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有9张正面向上的扑克牌魔术,每次翻动其中任意2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赣州刘新平数学工作室
当前位置:&&
教学设计《1.4.1 有理数的乘法(2)》
上传: 刘新平 &&&&更新时间: 21:48:09
1.4.1 有理数的乘法(2)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您所在的位置: >
请选择版本
资源展示 >
区域:湖北省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1.2.3 相反数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 念 二次备课
引入课题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 -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 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 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 论:教科书 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 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 生思考讨 论交 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 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 体验对 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解决问题 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
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 相反数的定义
2, 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 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1, 必做题 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 选做题 教师自行安排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区域:湖北省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1.2.4 绝对值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 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 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二次备课
引入课题 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 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 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
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 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
有什么规律?、
-3,5,0,+58,0.6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
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
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
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观察并思考: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
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 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 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 ,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课堂练习 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
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 意书写格式
练习:第18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
2, 选 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 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②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 求 有理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
区域:湖北省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 ,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
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
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二次备课
引入课题 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
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
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
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探究新知 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 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I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 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 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 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 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 . 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
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1)(-3)+(-9);
(2)(-5)+13;
(3)0十(-7);
(4)(-4.7)+3.9.
教师板演, 让学生 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 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 后 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注意点:(1)下 先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加法再定符号,最后算绝对值.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 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区域:湖北省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2,能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3,使学生逐渐养成,“算必讲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运算律
知识重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其合理、灵活的运用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二次备课
引入课题 回顾复习:小学时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或举例
子来说明一下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吗?
提出问题: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中适用吗?这
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探究新知 探讨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 围内是否适用.
1,有理数加法交换律的学习.
问题1:我们如何知道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先由教师举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然后鼓励学生举不同的数来验证)
问题2:我们如 何用语言来叙述 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呢?(这个问题请学生回答,并互相补充)
教师归纳后板书:“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
问题3 :你能把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用字母来表
由学生回答得出a+b=b+a后,教师说明:
〔1〕式子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如:既可成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分数;既可以表示正数,也可以表示负数或0)。
(2)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2,有理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
(基本步骤同于加法交换律的学习) “加法运算律对所有有理数都成立”目前只能直接给出,让学生举例尝试只起到验证的作用.要让学生举不同的数 验证,是为避免学生只由一个例子即得出某种结论.鼓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贻论或规律.
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思考:如果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时,还能使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吗?与同伴交流你的看法,并举例子来说明你的观点.
(1)16+(-25)十24+(-35);
(2)(-2.48)+(+4.33 )+(-7.52)+(-4.33).
师生共同分析完成,如第(1)题,教师板书:
解:(1)原式=16+24+ (-25)十(-35)(此时教师问:依据是什么?)
=(16+24)+[(-25)+(-35)〕(依据是什么?)
=40+(一60)
解题后反思:
例2教科书第24页例4.
这题可这样处理:I
1,让学生估计一下总重量是超过标准重量还是不足标准重量.
2,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学生能给教科书提供的解法1 .即先10袋小麦的总质量,再计算总计超过多千克。
此时可组织学生讨论: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此时,如果已有学生提出教材的解法2的思路,则请学生讨论这种解法的合理性。 鼓励学生在 已 有 知 识的基础上对结论做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接下去的应用打下基础。
强调算理, 让学生在具体运算中体会运 算律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通过例1的 学习让学生明白: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通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5页 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必做题:第31页习题3.1第2、9、10
阅读教科书第25页“实验与探究”有兴趣的可完成幻方。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时也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教师适时引导.
重视数感的培养.学生数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
生能力的生长点,数感也是如此,例2中在计算之前让学生估算之意就在于此.
有理数的运算,既要注意减少一些繁、难的练习题,又要注意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需
要一定量的练习.更要强调的是算理,要求学生能说出每一步计算的依据.
5,例1解题后的反思,例2多样化解法的比较,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
区域:湖北省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 过程;
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
3,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4,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
教学难点 1,通过实例引人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2,转化过程中两类符 号的改变.
知识重点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二次备课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加法,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用减法的呢?
(学生思考,举例)小明同学前段时间就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某地一天的气温是一3~4℃,求这天的温差,可是他不会算,同学们能帮助他解决
这个问题吗?—提出课题. 创设一个小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思考与探索。
多媒体显示温度计及以下案例:
小红说 :“我知道-3 ~ 4℃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但我不知道4-(-3)该怎么算.”
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氏度吗?
问题2:如何计算4-(-3)呢?
