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美好而忧伤的记忆没有书而渴望书的孩子来说,一本美好的书,不正是像()

我是中学生,老师让我们给同学推荐好的著名的书,可是我没时间上网找,作业很多哦。_百度知道
我是中学生,老师让我们给同学推荐好的著名的书,可是我没时间上网找,作业很多哦。
只要上网查。不需要你自己写,附带此书的全面赏析希望大家给我推荐一本,给我复制过来
(如四大名著这种大家都知道的书要偏一点,就不要介绍了,给你个参考)
提问者采纳
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
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截止到1995年5月,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哲学加侦探;,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
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罗素等人,本身就极具魅力,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不在逻辑学,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生态学,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作者,却一再出现,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大多数人的看法&quot,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永远&quot,这不正是哲学&quot、笛卡儿,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成为最热门的卖点,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批判的,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它也就代表了&quot,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全书虽非学术性著作;善&quot。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在一本小说里;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quot,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不过;;与&quot。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爱好智慧&quot,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最古典的要义吗,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这是一本小说。由一个毫无知名度的北欧高中教师所写作的这本西方哲学史;真&quot,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的事物上,该书德文版的销售已达120万册的天文数字:
是谁的哲学史
这真是一本出版商梦寐以求的书、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数学或语言学。
在这本书里,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
这本书的流行有其重要性,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宽容。——哲学教授 傅佩荣
《苏菲的世界》可以当做哲学启蒙书来阅读、女性主义;s world)》以小说的形式、迷信和惯例: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  各界评论  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最优秀作品奖&quot、比较宗教。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
评论家认为。它的小说部分,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在小说结尾。可以说是一本集&quot、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摩尔、美善和道德,正因为其大众化、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
《苏菲的世界(Sophie&#39。这或许是本书广受欢迎的原因吧、知识,但是从来不去留意&quot,那么注定会陷于心灵封闭与终结;,根本连提都不提。
&quot。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quot、弗洛伊德,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教了我们些什么。——《德意志星期日汇报》
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知名作家 南方朔
长评。这本书的成功;美&quot。现在,再加上宇宙观,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来看,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爱智&quot,以及亚里士多德。——美国《新闻周刊》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卓尔不群;去除偏见,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同时有多年担任哲学教师的经历,引人入胜;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
坦白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quot、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它让人更加心胸开阔。因此,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我们需要哲学家,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当然,《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让哲学走出阴暗的象牙塔。有些话题。——著名作家与评论家 马德兰·蓝格尔
哲学不是万灵丹,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加幻想。
因此、永远&quot,打破了学术话题不受欢迎的传统。
1994年获&quot,很明显,到底这些饱学之士。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quot,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则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东方宗教  介绍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
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一意追求真理,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
提问者评价
感谢大家,给我提供的文章都很好,可是只能选一个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安妮日记 北方文艺出版社
《安妮日记》 就是在这幢楼的阁楼(也有版本说是在森林中河边的小木屋里)上写成的。
“日,我们的许多犹太朋友成群地被带走,盖世太保用运送牲畜的卡车把他们运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营,我们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会被杀害……
“日,我已经到了无所谓生死的临界点,没有我地球照常运转……
“日,这真是一个奇迹,至今我还坚持我的信仰:尽管人们都有
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当安妮故居博物馆馆长汉斯?威斯特拉给记者打开《安妮日记》时,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对盖世太保的恐惧、对躲藏生活的绝望和对世界天真的幻想,一点一滴地汇集成一幅真实而悲惨的历史画卷。
一如其他安妮故事的讲...
卷一成长篇第一章少年初长雄心勃勃已不凡/3 比尔·盖茨绝不能说具有天才级的智商。那种认 为天才代代相传的血统论论调,在盖茨家族中是站 不住脚的。 “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在焚烧的‘火灾’,一 个人所能去做、也必须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在 这场‘火灾’中去抢救点什么东西出来。 “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 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 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 从我身边路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 亿万富翁。”第二章退学哈佛敢为大浪领潮儿/15 盖茨大多数时候都逃课,期末才玩命突击。在 “宏观经济学”的期末考试中,他虽然从未上过一堂 课,却得了99的高分。 但是,举世皆知的是:他退学了。 在学校期间,他做了三件事:...
