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生平简介的乡邻林易简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齐白石,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湖南湘潭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
&&&&&&&&&&&&
三百石印富翁齐璜居京华自画像
&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
1896年作&&&&&&&&&&&&&&&&&&&&&&&&
沁园师母五十岁小像& 水墨设色纸本 1901年
&&&&&&&&&&&&
&&&&&&&&&&&&&&
黎夫人像&&纸本设色&1895年作
辽宁省博物馆藏
款识:受降后二年丙戌冬初,儿辈良琨来金陵见予,出此像,谓为谁,问于予。予曰:“尊像乃乃翁少年时所画,为可共患难黎丹之母胡老夫人也。”闻丹(字雨民)有后人,他日相逢可归之。乱离时遗失可感也。八十六岁齐璜白石记。铃印:“阿芝”朱文方印、“白石老人”白文方印、“借山翁”白文方印
&《黎夫人像》是一幅全身肖像画,这也是民间肖像画的一种样式。画家以一种恭敬的心态塑造对象,要求逼真肖似,衣服饰件尽可能豪华,给人一种端庄、华贵之感。从构图和表现手法来看,此作受到清代祖容肖像画的影响,并融入西方素描、色彩等写实技法,人物脸部已有明暗关系的染法,反映了清末人物画创作的一种趋势。
诰命夫人像& 立轴 设色纸本
挑耳图& 水墨设色纸本
1896年&&&&&&
西施浣纱图& 水墨设色
黛玉葬花图&
水墨设色纸本 1900年
&&&&&&&&&&&&
&&&&&&&&&&&&
进酒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98年作
释文:进酒图。戊戌又三月,寄园山人。印鉴:寄老、另一印残
《进酒图》作于齐白石36岁(1898年,戊戌)。画一仙女双手托一酒坛,在空中飘飞。“进酒”这一题材的仕女,在白石作品中不多见。仙女面型和姿态表情同画家早年仕女画相差无几,属于晚清流行的改(琦)、费(晓楼)样式;用羊毫圆势笔法画团状祥云,也不始于齐白石。总之,这一类作品还带有很强的摹仿性,但所画多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这与湘俗、与齐白石早年作品的顾客主要来自民间分不开。款题书学何绍基行书。从27岁到41岁,白石写字专学何字,有时达到几能乱真的地步。“寄园山人”是齐白石早年常用的别号,“寄园”二字,是说他过着飘泊的生活,总是租居、借居、寄居别人的园舍。类似的别号、斋号还有“寄萍”、“寄萍堂”、“借山”、“借山馆”等等。
&&&&&&&&&&&&
&&&&&&&&&&&&
阿弥陀佛& 立轴 设色纸本
1903年作& (890万元,2011年11月北京匡时)
款识:前清癸卯夏,齐璜初过都门道出龙藏寺,见阿弥陀佛像。今经十有八年,此佛犹在心目中,齐璜记。印鉴:白石翁
齐白石的花鸟作品是成立其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并在八大、石涛以来的文人画脱俗的典型指针中找到一条新的视觉意象和精神,他的人物画则可以说是“民间味”意涵的具体呈现。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往往具含著作者丰富的内在意义,并与画者的绘画、生活历程紧密连接。齐白石的人物画多以佛道仙人为主,《阿弥陀佛》是白石老人在龙藏寺观阿弥陀佛像感之,“此佛犹在心目中”,无法割舍所画。整幅佛像,细致工笔,佛的一颦一笑刻画的惟妙惟肖,用色淡雅,大佛凌空微步,脚踏浮云,彷佛在仙境一般,令观者看后顿觉心旷神怡。最妙的是大佛胸中心的“卍”标志,画龙点睛,很具有一种禅意精神。白石老人朴实谦虚、自信自强,使他的作品也体现出刚柔兼济,工书俱佳的特色,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地以经典笔墨意趣传达现代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得益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因此他的画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
&&&&&&&&&&&&
立轴&&&&&&&&&&&&&&&&&&&&&&&&&&&&&&
天官赐福& 立轴
&&&&&&&&&&&&
&&&&&&&&&&&&
福寿双全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06年作
年,40-47岁,齐白石用了八年时间先后五次外出远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这就是大家经常提及的“五出五归”。1906年10月便是齐白石三归之后在余霞峰山脚下的茹家冲买下一所旧房子和二十亩水田,以旧翻新,取名“寄萍堂”。此件作品为齐白石1906年所作,画面中老者面部刻画写实,纹理细致,拱额,寿眉、长须,颜色皆白,象征长寿,表情亲切和蔼,栩栩如生。老者左手持杖,手部细腻,具有阴阳光线变化。竹杖书法用笔,劲挺有力,右手端桃,桃平涂洋红,富有民间气息,绿叶衬托下愈发鲜丽。老者着广袖长袍,衣饰轮廓用战笔写出,沈郁而不凝滞,淡墨渲染,简练而精到。画面右上角一蝙蝠展翅飞翔而至,与老者相呼应,墨线勾勒轮廓,施以赭黄,有“福自天申”之意。人物刻画写实,设色典雅沉静,题跋后有“齐璜”朱印。