先引导学生回忆: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再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得出:差+减数=被减数•
如:计算4- 3就是求一个数“x”,使它加上3等于4,同样的,要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等于4.、
即X+(-3) =4,因为7+(-3) =4,所以4-(-3) =7
问题3:请 同学们想一想,4十?=7?
这时教师问: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请学生分组合作计算、交流:
1,把4换成0,-1,-5 ,得0-(-3),(-5)-(-3),(-5)一(-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吗?
2,计算9-8,9+(一8),15一7,15+(一7),你发现了什么?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4:你能够用字母把法则表示出来吗?
[a-b=a+(-b)]
此处先让学生回顾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关
系,有助于学生理解4-(-3)=7.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与意识,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争取让他们的学习方式,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在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解决问题 例1 即教科书第27页例5.
先请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然后教师板书规范解答
之后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几道题目的计算,你能发现什么?”
(1,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2,减正数即 加负数,减负数即加正数。)
例2 世界上最高的 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为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 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渗透化归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补充例题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体会减法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课堂练习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教科书第28页的“思考”
教科书第27页的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科书第31页习题1.3第11题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探索新知的需要,还考虑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练习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例题中增加了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 间题过程中培养运算能力.另外教师引导(提倡)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 思,意在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在反思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或教师启发引导)去寻找一些(如减正数即加负数;减负数即加 正数)规律,目的是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法则,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区域:湖北省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学会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2,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3,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 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知识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能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并用加法运算律合理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二次备课
引入课题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4.5+(-3.2)+1.1+(-1.4)
(2)4.5-3.2+1.1-1.4 创设一个有趣的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加减混合计算的兴趣
探究新 知 1, 回顾小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从左到右,依 次计算)
2, 以教科书28页例6计算
(-20)+(+3)-(-5)一(+7)为例来说明。鼓励生来进行独立计算。
3,教师引导:
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我们可不可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这个算式改变一下?再给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20)+(3)一(- 5)一(+7)
=(-20)+(+3)+(+5)+(-7)
=[(-20)+(-7)]+[(+3)+(+5)]
=(-27)+(+8)
4,学生交流汇报.(发现了什么?)
5,归纳明确“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如:a+b-c=a+b+(-C).
6省略加号式子(-20)+(+3)十(+5)+(一7)是-2 0,+3,+5,-7的和,
这里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确定的重要性,另一方
面,先让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也是 为了与接下去的加减 混合 运算统一
成加法运算再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侠便计算作出比较。
解决问题 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引例中的间题,你对这两种算法 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1)(-7)-(+5)+(-4)-(-10);
3, 利用计算器处理比较复杂的计算。
教科书第30页例7,师生先共同将减法统一成加法,再写 成省略 加号的和的形式。
解:-5.13+4.62+(-8.47)-(-2.3)
通过回顾引例中的问题的两种算法并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
课堂练习 教科书29页练习1,2,第31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课作业 教科书31页习题1.3第5,6,8,14题
在学生的合作交流、探求新知之中,首先让学生考虑运算顺序的问题,这是所有混合运算必需首先解决好的问题,然后再从引例的角度遵循 减法法则, 让学生尝试将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通过运算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必要性,而在整个探索活动中都充满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与同伴的合作中去发现与探究.同时也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区域:湖北省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能运用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教学 难点 乘法法则的推导
知识重点 会利用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法运算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引入课题 用多媒休课件演示出教科书36页蜗牛沿直线爬行
的引例,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1)和(2)及(1)和 (3)这些问题有何区别?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用动画演示出蜗牛在四种不
同的情况下的运动过程,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利用蜗牛爬行来引入自然亲切,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以引例为基础,观察得出的四个式子,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乘法中四种不同的形式,完成教科书中37页的填空.
根据前面的研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法则
的内容.启发学生探索有理数中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特殊数。与其他数相乘的规律,把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补充完整
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寻找法则的特点并总结规律;一、看两数是同号还是异号;二、确定积的符号;三、再把绝对值相乘,并用教材中38页的方法向 学生逐步展示运算的一般步骤。 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概括只要合理都加以鼓励.使学生明确有理数中包括正数、负数和0,培养完整的分类思想.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则,用概括出的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运算。
区域:湖北省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知识重点 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二次备课
引入课题 课件演示翻牌游戏,桌上有9张反面向上的扑克牌,
每次翻动其中任意2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去,观察能否使所有的牌 都正面向上?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纸牌 ,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试验,并且在课件中用动画的形式不停地翻动其中的任意两张牌.让其中一个小 组的代表发表试验后的结论:不论翻多少次,都不会使9张牌都正面朝上.
