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天气预报一点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对天气预报曾作为“军事秘密”的一点补充与订正
《文史参考》今年第22期发表了周冉写的文章“《天气预报》:五分钟背后的三十年”,重点介绍了我国天气预报播出节目制作近30年来的变化历程,向读者披露了不少气象工作者幕后的故事细节,是一篇很不错的纪实性文章,值得一读。如果去查询正规的气象史料,这些生动的凡人小事往往会被漏掉,缺少细节的文本在可读性方面难免欠缺。
对文章总体上肯定,但读后还是想做些补充说明,对文中不够准确之处做些订正,以便使后人能够了解更细致、确切的史实。
在《文摘报》的转载中,对文章标题做了改动,用的是“‘天气预报’曾经是军事秘密”,估计改动的目的是有助于吸引眼球,但这一说法在文章中确实有其出处,原文是这样描述的:“现在的人也许无法想象,在六十年前,明天是啥天气这件事,在普通老百姓看来还是个被严格管制的军事秘密。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气象机构成立,那时候它的名字是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直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领导,职能是为国防服务。老百姓如果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只能从前一天傍晚的晚霞里猜测一二。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出于经济建设和防范灾害天气的需要,天气信息开始解密。”
关于这一段说法,如不细致了解当时的情况,很容易理解为那时的气象预报只为军事服务,对外界是严格保密的,与事实是有偏差的。
据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组织编写的《中国气象现代化60年》一书介绍:“日成立了中央气象台,承担制作全国天气预报和指导全国天气分析和预报的任务。为了提高国家级天气分析和预报水平,由中央军委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组建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联合天气分析分析预报中心于日成立,承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业务和对全国天气分析、预报的指导任务。”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尽管从管理上气象局归中央军委管,但在技术上,则是与中科院密切合作,两部门的专家在联合研究、分析、制作天气预报,并对下指导,可以认为天气预报业务并非完全是在军事管制下开展的。
那么中央气象台制作的天气预报是否对非军事部门或向公众提供呢?为此我通过电话咨询了在那个年代已经参加天气预报值班的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骆继宾,他做了如下解答:在建国初期,气象预报确实是不对外发布的,但也不能完全认定是军事秘密,理由是这些气象信息对一些非军事部门也是发布的,如农业、水利、交通等;在一些重大活动时,如“五一”、“十一”等,对公众也发布;此外,遇到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台风、暴雨时,也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发布警报。
为了印证骆继宾这一说法的准确性,我又查阅了一些史料,在中国气象局原局长温克刚主编的《中国气象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三年恢复时期,气象部门在做好为军事服务的同时,尽可能为交通、渔业、农业、林业和水利建设服务。各地气象台也逐步开展了为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逐步扩大了服务范围,在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此外,关于1950年成成立的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的职责,今年《气象科技进展》杂志第四期刊登了一篇对曾参加过“联心”工作的陶诗言院士的采访文章,是这样写的:“‘联心’的主要任务,一是完成抗美援朝战争的军事气象保障,二是向国内发布天气预报。”
以上这些描述尽管比较宏观,但与骆继宾的说法总体上是一致的,当时的天气预报并非真如军事秘密一样不对外提供。
至于为什么当时不广泛向公众提供服务,我分析除在建国初期有迫切的军事需求外,预报的水平或许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差,1949年气象局成立时只有101个地面气象站,人才也很短缺,要想做出让老百姓满意的天气预报确实差距较大,向一些重要部门提供信息供参考,或遇到一些明显灾害性天气时才发布预警,应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未必完全是出于保密的原因。
另一个问题是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是什么时候开始完全对外公开的,在周冉的文章中是这样写的:“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出于经济建设和防范灾害天气的需要,天气信息开始解密。8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签署命令将各级气象组织从军事等级转到政府等级,气象信息开始为经济建设服务。1956年开始,中国的老百姓可以从广播里听到天气预报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也会刊登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这段文字提供了两个时间段,一是1953年,气象部门的管理从军事转向政府,气象信息开始为经济建设服务。二是1956年,公众开始可以收听收看公开发布的天气预报了。
