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高尔夫7 1.4手动1.4丅发动机正时如何对,有图片更好,谢谢

高尔夫配件价格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高尔夫配件价格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0&&parseInt(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page').value)页&&1&&parseInt(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page').value)楼&&
回复:9 &查看:7406 &
转个关于1.4T发动机的全面拆解报告,挺全面的,值得一看
财产: 20259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共获得爱卡币
转个关于1.4T发动机的全面拆解报告,挺全面的,值得一看
原文地址:hp://www./topic/2010121haijie/?jdt_1_1
注意去掉空格
我把文字部分转过来了,文章总结的不错,全面介绍了1.4T发动机的各种技术特点与优势,看后很长知识,呵呵
黄金分割 1.4TSI拆解之冷却/增压篇
这款1.4TSI发动机一大特色就是采用了两套独立的冷却系统:一套主要用于发动机自身冷却的发动机冷却系统,这套系统中的通过皮带和曲轴相连接,直接靠发动机动力实现的循环,也可称为主循环;另一套冷却系统主要用于涡轮增压器和增压空气的冷却,是通过电动冷却液循环泵驱动冷却液实现的独立循环系统,也可称为副循环。1.4TSI发动机上的双循环冷却系统也是大众首次采用的发动机冷却方式。其中独立的冷却液循环泵主要用于给增压系统冷却,包括两个循环通道:一个经过涡轮增压器,为涡轮系统冷却;另一个流经内的气液热交换器(冷却器),为增压空气进行冷却。两套独立冷却系统实现了缸盖和缸体温度的不同,在不同工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分别对不同的部分进行冷却。下面我们就先对外部的独立循环冷却系统进行拆解。
这套冷却液循环泵会在不同发动机工况下,由行车电脑控制进行智能的工作,它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会被开启:
1、每次发动机启动后的短时间内
2、输出扭矩持续在100Nm以上的时候
3、进气歧管内增压空气温度持续超过50°C
4、两个增压空气温度传感器(分别位于进气歧管的冷却器前后)之间的温差小于 8°C
5、发动机每工作120s,其工作10s,避免涡轮增压器产生热量积聚
6、关闭发动机后,根据迈普图*决定从0至480s之间的工作时间,避免涡轮增压器过热而产生故障(*迈普图存于电脑程序中,是根据发动机的进气温度、压力和其他工况来确定循环泵工作延时的一个三维函数
采用独立电机带动水泵的冷却系统优势显而易见,由于并不直接通过曲轴的动力进行工作,发动机在长时间高速行驶后,车主如果直接熄火,这套独立的冷却液循环泵仍会会自动继续工作一段时间,消除了涡轮增压器因过热产生的故障隐患。另外,在发动机没有大负荷运作时,这套系统也会根据情况停止工作,达到节能的目的。
用于增压空气水冷的冷却器
独立循环中,冷却液经循环泵流过位于进气歧管内的冷却器,这个冷却器的作用是为增压后的空气进行散热,这也是这台1.4TSI发动机的特别设计之一。我们知道,气体在被压缩的时候温度会上升,比如打气筒在打气的时候底部会发热。经过涡轮增压器的空气与之类似,气体受到压缩,再加上经过高温涡轮时的部分热传导作用,增压后的空气温度会很高。高温气体由于受热而膨胀,因此有必要对增压后的空气进行冷却,以提高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进而提高燃烧效率。
虽然水冷是十分理想的散热的方式,但并没有在增压空气冷却中得到非常广泛采用,因为这种结构不但对密封性要求较高,还需要增加特别设计的循环水冷却系统,对成本和技术都有要求,因此很多厂商的发动机通过机舱前的中冷器进行风冷,其弊端是增加了更大的体积和重量。而EA111的1.4TSI发动机通过上面提到的独立电机冷却液循环泵和冷却器的精巧设计,较为理想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冷却器的工作原理
为压缩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器由许多铝叶片组成,在里面有冷却液流过的管路。热空气流过铝制叶片,将热量传导给在内部循环的冷却液,然后冷却液再被泵入车辆进气口前端的散热器来冷却。经过冷却后的增压空气,压力值在最高可达1.8bar的条件下,气体温度仅比空气温度高20-25°C,冷却效果非常好。
