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中的大内、坤泽十里城最新消息、罗城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多样性:1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3
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窿顶;4 窑洞5 今山西北部、陕西北部“井干”式建筑;6
木架构承重的建筑,适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数千年来,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官署、佛寺、道观、祠庙等都普遍采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木架建筑的优势: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施工速度快
便于修缮、搬迁&&
由于木架建筑所具有的上述优势,也由于古代社会对建筑的需求没有质的飞跃,木材尚能继续供应,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价值观)以及没有强有力的外来因素的冲击,因此木架建筑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然牢牢的占据着我国建筑的主流地位。
根本性的缺陷:
首先,木材越来越稀少。明永乐时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清代营造宫殿木料主要来自东北。森林的大量砍伐、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木架结构失去了发展的前提。
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建筑物易受两种破坏:
脆性破坏(石材、砖材)建筑中最忌讳的破坏。
延性破坏(钢筋木材)
二 木架构的特色
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结构与抬梁式结构两种。
穿斗式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柱子连接紧密、空间较小
两种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穿斗式木架构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架构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都混合使用这二者。
屋檐大的目的是遮阳防雨。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檐下斗栱因其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民用建筑中无斗栱结构,只适用于宫殿、部分宗教。
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额枋(宋称阑额)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柱角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
斗栱:明朝以后成为划分等级区别的一种重要标志。
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
增加栱和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一层华栱或昂,斗栱即多出一跳,
在中国古代越是重要的建筑屋顶与台基的比例占的越大,而没有地位的民用建筑则中段柱裂部分越大,柱子与门窗的图案成为建筑立面外观上最重要的元素。
三 单体建筑的构成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1、“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单座建筑最常见的平面是由3、5、7、9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
2、“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也就是不同贴面装饰,直接裸露建筑物的结构实体。除了最高等级的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重华丽的气氛,构作天花板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的暴露梁架、斗栱、柱子等全部木架构部件。这种暴露都是无保留的暴露正好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结构美,尤其是歇山顶、攒尖顶的木架构,其屋顶内部结构是非常丰富多姿的。暴露结构还对保护木构架有利,一则可改善木材的通风条件,二则便于发现受害、受损的情况,及时加以修缮。
3、“有机”
4、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中西方文化差距:
中国建筑&&&
房间横向排列&&&&
入口在长边显示世俗性
西方建筑&&&
房间纵向排列&&&&
入口在短边进深长有神秘性,多为宗教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是没有独立的立面设计的,也就是说建筑物的外观必须和它的平面、结构同时考虑。
四 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的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例如北方的住宅有开阔的前院,南方庭院做得很小,想象的称之为“天井”。
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在中国古代,当一座大建筑群的功能多样、内容复杂时,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但其基本单元仍是各种形式的庭院。
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向都做对称布置,常用语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理智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社稷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等。
五 建筑与环境
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类似赖特的有机建筑的理论,(流水别墅)。
中国国代建筑师处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主要有哪些方法?
(1)&善择基址&
历代风水师的职业活动就是这个
(2)&因地制宜&
唐代柳宗元在论述景观建筑时提出了“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主张,(3)&就是提倡因地制宜、节省人力、保存自然天趣。
(4)&整治环境&
尽人事,(5)&听天命,(6)&因地制宜&
人们对环境不(7)&是完全被动的因顺,而(8)&要做适当加工。
(9)&心理补偿&
除了上述环境整治外,(10)&还采用文学的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这一雅一俗的两种举措,(11)&都是为了心理平衡的需求。&&&&
“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从两汉到明清吃呢个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它以阴阳、五行、八卦、“气”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以罗盘为操作工具,以之进行建筑选址,并参与建筑布局工作。应背山面水向阳、气势环保、卉物风貌的优势等;
风水的目的?
