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承载力计算是个动态的范围吗?

福建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分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福建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湖南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分析
湖南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分析
摘 要: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定量评价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分析了湖南省年间的生态足迹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
【题 名】湖南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分析
【作 者】熊鹰
【机 构】长沙理工大学资源环境系 湖南长沙410114
【刊 名】《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 第10期 页 共6页
【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可持续发展 湖南省
【文 摘】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定量评价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分析了湖南省年间的生态足迹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8年的1.2441hm。上升至2006年的1.637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8年的0.4819hm^2减少为2006年的0.4556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98年的0.7622hm0上升到2006年的1.1821hm0。生态赤字逐年提高,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区域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分析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其需求以草地、耕地是构成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人均生态足迹的30.11%~37.34%以及29.83%-33.53%,其次是化石能源地(17.60%~22.85%)。而供给以耕地为主,占人均生态承载力的51.02%~53.23%。研究期间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湖南省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同时根据生态盈亏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特点,探讨了降低和消除区域生态赤字的措施建议。
【下载地址】
本文导航: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湖南省
上一篇:暂无&&所属分类 &&
生态承载力
&&&&&&& 承载力最初被引进区域系统是在中的应用,其含义是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的潜力,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畜牧业。随着人地矛盾不断加剧,承载力概念发展并应用到自然——社会系统中,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即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口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也应运而生。1986年,Catton定义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后来国外很多学者把它引申为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在不损害该区域环境的情况下,所能承载的人类最大负荷量”。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和Wackernagel提出“”(Ecological Footprint) 的概念,使承载力的研究从生态系统中的单一要素转向整个生态系统。 &&&&&& 高吉喜在研究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时将生态承载力定义为: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并指出资源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的基础条件,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生态弹性力是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
1 生态承载力的内涵
&&&&&&&国外对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也逐渐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定性转为定量,从单一要素转向多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也日趋完善。我国在总结吸收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承载力进行了研究。任美锷先生是我国最早注意到承载力研究重要性的学者。在40年代末任美锷先生通过对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分布的地理研究,首先计算了以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土地承载力。1986年中科院综考会等多家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是我国迄今为止进行得最全面的土地承载力方面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承载力研究大多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资源,而是更强调综合性,如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生存空间的人口承载力、区域承载力等。近年来,关于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的研究日益兴旺,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主要研究者为王家骥和高吉喜,主要成果为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  对于某一区域,生态承载力强调的是系统的承载功能,而突出的是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其内容应包括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要素应包含资源要素、环境要素及社会要素。所以,某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在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两性循环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承载人口数量、经济强度及社会总量的能力。   张传国在“干旱区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分析”一文中,则认为绿洲生态承载力是指绿洲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在不危害绿洲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的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由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所决定的系统本身表现出来的弹性力大小,通过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的弹性力来反映。   程国栋在对西北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时认为: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由于人类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都是一种自组织的结构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因此,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其中所有组分的和谐共存关系。   王家骥先生认为生态承载力是自然体系维持和调节系统的能力的阈值。超过这个阈值,自然体系将失去维持平衡的能力,遭到摧残或归于毁灭,由高一级的自然体系(如绿洲) 降为低一级的自然体系(如荒漠) 。   生态承载力仅仅体现在生态系统的支持层,方创琳等综合表现层的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发展了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三生承载力) 。三生承载力是指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供容能力、经济活动能力和满足一定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的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机综合体。&
