,全县总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4个镇、315个村,总人口95.6万人,有海外华侨32.7万人。[1]
龙川县历史悠久,早在新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始置龙川县,是中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旧治龙川城(今)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刘砻时,移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之称。龙川县是客家古邑,龙川县通行客家语、水源音。[2]
龙川建县历史悠久,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至今有2228年的历史,是南越王的“兴王之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11年4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置县之初,
疆域辽阔,包括的、、、、、等县境,以及、、、(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曾多次析置新县。旧县治龙川城(今)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素有“岭南古城“之称,见证了2000多年来龙川人文历史的嬗变,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城。1949年6月始,县城迁至。
据龙川旧志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旧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刘砻时,移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秦置龙川县。据裴渊《广州记》:本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
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县名由此。
据记载,在新,龙川境内佗城坑子里、上印牛背岭,紫市坪岭头、九龙岗,丰稔牛角塘,登云鲤鱼山,龙母坪背岗等地已有人类从事渔、猎、耕、织等活动。
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属南海郡。龙川得名缘由,一曰博罗之东乡(古龙川)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一曰龙潭自嶅山分注于川,故名龙川。其时龙川县地辽阔,包括今之粤东大部分地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龙川为南越国辖地。今为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
置县初,疆域辽阔,其中包括、、、、、等县全境,以及、、、、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区。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赵佗归汉,保留封地,龙川县仍属南越国辖地。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设置交趾部,龙川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为荆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吴黄武元年(222年),废荆州,复交州,龙川属南海郡。黄武五年(226年),吴
广东龙川建县2222年纪念
分南海郡置广州,不久又并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永安七年(264年),废交州置广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东官(东莞)郡,龙川析置兴宁县,仍属南海郡。废帝大和元年(366年),龙川析置雷乡县,均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
南宋年间(420~479年),撤雷乡并入龙川县。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河源、新丰县。南梁天监二年(503年),析南海置梁化郡。龙川县析置雷乡县,均属梁化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总管府于龙川。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总管府迁于归善,龙川并入河源县,雷乡并入兴宁县。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循州置龙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废龙川郡复循州。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循州属之。天授二年(691年),废循州置雷乡郡、复雷乡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雷乡郡为海丰郡。乾元元年(758年),废海丰郡复循州。
五代南汉刘龑乾亨元年(917年),循州析置祯州,循州治所迁设雷乡县(今龙川佗城),州县并存,仅辖雷乡县。
