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超之的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表达了怎样一种观点

精华区文章阅读
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yaclear&(清一),&信区:&Geography
标&&题:&|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第六章?第二节
发信站:&水木社区&(Mon&Oct&10&02:24:57&2005),&站内
&&&&第二节&中期(87、1)
&&&&一、学制以及小学和高中地理课的恢复
&&&&(甲)学制的恢复
&&&&早在1979年4月初,《人民日报》刊登宫景隆等四人的建议,将现行十年制中小学学制恢复到十二年制。以后,各地一些报刊也发表了关于中学学制改革的文章,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也提出延长中小学学制的意见。6月间,教育部邀请北京部分教育工作者座谈中小学学制改革问题,又发通知,要求各地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1980年12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981年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全日制重点中学即恢复六年制,全日制小学和全日制一般中学虽仍各定为五年,但嗣后各地小学和一般中学纷纷自动恢复各为六年的学制,而且高中进行了文理分科。到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其中提出部拟《全日制六年制城市教学计划(草案)》和《全日制六年级农村教学计划(草案)》,要求各地确定一些学校进行试点。
&&&&(乙)小学和高中地理的恢复
&&&&早在1979年6月,中国地理学会下属的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在无锡召开地理教育学术会议,对高中开设“地学”课程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高中开设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课,对普及地理教育、发展地学的有关学科以及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到会代表一致要求在学制改革中,请教育部考虑除高小设地理常识课、初中讲本国地理、世界地理外,应在高中增设地学和经济地理课的建议。
&&&&这次会议是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受教育部高教一司的委托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该委员会委员、综合大学、高师院校地理系负责人、优秀中学地理教师及科研单位的同志共70人。会议回顾了近20年来我国大学、中学、小学地理教育遭受摧残的情况及其后果,指出:“早在50年代末期,那位所谓‘理论权威’,以精简课程为名,强迫取消初中自然地理和高中经济地理,改变教学要求,一些省市甚至撤销或解散了地理系。文化大革命中地理课几乎一扫而光,大学地理系长期不招生,造成目前人才青黄不接,专业方向上不平衡(如经济地理被城市规划代替,自然地理被看做只是环境保护),严重地阻碍地理学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认为地理是无关紧要的副科,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教地理,而让大学、本科地理系毕业生改教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目前中小学地理教育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广大青少年地理知识的贫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它的规律性,人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等处于无知的状态,我们国家怎么能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怎么能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目前这种仅在初一、初二开设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课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见《地理知识》1979年第10期所载《中国地理学会召开地理教育学术会议》)
&&&&会后,上海市教育局决定从1980年起,将1/3的高中恢复为三年,二、三年后全部改为三年,并决定在高中开设“地学”课,拟用2/3的教时讲自然地理部分,1/3的教时讲经济地理部分。
&&&&1979年冬,中国地理学会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地理学会代表会议,许多与会代表都对高中开设地学课非常关注。1980年中国科协第二次代表会议上,又有地理、地质、天文、气象、海洋等11个学会联合建议加强地学教育。同年12月,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工委会再一次在杭州召开地理教育会议。人教社吴履平介绍了教育部关于六年制及五年级中学教学计划草案以及高中一、二年级开设地学课的设想,并由华东师大地理系对开设地学课的试点工作作了经验介绍。会议就教育部的有关草案和设想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同意教育部提出的小学五年级开设地理常识,初二设中国地理、初三设世界地理,高中开设地学课的设想。
&&&&1981年3月,部颁《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小学恢复了地理课,设在四年级①每周2课时,以中国地理为主。为了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以适应现代比建设的需要,新教学计划加强了小学自然课的教学:把原来只在四、五年级开设的自然常识课改为自然课,增加了一个学年,提前于三年级开设。
&&&&教育部根据新教学计划重订了《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于当年6月发至有关方面征求意见,11月又召开审稿会议。会上对重订新大纲的指导思想和自然学科改革的方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肯定这外大纲的新意,新在改变了单纯灌输现成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启发学生的智力,指导他们独立自主地自动地学习,学得生动活泼,从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人教社出版李培实、殷志杰、刘默耕等新编的一套《小学自然课本》(试用本,共6册,第一册1982年秋供应),也改变了全盘授予的传统表达模式,而采用部分授予部分让学生自己去研讨,引导他们思索探求得出结论的表达模式。
&&&&81年4月,部颁《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除初中地理设置仍旧外,高中恢复地理课,每周2课时,①规定六年制中学设在高二,五年制中学设在高一、讲人和地理环境。至此,中小学地理课,每学年每周共计有9课时,中学地理时比重为3.9%.另外,在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试行分科性选修,侧重文科的教学计划中,除高二的地理科与理科相同外,还规定高三每周3课时地理(中学地理课时比重达5.8%),以适当提高人文地理的要求,但嗣后并未实行。
&&&&(丙)制订新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
&&&&1982年9月,教育部和中国地理学会在厦门联合召开讨论会,讨论中小学地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但主要目的是要制订出“既有联系、各有侧重、又能自成体系”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以利于指导教学和编写正式课本。人教社中小学地理编辑室在已经编辑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初中地理课本》、《高中地理课本》的基础上,草拟了《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初稿,供会上讨论。
&&&&参加讨论会的代表,除台湾省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富有编过中学地理课本经验的知名人士王成组和田世英也应邀参加。与会代表基本上同意人教社所拟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初稿。小学地理常识以中国地理为主,不要求全面系统,最后讲点世界地理知识。初中以区域地理为主。在讲区域地理之前,先讲一些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区域地理作准备。改变当时强调难点分散的办法,对系统性较强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适当集中讲授;将初中学生难于接受的理论调入高中。大多数代表赞成中国分区地理部分,以讲省级地理为宜。大家同意世界地理适当增加人文地理知识,减少单独讲述的国家,四大洋的知识合并讲述。高中地理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线索,按系统地理的形式,讲述有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大家认为,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都要加强爱国主义的要求,还要明确提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并认为协调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这一指导思想,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均应贯彻,但在不同阶段要求不同。
&&&&会后,人教社中小学地理编辑室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对分别草拟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初稿作了修改,并报部审批,但未见教育部公布。
&&&&(丁)改进和加强地理课的文件
&&&&1981年11月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赵紫阳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今后经济建设的十大方针,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作为现代化建设中一极为重要的带根本性的建设,其中特别指出:“各级学校都要加强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教学,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国家总理,在正式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两门学科的教学提到如此高度加以重视,这是开国以来第一次。
&&&&教育部贯彻赵总理所讲的精神,于1983年8月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历史和地理教学的通知》。《通知》开始指出:“近几年来,由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特别是广大教师的努力,中学历史和地理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这两门课仍没有被普遍重视,摆到应有的地位。一些学校任意砍掉历史和地理,或削减课时,压缩教学内容;或不进行考试、考查。师资质量较差且不稳定,不少学校让很多学过历史、地理的教师改教其它课,而安排没有专业知识和教不了别的教师教这两门课。有的学校历史、地理课教师年年换新人。不少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教师进修机构无专人分管这两门课的教学和教师的培训提高,其结果,中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贫乏,不仅造成智力上的片面发展,还严重影响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今后革命人生观、共产主义信念的树立。造成上述问题的因素,有客观上的,如师资不足,毕业和考试制度不够完善等;也有主观上的,主要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和轻视文科观念的影响。为此,要端正办学思想,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改进和加强这两门课的教学”。
&&&&《通知》阐明“要充分认识开设历史、地理课的重要性”后,在“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设历史、地理课”中规定:“所有中学都要按照教育部或报部备案后调整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发的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年级和课时开设历史、地理课,确实因缺乏师资而不能开设的,须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学校不得擅自停开或任何削减课时、进度、压缩内容,提前结束课程。平时要进行考查,结业时进行一次考试,成绩应记入学生档案;缺乏成绩记录者,不发毕业证书。”
&&&&《通知》还说明“建设一支合格的历史、地理队伍”和“努力改进教学”,最后提到:“这两门课程的长远改革问题,其中课程设置、课时和教学内容安排等问题,因涉及学制、教学计划的统一调整等,教育部将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通盘研究。”