这套水冷式压缩空气冷却器相对于其他散热方式的优点在于:
1、占用的体积更小;
2、水冷的效果要比空冷更好;
3、相对独立的冷却液循环系统在温度传感器的监控下工作,冷却液循环泵可以通过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
一汽-大众的EA111系列1.4TSI发动机的一大核心技术就是采用了涡轮增压系统,和大多数涡轮增压发动机类似,这套增压系统采用了废气涡轮的单增压方式,其原理就如同两个连接起来的风车,高温高速流出的废气吹动一侧的涡轮叶片转动,通过连接轴再将进气口一侧的叶轮叶片转动,以达到鼓入更多空气,提高燃烧效率的目的。
这款1.4TSI的涡轮设计经过了多项优化改进,以达到轻量化和快速响应等目的,下面我们就其工作原理来进行详细说明。
同排气管集成式设计的增压器
通过拆解图我们可以看到,这款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和排气管采用了集成式的设计,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省去了多余零件的体积和重量,而更少的零件也使得这套系统故障率更低,更稳定可靠。同时据介绍,1.4TSI这款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是免维护的,不存在涡轮增压器的保养成本高的问题,而且这套系统和发动机的寿命相同,也不需要按照里程进行更换。更小的涡轮叶片和叶轮叶片直径设计&br /&& & 我们知道,涡轮增压系统一直都会存在一个迟滞的现象,因为由废气带动的涡轮需要发动机在特定的排气量下才能被“吹”动旋转,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这个状态一般都需要发动机进入较高的转速才能实现。EA111的1.4TSI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和叶轮叶片采用了小尺寸设计,其直径分别仅有37mm和41mm,这样涡轮的转动惯量很小,废气更容易带动涡轮做高速旋转,因此其在最佳工作状态时需要的发动机转速也就更低,有效的达到缓解涡轮迟滞的效果。
当然,小涡轮提供的进气增压值相对大尺寸涡轮会比较小,这套系统的最大增压压力为1.8bar,不过作为家用车辆上的涡轮增压器,已经可以满足提高燃烧效率、增加动力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其较低的响应转速更加适合国内的路况。从实际表现看,这款发动机在1750转时起就可以输出220Nm的最大扭矩,在1250转时就能够达到180Nm的扭矩输出。据介绍,这款增压系统在1000转左右时就已启动并且介入工作,作为家用这套涡轮已经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 本帖最后由 小明. 于
20:36 编辑 ]
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mouseover="if(this.width>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cn/attachments/a/day_beced2438jdRC8DStXJwJ.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每日热点]:
财产: 10431 爱卡币
来自: 辽宁省|大连市
抢个沙发。
[每日热点]:
财产: 20259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在针对大众1.4TSI发动机进行了第一部分的“黄金分割”后(点击查看),涡轮增压器、双独立冷却系统及外部进排气管道等“长发”部件的拆解和技术剖析已为大家详细呈现,而在此篇我们将为您揭开这款大众核心动力“短发”部件的“上层”真相,为您详述1.4TSI发动机正时系统及缸盖部分那些不为人知的内部构造及背后的故事。
注释:发动机“短发”部分:组成基础发动机的缸体、缸盖、曲轴、连杆、凸轮轴等核心零部件;
& && &发动机“长发”部分:装配在基础发动机上最后形成完整引擎的外挂零部件;
一、1.4TSI发动机正时系统
& & 在1.4TSI发动机“短发”部分的拆解中,对于发动机“正时系统”相关执行部件的“分体”则是首道必行工序,而此道工序为何具备“首要执行”因素?“正时系统”又为何物?在本章进入正式拆解前,让我们率先走进发动机“正时”的原理世界:
何为发动机“正时系统”?
