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张画解放军的画 就像是雕像内种画风好的动漫的画

长沙画家陈白一:当代工笔画第一人
长沙画家陈白一:当代工笔画第一人
日 11:25  来源: 湖南书画家网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清香满园》
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湖南省长沙市。陈白一从艺60周年系列活动隆重举行。
在开幕式上,中共湖南省文联党组江学恭书记宣读了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授予陈白一“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决定。他是继齐白石之后,荣获这个称号的又一位湖南画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绘画艺术事业登上了新的台阶。湖南工笔画独领风骚。在画家湘军队伍中,著名工笔人物画家、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陈白一,是其中功勋卓越的杰出人物。他以高超的技艺、卓越的成就、诲人不倦的精神,成为当代画坛的核心人物。
陈白一曾主持湖南省美协工作40余年。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工笔画的创作与创新,为中国绘画艺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他的培养和影响下,湖南工笔画蔚为大观,涌现了一个工笔画群体,并且成为新时期一种文化现象。
一、书香门第
邵阳古称“宝庆”,位于湘中偏西南,东南临永州、衡阳,南抵广西桂林,西接怀化,北达娄底。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大体是“七分山地两分田,一分水、路和庄园”,东南、西南、西北三面环山,南岭山脉最西端之越城岭绵亘南境,雪峰山脉耸峙西、北,中、东部为衡邵丘陵盆地,顺势向中、东部倾斜,呈向东北敞口的筲箕形。
山环水复、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邵阳,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城。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以治所位于邵水之北而得名。“邵”字本为“昭”,因晋代避司马昭讳改为“邵”。
历史上的“宝庆十二景”,大多都点缀在资江两岸,环布邵阳城区。这里人杰地灵,民风强悍朴实。古塔林立,古庙遍地,极富传奇和神话色彩,一派楚文化遗风。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是邵阳隆回县金滩(今名金潭,属司门前镇)人。
1926年农历九月初六,陈白一出生在湖南邵阳的书香世家。当时,祖辈和父辈给他取名陈倜。
祖父陈雁峰,曾任驻越南使馆官员,为官清正廉明,喜爱诗、书、画。
伯父陈子述,是书法家,以教私塾为生,共和名将蔡锷为其得意门生。
父亲陈子藻,毕业于湖南高等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湖南巡抚赵尔巽奏改岳麓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并将由时务学堂()、求实书院()演变而称的湖南大学堂(1903)并入高等学堂。陈子藻是书法家,曾任蔡锷秘书,跟随蔡锷四年。蔡锷悄悄离开北京去云南领导护国运动之前,安排陈子藻带着自己的父母回到老家邵阳,没有后顾之忧。回到邵阳后,陈子藻以教书为业。他为人正直,不善逢迎。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陈白一懂事的时候起,祖父辈就给他讲魏源写《海国图志》、蔡锷护国、齐白石画虾的故事。
一天傍晚,一家人坐在一起乘凉的时候,父亲语重心长地对陈白一说,提倡以夷制夷、以夷器制夷的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是我们邵阳人的骄傲!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蔡锷以天下为己任,成为革命的领军人物。蔡锷的故事,也是父亲经常给陈白一所讲的内容。
父亲还经常给陈白一讲齐白石画虾的故事。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以诗、书、画、印“四绝”驰名中外,活生生的事实深深地教育了他。齐白石这个闪光的字眼,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幼小的心灵,萌发了做齐白石那样的人、走齐白石成长的道路的念头。
陈白一自幼从父学书,接受启蒙教育。父亲写字,他理纸、磨墨,常常一“磨”就是一两个小时。
父亲曾手书字帖,让他临摹。在父亲的辅导下,他初描红,然后按部就班地学习书法家的字体。父亲叮咛他,必须先练字、再学画。
也许是受家庭的影响,少年陈白一活泼开朗,心灵手巧。他从小就喜欢写字、画画,对艺术特别感兴趣。他把家里的墙壁都画满了,又在地上、桌子上乱画。他手工艺品做得相当精致,还能在竹匾上刻对联,在手杖上镂空雕花……
那时,尽管陈白一画得不好,但父母从来都不批评他。相反,总是鼓励他,夸他画得好,还称赞他是天才。这给他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陈白一七岁那年,父母把他送进了学校。他读书刻苦,成绩优秀。他的习字本上,每次都是被老师批阅圈满了红圈,有的字还被老师圈上了两个红圈,称赞他写得好!
二、湖湘文化的熏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邵阳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湖湘文化强调经世致用。陈白一从小就受到了湖湘文化的熏陶。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是湖南人特性的真实写照。而这几点,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九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宝庆佬。”邵阳古称宝庆,宝庆佬是湖南人对邵阳人的称谓。由此可见,出生在邵阳的陈白一,骨子里的蛮劲是可想而知的。
邵阳的山水,哺育了少年陈白一。这里有被誉为“山水甲桂林”的丹霞地貌莨山风景名胜区,八十里南山的江南草原风光,全国七十二佛地之一的武冈云山……这些风景名胜深深地吸引了陈白一。他流连忘返,边看边画。
上小学,读初中,陈白一都喜欢写字、画画。
上作文课的时候,语文老师布置写《我的理想》这篇作文。有的同学选择学医将来当大夫,有的选择学理工将来要当工程师……陈白一直抒胸意,立志要当画家。他决心报考美术院校,铺平通往画家的路,实现自己的理想。
16岁那年,陈白一以偕进中学毕业成绩第一名,被耒阳省立十一师范艺教班录取。在作文试卷里,他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十年临摹,十年生活,十年创作。
在耒阳省立十一师范,陈白一有幸结识了一位抗敌宣传队的漫画家朝鲜人鲜于国风。
一天,鲜于国风借给陈白一3大本抗日漫画和人物画习作。他如获至宝,花了一个多月课余时间全部临摹了,使他对人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抗日的烽火,已经燃遍了全中国。陈白一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工作。他出墙报,画漫画,忙个不亦乐乎。他还把有些漫画贴到了村头街尾。这时候,李昌鄂先生又借给他临摹潘思同铅笔画册,使他受到了潘思同先生细致写实风格的影响。经过不断临摹,他掌握了写生的硬功夫。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本鬼子企图打通湘桂,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三湘大地兵荒马乱,耒阳省立十一师范被迫停办。
三、改名立志
人是需要有梦想的。梦想是人生奋斗的动力和源泉,是一切努力的方向。
在人生的黄金岁月,陈白一放飞自己当画家的梦想。
1945年1月,陈白一插班考入华中艺术专科学校。
华中艺术专科学校设在湖南湘潭。湘潭是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故乡。到了湘潭,陈白一参观了齐白石的故居,看到了齐白石在这里成长的足迹,听到了齐白石的故事,目睹了齐白石的一些真迹……他眼界更加宽阔了。
当时,齐白石、陈抱一在全国美术界桃李满天下,影响很大。他很崇拜齐白石,也很崇拜陈抱一,于是取两个人名字中的一个字,改名“白一”,意志要走他们成长的道路,做他们那样的人。齐白石“自立门户,独成派别”的教导,使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华中艺术专科学校,陈白一更加系统地学习了艺术理论,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当时,老师们在课堂上教的,都是西方的那套静物、石膏像的画法。通过训练,陈白一掌握了西方素描的光暗,做到了黑白对比鲜明,笔线与笔墨块面的高度和谐统一。
陈白一受齐白石、陈抱一等当代绘画大师的影响和启发,把光源明暗转化为笔墨性的明暗,即在所谓的“笔墨光”中,比当代其他画家运用得更为突出。这种“笔墨光”,有助于造型的简化和画面的气氛的营造,使他的探索走向成功,突破了当代写意人物画在形象与笔墨上的根本问题。
在旧社会,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对于一些没有政治背景和经济实力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
华中艺专毕业后,陈白一因为没有关系和门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曾任邵阳市中学美术教师。