&&&&这个《通知》发出后,收效不大。地理课没有被普遍重视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学校擅自停开地理课或削减地理课时的做法仍然畅通。
&&&&二、中小学地理教学用书
&&&&(甲)京沪两地编印的高中地学课本
&&&&(Ⅰ)上海市高中课本《地学》(试用本),是由上海市中学教材编写组委托华东师大地理系编写的,参加编写的人员有金祖孟、褚绍唐、刘树人、孙大文等。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时间,上册1981年1月,下册1981年12月。授课时间,上册为36课时,下册为32课时,1981―82学年度供高中二年级教学之用。兹将目录概括于下:
&&&&上册包括绪论和宇宙、地壳、大气3章和3个附录。第一章宇宙,分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3节。第二章地壳,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变动、地壳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地壳运动的原因5节。第三章大气,分大气的组成和分层、太阳辐射和气温、大气中的气流、大气中的水汽,天气和天气预报5节。附录是:(1)宇宙的探测;(2)遥感的初步知识;(3)常见矿物的主要类别。
&&&&下册包括的章节:第四章海洋和湖泊,分海水的性质,海水的运动、湖泊3节。第五章外营力作用及其所造成的地形、风化作用、河流的作用,地下水的作用与岩溶的地形、海水对海岸的作用和海岸地形、风的作用与风成地形、冰川作用与冰川地形6节。第六章植被和土壤的地带性,分植被的地带性和土壤的地带性两节。第七章人和环境,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认识自然改造自然4节。
&&&&上海市教育局龚启璋写出《上海市试设高中地学课一年的回顾》一文(刊于《课程、教材、教法》杂志1983年第4期),对上海市设高中地学课的准备、部分高中(市区约130所、郊区约120所)试教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作了总结。
&&&&(Ⅱ)由北京师大地理系地学编写组编的《高中地学》,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册,出版时间;上册1981、1,下册1981、9.本书根据教育部制订的《中学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所定每周3课时编写的。付印后,教学计划又改为每周2课时。为此,本书编者建议,采用本书作教材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精简内容难懂份量偏重的部分。
&&&&全书目录除前面绪言、后面7个附录外,分4篇23章;章以下虽未列第几节,但标有一、二、三等顺序数。第一篇地球在宇宙中,下立太阳系、太阳系以外的世界、地球3章。第二篇地壳,下立地壳的结构及组成物质、地壳中的矿产资源、地壳的变动、地球内能及其释放形式、地壳的演化历史、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学说6章。第三篇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下立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地球上的水、海洋、陆地水,生物圈、自然带8章。第四篇人类和环境,下立环境和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能源和资源问题、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人类与环境的未来6章。章以下的目有77个,从略。7个附录是:(1)几种常用地图的投影,(2)天球和座标,(3)时间,(4)昼夜和四季,(5)历法,(6)地壳主要矿物表,(7)主要矿石分类表。
&&&&上列两种高中地学课本,上海方面质量较好,主要表现在所定内容和体系较合理,行文较简练,印刷较精良,因其历时较长,先编出初稿,广泛征求了意见,并经实验试用,然后进行了修改。这两种课本分别在京沪两地部分高中使用①为时仅一年,收到的教育效益虽不广,但对后来高中开设地理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可资供鉴的教材。
&&&&(乙)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地理教材
&&&&(Ⅰ)新编的小学地理教材
&&&&(A)小学地理课本,人教社中小学地理编辑室新编的五年制小学地理课本(试用本),分上下两册,初版时间,上册1981、2,下册1981、6.当年该室作了《关于新编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地理课本的说明》(刊于《地理教学》1981年第2辑)。《说明》的内容主要是讲编写小学地理课本的原则和教材结构。编写原则有如下四条:
&&&&(1)小学地理的选材,应该是属于常识范畴内最基本的地理知识,也是最普通和适用性最强的知识。由于小学设置地理课的年限较低,课时又有限,教材的知识不能求全,内容不能太深,头绪不能过多,教材一定要精,要注意科学性、实用性、代表性和可接受性;既注重对传统的基础知识的选择,也要注意地理科学新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吸收,以反映时代气息。
&&&&(2)小学地理教学,不应该只是书面知识的传授,也应该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得掌握知识的技能,因此要求学生学习地理不仅善于动脑,而且能够动手。
&&&&(3)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知识教育应该是统一的、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在小学地理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4)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生活经验少,知识基础薄,理解能力差。教材要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加强文字、插图、插画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材结构方面,由四部分组成:(1)认识自己的家乡,比重约占全部教材的15%;(2)地球和地球仪,约占10%;(3)我们的祖国,约占60%;(4)我们的世界,约占15%.
&&&&《说明》列出教材分多少课和课目。第一部分认识自己的家乡,分辨方向和测距离、平面图、地图、政区和地形、天气状况,生产活动和交通6课。第二部分地球和地球仪,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大洲和大洋、地球的五带4课。第三部分我们的祖国,分29课,大单元分成7个单元,第一单元讲疆域、人民和首都,分我国的国土和人民,我国的海疆、首都北京3课。第二单元讲东北地区,分东北的林海、东北平原、钢都和石油城等3课。第三单元讲黄河流域,分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黄河、煤海和棉乡、泰山和山东半岛、秦岭和淮河6课。以上共22课,加4节课堂练习,构成上册。
&&&&第四单元讲长江流域,分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我国第一大河―长江、鱼米乡和金属矿、钱塘潮和西湖、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6课。①
&&&&第五单元讲岭南、台湾和云贵,分岭南风光、珠江和广州、宝岛台湾、云贵高原4课。第六单元讲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分世界屋脊、沙漠和绿洲、草原牧场3课。第七单元讲中国地理概况,分壮丽的山川、复杂多样的气候、丰富的资源、联系各地的交通网4课。第四部分我们的世界,分世界的地形,南极洲和北冰洋、北温带和南温带、“热带的雨林、草原和沙漠”“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中国同世界的交往6课。以上共22课,加3节课堂练习,构成下册。
&&&&(B)小学地理教学参考书,分上下两册。上册郭正权编,下册郭正权、刘淑梅、李明、巴克良编,均由陈尔寿审订。初版时间,上下册分别为1982年2月和6月。这套《教学参考书》编得很扎实,除说明每个大组成部分外,还逐课写明目的要求,接着对每课作了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并附参考资料。“教材说明”对每课教材的内容结构、重点、难点、前后联系等作了详尽的阐述:“教学建议”除前列“教具准备”、后列“讲授提纲”外,中间还对每一小点应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具体的指点。
&&&&配合课本,地图出版社编印了小学用的地图册、填充图和教学挂图。
&&&&新编小学地理课本经过几年的试用,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他们肯定这套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好的,但也存在时间少、教不完,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教材所包括的课文、图象、作业三个系统的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也还有许多值得研究改进的地方。从儿童年龄特征方面说,地理教材应该编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见人教社李明:《小学地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基本要求》,文载《地理教学》1985,4期)
&&&&山西省阳泉市教育局研究室段秋林,根据阳泉市小学地理教学现状调查,作有《小学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文(刊于《地理教学》1987,6期),所提问题是:(1)兼职教师多,师资不固定;(2)兼教地理课的时间短,学历偏低(盂县兼教地理的教师75%为初中毕业生);(3)地理知识贫乏,教法比较单调;(4)仪器、地图严重短缺(80%的山区小学设有地球仪,极少数深山中的小学连一张教学挂图也没有)。对小学地理教材方面、广大教师反映是容量和知识跳跃性大,与初中教材重复多,有的内容太深,如比例尺(五年级数学课才讲)、自然带常识等,超过了学生的接受力。
&&&&(Ⅱ)改编的初中地理教材
&&&&(A)改编的初中地理课本,参加改编的工作有陈尔寿、吴履平、巴克良、刘淑梅。原有的初中地理课本是试用本,改编本定为正式本,1985年秋季开始使用。改编本是在试用本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整个教材体系未作大的变动,但牵涉面很广。
&&&&改编的原因:第一,试用本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教材内容偏多偏深,学生不易接受;(2)自然地理知识偏多,人文地理知识偏少;(3)有些普通自然地理知识的内容采取难点分散的编排方法,不便于教学;(4)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5)教材的表达方式比较呆板,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教材内容的联系和分工必须调整。兹将内容的修改归纳为六个方面,作出例证说明。
&&&&1、精简。一是删除偏深部分,如用地质力学原理解释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和我国主要山脉走向的成因,昆明准静止锋对昆明、贵阳天气的影响,欧洲和北美洲第四纪冰川的分布和影响等。二是删除偏多部分,如删去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苏丹等9个国家的单独讲述,将其主要的地理知识安排在该国所在大洲或地区概况中叙述。
&&&&2、补充。一是形势的发展,如香港主权将于1997年收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成就;二是增加人文地理知识,如我国地理的旅游资源,世界地理的世界交通、名胜古迹等。
&&&&3、调整。一是下放上调,如地球仪,大洲和大洋,下放小学;地壳运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成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等上调高中。二是内部调整,如寒潮和台风分两处讲;气候类型的成因集中讲。
&&&&4、更改不妥的提法。如初一改“内、外营力”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初二改“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为“大洋洲”,“亚洲东部”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5、新立章次。如初一取消原第十四章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新立第十四章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第十五章交通和贸易、第十六章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初二合并第十一章世界的大陆和第十二章世界的海洋为新第十一章世界陆地自然带、海洋和交通。
&&&&6、加强培养学生智能的材料。主要在初一,如将部分“课堂练习”改为“地理游戏”;对各章节的“思考和练习”,变单一的问答题为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增加学习地理的方法。
&&&&如初一中国地理学习行政区别之后的一次“课堂练习”改为“拼图游戏”:各小组分别将一张中国政区图,贴在硬纸板上,按照省级行政区单位剪成三十份(广东省的大陆部、海南岛和南海诸岛算一份),用一定时间熟悉各个省级行政区单位的形状,方位,然后拼图练习开始。
&&&&以小组为单位,同时将分散、打乱的三十个省级行政单位,拼成一幅中国政区全图。由教师计时,以速度最快的小组获胜。
&&&&试用本是根据1978年制定及其以后修订的《教学大纲》编写的,正式本体现了这个大纲的精神;正式本也体现了1982年拟定的《教学大纲》部分精神,如初二合并四大洋,减少部分国家,增加人文地理知识(详见人教社地理编辑室所作《初中地理课本改编说明》,分载于《地理教学》1985年第4、5两期)。正式本第一版,中国地理上下册1984、12.世界地理上下册1984、11.