《朝花夕拾》 《格列佛游记》
《汤姆叔叔的小屋》
《海底两万里》
暂时只能想出来这些了。
《老人与海》。
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本最完美的书——(四)
贪:有很多个层次,比如说,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贪玩等等。还有大贪、中贪、小贪,夹一著好菜里头都包含一个“贪”字!要修到“不贪”,难度何其大也!在佛门,“贪瞋痴”被称为三毒,而贪是三毒之首。(前面所谈及的十善业,其中的“意业清净”就是不贪、不瞋、不痴。)
瞋:(“瞋”亦作“嗔”,广东音“亲”)即愤怒仇恨。被人冤枉、侮辱甚或拳打脚踢时都会产生瞋心。要修到“不瞋”,谈何容易!
痴:是无明愚痴,不明事理,不信因果,痴心妄想,内心失去了智慧。要修到内心产生智慧之光才能“不痴”。
慢:是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胜。
疑:是对佛陀及历代高僧大德所谈及的宇宙人生真理怀疑不相信,认“真”作“假”,以假为真,疑神疑鬼。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欲界有九品,色界有三十六品,无色界亦有三十六品。在此也不详谈。
见惑有时称为“五利使”,利有猛或锐利之意,使有驱使之意。即这五种东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有很猛而锐利的力量,驱使一个人流转三界、轮回于六道之中。而当一个人明白了正确的道理后,那些错误的见解就会很快的去除。但相对而言,在“五见”之中,比较难去除的就是“身见”。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执着这个身体就是自己。其实“人壳”是假的,猪壳、牛壳、羊壳等等都是假的,这些统统都是受报之身。因为有因果律的存在,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而那些“壳”就是来受报的,幸与不幸都是自己一手做成的。真正的主人其实是灵体(或称之为“心”),而非身体。连身体都是假的,那身外之物更加是假的,何必执着世间上形形色色的一切呢?当一个人修行达到某个水平后,“无明”就会慢慢减少,甚至于消失,你内在的佛性就会显现,到时候你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我”。要将“真我”从“假我”中分离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人们之所以认假作真,就是因为有“无明”在那里兴风作浪。
思惑有时称为“五钝使”,钝有慢与迟钝的意思,当“贪瞋痴慢疑”渗入一个人的思想后,由于这些东西很细微,就不易被发觉。比如说一个人在痴心妄想是时,他并不觉得自己在痴心妄想,一个人显现出种种贪念或愤怒发脾气时,很多时都是不自觉的。就算他明白了正确的道理后,要想去除这些贪瞋痴慢疑,难度仍然极大,因为它们很迟钝,就是喜欢留在那里不走,要想它们离开,过程非常缓慢,必须要经过修行这个阶段。它们就是有这样的力量,能令众生在漫长的时间里,轮回于六道之中,令众生不易跳出三界之外。
从见思惑可以演变出很多世俗人的劣根性。比如说,往往喜欢抬高自己,批评别人,对事情未深入了解之前,便论长论短,说他人坏话,见到他人获得好处,便产生嫉妒之心,见到他人不幸,不但没有同情心,还开心欢喜,甚或落井下石。到处揭发他人的私隐,用尖刻的讽刺而使他人难堪,自己便洋洋自得。
其实这等人,不明白人类都是一体,他打击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而当一个人往自己清净的佛性回返时,学习以广阔的容量去宽恕别人,就是学习去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给别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量大才能福大,提升自己才能摆脱轮回的缠绕。因此我们应当发愿,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宽恕那些曾经伤害、欺骗、侮辱、藐视、妒忌或诽谤我的人。去仇恨或怨恨一个人是没有立足点的,“仇恨”依附在那里呢?身体吗?但身体终将要土归于土而腐化或火化,那仇恨又在哪里呢?身体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般的虚幻,执着身体是“我”一无是处!如果说仇恨依附在“心”中,那“心”又是什么呢?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能把握得到吗?
