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摘抄赏析中的份是指什么

好书100,好书推荐,经典好书推荐
&新时代的“傅雷家书”:《亲爱的安德烈》
新时代的“傅雷家书”:《亲爱的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代表作之一。此著作是由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36封电子家书集结而成的精彩集,被称为新时代的“傅雷家书”。俗话说“三年一代沟”,那么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有好多个代沟了。如何才能消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是天下很多父母们十分困扰的一个问题,龙应台也不例外。那她是怎么消除母子间的隔阂,与孩子平等沟通的呢?《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会告诉大家她的成功方法,让天下的父母们深受启发。
《亲爱的安德烈》作者龙应台,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于1952年出生在台湾高雄,祖籍湖南衡东,1974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在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大学、台湾众所高校外文系任副教授。1984年开始出版作品,凭借《龙应台评》、《野火集》等书震惊台湾文坛,在两岸三地都有很大的反响,被余光中称为“龙卷风”。龙应台多年来频繁往返于欧洲和台湾,现任台湾文化部部长。
安德烈是龙应台的长子,1985年出生于台湾,八个月大的时候即移民瑞士和德国。安德烈14岁时,龙应台离开儿子回台湾任职。四年后她卸职回到儿子身边时,安德烈已经是18岁的小伙子,对待母亲的态度有些“冷”。龙应台发现自己和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她觉得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差异。龙应台说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是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龙应台和安德烈花了三年的时间,用书信的方式彼此沟通交流,互相了解,摧毁了两代人之间那扇无形的墙。
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分享自己的故事和青春成长史,安德烈也让母亲龙应台了解到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和电影。他们的书信以生动的文笔,涉及了道德伦理、文化差异、普世价值、国际政治等内容,他们超越了母子关系,以平等的地位互相交流,相互了解,彼此进入对方的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龙应台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 其实现代很多家长都以爱为借口为自己的孩子铺设人生道路,但是他们却完全不懂孩子的真正想法,也不懂得如何跟孩子沟通,致使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大,把孩子推离的越来越远。《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向天下父母展示了新奇成功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们,让天下父母深受启发。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想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想要做一个真正懂孩子爱孩子的人吗?那么,请看看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吧。而作为儿子、女儿的我们,也应该去了解我们的父母,所以《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我们必不能错过。
《亲爱的安德烈》购买地址:
新时代的“傅雷家书”
本文由排行榜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 ,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气文章推荐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初中作文-小荷作文网:记叙文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南海区大沥镇许海中学   你不平庸,我们都不平庸,因为我们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忙于中考的那段时间,实在抛下了很多东西。如今,我在盏盏柔光灯下安详坐落。捧起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不作声响,只留鼻息于静谧之中,携缓缓平静的心,去阅读它。     书中记述了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三年来往36封家书。