陈白一自认为是有才艺的,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一个美术教师,决不会比别人差。但是,事与愿违,他的课一期比一期少。
到解放前夕,陈白一每周只有8节课。这些课还是华中艺专的同学让给他的。
陈白一每周只有8节课。当时,因为工作量与报酬挂钩,仿佛现在的所谓效益工资。他每周只有8节课,意味着他每个学期只有8担米,也就是说他每月只有一担多米。
这微薄的报酬,如何养家糊口呢?当时,他实在想不通。因为不是他不肯多上课,而是那些掌握实权的人不给他排课。
一天,陈白一终于茅塞顿开。因为他不会巴结逢迎,不会吹牛拍马,他教书4年,从来没有找过一次校长,他的课都给校长的亲友占去了。他看清了自己的处境,但他只能忍耐,没有任何怨言,也不愿那样做。
陈白一认为:自己是华中艺专毕业的高材生,学的是“纯艺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专业人才崇尚“艺术至上”,自命清高,这给他影响极大。
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没有上课的机会,好像战士没有机会上战场冲锋陷阵。没有课上,他自寻快乐,自我解脱。于是,他寄情山水,逛名山古寺,钻深山老林,把感情寄托在书画上。他整天将自己关在小阁楼里,画“小桥流水”、“枯藤老树”,画“深山读易”、“高亭论古”……他任意涂抹,废纸三千,自己也不知画了些什么,画了干什么。
日子长了,陈白一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他心里非常苦闷,不知怎么办?
四、热情描绘新中国
1949年10月,陈白一正在苦闷、绝望之中,邵阳解放了。
陈白一正沉浸在欢庆胜利的锣鼓声中,邵阳师范的军代表胡若愚突然来到他家,请他去上课。这是破天荒第一次,他受宠若惊。
更主要的是,陈白一通过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服务、画人民、为人民画、画给人民看等,在他心里亮起了红灯。
有一次,陈白一去农村画人像。当时,他用明暗衬托的手法塑造人脸的立体感。然而,那些女孩子并不买账,都认为自己的脸被他画黑了、变脏了。
回到邵阳老家,陈白一把自己所画的山水画拿给叔伯兄弟们看。老家的这些叔伯兄弟都是务农的,他们也都把头扭到一边,表示不愿意看,还说他这几年专科白上了,指责他专业没有学好。
陈白一心想:老师们在课堂上所教的西方的画法,看来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如果自己画出来的东西,人民群众根本不喜欢,那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呢?于是,他决心改变画风,开始尝试用中国较古老的画种——工笔画来表现生活。
工笔画是按表现形式来命名的,而且是相对写意画而言的,前者是一种工整、精细的绘画,后者是一种粗犷、豪放的绘画。细究起来,工笔画之“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意。其一,工即工整。勾线一丝不苟,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澈入微,用极细腻的笔调描绘对象,画面效果精致耐看。其二,工即功夫。要求画家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如造型能力、绘画技巧、色彩修养等。还要求画家有驾驭画面全局的能力,舍此是无法画好工笔画的。其三,工即时间。要达到精细入微的画面效果,就必须从容不迫、精雕细刻,这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往往是“三日一树”、“五日一石”,一幅工笔画比一幅写意画所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并非能一蹴而就的。
想着想着,陈白一拿起画笔,投入生活。他热情地拿起手中的笔,用工笔画的形式,描绘火热的生活,满腔热情地为新中国作画。
1950年春,陈白一调任湖南省农业厅宣传组组长。
这位摆脱旧社会苦闷的青年画家,以自己敏锐的目光,立即背起背包,卷起裤脚,投身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成长。
陈白一为服务发展生产的中心工作,积极投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爱国丰产运动中。3年农村蹲点,他参加了爱国丰产、互助合作、扩大植棉的宣传工作。他绘制各种农业政策、科学种田等宣传图片,张贴村寨,做到家喻户晓。他还亲自带图片、幻灯片,带领幻灯宣传队走村串户,白天办图片展览,晚上放映幻灯片,宣传生产,互助合作。
当时,陈白一热情高、干劲大。村村乡乡都张贴了他所画的宣传画。因为工作积极肯干,他受到了中南局的表扬和嘉奖。
五、当代工笔画第一人
1953年6月,陈白一调入湖南省美术工作室,从事美术创作。他深深地感到,自己离画家越来越近了。
成就一个画家,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基本功扎实,文化修养到位,天赋与勤奋,机遇与环境、胆识气魄外,还有一个思想高度的问题。因为作为一位画家,首先就应该是思想家,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画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思想的光芒,才能涌现出“今夜星光灿烂”般的辉煌。
陈白一专门从事美术创作后,兴趣和爱好融为一体。他如虎添翼,决心真诚地回报祖国和人民。为了准确地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经常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运用美术理论指导美术实践。他经常外出写生,体验生活,了解劳苦大众为什么笑为什么哭为什么悲为什么怒为什么恨为什么喜。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体验过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他也品味出苏轼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那种哲理意境,他更多的体会则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因此,他十分谦虚好学。
1954年,中共湖南省委为治理洞庭湖水患,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治湖运动。省、市各机关抽调了大批干部深入工地,陈白一活跃在这场运动中。时值隆冬,洞庭湖区冰天雪地。他为80万民工所感动。他雨鞋外绑草鞋,钻进冻硬的撑在地上的雨衣里遮蔽风雨,提着为预防结冰将墨水放在装有炭火的空罐头筒子上,出现在各个工地,认真画工地上的好人好事。这年,他画了200多幅工地速写,发表在工地报上。他还创作了不少连环画、年画,由出版社出版。他画的一些精品,还被《湖南日报》转载。他由于出色的工作而两次立大功,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因此,他开始知道画什么,画画干什么,领略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工笔人物画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唐代为其黄金时代,然自宋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古老的工笔画受到挑战和冷落。明末清初以后,工笔画题材又局限在闺阁之中,大多表现才子佳人,无病呻吟。这一艺术形式已经呈现软弱无力,几近衰微之势。陈白一看到,新中国诞生,民族精神为之一振。如何运用并改造传统工笔画这一古老的形式,表现新时期人们火热的斗争生活,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工笔画是以“工细”的笔法,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陈白一决心复兴中国工笔画,用工笔画描绘人物。
陈白一用工笔画描绘罗盛教非常成功。罗盛教是湖南新化人,出身于贫农家庭。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
罗盛教所在部队的驻地,是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朝鲜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
罗盛教正在河边寻找废手榴弹,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他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去抢救。寒冬腊月,冰凌刺骨,他好不容易找到落水的孩子崔莹,但是,他刚把崔莹托出水面,冰塌了,崔莹又掉进水里。当时,气温是零下20度,他的脸、脖子冻得发紫。他吃力地喘着粗气,才又一次找到了崔莹,用尽全身气力把崔莹顶了上来。崔莹得救了,可是罗盛教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1岁。
朝鲜人民怀着沉痛和崇敬的心情,安葬了罗盛教烈士,并且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认他为“模范共青团员”。罗盛教的英雄事迹,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大张旗鼓进行宣传,深深地感动了陈白一。他决心描绘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英雄形象。
当陈白一听说崔莹来到中国湖南新化看望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父母时,他心情万分激动,专程去罗盛教家体验生活。罗妈妈待他们像亲儿子一样,为他们做好吃的,忙个不亦乐乎。临走时,罗妈妈一夜没睡,为他们做粑粑、煮鸡蛋、炒花生。凌晨四点,罗妈妈拉着陈白一的手,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多么纯朴,多么真诚啊!