过去的“心”已经过去了,你能得到吗?未来的“心”是将来的事,还没有到,根本就不存在。而现在的“心”则是刹那变化不定,刹那不住,觅“心”了不可得,你又能找得到吗?既然找不到“心”,那么所谓依附在“心”中的仇恨或怨恨不就是虚幻的吗?!哪里有什么伤害、欺骗、侮辱、藐视、妒忌、诽谤等等的东西呢?那纯粹是因为你去分别、执着、妄想而产生出来的幻象,你若执着如此狭小的心量,除了带给自己痛苦与烦恼外,你还能得到一些什么呢?扩阔自己的心量,乃至心包虚空,如此才能与宇宙合体,“自我”或“小我”就消失了,那时候“无我”或“真我”的境界就现出来了。
一般人必有“贪瞋痴慢疑见”(‘见’即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人性渣滓,他们是无法想象没有这些人性渣滓之后的境界。对世俗人而言,这种“无心”、“无我”的境界深不可测,达到这种境界的修行人,他们自身的小宇宙就融入大宇宙之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生无所住心(见《金刚经》)。随之而来的副产品就是身体放射强烈的白光或金光(这种从修道者身上所放射的白光过金光,普通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得到的,最低限度都要修道有初级天眼才能看得到),体内晶莹清澈而得大自在。得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等人体特异功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要断除见思惑,但和谈容易!故小乘人就是将全部的精力与时间集中在修道上,不接触或很少接触其他众生,如此功力较快提升,修成罗汉或辟支佛后,就一身自在,烦恼断尽,能知过去未来,得种种神通。这种境界,绝非那些闲着没事做就打麻将、赌马、买彩票、吃喝玩乐的凡夫俗子所能了解。
(大乘菩萨与小乘圣者在修行路上所用的方法有点不同,小乘胜者集中力量已断除“贪瞋痴慢疑见”,大乘菩萨则用转“识”成“智”的方法,讲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转为“成所作智”,将第六识——意识——转为“妙观察智”,将第七识——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将第八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第六识与第七识在“因”上转,而前五识与第八识在“果”上圆。第六识主要是在“分别”,第七识主要是在“执着”,故若能破除分别、执着,就可以转识成智,其间功夫深浅又分成52各阶段,在此就不多谈了,目的也只是在扩阔读者们的眼界,而当一个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这种转识成智就比在地球上容易多了。)
这些小乘圣者修成功后,就回小向大,即从小乘回过头来转向大乘,踏上普度众生之路。这虽也是成佛的一条路径,但却是难行道。要修到自己的内心没有一点贪念、愤怒仇恨心、痴心妄想、傲慢偏见、疑神疑鬼,你能想像个中的难度吗?要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一般普罗大众是无法做得到的,所以历代高僧大德就极力提倡念佛法门,无须断尽见思惑,可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到西方净土后,就算是下品下生,在阿弥陀佛无比的威神力加持下,可达八地菩萨的能力,证得无生法忍(无一法生,无一法灭,于一且法无不通达,不为顺逆境所转,安忍于不动心的境界。对于下品的众生来说,之所以有这样的智慧、神通与能力,那全是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加持下才能得到。这有点类似于喇嘛尊者的情形,他之所以能获得九小时的禅定三昧,那全是他老师的加持下才能得到,详见第二篇文章《迷信?》。)其神通与自在远远超过小乘圣者的阿罗汉与辟支佛,这是何等的殊胜啊?!