& & “正时系统”是发动机配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发动机呼吸顺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通过控制气门开闭的时刻,准确的实现定时开启和关闭相应的进、排气门,使新鲜充量的空气得以及时进入气缸,废气得以及时从气缸排出,保证发动机具有正常、良好的动力输出表现。
正时系统执行元件示意
& & 而就目前大多数发动机的正时系统工作过程而言,其主要由曲轴通过链条或者皮带带动凸轮轴运转,通过凸轮工作面的旋转顶压气门挺杆,进而推动气门向气缸内运动,从而实现气门被打开;在凸轮工作面旋转之后,气门会在气门弹簧的作用下回位,从而气门被关闭。而正是由于正时系统执行部件的运转,与上述发动机“短发”部分自上而下的诸多核心部件都有所关联,因此,在针对核心部件进行拆解前,卸除正时罩壳、正时皮带/链条等“关联”件,则成为首当其冲的必备工序。
(一)1.4TSI发动机正时罩壳:多元集成者
& & 正时罩壳的主要功用,除却承担对于发动机侧部正时系统传动件的保护和密封作用外,集成发动机功能能部件也是其职责所在。
1.4TSI的发动机正时罩壳,则将机油滤清器、油气分离器、加油注口集于一身。
◆你所不知道的1.4TSI:正时罩壳装配一气呵成
& & 正时罩壳与发动机短发部分的连接主要通过其上的21个螺栓来实现,虽然在实际的手动拆解和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螺栓结构分类先后及位置排序来执行,并在装配过程中具有“预紧――按照不同螺栓力矩要求上紧――复紧”的多重步骤进行装配,但是,在实际依托生产线的制造过程中,上述负责的多重步骤及装配效果,则仅需一台机器便可瞬间“一气呵成”。
一汽-大众发动机生产线上,正时罩壳的安装“一气呵成”
& & 已于正时罩壳各部位填放好相应规格螺栓的发动机,被准确的定位在工作台上,拥有完整21个螺栓上紧装置的操纵机器,在“工序”指令下达后,准确移动至发动机前,并同时针对21个螺栓实施不同力矩要求的上紧工作,而此举不仅实现了装配的简易,更能够有效消除人工操作较易具有的不当应力,保证发动机的良好装配质量。
(二)1.4TSI发动机正时系统采用链条和链轮传动:传递可靠、降噪的保证
& & 卸除发动机正时罩壳后,1.4TSI引擎正时系统的执行硬件则完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双凸轮轴顶置,通过齿形链条和链轮与曲轴连接实现驱动,均延续了大众主流直列四缸引擎的结构方式。而正时链条具有的结构紧凑、传递功率高、可靠性与耐磨性高、终身免维护等显著优点,同样在1.4TSI机身上得以传承。
1.4TSI采用了齿形静音链条
& & 目前,常见的正时链条主要分为套筒滚子链条和齿形链条两种类型。其中,滚子链条受到其先天结构的影响,转动噪音相对正时皮带会更为明显,传动阻力和惯性也会相应较大。而1.4TSI采用的则为后者,也就是我们通常俗称的“静音链条”,由于其采用了齿形结构设计,传动时入齿更柔和,冲击更小,运转也更加平稳,加之其并没有会产生噪音的链条滚子结构,因此,在噪音水平表现上要更优于传统正时皮带。
◆你所不知道的1.4TSI:“大众”也有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 & 丰田的VVT-i,本田的i-VTEC,通用的DVVT,无论是何种英文简写,上述代号中均包含了一项共通的技术,这便是“可变气门正时”。而该项技术借由丰田车型上的早期宣传及发扬光大,其也成为目前国内车型宣传必备亮点,以及国人对于车辆是否具有燃油经济性的重要考量指标。但是,对于具有“技术品质领先”口碑的大众而言,我们却很少能够在其产品宣传及介绍中,发现针对此项技术所做的专项说明。而带着诸多网友心中“大众究竟是否拥有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谜团,我们在本次拆解中也为您找到了答案。
1.4TSI发动机具有“进气系统”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 & “大众的TSI系列发动机都应用了VVT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一汽-大众工程师在就正时系统进行讲解之前给出了我们上述肯定的答案。而本次拆解的EA111系列1.4TSI发动机,同样也不例外,不过有别于DVVT进排气系统气门正时双可变,其仅在进气系统上采用了该项技术。