&&&&(B)改编的初中地理教学参考书,北京教育学院景春泉等十多人,受人教社他理编辑室的委托,根据改编后的课本编写了《中国地理教学参考书》和《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各二册,由人教社1985年1月和6月出版。这套《教学参考书》不是就1978年通用教材地理编写组所写的《教学参考书》改编的,而是在1980年北京教育学院地理教研室根据课本第3版编写的《中国地理教学参考资料》和《世界地理教学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原《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材分析、讲授提纲、教学建议、参考资料五项。
&&&&改编的《参考书》在“前言”中,说明编者本着教学应完成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三种职能的原则,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紧扣教材,进行编写。全书以“节”为单位,没有“节”的则以“章”为单位。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建议、参考资料四项。其中教材分析又包括知识构成、思想教育和智能因素等部分;教学建议又包括课时安排、教具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思考和练习提示几部分。全书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析,并在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是一套考虑周到、体例新颖的教学参考书。
&&&&(C)改编的初中地图册和填充图1982年秋季供应的《中国地图册》和《世界地图册》第4版,内容有较大的修编。地图出版社教学图编绘室作有《重版更新说明》,文载《地理教学》1982年第4辑。1986年供应的地理填充图册,由刘勇民编辑、周之翠等绘制,作了较大的改革,即不但有填图的作业,而且有各种各样的练习题;填充(或填表)和问答、读图分析、连接、绘图,等等。
&&&&(Ⅲ)新编的高中地理教材
&&&&(A)高级中学地理课本,全书分上下两册,共11章。执笔人:第一、九、十一章陈尔寿,第二章刘淑梅,第三、七章巴克良,第四、十章吴履平,第五章李明、韦志榕,第六章郭正权,第八章李明、徐岩。全书由陈尔寿主编并统稿,马宗尧、刘湘芝绘图,叶立群审订。初版时间:上册1982、2,下册1982、8.
&&&&全书前面有篇“说明”,其中主要处摘录于下:
&&&&“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并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地壳、生物圈和自然带,着重介绍地球和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规律,如地球的运动、太阳辐射的输入和分布、热量平衡、大气环流、水分循环、水量平衡、地壳运动、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初步形成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观念;了解自然界为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所提供的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影响,等等。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当前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也是我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有资源和能源问题,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问题,人口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同第一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更具体地理解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具有比较全面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学生需要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和参加四比建设需要具备的知识。”
&&&&全书分11章46节。兹列举章节名称于下:
&&&&上册包括4章20节。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依次分天体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地月系和月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5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分大气组成和垂直变化、大气的热力、大气的运动、大气降水、天气与气候5节。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分水份循环和水量平衡、海洋水、陆地水、水资源的利用4节。第四章地壳和地壳地变动,分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学说、“地壳内能的释放――地热、火山、地震”、外营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地壳演化6节。
&&&&下册包括7章26节。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分生物与地理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土壤、自然带4节。第六章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分自然资源概述,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生物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矿产资源及其利用4节。第七章能源和能源的利用,分能源概述、常规能源、新能源、能源问题和能源利用和前景4节。第八章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分农业概述,世界农业发展概况,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4节。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分工业概述、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4节。
&&&&第十章人口和城市,分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发展的城市化问题、我国城市的发展4节。第十一章人类和环境,分环境和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2节。
&&&&在教材功能结构上,文字方面有小字(五号楷体字)穿插在正文中,备学生自学之用;少量注释,排在正文之外的页下,多属正文的补充说明;每节之后,安排“问题和练习”题目。图象方面,有23幅彩色景观图;与正文配合在一起的,有230幅示意图、分布图、素描图等插图。此外,还有24个数字统计表和7个文字说明表。
&&&&根据试教经验和发现的问题,编者们于1983、84两年对高中地理试用本上下册进行了两次修正。修订的主要原则是:(1)教材的指导思想和体系不变;(2)适当减轻教材份量和难度,精简一部分次要的、或与人地关系主题不很密切的教材;(3)将一部分正文改为小字,供学生自行阅读或教师选讲,不作为考核学生掌握本门学科基础知识的要求;(4)修正第一版文、图、数据等方面的差错;(5)适当增补一些新内容和新资料;(6)对插图、问题和练习、部分章节的结构作了适当修改和调整。根据上述原则,删除、正文改小字、以及调整等的具体内容概述于下:
&&&&删去的节目,只有“大气的降水”;删去难度较大的内容,主要是海洋水的波浪和潮汐。整节内容改为小字的,有“月球和地月系”、“土壤”两节;部分内容改为小字的,有地球上的热量平衡,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和矿床、动物的分布与环境、旧中国工业生产和分布的特点,等等。
&&&&调整章节结构的,主要是取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在第二章的开端,扼要讲了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另立“地球的内部圈层”一节,列于第四章之首。修正节名的则较多,如将“天体和星系”改为“天体和天体系统”,“大气的热力”改为“大气的热状况”,“水分循环”改为“水循环”,“地壳运动的学说”改为“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内能的释放”改为“地球内能的释放”等。
&&&&原为课文小字改为附录的有:气团的地理分类表(与之并列,有增加的“世界气候类型”),常见矿物主要特征鉴定表、世界陆地的主要土壤类型等。
&&&&至于详细修改之处,见编者们所作:《高中地理课本上册修订说明》(《地理知识》1983,9期),《高中地理课本下册修订说明》(《地理教学》1984,1期),1984―85年度用书《高中地理课本修订说明》(《北方地理教学》1984,3期)。
&&&&高中地理课本初编的第4版和修订的第2版均为试用本,经过再次修订,成为正式本。正式本初版时间:上册1984、11,下册1984,12.
&&&&新编的高中地理课本,经过一再修订,逐渐臻于完善,受到有关部门、地理学者的赞扬,也受到教师的欢迎,1984年被人教社评为优秀教科书之一(见吴履平等:《地理室的三十五年》,文载《人教社建社三十五年纪念册》)。主编者陈尔寿撰了《高中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文,深刻地论述了1981年我国高中重新设置地理课的时代背景,建立以“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为中心线索的高中地理教学新体系,高中地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如实地反映了三年来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初步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在1985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第二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上被评为获奖的论文。
&&&&(B)高中地理教学参考书&各地编印了好几套,内容不一,名称各异。现就所见,按出版先后,略加介绍。
&&&&(1)《高中地理教学参考资料》湖南省教科所编。动手较早,开始由省教研所组织多方面的力量,根据人教社地理编辑室1981年11月的《高中地理课本征求意见稿》编写。编成资料分两次登在该所和省教育学会合编的《教育科学研究》1982年第3期和1982年的增刊上,内容以节为单位,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的、讲授提纲、教学建议、参考资料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省教科所复据高中地理试用本第2版加以修改,分成上下两册,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于1983年6月和9月分别出版单行本。单行本内容除上述五部分外,还增加了“附录”,这是对课本各章节后面的“问题和练习”的解答。
&&&&(2)《高中地理辅导资料》华中师院地理系编,湖北教育学院教研室校订,1982年6月出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材辅导、参考书目四部分。“教材分析”只在各章作了,比较简单:“教学目的”,则每节都作。“教材辅导”是按每节课文所讲的事象和顺序,编出详细的内容,是本书的主体。“参考书目”列在每章之末。
&&&&(3)《高中地理教材说明》《地理知识》编辑部编,海洋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本书末出版以前,编辑人员应这个杂志编辑部的邀请,各就所编章节写出简要的教材说明,连续登在《地理知识》1982年第8期至1983年第6期上,每期约四千字,共约四万余字,收获甚大。1983年,编辑人员认真考虑了读者和中学地理教师的要求,在高中地理课本第一次修订工作告一段落之后,立即动手,又各就所编章节作了系统详尽的分析,其中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选取的意图、教材内在的联系、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和不易掌握的难点、文中插图、图表和课后练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意义、在一些章节中教师应该补充哪些材料等等,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说明。《地理知识》编辑部汇集这些材料,编印成册,全书约13万字。