在西方极乐世界有最好的老师,最佳的环境(美好到你无法想象),最长的寿命,最漂亮健康的身体,金光四射,充满法喜自在,智慧自然涌现,何愁不能了悟那些大乘经典;何愁不能断见思惑、断尘沙惑、断无明惑;何愁不能转识成智;何愁不能开悟呢?将来再回到婆婆世界广度众生,永不退转,永不迷失,这样的一条成佛之路,比那些难行道优越太多太多了!(尘沙惑是指二乘人‘缘觉与声闻’未能通达如尘沙之数这么多的度众生的法门。“尘沙或”又名“所知障”。无明或是指障碍通往中道实相之理的种种无知。这里又涉及到什么是“中道实相”,这是比较深入一层的佛学知识,在此就不多谈了。反正当一个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短暂的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是专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吧!)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净空老法师如何将净土宗传到美国。以下是老法师的自述:
&&&&“我在二十年前到美国弘法,美国那个时候没有净土宗,也没有人敢讲净土,因为学净土会被人耻笑。美国的禅风很盛,密宗很盛,所以是禅与密的天下。我们台湾许多法师到美国后也要讲禅,也要念咒,不敢念佛,念佛怕被人家笑。在这个环境里,李炳南老师嘱咐我,一定要把净土宗传到美国去!那么我看看那个环境,怎么个传法呢?幸亏过去我学过不少经论,讲经说法的次数也不少。故到了美国后我也讲禅,讲《金刚经》,讲《六祖坛经》,讲《永嘉禅宗集》。口头禅我比他们还高一等,他们讲不过我。我也讲密,我学佛的第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李老师是第二个老师。章嘉大师是密宗大德,是我们中国边疆四大喇嘛之一。我跟大师很有缘,亲近了他三年,所以密宗的东西我非常熟悉,骗不了我。
所以我就在美国那边到处讲禅讲密,而他们听起来也觉得蛮有道理,提出一些问题都没有把我难倒,哪些问题等于考试。我在洛杉矶讲经一天九小时,是站在讲台上讲的,他们则在下面坐着听,他们连续问了三天,没有把我问倒,这下子他们服了,没话说了。然后我就把阿弥陀佛端出来,端出来后他们不敢讲话。因为你懂的我也懂,而我懂的,你却不懂呢!那一年真巧,我讲《弥陀经疏钞》,是第二次,讲得很圆满且有录音,录音带带到美国,总共有三百三十五合,统统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一看,呆住了。天天讲都要讲足一年,这怎么讲的?他们就知道里头大有学问,一句话都不敢说了。就这样,净土宗在美国才能顺利推展,相当不容易啊!”
将净土宗打入美国“市场',与禅宗及密宗形成鼎足三立之势,这全是净空老法师的功劳啊!
唯有阿弥陀佛才是我们究竟归依处,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故乡!
&&&&&&&&&&&&&&&&&&&&&&&&超&&&&&&&&&
严格来说,佛教是教育而非宗教,佛教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教化九法界众生的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净空法师语),希望众生明白自己周围生活环境的宇宙人生真理。有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后,才能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修行。如此逐步提升自己的层次,达到某个高水平的境界后,就会获得一些不求自得的副产品,那就是金光闪闪,神通显现。但佛门并不强调这些东西,恐怕世人本末倒置,以追求神通为目的,而忽略真正修持的目的——彻底的解脱,达到成佛的境界。
