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用下列四种方法有50元钱,他能买下列哪些物品,雨伞14元,表26元,足球35元

小明带了100元钱想买一双球鞋和一个足球。 A种 B种 足球 58.70元 42.50元 鞋_百度知道
小明带了100元钱想买一双球鞋和一个足球。 A种 B种 足球 58.70元 42.50元 鞋
小明带了100元钱想买一双球鞋和一个足球。 A种 B种 足球 58.70元 42.50元 鞋 36.50元 38.90元 (1)可能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2)分别应该找回多少钱?
提问者采纳
(1)足球A,鞋A:58.70+36.50=95.2(元) ; 足球B,鞋B:42.50+38.90=81.4(元) ; 足球A,鞋B:58.70+38.90=97.6(元) ; 足球B,鞋A:42.50+36.50=79(元); (2)分别各应找回4.8元,18.6元,2.4元,2 1元。
(1)足球A,鞋A:58.70+36.50=95.2(元) ; 足球B,鞋B:42.50+38.90=81.4(元) ; 足球A,鞋B:58.70+38.90=97.6(元) ; 足球B,鞋A:42.50+36.50=79(元); (2)分别各应找回4.8元,18.6元,2.4元,2 1元。
谢谢你,谢谢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数学答疑姐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解决问题.
(1)爸爸买2个书架需要多少元?(2)小明买2把雨伞需要多少元?(3)小明有200元,买2把雨伞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哪些物品?
_百度作业帮
解决问题.
(1)爸爸买2个书架需要多少元?(2)小明买2把雨伞需要多少元?(3)小明有200元,买2把雨伞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哪些物品?
解决问题.
(1)爸爸买2个书架需要多少元?(2)小明买2把雨伞需要多少元?(3)小明有200元,买2把雨伞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哪些物品?
(1)232×2=464(元)答:爸爸买2个书架需要464元.(2)2×34=68(元)答:小明买2把雨伞需要68元.(3)200-68=132(元)21+43=6464元<132元答:购买2把雨伞后还可以购买一个闹钟和一个书包.商店门口有一张促销广告:
(1)张老师买了2支钢笔和3只足球,共用了多少元钱?(2)小明如果花了60元钱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1)2×8+3×60,=16+180,=196(元);答:共用了196元钱.(2)因为一只足球的现价是60元,其他商品的价格都不合适,所以他可能买了一只足球.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最新版本(整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11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10:02:03 转载标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杂谈 分类: 小学各科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201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位置:&&>>&&>>&&>>&正文
201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编辑:佚名 日期:)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德育点: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59+40=&& 20+67=& 24+63=&& 46+53=&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17+20=19&& 50+26=&&& 42+3=72&&&& 1& 7&&&&&&& 5& 0&&&&&& 4& 2&&& +&& 2&&&&& + 2& 6&&&& +&&& 3&&& &&&& 1& 9&&&&&&& 7& 6&&&&&& 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 4& 5&&&&&& + 2& ?&&& + ?& 4 &&&&&&&& 5& 9&&&&&& 7&& 9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二、自主探究: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3& 8&& 6& 7&& 1& 7&&&&&&& 9& + 3& 9&& +&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4& 9&&&& 2& 1&&&&& 6& 5& + 4& 4&&& +3& 9&&& + 3& 5 &&& 8& 3&&&& 6&&&&& 1&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31+(& )=(& )&& 54+( )=( ) 13+( )=( )&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2&&&&&&&& 4& 7&&&&&&  3&&&&&&  2&&&& + 6& 9&&&& +&& 9&&&&&&& + 2& 8&&& +&  6&&&  +&&&& & 9& 4&&&&& 8& 6&&&&&&&  6& 0&&&& 5& 5&&&&&  9  9教学后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二、自主探究:1、看谁算的正确?57+12=&& 40+38=&& 16+52=&& 23+72=36+47=&& 28+59=&& 8+75=&&& 43+37=24+68=&& 19+49=&& 85+9=&&& 18+47=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姐姐(张)妹妹(张) 合计(张)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教学后记:
2、两位数减两位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力点: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德育点: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图片、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二、自主探究: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三、拓展运用: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48-18=&&& 35-31=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9& 4&&&& 6& 5&&&&&& 8&&&&&&& 9& 0& -& 4&& -2& 5&&&& -&& 1&& -7& 0 &&&&& 0&&&&&& 7&&&&&&&&&& 2&&&&&&& 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能力点: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二、自主探究: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学情预测:(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三、拓展运用: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2、做练习三第7题。3、数学门诊: && 4& 7&&&& 8& 0&&&&& 6& 4&&&& 9& 0&&& &-2& 8&& -5& 1&&& -2& 3&& -1& 7&&& && 2& 9&&&& 3& 9&&&&& 3& 1&&&& 8& 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 =()&& ()-8 =()& ()+35=( )&&&&&&&&&&&&&&&&&&&&& ()-25=( )    ()+40=( )   ( )-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母鸡85&&& 19&&& 43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二、自主探究: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45 -9& (& )-9& (& )& -9& (& )2、在圆圈里填上“&”、“&”和“=”。&30+63&& 93&& 7+32& 37&& 58&& 90-40&75-36&& 39&& 57-30&& 27&& 17+28& 44&100-40&& 36+10&&& 63+8&& 72-19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小明 小华 小方 小兰跳的个数 34  41  45  39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二、基本练习: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5、&&&&&&&&&&&&&& ,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教学后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28个&& 34个& 23个二、自主探究: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摘出:28+34+23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学情预测: 2 8&&&&&&& 6 2&& &&&&&&& +& 3 4&&&&& + 2 3&& &&&&&&&&&& 6 2&&&&&&& 8 5&& &&&&&&&&& 2& 8&&&&&& +& 3& 4& &&&&&&&&& 6& 2&&&&&& +& 2& 3 &&&&&&&&& 8& 5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学生列式,并试算。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三、拓展运用:1、46+25+17&&& 75-28-19注意书写格式。2、54+20+16&&& 90-58-24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24&&& 45&& 30&&&&&& 48&&& 36&& 5&&&&&& 17&&& 18&& 34&& 4、26+(& )-20=30&&&&& 73+5+(& )=98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二、自主探究: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如何计算。先算什么?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做一做:56+24-30=80&&& 78-24+39=93指名板演:5& 6&&&&&&& 7& 8&&&&&& +& 2& 4&&&&& -2& 4&& &&&&&&&&& 8& 0&&&&&&& 5& 4&&&&&&&&&&&&&&&&&&& + 3& 9 &&&&&&&&&&&&&&&&&&&&& 9& 3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三、拓展运用:1、笔算下面各题。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26& +43&&& -54&&&& +48&&&& -39&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38& +& 46&&&&&&&& 40& - 29&&&& ○& -& 58&&&&&&& 53& +& ○&&&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教学后记:
加、减法估算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教学目标: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能力点: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茶杯24元二、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 90&100(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 30&24(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 30&24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学后记:
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教学目标: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3、数学医院。&& 8& 2&&&&&&& 3& 9&&&&&&& 9& 5&&&&&&& 2& 7-1&& 7&&&& +& 4& 8&&&&& -1& 6&&&&& + 7& 3&&& && 7& 9&&&&&&& 7& 7&&&&&&& 7& 9&&&&&&& 9& 0说说错在哪里?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并解答。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教学后记:实践活动:我长高了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教学目标: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能力点: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德育点: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长绳、皮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男生女生头围(厘米)43~5942~58身高(厘米)99~1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教学后记:&
上一篇: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下一篇教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