&&&&&&&&&&
&&&&&&&&&&&&
1910年作(65万元,2011年11月北京匡时)
齐白石人物画之名,远早于山水画与花鸟画。早年的齐白石曾在寺庙里摹绘木雕神像,后来的创作中又融入了梁楷、陈洪绶等传统文人笔墨语言,丢掉具体的佛像技巧,转而通过抽象的语言参悟佛教的义理,受到广泛欢迎。这一类人物画用笔减而富有意趣、形象简而蕴内涵,稚拙而纯朴、凝练而平和。无论采取何种表现方式,他所传达给世人的始终是一种真实而夸张的天趣,一种纯真的生命力。画作绘一左前侧佛坐像,双臂前屈,背部佝偻,以墨写须眉,发丝的盘结勾曲纤纤毕见;以墨线勾画身体及衣褶,笔墨凝练简约,线条自由率意,以墨色浓淡干湿表现出袍服的质感和衣纹转折的关系。佛的身体藏于宽袍大袖之中,无过多细节点缀,具有圆融的佛法智慧;面部清瘦,双眼圆睁,似有所悟,鼻子隆起,下巴突出,耳垂拉长,作“张口几欲言”之状,既有庄严肃穆的“法相”,又不失幽默诙谐。其笔法粗简尚意,笔笔准确到位,佛唇周围的浓须和硕大的耳环又暗示了他异域的身份。
&&&&&&&&&&&
&&&&&&&红衣罗汉&
立轴&&&&&&&&&&&&&&&&&&&&&&&&&&&&&&&
红衣大士& 立轴 设色纸本 1906年作
&&&&&&&&&&&&&&
&&&&&&&&&&&&
法崇禅师像&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法崇禅师像。有若法崇师者,振锡江左,除结炎汉。太宗长沙清庙栋宇接近云雾晦冥,亦豹文狸女萝薜带山祇见于法眼。窦后依于佛光至请旧居特为新寺。禅师洎翌弘聚。齐璜。印鉴:齐白石印
而法崇禅师乃晋代高僧,开创了长沙的麓山古寺,后唐代李北海将此事载于“麓山寺碑”之中。对于描绘家乡之人,白石老人自然格外用心。此作属白石早年人物作品,笔法风格犹似扬州罗聘之面貌,虽仍较为工致,但已有脱古人窠臼的迹象。书法亦工整而多碑味,当为不可多得的精心之作。
&&&&&&&&&&&&&&
&&&&&&&&&&&&&&
昙捷法师像&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昙捷法师像。宣统三年秋八月读麓山寺碑拟僧像有四为熙甫弟制画幅,惟法禅师像正写头面,直门人黄桃来夺笔续其衣手,各有笔情,知者一笑。兄璜并记。印鉴:齐濒生
白石老人早年,约在25岁时,曾拜一位萧姓画家为师,专学人物画。后人也有记载:“(白石)翁作画,先学宋明诸家,擅工笔,清湘、瘿瓢、青藤得其精髓。晚乃独处匠心,用笔泼墨淋漓,气韶雄逸。”其中人物画则得益于黄慎为最。当时的白石倾心扬州八怪,犹喜黄慎和金农,每得黄画必悬于壁上,推敲数日,默记于胸,可见他对其画风的痴迷,完全反映在自己的画作上,并感到受到他们之间的影响。黄慎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早年师上官周,多作工笔,中年以后变为粗笔写意,以人物见长。此图取法黄慎,但已见参以冬心的笔墨轨迹,表现在用笔上,颇见粗旷,参以颤笔,衣服表现浓淡相间。人物线条已从单纯学黄的繁线,转化为吸收金冬心以后非常简练的用线造型。从题材而言,佛教主题的绘画几乎贯穿了白石老人的一生,此作虽然是佛学人物的肖像画,但从题材来划分也是老人早年同类作品中精心为之的妙迹。
&&&&&&&&&&&&&&
&&&&&&&&&&&&
临黄慎人物& 立轴 水墨纸本
释文:此黄慎之本,画赠莲花山长,甲寅三月中,濒生。印鉴:齐璜
齐白石的人物画是乡村趣味的呈现,这几乎被传统文人画家视之为小道、旁门的题材,却让齐白石端上了文人雅趣的台面。从齐白石早期人物画的绘画表现上观察,其早期作品的线条、章法、题材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清代末期几位人物画家的影响,此作正是临摹黄慎的典型作品。纵观全画,用笔迅疾顿挫,线条硬折,浓淡相间,潇洒有致。从研究齐白石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此幅画作的用笔已初露其日后“一笔尽铅华”书法笔意的锋芒,极具学术意义。
&&&&&&&&&&&&&&
&&&&&&&&&&&&
观音像& 立轴 庚申(1920年)作
古今写意人物画,有能似而不求似者,有不能似也不求似者,齐白石无疑当属前者,他不同于那种玩笔墨游戏的画家。他画过肖像,有写实的功夫垫底,把握特征能力很强,又注意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因此他笔下人物总是有较多面目,神情姿态亦较丰富、鲜活。用笔随意、不拘格法、朴拙老辣、简约直率,略于写形体貌却精于传神达意,同时幽默天真,饱含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意趣,这可谓是齐白石大笔写意人物画的基本风格。客谓余画观音大士,何以美丽而慈祥?余曰:须知大士即吾心也。——齐白石
南无观世音菩萨&&&&&&&&&&&&&&&&&&&&&&&&&
&&&&&&&&&&&&&&
&&&&&&&&&&&&
观世音菩萨像& 镜片 设色纸本 1921年作
齐白石的观音画目前传世的仅六、七件之多,多是收藏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中。白石老人怀着极其虔诚之情精心绘制的此件《观音菩萨像》是其佛释画作的精品。画中观音大士手持净瓶立于云端,衣袂飘然,慈眉善目,表情生动,正如白石曾经写道的:“客谓,余画观音大士何以美丽而慈祥?余曰:须知大士即吾心也。尽心力所作的画,怎能不打动人心呢?”
