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什么软件可以听wap格式的wav录音软件?

无损格式和MP3(320kbps)两种格式的差别,如何才能听出来?
这两种格式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
按投票排序
理解 @rooock 的答案,其实这个听不出来确实正常。「320KBps 级别的 MP3 和无损格式的音乐在主观听感上相比几乎毫无差别」这个结论已经被写进了教科书。至于怎样才能听出区别,这个和音乐本身的类型以及设备都有关。例如纯钢琴的古典音乐更容易听出区别,而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则相对很难听出。就设备上来讲,偏监听向的设备更容易听出,而偏听感向的设备则更难听出——换句话说,这个和设备的价格并不直接挂钩。至于人真的是否具备能听出这些差别的能力,恐怕需要找来大批实验者进行 20 次 ABX交叉盲听实验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但这只能说明人耳具有分辨如此细微差别的能力,仅此而已。所以说到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本无多少意义,引来口水战就更不值得——当然,若能像 @NicDino 知友那样能因此而去了解 MP3 的编码原理而有所收获,也是极好的结果了~
把声音作降调处理,准确地说是resample,音调变低,时间变长,这时候高频部分的细微差别因为频率降低从而进入人耳更为敏感的区域,也就更容易区分。如果只是作为完成品用于被聆听,那么,这么做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声音还需要作为素材被进一步加工处理,那么320k的mp3显然不够,因为它的细微的缺陷会在处理后有可能更加突出。
上面有几位同学通过理论,把问题的现象说的很详细了,就我了解到的资料,和实际的听感判断(我本身有听过低端的如手机自带的耳塞式耳机,也有一副价值2K左右的中档新版AKG K701耳机),觉得以上的回答都停在采样点这种实现的技术细节上。而忽视了我们所认为的好的听觉享受究竟是什么。由于所有的,真实的,耐听的乐器,它所发出的声音频率包含了基准频率音和大量的泛音,也正是这些泛音才造就了不同的音色,所以同样的一个音,钢琴的音色和小提琴的音色就如此的容易区别。所以我觉得应该强调的是,想真实的重放声音,根本的需求就是重放这种基准频率和泛音。由于目前的重放都必须要经历从音源到处理放大单元,再到播放设备这几个单元,而且每个单元都会不可避免地引入自己的“噪声”,所以单独谈音源(数字源和模拟源)只是其中一个相对重要的内容,并不能保证真正“入耳”的品质。根据上面的定义,音源的好坏其实评价标准就是是否在音源介质中保留了足够的这种基准频率和泛音信息。就这一点而言,其实没有一种音源是真正“无损”的,从之前同学给出的科学实验数据数据也证明了,超过20KHz以上的频率同样会让人感觉到差别。在明确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差别”之后,我们再来讨论究竟要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差别。我相信这种能力是可以锻炼的,如果LZ是学音乐的话,多听真实的乐器声音(例如一天保证听3个小时以上),就能让你对重放设备的品质产生比较明确的判断能力。另外,重放设备的品质不仅在于声音还原的真实,也在于其是否能够“重放”表演者的感情,这才是高档重放器材互相之间PK的真正领域。