一个人如果未曾接触过佛法(佛法难闻),他通常对生命真相漠不关心,且会有三个重大错误的观点:(1)认为人死后什么也没有,六道轮回只是佛教编织出来的虚假故事,目的在劝人为善;(2)宰杀动物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动物是给人吃的;(3)认为因果律是不可靠甚或是多余的,因为他们眼看社会上一些好人得不到好报而坏人却在享受人生。因而思想上偏向于一切事情都是偶然而非必然。就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观念,因而觉得累积善行功德是没有用的,修行更没有这个必要。结果就是趋向于享受人生,为名为利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肆意欺骗,以为金钱才是最重要的。尤有甚者,谋财害命,为钱而杀人放火,在社会上亦时有所闻,令人痛心疾首!由此亦可看出教育的重要性。
学识有两种,世间学识与出世间学识。文学、历史、经济、政治、数学、物理学、化学及种种高低水平的技术等等是世间学识。出世间学识则涉及命运、因缘果报律、六道轮回、十法界、对无形宇宙的存在及其认识、超度、解脱方法、对种种修行的认识等等。可以这么说,出世间学识是佛法的重点。一位拥有世间学识的人,他可能有几个博士的头衔,是专家学者或是大学教授,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受人尊重。但不管他拥有多少知识,那仍只是世间的知识,是无法使他得到解脱的。世间的学识很多时会令一个人留连于世俗目标的追求上:积聚财富、追求享乐、取得地位、紧抓权力、渴望名誉、寻求赞美。从佛教的角度看,这些都是一团的“无明”,世人很快地被束缚住了。他们没有能力抗拒,因为这些东西是如此的甘美!不然怎会有大官被枪毙,中国首富被判无期徒刑?你能说他们没有学识吗?他们的学识比一般人的要超出很多,但非常可惜,那些只是世间学识。拥有大量世间学识而不懂得守住正心正念,很多时都会堕一个人入无底深渊,这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位高僧曾经这样开示过:“人们在拥挤的窄路上,要使自己立高台,衣锦还乡,仍然要籍着名与利,才能独步高耸的人生舞台。世人尊敬的是名与利啊!因而,世人于世,就以名与利为其目标的,将自己局限于这个有限的目标之中,成为最可悲的是俗人。”刘邦在打败项羽后做了皇帝,他曾拍拍大腿说:“原来当皇帝是这么过瘾的!”如此甘美,如此赏心悦目,如此随顺己意,没有佛门的定力,世人又怎能抗拒这些俗世的诱惑呢?一个看穿了俗世的诱惑的人,才有资格做一个灵性的富翁,你是一个灵性的富翁,才能够教导别人,获得成就。而佛陀就是一位灵性富翁,他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曾经教导我们说,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全都是毒,它们是危险的陷阱,你若随顺世间,身陷其中,就难以自拔,必堕落到三恶道中去。
世俗人很多时都会在欢场中打滚,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理、人生的意义与目标的人,都很高兴的沉迷于滚滚红尘之中,追求世俗的欢乐。但欢乐后的寂寞、失落、与无奈,将会令世俗人再去追寻第二天的欢乐,反复循环,整天盲目地在欲望中打滚,心中失去了圆融,失去了和谐,直到人生最后的一刻,成为世俗陷阱的牺牲品。一位泰国高僧阿姜查大师曾经这样说过:“这就是世间法愚弄我们的地方,我们就是这样子的陷入反复循环的行为之中,而不知道自己的可悲。”世人不会明白那些只是感官上的快乐,而非解脱的快乐。感官所感受到的那些短暂片刻麻醉性的快乐与刺激,决不能令我们的“心”得到解脱。快乐过后,贫穷的仍然是贫穷,身体有病的仍然是有病,有问题未解决的,哪些问题仍然留待你去解决,所有痛苦烦恼的东西仍然会留在你的身边,绝不会因为你寻找快乐之后就会消失。而事实上,只有增加而不会减少。所谓快乐与痛苦,其实只不过是一些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因为有人、有物、有事及他们之间的种种关系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内心的情绪,这些东西没有任何实质,它们只是升起与消失。快乐升起,快乐消失;痛苦升起,痛苦消失;烦恼升起,烦恼消失。