“罗妈妈就是中国母亲的典型形象,我一定要努力塑造好罗妈妈。”陈白一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之中,直到把《朝鲜少年崔莹会见中国爸妈》画完,心才稍安。《解放军画报》以通栏二版发表了这幅画,并被全国首届青年美展评为二等奖。
陈白一改变绘画手法后,人们看了他所画的作品,高兴地称赞他画得好。他以工笔画创作成名于世。他学养深厚,功底扎实,线描古朴飘逸,潇洒明快;色彩典雅含蓄,和谐宁静;造型大方健康,明丽优美。其创作思路,是以传统为基石,综合民间艺术的造型,揉合西方艺术的光与色,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富有现代感和生活味、乡土情。可以说,他是别出心裁,自成一家。
六、白手起家创办湖南省美协
1956年1月,组织上一纸调令,陈白一调到湖南省群众艺术馆任美术组组长,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他一边组织湖南省美术工作,一边积极筹备湖南省美术工作者协会(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前身)。
当时,新中国成立只有6个年头,百废待举。湖南省美术事业还没有起步,属于“三无”:无美术学院,无画院,无美术馆。对于全国美术界来说,湖南省美术事业很落后,等同于当时的“第三世界”。上任伊始,陈白一困难重重。
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性格就是命运。”湖南男子汉扎硬寨,打死仗,不吃辣椒不革命。湖南人的这些性格特征,在陈白一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坚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似乎在刻意追求什么叫做“湘土性格”,什么是“湖南命运”。
陈白一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去北京开会,我都是坐在最后一排,前排坐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画家,湖南省美术事业在全国根本排不上名次,我们得靠边站。”
旧中国,蒋介石留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新中国成立后,有的革命者动摇了,怀疑一穷二白不能建设新中国。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说:“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丽的图画。”
当时,毛主席的指示,给了陈白一莫大的鼓励。他想:湖南省美术历史悠久,民间工艺品也很丰富。为什么不复兴传统、重振湖南美术事业呢?
摘除“第三世界”的落后帽子,构成了陈白一日后为之奋斗终生的理由。
针对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现状,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陈白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准备在1957年举办“湖南省首届美术作品展览”。于是,他积极向领导汇报,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经过陈白一积极争取,“湖南省首届美术作品展览”由湖南省文化局、省教育局、省手工业局、省总工会、省美协联合下文。湖南省文化厅拿出3万元专款,用于这次美术展览。
那时3万元,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相当于现在的300万元。上级足够重视,并且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摆在陈白一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调动全省广大画家的积极性,使他们潜心创作,焕发创作热情呢?
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一些老画家忧心忡忡,一个个前畏龙后怕虎,根本不敢挥毫作画。一些老艺人也不敢创作工艺品。在这种情况下,陈白一想艺术家所想,急艺术家所急,与广大艺术家心心相印。在他的倡导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和湖南省群众艺术馆联合行动,开始派工作人员分地、市包干,给老画家们送笔墨纸砚,深入他们家里“蹲点”,鼓励广大老画家创作。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和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动员工作持续一年之久,共收到作品3万件,其中民间工艺品占了一半。陈白一看到这些艺术作品,信心倍增。他感到湖南美术事业后继有人,大有希望!
陈白一组织湖南省美协的同事们,从3万件作品中,认真挑选了2千件。紧接着,他出面借了顺心桥小学的20多间教室,将挑选出来的作品进行布展,作品挂满了所有墙壁。
1957年6月,第一届湖南省美术作品展览如期举行。湖南省文化局局长胡代炜参加了开幕式。
“湖南省首届美术作品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第一次综合性的美术作品展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次展览使一些老画家摈弃了旧中国体制的文化阴影,排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顾虑,振奋了广大老画家在新社会重提画笔的信心,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美术状况,团结了全省的美术力量和民间美术力量,为湖南省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次展览,陈白一组织出版了《湖南省首届美术作品展览专辑》画册一本,出版了《湖南省工艺美术选辑》一套10本。
应中国美术家协会邀请,“湖南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在北京展览,后又送到国外巡回展览。通过这次展览的深入发掘后,湖南省相继建成了竹簧厂、菊花石厂、墨晶石厂等,推动了全省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陈白一说:“展览是非常必要的。之前,很多工艺品厂都不敢开工了;展览过后,又相继开工并发展壮大起来。”
1958年11月,湖南省第三次文代会召开。陈白一当选为湖南省文联委员。
历经两年的工作筹备,湖南省美术工作者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陈白一在大会上就湖南省美术工作以及成立“湖南省美术工作者协会”的筹备工作,向大会做工作报告。
在这次大会上,“湖南省美术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老画家张一尊当选为主席,黄肇昌、陈白一当选为副主席。
陈白一受命主持湖南省美术工作者协会工作。此后,他主持湖南省美术工作40余年,为湖南省美术事业的壮大和湖南省美术人才的培养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七、四画欧阳海
陈白一强调指出,艺术要以人为本。他说:“是人民哺育了我,培养了我,给了我艺术灵感,使我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焕发了青春活力。我为人民而画,画人民心中的英雄,也画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我要给人民一点美,给人民一点爱,为人民奉献自己的赤胆忠心,
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和《欧阳海》等作品,颇为读者熟知和喜爱,奠立了陈白一在当代工笔画坛上的地位。这是两幅以真人真事为背景而创作的讴歌英雄人物的作品。与后来的作品相比,其场面较大,手法也比较严谨。
《欧阳海》是陈白一精心创作的现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品力作,被收入中小学美术教材。所画的主人公,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欧阳海。
舍身推惊马的解放军战士欧阳海,是20世纪60年代的英雄。日清晨,欧阳海所在的部队,沿着京广铁路南下野营训练。当部队行军至湖南省衡山车站南面的峡谷地带时,满载旅客北上的288次列车,迎面急驶而来。驮着炮架的一匹军马猛然受惊,蹿上了京广铁道,横立在双轨之间。在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的危急时刻,欧阳海奋不顾身,跃上铁路,拼尽全力将受惊的军马推出轨道,避免了一场列车脱轨的严重事故,保住了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下壮烈牺牲,年仅23岁。广州军区追授他“爱民模范”的荣誉称号。
读了《人民日报》、《湖南日报》关于欧阳海的报道,陈白一知道了整个事件,也知道了欧阳海是湖南省桂阳县人。读着读着,他在心里喃喃地说:“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英雄,欧阳海就是新中国的英雄。他又是我们湖南人,我应该画他!”