宋开宝四年(971年),设置广南东路,撤雷乡复龙川县、属循州。宣和二年(1120年),龙川改雷江县,属循州。绍兴三年(1133年),废雷江复龙川县,属循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广南东路设置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循州改路,治所仍设龙川城(今佗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循州路降为散州,龙川属循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广东行中书省,惠州路改府,循州仍存,龙川属循州。翌年,废循州并入惠州府,龙川属之。洪武九年,广东行中书省改为广东布政使司,龙川属惠州府。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置和平县,均属惠州府。至此,龙川疆域成定局无变化。
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
清雍正九年(1731年),龙川属惠州府。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惠嘉潮道,龙川仍属惠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废广东布政使司和惠州府,设置广东都督府潮循道,龙川属之。民国15年,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民国20年,属广东省东江绥靖专员公署。民国26年,属
龙川县一角
广东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翌年,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属粤东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59年,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1963年恢复惠阳地区专员公署,龙川属之。1968年,属惠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至1987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管辖。1988年1月,撤销惠阳地区专员公署,分设惠州、河源、汕尾、东莞4个市,龙川隶属河源市管辖。[4]
龙川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地跨北纬23°5′57″——24°47′03″,东经115°03′13″——115°35′18″之间。东连兴宁、五华,南邻河源,西接和平,北界江西定南、寻乌。全县总面积3089余平方公里,人口70多万,绝大多数为汉族,县治设于老隆镇。[5]
龙川县主要山脉为。霍山,方圆10公里,海拨550米,属丹霞地貌,有“丹霞山第二”之美誉。霍山以它奇特的山形,清幽的岩宇,悠久历史而著名,被誉为“朝在罗浮暮在霍”。以其险峻的丹崖赤壁和奇岩秀石早已闻名遐迩,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
地下水分为深层和浅层,深层地下水因资料欠缺,难以分析计算。经查明:本县浅层地下水约占径流址的25%,为5.89亿立方米。
据1980年有关部门测定,本县地下水分布情况为:下半县佗城一带的流量为每小时18吨,中半县黎咀一带的流量为每小时7.7吨至14.4吨,上半县上坪一带的流量为每小时12.26吨。[6]
县境内大小河流共15条,主要河流有东江水系的东江河,韩江水系的铁场河、鹤市河。
东江河水系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山和江西省安远县大岭嶂,称寻邬水、安远水。本县流域面积2260.41平方公里,流长165公里。寻邬水流经上坪、麻布岗、岩镇、新田、赤光;安远水经江西定南后,流经县境的细坳、贝岭、郑马。两支流汇合于枫树坝库区再流经黎咀、黄石、东水(和平)、四都、丰稔、附城、老隆、佗城等区镇,在佗城胜利村虎头岗注入河源县境。
东江多年平均径流董62亿立方米,最大洪流量每秒1.02万立方米,老隆水位达海拔73.37米,出现于日,最小洪流量每秒7.9立方米,出现在日。
东江在县境的集雨面积为1677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一)小金水: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担竿嶂,从上坪的茶活流入本县渡田河汇入寻邬水。县境集雨面积45.1平方公里,流长8.9公里。多年平均径流童每秒6.67立方米;(二)流田水:发源于上坪黄背坳,从梅里坝流入寻邬水,集雨面积186.5平方公里。河长31.7公里,多年平均径流董每秒4.8立方米;(三)沙洲水:发源于上坪野猪嶂,从麻布岗赤石渡流入寻邬水,集雨面积117平方公里。流长25.5公里。多年的平均径流童每秒7.89立方米;(四)安远水:又名贝岭河,发源于江西省大岭嶂,在细坳流入县境。经贝岭、岩镇在合河口与寻邬水汇合,县境集雨面积498平方公里,河长33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每秒58.69立方米;(五)黄麻布水:发源于本县金石嶂,流经细坳、贝岭。从西桥流入安远水,集雨面积138.8平方公里,流长30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每秒3.58立方米;(六)车田水:发源于大帽嶂。经车田流入枫树坝在斗标流入东江,集雨面积137平方公里,河长28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每秒3.14立方米;(七)小庙水:发源于黎咀牙沙嶂,经龙母、丰稔,在黄塘水流入东江,集雨面积173.9平方公里,河长31公里。
