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劳务输出出对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2012年陇南西和县经济社会发展盘点
  惠风和畅云飞扬
  &&&2012年西和县经济社会发展盘点
  ●本报通讯 员余军
  2012年,西和县按照&富庶西和、文化西和、生态西和、平安西和&的战略目标,主动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56亿元,同比增长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3亿元,同比增长46.5%;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61亿元,同比增长23.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2亿元,同比增长20.8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亿元,同比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6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同比增长41.3%。
  县域经济稳步增长
  项目建设蓬勃发展,全年开工各类重点建设项目107项,编制完成《西和县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筛选论证项目1714个,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0个,签约资金达16.3亿元;产业开发强势推进,马铃薯、经济林果、中药材、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0.1万亩、53万亩、5.01万亩和4.43万亩,规模养殖场达到95家,畜禽饲养量达到99.6万头(只),全年输出务工人员11.87万人,创劳务收入15亿元;成功承办第四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并将节会顺利升格为省级节会,被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组委会评为先进县,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深入推进&美在西和&行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的同时,完成了政务大厦、城北建材市场、滨河西路等市政建设项目和城北594亩土地征收任务,城区污水处理厂、滨河东路、城南供热站等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完成新农村建设投资1.64亿元,打造姜席镇谢庄村、蒿林乡团结村、洛峪镇洛峪村等不同类型的生态文明新农村29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5个,完成异地搬迁129户,改造农村危旧房300户,建成&一池三改&沼气示范户1400户,通过加快实施&五化工程&,推行农村环卫&四个一&措施,严格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有效改善了乡村环境卫生面貌。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县普通高中升学率达到86.9%,中考全科合格率达到全市第一。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上线486人,上线率13.85%,同比增长15.84%;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1%和97%;文化大厦、文化广场、洛峪镇中心图书馆、乞巧民俗展览馆建成,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农村文化小广场30个,栏桥遗址和宁家庄遗址被确定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位个人和20个村被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和乞巧民俗文化生态保护村,大型民俗秦腔剧《七月七》荣获第六届中国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建设强力推进,基本实现了全县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全覆盖。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积极兴办惠民实事,全面完成了年初承诺的10件实事,全年减少贫困人口2.31万人,新建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144套,完成配售233套,干部职工人均月增资460元,为1784名家庭困难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928.4万元,发放廉租住房补贴74.6万元,发放城乡低保、救灾救济和大病医疗救助资金8447.8万元,发放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1303万元,发放养老金1140.46万元,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4亿元,全年安排普通高校毕业生665名,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02个,城镇新增就业1672人。
  2012年,既是西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年,也是西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一年。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丁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长26.8公里,全线涉及征收面积约32万平方米,征用集体土地约260亩。城关区段涉及轨道交通征地征收共九站一变电站,其中包...
根据《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9号),按分级负责要求,由省属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按照《甘肃省省属社会组织评估实施方案》评估,并经公...