怎么才能画好人民英雄欧阳海呢?陈白一潜心创作,认真画了几个月。画了无数张草稿之后,他碰到了两个难题,一是如何表现火车,二是如何表现欧阳海的精神面貌。在自己无法解决这两个非常现实的难题时,他决定停笔,到欧阳海生前所在的部队去体验生活。
在“欧阳海班”,38岁的陈白一深入生活一个多月。他与欧阳海的战友促膝谈心,熟悉欧阳海更多的事迹。他对欧阳海的精神面貌,有了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他从内心,从灵魂深处,更加敬佩欧阳海,并且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最重要的是突出欧阳海的英雄人物形象,我决定让火车正面朝着他开来,他边推马边向火车挥手示意火车停下。”陈白一说,“我决定不正面画火车,而是以火车刹车时喷出来的蒸汽,和受了惊吓跳立起来的军马作为背景,正面把欧阳海这个人物的英雄形象表现出来。”
陈白一这样的构图,在当年表现欧阳海的许多美术作品中独树一帜,获得了广泛认同。
在构思欧阳海形象时,陈白一去看了欧阳海的弟弟,还在部队中寻找解放军的英雄气概。于是,欧阳海的美术形象便在他头脑里形成了。
人物形象确定下来后,如何逼真地表现当时的情景呢?除了正面的人物,受惊的马在画面中占了很大的位置。受惊的马是什么样的呢?于是,他跟着“欧阳海班”的战士们,熟悉马性。他跟着战士们一起喂马、遛马。在一次遛马中,他骑的老马受惊了,在公路上狂奔……他紧紧地拉着缰绳,在马背上左右摇晃。虽然那天下马后,他觉得一身骨头都像散架了似的,但是,他很开心,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军马受惊的感觉,可以说收获很大。
为了更进一步看清军马受惊时的样子,找到军马受惊时的感觉,陈白一又找到了一个钉马掌的地方。他每天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马掌被钉因疼痛而惊跳起来的神情。他还仔细观察了马掌被钉时,马头是怎么立起来,马鬃又是怎么飞起来的。他边观察边画画,画了再观察,观察了再画……他一连好几天的观察,马受惊的样子便跃然纸上了。
到了1964年,陈白一精心创作的《欧阳海》脱稿。这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过了两年,这幅画参加了全国美展,在上海展出。
当时,上海报刊对陈白一所画的《欧阳海》,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解放日报》给了这幅作品很高的评价。
不久,上海把陈白一画的《欧阳海》,印在了玻璃杯上。湖南把《欧阳海》绣成了湘绣。
陈白一画的《欧阳海》,还被湖南人民出版社做成年画,以年画的形式出版发行。《欧阳海》走进了学校、军队和千家万户,人民英雄欧阳海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
陈白一说,他一共画了四幅《欧阳海》。除了他自己珍藏的一幅,还有一幅在“文化大革命”前夕被送出国展览就再也不知去向,其他两幅分别赠送给了“欧阳海班”和湖南省博物馆。
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欧阳海》被批为黑画。原因是有人说从画的背面看,火车的烟雾中隐藏着许多鬼头。陈白一也因此被关起来,遭到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在生命的紧要关头、人生的十字路口,陈白一突然想到了欧阳海。是欧阳海给了他顽强地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
“欧阳海为了人民连命都不顾了,我这点委屈算得了什么呢?还有贺龙,他受的委屈也不知要比我大多少。”陈白一坚定地说,“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我相信历史,相信人民。”
回忆过去,陈白一感慨万端。他深情地说:“美术并不是为政治服务,只要把英雄画好了,画逼真了,画出了艺术性,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只要人们记得我的画,我比拿多少奖都要开心。”
到了1989年,陈白一又为建军62周年画了一幅《欧阳海》,被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了。
在北京展出的2008艺术湖南·湖南美术精品展上,展出了陈白一1989年所画的《欧阳海》。为了到北京参展,他亲自找到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才把这幅画借出来。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曾在很多场合说过:“我是从临摹《欧阳海》开始学画的!”
刘大为所说的《欧阳海》,便是陈白一在1964年创作的影响全国的工笔画《欧阳海》!