快乐、痛苦、烦恼、好吃、不好吃等等都只是一些生灭相,它们在你的内心升起,跟着在你的内心消失,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你能够把握得到的。你以前的快乐或好吃的到哪里去了呢?痛苦或不好吃又到哪里去呢?了无所得啊!!!而只是一些生灭相。你所感受到的快乐、痛苦、烦恼、好吃、不好吃等等,很快就会变成“空”。而事实上,“存在”与“空”只是一回事,是一不是二。这一刹那的存在,当你感觉到时,这一刹那就已经消失了,变成空。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你将会感觉到刹那刹那的存在(缘聚则生),跟着刹那刹那的消失(缘散则灭),这就是“空”,空无自性的。而这也就是佛陀明白告知世人的伟大宇宙人生真理——缘生性空,且是当体即空,一切法了不可得。是否能明白个中的道理,就要看你的的悟性如何了。因此在佛门达到高层次的境界后,就会觉得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是生灭同时啊!因而阿姜查大师教导我们:“你必须对你的喜欢和不喜欢,你的痛苦和快乐,两者都放下。须知道,这是佛法的要旨。当苦升起时,我们执着于苦,因此必须真的去受苦。同样地,当快乐来时,我们执着于快乐,结果也经验了快乐。执着于这些感受,会经常让‘自我’和‘小我’的观念,以及‘我们’、‘他们’等种种分别妄想在心中缠绕。呐!这就是一切的始因,把我们卷入那永无休止的轮回之中。”
执着一些生灭相的好坏,就会阻碍我们的心得到解脱,并且蒙蔽我们对佛陀教导的真理的了解。至于什么是解脱的快乐就很难描述,这是要经过艰苦修行达到某个水平之后才能获得的,这是一种清净的快乐,灵气充满,一身自在,法喜无限。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困难或烦恼的问题,内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日日是好日”,这种解脱的清净快乐远远超出世俗人所能想象!但对曾经死亡过而又在此复活的人(通常是在一段短时间内),其中一部分就曾有过解脱快乐的经验。综合他们所说,可作如下简短扼要的叙述:“我看到一大片无尽的光芒,那感受是充满能量、充满宁静、身心舒畅、温馨无比、纯粹的爱、美得无限的巨大世界。与它相比,人生显得毫无重要。我无法以我曾经有过的感绝来描述我所见到的一切。我不能把它比喻为父母的爱,妻子的爱,儿女的爱,甚或男欢女爱达到高潮时的性爱。因为即使这些爱都统统加在一起,还是不能和我从这个光中所得到的爱相比!!!”而一位从修行之中寻回自己的心性(亦叫做佛性或真性)的修道者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你想描述这种从证悟到真性时所产生的喜悦,诚如诸佛菩萨所说的,即使你将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喜悦、快乐和幸福都聚集在一起,还不及你证悟心性时所经验的喜乐的千万分之一!!!”因此说这种解脱的清净快乐是世俗人无法想象的。以下是阿姜查大师另一段精彩开示:
&&&&“人们本着世间的知识,只会寻求感官的享受,再多么聪明,也只是世俗的聪明,不管它是如何令人心动,那也只是世俗的,不论如何快乐,那也只是世俗感官的快乐而已,那并不是解脱的快乐,它不能使你从世间得到自在。来,修习解脱之道吧!依真智而活是不容易的,但只要人真诚的愿意修道和证果,对涅槃心存向往,必定能够坚持和忍耐,忍得是:能知足与安于淡泊,吃得少,睡得少,说的少,依中道而活,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够与世俗了断。”
当一个人习惯了物质享受的时候,什么都是最好的,内心就自然充满欲望,人身上的佛性被几尺后的“欲尘”所埋没,要寻回就更加困难了,真的是难过登天!因此不要以为那些修道者吃白饭甚或不吃人间烟火的傻瓜,骂他们不懂得享受,以为他们是麻木不仁,是白痴,老是在那里念佛念经打坐,不事生产,浪费时间。谁(指一般人)又明个中的道理呢?要得梅花扑鼻香,是要经过一番寒澈骨的啊!他们追求的是世俗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无法体会得到的,那就是解脱的,自由自在的、超然的、充满法喜的永恒的喜悦!