甘肃生活通
天气·出行更多>>
考录·求职更多>>
购物·消费更多>>
二手·交换更多>>施建设。西和县要以改造完善县城“三纵六横”公路网的通行能力和县际公路、出口公路和通乡公路建设为新起点,加快县乡骨干公路的上等级改造。在“十一五”期间,将西和到武都、西和兴隆到成县支旗等出口路作为重点建设项目来抓,将改造西成路,祁(祁山)西路推向全线上等级改造的位置。对乡村公路修建改造要进行倾斜式的投资,让农产品顺利变成农民收入,力争在近几年内达到“通县公路上二级,县乡公路上等级,乡乡村村通汽车”的交通新局面。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必须加快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抢抓国家支持“三农”工作的机遇,加大对农村六小工程的投资力度,围绕梯田化建设和人均1亩旱涝保收田的目标.千方百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
加强能源建设。在完成管网二期改造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中低压电网的改造,实现全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在优化电网结构的基础上.优先保障人民用电和工业用电。对农村沼气池的建设要进一步扩大范围,采取上扶下支的手段,确保农村实现电气化。
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要抓好传输网络工程,交换扩容工程,移动通信站和杆线到村工程建设,实现信息技术网络化、宽带化、数字化,力争实现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建成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区域网,加快办公自动化、电子公务和电子商务的步伐。
加大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投资力度。必须紧抓九年义务教育和西部大开发中对教育投资倾斜的机遇,力争“进村第一楼为教学楼”的良好局面变为现实.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使升学率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确保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医疗卫生面,要加大对农村医疗条件的改善,加大对农村医务人员的监督和培训力度.使之业务水平得到提升,还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社保的覆盖面,确保“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良好医疗现状。
(二)实施“工业强县”,科学发展工业
要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运用新技术对现有的采选冶炼企业加以改造,替代落后的工艺和设备,提高采选技术和冶炼水平,提升产品质量,确保初级产品不再外流,使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精产品走向市场的新局面产生。
依托洋芋淀粉小规模生产加工的优势,确立洋芋大产业的思路,以龙头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争创名优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把洋芋的深加工项目培育成继铅锌的第二个立县支柱产业。
依托日益壮大的畜牧养殖优势和中药材产业,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手段,为龙头企业吸纳资金,争取外援,发展加工业,发挥“千年药乡”的中药材优势,开发以半夏、柴胡、黄茂饮品为主的医药保健产品。
(三)充分、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大方向不改变,必须坚持国家保护耕地的方针,落实好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适度调整粮食作物结构,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快品种改良,改进种植技术,提高粮食品质.确保粮食安全。
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壮大马铃薯、中药材、蔬菜、林果等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大力发展饲草作物的种植,达到立草为业,以草兴牧,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畜牧养殖、经济林果四大特色产业,加快以日本落叶松为主的经济用材林建设,继续实施“南椒北果加核桃”的战略,尽快使产业形成规模。并成为名优品牌产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村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实现)‘大农民在生产、加工、购销、经营环节的联合,从而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让人民增收真正落到实处。
(四)坚持“商贸富县”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的高低显示着经济发展的快慢,但不能就第三产业发展而论第三产业.只有第一二产业高度发达,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有一个坚实的保障,否则,脱离一二产业的发展,单纯地追求第三产业的发展,无疑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将进入不正常的怪圈。西和县近几年来工、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此基础上实施“商贸富县”。必须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积极培育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抓住本县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迅速增加和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逐步将其培育成未来全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不断开拓流通渠道,拓宽市场领域,在完善北商场综合市场功能的基础上,抓好南商场开发和城区其他专业市场的建设,鼓励非公经济大力进入商贸领域,多打造如森美超市一样商业流通的“‘航空母舰”。采取建成以县城为龙头,辐射乡镇,沟通县外的市场网络,为商贸流通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充分挖掘运输业的巨大潜力,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建立货物代理中心,发展租赁产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拓展运输业务。
推进住房商品化,规范商品房二级市场,发展建筑业和房产业、资产评估、经济代理广告、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和中介咨询服务业,促进房地产的发展。
大力推进餐饮、住宿业的发展。西和县餐饮、住宿分布广泛,各乡镇有农家乐,县城有瑞丰、红灯笼等餐饮业,有集餐饮、住宿一身的大哥大、政府招待所等,它们各具特色,装饰讲究,服务文明,管理一流,质量上乘,是西和符合星级标准的酒楼。
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领域的服务产业化。加快社区建设,兴办社区服务实体,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养老保险,文化娱乐等社区综合服务业,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
(五)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开发利用人才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当地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升,使他们能够从容地接受新观念、新思想。
在现有人员中通过各种渠道发掘人才.在用人之道上真正做到“用人唯德唯才”,使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致埋没。对于一些本地确实没有的人才,如特殊技能人员,应加强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从外地吸引,并建立一套引人、待人、留人的科学模式。