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下的还有老隆两渡河,流经附城莲南的义都河等。
韩江水系韩江上游的铁场河,属韩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回龙的丫髻寨,流经回龙、田心、龙母、铁场,在鲁占出境,入五华县合水与龙川鹤市河汇合,集雨面积462.2平方公里,河长48.7公里。较大支流有4条:田心水、洋田水、谷前水、洋贝河等。雅寄河发源于紫市七目嶂,流经紫市、鹤市、通衡、登云,在石来口流入五华县歧岭镇,流经县境内35.2公里。[7]
龙川县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丰沛阳光充足,平均气温21.8℃,历年降雨量平均1501.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
龙川县一角
冬半年受极地冷高压脊控制,盛行,天气较为干冷;夏半年则受锋面低槽、,热带气旋所影响,盛行西南、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县站累年平均气温21.0℃,年雨量1693.3毫米,年1703.5小时,无霜期320天,这种呈温和、雨量充足、夏长冬短、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季风明显等特点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丰富,适宜喜温作物和双季稻的种植。由于南北跨度大,且地形多样,气候的季节性和地方性差异也明显,比较频繁发生,春季的低温阴雨、5—6月份的龙舟水、夏季高温、秋末的寒露风、隆冬的低温霜冻、春季和秋季的干旱、夏季的局地雷雨大风以及暴雨等气象灾害常给各地工农业生产带来比较大的危害。
本县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木本植物约500多种,以优良乡土树种壳斗科(杉、松、障、山茶、大戟、柿、漆树、蔷薇、金缕梅、杜英、楝、竹科等)为主。经济价值较高的何壳斗科的椎、椆类,樟科的檫树、香树、黄樟,杉科的杉树,松科的马尾松,李科的积扭,漆树科的酸枣,石楠科的楠木,紫咸科的泡桐,山茶科的白荷、赤荷,毛科的毛竹,楝科的苦栋树等。
其它陆地野生植物有700多种,主要有山苍子,黄端木、猴耳环、乌药、春花、桃金娘、野牡丹、紫金牛、鸭脚木、五加皮、了哥王、毛冬胄、岗茶、女贞、算盘子、葫芦茶、山芝麻、半枫荷、映山红、羊角扭、土茯苓、玉叶金花、鸡屎藤、巴戟、野葛、鸡血藤、金银花、过山龙以及芒箕,铺地松、铁线蕨、乌毛蕨等。[8]
本县野生动物,多产于细坳、上坪、贝岭、麻布岗、新田、岩镇、黄石等山区,主要有兽类、飞禽类和两栖爬行类。
兽类有野猪、野山羊、山牛、豪猪、黄凉、狐狸、猫狸、野兔、野狗、松鼠、黄鼠狼、野鼠、穿山甲、果狸等。
飞禽类有麻雀、禾花雀、山雀、喜鹊、长毛鹊、燕子、乌鸦、鹞、老鹰、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伯劳、杜鹃、黄莺、斑鸠、八哥、画眉、翡翠、米鸡、鸬鹚、白头翁、公雕、白鹤,野鸭、白鹩、雉鸡、竹鸡、屎缸鸣、五色鸟、赤哨、回归鸟等。
两栖爬行类有甲龟、乌龟、金钱龟、螃蟹、舞蛙及各种蛇类。[9]
龙川水力资源丰富,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3.33亿立方米。丰水年为35.23亿立方米;平水年为22.18亿立方米;枯水年为12.83亿立方米。据1985年统计,全县水力资源用论蕴藏量41.39万千瓦,可能利用开发最27.7万千瓦。已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18.24万丁瓦,其中县属电站装机容量2.24万千瓦.省属枫树坝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10]
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龙川、五华、兴宁、河源、
龙川县地理位置
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自明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
2000年,龙川县辖30个镇:、、、、、、、、、、、、、、、、、锦归镇、、、、、、、、。
2002年,龙川县辖30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回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郑马、岩镇、新田、石坑、锦归、附城、义都、谷前、麻布岗、枫树坝)。
2004年,将全县356个村民委员会减少至313个。
截至日,龙川县辖25个镇(、四都、黄石、细坳、、贝岭、黎咀、上坪、、赤光、、逥龙、田心、铁场、、通衢、、、、、、、、义都、)。县人民政府驻。
据数据,全县总人口586155人,其中:老隆镇62596人、附城镇25076人、义都镇16761人、佗城镇28244人、鹤市镇20374人、黄布镇15804人、20338人、通衢镇13368人、锦归镇7444人、登云镇15225人、丰稔镇25094人、四都镇12078人、铁场镇22872人、石坑镇11995人、龙母镇33438人、田心镇25622人、黎咀镇15011人、黄石镇10955人、赤光镇26660人、回龙镇19816人、新田镇11037人、车田镇30086人、镇9682人、岩镇镇12674人、麻布岗镇27934人、贝岭镇11040人、细坳镇13254人、上坪镇20163人、枫树坝镇8632人、谷前镇12882人。