&&&&这本《教材说明》,除课本编者们各就所编章节写了说明以外,冠于书首的还有陈尔寿所作《高中地理课本是怎样编辑的》(代前言)一文。该文阐述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名称的择定、以及教材结构和选材标准。根据指导思想、教学目的和课程体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如何精选教材,以便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益,编者们经过反复研究,确定如下六项选材标准:(1)紧扣人类和地理环境这个中心论题,以实现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2)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吸取新的科学成果,(3)注意同初中地理以及其它学科有关知识的配合、联系和分工;(4)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5)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6)便于教和学。
&&&&(1)《高中地理教学参考书》北京师大地理系编写,人教社出版。初版时间:上册1983、1,下册1983、6.内容分教学目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参考资料、参考书目五项。根据试用本第2版的章节顺序,除每章写有教学目的和教材分析外,每节也写出这两项。每节的教学建议,包括课时支配、讲授提纲、教具和讲课建议。所谓“讲课建议”,主要是着重怎样讲清楚课文标题的内容。例如,“大气的运动”一节中,讲“气旋与反气旋”这个标题时,《参考书》是这样写的:
&&&&讲授“气旋与反气旋”,首先要介绍气压分布的基本类型,因为大气运动状况直接受气压分布影响,所以在讲气旋、反气旋和大气环流之前,先介绍气压分布的类型。也就是说,气压分布类型多种多样,大气运动形式千姿百态,气旋、反气旋和大气环流仅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
&&&&运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讲清高低气压的概念。应明确,高低气压都是与周围邻近地区相对比较而言的,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气旋、反气旋就是低压、高压相配合的气流系统。
&&&&利用教师自备的南北半球气旋填充图和反气旋填充图时,要对比讲述它们的形成。先把高低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画出,然后再根据偏向力的方向,分析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气流的特点。这样可以使学生重在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学生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候特点,自己就可以概括出气旋与反气旋特征不同。
&&&&顺便插入,课本第二章的编者刘淑梅,作有《试谈高中地理教学的启发式》一文(刊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3、6期),其中谈到如何运用启发式讲“气旋与反气旋”时,提供另一种教法,原文如下。
&&&&讲课时,教师只需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闭合高低压中心,注出气压数值。首先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气压数值,判断哪个是高气压,哪个是低气压。再让学生按照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黑板上画出高气压和低气压气流的方向;并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以及地面磨擦力的影响,回答并画出高气压和低气压气流的偏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比北半球的高、低气压系统旋转方向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气旋、反气旋的概念。至于伴随气旋、反气旋的天气,则引导学生从上升气流,下沉气流与天气的关系去推论。
&&&&三、地理教学设备和地理教师队伍
&&&&(甲)地理教学设备
&&&&地图、图片、标本、模型、仪器等地理教具,有人称为常规武器,其中以地图和图片最为常用。
&&&&1978年统编初中地理教科书问世后,地图出版社适应教学需要,编印了各种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挂图。开始出版中国政区、地形、水系、气候、主要农作物分布总图、以及东西半球图、世界政区、地形总图和各洲分图,后来陆续出版按大纲分区的中国分区图和省级行政区的乡土地理分图。此外,还编印了祖国地形和8个分区、世界政区和6个大洲的填充挂图。开幅大小不一,小的是1全张,大的是3全张,中间有&&、2全张。这种挂用地图的出版供应,保证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1985年湖北大学地理系编制了中学地理挂图全套100幅,其中中国地理42幅,世界地理45幅,高中地理13幅。这套挂图的出版,弥补了中学挂用地图的不足。
&&&&武昌曙光塑料厂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分别制出塑料地理填充图,可卷可挂,但不大适用,一因塑料光滑,不利于粉笔填写;再因天气一冷,塑料变硬,使用不便,不如自制活动黑板填充图好用。
&&&&适应初中地理教学的需要,上海教育学院地理教研室编制、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地理教学挂图,实际上是挂用图片,主要为景观图和示意图,分16组,共160幅,其中地球和地图占6%,中国地理占44%,世界地理占50%;如按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分,则各占60%和40%.编制者黄杰民、孙国禄作有《中学地理教学挂图的编制说明》(刊于《地理教学》1981年第1辑),说明选题原则、编图要求和类型简介。这套挂用图片,从1980年秋季开始供应一部分,经过三年才出齐。图片的科学性、艺术性、适用性都较好,而且图下有简要说明,彩印质量也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形成良好的地理表象。这套图片,初版印数有限,不能满足许多中学的需要。
&&&&1984年8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级中学课本地理教学挂图(编制者不详)。同时出现的,有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陆春元、陆超之编绘、地质出版社1984年4月出版的高中地理教学挂图。两套挂图几乎全是课本中内容简单的示意图和模式图,而比较复杂的地理事象分布图却一幅也没有。示意图是可以在黑板上边讲边画的,用不着制成挂图,因而这两套挂图实用性不强,尤其后一套。
&&&&近期见到的标本,主要是岩石和矿物,有多处供应。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华东师大地理系研制的图书式《中国土壤实物标本》,1984年10月,曾获中央领导同志的好评。它的封面是彩色的“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封底是我国土壤分布概图;书内装有不同质地土壤的样品和我国十种主要土壤的A、B、C三层的实物标本,还有团粒形成的说明和土壤结构的照片等。在课堂教学中,两个学生共一本,边听边观察,效果很好。
&&&&地理模型主要是地形模型。有一般的,如岩溶地貌模型;有区域的,如中国地形模型。近来一些厂家制造的地形模型,大多属于区域的,规格不一。一般用塑料压制,质量轻,使用方便,可以竖放。
&&&&地球仪和天球仪具有模型和仪器两种特性。教学地球仪象教学挂用地图一样,是两种较老的教具,在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地球仪多种多样,从构造上看,大体上有支架式、悬挂式和简式三类,在教学上以支架式地球仪使用最广;从球面显示的内容看,教学使用最多的是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其次是经纬网地球仪。近期有多处制造地球仪出售,大小不一,直径一般为15、21、32公分,用塑料制成球仪,价格低廉。条件较好的学校,有的做到课堂教学每个学生一个。
&&&&市场出现有一般天球仪出售,是在高中开地理课以后的事。这里特别要介绍的,是华东师大地理系陈自悟、金祖孟设计的透明天球仪。它与一般天球仪只表示天球而不表示地球不同,有内外两个同心球体;外球是天球模型,内球是地球模型。其中,外球是用透明塑料制作的。这样,人们可以通过天球模型,看到位于天球中心的地球模型,从而一目了然地看清天球和地球的内在联系。这一新型的天球仪,由浙江建德教学仪器厂制造。
&&&&建德仪器厂另外出产两种地理教学仪器,也深受广大中小学地理教师的欢迎。一种是地球运行仪。它直观地显示了地球绕着太阳运行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特别是太阳光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回归移动,使用方便,有效地解决教学上许多难点。另一种是三球仪。它是一种老产品,但根据教学实际对仪器的光源、转动比、外观形式和色泽等进行了改进,使演示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和日食、月食的产生等更加清晰。
&&&&浙江温州市地理学会研制了一批教具,并投入生产,如地理挂图、模型、模本矿物(岩石、化石)、时区演示盘、活动星图、天文伞、地理扑克、地理棋等。
&&&&相对于常规武器来说,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算是新式武器。不过幻灯、电影这些手段在近代中国就出现于教学领域中,算不上新式,只有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才真正是现代化的武器。
&&&&国家尚在拨乱反正时期,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就教育工作如何贯彻党中央的指示讲了8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同年8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央教育电影制片厂(制片厂后来停建)。在此前后,全国各地和学校也相继建立电化教育机构。1979年4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教学电影工作开展起来。
&&&&自重视电化教学手段以后,地理电化教学手段发展颇快。运用幻灯教学,城市中小学已相当普遍,农村中小学也有开展。放映机有各种直射式幻灯机和反射投影器。投影器操作方便,易于掌握,应用最广。各地制定的地理幻灯片,比较常见的,按其类型,有单片、复合片、活动片。活动片也是一种复合片,不过其中的一些片基可动,模拟事物的动态,直观性强,效果好。活动片又可分为以下三种:(1)抽动片:数片重迭,使其中一片(或二片)作直线移动,如时区和日界线;(2)旋转片:两片重迭,固定圆心,使其中一片作圆周旋转,如国际时差计算片;(3)线迭片;两张不同角度、不同密度的线条重迭,推动其中之一,形成动态的图象,如锋面降水片。
&&&&电影的活动性、许多特有的表现手法,使之长期以来就一直是一种有力的教学手段。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电影的这些特点和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教学上常用的电影放映机主要是16毫米的,一般的教室不能使用。我国还没有专为教学而设计生产的电影放映机。一般的电影机构造复杂,操作需要专门训练,还要经过电影放映管理部门考试及格,发给放映执照,才能租借影片放映。
&&&&地理教学影片可分教学片、科普片、纪录片三类,其中以教学片最好,因为它的内容围绕主题展开,与主题无关的材料都要去掉,并要求严密的逻辑顺序。截至此时,我国地理教学片还很少,只有《季风气候》、《岩石和矿物》、《冰川行》等几部;地理科普片较多,如《昼夜和四季》、《地壳运动》、《世界屋脊》等等。
&&&&近年来,我国极少数条件好的中学,开始试用地理录像教学,利用闭路电视系统,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录像的内容。电子计算机开始进入地理教学领域。
&&&&(乙)地理教师队伍前面指出,教育革命前期即因中学地理课大量削减,一批富有实践经验的地理教师纷纷改行。十年内乱结束以后,初中地理课稍获复苏,即感地理教师不足;加以高考文科考地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泛滥,迫使学校领导对地理教师不得不进行物色,因而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到高中开出系统地理课,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非受过地理专业训练的教师难于胜任,这使地理教师缺乏问题更趋严重。全国各地除动员已改行的地理教师归队外,采取各种短期训练班、进修班、函授班等办法,大力提高在职教师的地理知识水平;同时,高师院校地理系科扩大招生,以培养新生力量,补充新的地理师资,从而使中学地理教师非常奇缺的问题稍趋缓解。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自1980年至1989年,在北京、浙江、新疆、四川、甘肃、上海、内蒙古、福建、吉林、天津等省、市、区,连续举办10期中学地理教师暑期短训班,每期15―18天,规模80至130人,训练方式是教学(学术报告和讲座)和野外观察、学习相结合,参加者不拘是否受过地理专业训练,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水平和野外观察能力。有些省、市、区地理学会也举办中学地理教师短训班,如湖南省地理学会1984年8月举办一次,目的是使未受地理专业训练的教师掌握高中地理教材。