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对已就业或尚未就业的人员进行定期的、不间断的培训一方面,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对于在职人员来说,更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对于待职人员,能增大找到工作岗位的几率,从而为有效劳务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确保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转移。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增收渠道.2006年.西和县劳务输出8.72万人次,创收3.38亿元。所以把抓劳
务输出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加速培育劳务特色经济。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为农民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发挥好乡镇劳务服务管理站和农村中介组织、经纪人的作用,做好当地劳动力的组织和职业推介工作,把剩余人员带出去,寻找就业门路,围绕“扶强做大劳务经济”的思路,抓住目前有利于劳务输出的机遇,抢占先机.让劳务产业经济成为西和县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
(六)开发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大县
以古仇池文化,晚霞湖区综合开发,皇城、观山两园建设为示范点,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家乐”相结合的模式。
以建设具有西和特色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景观为主要内容,抓好晚霞湖、仇池!妇、香山、八峰崖、云华山、横岭山、赵家山等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
坚持走以风景与鲜亮的文化符号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必须借助西和县文化发展的明显特色和其品牌(如全国乞巧节之乡),制造旅游商品(如文物的复制品、特色工艺品等)来壮大旅游业阵营。
坚持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模式,将产业旅游、假日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假日避暑等有机结合起来.迅速壮大旅游产业规模。把旅游业培育成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增长点。
(七)坚持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齐头并举,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抢抓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历史机遇,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1)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户的直接补贴力度,及时兑现退耕还林资金,力争农业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 )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继续加强人饮解困工程,人畜饮水、防汛防旱、堤渠治理等工程建设,立项实施漾水河防洪治理工程,完成..长治”七期工程的年度建设任务。(4)在坚持整村推进和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巩固整村推进扶贫成果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好整村推进项目,实现建设一个,变化一个.带动一片的目标。(5 )积极推进“‘十个进村”(富民项目、致富信息、农业科技、专业协会、基础设施、沼气建设、安居工作、传输网络、民主法制、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百名干部下基层创建50个小康示范村的活动。
围绕打造“陇东南商贸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依据县城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快市政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完善城市供排水、供热、道路、通讯、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城网改造工程,加快垃圾处理场、公厕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步伐;二是加快滨河路和过境路的修建,改造南北旧城区促进县城向南北延伸和扩展,从而增加城市容量;三要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实施提高市民待遇步伐,吸收农村人员进城办企业,增加城镇人口;四要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切实增加市政设施服务水平,力争把县城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商贸发达、环境优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推进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按照“精心规划、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高品味”的思路,重点抓好长道、姜席、石峡、洛峪、何坝等建制镇规划编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一是采取多方筹资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以高标准建设为重点,加快街道拓宽、路面硬化、排水排污、电力通讯和专业市场建设步伐。二是出台明确的配套政策,引导非公经济向小城镇集中,形成农产品的集散地和加工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走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子。三是着力搭配建中心镇、中心村两个平台,聚焦各种农村要素,变农民为居民,变农村为社区,变分散为集中,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分工明确、服务完善、结构合理的格局,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八)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确保农村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扶贫开发的重点在农村,要搞好农村的扶贫开发,尤其是边远、落后、贫困的农村,更是扶贫的重点对象。近几年来,扶贫收效显著,使广大农村基本摆脱了最贫困的面貌,但是,仍有一部分农村处在贫困之中,这当然与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给我们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而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走坚持小康示范村和贫困村同时帮扶的模式。这几年,投资重点在小康示范村,而忽视了一部分贫困村,这与先进带后进的措施密不可分,但不能将贫困村置之脑后。
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尽管对沼气池、人畜饮水、公路、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资十分巨大,但也只是少部分村庄,少部分农户,我们必须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在以后的投资中,力度还需加大,由点到面,从而实现全面的和谐。