提问:从这个结果,你能想到其中的数学道理吗? 以游戏的形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
探究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2×3×4×(-5),
2×3×(-4) ×(-5),
2× (×3)×
(×4)×(-5),
(-2) ×(-3) × (-4) ×(-5).
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利用所得到的规律,引导学生探讨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体验获得结 论的过程.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并通过活动,增强小组合作 及资源共享意识
体验成功 出示教科书40页例3,在解题前先引导学生思考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
出示问题:你能看出下列式子的结果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
7.8×(-8.1)×O× (-19.6)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得出几个数相乘,其中因数为0时的特殊规律.
出示教科书中40页的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计算
出示教科书40页例4,引导学生用计算器中的符号键和运算键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学生带着目的性去学习,能更好的掌握相 关知识,在思维层次上进 行总结,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 教师自行 安排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 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确定方法
2, 计算器的使用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其实就是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确定方 法,因此用这个游戏
引人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让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确定法则在实践中有
了生动的应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以验证这一环节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
念,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通过观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推 理,导出数学 规律,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充实地学习数学,把注意力集中在决策、反思、归纳和问题解决上,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区域:湖北省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1.4.2 有理数的除法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掌握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3,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符号及其绝对值与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
知识重点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二次备课
引入课题 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分 钟走50米 ,共走了20分钟,问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50×20=100)
放学时,小明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多少分钟?(100 ÷50=20)
2,从上面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理数除法与有理数乘法之间满足怎样 的关系?
3,在学生回答了这个关系后提出课题—有理数的
除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明白有理数除法和有理数乘法之间有互逆关系。
探究新知 1,比较大小:8÷(-4)
8×(一 );
(-15)÷3
(-15)× ;
(一1 )÷(一2)-(-1 )×(一 )
小组合作完成上面题目的填空,探讨并归纳出有理
数的除法法则.
2, 运用法则计算:(1)(-15)÷(-3);
(2)(-12)÷(一 );(3)(-8)÷(一 )
观察商的符号及绝对 值同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完
成教科书43页 的填空.
3,师生共同完成 教科 书43页例6。 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归纳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把问题再次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举一反三 1,课堂练习:P44页上面的练习,可由学生点评。
2,讲解教科书44页例7,使学生明白分数可以理解为分子除分母。然后做教科书44页下面的练习第1题,并由学生点评.
3,乘除混合运算该怎么做呢?通过教科书44页例8的学习,由学生自己叙述计算的方法:先将除法转换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4,计算:(1)(-36)十9;
(2) (-12)÷(一4)÷(一1 );
(3)(一 )×(一 )十(一0.25) 给学生点评锻炼的机会。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帮助学 生理解。
学 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心。
除法运算中遇到小数,分数问题,处理办 法和小学一样,老师可做归纳。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一谈本节课得到了什么启示。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46页习题1.4第4、6题
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训练,使学生注意到以下两点:(1)有理数除法法则遵循“符号优先”原则,即先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除.(2)对于多个有理数相除,运算时可以从左到右进行,也可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后再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自立的精神.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反思自己出现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区域:湖北省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1.5.1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 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会用计算器进行乘方运算。
3, 掌 握幂的符号法则。
教学难点 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好负数的乘方运算。
知识重点 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二次备课
引入课题 1, 教师展示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某种细胞的分裂过程,学生则回答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并说明如何得出结果。
3, 结合学生熟悉的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及它们的简单记法,告诉学生几个相同因数a相乘的运算就是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1, 在实际背景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计算正方体面积和正方体体积的实例,引出课题。
小组合作 1, 分小组 学习教科书49页,要求能结合教产书中的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下列几个概念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底数是相同的因数,可以是任何有理数,指数是相同因数的个数,在现阶段中是正整数,而幂则是乘方的结果。
2, 补充例题: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并指出底数,指数各是多少?
(1)(-2.3)×(-2.3)×(-2.3)×(-2.3)
(2)(- )×(- )×(- )×(- )
(3)x•x•x•……•x(1999个) 通过补充例 题的学习,对有理数的乘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网站合作&&|&&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新手上路&&|&&
我要留言&&|&&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诚聘英才
免费热线:400-400-400 传真:010- 邮箱: 北京市公安局分局备案号:XX
Copyright (C) 2001 - 2015
区域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京ICP备1204439X号-8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扑克牌魔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