通过对环境的处理,达到人、自然、三者合一的和谐统一,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美好追求,并无神秘之处。风水在古代特定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许多实绩,今天仍可作为历史经验供我们借鉴;而它所依据的理论和手段则早已失去现实意义,即使合乎科学原理的成分,也因远远落后于现代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规划学和建筑学而无须再去应用
六&& 建筑类型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建筑是先民们为谋求基本生存空间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
(1)居住建筑&&
在所有建筑中占的数量最多。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建筑设施
(3)礼制建筑&&
以天地、鬼神为崇拜核心而设立的祭祀性建筑,是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被历朝统治者所重视,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
(4)宗教建筑&&&
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基督教堂、摩尼教(明教)寺庙等。伊斯兰教、清真教、洛阳白马寺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景观台供观测天文、气象之用(早期称灵台)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牌坊、华表谤木等。
(10) 防御建筑
七& 工官制度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周至汗“司空”汉代以后,司空成了一个不做实际工作的高位空衔,代之而起的是“将作”。秦只西汉,称“将作少府”,东汉以后称“将作大将”,唐宋则称“将作监”。大将和间的副手则称为“少将”、“
隋代开始设立“工部”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山泽、舟车、仪仗、军械等各种工务,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广泛得多。明清两朝在工部设营缮司,清康熙以后,设“内工部”(后改称营造司),承担着清代特有的大规模行宫和苑囿的建造。
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制。
历史上的工官:
隋代的宇文恺、宋代李诫、明代的蒯祥、
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在工官掌管下建造的管式建筑: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的差别性。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史前社会、封建社会、专制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专制社会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
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的岩洞
巢居也可能是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穴居。
代表性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蓝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仰韶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
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在龙山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筑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商朝的通话子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
在商朝,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
中国文明的发韧期
西周 1.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2.以周公营洛邑为代表,建造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3.
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4.
西周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岐山凤雏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屋顶以采用瓦。5.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制瓦技术是从陶器制作发展而来的。从陕西扶风召陈遗址发现瓦的数量就较多了。在两处遗址中还出现了铺地方砖。在凤雏发现在夯土墙或土坯墙上用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表面平整光洁。6.
周瓦(盖瓦和仰瓦)
公元前770-前476年。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鲁班就是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2.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
公关前221秦国经10年战争,终于攻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楚的&
,魏的大梁,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特别开放,战国商业特别繁荣(吕不韦)
这三处的大量高台,说明战国时高台宫室仍很盛行。秦公元前221-前206年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秦始皇陵、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
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特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东至黄河,西至&
、南至南山、北至九 ,都是咸阳范围。
长城起源于战国时诸侯间相互攻占自卫。现在所留砖筑长城系明代遗物。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根据当时的画像砖、画像石、明器陶屋等间接资料,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木结构已经形成。作为中国古代木架构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其结构作用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而用向外挑出的斗拱承托屋檐,使屋檐伸出到足够的深度。当时以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
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 石墓 2.