这幅《观音菩萨像》以白描线条画出。画中那些看似随意的简单几笔衣纹实际上是经过无数次提炼,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凝练流畅的线条如行云流水,颇具吴带当风之神韵。
&&&葬花图&
镜心 设色纸本
&&&&&&&&&&&&&&
&&&&&&&&&&&&
献瑞图& 镜心 设色纸本
齐白石在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水族动物等诸多题材的描绘上都有很大成就。他在不同题材的表现上亦有独具匠心的多种样式,如极其工整、极其粗放、工放并存等,这在历代名画家中实属罕见。在该幅作品中,仕女衣带飘飘,宽衣博带,以墨为主,色彩为辅,见笔见墨,生动自如,飘逸清新的感觉仿佛洛神一般。仕女的周围饰以云雾加以烘托,用笔不多,但寥寥几笔则气氛倍出,给人一种烟雨蒙蒙,亦真亦幻的感觉,更加增添了画作中仙境的气氛,给观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
&&&&&&&&&&&&
镜心&设色纸本&戊午(1918年)作
释文:焚躯归魄急无依,误投跛丐丑囊皮,能为千门除百病,自家足疾总难医。余适人所求制八仙凡四纸,今某药房主嘱单绘李仙图一纸,图毕见右侧稍空即兴打油,不意某君视为蛇足。奈因酬已收银,另作一纸应之,此幅存以自赏。忆及此公发迹之前,曾以疗伤卖药游迹江湖,顿觉恍然,吾诗巧触其讳也。戊午秋月,齐璜并记。三行中纸字应作套。
白石早年卖画谋生,人物画题材中以仙道神佛与民间传说,最受欢迎。传说中的铁拐李更屡现于其笔下,甚至挣脱“八仙”的范围而独立成为他人物画中的独特造型之一。本幅乃他较早期的“铁拐李”,无论造型、背景以至笔法运用,均迥异于晚处所画。画中的拐仙圆脸半秃,胖呼呼的一脸慈祥,手支下颚,双腿交叠盘曲,倚石而坐,活脱一个俗世乡愿的糟老头,无丝毫超逸出尘的仙态。其用笔厚重,线条粗旷沉稳,配合几成平行的长篇题跋,令画面更呈平稳均衡。若细读题跋内容,或可窥知画家强调着轻仙道而重人间,隐喻讥讽皆俗世经常触用之琐事,故有感而发。若与后期的《李铁拐》相比,本幅略带生涩,不若经反复演练后所达变化多端,笔墨与造型俱臻炉火纯青的境地。不过,画中所寓对世态人情的或揶揄、或嘲讽则先后如一。
&&&&&&&&&&
铁拐李玩葫图&&1947年作&&&&&
铁拐李& 立轴 设色纸本
&&&&&&&&&&&&&&&
&&&&&&&&&&&&&铁拐李&
(268.8万元,2009年中国嘉德)
释文:形骸终未了尘缘,饿殍还魂岂妄传。抛却葫芦与铁拐,人间谁识是神仙。绍珊仁兄清正。齐璜同客京师。
铁拐李是一个传说人物,至少元代以来就不断成为画题。齐白石年轻时画过《八仙图》,六十岁以后,只画八仙中的铁拐李,特别在一九二七至一九二八两年,创作了很多幅。他对铁拐李的兴趣,一是因为这个形象触动了他的所思所感,二是买画者的要求。他早年所画,多柱杖立姿,强调主人公的“拐”相,晚年所画,多坐姿,强调主人公的神态和亦丐亦仙的身份。早年画的是一个传说人物,晚年则要藉以喻事喻理。晚年画的铁拐李,有正面,侧面,有背著葫芦,抱著葫芦,大都蓬头垢面,短须,一副乞丐模样。画上题诗也多种多样。如“形骸真个能潇洒,我笑神仙尸未解。天下从来多妄妖,葫芦有药人休买”。—是告诫人们,世间有许多装成神仙的“妄妖”,葫芦里卖假药,易上当。这是针对社会欺诈现象而发。“形骸终未了尘缘,饿殍还魂岂妄传。抛却葫芦与铁拐,人间谁信是神仙?”—借“饿殍”还魂的仙人,如果不是拿著葫芦与铁拐,谁相信他的神仙身份呢?这是说世人只看外表形相,不追究底里。此意还作过另外的表达:“还尸法术也艰难,应悔离尸久未还。不怪人间皆俗眼,从无乞丐是仙般”。白石还多次画过拿著丹砂的铁拐李形象,题诗是:“尽了力子烧炼,方成一粒丹砂。尘世凡夫眼界,看为饿殍身家。”在后两诗里,或直说俗眼不识真仙,或拐弯说仙人既装进了乞丐皮囊,也难怪他们不识货。如果联系二十年代齐白石的情况,不难看出隐蔽的自喻因素。在他看来,自己的艺术长期不被理解,是一些人只看他的出身和外表,这正如把铁拐李看作“饿殍身家”。但这类含自喻之意的绘画与诗歌,鲜有愤懑之情,而更多的是幽默和无奈,以及寓于这种幽默、无奈中的智慧。
铁拐李& 镜心 绫本 1928年作
《铁拐李》是齐白石最喜爱的人物题材之一。此幅作品创作于1928年,为“铁拐李”站姿握杖回头的姿态,在众多铁拐李形象的变体作品中,此幅作品是唯一的一幅横幅作品,属于齐白石早中期画法的代表作之一。齐白石早期所画“铁拐李”的形象多拄杖立姿,强调主人公的“拐”相;晚期所画,多坐姿,强调主人公的神态和“亦丐亦仙”的身份。齐白石年轻时画过《八仙图》,六十岁以后,只画八仙中的铁拐李,特别在1927年至1928年,创作了很多幅。同一题材、同一母题反复画,是齐白石的一贯作风。