八、三幅画的魅力
陈白一认为,《T型帛画》、《御龙图》和《龙凤图》三幅画,让湖南画家感到无上光荣,非常骄傲。这三幅画证明,湖南是出画家的好地方。这三幅画把中国的美术史提前了500年。很多人都看到过《T型帛画》,而且都知道是马王堆出土的。至于《御龙图》和《龙凤图》这两幅画,大多数人不知来历。
提起这三幅画,陈白一说,这要从湖南省博物馆的干部蔡修焕说起。蔡修焕的父亲蔡老先生过去是挖古墓的“土夫子”,一些人从古墓里挖到了好东西送到他那里,由他卖给外国人。解放初期,蔡老先生被抓起来了,一审问供出长沙有一个古墓里还藏着两张画。于是,湖南省文物考古队马上去挖,真的挖到了。这两张画就是春秋时期的《御龙图》和《龙凤图》,是中国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原来,人们都认为东晋顾恺之的画是最早的,现在一下子就把中国美术史提前了500年。这个老蔡将功赎罪,被放出来了。
1971年,下放了两年的陈白一,从汝城回来。当时,他正好碰上马王堆汉墓出土,成千上万的人要去参观。于是,他找了湖南省博物馆馆长侯良,提出想去画马王堆考古。侯良给他发了一个证,他就天天去了。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专家们每天挖掘考古。陈白一每天就在旁边画速写。
一天,马王堆汉墓出土了《T型帛画》。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重彩工笔画珍品。陈白一大开眼界。
陈白一见证了马王堆考古的全过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完成了3米长的工笔画《考古新发现》。
没想到,陈白一刚画完工笔画《考古新发现》,正赶上全国一阵风地批“黑画”。1974年,湖南省就批了他画的这幅画,说他是“为地主婆歌功颂德”。平反后,这幅画在1979年参加全国科普美展,还获得了荣誉奖。
1973年,同在长沙出土的春秋《御龙图》和《龙凤图》,则将中国美术史提前了500年。
陈白一说:“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出土了很多宝贝。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崇洋媚外。以前,因为我们国力太差,所以艺术也不为洋人所称赞;如今,我们国力强大了,外国的画家一定会跑到中国来学习的,历史会朝着这个趋势发展。”
九、想方设法把湖南美术搞上去
对于一个基础很差的“三无”省来说,要想提高全省的美术水平,举办一两次展览,显然收效甚微。于是,陈白一与广大艺术家促膝谈心,组织全省美术工作者座谈。最后,他与大家达成共识:“要提高全省的整体创作水平,就要组织广大画家走出去学习。”
陈白一主持下的湖南省美协工作,一切围绕“出作品,出人才”的宗旨。几十年来在全省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美术培训辅导班、专业创作提高班40余次。创作班以创作为中心,学习创作方法、创作技巧,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能者为师,提高创作质量,在全国美术界被誉为“出作品,出人才”的有效方法。
1964年为创作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大型湘绣画稿《韶山》,陈白一组织老画家赴韶山深入生活两个多月。
陈白一两次大规模组织全省画家赴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学习民间年画。桃花坞木刻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我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通过学习,广大画家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陈白一组织全省几百名画家参观学习,边看边临摹。
对于广大画家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去临摹莫高窟和永乐宫的壁画。
1980年,陈白一经过多方努力,率湖南画家10多人,去山西永乐宫临摹壁画。
当时,永乐宫条件非常艰苦。每天,陈白一和大家就拿一个西红柿补充水分。永乐宫的壁画有一丈多高,他带领大家站在由饭桌和乒乓球台子叠加的桌子上,仰望着壁画进行临摹。
1981年,陈白一颇费几番周折,又组织全省10余人赴甘肃敦煌临摹。
临摹归来,陈白一组织举办了临摹作品展览。
陈白一通过带领全省画家分期分批走出去活动,大大提高了广大画家对传统的认识和学传统的积极性。
陈白一几十年如一日,以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为家,一心扑在工作上。为提高全省美术水平,在他的组织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多次举办创作学习班。他兴致勃勃地说:“我们没有专业的队伍,就靠打游击搞培训。毛泽东说在战争中学战争,我们活学活用,是靠办创作班提高创作水平。”
1982年,陈白一组织全省画家在南岳举办工笔画创作提高班,历时半年,前后有100多人参加。
陈白一和全体学员拿着从湖南省招待所借来的被子、蚊帐,在南岳一个空荡荡的大庙里,开始为期6个月的培训、创作生活。当时,学员每天吃饭只花一元钱,而且还发纸笔、颜料之类的学习用具。全体学员都特别高兴,学习劲头十足。
理论课讲完了之后,陈白一要求全体学员大胆进行创作。创作之初,很多学员就在琢磨作品能否参加画展,整个培训班学习气氛浓厚,你追我赶,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趁学员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陈白一才抓紧时间进行自己的创作。
为繁荣和发展湖南省美术事业,陈白一日夜操劳。他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培训接班人,每时每刻都在育苗栽花,编织群星闪烁的灿烂美景。
南岳工笔画创作提高班培养了一大批湖南工笔画画家,创作了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准的工笔画作品。
作为湖南美术界的核心人物,陈白一多年来为湖南美术界培养了大量人才,特别是带出了一支在全国非常有影响的工笔画家队伍。
当时,适逢中国美术家协会领导华君武、彦涵,莅临湖南省检查工作,专程到南岳去看创作班画画,并决定调北京展览。
1983年,陈白一携带南岳培训班创作的湖南工笔画精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震撼了京城,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工笔重彩画复兴的步伐。
“湖南工笔画展”在北京一炮打响。几十家中央和北京的新闻媒体争先恐后,大张旗鼓进行宣传,使湖南工笔画驰名中外,湖南美术事业扬眉吐气。此后,湖南工笔画相继应邀赴国内外展出26次,出版画集26本,培养工笔画家100余人,使湖南形成工笔画大省。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画廓,也纷纷赴湖南收购工笔画。香港著名美术评论家黄茅说:“现代工笔画是湖南的特色。”
陈白一回忆说:“当时,我们根本没有花什么钱,就去北京举办了展览。在今天,哪敢想啊!”
十、摘掉湖南美术“三无”帽
有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画家队伍,还得有一个“家”。从1979年起,陈白一就开始筹办湖南书画研究院。他四处活动,积极向有关领导汇报,找了毛致用、熊清泉等省党政负责人,也没有解决建湖南省画院的问题。
1982年3月,陈白一向前来湖南考察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汇报。方毅副总理非常重视,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湖南书画家作品,欣然为湖南书画研究院题写了院牌,并向中共湖南省委建议,圆满地解决了湖南书画研究院的问题。
经过陈白一积极争取,湖南书画研究院于1991年11月正式创办。
湖南省美术事业突破口在哪里?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陈白一制定了依靠工笔画的发展规划。
说起工笔画,陈白一如数家珍。他无比自豪地说:“工笔画历史悠久,比中国任何画种都早。长期以来,工笔画都是中国美术的主流。从春秋时期的《御龙图》和《龙凤图》,到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工笔画经典作品很多。中国工笔画家如雨后春笋,一代又一代名家茁壮成长。”
陈白一说:“世界上最大的画是中国的工笔画。试想一想,有比永乐宫的三面墙还大的画吗?世界上最小的画也是中国画,有比齐白石的草虫还小的画吗?中国绘画艺术是真正的艺术,中国画讲究的意象、神韵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西方注重写实,东方注重写意。我们中国画家用几根线条就能把人的神态描绘出来,这就是最高的境界。”
隋唐五代是工笔重彩画发展的辉煌时期,展子虔、阎立本等一大批中国画巨匠都产生在这一时期。唐代之后,工笔画式微,其后各个朝代虽然也产生过如赵佶、张择端等工笔画大家,但总的气势是一代不如一代。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坚持画工笔画的老画家已经屈指可数。