字里行间折射两代人,两种文明的思想深度,有关人生的思考,有关当下的社会,有关对国家的理性。   小荷作文网   我尤为深刻的是十八岁的安德烈对母亲说:“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平庸的人,有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最后,安德烈淡淡的忧伤夹杂在他那句朝母亲的话中,“那么,你会失望吗?”母亲回信表示,她没有关系,只要将来的工作让你快乐满足,感觉有意义,即使是给河马刷牙都不打紧。{大意如此}     读完后有朋友与我聊起这对话。她在网上来信,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我才是平庸的人。”彼此相隔甚远,但我已察觉平庸二字是好友最不愿说出的。我大概知道她为什么了。读书没有大的成绩,也没有多么拼搏,更没有特别惹眼的才艺。所以说平庸。那时我就好像被泼了一身的冷水,不禁颤抖,责问自己:那我呢?是否像她一样是平庸的?     我这样回答:“曾经是,如今不再了。”龙应台是对的,无所谓地位高低,钱财多少,做着自己愿意之事,何来平庸?     回想起自己中考,我只能说我抛弃了很多,却得不到一丝安宁。     相识三年,曾几何时,我见过好友的她会对我不冷不热。扭头带着满脸的落寂走向与我背道而驰的地方,夕阳的余晖照耀她,却只留漫不经心的背影给我观看,遥望。走到此步田地,是谁错?是我。初三,我只有一个目的,跨进家里人,我的理想高校。我已习惯一个人,想一个人的将来,做一个人的梦。我肯花费一天去苦读书,也不愿与她荒废那一小时的闲聊;我肯割舍喜好投入题海中,也不愿与她分享剩余的空闲;我肯拼命装出高傲,也不愿与她说其实我很累。     陪伴十几年,曾几何时,我见过父母和我坐一起吃饭,竟无一丝声响。以前家就是全部,现在学业是我的天下。爸爸妈妈能领会到我。于是不知不觉,客厅的电视音量已调至最小,进出我房间的脚步已轻柔许多,我睡了家里已不再灯火通明。可我却不懂他们,寡言少语,不哭也不笑,木偶一样。     时间那样快,这场考试也结束了。回头心里一阵阵疼痛,当初自己是那样愚蠢,那样平庸。冷落朋友冷落家人,日日做着令自己不痛快之事。后来我在假期中慢慢回复过来,与旧时好友聚会,与家里人去旅行,在书城里泡一天。     截止读完此书,后知后觉。平庸不是说无权贵势力,无钱财万贯,无别人所无。而是过得满意,庆幸和愉悦。     你不平庸,我们都不平庸,因为我们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位置:发表区 & 年级:初中3 关键字作文id:781694 来源:原创
字数:1051 投稿日期: 17:34:00 点击:次&
点评&网友打分:(综合分:) &欢迎你投下宝贵一票(不能更改,入门级不能打分,选择收藏将进入我的珍藏)。+2收藏 精品 点+1还行 发表 点-1真糟 退稿 点 && &《亲爱的安德烈》成长有你在左右
安徽师范大学
日 09:28:00
【导读】每个人的成长总会有着父母的影子,而其独特的家庭背景让安德烈拥有一个不同于你我的发展空间。我们总是坐井观天的想着如何叛逆,可是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叛逆不过是幼稚的挣扎。龙应台女士一改往日犀利的笔调,安静的坐下来与孩子进行一次漫长的对话,超越年龄、文化之间的鸿沟,认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封面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父子之间艺术的交流品鉴,那么龙应台和安德烈这本《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母子之间跨越代沟的拥抱。
每个人的成长总会有着父母的影子,而其独特的家庭背景让安德烈拥有一个不同于你我的发展空间。我们总是坐井观天的想着如何叛逆,可是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叛逆不过是幼稚的挣扎。龙应台女士一改往日犀利的笔调,安静的坐下来与孩子进行一次漫长的对话,超越年龄、文化之间的鸿沟,认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理智的沟通,心智的成熟,让我们自惭形愧,自己早已越过十八岁的门槛,可是却还是长不大的孩子。妈妈总是追问着自己的一点一滴,希望通过电话这样的远程监控避免让自己误入歧途。可是我们是否有过直面的勇气,和妈妈说自己的成长。
枷锁在每个中国式的家庭里格外明显,左边是父亲,右边是母亲,她们试图挟着你的双肋代替你走完人生的每一步,步履凡尘,才知道什么事红尘。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学业几乎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不是祖父母,父母那一辈人,未曾见过五四风云,峥嵘岁月,不曾见过兵荒马乱,名不聊生,亦不曾见过那场知识分子遭受非人待遇的黑暗时光,一切在我们出生后都被流水的岁月捋平,留给我们的是这二十一世纪的平凡安定。
我们这一辈人,生于安逸,活于安逸,渐渐忘却那段父辈之殇,祖辈之耻。堕落,由此产生,面对父辈的期望,我们囚于书山学海的囹圄,再望窗外时,自己原来离社会那么遥远。父母总是将自己荫蔽在最安全的角落,殊不知最安全却是最危险的地方,我们空张着双眼,迷茫空洞的看着世界,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权利,什么是政治,一切答案在父母的口中不过是这样几句话,自由、权利、政治,与你无关,等你长大了,什么都会知道。可是等我长大了,世界还是我们的世界吗?