至建国前夕,龙川县境公路里程较少。陆路运输除少数汽车、人力车运载外,大部分靠人力肩挑背负;水上运输较为繁忙。
建国后,本县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已构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客货运输体系,形成由水运、公路、铁路组成的城乡交叉运输网。至198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752.3公里,等于1949年的8倍;有客车、货车和小汽车590辆,为1949年机动车36辆的16倍之多;年货运量3万吨、客运量180万人次。水运业有国营、集体、个体运输船268艘、4710匹马力、7760吨位,水运公司年货运量8万吨。县境内有铁路线38.65公里,年货运量34.8万吨,客运量119万人次。[11]
国道205线、省道S227线贯穿全境,属一、二等级公路。全县315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总里程为1808.7公里。
河(源)梅(州)高速已建成通车,并在县境内设有三个互通立交出口。
纵贯中国南北九省的与贯穿广东省东西的在县城老隆交汇并设立大型编组站(龙川北站)、粮食储备站、机务段、通信段,是岭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与杭广客运专线将在县城交汇并设立龙川县城设立高铁站点 -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完全中学九间、职业高中一间,初级中学和完全小学遍布各镇各村,“普九”工作于1995年经省验收达标,历年高考成绩名列前茅。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办有山歌剧团、杂技团和民乐团;卫生保健机构健全,县城有二级乙等以上综合医院3间,各镇均设有一级乙等以上医院1间;体育场馆设施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是“全国体育先进县”。
程控电话、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县,基本形成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数据宽带化、网络规模化、通讯多样化的现代化通信格局。县内电网与全省电网相联,建有6个11万伏安的变电站和1个22万伏安的输变电站,电力充足,供给正常。县城拥有完善的供水系统,可以满足县城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县城、隆兴路、和东风路的改造全面完成,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2014年龙川县地区生产总值123.6亿元,比增10.6%;工业总产值131.7亿元,比增22%;工业增加值40.5亿元,比增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5亿元,比增2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5亿元,完成市定任务108%,比增1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5亿元,比增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4亿元,比增23%;实际利用外资2950万美元,比增10%。
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业,本卷专述种植业。
龙川地处丘陵山区,山多田少,光、温、水条件较好,具有发展种植业的良好自然条件。1977年以前,神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1978年底以后,农村多种经营发展较快,种植业比重下降。1985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2.7%。
建国前,一家一户经营,无力改变生产条件,耕作制度落后,洪、涝、旱、病虫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水平极低。贫苦农民仅能半饥度日。民国32年(1943年)统计,全县年产稻谷3.02万吨,亩产78.5公斤。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兴修水利,治山、治水,改造山坑低产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推广农业机械和科学种田。农业生产虽然经受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产值仍然逐年上升。特别是1979年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按劳分$的原则得到真正体现,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1985年,农业总产值1.2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9.1%。其中种植业产值6884.8万元,比1949年增长137.3%,比1978年增长19.7%。[12]
龙川早在宋、元时代,已有陶瓷、纺织、造纸、造(木)船等手工业。明、清时期,采矿、冶炼生产和竹木、藤草、铜器、鞋革、车衣、食品加工业具有一定规模。民国期间,各种民营个体手工业比较普遍,生产品类较为广泛,其中佗城草席、贝岭东庄纸、老隆皮枕头及牛筋糕等产品颇有名气,畅销县内外。