&&&&&&&&&&&&&&
&&&&&&&&&&&&
铁拐李 &镜心
齐白石先生的人物画传世虽然不多,但其艺术水准却是极高的,造型精简,寓意鲜明是其人物画创作的主要特色。这件作品人物形象猥琐,蓬头垢面,很有些江湖乞丐的意味,但是却不会有谁把他当做真正的乞丐,这是一位仙人!一位道德高深,虽是不衫不履,却是逍遥自在,我行我素的大德仙人!看他的那双眼睛,沉稳睿智,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光晕,超凡入圣,充满着灵性,不带有丝毫的人间烟火气。就凭着这双眼睛就足以证实他的仙家身份!几笔散锋挥扫出仙人须发,蓬松自然,自在洒脱。衣纹的运笔蜕化于《天发神谶》,于刚健中寓轻柔,潇洒飘逸,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是言简意赅,个性充盈。那个装酒的葫芦运笔如刀,大有金石气度,六朝风韵充弥毫端。
&&&&&&&&&&&&&&
&&&&&&&&&&&&
铁拐李& 镜框 设色纸本
《铁拐李》是齐白石最喜爱的人物题材之一。他依照民间传说塑造铁拐李形象:垢面蓬头、手执铁拐,肩串葫芦,亦丐亦仙。但不同姿态神情神铁拐李,总能表达不尽相同的寓意。这幅《铁拐李》立轴,构图非常尤其有趣,画中人物位居左侧,手拄铁拐,右脚踏住葫芦,左脚搭于铁拐,手脚的瞬间动作显得非常率意二年幽默。简笔设色的方法画头部,讲究墨色的浓淡与色彩的变化,身躯全用粗放的写意画法;淡墨刷出粗犷厚重的葫芦藤起到了平衡作用,齐白石作画讲究构图之妙,由此也可见一斑。
&&&&&&&&&&&&&&
&&&&&&&&&&&&
李铁拐像& 立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八十六岁时在丙戌画于京华。印文:白石、老白、庆辅草堂
题跋:(一)陈云诰():紫府仙班注姓名,身如傅舍得长生。跛虽能履终须杖,莫向人间险处行。画出蓬头赤脚仙,形残无碍是神全。驻颜纵有壶中药,忍向神州看海田。丙戌(1946)春二月蛰庐陈云诰。印文:云诰私印、光宣旧史
(二)寿玺():院体终何似,人间戏刹那。减笔衍馀波,大名城北在,更如何。并是时画人物者燕孙最擅名,频生此作游戏笔墨耳。亦复神妙,如是拈张舍人作南柯子题一解。弟七十八丙戌(1946)春雪绍兴寿玺旧京。印文:寿玺、
李铁拐作为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形丑肢残而心地高尚,一直是齐白石乐于描绘的题材。他最早所绘李铁拐像,作于19世纪之末,画法较细,犹存晚清风貌;至民国初年,由于吸取了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写意画法,风格已趋粗放。更后,白石笔下的李铁拐,不但笔墨更加精简,形貌也更像路边的饿殍了。此图作于白石86岁之际,其人物画已高度成熟。笔墨由黄慎上溯梁楷的减笔,神态刻画更加生动。图中的李铁拐,胸抱葫芦,柱杖而立,重墨勾上衣,淡墨写白裤,似乎无意显示其跛足的缺欠,而有意突出其神情的酸楚而不乏高傲,大概是傲视锦衣玉食的王侯吧!在白石所画的同名作品中,此图不愧上选。一时文坛和画界的名流,如陈云诰、寿玺、黄宾虹、汪溶、陈半丁、邢端、纷纷题诗题词,倍加称赞。黄宾虹称其“独出心裁,不逾矩矱”。汪溶称其“笔无纤尘,墨分五色,苍茫高古,气度超然”。邢端则题:“首如飞蓬,而俯睨轩冕之王公”,后者一语点破了此图立意的不同凡响。
&&&&&&&&&&&&&
&&&&&&&&&&&&&&
无量寿佛&&镜心&设色纸本&
(82.88万元)
如果说,齐白石的花鸟画是成立其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并在八大、石涛以来的文人画脱俗的典型指针中找到一条新的视觉意象和精神。那么,他的人物画则可以说是“民间味”意涵的具体呈现。19世纪20年代,齐白石的人物画多以佛道仙人为主,此帧《无量寿佛》即作于此时。齐白石的人物画往往执笔涂抹,不入常格,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此画写一趺坐的无量寿佛,造型生动传神,笔墨凝练简约,线条自由率意,以墨色浓淡干湿表现出袍服的质感和衣纹转折的关系。画左上方是典型的由《天发神忏碑》与《三公山碑》一脉相承的“无量寿佛”画题,增强了画面的气势,与画像相得益彰。无量寿佛又称长寿佛,是阿弥陀佛的化现。这是齐白石笔下的最受欢迎的创作题材之一。它不仅寄寓了画家祈愿佛陀加持众生健康长寿的美意,同时也迎合了“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民间净土宗信仰风尚。