人耳就像任何的仪器一样,都有上限,不可能感知一切理论值上的变化。人耳在20kHz以上有感知是经过试验证明的,但是其实我们所谓的CD音频16bit 44.1kHz采样频率也是无法记录20k以上频率的,这个很简单,因为表达一个波形至少需要2个采样点才能造成相位差而每秒采样44100个点意味着最高只能表达22050Hz。说实话,我曾经用我的森海HD650做过测试,用无损声源转MP3做听辨(LAME编码,最好的免费MP3编码),在224的阶段我依然可以判断出来,再高就基本不行了。这东西就像在上学的时候做金耳朵听能形成的时候一般人可以判断0.5dB的响度变化,有些很敏感的可以判断0.3dB,但是0.000001????只要你还是人就不可能。针对人耳听觉上限我把故事贴上来。故事是这样的,1977年,Groff Emmerick 和 George Martin 在 ABBEY ROAD 以及后来的 AIR STUIDO
一起录制甲壳虫乐队,Groff 声称他能够分辨出一台新调音台两条相同通道的不同。在和他一起听了几个小时后,Rupert
Neve(音频界泰斗级人物,最初的调音台模型设计者)才能够听出一些细微差别。当他们进行测量后发现,在所有的48个通道中,有3个由于焊接失误,在 54KHz 处有
3dB 提升,由于大多数人的听力上限低于 20kHz,这个由于工厂的疏忽导致的小小的增益一般不会受到重视。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事表明 20kHz
以上的频率范围也属于人类感知的一部分。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可以传递 100kHz
以上信号(同时低失真低噪声)的新型设备听起来更温暖更甜美也更饱满。1987年,在伦敦广播声音研究所 Rupert Neve
进行了一个实验,使用一个可以切换方波和正弦波的信号发生器,将输入信号从一个普通的功放送入一个普通的监听音箱。频率设在3kHz,当切换成方波的时候
他们可以听到三次谐波即 9kHz
的声音(方波含有明显的奇次谐波)逐渐提高信号发生频率,年纪大的听众承认自己没法听到更高的三次谐波,但大家还能感受到正弦波和方波切换时的区别。当基 频达到
的时候,一些人依然能察觉到差别。这个实验后来在很多地方都进行过。结果惊人的一致,35%~45%的人可以察觉到基频达到15kHz时品质的区别。
大家似乎都没有提到资源质量的问题,同一张CD,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设备,不同的软件,不同的方法来专制成320Kbps的Mp3格式,听起来差别可以很大。同样,网上同样有很多劣质的所谓无损音源。内容一模一样的CD,不同厂家制作声音也可以区别很大。一直往上推可以推到录音风格和质量。很赞同几位专业人士的理论分析,但总觉得,音乐本质是模拟性的,数字化之后似乎总还有种种理论覆盖不到的地方,就是说,虽然有些理论可以支持320K的mp3和无损在听感上没区别,但其实听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可能区别大小程度不同,而这,正是无损算法出现的原因。补充:这事情看来由这几个部分构成1、原始声音的记录,就是录音室那部分2、数字化理论,即各种格式,各种算法,这里大多数讨论这个3、回放硬件设备,发烧友感兴趣的部分,播放器,解码器,放大器,耳机音箱等等4、人的生理差异和主观听感心理差异所以脱离硬件谈听起来有没有区别这回事好像有点不靠谱,即使320k的mp3和无损格式理论上没区别,但是你是不能直接“听到”格式的,理论上没区别的格式经过了硬件处理最后变成声音到你耳朵里,可能就真的有区别了。