建国后,龙川工业生产有很大发展,国营、集体和个体工业遍布全县城乡,主要有电力、森林工业、采矿、冶炼、铸造、造纸、造船、印刷、化工、食品、饮料、建材、日用陶瓷、酿酒等工业。1985年,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153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55个(含省办1个,地区办2个),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83个(县办10个,区镇办173个),其他工业企业1294个(乡村办236个,农村合作办130个,农村个体办925个,城镇办3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5583人,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6637人(其中区、镇工业企业职工5394人)。年工业总产值849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08亿元的40%,比万元增长29.2倍。[13]
龙川县主要流行,主要分布于南部的老隆、佗城、附城、义都、四都、鹤市、通衢等处于东江两岸的乡镇。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
,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和国际知名作家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在县城三台书院创办龙川县第一间小学——县立高等小学堂后,又分别在通衢、、鹤市、县城、黄布、老隆水贝(今附城)开办明新、乐育高等小学堂及模范、乐育、启智、金兰、维新、莲塘、培养初等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全县有官办、民办、私办高、初等小学32所,学生约1500人,教职员120人。高等小学开设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选修课有农业、商业、手工、图画。初等小学与高等小学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但内容深浅各异。初、高等小学学制分别为5年、4年。[14]
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新学制,学堂改称学校,允许男女同校读书。尔后,一批私塾、经馆和祠堂、庙宇改办小学。民国5年小学发展到16所,学生2800多人,其中高等小学7所(县立3所)。民国6年在县城南门邹家祠创办女子初等小学校,一度改办县立高等女子学校。民国8年高、初等小学校改称高、初级小学校,县陆续选择一批成绩较好的初级小学转为区立高级小学。民国11年初、高级小学制改为4年和2年。民国25年推行短期(学制一年)小学教育,规定凡6周岁至12周岁的失学儿童免费入学,10周岁至16周岁未上学儿童则强迫入学,当年兴办短期小学校12所。民国28年实施国民义务教育,各乡镇设中心学校(完全小学),保设国民学校,全县设中心学校47所,国民学校399所,共有学生2.52万人。至民国37年,全县有小学404所,其中乡中心学校及完全小学87所,教职员工1081人。共有学生33777人,其中完全小学17608人。[14]
1949年5月龙川解放后,将国民学校更名村初级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更名为区完全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76.1%。1951年全县有小学496所,在校学生54945人,工农子弟占87%。初小课程有语文、算术、体育、唱歌、美工;高小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唱歌、美工。1953年冬,贯彻“整顿巩固,提高质址,重点发展,稳定前进”的教育方针,对全县小学分期分批进行整顿,调整布局,充实学校领导,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减少了村级小学教学点和复式班,增加全日制班。对学生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1954年开展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推行5级记分法,改春秋两季招生为秋季招生,全面贯彻部颁《小学生守则》、《小学教学计划》、《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翌年,开始评选“三好学生”活动。1958年“大跃进”期间贯彻国家、集体“两条腿走路”的教学方针,大力发展民办小学,由1956年的4所、18班发展到1959年的55所、72班。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小学作了调整,由1960年的247所,调整为209所,其中民办小学减至30所。1963年执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教学上运用“十大教授法”(即启发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有目的性、说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有提纲、干部班要用讨论式);提倡“少而精”、“启发式”,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同时,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学生思想品德有明显提高。