&&&&&&&&&&&&&&
&&&&&&&&&&&&
钟进士醉酒图& 立轴 纸本
此画描绘钟馗的醉酒之状,显得稚拙而纯朴。钟馗传说深入民间,普通百姓悬挂钟馗画像以达到驱邪镇宅之目的,被喻为“赐福镇宅圣君”。历史上为其造像的画家多喜欢取其狰狞恶煞的面貌,或作啖鬼之态,或为驱妖之姿。但在白石老人笔下一改他在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如乡邻朋辈般过上了日常生活,艺术效果上显得凝练而平和,这也是齐白石将神话传说作拟人化处理的习惯性手法,如他笔下的铁拐李、东方朔等,同类例子俯拾皆是。而齐白石以钟馗为题材的作品中,其搔背抓痒状较多,亦见摇扇踱步之态,此钟馗醉酒图,并不多见。虽然同样身穿蟒袍、乌纱、方面浓眉,但一脸祥和悠闲,貌臂环抱合拢,胖胖的躯体歪斜倚在酒缸上。只见朝笏坠地,酒杯翻置,坛子完全倾倒,所盛黄汤已全灌于肚里,一付醉态,若非坛子支撑,早已难支倒地。这种构图手法,若与白石笔下的《毕卓盗酒》相比,可谓极为相似。齐白石在此幅立轴作品中,以大写意的笔法,洗练、概括、生动的描绘出一位怀抱酒缸,酣睡而眠的形象,画面上大面积的留白处理,符合画家惯用的手法。大块的留白使得整个画面生动、简洁,并给予观赏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对人物处理上,画家对人物的面部及胡须进行了细致描绘,而对衣纹、酒瓮、酒杯等物品仅简单的以白描形式勾出,追求画面的疏密对比,使整幅画显得很有节奏感。此画上无署年,似属齐白石三十年代所出。而开脸及帽子类近处理者可参见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齐白石约三十年代晚期创作的《钟馗图》。此作为白石老人晚年的精品之作。
&&&&&&&&&&&&&&
&&&&&&&&&&&&
观音大士& 镜心 设色纸本
这幅《观音大士》以白描线条画出。画中那些看似随意的简单几笔衣纹实际上是经过无数次提炼,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凝练流畅的线条如行云流水,颇具吴带当风之神韵。观音大士的救世瓶及身体露出部分以及所坐蒲团设色质朴,点缀画面,反衬出观音大士白衣素袍,超然飘逸,不染红尘的仙风佛骨。
&&&&&&&&&&&&&&
&&&&&&&&&&&&
观音像& 1936年作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此乃白石名言。古今写意人物画,有能似而不求似者,有不能似也不求似者,齐白石无疑当属前者,他不同于那种玩笔墨游戏的画家。他画过肖像,有写实的功夫垫底,把握特征能力很强,又注意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因此他笔下人物总是有较多面目,神情姿态亦较丰富、鲜活。用笔随意、不拘格法、朴拙老辣、简约直率,略于写形体貌却精于传神达意,同时幽默天真,饱含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意趣,这可谓是齐白石大笔写意人物画的基本风格。客谓余画观音大士,何以美丽而慈祥?余曰:须知大士即吾心也。
&&&&&&&&&&&&&&
&&&&&&&&&&&&&&
读书图& 立轴
释文:相汝之貌,令人可憎。相汝之形,百事无能。若问所读何书,答曰:《道经》。白石山翁意造并题新句。
约年间,齐白石用大写意笔法,画过若干幅大同小异的《读书图》。除此幅外,还见北京画院藏一立轴,北京荣宝斋藏一册页。三件作品系出同一稿本,都画一个不修边幅的有须老者,穿肥大破旧的衣服,着拖鞋(草鞋),一副无所事事、自在逍遥的样子。他半坐半仰于山石之上,举一线装书欲读,但眼望天空,却不看书。三幅中,此幅刻画人物、勾线和着色相对工整。所谓“相汝之貌,令人可憎。相汝之形,百事无能。”应与白石对道家无为思想的理解有关。但这些题句近于自嘲,有点正话反说之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齐白石是在评价《道经》,他的画,对老子和他的著作也“幽默”了一笔。