说白了就是数字化时候抽样速率的区别,无损格式比MP3有更多的抽样点。但是能不能听出来就取决于人的耳朵了。就像电影一般来说每秒24帧,但是每秒插入更多帧也可以,只是人的眼睛能不能区别加入更多信息后的效果提升。---------------------------------------------------------------------------------------------------------------------------------------------上面这堆扯淡是不严谨导致的错误。下面稍微详细探讨一下:无损格式和MP3格式都是数字音频的压缩技术,音频压缩的机理是利用人耳的听觉特性:人耳对信号幅度、频率和时间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压缩编码就是要将那些人耳可感知的信息传递出去,而舍去那些感知不到的信息,在可接受的信号质量下降前提下,取得较低的比特率。先是人耳的心理声学特性:1)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基本在20Hz~20kHz范围之内(当然这个是一般情况,@阚欧礼提到了很好的听觉上限的例子),其灵敏度与频率有关,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在2~5kHz,也就是说,在这段频率范围内的声音听起来比较响。另外,人耳的灵敏度是随响度而变化的,声音越响,灵敏度响应越平坦。2) 掩蔽效应掩蔽即一种声音的存在会抑制人们听到另一个声音,一个较响的音可能完全将较弱的音淹没掉,而频率低的声音容易掩蔽掉高频率的声音。如上图所示,如上图所示,f1处的掩蔽效应导致f2和f3处的声音信号响度低于实线时被掩蔽。在实验中发现,掩蔽作用既和频率有关也和掩蔽信号的强度有关。也就是说,掩蔽信号频率不同,其掩蔽程度也是不同的,掩蔽信号的强度不同,其掩蔽作用也不同。掩蔽阈是指音调音在有掩蔽声存在时,刚刚被听到时的阈值。3) 临界频带临界频率是指,如果掩蔽信号覆盖一定的频率范围,它的带宽逐渐增大时,掩蔽效应并不随着带宽的增大而改变,直到带宽增加到超过某个值,掩蔽效应才不再保持不变,这个带宽就是临界频带。信号临界频带的概念表明人的耳朵好似一组多通道的实时分析器,各分析器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和带宽。临界频带也代表掩蔽者的最小分辨率。4)时域掩蔽效应以上所描述的掩蔽效应均为同时掩蔽,即掩蔽声与被掩蔽声在时间上同时出现时发生的掩蔽效应。当两者不同时出现但发声在时间上很接近时,也会发生掩蔽效应,因此时域掩蔽效应可以分为以下情况:(1)前掩蔽(Pre—masking)一个信号被在此之后发生的另一个信号所掩蔽,称为前掩蔽。也就是说,一个声音影响了在时间上先于它的声音的听觉能力。(2)后掩蔽(Post—masking)在一个信号开始之前结束的另一个信号也可以掩蔽这个信号,这称为后掩蔽。也就是说一个声音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它对另一声音的听觉能力仍然存在影响。(3)同时掩蔽(Simultaneous—masking)在一定时间内,由一个声音对另一个声音同时发生了掩蔽效应。总之,较强的音调音不论是发生在较弱的音调音之前还是之后,都将掩蔽掉较弱的音调音。声掩蔽现象可以用来压缩数字音频码率:一是可以将会被掩蔽的信号分量在传输之前就去除,因为这部分信号即使传输了也不会被听见;二是可以不理会可能被掩蔽的量化噪声。无损压缩:使用一定的压缩算法(Huffman、LZW等),保证压缩后的数据进行重构(或者叫做还原、解压缩)后的数据与原来的数据完全相同。但是压缩比并不很高,一般来说是在3:1。MP3格式:采用多子带频域编码,使用一组带通滤波器(BPF)把 输入音频信号的频带分成32个连续的频段,每个频段称为子带,对听觉感知比较重要的子带信号,编码器分配较多的位数进行表示,在这些频率范围里噪声就比较低;对于其他的子带,由于对听觉感知的重要性比较低,允许比较高的噪声,编码器就可以分配比较少的位数来表示对每个子带中的音频信号单独编码,在信道上代码复合传送在接收端将每个子带的代码单独译码,然后把它们组合起来,还原成原来的音频信号 。