2 存在问题的分析
  生态承载力是自然体系维持和调节系统的能力的阈值。如果超过了这个阈值,自然体系将失去维持平衡的能力,遭到摧残或归于毁灭,由高一级的自然体系降为低一级的自然体系。生态承载力研究起步较晚,但生态承载力定量研究已从最初的静态研究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型化。这些定量方法的成熟与完善推动着生态承载力研究日趋深入。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生态承载力研究对象趋向多元化,研究领域呈现交叉综合趋势。国内外生态承载力研究实践表明,以单要素承载力研究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已不能适应生态系统资源开发与发展的要求,以系统的观点,从综合多要素角度研究生态承载力是今后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方向和趋势。而且随着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深入,生态系统各资源之间的相互广义替代性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客观上要求加强交叉综合研究,从系统的角度研究生态的承载力问题。因此,生态承载力必将从单学科、单因子研究趋向多学科合作,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多因素、多层次的交叉综合研究。
&&&&&& 新方法、新技术手段将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研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承载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复杂性。在计量分析手段上,除了系统动力学(SD) 外多因子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资金劳动力生产函数、人口迁移矩阵及马尔可夫过程都将成为主力军。现代技术如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等必将应用到承载力的研究领域中。遥感手段可以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承载力进行空间分析,因此,成熟的模型分析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及各种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对承载力的研究提供更准确、更深入、更全面的定量研究结果。   生态承载力研究将继续向动态模拟化方向发展。生态承载力研究经历了从一般定性描述到定量和机制的探讨,从单学科、单要素研究到多学科、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过程,越来越趋近于生态承载力问题的客观本质,同时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实质上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承载力研究就是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它是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为了提高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必须加强生态承载力的动态模拟研究,建立一套能反映生态承载力本质的模型体系,实现对生态承载潜力的估算与动态变化过程的预测。生态承载力模型必须能反映问题的本质,技术上可行,科学上有依据,要反映生态承载力问题的多元性、非线性、动态性、多重反馈的基本特征。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生态承载能力基础理论研究,即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理论——要素之间的复杂性研究,以给生态承载能力研究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找出生态的最大承载能力,为国家决策、规划、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3 &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由于承载力具有各行业的单因素特点, 使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生态承载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因素承载力的不足, 但对生态承载力的理解仍存在行业的限制, 因而表现在生态承载力的度量方法也带有各领域的特点, 以下是目前常用的定量研究生态承载力的方法。
3.1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
  净第一性生产力反映了自然体系的恢复能力, 特定的生态区域内第一性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在一个中心位置上下波动, 而这个生产能力是可以测定的。同时, 与背景数据进行比较, 偏离中心位置的某一数据可视为生态承载力的阈值。通过阈值与现状自然体系生态承载力指示值的比较来反映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情况。由于对各种调控因子的侧重及对净第一性生产力调控机理解释的不同,世界上产生了很多模拟第一性生产力的模型, 大致可分为三类: 气候统计模型、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我国一般采用气候统计模型。王家骥等人利用该法对对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估测, 李金海应用该法分析了大陆典型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背景值, 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对策, 并据此计算了河北丰宁县的生态承载力。
3.2 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法
  王中根、夏军根据环境承载力的有关理论和概念, 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度量方法进行了简化, 提出了一种基于供需关系的度量方法。王中根等认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 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 在量(各种资源量) 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
3.3 状态空间法
&  状态空间是一种时域分析法,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利用状态空间法中的承载状态点, 可表示一定时间尺度内区域的不同承载状况。利用状态空间中的原点同系统状态点所构成的矢量模数表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由承载状态点构成承载曲面, 高于承载曲面的点表示超载, 低于承载曲面的点表示可载, 在承载曲面上的点表示满载。应用状态空间法可以定量的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及其承载状态。近年来, 状态空间法逐步推广并成功的运用到军事、生物医学、社会经济及人类生活等诸多领域, 并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4 综合评价方法
  高吉喜(1999)认为生态承载力概念可通俗地理解为承载媒体对承载对象的支持能力。如果要想确定一个特定生态系统承载情况,首先必须知道承载媒体的客观承载能力大小,被承载对象的压力大小,然后才可了解该生态系统是否超载或低载。所以研究者提出承压指数、压力指数和承压度用以描述特定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目前有关生态承载力还没有一个统一定义,但普遍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的能力。其基本内涵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 &双重含义:既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子系统的供容能力(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 ;又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对系统本身的压力(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 2、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力大小,资源子系统的供容能力指资源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则指生态系统可维育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的能力; 3、人类以及各种动物的生存发展必须依赖于各种自然资源,所以资源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的基础条件。 4、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人类在消耗资源的同时必然会排出大量废物,而环境对废物的容纳量是有限的;所以人类排放 的各种废物不可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也即需维持在环境的自净容量允许范围内。因此,环境压力度是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应该说,高吉喜提出的生态承载力在计量方法上没有什么创新,但是在研究方法上首先提出了对承载力进行系统研究。他主张生态承载力变为现在生态系统弹性、抗压力等方面的思想是可取的。   毛汉英等(2001)提出了一个综合承载力研究的方法。该方法综合承载力为三维空间,即将综合承载力指标分为压力类、承压类和区际交流类等三类,并利用统计学中计算距离的“夹角余弦”计算三维之间的角度距离(而非空间距离) 。文中所谓的“状态空间”、“模数”等概念与统计学中的“距离”概念十分相似,模数就是指距离。以夹角余弦表示现实状态空间与理想状态空间的距离更为合理,因为对于承载力系统而言,压力维与承压维只有在方向性差异较大时,才会使系统不稳定。如果三维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生态弹性度维(潜力可以以绿色植物的生产力表示,与现实生产力进行比较) 、压力度维(资源环境的人均占有量) 和承压维(科技进步、环境的人自净能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等) ,则该方法可以视为高吉喜提出理论的基础,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