出于对工笔画传达出来的东方神韵的独特领悟,陈白一立志要复兴工笔画。在他的培养和带动下,湖南渐渐涌现出一个工笔画家群体。
陈白一说:“湖南拥有一支100人的工笔画队伍。这支队伍功底深厚,能征善战,画家的标准都是可以参加全国美展和出画册的。”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笔画另一位领军人物潘洁兹,成立北京工笔画会。陈白一跃跃欲试。于是,他奔走呼吁,着手筹备湖南工笔画会。
到了20世纪80年代,陈白一成立了湖南工笔画会。至此,形成了工笔画“南陈北潘”的局面。
此后,两地经常开展交流、讲学、展览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湖南工笔画的繁荣和发展。
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我国美术界的一次大检阅。陈白一任全国第六届美展筹备委员会委员、评委会副主任,主持中国画评选工作,并接待全国漫画在湖南长沙展览。
为迎战“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陈白一组织全省画家,分别举办了国画、油画、版画、漫画、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等各类创作班。在这次大展中,湖南省入选作品总数146件,取得了一块金牌、四块银牌、四块铜牌的优异成绩,排名由过去的20多名直线上升,居全国第六名。湖南美术终于跃为全国美术大省的行列。
陈白一乐呵呵地说:“这时候,湖南省才真正摘掉了落后帽,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在中国美术界方有了一席之地。”
随后,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次将会议搬到了湖南省,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免费给湖南工笔画展出版了一本画册。
陈白一是湖南省民间美术调查、挖掘、整理的先行者。他对湖南民间美术的早期抢救和保护工作,功不可没。他还培养了湖南省著名民间艺术研究专家左汉中等人。
黄铁山说:“陈老是湖南美术的开拓者,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他最开始筹建湖南美协,创办湖南书画研究院,举办了数百次展览,几十次美术培训班,影响了几代人。”
陈白一为湖南省美术事业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他每年组织全省举办分类展览,每两年主办一次全省大展。通过办展览,联合文化、教育、手工业局、工会、民委、妇联、青联联合发文,争取了各有关部门的重视。他还陆续主办了邵一萍、张一尊、杨应修、陈国钊、李昌鄂、王憨山、易图境等老画家个人画展。这一系列的展览活动,为繁荣和发展湖南省美术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白一说:“画家要走出去,到大自然界中去体验生活。美的东西都是在无意之中捕捉到的,模特是摆不出来的,没有那种自然的神态,有的模特成了任人摆布的‘木头’”。
为了培训湖南工笔画人才,陈白一曾组织青年画家到湘西、小沙江等处采风和写生。他说:“没有采风、写生,就没有湖南工笔画。”
陈白一遵循着一条从生活到艺术的道路。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美,在艺术中表现生活美。在坚持深入生活方面,他堪称画界楷模。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营造常有的学术气氛,提高全省美术创作队伍素质。他多次率领湖南画家学习参观团赴北京、陕西、甘肃、四川等地观摩学习。
1985年,陈白一参加中国文联艺术代表团,任副团长,出访瑞士、西德,学习西方艺术精华。
1993年,陈白一率领湖南书画名家代表团,赴日本滋贺县访问,并主办展览、学习。他还应邀去香港、新加坡、深圳举办湖南国画展。
陈白一还邀请外省知名艺术家来湖南讲学,举办观摩展览,提高了湖南省美术队伍的素质和创作能力。来湖南办展览、讲学、座谈、交流的国内外艺术家,有吴作人、傅抱石、华君武、刘开渠、张仃、亚明、王琦、关山月、黎雄才、黄胄、叶浅予、石鲁赤松俊子(日本)、丸木位里(日本)、刘国松(香港)等。
十一、划时代的大家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白一的画风发生了转变。在题材上,他将那些普普通通的苗族和瑶族妇女,作为自己描绘的主要对象,丰富了自己的的内容;在画面上,原来比较严谨紧密的构图、造型结构,乃至用线用色,他都变得松动、轻快了。
一条绵长千里的湘西水,还有两岸的苗族和瑶族妇女,维系着陈白一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
在创作过程中,陈白一选取了生活中一些十分细小、平凡的情节和场景,恰恰是这些情节和场景,最集中最典型地揭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内在涵义,避免了表现上的苍白和空洞,如《听壁角》、《小伙伴》、《三月三》、《夏夜》等。他不再用宏大开阔的场面,而是只撷取一些似乎是瞬间和局部的镜头,加以表现,从而使画面趋于简化。
陈白一是精、气、神俱佳的湖南人。湖南人不怕苦,不怕死,敢为天下先。他的人物工笔画,充满了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作为艺术家和农民的知音,他把湖南人的风骨、风情、风范、风采一应俱全地表现在那些多姿多彩的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紧扣着湘西农民的尘世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陈白一是十分概括的,注重抓住细节。在他创作的一些画作中,有的人物眼睛只是一条细线,有的甚至干脆取侧面或背影,不再画五官,但在背景的处理上,却可能比较繁细。如《喜雨》、《清风蟋蟀》、《牵线线》等作品中对环境的表现,是不厌其详的。在这一类画作中,繁密的背景与简括的主体人物形成对比。可以看出,他对许多画面中疏密关系,都作了独具匠心的安排。
陈白一的工笔人物作品,具有明鲜的写意性。从构思构图到每一笔、线、色,不板不滞,不腻不匠,透着活泼轻快的意趣。虽然画中的情景是静止的,但画面看上去却是空灵活跃、松动乃至闪动的。仔细察看画家的用色就会发现,它都是透明而富有变化的,没有一处是“平涂”而成的。这些表现形式的特点,与他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创作母题的捕捉,其实是互为表里的。首先,是他对生活中诗意的领悟和把握,从而才在作品中创造出诗的意境。这种意境是清新而淳朴的,是温馨而祥和的。他作品中的基调不是黄中大吕,而是轻歌曼舞,是委婉抒情的小夜曲。
陈白一作品风格是鲜明的。他在表现地方风情和劳动妇女的生活方面是有建树的。他突破了中国传统工笔画惯见的严谨庄重、细密沉稳的风范,以轻快松动的笔调创立了诗化的抒情意境。不过,他的开创性成就的取得不是靠与传统的对抗和决裂,恰恰是基于并得益于工笔画传统的继承。
创作于1988年的《小伙伴》,是陈白一转变画风后的经典作品,也是他较为看重的作品,并且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当一些青年画家问及他创作秘诀时,他总是笑呵呵地回答说:“勤奋,深入生活。”
《小伙伴》捕捉的是农家的日常生活,是陈白一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深入生活采风写生的结晶。首先,他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即小男孩趴在门槛上;其次,他又为小孩绘出特定的形象:并不熟练地抓住筷子,脸埋在大碗里,只露出一双眼睛,画中还有几只可爱的小狗。他说:“我是通过画动物和人的关系,通过画远处的炊烟,反映大人回家做饭这个细节,表现劳动的美。”
《任凭风浪起》是陈白一的代表作之一,后来被江苏美术馆收藏。为了画好这幅作品,他多次到贺龙元帅的故乡,体验贺龙元帅生活的环境。他发现贺龙对钓鱼、舞狮、舞龙等无所不能,并且贺龙每想好一次战役之后都会去钓鱼。于是,他决定摒弃画英雄冲锋战场的固有模式。
陈白一所画的《任凭风浪起》完成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贺龙在悠闲自在地钓鱼,一旁石头上放着地图,后面一名警卫牵着战马驱身向前。他还给这幅画配了文字:“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外师造化,心得中源。几十年如一日,陈白一踏遍了湖南的山山水水,走遍了许多村村寨寨。60多岁了,他还经常爬山越岭,到处跑。他曾先后50多次深入湘西苗寨,与当地人们结下深厚情谊的情景。他去湘西就像走亲戚一样,父老乡亲围一大圈,和他们喝米酒,和他们交朋友。他与吉首振武营苗乡农民画家石大发的亲切交往,更是画界的美谈。
有一次,陈白一带着妻子、小保姆、学生、小孙女,前往隆回小沙江乡下,吃住在当地农民家里,与当地农民心心相印,打成一片。他说,把全家带到乡下去,有一个好处就是孙女、小保姆、香港学生和当地小姑娘年纪相仿,很容易就熟起来。他热情帮助农民画家,和当地农民画家交朋友。吉首有一位叫石大发的农民画家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亲切地称他为“爹爹”(作者注,父亲)。