&&&&据1984年统计,全国有初中地理教师7万多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的占6%,专科毕业的占12%,并且这些大专毕业生也并不是全是地理专业的。未达到专科毕业文化程度的占82%.高中地理教师1万6千多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的占39%,专科毕业的占28%,未达到大专毕业程度的占33%.还有一部分中学因缺乏地理教师或其它原因,没有按教学计划的规定开设地理课。因此,中学各科地理教师的缺额很大。(材料来源:陈尔寿《2000年我国学校地理教育发展的设想》一文,《地理教学》1985、5期)
&&&&到了此时,教师要评定职称,学历是一个重要条件。1986年,国家教委对不合格的教师采取“专业合格证考试”的措施,计划在年内完成。据1966年11月湖南省教委宣布,全省地理教师有4,523人,其中初中地理教师3,500人,大学本科毕业的106人,占3%,专科毕业的409人,占11.5%,未达到专科毕业文化程度的3,645人,占85.5%.高中地理教师987人,大学本科毕业的276人,占27%,专科毕业的389人,占39%,未达到大专毕业程度的322人,占34%.这些大专毕业生中,受过地理专业训练、算合格教师人,仅300多人,其余4,200人左右不合格,占90%以上,要参加文化专业知识考试,取得合格证书。
&&&&1986年7月,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组织力量,编出《地理教学大纲》(试用),初中教师考地学概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三门,高中教师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门。此外,要参加心理学和教育学考试。通过这种措施,可把不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的文化专业水平大大提高一步,使参差不齐的中学地理教师队伍建设得比较整齐。
&&&&四、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和地理课外活动
&&&&(甲)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国家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外窗口多了。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法”、普莱西――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姆的“分类法”、布洛克的“精学法”、加拿大的“积极学习法”、联邦德国根舍的“范例法”、保加利亚诺扎洛夫的“启发法”和奥尔柴洛基的“暗示法”、苏联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法、以及不知祖籍的“游戏法”、等等,都通过各个窗口搬进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其中有些试用于地理教学中。比较受到重视的是“发现法”和“纲要信号”法。
&&&&“发现法”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美国兰本达等合著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法》一书(中译本,人教社1983年版),实际上是一部具体运用发现法进行小学科学教育的专著。我国新编的小学自然课本,采取部分授予部分让学生研讨的表达模式,让学生研讨的部分,也是运用发现法的原理进行编写的。
&&&&在地理教学中,布鲁纳举出一堂“美国地理”课作为发现教学法的实例:
&&&&在一张美国北方轮廓地图上,只画有自然资源和河流湖泊等。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些资源论、人口论、运输论方面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对美国北方轮廓地图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鼓励学生们开展讨论,确定美国北方大城市应该建在何处?铁路应该怎样建设?公路应该如何分布?但不准学生看地理参考资料和详细地图。当学生们经过考虑,讨论,各人标定了主要城市、铁路、公路等位置后,再用地理资料(地理真实情况)核对,明确答案(即已发现的地理内容)是否正确,同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
&&&&――转录自周靖馨:《地理课的发现教学法》,文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6.2期
&&&&我国中学地理教学运用发现法的,首见于陈澄、曹云珠合写《运用发现法教学“根治海海”的体会》一文(《地理教学》&1982.3期),其教学的具体步骤如下:
&&&&1.挂出未标名称的海河根治前的水系图和此地区全年各月降水分配图,并简要地加以说明和提示。
&&&&2.要求学生联系黄河观察并思考。这条河流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为什么?假如你是治理这条河的水利工程师,你将怎样治理?
&&&&3.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
&&&&4.学生代表发言,不同意见进行辩论,教师总结。
&&&&5.阅读课文,布置练习。
&&&&不久,又见有毕鉴忠所作《在气候教学中我是怎样使用发现法》(刊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2.6期),但所谈的实例与“启发法”①或“启发式谈话法”的运用无异,请看下面一段讲青藏高原影响我国气温的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看地图册11页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在这张图上沿30N这条纬线,从东自西看一看气温变化情况。
&&&&生:(查图,举手回答)从东自西,气温由4℃下降到-16℃。
&&&&师:在七月平均平温图上,用同样的方法看30N从东自西气温变化情况怎样。
&&&&生:(查图,举手回答)从东自西,气温由28℃下降到8℃。
&&&&师:再看中国地形图,30N经过哪些地形区?
&&&&生:(查图)经过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青藏高原。
&&&&师:说明什么?
&&&&生: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青藏高原处在同一纬度。
&&&&师:那为什么温度相差这么大?
&&&&生:(思考)
&&&&师:注意两大地形区的海拔高度。
&&&&生: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下降大,所以两者之间气温相差大,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要冷。
&&&&近年来,苏联学校广泛采用沙塔洛夫新教学法。它是个完整的体系,其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即一种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概括教材内容的图表,以字母、单词、短词及其它“信息符号”构成,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新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教师按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授;
&&&&(二)展示并结合“纲要信号”图表进行第二次讲授,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加以概括;
&&&&(三)把小型“纲要图表”分发给学生,进行钻研消化,然后将图表贴在自备的“手册”里;同时教师将大型图表贴在教室里,以便学生课堂复习巩固或弄清课上遗留的问题;
&&&&(四)要求学生回家后(也可在课堂上)按课本和图表进行复习和练习;
&&&&(五)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默出前节课的“纲要图表”;
&&&&(六)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表回答问题。
&&&&新法倡导者沙塔洛夫认为,图表要简单,符号要简明,符号越是准确、简明,越便于记忆,效果就会越好。他举过一个地理教学的例子,这个例子的“纲要信号”只用两个词:“直布罗陀――共产主义”。它表示的是如下一段教学内容:
&&&&据工程人员推测,直布罗陀海峡可以建立起一座大规模的潮力电站,因为那里每天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又从地中海返回去的流量达几百万立方米。从科学的角度无懈可击的直布罗陀电站设计方案几十年前已经作出,但是海峡的深度(320米)不允许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开始建设。虽然这个电站一旦建成便可以把免费获得的能源推销到西班牙、葡萄牙和北美洲中,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但今天却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投资兴建这一项极复杂的工程,人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下才能拨出经费建设直布罗陀电站。
&&&&――[苏]Φ。B.沙塔洛夫:《再谈纲要信号图表》,文载《外国教育动态》1984.3期
&&&&我国人士撰文介绍这种新法的有两篇:一是陆旦中的《沙塔洛夫新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地理教学》1985,4期),一是陈澄的《“纲要信号”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地理教学研究》1986.第3辑)。从两文中所举“纲要信号”图表的例子来看,有些是早已用过的表示地理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图表(如50年代中外经济地理课本中的生产联系图),或教材内容的图解(象1928年董文《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所示的长江图解),并不是新创图表。其中有称为大型图表的,是用一张图表可以概括整节课所讲的内容,如初中一年级《中国地理》课本中讲“青海和西藏”第一节课,就可用如下一张图表来概括:
&&&&在我国,地理“纲要信号”图表的运用,并不象沙塔洛夫那样,一般是教师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抄。
&&&&近期国人倡导的教学法也名目繁多,诸如“导学式教学法”、“四段教学法”、“同步教学法”、“读、讲、练教学法”、循序渐进启发提问教学法”、等等,但以“八字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综合程序教学法”比较有名。
&&&&“八字法”又简称“四字法”读、议、练、讲),是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提倡的。其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贯串始终。讲起画龙点眼的作用,即引导、点拨、解感、总结的作用,主要指导学生自学。八字法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八字法不是公式化的和程序化,各学科和同学科的不同内容,处理和组织教材,采用不同形式。
&&&&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1983年9月编印的《上海育才中学教育改革经验选编》中,有金尚宁所作《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地位――地理教学中的读议练讲》一篇。从该文中可以了解到,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既确保学生主动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读”的过程,是教师有组织、有指导的阅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某章节的主要内容,找出教材中难于理解的地方。如在“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的教学中,教师就有重点地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梅雨和伏旱”这一段落:“伏旱”是初中一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在要求学生集体朗读之后,教师复加讲解。
&&&&“议”的过程,教师也是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达到以题目组织教材重点研究某一问题的目的。如在高中地理课本第1版“大气的热力”一节的教学中,就提出如下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1、为什么说地球大气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和太阳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
&&&&2、什么是太阳辐射?