上面两个示意图表明,MP3的压缩形式是先进行子带滤波,再进行子带编码。子带编码对于不同的子频带,采用的编码方式不同,整体来看,压缩比可以达到12:1 。所以从总体上来看,通过无损编码的音乐可以完整地重建原来的数字音频,但是MP3的编码方式会导致失真,不过这个失真是在正常人都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我这样的人听来,完全是木有区别啊~╮(╯▽╰)╭
我只代表我自己的渣耳朵发表观点:我听不出来320k和无损的区别,什么设备都听不出来。
耳机hd800/LCD3/k3003/dt990,耳放rp030/rp010,解码dac202/dac3。多次ABX无损和320k,试过多种类型的音乐,多种播放器,多台电脑、多种设置。我不能证明我听出了差别。192k和无损普通耳机和电脑的ABX基本都成功听出差别,16bit 44k和48k采样的ABX在好设备下也能成功。
曾几何时,我也曾是个小小发烧友,对这个有点小感悟。【设备】森海塞尔HD650、solo耳放、飞利浦CD机(没解码、低端入门级线材)1,差别有多大?在新华书店试听过一张古筝+吉他的碟。回家下了320的mp3刻录,不夸张的说差点哭出来。但一直惦记新华书店那张正版,于是乎60大洋拿下,失望。不是不好,而是没听出区别。2,有什么区别?之前有知友从技术角度讲解过,我对这些不感冒。附一个传送门,测试听力的,能听出的差别越多,越表示你是金耳:
我从真实听感说两句。理论上的东西大家差不多都说了。我自己最早发现数字压缩声音与模拟声音的不同,是90年代初看一部新加坡电视剧(大概是《人在旅途》,记得不是很清楚)。和当时播出的其他电视剧相比,觉得这部电视剧声音怪怪的,仿佛在咀嚼塑料般。后来听了64kbps的mp3,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新加坡电视剧就已经在用数字音频压缩技术,才会搞出那种怪声。有了这个经验之后,再分辨高压缩的mp3与无损的区别,就容易了。在192kbps以下的速率,基本上一耳朵就可以听出。特别是压缩后高频的那种明显改变,我称之为高频的「晶化」。256-320kbps速率时,晶化没有那么明显。但我相信只要播放器/耳机的质量不太差,听者也愿意用心仔细分辨,基本上还是都能分辨得出,不论金耳木耳。
好像网上有个金耳朵测试的,不是好耳朵,再好的音源,再好的功放,再好的输出都是没有意义的!!『金耳朵测试』看看你的耳朵有多“HiFi”吧!这是测试地址:必须装微软的Silverlight才能运行。先点击Take a test,加载完先试听一下Test loudless 后点start Test以后,他会加载一段音乐A和B,都听一下然后选择出你认为音质不好的那个。正确的话进入下一轮,错误的话会倒回一级。他会反复测试,最后你可以清楚的测出你耳朵的灵敏度。 如果是在12db ~ -12db之间的话,对于您的耳朵,2000元的家庭影院和20000元的家庭影院是没区别的,所以买一台DVD+电视机就可以了,声音请用电视的喇叭直接播放……而且,从此别再说你是烧友了,也别说喜欢用什么惠威、丹拿、森海了……也别说你对音质有要求,十几元的耳机和收音机完全满足你对音质的任何要求。 如果是在-18db ~ -27db之间的话,您的耳朵已经能够分辨出很多的声音细节了,可以买上点档次的东西了,中档就是你目标。如果是小于-27db 后,那么恭喜您!您的耳朵非常灵敏了!你看来真的是烧友,而且你的耳朵灵敏度也证明了这一点。