1.4TSI“VVT系统”的核心元件:
& & 1.4TSI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主要由ECU(电子控制单元)、叶片槽式调节器、凸轮轴调整电磁阀以及传感器等部分组成。
& & 1.4TSI具有的VVT叶片槽式调节器由外壳体、内部叶片转子以及位于叶片转子内部的锁销组成。其中,外壳体与外部的正时齿轮固定,实现曲轴通过链条传动驱动进气凸轮轴的功用;而位于壳体内部的叶片则直接与进气门凸轮轴固定,并与之一同旋转,通过带动凸轮轴与壳体产生相对的转动位移,来实现凸轮轴的进气相位改变;而锁销的主要功用,则用于外壳与叶片的连接,实现进气相位的固定,防止凸轮轴复位。
1.4TSI“VVT系统”如何实现“可变”:
& & 1.4TSI的气门正时可变则由上述核心元件来共同协调执行,其中,ECU储存了最佳气门正时参数值,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ECU通过收集凸轮轴位置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等相关元件反馈的信息,并与存储的最佳参数值进行对比,在计算出修正参数后,发出指令到凸轮轴调整电磁阀:
通过双油道机油压力差值驱动叶片,带动凸轮轴旋转改变进气相位,是1.4TSI正时可变核心所在
& & 电磁阀则根据ECU的指令,通过改变机油液压实现对于内部机油槽阀位置的控制,把提前、滞后、保持不变等压力信号指令,转化为输送至叶片槽式调节器中不同油道上的机油压力,通过双油道机油压力差值驱动调节器中的叶片,带动凸轮轴旋转改变进气相位实现气门正时的“提前”或者“滞后”,从而实现气门正时的连续可变。而1.4TSI的正时相位调节范围可达20°凸轮轴角或40°曲轴角,为大众该款核心动力在减少排放和燃油消耗,以及改善动力性能表现上提供了积极的“可变”保障。
2、发动机轻量化的贡献者
1.4TSI引擎采用了一体式凸轮轴室的设计
结构紧凑、安装简便,是轻量化设计的重要一环
& & 而除却在工作原理上具有的显著功用外,在1.4TSI引擎的轻量化设计中,凸轮轴及凸轮轴室的贡献同样突出。前文提及的凸轮轴四方台的设计结构,使得1.4TSI的凸轮轴升程更小,从而减小了凸轮轴和凸轮轴室的直径。加之在凸轮轴室的设计上,相较此前凸轮轴盖与凸轮轴的上下分体式结构,这款EA111系列引擎采用了结构更为紧凑、安装更为简便的一体式凸轮轴室的设计,仅凭结构上的改进便为该款引擎减轻了大约450克的重量,是1.4TSI引擎在轻量化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你所不知道的1.4TSI:装配式凸轮轴制造工艺
& & 不同于EA113机型的凸轮轴采用了整体式铸造方式以及铸铁材质,1.4TSI引擎无论在凸轮轴的制造工艺以及材料选用上,都具有了显著的改进。
1.4TSI采用了装配式凸轮轴
& & 特点鲜明的装配式制造工艺,将1.4TSI凸轮轴的凸轮与主轴颈实现了分离加工,其中,加工完成的凸轮内壁具有攻丝后的螺纹,而钢管外壁则具有花键预装,装配时,采用“外凸轮加热,内主轴颈冷却”的热套法完成,恢复常温后,依靠匹配的螺纹和花键实现紧固,而工艺方法不仅可以消除装配的过盈应力,同时能够在短暂时间内完成联接,并在轴向尺寸和角度位置方面保持很高的精度。
“空心轴”设计大幅度减轻了凸轮轴的重量
& & 而正是得益于装配式凸轮轴更为简易的制造工艺,在凸轮轴的材质上,1.4TSI也实现了质量更轻的“钢材”选用。而针对1.4TSI采用了强度更高的钢制凸轮轴,大众还做出了“空心轴”的相应改进,大幅度减轻了凸轮轴的重量,减小了其运动惯性,为提升进排气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1.4TSI发动机缸盖:进排气系统的终端优化
1.4TSI引擎采用了全铝缸盖设计
& & 位于凸轮轴室下方,并与其通过密封胶紧密相连的,则为1.4TSI引擎采用了全铝材质的缸盖部分。而用以密封气缸上部,并与活塞顶部和气缸壁一起形成燃烧室,则是其的主要功用。此外,1.4TSI引擎的进、排气通道,进、排气门,以及火花塞的安装座孔也均在缸盖结构上设定完毕。
◆你所不知道的1.4TSI:特殊的进排气门驱动装置“滚子摇臂”
1.4TSI引擎配气机构中的滚子摇臂