从陈白一所画的大量工笔人物画中,可以看出古希腊人所推崇的“性格绘画”,即把人物内心的性格和欲望,作为绘画的对象。
有一天,一名瑶族姑娘请陈白一全家去吃绿豆腐。在现场,他看到这位瑶族姑娘用树叶揉出碧绿的水来,接着又端盆进里屋去。他的小孙女好奇,跟着这位瑶族姑娘进里屋去了。他也好奇地想跟进去,却吃了闭门羹。后据他的小孙女透露,这位瑶族姑娘从灶台抓了几把草木灰丢进去,于是一碗碗绿色豆腐就酿成了。
陈白一说:“这就是生活。你不跟他们搞熟,永远无法看到生活最真实的一面。现在,有人以为到了县城就是深入基层,就是深入生活了。其实,好像戴斗笠打亲嘴,远未挨到生活的边。真正的生活不是坐着四个轮子从省城到县城,都得靠双脚走路,才能进去的地方。况且,走马观花地去看一两天,是根本不管用的。只有跟人民群众搞熟了,人民群众才会买你的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还有一次在洞庭湖区的汉寿县,陈白一坐了一只小船去看当地群众捕鱼而摆的“迷魂阵”,却被“迷魂阵”绊倒,一下摔倒在湖里。冬天,湖水冰冷刺骨。他露出水面的,只有脖子以上部分,还有他手里举着的那个速写本。后来,他又穿着湿透的衣服,连续乘车、坐船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县里。他喝了点姜汤和酒,把衣服放在锅炉房里烤干。那时,他太想看“迷魂阵”,太想画“迷魂阵”了。就像当地群众所形容的那样,是菩萨保佑,第二天竟然没有感冒。于是,他就又去看当地群众摆“迷魂阵”捕鱼了。
有一次,陈白一去贵州农村写生。清早,儿孙们还在睡懒觉,他就起床在寨子里这里转转那里转转。在河边,他看见一个妇女在水边浣纱。那情景真是美啊!于是,他急忙拿出画板,认真地画了起来。为了找个好角度,他一脚踩空跌下坡一丈多远。类似的事情,曾发生过好几回。但是,即使掉进了水里,他也不以为意。他说:“画画就是要手勤、眼勤、腿勤,这样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才能看到,才能画出精品来,才能流芳百世!”
经过不断的实践锻炼,陈白一兼攻写意人物。他长于表现苗家瑶家之风土人情。他以自己深厚的线描功底,行笔流畅,韵律周致,有行云流水之妙,尤其是从民间艺术、戏曲中获得奇思妙法,造型夸张稚拙,近乎抽象之外,形以高扬心志,足见神工。他的作品很多,且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1991年,从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职位上退下来的陈白一,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陈白一画展”,轰动京华。30多家新闻媒体发表评论、报道。
1992年,陈白一在长沙举办汇报展。湖南省人民政府刘正省长陪同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参观了“陈白一画展”。
十二、从艺60周年
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三湘大地流金溢彩,是一幅金黄色的水墨山水画。那沉甸甸的的稻子,像一垄垄金黄色的珍珠,微风吹拂,稻浪翻滚,金波荡漾。黄橙橙的柑橘挂满树梢。农民收获着累累硕果,也收获着喜悦。
湖南省长沙市。陈白一从艺60周年系列活动隆重举行。
上午9点,“优秀的人民艺术家陈白一从艺60周年艺术精品展”、“陈白一文献展”在湖南书画研究院美术馆隆重开幕。省会长沙和专程从北京等地赶来的众多知名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近1000人参加了开幕式。
熊清泉、王克英、尹长民、杨敏之、杨汇泉等省党政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在开幕式上,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丁来文宣读了蒋建国部长的贺信,中共湖南省文联党组江学恭书记宣读了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授予陈白一“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决定。他是继齐白石之后,荣获这个称号的又一位湖南画家。
“陈白一精品展”、“陈白一文献展”共展出他100多幅画作、草图、图片等,包括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80件,如《欧阳海》、《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听壁脚》、《小伙伴》、《夏夜》、《晨风》、《钟馗》、《屈原》、《闹元宵》、《细雨》、《迎春图》等。其中有颇为读者熟知和喜爱、奠定了他当代工笔画坛地位的《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和《欧阳海》等代表作的第一、第二手稿。这充分展示了他这位人民艺术家深厚的艺术功底、成熟的艺术风格和对人民深厚的爱。
“陈白一文献展”,展出了介绍陈白一艺术和艺术活动的大量图片和资料。
“陈白一精品展”、“陈白一文献展”是这次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坦露了他为人民画画、与人民心连心的赤子情怀,深入生活、切实勤恳的创作作风,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广大观众。
陈白一的作品,多以劳动人民的日常劳作和生活为题材,如《小伙伴》、《夏夜》等。这些作品用淡雅的格调、清新的意境,展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特别是突出展现了苗族、瑶族妇女的勤劳、朴实、智慧的艺术形象美。他说:“劳动妇女是美的,劳动的少数民族妇女更美,最适合用工笔画重彩表现。她们勤劳、勇敢、朴实。她们又是理想主义者,哪怕是粗茶淡饭、赤脚芒鞋、爬山越岭、步履艰辛,也会哼着小曲,心境恬淡,我想要表现的正是这种民族精神。”
有学者评价说:“在当代人物画家中,陈白一先生握有第一流的线描硬功,他的线描可作大画,亦可作小画,他的大幅之作用线长大直圆且不失其韵味,他的小幅之作用线亦有逼人之感。”
这天下午2点,“陈白一从艺60周年艺术论坛”在湖南政协常委会议室隆重举行。
著名评论家邓平祥主持了陈白一从艺60周年艺术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有专程从北京来湘参加活动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戴志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刘健,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和湖南等地的美术评论家李松、张文华、杨福音、詹鸿昌、陈行、吴自忠夫妇、黄铁山、朱训德等。
广大美术家济济一堂,对陈白一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定位进行了一次学术性探讨,深入探讨了他的艺术地位和个性,认为他是中国工笔画“划时代的大家”、中国当代工笔画复兴的旗手、美术湘军的一面旗帜、湖南美术事业的开拓者。
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蔡若虹说:“陈白一作品的画面上不但出现了典型的工农形象,而且出现了画家的激情,出现了对于劳动生活的热爱,因而也就出现了劳动生活的美。这一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劳动生活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同时,也为我们的美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原主任、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学会会长潘洁兹说:“白一同志之画熔工写于一炉,生面别开,在当代无出其右者。”
“反映生活,表现人民;主静去欲,画我所爱。”这是从艺60周年、正逢80大寿的陈白一的艺术信念。60年,整整一个甲子。他真诚执着的艺术人生,为人民献上了他的爱、他的美。
十三、壮心不已
一年一度的秋风,正在成熟着农民的希望。农民是创造中国历史的主力军,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在这片农民耕种收获的广袤田野中,不断用艺术手段为广大农民鼓与呼的陈白一,也在这丰收的季节成熟着自己的理想。
2007年,陈白一已经年过80。适逢湖南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美术展览。作为8个被邀请的省份之一,湖南展出作品取得了第四名的佳绩。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座谈会上,很多画家纷纷发言称赞湖南省的美术事业:“湖南既有领军人物,又有经典作品。”
陈白一听了,点燃一支烟,缓缓地说:“直到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
日晚,北京开往长沙的T1次列车在京广线上奔驰。