你越想找出320KMP3和无损的区别,就越难找得出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些细节的变化是根本无法描述的,当你期待能像各种找碴游戏一样找到一个“看!就是这里不同”的点,实际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但是从实际和理论上来说,这两种格式(你说码率也行)确实存在着差距。那么无损和320K的差距究竟在哪里?首先最直接,或者说如果你能明显察觉到差距的话,那么99%是因为你的播放器对于MP3和WAVor其他无损格式处理上存在差异,这个是因为格式不同而导致的,而非因为音乐信息本体有差异而导致的。其次,对于大多数设备来说,并不会存在第一条的情况,也就是设备不会在格式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个时候能够体会到的其实就是“信息量”的差异——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条:1,密度感/饱满度。尤其是在一些配乐比较简单的歌曲当中会更明显,无损的声音要显得更加饱满圆润,让你不觉得空。这里其实找一些容易发空发虚或者声音偏细的耳机会更容易分辨,比如筛选好录音的神器HD800(差录音各种不堪入耳) =。= 或者拜亚、GMP系列的耳机。2,细腻度。这点说句实在话如果是320K和16bit的话真不一定能分辨出来,码率越高这点差异越大。很多人分辨不出这一点其实是因为声音不够“干净”,尤其是受到电的影响会比较大,容易影响细腻度(会觉得声音有点“燥”)。随身当中大砖头(C4)以上其实都能够感受得到。3,空间感/立体感。这个也是不大明显,当你听一些更加大场面的非电声音乐的时候会感觉更加明显一些,但是实际上差异也不大。这个更多是在“边界”上会有些差异,有些曲子会有较为明显的边界感,但是MP3可能就弱一些;另外有一些可能是一种无限延伸下去的感觉,而MP3则是中间不知道哪里就断了。这个很难用语言具体描述。立体感的话同理,硬要对比的话是很难对比出来的,更多是在你长时间聆听之后的一种轻微的“哪里不对”的感觉。应该说无损和MP3更多是在整体上有差异,细节方面几乎不可能直接挑出来“你看这个小提琴的声音哪里哪里不对”,所以越是在意细节的对比,越难以分辨。反而是平常听听音乐的时候能够更加清晰感受到两者的不同。当然你说是心理作用(比如安慰剂效应)也行,反正心理作用也不花钱,因此得到了更快乐的享受不也是一件好事?至于自己平常用哪个,我觉得更多是习惯的问题。比如我现在更喜欢按照专辑来收集整理资源,其实MP3还不如无损+CUE来得方便。不过我现在也很喜欢在网易云音乐上听歌,只要歌好听,无损有损又有啥关系?
俺,小小的发烧. 疯狂烧耳塞tf10. se535 ie8
r4 等.现在玩大耳. 此刻为了回答问题,起床电脑插拜耳动力P1. 试听歌曲.Hotel California
应该算一个很经典的试听歌曲歌曲吧?仅这次来说,我因为320K是刚下载的.发现所有的声音都靠右边点.感觉人都是在我右手边唱的.吉他的旋律 少了那么一点金属的感觉.此刻的音乐 电脑音是42.再换 wav 好些, 吉他的金属色似乎好了那么一点点. 电脑音是50(满了)..声音居中了. 但是却没有在cd机听的那么好.在开始的23秒的那个背景变音wav会稍微提前了那么一下(相比320K). 但是基本上没变. 另外这首wav 我个人感觉录制的不好,不知道是否是电脑推不动..因为是ibm的本本.也没什么声卡.对了,所有不管320还是wav 本身的录制决定这张专辑,包扣正版CD有些也有刻录的不好,有些刻录的很好. 然后你翻录成320时,刻录机等等都是会捎带影响的..本人不是对于数据不专业,我也觉得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些320本身刻录的原碟就不好.另外从不下载192一下的歌曲. 这种歌曲不说全部,但是很多你拿个tf10 一下就能听出差别.但是不管怎么说,要听好歌曲,不仅仅是要一个耳机,还需要前端等等都起来,不然不能发挥这个歌曲的感觉.