3.5 生态足迹分析法
& &&& 生态足迹法最初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E.R.William 和其博士生M.Wackernagel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它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   生态足迹理论于1999年引入国内,并应用到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序列和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状态的定量评估中。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具有易于理解、分析方法直观明了和可操作性强的优点,是一种简单而综合的生态承载力研究尝试。Hardin 在1991年明确定义生态容量为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可无限持续的最大资源利用和废物产生率。   生态足迹研究者接受了Hardin的思想,并将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即生态足迹供给)定义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以表征该地区生态容量。因此,生态足迹可以作为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生态生产性土地”是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的统一度量基础。根据生产力的大小将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6大类, 分别是: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方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 从供给方面计算生态承载力,通过二者的比较, 评价研究对象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 并且通过生态足迹供给与需求的比较来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计算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消费的自然资源的量来评价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任何个人或区域人口的生态足迹, 应该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而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
4 生态承载力研究展望
 &&& 针对目前承载力研究中的问题与启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消除或降低困惑,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4.1 正确处理生态承载力研究与可持续研究的关系
  开展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前提是界定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否则生态承载力研究就失去了基础,完全可以用可持续研究代替。由于承载力概念一经提出,就包括了可持续发展的某些思想,承载力研究与可持续研究关系密切,有不少学者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过专门的研究。邓波等(2003)在综合前人对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1、 生态承载力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判据; 2 、生态承载力的不断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 生态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组成部分。从以上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二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前者解决的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生态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理论已逐渐得到国内外的学者的重视。&  可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相关性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可持续发展是从战略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目标(Goal) ,它是静态的、永恒的;生态承载力研究则着眼于可持续的具体目标,它是动态的、可选的(objective) 。资源、环境、人口的状况和相互关系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出发点(starting point)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如图1。
图1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相互关系
  可见把生态承载力研究看成是可持续研究的一项 具体目标,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十分明了,两者之间的研究内容和层次都有着较大的不同。&4.2 正确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没有对研究系统进行界定,没有正确理解人口、 资源、环境与发展的概念和相互关系的情况下,盲目测算“”、“”等,则研究中经常会导致概念的不一致和研究主客体换位。这也是造成当前承载力研究困惑的重要原因。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离开了这个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因此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四个要素中,显然人是主体,其它要素为客体。资源(Resources) 与环境是统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强调利用(Utilization) 时是资源;而强调影响(Impact) 时是环境,例如水可以视为资源(水资源) 、也可视为环境(水环境)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平衡会随着要素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它是一种动态平衡(Dynamic balance) 。生态承载力研究只有包含以上要素,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才能成为研究的一个具体目标。&
4.3 正确对承载系统进行界定和描述
  承载力概念可通俗地理解为承载媒体对承载对象的支持能力,因此承载力系统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部分:承载媒体和承载对象,如电梯载人的系统中,电梯是承载媒体,人为承载对象。通常状况下,承载媒体的承载能力决定于多方面因素。因此要了解一个承载系统是否超载或低载,首先要了解承载媒体的承载能力, 对比承载对象对承载媒体的压力后才能形成正确的结论。承载媒体在研究中很容易确定(如某种资源) ,但是其承载能力却不那么容易确定。承载媒体的承载能力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改变,它是一个动态过程。这是造成生态承载力研究缺乏客观性的根本原因。承载对象最好是具体的,如人口、GDP等,不宜是抽象的(如“能力”或“水平”);因为这样很容易与其它相关研究混淆,不能体现生态承载力研究固有的特色。现有研究有不少没有认真分析生态承载力系统的构成要素而盲目地构建指标体系去进行研究。这样做很容易混淆生态承载力概念,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来源: 1 高鹭, 张宏业.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 2 朱志平, 郑蕉. 生态承载力研究展望. 林业建设,2007年第4期. 3 刘杰. 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述评. 农业与技术,2008年第3期. 4 谷文明, 刘瑞楠, 徐太海. 基于生态足迹供给模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第1期.