&&&&3、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几种形式?
&&&&4、为什么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太阳处于中天的正午之时?
&&&&5、为什么海陆最高气温值和最低气温值的出现时间前后都相差一个月?
&&&&“讲”不仅是教师的引导、讲解和总结,而且有学生的讲述,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如在阅读过程让学生讲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议论过程中,让学生或由议论小组汇报自己或小组对问题的理解或议论结果。
&&&&“综合程序教学法”是南京师大任地理教学法课的周靖馨教授倡导的。所谓“综合”,就是一方面吸收国外“机器教学”的优点,排除它的缺点,另一方面,发扬我国地理教学法的优势(见褚亚平、曹琦、周靖馨编《中学地理教法》,人教社1981年1月初版第147页)。开始在南京几所中学进行实验,日《人民日报》作了报导,嗣后有些省市的部分中学推广试用,周氏继续进行研究,在具体作法上有些改进,如开始实验时,只是把地理课本的内容编成所谓“小步子”程序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学地理课本和地图册,解答程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详见前书第145页)。到了1985年,他所评议的“地理教案”,教学过程除复习旧课外,分为七项:(1)新课导言;(2)展示综合程序作业;(3)指导学生自学;(4)讨论作业;(5)串联讲解;(6)质疑释疑;(7)要求学习。
&&&&教案是由周氏指导实验的南京三所中学五位教师集体设计编成的,课题为初中一年级《中国地理》的“降水和干湿地区”,拟了8项大、小步子综合程序作业,兹录前四题于下,以示其作法:
&&&&1、解释等降水量线。它与等高线、等温线有什么不同?
&&&&2、观察《中国地图册》第10页的降水量图,找出400毫米、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它们分别经过哪些地方?(对照课本上的有关内容)
&&&&3、指图说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4、观察课本第55页的沈阳、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各月分配示意图,说出它们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显著差异?并说出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见孙大文主编《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课堂实录选评》(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
&&&&1990年《地理教育》第5期,刊登周氏所作《综合程序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和功能》。该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的观点,对地理课堂教学七项活动的结构和功能,重点阐明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可控性特征;(2)有序性特征;(3)整体性特征,从而加强了综合程序教学法的理论性。
&&&&这段期间,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了良好的开端。这里介绍广州市执信中学廖觉娴运用幻灯片和电视录像的试验课。这节课摄制成录像磁带,曾在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1982年10月于济南召开的“地理教学手段研究新成果展评会”上获奖,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教者写成文章,被采入上述《选评》一书的课堂实录中。课题是中国“南部沿海三省一区”。原文很长,此处只摘录两个小部分,开头部分讲位置,原文如下:
&&&&师:你们想了解家乡的地理概况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南部沿海三省一区。
&&&&请打开课本和地图册第23页。(幻灯投影提纲:第九章南部沿海三省一区。)
&&&&师:今天讲位置和地形。(幻灯投影提纲:(一)位置和范围)(电视录像:南部沿海三省一区地形图,教师指图讲解)
&&&&师:南部沿海三省一区包括福建省、广东省、台湾省和广西壮西族自治区。地理位置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纬度低,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和两广,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很接近赤道,是我国领土最南的地方,它是属于广东省管辖的;第二个特点是濒临海洋,海岸长而曲折,有许多优良的港湾。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是18,000公里,本区占了一半。在珠江口岸,有两个地方是被外国占领的,一个是英国占领的香港和九龙,另一个是葡萄牙占领的澳门,它们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关于这两个地方的情况,留在学习广东乡土地理时再谈。
&&&&上面讲述的问题,说明本区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幻灯投影提纲:它是处在我国领土最南、纬度最低、海岸线最长,受海洋影响最大的地区)。
&&&&讲珠江三角洲的原文:
&&&&(幻灯投影:珠江三角洲示意图)
&&&&师:你们知道珠江三角洲是怎样形成的吗?我们广州就在珠江三角江的北部。请大家打开课本第35页,看一看,想一想。(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指名回答)
&&&&生:珠江三角洲是由两个三角洲合成的,一个是由北江和西江冲积而成的大三角洲,一个是由东江冲积而成的小三角洲。
&&&&师:对!坐下。(教师指图讲述)
&&&&地图上红点子以内的地方表示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由于有两个大小三角洲连接,互相穿插,就形成了复合的珠江三角洲。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我们在佛山公路上拍摄了平原的地貌给大家看,它是有代表性的。(电视录像:富饶的珠江三角洲)
&&&&师:(扼要解说)一般说,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渠道纵横,灌溉方便。平原上也有丘陵分布。珠江三角洲农业发达,是本区重要的农业区,被誉为“鱼米之乡”。
&&&&细读全文,可以发现这节变革教学手段的试验课,放映幻灯投影和电视录像各11次。投影片名除上录原文所列外,还有提纲:(二)地形特征:(1)丘陵山地广布;(2)平原面积狭小;(3)石灰岩地区山水秀丽――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河示意图、南海诸岛示意图以及边讲边画桂林岩洞形成示意图。录像片名除上录原文所列外,还有丘陵和山地景观、山口地形与交通、矿物标本以及没有图象而只出现6段解说词:桂林声誉和名称由来,岩洞的成因和特点,漓江及两岸的山青水秀,西沙群岛中永兴岛、石岛和东岛的特色,珊瑚岛的形成,西沙的赞美。在常规教具方面,还有地形挂图和珊瑚花标本。
&&&&这堂45分钟的试验课,在幻灯投影和电视录像交替放映,动静结合的过程中,还穿插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师生谈话等许多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但花样过多,内容又很繁杂,能否强化教学效果,值得认真研究。
&&&&(乙)地理课外活动&&这时,课外活动又叫第二课堂或第二渠道,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的学校把开选修课也算在内①。中央教育部门对此高度重视,教学计划规定必修课每周总课时,初中不超过31,高中不超过29,腾出时间多搞课外活动或学生自习。
&&&&以下所介绍的地理课外活动,是专指地理课外小组和地理夏令营。近几年各地开展的地理课外活动项目远远超出《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所提②。收效很大。象华东师大二附中,有跨五个年级、近百名学生参加的气象、天文、地质等科技活动小组。气象小组几年来开展上海市城市气候某些专题过程中,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放弃假日休息,不怕日晒雨淋,坚持实地观测。天文小组也不怕辛苦,在师大天文馆平台,进行“九星联珠”、“241号小行星掩星”的天文监测活动。通过校内科技活动和参加全国夏令营,学生们共完成了20余篇科学论文,其中8篇还分别获得上海市青少年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在上海市中学气象、天文、地质的竞赛中,六次获得团体奖,47人获得个人奖。(详见曹康绥:《改革地理教学、积极发展学生智能》,文载《地理教学研究》第3辑)
&&&&列为“教师之友”丛书之一的人教社地理室所编《地理课外活动》(人教社1986年7月初版),是一本内容丰富的论文集。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经验和体会,有9篇论文;第二部分介绍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的具体作法,有论文31篇,按具体活动项目排列的顺序是:天文观察,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城市气候研究,野外地质、地貌观察,城市地理调查,环境考察,乡土地理研究,地理竞赛和地理游戏。
&&&&40篇论文中,有15篇是学生个人或集体在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实践中写出的小论文。这些生动活泼的小论文,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密切联系四化建设实际。
&&&&论文以上海市最多,占13篇,北京市次之,占12篇。以学校计,最多的是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有4篇。其次是北京二十九中,有3篇。从此可见两市和两校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很活跃的。
&&&&各个单位开展的地理课外活动各具特色和各有收获,这里不能一一介绍。除前面简介了华东师大二附中以外,还着重介绍北京二中地学小组。这个小组自1980年9月建立以来,活动的突出特点,一是内容多,二是地域广。主要的活动有:(1)举办地学知识讲座9次;(2)观看多部地学科技电影;(3)去过38个地方作野外观察;(4)写小论文和开科学讨论会;(5)举办专栏、展览,普及地学知识;(6)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创造性建议;(7)采取岩石、矿物标本,配合地理教学;(8)撰写京郊地质导游资料。(详见北京二中地理组所作《地理课外活动结硕果》一篇)
&&&&北京二中地学小组集体和部分师生到过的地方是:北京地区的翠华山、三家店、鹫峰、十三陵、龙门涧、大灰厂,八大处,密云,周口店等。北京以外的地方有承德、盘山、北戴河、泰山、嵩山、恒山、五台山、大同、烟台、大连、郑州、洛阳、开封、南京、上海、黄山、武夷山等。
&&&&该组组员们写出论文300篇,其中有3篇在全国获奖。46篇在北京市获奖,27篇在东城区获奖。小组写出的《创建地学走廊,普及地学知识――东单街头公园建设规划》一文,获得1982年全国第一届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一等奖。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称这篇论文为“别开生面的创举”。
&&&&这时新出现的全国或各省、市科技夏令营,是校外单位举办的。中国地理学会1986年8月中旬在河北省承德,1987年7月下旬在四川省都江堰举办第一、二届全国青少年地理夏令营。营员们撰写了不少地理小论文,《地理知识》1987年3期和1988年2期,分别选登了4篇和3篇,比人教社地理室选编的更短小精悍。
&&&&五、中学地理教学质量评估
&&&&中学开展的地理课外活动,一定会收到显著的效果,但人数究竟是很少的。中学地理教学大面积效果如何,须看中学地理毕业会考。
&&&&近年来,各省(市、区)举行全省性的毕业会考。会考的成绩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毕业生实际水平,也是进行大面积教育评估的可靠依据。且举湖南省1984年的毕业会考为例。
&&&&这一次,为了“摸清底子,指挥教学”,该省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由省教育厅根据普通教育的实际,按照教育部关于毕业会考的精神,动员大批力量,认真进行了各项准备,组织严密,要求明确,始终没有出现工作混乱和失密情况。对会考的成绩作了详细的分析,《教育科学研究》1984年第2期,以专辑汇编了《湖南省1984年三级会考资料》。
&&&&这次小学毕业会考只考语文、数学两科。
&&&&这次会考的命题原则: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的基本要求,以及全省大面积中等水平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考核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试题,初、高中分别占75%和70%左右;考核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分别占25%和30%左右。
&&&&(甲)初中地理会考
&&&&由于初中三年级未开地理,根据教育部“每学完一门课程,即行考试或考查”的规定,改由初中二年级学生地理会考。考试内容即初二所学的世界地理,试题,分4大题28个小题内容如下:
&&&&(一)填充题(共30分)
&&&&1、世界上有____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经取得独立的国家有____个。
&&&&2、欧洲南部三大半岛是____、亚平宁半岛和____半岛。
&&&&3、1980年全世界人口有44亿多,其中____洲人口最多,____洲人口最少。
&&&&4、西亚是世界著名的____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沿岸。
&&&&5、日本的首都是____,最大海港是____.