这两个时间点相差了3年,气象信息的公开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呢?2010年中央气象台成立60周年时,时任台长的端义宏先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服务业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其中有这样的记载:“1950年3月1日,中央军委气象局组建了中央气象台,建台初期下设天气预报组、电信组、观测组和机要组等4个机构,仅有40余名工作人员。1953年8月1日,更名为中央气象局中央气象台,正式对公众发布天气预报。”
按照端义宏给出的时间,中央气象台向公众发布天气预报应始于日,与周冉提到的第一个时间点相符,但与第二个时间点就有较大出入了。对此,我在请教骆继宾先生时也提到了这个问题,骆局长认为准确的时间应是日,与周冉的第二时间点是一致的。
这一结论在温克刚局长组织编写的《中国气象现代化60年》一书关于公众气象服务的段落中也有记述:“日,气象部门开始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每天定时发布天气预报。”可以这样认为,在日以前,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服务对象除军事外,主要是针对一些专业部门和针对一些灾害性天气的,在此之后,开始每天对公众发布预报。
端义宏提到的日,涉及的应是另一个时间点,在《中国气象事业60年》一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签署转建命令,将气象部门从军事系统的建制转到政府系统,……”。转建后的气象局,业务服务的重点从为军事服务转向了为国民建设和广大公众服务。
《天气预报》:五分钟背后的三十年& 来源:文史参考
12年第22期本刊记者|周冉
百姓最关心的节目
  宋英杰说:“二十年来,《天气预报》中很多模糊性表述方式,像‘局部地区’,‘什么什么左右’等等都被淘汰了,这些词汇在当时是科学的,但是现在科技水平提升了,就变得不科学了。”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每天的播出时间只有5分钟,却稳居收视率的前几位,即使现在人们有那么多渠道了解天气信息,即使大家说得最多的是“天气预报越来越不准”,但每晚七点半的这五分钟,还是有无数人守候在电视机前。中国人对天气的关注,已经随着交通的便利发达,个人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进入10月底,冬天的味道越来越浓,空旷寂静的华风气象大楼咖啡厅,几位《天气预报》栏目的创办元老,向记者讲述了这档节目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多元的三十载历程。  
明天的天气是个秘密
  现在的人也许无法想象,在六十年前,明天是啥天气这件事,在普通老百姓看来还是个被严格管制的军事秘密。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气象机构成立,那时候它的名字是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直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领导,职能是为国防服务。老百姓如果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只能从前一天傍晚的晚霞里猜测一二。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出于经济建设和防范灾害天气的需要,天气信息开始解密。8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签署命令将各级气象组织从军事等级转到政府等级,气象信息开始为经济建设服务。1956年开始,中国的老百姓可以从广播里听到天气预报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也会刊登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出国考察热风靡全国,气象行业也不例外。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极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后厨的过道上,还放了一台电视机,屏幕里正在播日语新闻。主客双方边聊边品酒,气氛十分热闹。
  突然,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都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
  就是小小居酒屋里刹那间安静的几分钟,让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
《天气预报》获得民调80%支持率
  197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闷,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
  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是由气象专家来主持。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很快,中央气象台内部开始“海选”主持人,从一个二三十人的大名单里层层选拔,最后筛出一男一女两个人选。34岁的韩建钢当时已经是气象台的预报员,专业知识扎实,人长得精神,虽然说话带点乡音,但很清楚,不妨碍观众理解,他成为最后选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则定为气象台职工李援。  “我记得那会就在这个气象大院里,每天晚上院子里摆上一台,围了一大堆人,内容也不外乎一些新闻,有时候新闻完了,偶尔播个外国电影,也没有娱乐节目。”韩建钢是第一代电视气象专家播音员,但在当时,电视对他来说还是个稀罕物。