&&&&&&&&&&&&&&
&&&&&&&&&&&&&&&人物&
立轴 设色纸本
录文:△一日有客求余画人物,余遂取纸即一挥而就,并记之。时客去后,余再画此幅藏之箧底。三百石印富翁又题记。△此幅画用门人稿本也,因钩存之,白石记。
齐白石的人物画之名,远早于他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之名。1899年,齐白石投师王湘绮门下,并广结文人,思想上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刻意追求文人化,在绘画创作上也努力追求文人画的笔墨意趣,由此形成了他的衰年变法。工细人物减少,粗笔大写意一跃而为基本格式,一些作品源自切身的生活体验,以诗画结合的方式直率地表达对社会人世的看法。从70岁到90岁,是齐白石艺术的盛期,个性风格完全形成,题材、体裁、形式风格也相对稳定。盛期时代的齐白石人物画,将八大山人、石涛和金农的画风融为一体,用笔减省而富有意趣,形象简括而不草率。该幅白石先生的《人物》,以出现在现实的市井人物为题材,并带有一些自写性质,表达了画家对自己生活中一些轶事和感触以及对现实社会真诚而直率的看法,更是作为对某种人间事物和现象的反省、嘲讽或者是个人生活的花絮、情感的抒发。从画面看该画造型落笔,看似随意,实不随意。在表现手法上,他将八大、石涛和金农的画风融为一体,用笔减省、意趣横生,却不乏善良、朴素、睿智、幽默,形成了白石老人特有的稚拙纯朴、凝练平和的个人风貌。
&&&&&&&&&&&
&&&&&&&&&&&&&西城三怪图&&立轴设色纸本
款识:西城三怪图。余客京师,门人雪阉和尚常言:前朝同光间,赵撝叔、怀砚香诸君为西城三怪。吾曰:然则,吾与汝亦西城今日之两怪也。惜无从人。雪阉寻思曰:“臼庵亦居西城。可成三怪矣。一日,臼庵来借山馆,余白其事,明日又来,出纸索画是图。雪庵见之亦索再画,余并题二绝句:闭户孤藏老病身,那堪身外更逢君。扪心何有稀奇笔,恐见西山冷笑人。幻缘尘梦总云昙,梦里阿长醒雪庵。不似拈花作模样,果然能与佛同龛。雪庵和尚笑存。丙寅春二月,齐璜。
齐白石的人物画,早年较为工谨,甚至还画过极为写实的擦炭像。而变法成熟之后,大多简笔写意,略于形貌而精于神意,用笔随意而不拘于格法。近现代人物画家,很少有齐白石人物画的幽默天真、直率单纯、质朴拙重、简约奔放。齐白石的人物画带着浓郁的人情色彩,有时又近于漫画的思维。由题识知道此画的缘由,盖出自他与朋友的戏言以及他与朋友、门人之间的情谊。
&&&&&&&&&&&&&&
&&&&&&&&&&&&&&
立轴设色纸本丁卯(1927年)作
款识:采菊图。丁卯正月廿又四日为街邻作画,造稿甚工雅,随手取包书之纸钩存,白石并记。印鉴:齐大、木人
《采菊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比较常见的题材。陈洪绶、石涛、黄慎等大家都有作品传世,这一题材的源本是来自陶渊明的名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由于陶渊明的诗名甚着,其高洁的品格历来被无数文人赞颂、仰慕,齐白石也不例外。此作画一白发老翁面向左,右手拿竹杖,左手提一篮菊花。由题跋可知此作为画家63岁时作。人物线条粗放有力,用色沈稳,画风古拙,用笔减而富有意趣,形象简而藴内涵,特别是一些自写性质的人物画更是稚拙而纯朴、凝练而平和。白石翁的每一个人物造形无一不反映自已的生活感受,将八大、石涛和金农的画风融为一体,用笔减省、意趣横生,更不乏善良、朴素、睿智、幽默。齐白石一生坚持“写意”与“传心”,而非“写象”与“传物”。白石老人体会生活,观察生活,于是他的笔下也萦绕着生活。神仙变得并非神仙、高士也并非一味的洒脱冷峻,这实在是白石老人的高妙之处。
&&&&&&&&&&&&&&
&&&&&&&&&&&&&却饮图
&立轴 辛未(1931)年作
释文:白石山翁却饮图第一图。伊藤仁弟清属,辛未齐璜白石山翁。印鉴:白石翁