& & 相信熟悉捷达的朋友,对于其1.6 RSH发动机一定不会陌生,其中,RSH实为德语Rollen Schlepphebel的缩写,代表的含义正是“滚子摇臂”技术,而这项隶属于气门总成,并用于实现凸轮轴间接驱动进排气门的装置,则同样应用于我们此次拆解的1.4TSI引擎之上,而除却大众以外,该项技术也被其他汽车厂商广泛运用,凭借的便是其颇为先进的技术特点。
◆你所不知道的1.4TSI: 取消进气歧管翻板,进气道也“扰流”
TSI进气歧管翻板背景解读:
& & 针对发动机工况的差异,进气系统的相应变化,对于燃烧室混合气体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早期的TSI引擎由于均具有分层燃烧技术,因此,根据发动机工况,为了满足“分层充气模式――均质稀混合气模式――均质混合气模式”多种不同燃烧室充气模式,“进气歧管翻板”的加入则应运而生。
辅助阅读:什么是“分层燃烧”?
进气歧管翻板工作示意图
& & 在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采用分层充气模式下,进气歧管翻板通过“关闭下进气通道,形成较窄的横截面积”,增加气流流速,有效形成强烈的进气涡流,利于“分层”模式下混合气的形成与雾化,可提高燃烧效率,进而增大发动机扭矩输出;而当发动机进入高速工况,采用均质混合气模式时,进气歧管翻板通过“开启下进气通道,形成较宽的横截面积”,增大进气量,使更多的空气参与燃烧,从而提升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1.4TSI取消“进气歧管翻板”,进气道实现“扰流”
& & 不过,随着“分层燃烧”技术逐渐在TSI引擎上的淡出,“均质充气”成为了目前该系列引擎的主流充气模式,而1.4TSI同样由于均质燃烧控制的改进,取消了进气歧管翻板的设计,不过,为了同样能够实现油气的充分混合,保证汽缸内形成很好的涡流,1.4TSI则在进气道上作出了相应的改进。
& & 1.4TSI进气道的角度被调整至更接近水平,同时,在进气道外缘的气门座上,设计了一个倾斜的凸峰,从而保证进气吹过气门顶时,在汽缸内形成特殊的涡流,无论在发动机的任何工况下,都能够实现燃气充分混合的作用。而在1.4TSI发动机中,实现“小截面,流速增”、“大截面,流量增”的进气效果元件,则成为了节流阀体(节气门)的主要角色,通过“源头”的进气效果控制,辅以上述特殊的进气道“扰流”效果,从而完成1.4TSI充分提升燃烧效率的职责。
[ 本帖最后由 小明. 于
20:50 编辑 ]
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mouseover="if(this.width>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cn/attachments/a/day_beced2438jdRC8DStXJwJ.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每日热点]:
财产: 20259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流言终结 大众1.4TSI拆解之缸体活塞篇
& & 前面我们已经对1.4TSI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进排气和缸盖部分进行了拆解,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1.4TSI的缸体和活塞部分。和涡轮增压技术一样,缸内直喷技术是1.4TSI发动机另外一个关键点,因为与直喷技术最相关就是发动机的供油系统,缸体和活塞结构了。那么,最后就让我们来了解下1.4TSI发动机最内部最核心的缸体及活塞结构。
& &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缸内直喷到底有何优势。1.4TSI发动机和普通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的不同就是其采用了缸内直喷技术。目前市面上一般的电喷发动机都是将喷油嘴安置在进气歧管内,气门之前的位置。因此油气混合的过程是在进气歧管内进行的,在气门打开吸入油气的短暂时间里,进气歧管内的混合气的空然比难以得到十分精确的控制,因此也影响到了最终的燃烧效果。而缸内直喷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将喷油嘴直接置于汽缸之内,燃油的喷射和油气的混合均在气缸内进行,使燃油喷射时间和油量与油气混合的控制更为精准。这样,汽缸内的混合气浓度可以得到精确控制,而高压燃油和在缸内湍流的作用下也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混合,因此,燃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可以进一步减少尾气中的有害物质。