下载次数:0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上一篇下一篇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暂无同义词
词条创建者
最近编辑者
浏览次数: 5620 次
编辑次数: 11次基于系统仿真模拟的三峡库区生态承载力分区动态评价_翟羽佳_中华文本库
第2页/共9页
文本预览:
break point in 2015. In particular,the ECCs of the two control units limited by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lements would decrease after 2015. The ECCs of the other three control units limited by social and economic elements w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after 2015. 3 ) Under the scenario of implementing an integrated control program,the TGR ECC index would reach 0. 60 in 2015 ,showing an improvement from weak bearing state to basic bearing state. In 2018 ,all control units would be in the basic bearing state,with the index varying from 0. 60 to 0. 76. This 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ol program for each control unit in population,economy,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factors. Keywords : system dynamic( SD) model;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zoned assessment; dynamic assessment
三峡水库作为我国的特大型水库具有极其重要 的生态功能, 关系到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沿线数亿 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近年来, 伴随着人口的不断 增加、 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 三峡库区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加剧 , 资源与环境 领域的诸多问题逐步凸显. 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复合 作用的胁迫下, 该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敏感易变. 生态 [1 ] 承载力是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 科学评判三峡库 区的生态承载力状况并掌握其动态发展变化趋势 , 对 于有效改善库区的生态承载能力 、 保障社会经济发展 在其生态可承载范围之内极其重要 , 同时有助于实现 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 发展. 国内外学者从生态承载力角度开展社会经济, 环境问题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进展 研究内容涵 盖水、 土和湿地等多种承载要素以及城镇、 自然保护 [2-5 ] , 区、 工业园区和流域等多种类型区域 研究方法 包括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法 、 资源与需求的 差量法、 综合评价法、 状态空间法、 生态足迹法及层次 分析法等 . 对生态承载力的研究经历了从一般定 性描述到定量评价探讨、 从单要素到综合多要素、 从
[8-9 ] [6-7 ]
化情况, 导致其应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 逐渐被动态 [15 ] . 研究方法所代替 SD( system dynamics, 系统动力学) 模型可以有效 地仿真模拟复杂系统行为, 能够模拟和预测不同条件 下系统关键变量的状态
, 其与生态承载力评价方
法的结合能有效解决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分析等 [17-18 ] . 但目前该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并且在三峡 问题 库区的相关研究中也鲜见报道. 为此, 该研究在已有 [19-21 ] 研究成果 通过整合系统仿真模拟和生 基础上, 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 开展三峡库区生态承载力的 分区、 分期、 分级评价, 以期为三峡库区水环境科学管 理决策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三峡库区控制单元的划分
渝、 鄂三省 ( 市 ) 结 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中上游川、 8 3 合部, 是我国的特大型水库, 总库容 393 × 10 m ; 流 4 2 湖北省的 26 个县 域面积 5. 7 × 10 km , 涉及重庆市、 ( 区) . 三峡库区跨越川、 鄂中低山峡谷和川东平行岭 谷低山丘陵地区, 北邻大巴山, 南依云贵高原, 总体处 于大巴山断褶带、 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 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 三峡库区内江河纵横、 水系发 达, 仅重庆市境内流域面积大于 1 000 km 的河流就 有 36 条. 嘉陵江和乌江是三峡库区最大的 2 条支 流, 香溪河是湖北省境内三峡库区的最大支流 . 由于三峡库区内的自然环境、 人类干扰特征均有 差异, 使得不同区域各时期生态承载力状况及其发展 演变各不相同, 需要根据控制单元特性进行分区评 , 估 以为针对性管理方案的制订提供支撑 . 该研究根 22] — —长 据文献[ 将三峡库区划分为 5 个控制单元— 澎溪河开县控制单 江嘉陵江重庆市辖区控制单元、 元、 长江云阳县巫山县控制单元、 长江涪陵区万州区 控制单元以及长江恩施州宜昌市控制单元 ( 见图 1 ) . 1. 2 三峡库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23-24 ] , 目前普遍认为 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
. 如 静态 分 析 到 动 态 模 拟 与 预 测 的 发 展 过 程 [10 ] Rajarama 等 分析了如何通过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来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 Guyondet 等 应用物 理化学模型, 结合动态能量研究, 对沿海贝类养殖区
[12 ] 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估核算; Nama 等 从生态能量 角度对韩国西南海岸小岛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 . [11 ]
然而, 上述研究在反映生态承载力的时间动态性方面 略显不足, 主要集中于单次或多次瞬时时段的评价且 存在生态偏向性, 无法反映其随时段的连续变化特 征; 另外, 对研究区域空间差异性的关注不够 , 大多将 研究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分析 , 而忽视了区 域内或区域间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约束特征的差异 ;
[13-14 ]
对人机交互式调控和评判的灵活性考虑不足 , 无法适 应多情景管理方案下的评价因子量化和评价需求 . 由于静态研究方法无法反映生态承载力随时间的变
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 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 能力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
第2页/共9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