置于地面的石建筑,主要也是贵族、官僚的墓阙、墓祠、墓表以及石兽、石碑等遗物。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这些雕刻精美的石建筑,是汉代石刻的代表。石阙除用于墓前外,还用于祠庙前,或作为表之用而建于里门之前,全国现存石阙近30处,四川渝两地就有20余处。
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建筑的分类)&
长乐宫、未央宫、西郊的建章宫
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
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可以说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由于佛教的闯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经魏、晋到南北朝,北魏建都平城,开凿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
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佛,仍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为辅,置于塔后。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这就是为什么原本于印度本土的佛教建筑如出一辙的中国佛寺最终变得与中国人的住宅建筑格局十分相像的主要原因
佛塔是为埋葬舍利(释迦穆尼遗骨)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除墓塔以外,还发展了石塔和砖塔,北魏时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嵩越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密檐式塔与楼阁式木塔不同,高塔形佛殿(“精舍”)单层塔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窟洞型佛寺。最早是在新疆,如3世纪起开凿的库车附近的克孜尔石窟,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
佛塔的类别:木塔 阁楼寺
&&&&&&&&&&&
石塔 密檐式
&&&&&&&&&&&
论述题: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在印度称支提窟,即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中支撑窟顶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这种窟在大同云冈石窟较普遍;三是僧院型,这种石窟数量少,敦煌第285窟即属此类。
(隋.唐至宋)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隋:581---618
(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着二座城都被唐朝所继承,进一步充实发展而成为东西二京,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优点:减轻桥的自重;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使得整个桥的造型通灵剔透,美观。
唐:618---907
&唐代建筑主要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不仅影响渤海国城(今市),而且还影响了日本平城京(今市);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楼阁式砖塔系由楼阁式木塔演变而。楼阁式代表作(西安大雁塔)、密檐式代表作(西安小雁塔)、单层式代表作(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斗拱的结构职能极其鲜明,华拱是挑出的悬臂梁,昂是挑出的斜梁,都负有承托屋檐的责任;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长安宫殿出土的(琉璃瓦)以绿色居多,黄色、蓝色次之。
五代:907---960
&在建筑上五代时期主要是继承(唐代)传统,石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的(闸口白塔)与(灵隐寺双石塔),北宋出(喻皓)著有木经
宋:960—1279
&两宋建筑的主要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建筑的主要特点:(1)砖以普遍用于居民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更加广泛。(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都有许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园,园林风格趋于(建筑物增多)用石增多,假山追求奇峰阴洞(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明代后期建筑特点、成批建造,加速施工进度,但使建筑形象趋于单调,
(明代的家具)是闻名于世界的。东南亚地区生产的(花梨、紫檀)等优良木材不断输入中国,当时家具产地以(苏州)最著名。苏州的明代家具特点:体形秀美简洁,雕饰线脚不多,构件断面细小多做圆形(&
卯)严密坚牢,能与造型和谐统一,油漆能发挥木材本身的纹理和色泽的美丽,直到清乾隆时广州家具兴起为止,这种明式家具一直是我国家具的代表,
(风水术)到明代已经达到极盛时期,
清1644---1912
清朝建筑因沿袭明代传统发展如下:(1)园林达到极盛期;扩建明代所遗西苑三海(北海,中南海,珠海)康熙所建的(畅春园)承德修建的(避暑山庄)(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顺治二年开始建造的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既是达赖喇嘛的宫殿,又是一所巨大的佛寺;(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采;(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雍正十二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一书,列举了二十七种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石作、瓦作、铜作、画作、雕銮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做了规定,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和预算是由“样式房”和“算房”承担,画纸称“画样”模型称“烫样”工程说明书称“工程做法”雷氏家族在样式房人称“样式雷”;(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清代初期对(玻璃)使门窗格子的式样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那种繁密的方格子、长格子窗一变而为疏朗明亮的种种窗式。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制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民区);商业、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全城实行宵禁
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里坊制城市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北宋)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
城,是保护国主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道路两侧种植的植物:北方以槐榆为多,南方则柳、槐并用。
我国古代都城规模宏大,面积与人口都居世界前列,其中唐长安城占地84平方公里,占第一位;北魏洛阳约73平方公里,元大都约50平方公里;明清北京约60平方公里。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的地域选择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向(由关中和中原向沿海方向发展),其原因是经济重心的东移。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第三类是在旧城基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时,长安的建设达到极盛时期,汉长安城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
五大古都是(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来杭州、安阳
隋大兴城的建设是由(高颖)、(宇文恺)二人具体负责的
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洛阳很相似。
为什麽北宋都城规划不同于历朝历代王朝规划的严整与格局?