1964年实施两种教学制度,兴办半耕半读小学,当年办耕读小学40多所,学生1800多人。“文化大革命”中,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被当作“牛鬼蛇神”或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而被揪斗,教学秩序混乱,取消毕业与升学考试制度,实行推荐选拔入学。1968年冬,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实行民办公助,教职工与社员评分同酬,小学附设初中班;“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以《毛主席语录》、“革命文艺”、“军事体育”等,取代文化课,致使教育质蜇严重下降。1970年陆续恢复公办小学编制,开始重视抓文化知识教育。但1973年刮起“白卷英雄”、“反潮流”歪风,又出现轻视文化课、批“师道尊严”的浪潮,教学秩序再度被破坏,教育质量大大下降。1974年学“屯昌经验”,大办学校小农场,半农半读,实行“开门办学”。1977年后,教学秩序逐渐步入正轨,恢复毕业与升学考试制度,撤销“贫宣队”,调整小学布局,裁并230个教学点,撤销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恢复与健全教师组织,狠抓“校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5年,全县有小学357所(其中民办2所),共设3343班,有学生88660人,教职工4245人,专职教师3630人。[14]
民国2年(1913)秋,在县城西门考棚(今县机电厂)创设县立中学一所,学制4年,春季始业,招生2班、100人,教职工10余人,课程设置有修身、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学经济、乐歌、图画、手工、体操。民国15年冬,由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在通衢景韩书院)改办县立第二中学。不久车田绅民先后集资创办始云中学和可能中学,因经费困难,办两年停业。民国18年,中学实施“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改春季为秋季始业。同年,第四区区立中学与县立第二中学合并,仍称县立第二中学,以铁场街原区立中学与县立第二中学合并,仍称县立第二中学,以铁场街原区立中学为校舍。翌年县城中学撤销附高中师范班,新设高中班,易校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民国28年,设在通衢的一中分校,改办县立第三初级中学(后改名金安中学)。从民国29年起,全县陆续办起县立第四初级中学、县立第五初级中学、私立赤光初级中学和私立景韩初级中学。至民国37年秋,在全县3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中,有14个高中班、462人,37个初中班、1672人,教职工169人。[15]
1949年5月龙川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全县中学,私立中学经费由地方自筹,政府补助。当年冬在校学生2790人(其中高中200人),教职工259人。按“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教育方针,课程增设马列主义哲学,改国文为语文,废除公民、童军、军训课。1953年废止春季招生。1956年9月,龙川一中佗城分校改设佗城初级中学。撤销金安中学分校,恢复通衢初级中学。丰稔、永新、登云、龙母、黎咀、壮士(麻布岗)、上坪7所完小附设初中班。1957年裁丰稔和登云小学初中班,永新小学初中班改办鹤市华侨初级中学。1958年“大跃进”期间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方针,全县新办6所民办中学,龙母、黎咀、麻布岗(原壮士)、上坪4所附设初中班的小学改办完全中学。同时,贯彻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把劳动当作教学科目,学校办工厂、农场,走出校门参加工农业生产,学生全期上课时间不足一半。1960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对17所民办中学采取关、并措施,只留老隆中学继办。全日制完中则撤并班额,压缩下放一批教学人员。1963年贯彻部颁《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教学秩序恢复正常,深入开展学雷锋,形成较好的校风,促进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师生全国“大串联”。1967年“复课闹革命”,写大字报,当年停止招生。1968年工人、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大搞“开门办学”,组织学生学军、学农、学工,实行校队挂钩,厂校合一,取消升学考试制度,改用推荐办法招生。1969年实行学制改革,初、高中学制各缩短为2年。1971年提倡“山沟办学”、“茅寮学校”,龙川一中及佗城、赤光、上坪等中学均设分校,办教学“实验”基地,每学期轮流组织师生到分校一个月,或办蔗园,或学水稻田间耕作技术,或学开拖拉机、修理农机,或搞土杂肥怄制,制沼气。1977年恢复毕业与升学文化考试制度,文化知识课被提到首要位置,开始注重基础知识教学。1978年以后,恢复中学“三三”学制,撤销各中学分校及小学附设初中班,逐步调整中学布局。至1985年,全县设完全中学8所(县一中、老隆、金安、佗城、铁场、车田、赤光、麻布岗)、84个班、4110人;初级中学27所、516班、2.10万人,共有教职员工1848人。[15]