一、高压共轨供油系统:按需供给,合理分配
& & 1.4TSI的高压供油系统可以分为发动机控制模块(ECM)、高压油轨、高压油泵和喷油嘴四部分。缸内直喷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燃油直接喷入压力很高的气缸内,并且喷油系统还需要对喷射的燃油进行精确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缸内直喷的燃烧效率。
& & 首先,将燃油直接注入高压的气缸内,就气缸内就必需具备足够的喷射压力。另一方面,要想精确控制每一滴燃油,喷油孔就必须设计得很细小,细小的喷口对于制造精度要求更高。因此要从技术上实现缸内直喷,对高压供油系统设计水平和制造工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直喷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成本和技术含量相比传统发动机有了明显的提高,它也是直喷发动机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通过四方凸轮驱动的高压油泵
& & 高压燃油泵是燃油加压的关键环节,1.4TSI同时配备高压燃油系统和低压燃油系统,低压为4bar,在低压油泵将燃油送到高压油泵之后,高压油泵可以将汽油加压到100bar的压力(这是普通汽油泵压力的数十倍),并将其送入油轨。TSI的高压燃油泵是一个结构简单的单柱塞泵,用螺栓倾斜的安装在凸轮轴盖上,靠进气凸轮轴上的四方凸轮来驱动。高压油泵里集成了燃油压力限制阀,为系统提供过压保护。高压油泵按照控制单元中的脉冲,只泵入喷射所需燃油量进入燃油分配管,以此减少了高压燃油泵的驱动功率,有助于节省燃油。
进气凸轮轴利用四方凸轮设计驱动高压燃油泵
由于高压油泵内可能残留有较高的油压,因此拆卸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 & 高压油泵的另一个特点是,供油系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0.5S)内建立起60bar的压力,因此就可以实现在低温条件下的高压分层启动。此外,由于高压油泵在工作之后,内部仍会有较大的压力,因此在拆装过程中都要倍加小心。
& & 高压分层启动:在低温条件下,1.4TSI发动机的ECU会调整喷油模式,在点火前提前喷油,利用分层燃烧技术启动发动机。高压分层启动技术不仅能提高低温天气下冷启动的成功率,还有利于降低油耗和排放。
& & 控制模块等于是发动机的大脑,它通过采集发动机数据,按照预定程序控制喷油时机和喷油量,从而实现最高燃烧效率。而大众1.4TSI发动机的控制模块则是来自于博世,型号为Motronic MED 17.5.20,为适应国内的油品,这套程序经过了针对性的升级。控制模块拥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可以通过传感器识别出车辆使用的燃油标号,环境温度和大气含氧量,从而根据这些数据合理调整喷油程序,使发动机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 & 1.4TSI发动机的喷油嘴被安装在燃烧室的上方,将燃料直接喷入燃烧室,喷嘴工作控制精度为0.01毫秒,喷油压力最高达100 bar,而进气歧管喷射方式的喷射压力一般只有3bar。六孔燃油喷嘴进过优化之后具有更合理的三维喷雾分布,有效改善喷油效果,提高燃烧效率。
◆你所不知道的1.4TSI:取消分层燃烧并不是所谓的减配
& & 在欧洲,最早推出的TSI发动机是拥有分层燃烧和缸内直喷两项技术的,而引进国内版本的TSI发动机只保留了缸内直喷技术,在正常工况下取消了分层燃烧技术,这也被很多网友质疑为减配。不过在事实上,除了欧洲市场,大众TSI发动机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使用分层燃烧技术,那么这一项 “减配”到底原因何在?
什么是分层燃烧?