设备:ipod nano7+cx985试听歌曲:《加州旅馆》,43M的WAV格式,9M的MP3和AAC格式只对比前奏的吉他音,第一个的区别很明显,后两者我实在分辨不出
曾经小烧,不过那个时候玩儿的是CD,功放,线材和箱子,也遇到一些所谓的“金耳朵”大牛,被忽悠过,后来发现太烧钱,果断停止。说高雅点,咱是欣赏音乐,说通俗点,咱就是听歌。到后来,mp3出来啦,无损等也出来了,与之相配套的硬件播放器也就一大堆一大堆的出来了,久违的各种发烧术语又开始出来了。咱也入手一个针对mp3和无损的解码器接入了功放,下载或者制作些320mp3和无损听着玩儿,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有没有?肯定有!听得出来不?看情况。把这个看成一个系统的话,系统每个部分的差异,都会导致不同,线材、功放、音源质量还有你的耳朵等等,太多太多。你把192k、320k 和 无损统统通过农村用的那种高音喇叭扩音系统播放出来,你只有一个想法,跑!跑的越远越好。
我在这里冒杂音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不涉及设备及原始音源(数字化采集前)的本身质量,假设用很牛的采集设备、软件进行采集和转码,然后再用很牛的解码设备解码后,输出到很牛的播放设备上,进入你的耳朵。借用一个中学物理或者化学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汇来表达这个“牛”——“理论牛”。
不论无损和mp3,都是数字化的音频格式,就模拟信号而言,再牛叉的采集和转换,都是失真的。都无法还原到原来的模拟状态。在数字化的环境下,你认为的高保真,只是我们的人耳已经无法感受到差异而已。人类进化到今天,已经屏蔽了很多我们“不该听到”的声音,你来个全频耳朵试试?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别人呼呼大睡,您耳朵里充满了次声波和超声波的“交响乐”?这是进入精神病医院的前奏啊。
我承认人类在感识声音的个体差异,在音响界有“金耳朵”的存在,但遍地的”金耳朵“们,要么是装逼,要么就是忽悠人。真正的金耳朵,不但要有天赋,而且是要在音乐和音响界沉浸多年的。本人一个朋友曾在国内一家很有名气的音响公司担任高管,谈到音响界一些金耳朵们的潜规则,不过是拿人钱财,替人撰写美言多多的软文罢了。如果不给钱,难说他在所谓的专业杂志或者论坛黑你一把。曾经有幸参加过一次试听会,在盲听过程中,不少所谓的金耳朵在那里装模做样而已,这个时候,你要有装逼的勇气,第一个跳出来,用所谓的专业术语评判一番,你很可能看到的是,装聋作哑的金耳朵们会纷纷跟进的,整个场面有些喜感。说到这里,再次声明,我相信有真正的金耳朵,面对他们,我崇拜不已。
就音响系统的物理特性,再牛的耳朵比不过专业的测试仪器,这个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就320mp3和无损,是否能听得出差异,因人而异吧,听得出来,不沾沾自喜,听不出来,就听不出来吧。咱是来听曲子的,不是来听设备的,是不?只要能给自己带来愉悦,就对了。
回过头来看很多测评文章,声场、定位等,可以看作是物理指标,饱满和圆润,大概就物理指标和心理指标参半了,至于什么温暖和回甜等术语,不如说是心理指标了,他人认为美感东西,也许在你心里就是一个”这是个什么玩意儿“的想法。
严重同意楼上几位专业的分析(不一一点名表扬了),不论是欣赏欣赏交响乐还是听个流行歌曲,都要来个生理和心理分析是完全正确的,录制再完美,回放再保真的曲子,你心理上不接受,那就是难听,这个时候和所谓的音质半毛钱都没有关系。每当我看到孩子抱着ipad,带着廉价耳机,听着在线音乐,在床上蹦来蹦去,脸上露出愉悦的表情,我要把孩子一把拉下来,说,你听的音质极差,很不爽吗?No!此时孩子沉浸在音乐之中,被音乐所感染。这不就是我们本该追求的吗?