明清时期,由朝廷任命教谕、训导,县署聘任学宫和官办书院的主讲,社学、私塾的教师由学东聘用,但任期无保证,大多数教师担忧失业,生活极为清贫。[16]
清末,龙川办新学之初,除文史、读经科目的教师可在本县选聘外,其他任算学、外文、格致、体操等科教师多从外县聘请。为解决本县新学师资的紧缺,县署陆续选派塾师秀才20人分赴省内外攻读大专学堂或新式书院,并创设县师范传习所和县初级师范馆,招收塾师、落第秀才、屡考不中的老童生加以培训后,派任新学教师。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全县9间初高等学堂,仅有初等师范毕业教师2人,优等师范毕业教师2人。
民国时期,公立学校校长由县政府委任,教师由校长遴选,呈报主管部门录用或聘用;私立学校校长由校董会聘请,呈报主管部门备案,教师则由校长聘任。民国初年的小学教师多授业于私塾,少数毕业于初级或优等师范,30年代则毕业于初小或初中者占多数,40年代有一部分是师范乃至大专毕业生。据民国37年(1948年)10月统计,全县有中学教师174人(女5人),其中大专毕业的占70.5%;小学教师1081人中,大专毕业生占4.5%,普师毕业生占13.7%,简师毕业生占19%,高中毕业生占12.4%,初中毕业生占23.7%,高小毕业生占21.7%,其他占5%。民国期间,学校与私塾并存时间较长,塾师占有较大比例。如民国9年,全县私塾225馆,有塾师241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县政府曾三令五申改造塾师,废止私塾,但屡禁不止,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县内私塾才被高、初等小学取代。[16]
建国初,留用建国前的教师,并举办短训班,吸收一批失学、失业知识青年加以培训后,由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统一分配到各小学任教。1953年中小学教师纳入国家编制后,逐年由国家分配师范、中专、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各地还不断推荐和选用一批民办教师经过培训、考核,并逐年纳入国家正式编制。据1985年10月统计,全县182个幼儿教养员中,有幼师学历9人、中师学历22人、高中学历86人、初中以下学历65人;3630个小学专任教师中,有大专学历38人、中师及中技毕业1305人、高中毕业1638人、高中肄业及初中毕业330人、初中以下319人;1742个中学专任教师中,有大专本科毕业142人、本科肄业及大专毕业399人、大专肄业及中师、中专毕业880人、高中毕业以下者51人;36个师范专任教师中,有大学本科毕业21人、本科肄业及大专毕业9人、大专肄业及中师、中专毕业4人、高中毕业以下2人;49个农职中学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3人、本科肄业及大专毕业28人、大专肄业及中师、中专毕业8人、高中毕业10人。[16]
2009年全县实现旅游服务业日趋活跃。通过资源整合,有序打造生态游、文化游等特色旅游业,明骏知青村旅游度假山庄已竣工试业,佗城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力度加大。霍山风景区、佗城学宫、越王庙、百姓宗祠等景点接待游客人数保持增长势头。全县共接待游客11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亿元,分别比增4.5%和-1.5%;积极落实“家电下乡”补贴等扩大群众消费需求政策,销售各类产品9554台(件),实现销售额4263.1万元。商贸物流、酒店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健康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9亿元,比增17.3%。[2]
佗城镇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龙川县南部。西南毗邻河源市的,蓝口,叶潭等镇,东北与本县的黄布,附城,鹤市等乡镇接壤,西北连义都镇。总面积163,5平方公里,人口36780人
,距河源市区99公里。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有广东四大河流之一的东江,从东北向西南斜穿而过,河两岸多为狭窄的平原谷地和丘陵地带。西北部多山地,与本县义都镇交界的,海拔1175米,为本镇最高峰。其余地区多为丘陵地带。镇政府所在地佗城,座落在本镇的中心,西南距广州302公里,东北距龙川县新县城劳隆镇10公里,北枕险峰连绵的熬山,南频奔腾不息的东江,自西向东横贯北郊。这里自古以来是往返粤中,,赣南乃至闽西之间的必经之处,为东江流域。
燕仙岩又名,位于龙川县上盘管理区境内的一座大上。石山孤峰中悬,石梯入云,奇花异兽,风景清幽美丽。岩洞天成,泉水从石壁缝隙滴落,滴石成井,井水清洌甘甜。岩洞左边靠近石壁处有一石床,名曰:“仙人床”。据考古工作者的考察分析,极有可能是古人类穴居之处。
下塔位于田心镇塔峰村,宋代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仙塔”。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创建,明万历乙已(1605年)重修。至今已有885年历史。塔身铭文砖有“宣和二年庚子”字样,下塔为平面四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25米。塔外观黄灰色。花岗岩条石垫基,以上皆用砖砌。首层边长4.4米,西面辟一门可入塔腔,其余三面为假门。二层以上空心无梯,四面皆作假门。塔身外壁不设平座,不设斗栱,仅以棱角牙子砖与线砖相间叠涩出檐,各层收分较大,呈锥形向上。此塔在粤东中为唯一平面四角宋代砖墙。