& & 首先,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分层燃烧。我们都知道,气缸内混合气必须达到一定的空燃比后,才有可能被点燃,而能够让缸内混合气在浓度在低于空燃比时依旧被点燃的技术则被称为稀薄燃烧。我们文中提及的分层燃烧便是实现稀薄燃烧目的的手段之一,它能够使发动机在低负荷时的燃烧效率得到大大提高,从而拥有更低的油耗。
分层燃烧的工作原理:
& &第一次喷射先充分混合& && && && && && && &第二次喷射形成混合气较浓的区域
& &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TSI发动机的分层燃烧技术具体工作原理。首先,发动机在吸气行程活塞到达下止点时,ECU控制喷油嘴先进行一次小量的喷油,使气缸内形成稀薄混合气,而在活塞压缩到上止点时再进行第二次喷油,利用活塞顶的特殊结构让火花塞附近出现混合气相对浓度较高的区域,然后利用这部分较浓的混合气引燃汽缸内的稀薄混合气,从而实现气缸内的稀薄燃烧,这就可以用更少的燃油达到同样的燃烧效果,使得发动机的油耗更低。
为什么要取消正常工况下的分层燃烧?
& & 分层燃烧的确可以更好的提高低负荷工况下的燃烧效率,但是它也有一个较难克服的问题。在分层燃烧的过程中,由于气缸内混合气的空燃比很低,使气缸内的空气大大超过了维持汽缸内燃油燃烧所需要的量。在气缸内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在未参与反应空气中,氧气和氮气就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而为了对付这些氮氧化物,则必须对现行的三元催化器装置进行全面升级,才能达到尾气排放的标准。升级尾气处理系统不仅需要较昂贵的成本,而且使用分层燃烧技术之后对燃油质量要求也更高,会导致消费者使用成本增加。
& & 另外,实际应用中,分层燃烧只是在低转速、低负荷工况下使用,节油作用有限,相对于升级三元催化和使用高标号燃油所产生的成本,分层燃烧技术所节省的燃油并不划算。大众在对制造成本和消费者的使用成本进行一番权衡之后,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取消分层燃烧技术,只保留了缸内直喷均质燃烧技术。所以,没有使用分层燃烧技术的中国市场其实并没有受到不公平待遇,因为大众在在全球范围都已不再使用分层燃烧技术。欧洲市场也只有少部分发动机保留了分层燃烧技术。
取消正常工况下的分层燃烧技术并不等于减配
在使用成本和生产成本综合考虑之后,大众最终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取消分层燃烧技术
& & 虽然国内的TSI发动机正常工况下取消了分层燃烧技术,但是对于发动机本身的结构来说,取消了分层燃烧只是在喷油程序做了一些调整,别的地方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所谓的取消了分层燃烧是指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发动机只使用均质燃烧,但不表示它不能进行分层燃烧。比如在东北地区,天气气温降到零下30度以下时,点火启动就会变得比较困难,此时TSI发动机通过调整喷油程序,使用分层燃烧(高压分层启动)从而保证点火的一次成功。
二、活塞顶结构:均质燃烧的关键
& & 我们看到,1.4TSI发动机的活塞顶结构比较与众不同,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平面,而是有一个凹坑,另一侧还有一小段凸起。这样的结构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 &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均质燃烧。所谓均质燃烧即为普通燃烧方式,燃料和空气混合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混合气,整个燃烧室内混合气的空燃比是相同的,经火花塞点燃燃烧。这种燃烧方式由于混合气形成时间长,可以使燃料和空气充分混合,燃烧更均匀,从而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均质燃烧的目的是在高速行驶、加速时获得大功率;分层燃烧是为了在低转速、低负荷时节省燃油。
& & 1.4TSI发动机活塞顶的特殊结构就是直喷发动机均质燃烧的关键所在。为了将混合气直接导向火花塞,活塞凹坑开口被设计在对向进气门侧,喷油器通过把燃油喷入活塞凹坑中,然后依靠进气流的惯性将油气混合送往火花塞。而喷油嘴则被安置在温度较低的进气门侧,从而避免了喷油器的温度过高。在1.4TSI发动机的分层燃烧技术中,正是因为有了活塞的凹坑结构,第二次喷油时,才可以在火花塞附近形成较浓的混合气。由此可见,活塞顶的凹坑是实现分层燃烧的关键所在,那么取消了分层燃烧的国内TSI发动机是不是就不需要这个设计了呢?