宋既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因此宋初虽然拓宽了宫城东北隅,但宫城规模仍然很小,城周围仅5里,面积只有唐长安宫城的1/10左右;罗城面积也仅及长安的1/2强。由于它是根据城市各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扩建的,所以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很突出。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最早在此建都的是(辽代)建的(陪都);(金)建都城(中都);元世祖忽必烈采取(郭守敬)的意见,用西山和昌平一带充沛的泉水注入漕渠-----通惠河
元大都城市的中轴线是宫城的中轴线,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胡同以东西向为主,皇城偏于城南,包括(宫城)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御苑),环绕一片广阔的水面而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方式手法迥异。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元末又加瓮城
宫殿、坛庙、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西方古代以其单体建筑的宏伟、电压、豪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那么中古古代这些具有纪念性的建筑物,则以群体布局的空间处理见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历史上的发展趋势?
一规模渐小。汉长安长乐、未央两宫占地分别为6.6及4.6平方公里;唐长安大明宫为3.3平方公里;明北京紫禁城(宫城)仅0.73平方公里。二宫中前朝部分坚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台殿池沼错综布列,富有园林气氛,不似明清宫森严、刻板。
午门、太和殿用重檐庑殿,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用重檐歇山,其余殿宇相应降低级别。
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土红墙面,朱色门窗和青绿彩画之中密布着闪光的金色,再加上黄、绿、蓝等诸色琉璃屋面,使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屋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绚丽璀璨、光彩夺目。在中国古代,实用色彩也有等级限制,朱、黄最高贵,用于帝王、贵族的宫室;青、绿次之,百宫第宅可用;黑、灰最下,庶民庐舍只用这类色调。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时对人们向自然、神灵、鬼魂、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意向的活动仪式的通称,它的出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坛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祭祀自然神。第二类是祭祀祖先。第三类先贤祠庙。
太庙是宗法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标志,历代朝廷都极重视,至祭很勤。为了平日尽礼,视死如生,唐代以后还衍化为在宫中设殿供奉祖先神主,明清宫中奉先殿即属此类。
墓葬制中,地面出现高耸的封土,时值春秋战国之际。
秦始皇营骊山陵,大崇坟台。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强。北宋陵台亦属此制。
汉文帝灞陵,依山为陵,目的为防日后被盗,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
秦始皇陵;最下一级为350米x345米,三级总高46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由于风雨侵蚀,轮廓已不甚明显。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在拉萨市约2.5公里的布达拉(普陀)山上,是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清顺治二年(1645年),由五世达赖重建,主要工程历时约50年,以后陆续又有增建,前后达300年之久。上部中央的红宫是书馆、仓库、历代达赖喇嘛的住所,位置较红宫稍低,装饰十分华丽。红宫附近又设有佛像及佛具制造所、印经院、马厩、守卫室、监狱和喇嘛住宅等。
布达拉宫拔地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合为一体,气势十分雄伟。但却在体量上、位置上和色彩上强调红宫与其他建筑的鲜明对比,仍然达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宫内尚绘有许多壁画,对研究西藏的历史和艺术都很有价值。