结束语:差别嘛,肯定有,听不听出来嘛,无所谓,只要音质在个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即可。你对音质有苛刻要求或者有钱、任性,完全追求更高、更好的,我支持,这因为有这样一批对品质有苛刻追求的人,才导致技术和产品的不断进步。
看到这个,心痒,手痒,冒一杂音。随意而发。不措辞、不校对。
1080p的液晶屏幕播放480p的视频会感觉很模糊,而用480p的屏幕播放480p的视频却感觉会好很多。用C4播放mp3格式的歌再配上HD650听,你会觉得无法忍受,但是你拿个千元以下的播放器和耳机听无损和mp3,你就会发现根本没多大区别。除了某些金耳朵之外。。。
可以听出来的。差别主要在高频和一些细节上。例如鼓组的镲片、打击乐。现有音频研发仍然不能去掉主观听音的测试阶段,因为还是有很多技术没有能覆盖到所有。音频在科技上市远落后于视频的。同理,色彩这种主观的感觉,也有很多无法在研发的指标上完全覆盖。
我从亲身实践经历告诉你:设备:近场小音箱hd50 or grado gr10试听曲目:王菲-天空专辑文件:wav和自己用wav转的mp3操作过程:盲听,让同学操作电脑(前端仅仅是电脑)随机放给我听结果:放了10次,听对8次我是如何听出来的呢?很奇怪的,跟理论不一样的是,mp3高频有毛刺!理论上mp3应该更少高频是吗?但是实际听感来说,mp3久听会觉得刺耳,高频飘,而wav不会。wav给人一种温暖扎实饱满的感觉。
这个呢,是需要这样的。要听出这两种区别当然你要弄个高保真的耳机还有HiFi,一般不是发烧友不仔细听你还真不知道。mp3的320块达到无损的了,这个要多听
私以为该讨论放置在output实际效果的级别上几无意义。理论上的,数据上的,使用高端output设备的,使用专业解码器的,或者职业的音阶工程师之类的级别上应该还是有细微差别。但是在消费级别上来说,320已经足够满足取悦一对正常普通的耳朵了。(俺近一年来一直在局部将私藏的超过20G MP3未达320的部分重新下载,因为在192和320之间,本人的一双木耳确实能不费力找到不轻微的差别。。。唉,顺便叹一句工程浩大。。。)俺反而以为应该在差别无限接近“木有”的条件下,从文件大小的选择去小作讨论。毕竟,你我的音乐播放器容量是有上限的。谁知道用什么软件可以在电脑上录音啊?下载地址_百度知道
谁知道用什么软件可以在电脑上录音啊?下载地址
提问者采纳
  cooledit    CoolEdit pro 2.0录音软件下载  这里为大家提供各种效果插件  让大家能做到更好的混音效果  安装密码:cool-202  录音软件下载  1、CoolEdit pro 2.0 汉化完全安装包(内附注册机、注册码、小T汉化包)  (27.85M)  效果插件下载  1、高音激励器BBE  (3.17M)  (5.01M)  2、ultrafunkR3 汉化版与ultrafunkR2(内附原版安装包与汉化包)-强烈推荐  (4.18M)  (2.27M)  3、强大的wave4.0 和 wave3.0 插件效果包-强烈推荐  (20.71M)  (4.19M)  4、Antares系列插件最新版本下载!-强烈推荐  (3.99M)  (电子管模拟2.49M)  (麦克风模拟2.08M)  5、TC2.插件包  (1.57M)  6、母带处理插件  (4.34M)  (4.97M)  7、齿音消除  (0.44M)  新手录音的详解(教你用电脑录歌)  首先我们要下载和安装该软件。  接下来把自己在录音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很快的掌握cooledit pro,并录出自己满意的歌曲。也许你看过之后,会觉得打造一个专业级的声音竟是如此的简单。  首先,我们要做好准备工作。把你的耳机作为监听音箱(此步的意义就是说用耳机来听伴奏音乐,否则在你录音时会录入音乐和人声的混合声音),把你的mic调试好。然后下载我们要用到的工具COOL EDIT PRO 2.0及其插件。现在很多的音乐制作人都在使用这个超级工具。闲话少说,与本次介绍给大家无关的不提,我们现在开始。  1、安装好cooledit pro 2.0后,再把插件安装到安装目录下的子目录中,新建一个名曰“DX”的文件夹,把所有的插件都安装释放到这里。  2、打开cooledit pro 2.0后,会自动建立一个新的工程。