&&&&6、非洲的____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全长达____公里。
&&&&7、地中海出入大西洋门户是____海峡;从地中海到红海要经过____运河。
&&&&8、瑞士著名的工业品有____、精密仪器、精密机床等。
&&&&9、北美洲____和____两国的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位于最西的一个湖叫____湖。
&&&&10、南美洲____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非洲的____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11、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很发达,____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首位。
&&&&12、南极洲是世界平均海拔最____大陆,那里生长着许多动物,鸟类中以____数量最多。
&&&&13、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降水较少的____季,5月到10月是降水丰沛的____季。
&&&&14、西欧最大的两个国家是____和____.
&&&&15、苏联的煤主要分布在____和____等地。
&&&&(二)选择题(共20分)
&&&&下面各题中,每题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的数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①黄色人种②白色人种③黑色人种④棕色人种
&&&&(&&)
&&&&2、&我国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到印度后称为:①恒河②布拉马普特拉河③伊洛瓦底江④印度河
&&&&(&&)
&&&&3、“千湖之国”指的是:①印度尼西亚②坦桑尼亚③芬兰④荷兰&&&&&&&(&&)
&&&&4、欧洲最长的河流是:①多瑙河②莱茵河③伏尔加河④鄂毕河&&&&&&&&(&&)
&&&&5、下列国家中哪一个是内陆国:①巴基斯坦②蒙古③伊朗④缅甸&&&&&&(&&)
&&&&6、世界著名的产铜国之一是:①扎伊尔②赞比亚③利比亚④坦桑尼亚&&(&&)
&&&&7、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工业中心是:①底特律②匹兹堡③芝加哥④波士顿
&&&&(&&)
&&&&8、下列国家中哪一个不是南欧国家:①意大利②南斯拉夫③法国④西班牙
&&&&(&&)
&&&&9、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①西德②英国③澳大利亚④日本&&&&&&&&(&&)
&&&&10、泰国的首都是:①金边②达卡③万象④曼谷&&&&&&&&&&&&&&&&&&&&&(&&)
&&&&(三)读图与填图(共20分)
&&&&根据填充图上标出的数码和位置,在下面相应的数码后,写出其地理名称、国家: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⑧____海洋、海湾:⑨____,⑩____,
&&&&(填充图是中印半岛政区,从略。数码表示的国家,依次是缅甸、泰国、老挝、柬埔赛、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海洋、海湾,为太平洋、北部湾。)
&&&&(四)&问答题(共30分)
&&&&1、简述非洲气候的特点。写出五种非洲大陆上的热带动物。(分)
&&&&2、写出北欧五国的国家名称及其主要经济部门。(15分)
&&&&据各教师对试题的反映,肯定两点:(1)着重基础,难易适度;(2)要求合理,份量适中。不足之处:考查记忆的内容多,考查能力的内容少。
&&&&省教科所郭全科作了《初中地理会考试卷分析》,其中反映的基本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全省98个县市中缺11个县市的成绩),参加会考的学生总数为541,464人(不包括缺成绩的11个县市),人平均分数为46.44分,及格人数为191,043人,及格率为35.28%,其中80分以上的有48,676人,占学生总数的9.36%(90―99分有的1万3千多人,得100分的有182人)。&30分以下的有146,845人,占学生总数的27.12%.各地市中,没有一个地市人平分数达到及格,最高的是岳阳市,人平59.02分,最低的是自治州,人平39.54分。少数重点学校,如湖南师范附中,长沙市一中、湘乡县一中、二中等,人平成绩均在80分以上。
&&&&卷面反映的错误带普遍性的,有如下一些:
&&&&1、地图表象模糊,地名搬家现象严重。填图一题相当容易,但本题得分率是各题中最低的。据常德地区调查,在任意抽取的330份试卷中,全部填图的只有3人,全错和根本不能动笔的有125人。把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门户答成“马六甲”、“白令海峡”;把西欧两个最大国家答成“古巴、智利”或“埃及、苏丹”;把日本的首都答为“伦敦、金边”;把缅甸搬到北美,喜马拉雅山搬到南美;等等,则不一而足。
&&&&2、地理概念模糊,地理事实掌握很差。如把非洲的气候特点,答成非洲的地形特点;把非洲炎热干燥的气候,答成“温和多雨”;把瑞士著名的工业品答成“水稻、棉花”;把尼罗河的长度答成“81公里”、“36,000公里”;把我国特有的动物大熊猫、长臂猿、丹顶鹤等答成非洲的热带动物:“目前世界上独立的国家只有一个”;等等。
&&&&3、错别字很多。如把土耳其写成土尔奇,柬埔寨写成柬甫塞(赛)、尼罗河写成泥罗河、丹麦写成舟麦,等等。
&&&&《试卷分析》作者根据这次初中地理会考情况归结两点:(1)试题容易,但成绩不佳;(2)从卷面上看,差错多,空白多。何以致此?主要原因有:(1)不重视地理课。据调查,各地、市、县除重点学校和少数学校给予适当重视外,相当数量的学校不予重视,地理课处在可有可无、有有无无的状况。学校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与升学无关,学与不学是一个样的,何必花费精力。(2)地理教师队伍薄弱。初中一般都没有专职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的,即使这样,也很不稳定,今年这个兼,明年那个兼,致使地理课流于形式,名存而实亡。(3)教学方法陈旧。目前初中的地理课教法大都是“填鸭式”、“满堂灌”或照本宣科。教学设备奇缺,除城市和重点学校外,许多学校连地球仪也没有,一张地图包打天下,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腊。
&&&&(乙)高中文科地理会考
&&&&高中各科会考是和高考预选考试合并举行的,因而全省高中文科地理会考的试题,不但包括本学年所学的高中地理,而且包括初中阶段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试题分6大题45个小题,内容如下:
&&&&(一)是非题(共10分)
&&&&下列各题,你认为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则打“×”。(本题总分是10分,错一小题,要在本题总分中倒扣1分)
&&&&1、煤炭资源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大多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
&&&&2、春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各省市种植很普遍,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3、在南半球中纬度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域相连。两者以通过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分界。&(&&)
&&&&4、天山山地是新疆的主要牧场。森林带以下的草场宜作为冬季牧场,森林带以上的草场宜作为夏季牧场。&&(&&)
&&&&5、矿产资源同生物资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不可再生资源,后者是可再生资源。
&&&&(&&)
&&&&6、宁夏平原在阴山山脉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是宁夏的商品粮基地。&&(&&)
&&&&7、南极洲是个强大的高气压区。由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反时针方向的东风,最大风速每秒钟约100米。&&(&&)
&&&&8、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是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
&&&&(&&)
&&&&9、我国东北平原,耕地辽阔,有含矿物质养分较多的钙质土,有利有农业生产。
&&&&(&&)
&&&&10、甜菜制糖工业、水果罐头工业的布局,最好是接近消费市场。&&&&&(&&)
&&&&(二)填充题(共15分)
&&&&1、根据____和____的经线圈划分东、西两半球,这样可以避免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
&&&&2、北京时间是20时,这时伦敦的区时是____,纽约的区时是____.
&&&&3、在三千万分之一的地图上,量出甲地至乙地的直线距离是6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如果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公里,那末这一地图的数字式比例尺是____.