鹿湖生态旅游区
鹿湖生态旅游区坐落于千年古县——广东龙川县四都镇新川村,距县城仅22公里之遥。鹿湖生态旅游区是集观光娱乐、骑马竞技、疗养避暑、休闲度假、入庙朝圣、古迹遗风、会议接待、生物考察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千年宝刹鹿湖禅寺就于景区之中。有“寂静山乡、佛门净土,世外仙境”之美誉。该景区是按国家AAAA级旅游区标准建设。[17]
龙川,四季如春,平均气温20℃左右,从而形成罕见的“冬江水暖、江雾蒸腾”的奇观。
九龙湾位于枫树坝水库下游至黎嘴镇河段,全程13公里。九曲成九湾,一湾一,顺流而下依次为:、银河潭、、紫龙潭、、天地潭、、、。相传2200多年前,秦朝大将赵佗统领三十万大军征百粤,天上玉皇差遣九神龙为赵佗大军保驾南征。赵佗平定百粤后,九龙神依恋此间美景,奏请玉帝准落居此地,九龙湾由此得名。
龙潭寺座落于广东省龙川县义都镇风水宝地龙潭。此处风景如画,独占龙川八景中的两景,享有“龙潭瀑布”、 “嶅峰雪霁”之称。龙潭寺历史可追溯至二千
龙潭寺信众在龙潭放生
二百年前,前身乃赵佗书院,北宋年间改建为寺庙,清顺治年间扩建重修,期间香火鼎盛。由于历史原因,时至今日得于恢复重建。该寺是一座经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批准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该市比较有名的佛教场所。
七目嶂(亦名七峰山),群峰竞秀,主峰海拔1318米,比罗浮山(1296米)还高22米,是龙川和粤东的最高山峰。其地史悠久,在大地构造上,为一隆起带,构造线以华夏型(东北—西南向)为主。自古生代后期的二迭纪至中生代初期的三迭纪;由于各期断裂及火山活动,大约至今23000万年,在原断陷地区沉积了不少陆相盆地沉积物。到中生代末的白垩纪至新生代初的第三纪。大约距今14000万年,由于燕山运动花岗岩开始侵入和抬升。使古生代以来各期形成的地层隆起,形成地层复杂的山地。从第三纪至第四纪期间所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大约距今4000万年,使山地间歇性进一步抬升,而形成地质历史悠久的山地。组成山地的岩石多为中生代侏罗纪砂岩、砂砾岩、砂页岩、粉砂岩和石英砂岩等。
霍山位于田心镇,毗邻兴宁、五华,距龙川县城47公里,距河源市区146公里,方圆10公里,海拨550米,是省级森林公园,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属丹霞地貌,有&丹霞山第二&之美誉,以险峻的丹崖赤壁和奇岩秀石而早已闻名遐迩。为广东七大名山之一。相传,远古时代,这儿没有大山,后因当年的女娲补天时,将剩下的一点沙浆,撒落人间,刚好落到霍山,故使霍山呈现出悬崖高耸,绝壁万丈,横空屹立,怪石嶙峋、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的奇特山峰。霍山以它奇特的山形,清幽的岩宇,悠久历史而著名。山里三组峰峦组成一个体,傍无延缘,气势磅礴,奇峰突起,峭石峥嵘,百态千姿,景色秀丽。山上泉水清洌甘甜,久旱不竭。东峰之下,一湖环山,湖光山色,美尽粤东,全山计有二十七岩、四十八峰、十一泉池、八大洞府等名胜古迹。诸胜中尤以&霍山十景&为最。这十景是:船头观日、玉麟玩月、酒瓮凌云、雄师吼龙、横岩傲雾、一线曙光、砻盂接佛、七井仙泉、沙僧拜寿、铁拐挑葫芦。
河源龙川盛产。茶树菇又名茶新菇,是集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份,保健食疗于一身的纯天然无公害保健食用菌。茶树菇隶属真菌门,又名柱状、、、柱状环锈伞、等,原为江西境内的西
域乡、东堡乡等高山密林地区茶树蔸部生长的一种野生蕈菌。数量极少,主要要分布在江西、福建、云南等地。据测定,它富含人体所需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十七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物质)和十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与抗癌多糖,其药用保健疗效高于其他食用菌。用作主菜、调味均佳;且有滋阳壮阴、美容保健之功效,对、、、有独特疗效,对抗癌、降压、防衰、小儿低热、尿床有较理想的辅助治疗功能,民间称之为“神菇”。
属木本科植物,一般经枝植后3--5年便可产柿。柿饼是青柿子经削皮、脱水、脱涩、以传统日晒加工法与新式机器烘干法配合制成的新鲜柿饼、柿干,不但保存
柿子的原有营养成分,且风味更佳,用于冷冻方式保存,可保存一年。柿饼、柿干富含果糖、葡萄糖、天然有机绪、锰、钙、维生素等天然营养食品,是选择养生食品的不错选择。每年九月霜降前后,柿子便可成熟。柿饼的制作,将成熟的柿子摘下,刨去皮,晒干、制成柿饼,后用竹篓装上禾秆,放进柿饼,渗些酶种,再用禾秆封捆好,半月以后每个柿饼如涂上一层白粉末一样,俗称“柿霜”。柿子肉脆味甘甜。将摘下的柿子用盐水或石灰水浸周许,便可吃,谓之“盐味柿”、“石灰柿”。
桂林茶是在海拔1170米绿色环境里生长,位于龙川大帽山下,是粤东北区一大名茶。桂林茶茶色清澈淡绿,香味浓郁、有抗氧化、清凉解毒、防脂、抗癌、抗衰老等功能。茶叶中的多酸类、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芳香物质等各种成份。
.龙川介绍[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龙川地情网[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龙川县旅游网.  [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川县人民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