可惜自己未曾有过龙应台这样一个母亲,与我能够敞开心扉的促膝长谈,这就是中国人,忙着生,忙着死,在生死之间忙碌。可惜自己不是安德烈,说出自己面对父母敢说的话,孝,中国文化中的潜意识早已牢牢的拴住你我的言行,导致我们在出演着一个个言不由衷的假道学,伪君子。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关系决定言谈的内容,不管自己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都会想着如何如何,简单的天真想法更多的是被人认为&不合时宜&。
文化之间就像是泾渭分明的例子,就算是注入同一条河流,还是能够分辨最初的本源。很难想象安德烈与龙应台之间东西方文化的分歧,但是总会有些人类共同的东西去串联这些,那就是爱,真善美,作为这个世界的普遍共识,我们需要去做的就是言传身教去分享它们。就像是母爱,哪怕是自己在微小瞬间举动,母亲也会将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曾经的失败,总会有人安慰你。
可是这种母爱有时会蒙蔽内心的理智判断,就像是甜的有些腻了,导致过犹不及。而龙应台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母亲定位,她更多的是以一个走进的角色去感受、体会自己真正应该给孩子的东西,而不是所谓中国的&虎妈&、&狼父&,家长式的独裁统治延续在一个民族的记忆里,太久,以至于一言堂的情景剧不断发生&家长飞沫纵横,子女唯唯诺诺&。孩子既然成人,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安德烈抽烟的行为,在很多家长的眼中就是天塌下来的事,绝对不能容忍。而龙应台正如很多家长一样的不认同的同时,尊重了安德烈,既然已经是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就应该理智的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作为母亲更多的是以身体健康的理由去劝解,而不是独断武力地夺下香烟,用脚碾碎。
政治,在中国家庭里基本不会涉及的话题,而在他们母子长是交流的平台,一个母亲也许最希望看到的成熟就是孩子能够拨开迷雾做自己的判断,无论是阶级意识,还是贫富差距,分歧说明这个孩子不再是孩子,他能自己看世界。
对于安德烈来说,自己的家也许是德国的某个小镇,安逸而平凡的生活,可是在我们的视野中爱国,爱家的思想让我们近乎盲目,逃避国家,不敢想象的话题,在现代人看来,狂热的爱国分子固然不可取,但无国无家的定位就像生若浮萍,居无定所,少了那份归属。然而很多人会误会,而自己也有些偏执的误解,文化影响着我们,注定不能逃避国家,面对日本,我们对于他的那些右倾错误深恶痛绝,以至于无论在何种判断上都有些贬低,这也许就是需要&逃避国家&的选择,其政治有错,普通善良的民众何辜。拾起记忆,就像是《茶馆》里王利发所说&我爱我的国,可谁来爱我呢&,苍凉无助的自问,让我们看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在更多时候我们寄希望与上层社会的怜悯,却失去了攻占巴士底狱的自立。
尽管现在的社会贪污腐败的不公平现象还在,富者屋舍连片,穷着无立锥之地,可是我们有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他。尽管外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逐渐认识中国,可是中国大陆在国际民众的心中还是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一切似乎来得太快,透过互联网的媒介,我们似乎认识了世界,可是却差之千里。政治,对中国家庭还很遥远。
平庸,每个家长都不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看到的结局,同样孩子也不希望让父母失望。高考,就像是一条同途却殊路的分水岭,孩子的未来家长的焦点之所在。我只记得书中龙应台这样对孩子的未来的希望,不求成就,只求孩子快乐。快乐是有意义,是时间。不要让自己的希望束缚了孩子的未来。看着自己身旁还在絮絮叨叨的母亲,却是有些错愕,再看看自己的父亲,安静地在客厅看着报纸,从书中脱身而出,原来生活就是这样,父亲母亲就是这样陪伴在身旁,陪伴在成长的左右,夫复何求。
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像龙应台先生那样特殊,但是朴素的爱需要我们去用心沟通。
[责任编辑:苏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三明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陈宝琛创办、被誉为“闽师之源”的全闽师范学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