活塞顶的凹坑更利于空气在气缸内形成涡流
& & 其实不然,这个活塞凹坑的设计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形成气缸内的气旋涡流,在均质燃烧过程中,气旋涡流的可以更好地让气缸内的燃油和空气混合,达到更好的燃烧效果。而且在低温状态下,如果没有气缸顶的凹坑,分层启动就无法实现。
三、缸体结构
薄壁铸铁实现轻量化
薄壁铸铁技术制造的缸体
& & 轻量化和小型化也是1.4TSI发动机的一大优势,首先,1.4TSI发动机采用了薄壁铸铁技术制造缸体,这就在保证发动机强度与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发动机重量,缸套采用铸造的方式,缸桶壁厚则减至最小来减轻重量和惯性质量,独特的敞开式水套设计不仅大大减轻了缸体重量,同时让冷却系统的工作效率更高。而据悉,TSI发动机的铸铁缸体将会在不久之后全面升级为铝合金材质,更轻的质量将会给新一代的TSI发动机带来更出色的节油表现。
采用开放式水套的双循环冷却系统
& & 1.4TSI发动机使用的双循环冷却系统采用双节温器控制,对于通过缸体和缸盖的不同温度的冷却水产生一个分开的冷却水导向,分别对缸体和缸盖进行大小循环控制。冷启动时只在缸体内开启小循环,使得缸体快速加热,高的缸体温度有利于减小曲柄连杆机构的摩擦,降低驱动磨损,同时缸盖的大循环并不会受到干涉,因此冷却性能更好,降低了进气温度,同时提高了充气效率。
气缸壁网纹珩磨技术
气缸壁使用了网纹珩磨技术
& & 1.4TSI发动机的气缸壁还采用了一种在发动机已经广泛使用的平台网纹珩磨技术。所谓平台网纹珩磨,就是通过珩磨在气缸壁表面形成细小的沟槽,这些沟槽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网纹,并由专门的珩磨工艺削掉沟槽的尖峰,形成微小的平台。平台网纹珩磨在缸孔表面形成的这种特殊结构有如下优点:
& & 1.微小的平台增加了接触面积,削掉尖峰,消除了气缸壁表面的早期快速磨损,提高了表面的耐磨性。
& & 2.细小的沟痕形成良好的储油空间,并在气缸壁表面形成良好的油膜,降低了气缸壁表面与活塞及活塞环的摩擦,因而可以使用低摩擦力的活塞环。 而且机油储存在细小的沟痕中能有效减小散失量,进而降低了机油消耗。
& & 3.珩磨后在气缸壁表面形成了无数微小的平台,增加了缸壁与活塞及活塞环的接触面积,加大了缸壁表面的支撑度,减少了缸孔的初期磨损,因此减少了磨合时间,甚至于不用磨合。
[ 本帖最后由 小明. 于
20:53 编辑 ]
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mouseover="if(this.width>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cn/attachments/a/day_beced2438jdRC8DStXJwJ.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每日热点]:
财产: 6192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每日热点]:
财产: 546 爱卡币
来自: 广西省|南宁市
早看过聊,是研究得比较深入D
[每日热点]:
人生七十年/莫非熙熙...
财产: 8449 爱卡币
来自: 四川省|雅安市
技术贴得顶一下
[每日热点]:
财产: 2669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tooooold,等拆dsg的时候提醒下。。
[每日热点]:
用户被禁止发言
财产: 6113 爱卡币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还给发动机烧机油一个说法
活塞在上下往复运动时会将极少量的机油带到活塞顶端和气缸壁上,这些机油在起到了润滑作用之后,也会在燃烧室里随着汽油一起燃烧掉。一定量的机油消耗,可以使活塞和缸壁之间获得更好的润滑,从而更好的保护缸体和活塞,延长发动机的寿命。
真是嘴有两层皮,怎么说都有理,消费者难辨真假啊
记录值& & & &&&/min& & & &&&Nm& & & &&&Nm& & & & & & & & 记录值
274.22& & & & 3120& & & & 297.8& & & & 251.1& & & & 废气再循环没有激活& & & &
[每日热点]:
财产: 20259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原文图文并茂更好
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mouseover="if(this.width>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cn/attachments/a/day_beced2438jdRC8DStXJwJ.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每日热点]:
回复成功,收到1个大米!
10&&parseInt(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page_down').value)页楼
相关论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尔夫1.4手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