为了“永恒的喜悦”、“绝对的喜悦”而放弃世俗快乐的智者们,他们能一本初衷地知足常乐,绝对肯定“宇宙大道”才是他们这一生努力寻求的目标,对他们而言,整个世界都是灵性修炼的道场,而非感官享受的地方。能由感官所感知的一切东西、事物都是暂短的,你选择那些变化无常、生死迅速的东西做什么?世俗的快乐能长久持续下去吗?男欢女爱、吃喝玩乐等世俗吸引,只不过是短暂的满足感官的需要而已。提升自己的层次,超越世俗的欲望是很有必要,因为在物质的层面里,每一种享乐的背后都隐藏着不同形式的痛苦。沉迷于追逐享乐的人,他要有心理准备,就是要承受快乐过后的反作用(不同形式的痛苦就藏在里头)。故我们因该减少对肉体感官的执着,减少对周围环境物质条件的执着,内在的佛性是无法经由我们的感觉器官觉受得到的,不朽的佛性比最精细的还要精细,科学实验或逻辑推理永远无法显示最高的真理。真正的快乐或喜悦并不依靠感觉器官的作用和它们的感受,在感觉的范畴里,人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因此我们必须要控制自己的感觉器官,欲望和情绪是非常难调伏的,绝不能放任,放任感觉器官去追求享受刺激的人,就好像饮鸩止渴,最后必遭受痛苦的折磨。世俗的人一切痛苦或灾难,皆源于“无知”而来,而因为“无知”就产生了所谓的“自我”,有了“自我”,就产生了欲望贪念,形成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恶性由此而生,而将来所要承受的果报就是痛苦或灾难。故“无知”是悟道的极大障碍,必须严格遵循“戒定慧”的修持才能攻破“无知”这个堡垒,摆脱世俗的缠缚,将拦在我们面前的深层障碍——自我——击退,如此才能超越世俗的层面,令“自我”消声灭迹,届时,“真我”就会显露。寻回这种佛性的过程,我们就称之为修行或修道。当有那么一天,世俗欲望之火在你心中完全熄灭时,就好像喝下了“玉液琼浆”,那股清凉无比的解脱感弥漫全身,到时,你才会明白什么是至高无上的喜悦、至高无上的享受!这条艰辛之路最终能令智者体验得到宇宙人生最高真理的无上境界。但对于那些仅仅是为了好奇,而不是真诚地渴望去实践的人们,是不足以令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生命圈的。(以上这一段,主要是“喇嘛尊者”的开示,见其著作《超越生死的奥秘》。)
世俗人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但他们是不会明白的,不管他们如何享受人生,结局必定是苦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假设某男子有100岁命,他每天吃的比国宴都要丰盛,还要好,每晚都有美女相伴,一大班工人“马仔”任他呼喝,这样的享受可谓一流吧!但当他99岁多,还有两三天的命,躺在病床上等死的时候,他绝对不会觉得那以前美好的一切是一种享受,因为那些已成为过去——空。摆在他眼前的就只有面对死亡的痛苦,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的痛苦。任何一个追求美食美色、物质享受的人,顶多也只是那么几十年,享尽人间福报后,到头总是空(因为要面对死亡),但灵性却大大下降(那些不择手段,以欺诈、杀人、放火等无所不用其极以达到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们,已不是灵性下降的问题,而是下降到地狱道的问题),本从天上界来,却回不了天上界。因为追求地上的,就会失去天上的。在地上(指人间)累积金钱股票房地产,一大堆资粮,但在天上界却累积不到半点资粮,这些人能返回天界吗?人生实无一物可得,一个人死时,跟随他走的,即他能带得去的,就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他这一生所累积的善行功德与所做的恶业,他生前的一切财产都是属于这个地球的,一片树叶都不能带走。因此,带不去的东西,决定不要放在心中挂牵。而能带得去的善行功德,就必须要分秒必争,不能错过。但很可惜,世俗人大都是迷惑颠倒的,绝大部分人的生命都是在患得患失之中度过,到人生最后的一刻才悟到“色即是空”的道理。躺在病床上一下子说头痛,一下子说颈痛,一下子说心脏痛,一下子说屁股痛,无处不痛。他还会觉得他以前天天都吃的鲍鱼火腿炆熊掌,鱼翅花椒炖金钱龟是一种享受吗?他还会觉得金钱很有用吗?他还会觉得美女很可爱吗?由于对死亡毫无认识,吓都会被吓死,而面无人色的就算是吃“龙肉”都没有味道。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是三更梦,九月霜吗?记得有一位美国富翁曾经这样说过:“我很有钱,但我一点都不快乐!”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这里一大盘生意,那里又一大盘生意,盘盘生意都是赚大钱的,你叫那些富翁们如何能放得下啊!结果就只有疲于奔命,成为金钱的奴隶。放不下的原因是他们不明白人生的意义、目的是什么。