&&&&4、我国领土总面积约____平方公里,相当于世界陆地总面积的____,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5、人类和环境是通过_____活动和____活动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
&&&&6、台湾岛上的____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位于岛、东北部分的____,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
&&&&7、我国的丘陵和平原主要分布在____、太行山、____,云贵高原一线以东。
&&&&8、为了改善煤炭的运输条件和发展对外贸易,正在修建北京至____和焦作行经兖州至____的铁路线。
&&&&9、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地处____海通往____海的要道,又当亚欧两洲陆上往来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0、重工业是主要生产____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轻工业是主要生产____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
&&&&11、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___.北欧以乳肉畜牧业和家禽饲养业著名的国家是____.
&&&&12、我国铁矿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分布地区不均,主要分布于____冀东和____.
&&&&13、澳大利亚的首都是____.渥太华是____的首都。
&&&&14、世界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和____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地带。
&&&&15、现在,世界上核能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20%的国家是____和____.
&&&&(三)选择题(共15分)
&&&&下列各题各有四个答案,其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相应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四个字母都填入括号的,算错。)
&&&&1、世界上已查明可开发的水能,我国占第一位,居第二的国家是:A.美国;B.扎伊尔;C.加拿大;D.苏联。&&&&(&&)
&&&&2、根据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情况,稀土工业基地应该建立在:A.云南;B.贵州;C.内蒙古;D.甘肃。&(&&)
&&&&3、北回归线通过:A.广东省;B.福建省;C.广西壮族自治区;D.贵州省。&&&&&&(&&)
&&&&4、1980年同1949年相比,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增长了几百倍的产品有:A.原油;B.棉纱;C.钢;D.自行车。&&&&&(&&)
&&&&5、1982年我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农产品有:A.小麦、花生;B.玉米、芝麻;C.稻谷、棉花;D.大豆茶叶。&&&&(&&)
&&&&6、苏联的主要油田,现在是:A.西西伯利亚油田;B.巴库油田;C.第二巴库油田;D.萨哈林岛油田。&(&&)
&&&&7、西欧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是:A.爱尔兰;B.比利时;C.荷兰;D英国。
&&&&(&&)
&&&&8、美国中部的最大城市和机械、钢铁、肉类加工工业中心是:A.底特律;B.芝加哥;C.匹兹堡;D.休斯敦。&&&&(&&)
&&&&9、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是:A.长芦盐场;B.布袋盐场;C.莺歌海盐场;D.淮北盐场。&&(&&)
&&&&10、有关青藏高原的叙述,哪是正确的?&A.高原时代新,许多地方岩浆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B.高原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C.高原上多高大山脉,但相对高度不大;D.湖泊绝大多数属内流湖。&&&(&&)
&&&&(四)名词解释(共10分)
&&&&1、河西走廊2、岩溶地形3、劳动密集工业4、国土整治5、南亚次大陆
&&&&(五)填图题(共20分)
&&&&1、根据填充图上标出的数码位置,在图下面相应数码后面的空格中,写出其地理名称。(12分)
&&&&省名: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盆地:⑤____;⑥____;山脉;河流:⑦____;⑧____;国家:⑨____;⑩____;海峡、海湾:(11)____;(12)____.
&&&&(填充图是中国和东南亚政治区,从略。数码标示的地理名称,依次是陕西省、河北省、辽宁省,安徽省;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阿尔泰山;雅鲁藏布江;泰国、柬埔寨;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2、下面是一个工业城市示意图。根据你学过的有关保护城市环境的知识,试将无污染的小工业、轻度污染的工业、严重污染的工业在图中进行合理布置(可将代表三种工业的符号分别填在相应位置),并在图下简要说明其理由。(8分)
&&&&(六)问答题(共30分)
&&&&1、&下列六地,各在哪个省?以什么工矿业或重点建设工程著名?(12分)
&&&&2、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但它的东岸却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6分)
&&&&3、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除了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和生产的发展与分布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之外,还出现了哪些问题?(12分)
&&&&省教科所倪鸿诰作有《高中地理学科考试情况总结》,择要转述于下:
&&&&《总结》说明考试内容的比重:初中中国地理(包括地球和地图)占40%,世界地理占20%,高中地理占40%;自然地理占31%,人文地理占69%.①试题紧扣初中和高中全国通用教材,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知识面广,难度中等,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便于考察学生在中学阶段应该达到通用教材的程度。据各地考后反映,认为试题作为毕业来说是比较恰当的。
&&&&《总结》对考试成绩作了统计和分析。全省参加高中文科地理会考的有654校,共30,938人。作者根据各地、市、州提供的考试成绩数据,按全省、各地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情况,分别分析如下:
&&&&1、从全省情况看,会考成绩是不够理想的。及格人数仅占参加会考人数的62.85%,人均分数为61.24分,成绩优异的不多,90分以上的仅占2.21%,80―89分的占17.2%.成绩差的(40分以下)占25.07%,10―19分、1―9分、0分依次有888、93、17个考生。
&&&&2、城市、县镇、农村三类学校比较,人均分数和及格率,县镇高于城市和农村,而农村高于城市①。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各地市来看,益阳地区、岳阳市、常德地区及格率较高,依次为84.19、78.33、77.30;邵阳市、邵阳地区、怀化地区及格率低,依次为49.24、44.19、40.00;最高与最低相差竟达1倍以上。
&&&&《总结》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掌握基本知识的面不广。是非、填充、选择三类试题的内容,涉及面较广,不及格人数分别占43%、28%、28%.
&&&&2、基本概念不清。5个名词解释题,有40%的学生答不完全,有4.4%的学生全不知道。有的把“岩溶地形”解释为“是在岩浆岩活动多的地带出现,主要是由岩浆岩活动引起的。”
&&&&3、对地理基本原理缺乏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不高。如问答第2题,有近30%的学生回答不好。
&&&&《总结》最后提到:“近几年来,一般学校对于地理课的开设,都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由于初中升高中不考地理,初中阶段的地理课,有的学校随意减少授课时数,有的学校甚至不开,有的学校认为反正到高中参加高考时要复习,可以到高中阶段再开。在高中阶段,地理课开在文科第三年级,每周5―6课时,在短时间内对初、高中6册地理课本进行突击教学。这样,教师的压力很大,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
&&&&总上所述,近期来,湖南省中学的地理教学是有成绩的,即使初中大面积的人平分数和及格率均低,也有部分学生成绩优异,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很不平衡。还应看到,由于高等学校理科招生不考地理,许多中学高中理科班级就未开地理课,湖南省根据实际情况,在这次大规模的毕业会考中,没有高中理科生(共751校78,195人)地理毕业会考,从而缺乏资料进行评估。
&&&&在我国,分科会考是根有力的指挥棒,可促使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克服偏科现象。1984年湖南省举行三级会考时,省教育厅就考虑到高中过早文理分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现有高中一年级起即不要再分了,1987年高中毕业班会考也不再分文、理两套试题,可是只议而未行。据报导,上海市1986年起,实行了普通高中地理会考,内容全高中地理教材,使高考文、理科的学生都重视地理学习。
&&&&①&1984年教育部拟定的城乡两种《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地理设在五年级。
&&&&①&原定每周3课时,后改为2课时,独上海坚持3课时。
&&&&①&当时天津部分高中也试开地学课,但不悉采用何种教材。
&&&&①&《说明》与课本目录稍有出入:课本没有“鱼米乡和金属矿”1课,“杭州西湖和钱塘潮”列在“上海”之后;课本目录没有载明第几课,而是标出一、二、三等顺序数。
&&&&①&&根据事实材料的分析或根据已知的一般原理推出独立结论的方法,很早以前就被叫做“启发法”(来自希腊词“οβρμκα”,意思是“找到”、“发现”)――见凯洛夫总主编《教育学》,中译本1957年版第161页。
&&&&①&复旦大学附中从1982年秋季起,高二开出如次选修课:“地理信息”“天体物理”,每两周举行一次讲座;85秋季起,高二开“现代海洋学”、“环境科学”各为一年,每周2课时。(《地理教学》1986,3期)。
&&&&②&大纲提出的课外活动项目是: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观看地理影片,也可以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包括高年级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研究(包括观测气象、预报地震)、制作教具,编辑地理墙报等&2、我国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到印度后称为:①&当年高考规定,高中地理只考6―11章人文地理部分。预选考试与之相同,故人文地理比重大于自然地理比重。
&&&&①&这次湖南省三级会考的人均分和及格率,除小学语文,数学和初中语文都是城市高于县镇和农村,而县镇高于农村外,其他初中、高中文、理各科都是县镇和农村高于城市,而高中的物理、化学、外语是农村高于县镇。造成农村高于城市的原因之一,据省教育部门分析,是学生的起点不同,城市小学升初中一般在90%以上,初中升高中也有60―70%,而农村小学升初中只有50%左右,初中升高中又只有50%中的20―30%;高中招生考7门功课,城市学校300来分就录取了,而农村学校往往要500分以上才能录取。
野R也,m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来源:?水木社区&http://newsmth.net?[FROM:&59.66.82.207]
Geography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