  人选定下后,韩建钢和李援拿着气象中心领导特批的一点经费,到宣武区一家老百货商场买服装,“那时候大家的穿着也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多彩,街上都是蓝白色”,李援挑了布料回家自己做,韩建钢则选了一件当时最流行的蓝格条衬衫。
  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17:00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四十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里面也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
  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一个多月的汛期过后,节目就改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报了,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和罗曾经播报过。一遇到灾害性天气,韩建钢还会出镜客串,弄得当时的老百姓一看到他出现就会说,一定是哪里又有灾了。
  当时中央气象台通过专用电话把稿子传给中央电视台,再把制作好的天气形势图由专人送过去,那时候没有光缆,也没有专车,气象台的曲声浦每天下午骑个二八自行车到电视台送带子,风雨无阻。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
  《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背景音乐用了三十年
  198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全国气象会议上指示“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取经美国,开始向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转型。1975年被分配到中央气象局的计算机工程师叶阿庆,是栏目组最初的技术制作人员。“我是学计算机的,当时没人懂电视,我们几个都被派去电视台学,培训了一个多月,回来以后开始自己做节目,”如今的叶阿庆已是退休返聘的老专家,他笑声爽朗,谈起当年总带着几分骄傲,因为栏目组的六个成员几乎都是零基础起步。
  国家气象中心在办公大楼5层靠洗手间的地方挤出一间办公室,打报告给中央电视台支持了一台电视机。这间40平米的办公室是栏目组最初的机房。他们从建材市场买来石棉瓦,在房间角落搭建了一个一平方米见方的播音间。播音间内壁贴上隔音材料,里面放上桌子、台灯和话筒,这简易的隔音间,现在看起来多少有点山寨。每次录制节目,外面的人会自觉保持安静,一次有人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大家都担心这遍白录了,可听的时候竟发现一点杂音都没有,播音间隔音效果竟出奇的好。
  叶阿庆等人从中央气象台借来购自日本的小1/2摄像机,拍摄黑白云图,再用家用录像机编辑成动画,示意云图走向,这在当时的国内十分新鲜。1986年7月超强台风登陆广东,动画卫星云图突然出现在电视上,生动预报了灾害天气。
  一切就绪后,一个难题出现了,栏目背景音乐迟迟选不出来,工作人员里没有音乐爱好者,收音机里流行的也都是些红色歌曲,完全不合适。不久,曲声浦拿出了一首电子琴版的《渔舟唱晚》,这首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表现江南傍晚渔家晚归的乐曲,最后被一致通过。谁也没想到,《渔舟唱晚》一唱就是三十年,成了《天气预报》的标志,曲声浦后来说,当初选它只是觉得这首曲子“欢快而不闹腾”。
  日,新版《天气预报》登场,动态卫星云图披上了颜色,还多了太阳公公、云彩和雨点这些让普通观众一目了然的符号。一位85岁的老婆婆写信来说:“过去,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全凭听,可我耳朵聋听不清,这下可好了,一看电视上的太阳、云彩就知道是啥天气了。” 
“气象先生”横空出世
  1989年《天气预报》从新闻联播里抽离出来,成了一个单独的电视节目,每晚19:30在新闻联播结束后播出。1993年,节目经历了一次重大改版。3月1日19:30,渔舟唱晚的旋律响罢,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子,他手拿一根指挥棒,边指边讲,绘声绘色。这一变化迅速成为重大新闻,第二天的《中国青年报》头版位置就出现了一幅《天气预报》节目的截图照片,配以长文,标题是“屏幕上跳出个气象先生。”这位凭空“跳”出来的气象先生,就是宋英杰。
  “那时候准备挺仓促的,2月24日通知我们,大概练习了一个星期,自己去演播室找一找空间感,没有什么预告意识,到了3月1日就直接上了。”早在1990年,宋英杰就已经是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了,他学气象出身,最初每天下班后把从北京到澳门的全国三十多个城市念一遍,只是一份兼职。  当时,解说员背后并没有我们在电视机上看到的中国地图,而是一块蓝布,宋英杰就站在这块蓝布前想象着万里国土,指点江山,“有时候也会用浅蓝色的笔在上边勾勾画画,找找感觉。”节目录完,再用抠像技术处理成我们看到的画面。
  “演播室地上画了一对脚印,播报员站在那不能动,离开那个地方就指不准了。”韩建钢当时担任栏目编导,也是这次节目飞跃性改版的幕后策划,“其实屏幕前出解说员不算新鲜,国外早就这么做了,我们也想出人,但以前的技术水平达不到。”