车厢里,刚刚参加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湘军第一次整体晋京展,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凯旋而归。大家谈笑风生,为湖南省美术事业几十年的蓬勃发展而兴高采烈。
作为湖南省第一届美术家协会主席,陈白一感慨万千。他一边吃着盒饭,一边给同事们讲起过去的一些往事。他语调极为平淡,每一个故事后面却都是惊涛骇浪,都是鲜为人知的湖南画坛传奇。
2009年是共和国60华诞。陈白一特意选取60年中国的四个大事件,作为创作题材,组成“普天同庆”系列,包括《迎解放》、《香港回归》、《迎北京奥运》、《神七飞天》四幅画作。这四幅画也是他民间故事画工程的一部分。在画《香港回归》时,他不清楚紫荆花是什么样子,于是特地要儿子找来紫荆花的照片和立在香港紫荆广场的紫荆花雕塑照片仔细观看。
日。湖南长沙。简牍博物馆大厅。“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湖湘书画艺术成就回顾展”隆重开幕。83岁高龄的陈白一,拿出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国画《欧阳海》,参加这次展览,引起了轰动。
年过耄耋的陈白一,越活越年轻。他每天都坚持画画,生活也很有规律,早晨6时起床画2个小时,吃完早餐画2个小时,中午午休,下午再画3个小时,晚上看看电视,到了晚上11时睡觉。他说:“我计划5年完成百幅‘民间故事’系列作品,现在3年过去了,小稿已经完成了139幅,已装裱完成26幅。”
陈白一边说边拿出已经完成的部分作品给记者欣赏,其中既有《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舜帝南巡》、《李白醉酒》、《司马光砸缸》、《猪八戒背媳妇》等民间故事,也有《龟兔赛跑》、《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
以工笔画著称的陈白一乐呵呵地说:“画画也要与时俱进。”他正在创作的民间故事画,就是运用了工笔画和国画写意相结合的形式,色彩鲜艳,有剪纸、年画的风味,“兼工带写”,用毛笔整体写意,局部用工笔表现细节。
陈白一不仅在形式上做到了与时俱进,而且画的内容也是如此。虽然是民间故事画,但他创作的选题包容了现实生活的每一个有意义的事件。在小稿中有一幅《没有新郎的婚礼》。他说,这是画的2008年冰灾中的一个故事。传承古代,联系近代,结合现代,是他这百幅民间故事画的创作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熟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陈白一以画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故事,用我国民间的艺术来画,颜色很强烈,群众就更容易接受,群众自然喜欢看,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来重温或学习。他认为,艺术家不能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不只是艺术家的事情。艺术不能离开群众,而应该以人为本,应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
陈白一深情地说:“老百姓看不懂,那你搞什么呢?艺术是从民众中生根出来的,艺术家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创作才能称得上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陈白一有个幸福的家庭,受其影响,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之家。长子陈明大、四子陈明四、儿媳陈丽芳都在湖南美术界颇有名气,孙儿陈石虎也正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他说:“我并没有硬把他们拉上艺术道路,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耳濡目染之后,渐渐喜欢上的。”
陈白一乐呵呵地评价两个儿子:“陈明大很努力,他花上几年时间临摹《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陈明四聪慧,他的画总有些令人意外的新意。”
岁月不饶人。83岁的陈白一,头发花白,满脸深深的皱纹刻记着他饱经沧桑的阅历,但他精神饱满。他说:“我的尿蛋白太高,总是降不下来,也查不出病因,脚也有点肿,医生说就是因为太累了,总是嘱咐我说要休息。可是,我一提笔画起来就难得收场。画画让我很安心,我会一直画下去。”
陈白一是我国著名工笔人物画画家,美术活动家。他以其高超之技艺、卓越之成就和诲人不倦之精神,成为湖南画坛之核心人物。他曾任湖南省文联执行主席、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南书画研究院院长、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现任湖南白一艺术院理事会主席、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他是优秀的人民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获得国务院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
60多年来的艺术实践证明,陈白一是一位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画家。正如吴昌硕称赞虚谷的绘画那样,他也是一位“十指参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去来今”的人。
陈白一德艺双馨,不愧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工笔画研究和创作,孜孜不倦地钻研古代绘画传统。他的代表作有《朝鲜少年崔莹会见中国双亲》、《迎春图》、《欧阳海》、《三月三》、《苗家欢歌》和《闹元宵》,其中《崔莹会见中国双亲》、《欧阳海》、《考古新发现》、《晨风》、《夏夜》、《小伙伴》和《听壁脚》等10件作品都荣获全国大奖,《朝鲜少年崔莹会见中国双亲》、《三月三》和《小伙伴》3件作品编入中国美术史,《欧阳海》、《小伙伴》和《夏夜》被选入中小学美术教材。他曾参加历届全国美展,他的参展作品或收入画册,或作专题介绍,分别收藏于国家及地方美术馆、博物馆。他创作的《考古新发现》荣获全国科普美展荣誉奖,《小伙伴》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他多次赴东南亚、日本及欧美展出,获海内外人士之高度赞誉。近年来,他多次在香港、澳门、台湾、广东、湖北、北京举办个人展览。他出版有《陈白一画辑》、《陈白一新作选》、《白一画集》、《荣宝斋画谱》、《白一线描》等8本画集。《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等收入了他的传略。
满眼春光又一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当启明星点燃了朝霞,当朝霞又燃起一轮红日之时,陈白一不服老,不畏难,背起画夹,向三湘大地那崛起的高山、涨潮的江河走去。
号称南岳七十二峰之尾的岳麓山,仿佛一幅水墨画。陈白一带着家人来到爱晚亭写生。他支起画架,画春花,画春雨,画春风满面的游人……他身后映山红开得旺盛,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文天祥曾经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永恒,是因为他保持了中国人的气节和对人生的信念,对死的淡泊,对死的憧憬。陈白一的永恒,是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用美塑造人民的心灵。
陈白一是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一座丰碑。他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永恒地表现着对弱势群体的充满深度和广度的爱。他用自己那些情满山川、寄意深远的笔墨,为人民熟悉或不熟悉的乡村生活和农民形象,画出了具有现代性和现实性的中国工笔人物画。
我们为拥有陈白一这样的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而自豪!我们衷心地祝愿他老当益壮,永葆艺术青春!
(责任编辑: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湖南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湖南频道",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湖南频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湖南频道",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涯明月刀七夕5张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