将扶贫开发与义教工程、农村医疗等项目有机的结合,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教育、医疗卫生是农民最关心的两件大事,也是两件叫人头疼的事,孩子上不起学,有病不敢看,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村小康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阻滞作用。
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尤其是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重大问题中的难题,我们必须走扶贫加社保的道路,确保)一大农村弱势群体“孤有所养,老有所保”的和谐局面。
(九)转变政府职能,为全面实现“和谐西和,小康西和”做好服务工作
深化财政改革。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支出管理改革,加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优化支出结构,建立财政绩效考核制度。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强化征收管理,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实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从简从快,集中办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制、承诺制、听证制等,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加快社会事业单位改革。探索社会事业单位改革的形式和办法.选择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试点,分批分期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事业单位科学的运行机制。
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重点抓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合理体制的改革。
陇南市西和县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和对策―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西和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陇南日报&& 09:23
  西和讯(通讯员 余军)近年来,西和县把劳务输转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西和县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基地培训、能人带动、促进输转”和“外抓市场开拓和维权服务,内抓技能培训和组织化输转”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县劳务办、县劳务输出服务大厅、乡镇劳务工作站、村级劳务协会等劳务中介组织作用,大力开拓劳务市场,不断扩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并依托县农民工培训基地、县职教中心、县委党校和农民科技培训学校,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逐年提高。据悉,2012年,西和县全年共输转外出务工人员11.87万人,创劳务收入15亿元。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陇南西和县经济社会发展快 去年完成生产总值27.54亿
  中国甘肃网3月11日讯 (通讯员 余军)2014年,西和县深入贯彻&433&发展战略,紧盯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7.54亿元。
  强力推进产业开发,以&1+5&模式为带动加快经营机制创新,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旺、和旺两家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晚霞湖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6%,非公经济增速达24.8%,电子商务销售总额达到1.36亿元,新注册劳务品牌2个,完成劳务输转11.56万人次,创收18.48亿元;着力推进特困片区扶贫攻坚,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47亿元,稳定脱贫3.16万人;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城区污水处理厂、数字城管建成投用,滨河东路全线贯通,长道小城镇建设修建性详规编制和S219沿线风貌改造全面完成,88个&3341&工程项目完成投资78.8亿元;大桥、西峪、马元三乡完成撤乡建镇,何坝镇农村土地确权基本完成,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物权抵押贷款交易中心,发放&三权&抵押贷款1.64亿元,重点改革有序推进;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建设通过评估验收,档案工作成绩突出,是西和成功创建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10所、农村标准化卫生室57个,启动农村薄弱学校改造25所,31件省市县列民生实事、900户农村危房改造、390户林业棚户区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惠农政策全部落实。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7.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6.28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4.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4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67.8元。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张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西和劳务经济创收1.45亿元
  输出劳动力8.6万人次
  创收1.45亿元
  西和讯(通讯员王旭峰)今年以来,西和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着力提高输出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全县劳务输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今年1-5月,共输出城乡富余劳动力8.6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2.82万人次,培训城乡富余劳动力2.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45亿元,人均劳务收入1686.05元。
  西和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充分发挥县乡以及驻外劳务机构的作用,在农民工培训上下功夫,在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上做文章,努力实现劳务产业发展的新突破。目前,全县劳务输转呈现五大转变:一是实现了由自发性输出向有组织、有计划输转的转变;二是实现了由盲目输出向政府引导、安全有序输出的转变;三是实现了由小群体输出向有组织、大规模输出的转变;四是实现了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的转变;五是实现了由简单劳务输出向带回资金和技能的转变。从劳务输出的去向上看,上海、浙江、广东、天津、山西、新疆等省(市、区)占劳务输出总额的大多数;从行业分布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为了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西和县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建立了专门的农民工培训基地,配备了专业教师,提高了务工者的基本技能和素质,涌现出了一批代表西和人民勤劳质朴、善良聪慧本色的“西和保姆”、“西和保安”、“西和师傅”,增加了农民收入,打出了西和的劳务品牌,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务输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