他们连做梦也想不到,活在这个世界上,原来除了金钱美食美色之外,还有“修道”这么一回事。他们完全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人告诉过他们(佛法难闻)。钱太多,生意太大,反而惹得一身烦恼。就算他们平时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住最好的,玩最好的,这些形体上的快乐只是短暂片刻麻醉性的快乐,而心灵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但由于对“真知”毫无认识,恰好他们的心灵是相当空虚的。他们在表面上看是很风光,实则是巨蟒缠身,难逃厄运!而那些世俗人还在拍他们的马屁,想从中捞点油水。很多很多短暂的物质演员不正是在这地球舞台上时时刻刻上演一些闹剧吗?而一些上了年纪的亿万富豪,他们的棺材不只是否用纯黄金镶钻石做成的,致使他们闻不到一点棺木的香味。老死将至,犹不自知,还沉迷于数字游戏之中,无常一到,真的是:“贫贱富贵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世人沉醉在世俗的温柔乡之中,就相当于小孩子醉心于玩具一样,在生死海中不断浮沉,头出头没,永远无法摆脱轮回的巨大黑暗漩涡,死后落入三恶道的机会就极大,因而需要超度。如果所有的众生都能明白此文所讲的道理,且如法修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根本就没有超度这回事。就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生活环境的宇宙人生真理,才有超度这回事。(以上所说好像是与超度无关,其实那是对“活人的超度”,目的是在唤醒他们本质具足的佛性,从而明白修行的重要性,如此才能避免沉沦苦海!)
首先希望大家有这样一个正确观念,不要等人死了之后去超度他,而是在他临终前尽力给他帮助。下列几点要注意:
&&(1)安慰临终的人,告诉他人死并非死,只是人壳躺下,而人壳是假的,灵体才是主人。
要放下世间的一切,不要有任何的牵挂,任何执着。
&&(3)告诉他马上要以至诚心念阿弥陀佛,不要再留恋这个物质世界,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有说不尽的好处,这世界上的一切无法跟它相比。
&&(4)要有人在他身边帮助他念阿弥陀佛。除念佛外,不要有其他的声音,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不能高谈阔论或唉声叹气。
&&(5)他的家人必须要合作,绝不能痛哭流涕或悲泣,以免临终者的心事被扰乱,不能自主,无法集中心力念佛。而家人最好在他身边一起帮助他念,念佛声必须要柔和一致。
&&(6)告诉他若阿弥陀佛或西方三圣现身来接引时,就要马上跟佛走。但若是其他菩萨或神等现身,则千万不要理会,不能跟他走,要继续以至诚心念佛。
&&(7)断气后八小时之内,助念人员要继续念阿弥陀佛,最好分班念,在这八小时之内不可间断。
&&(8)不要搬动死者的身体,也不能替他清洁换衣服,就让它自然地躺在那里,不要去动他,,所有要做的工作,都必须在八小时之后才好动工。
就第(6)点而言,净空老法师曾经讲诉过这样的一则真人真事:“前年华盛顿地区有位周广大先生,在华府开了个面包店,开了很多年,但不幸得了病,经检查后发现是血癌,在医院住了两三个星期,医生就放弃治疗。他的家人把他带回家,他不是佛教徒,什么教都不信,但人是非常好。他太太很焦急,希望有奇迹出现。在华府有个净宗学会,有一位龚振华居士,他太太开餐厅,经常到周先生的面包店买面包,因此周太太与她很熟,就问她有什么办法,龚太太就叫他先生去看看周广大。龚居士到他家一看,发觉确实没得救,就开导周先生,不要有病会好转的幻想,这个世间苦多乐少,不如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周先生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叫太太、儿女统统都念阿弥陀佛,帮助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了一天一夜,周先生见到了菩萨出现,他告诉龚居士,居士就说:‘如果不是啊弥陀佛来接你,不管是什么菩萨都不要理他,必须要继续专心念阿弥陀佛。’最后念了三天三夜,周先生终于见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从云端里下降来接引他往生,他就跟佛走了。一生没有学过佛法,就临终念了三天三夜,一家人都看到了,华府佛教会还有一些同修助念,人人看到,这是事实。周先生自己说,本来这病很痛苦,自从发心念佛后,也不需要打止痛针,吃止痛药,痛苦就没有了,一直念到佛来就跟佛走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观不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