  主持人走到台前,观众最直接看到的就是他本人的精神风貌和衣着打扮。宋英杰却说,出镜前并没考虑太多服装问题:“当时特批了500块钱,让大家去买西装。这个价钱在当时,特别廉价的西装能买两套,好一点的一套也买不起。我自己有西装,就挑了一套穿上了。但是后来想想,生活中的西装买的时候会考虑里面会加件毛背心什么的,会刻意买肥一点,但是一上镜衣服就显得空空荡荡了。”
  一直到2001年,《天气预报》主持人的妆一直都是自己化,主持人的妆最好的状态是自然,在镜头前皮肤光润,颜色均匀,又不反光,看起来像是没化。但是我们那时候不懂,一般就是画个大白脸。很多人见到我会说,为什么生活中你看着更顺眼。
  接下来的几天,《天气预报》的主持人每天换一个,杨丽、赵红艳、崔淑萍、刘飒,后来固定成了宋英杰、杨丽和赵红艳。主持人手里时刻拿着一根指示用的小棍儿,小棍儿是自己制作的,一个小纸筒外面缠了一层胶布。一位细心的台湾老先生,特意定制了一根专业的小棍寄过来:白色的杆身,头和手柄是红的,看起来非常专业。这根专业小棍在荧屏上一呆就是8年,2001年,为了跟国际接轨,主持人才开始用手讲解。宋英杰说:“那些年,这根小棍儿每天都放在演播室里,主持人开始默念文稿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拿着它,似乎这样,记忆得会更敏捷一些。”
天气预报准与不准
  日,宋英杰在当天的《天气预报》里,为昨天所作的失误结论道歉。前一天的结论是:“水汽很难形成,降雪很难出现”,但是这天一大早,宋英杰拉开窗帘,外面银装素裹。这是栏目播出史上的第一次道歉。
  天气预报不准,可能是现在人们提到天气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采访中宋英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我去扎针,针灸中医说,宋老师我正好想感谢你一下,很久以前有一次我要去日本,在网上咨询你那几天会不会有台风,你说我到的第四天可能会有台风,然后我就把日程安排好,第四天在宾馆休息。结果台风如约而至,我一直想找机会谢谢你。”宋英杰说,听多了别人说天气预报不准,有人表示感谢让他特别感动。  “现在人们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气象信息的要求也更具体,人们想要了解一场雨在哪下,几点下,下多大,对技术手段的要求更高。”韩建钢说,这也许是老百姓总说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
  从1993年至今,宋英杰在《天气预报》台前一站就是二十年,成了栏目组里的资深老人儿。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在十五年前,如果节目中要作48小时以外的天气预报,是要层层审批的,是件大事,因为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72小时预报的可参考价值非常低。现在的天气预报水平可以做六小时、甚至三小时以内,或是一周、十天的天气预测,这是预报水平提升的一种表现。
  宋英杰说:“二十年来,《天气预报》中很多模糊性表述方式,像‘局部地区’,‘什么什么左右’等等都被淘汰了,这些词汇在当时是科学的,但是现在科技水平提升了,就变得不科学了。”
海量信息源促成的预报
  “以前《天气预报》节目的信息源比较单一,每天中央气象台把数据拿来分析,就可以用了,做节目更容易。但是现在不同,有中央一级的信息,地方气象台的,图片有的来自网络,还包括林业的,海洋的信息等等,这些海量信息需要汇总,然后分析,做到随时播出。”信息的数量之多,以至于宋英杰曾在节目播出前拿到一份长达16页的结论,这些信息需要他在5分钟的节目中大意完整而有重点地表述出来,“那时候能做的就是迅速合并同类项,安排播报的先后顺序。”
  按照栏目组的规定,每天下午3:40气象专家开始就一些数据讨论天气作出结论,5:50开始录节目,但如果遇到灾害性天气,天气结论就会推迟。“就在前天,18:18我最后一次看表的时候,稿子还没有出来,但是按照规定,18:30节目就要传过去了。”从拿到稿子到开始录制,留给主持人的时间少得可怜。
  宋英杰说,20年前第一次出镜,没感觉紧张,可能因为自己不是做新闻行业的,没意识到这个平台有多么不同寻常。
  现在的宋英杰,成熟历练,我们的采访时常被电话打断,他会抱歉地说一句“不好意思,是我们制片人。”就在昨天,他在节目中果断去掉了中央气象台提供的一幅台风路径图(因为图和解说词不符),并在解说词上加了一句:“台风中心正在逐渐逼近广西。”这句话原本可以不加,因为解说稿上只说“台风登陆越南西北部沿海地区,”但是严谨的气象知识和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是观众需要的气象信息。
  如今,如果你在位于国家图书馆对面的气象大院门口问路,警卫会清晰地告诉你,喏,就是那个灰色大楼。原先只有40平方米的《天气预报》演播室,已成了蔚然耸立的华风气象影视大楼,在一群旧式建筑中格外醒目。
  采访结束时临近中午,透明的大玻璃窗让阳光充分倾泻进大厅。气象专家韩建钢还不忘提醒一句,过几天大幅降温,3日以后,温度可能会降到零下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气象部门推出天气官方APP 天气预报一点便知
编辑:张麒麟
  从气象部门获悉,目前正值汛期,受地理位置及夏季多雨天气影响,天津可能出现雷电、突发暴雨等天气过程。一旦突发灾害性天气,如何及时获知气象预警等气象信息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对此,气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多种途径发布气象预警等信息。市民可通过手机短信、12121声讯电话、@天津天气和@天津气象官方微博等方式获取气象信息。今年,气象部门推出天气官方APP,只需下载“天气通”,然后进入天津主页面,即可获取官方天气预报。(记者张珊珊)
我来说两句
·&············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 |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周天气预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