关于中国园林的哲学思想海外学术界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的住宅受儒家思想支配,而园林受道家思想影响。在中国,儒道二学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秦亡以后,道家思想曾两度在汉初及六朝占主导地位,而其他时间都是儒家占主导地位。但是,即使一家占上风时,另一家仍在社会上流行。一般士大夫也往往兼修儒道二学。所以分析造园指导思想不能把二者机械的割裂开来。更重要的是,道家崇尚回归自然,儒家也强调亲和自然,所以儒道二家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并无根本冲突,对风景建设和造园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只有儒家看重的是经世之术,讲究的是治国平天下,而作为个人生活环境要素的造园和风景建设,却是六朝时在道家思想阐发个体精神时得以发展·升华为一种真正艺术品类的。因而也同样推动着隋唐以下各个时期的造园和风景建设,没有这种推动,唐宋明清各代园林和风景名胜的繁荣是不可想象的。儒家的人生追求在于治国平天下,居于江湖山林,那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儒者造园理景的指导思想仍是入世的,和道家出世的思想有所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唐宋以后的园林日趋世俗化,园中充满居住·待客·宴乐·读书·课子·礼拜道佛等世俗生活内容,和日本禅味甚浓的庭园风格迥然各异,其根本原因就在日本庭院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而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园林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多。
明朝的帝苑比之唐宋,其数量与规模可说是微不足道。入清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清帝苑囿之盛可使汉上林苑·唐御苑·宋艮岳都相形见拙。自从康熙平定国内反抗,政局较为稳定之后,就开始建造离宫苑园,从北京香山行宫·静明园·畅春园到承德避暑山庄,工程迭起。雍正登位后,将他做皇子时的“赐园”圆明园大事扩建,成为他理政和居住之所,当时面积约3000亩,乾隆时扩建至5000余亩。乾隆时清代园林兴作的极盛期,醉心游乐的弘历曾6次巡游江南,并将各地名园胜景仿制于北京和承德避暑山庄,又在圆明园东侧建成春·绮春两园,其中长春园还有一区欧洲式园林,内有巴洛克式宫殿·喷泉和规则式植物布置。
填空:清代帝苑的内涵一般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清代苑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
目前江南所保存的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多,扬州其次,其他城市已较为稀少。
&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一)园林布局a主题多样b隔而不塞c欲扬先抑d曲折萦回e尺度得当f余意不尽g远借邻借(二)水面处理;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聚则水面开阔,有江湖烟波之趣;分则曲折萦回,可起溪涧探幽之兴。小池则宜用浅岸。一般在建筑物下或平台前用直岸,而山下路旁,则以曲岸为妙。桥宜架于池一侧或一隅,使水面划分有主有从。桥的高度更应与池面相称,曲桥低栏是最适合的办法。(三)叠山置石;1要有高水平的设计2要有高记忆的匠人3要有好石料,体块大,褶皱多,形象好。仅苏州环山庄湖石假山、常熟燕园黄石假山、苏州藕园黄石假山等少数几处而已。前二例为清中叶叠山名手戈裕良的杰作。
中国中国营造活动的观念形态受到哪些影响?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二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三阴阳有序的环境观四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
(一)内向性(二)尚祖制(三)中庸中庸、中和,即在对立的两种选择中妥善把握,反对固执一端,反对失于偏颇。
由于道器相分和重道轻器,操作性越强的层次,知识阶层参与的越少,记录和流传下来的也越少,早期的技艺不少已经泯灭,我们必须对古人留下的可见的建筑成果深入分析于归纳,并与有关文献相互印证,才可以发现中国建筑匠师的杰出技巧与东方式的智慧。
. 四合院平面.
2. 元大都平面.
三. 填空题   (1*30共3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楼阁建筑是( ), 建于( )年.
2.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楼阁塔是(), 建于(        )年,外观为(  )层,内部为(   )层.内部结构之间使用(       ).
3.南禅寺建于(    )年,佛光寺建于(    )年,独乐寺山门建于(    )年.
4.我国太和殿、祈年殿等建筑一般高(    )米,体现了(    )之形及 (   )之势。
5.唐长安市区东北角兴庆宫内的主要楼阁分别为(      )和(       )。
6.宋与唐长安相比,突破了城市固定的(     )制,封闭的(     )制及限制居民夜间活动的(      )制。在()和()上改变了唐代以前城市的(        )和(        )。
7.宋代建筑主分为(       )式和(       )式。(还有三空忘了,是关于结构做法)
8.梁思成翻译著写的两本古代建筑法式书籍(       )和(        )。
四. 论述体  (15*4共60分)
1. 分别绘出独乐寺观音阁与隆兴寺转轮经藏的剖面和分别说明各自的结构特征。
2. 分别说明“移柱造”与“减柱造”两种做法评述它们在建筑结构中使用的利弊影响并用金、元建筑实力具体说明.
3. 分析说明清代顾严武所写“———————”
4. 分别写出我国古代历史上两篇关于城市规划的著名论著,并分析它们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坤泽十里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