界面如下:  大家看到,标注的红色1是多轨与单轨切换的按钮。红色标注2是表示你在录音时要点亮“R”“S”“M”中的“R”,这表示此轨是在录音范围之中。点击录音键(红色标注3)就可以开始录下你的声音了。在录音之前还需调整你的“声音与音频属性”,如图:  需要把录音项打勾,在MIC一栏中选中,其它的不要选择,因为我们要录的只是自己要歌唱的声音。  3、在第三轨处点亮R,点击录音键,不要出声,先录下一段空白的噪音文件,不需要很长,录制完后双击进入单轨模式,选择效果-噪音消除-降噪器,选择噪音采样,点击“关闭”。回到多轨模式下删除此轨。另也可以在单轨下截取音轨空白的部分获取噪音进行降噪。  4、右键单击第一轨,插入一个音频文件,注意,这个音频文件就是你的音乐伴奏文件,可以是mp3,也可以是wav等其它音乐文件的格式。  5、在第二轨处,把R点亮,点击下面的红色录音键就可以开始跟唱了。不要忘了准备歌词和熟悉歌曲的旋律,要不然录出来的东西可是……嘿嘿  6、录制完成之后,你可以听听你录下的声音是不是干巴巴的?很难听吧?呵呵,都这样,没有加任何效果嘛。好,现在我们来给你的声音进行一下润色吧。右键点击你录制声音所在的轨道,点击波形编辑进入单轨模式。如图  7、我们录制的声音首先要进行降噪,虽然录制环境要保持绝对的安静,但还是会有很多杂音的。点击效果中的降噪器,我们在上面已经进行过了环境的噪音采样,此时只需点击“确定”,降噪器就会自动消除你录制声音中的环境噪音,你也可以打开“预览”自己拖动直线来进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加一句,过多的降噪会对声音有一定的损失  8、现在,我们来给你的干巴声音加效果了,刷新一下你的效果列表,你会发现在DirectX下多了很多的选项,这就是我们刚才安装的插件。首先进行高音激励,然后再做压限,压限就是把你的声音通过处理后变的更加均衡,来保持一致连贯,不会声音忽大忽小。做压限的话就用waveC4好了。用Utlrafunkfx中的compressor插件也可以起到压限的作用。先点击BBESonicMaxizer,给自己的声音进行润色。然后再打开waveC4,点击预览,在预置中已经有很多种选项可供你选择,也可以自己调,个人认为最合适处理人声的是预设中的pop vocal。点击确定完成这一步。  9、加混响。我们现在录制的声音还是很干巴的,没有一点混响,现在我们要通过效果-DirectX-Utlrafunkfx中的ReverbR3来给你的声音加上混响。如图:  也是在预置当中的选项中找一种合适的供你使用,别忘了先把&预览&打开哦~~调整好预加的效果就点确定吧。个人认为,如果混响加的太多的话会使人声显得模糊过于假,加的少又会使声音显得很干很涩,大家慢慢摸索,多录几次后就有经验了。  完毕,点击轨道切换按钮返回到多轨模式下,试听。  10、怎么样?听到了吗?满意吗?还可以是吗?如果觉得你录制的声音音量偏小,那么就右键点击“调整音频块音量”,直到两轨的声音达到你满意的程度为止。下面就把这两个音轨混缩成一个音轨吧。在第三轨上右键单击,弹出菜单中选择“混缩所有波形文件”。  11、ok,现在两轨的声音已经合并了,再双击第三轨,进入单轨模式下,选择菜单中的“文件”-“另存为”,找到.mp3或者是.wma了吗?给你的文件起个名吧,比如:冰雨.mp3,指定好一个存放mp3的路径,点击确定。打开winamp听听你的声音能不能和歌星比,什么?不能?嘿嘿,那是你的嗓子太差了。^_* 其实,COOLEDIT PRO 2.0还有很多细节及功能在我这个帖子中没有提到,一个是本人的水平有限,一个是简单录制自己的歌曲文件用不上那么许多,这些已经足够了,还是大家来慢慢在使用中体会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windows自带。以XP为例启动方法:开始--所有程序--附件--娱乐--录音机但只允许录音60秒。要录更长时间的,可以到网上找一个,很多。
推荐使用Cool Edit,有2.0和2.1两个版本,都可以用的,前者有汉化的。几乎能处理所有与音频有关的操作。
这是2.1的地址。
你搜一下不就行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av录音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