齐白石珍惜时光,寡于言辞,喜欢独处而不喜广泛交游。此画落款中显示创作年为1931年,并题“却饮图第一图”。“第一图”就是齐白石最满意的《却饮图》。纵观齐白石人物画创作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其六十岁以前的人物画受黄慎、改琦、费丹旭以及钱慧安等人画风的影响,且多为工细一路,偶有兼工带写作品。其六十岁后所作人物的线条明显渐粗,大胆运用了书法笔法,在黄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减笔人物。其七十岁后所作人物已纯熟自然、特征鲜明,粗笔挥抹、线条极简。此期间创作可说是“用笔飘逸天然;章法奇异崛险”,从用笔,到章法均已游离于中国画法度之边缘。此《却饮图》为齐白石七十岁后作品,从用笔和章法上赏析均符合其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细品其画,构图简洁工整,人物稚拙古雅,身着肥大长衫,笔墨苍中见秀。敬酒者酒兴正浓,似已神情恍惚,手执酒壶不停劝饮。拒饮者即是齐白石,左手双指执杯,右手示意却饮,紧皱眉头,侧目对方。此时,二人面色均显酒意,神态诙谐,生动有趣。从上述对齐白石人物画创作历程的剖析以及对该《却饮图》看,他的人物题材是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背景下,有意去兼具“民间味”意涵的呈现。齐白石是从田园、乡间走出的人民艺术家,他运用最贴近生活的水墨手法去表现朴实的民间生活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说服力。总之,齐白石刻画的人物都是在亲身经历的背景下“写意”与“传心”的,在他的笔下,神仙并非那么超凡脱俗;高士也不是一味的洒脱冷峻;如此一般的醉酒之客也变得天真可爱起来了。
&&&&&&&&&&&&&&&
&&&&&&&&&&&&
拈花图& 镜心 设色纸本
此白石翁所绘拈花微笑图,虽无年款,依画风推断当是七十左右作品,勾勒墨法浑劲,苍拙朴厚,似金冬心法。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慈相作会心处,大家高手几笔简括得神于形外,皆具无限禅机。
送子从师图&
镜框&设色纸本&&&&&&&&&&&&&&&&&&&&&&&&&&送学图&
&&&&&&&&&&&&&&
&&&&&&&&&&&&
送学图& 镜框 设色纸本 1931年作
释文:处处有孩儿,朝朝正耍时。此翁真不是,独送汝从师。识字未为非,娘边去复归。莫教两行泪,滴破汝红衣。伊藤仁弟属余重画送学图并题旧句。辛未春齐璜。印鉴:白石翁
白石老人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善用简笔勾勒空间,从而赋予画面深层含义,激发观者的智慧与想象力。老人的画笔从不追求纪实般的精准,但求捉住物体精髓。此画描绘了一个不愿上学的小男孩,带些撒娇又委曲的模样,确是惹人疼惜怜爱。白石老人所绘的以上学路上为主题的有几个版本。画面大多不设背景,由一个身着蓝色长袍的老人,与一个怀揣图书的红衣小孩组成。画上题诗与画面主题相辅相成,互相印证。
&&&&&&&&&&&&&&
&&&&&&&&&&&&
挖耳图& 镜心 设色纸本
钓鱼翁 立轴
1928年作&&&&&&&鱼钓图&
水墨纸本&&&&&&&&&&&&&&&&
斜风细雨不须归&
&&&&&&&&&&&&&&
&&&&&&&&&&&&
夏裘钓游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叔勉先生清正。壬申春。齐璜。印鉴:老白、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
姚叔勉署签:齐璜白石仿金冬心写高士严光《夏裘钓游》幅神品,尚乐斋藏,值壹百贰拾元。山翁此书虽寥寥数笔,自具神理而气魄恣肆,不可端倪,真杰作也。收藏章:姚叔勉鉴藏金石书画记、云海阁珍藏印
本幅画中主角严光。严氏,字子陵,东汉余姚人,生平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他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秀即位为光武帝后,严氏隐名换姓,避居他地。帝念旧思故,令绘形寻访,齐地有人报称“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为严氏,遣使备车,三聘方至洛阳,但拒仕不从,后隐居富春山。后世遂以“五月披裘”之故实喻高士归隐不仕之志节。此题材屡被援引入画。白石鲜写人物,入画多为神或传说中人物,如曼倩偷桃、钟馗捉鬼;又或现实中之人生百态,如老当益壮、送子上学等。以历史人物为题者,如东坡赏砚、毕卓盗酒,五月披裘则为稀中之尤矣!
本幅写于1932年,画中高枝细柳,自上伸垂飘飏,巧妙地点出了身处夏暑的时序背景。老人须眉俱白,戴笠,眼目瞇成细线,凝视手中所持自长竿下垂之幼线与钓钩,欲把两者系上,因年高目力欠佳,手或颤抖不灵活,操此精细之务,格外小心吃力。画中刻画这个细微动作,已传神地将主角的年龄与喻意隐逸之垂钓意象交待清晰。用笔凝炼,厚重而不板滞,以渴笔擦出衣服外沿轮廓,状绘了毛茸茸蓬松的质感,身上所披非夏裳而是厚实绵密的皮裘,营造了严子陵“五月披裘”的形象。白石笔下另有一幅题曰“太公裔”,人物造型、动作,与本幅相近,但为半身正面造象,无背景,差异最显着在于身上所披乃夏衣而非皮裘,可见他从相同造型衍生不同的题材,一为子陵,另一应泛指西周姜尚之后裔。白石极少引此入画,极可能乃姚叔勉出题请之,故得之甚喜,题曰“自具神理而气魄恣肆,不可端倪”,自非过誉之饰辞耳!画家写此虽非工致,但写意中见描绘精细准确,特别见诸渔夫身傍竹篓的淡墨擦染,枝条编织纵横交错所带出盛器体积及镂空的空间感;以至幼竿细线两者间轻柔含韧劲的微细分别,俱在其笔下一一陈现,层次分明,丝毫不沦紊乱,在在都显示了他不经意间功力积累之深厚!
&&&&&&&&&&&&&&
&&&&&&&&&&&&
寿酒神仙& 立轴 设色纸本 1935年作
释文:寿酒神仙。乙亥冬月白石画并篆。印鉴:老木
钟馗专吃鬼,其妹与他做生日,写礼贴云:“酒一尊,鬼两个,送给哥哥做点剁;哥哥若嫌礼物少,连挑担的是三个。”钟馗是民间所熟知的捉鬼人物,正史中虽未见此人,但早在南北朝时期,既有人用“钟馗”二字取名。自唐朝以来,钟馗一直是文人及民间画家所爱的题材。亦是齐白石常画的题材。齐于创作初期,经常取用道教,佛教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为材,借此训练他工笔和写意的画风。别于一般画家刻板的描写,齐白石表现了神仙带有醉意的情景,构图巧妙特别,高下立见。他用夸张的手法,画出神仙鬼怪及其他人物的喜怒哀乐。钟馗背着的竹竿刚劲有力,表现了画家深厚的书法根基。齐白石早年时候,既临摹又写生,他用大笔水墨描写神仙,既不是顺手乱涂,也不是全凭想象,而是在写生的基础上,用意用笔都是从工致细密,一丝不苟。同时,在用墨用色方面,也是从全局设想,浅深浓澹,变化多端。《寿酒神仙》充份表现出白石对事物深刻仔细的观察,精炼而有力的笔墨。
&&&&&&&&&&&&&&
&&&&&&&&&&&&&&
立轴水墨纸本戊寅(1938年)作
款识:戊寅二月二日为拈花寺僧画,予以旧时所造之稿更正也。印鉴:老白
中国画强调用笔,早有书画同源一说,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此可谓关于书画表现形式同源的最早论述了。而书画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更在宋元以后兴盛而起的文人画中被得以充分发掘。齐白石在他的绘画中非常强调书意性的表述,而这幅线描给我们有了一个认识老人纯用墨笔来描述对象的一个机会和实例,从中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画中纯以线条是可以如此表现和刻画对象的,此乃线条的魅力也,这也是书法能够单以线条展现而流传千古的魅力所在。此作中,更能表现老人绘画中所擅长用笔和造型的随意性,这种无拘无束的用线已没有了任何拘谨,这种将讲究笔墨趣味和造型的实感密切结合起来的中和性,加强了艺术的形式美,它的形体被生动的线条来诠释,线条没有成为抽象的符号,而是实在的塑造出表现对象,这才是老人绘画中最迷人的地方。
&&&&&&&&&&&&&&
&&&&&&&&&&&&&&
立轴设色纸本壬午(1942年)作
款识:一、齐璜恭画。二、面壁图。壬午冬,齐璜又篆三字。印鉴:阿芝、白石
齐白石人物画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古代人物为主要题材的作品,这类中规中矩的传统人物画形式最能代表齐白石受前人影响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他正处于临摹摸索阶段的代表作品。第二种则是以佛教人物为题材的作品,这类题材最为熟练和熟悉,经过他在寺庙的神像绘画磨练和细作木工雕刻经常接触的仙佛人物这些历程,齐白石在绘画形式和匠、艺之间转换上可说是颇为成功的。《面壁图》属于第二种题材,为齐白石78岁时所作,画的是禅宗之祖达摩面壁,画家将人物放在画面下方,静坐的达摩面向左侧,人物上方的空白如同一面墙壁,真可谓“无处胜似有”。人物面部以朱磦设色,衣纹线条用笔有力,粗而不笨,拙而不巧,整幅画充满了天趣童真。该画造型落笔,看似随意,实不随意。齐白石佛道人物题材的作品比较多,同样题材甚至同样构图的作品不断出现。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传统文人画系统中的图像习惯,以及受前人在造型上影响的程度。这个阶段对齐白石而言,是一种企图突破现实的反映,他背负着木工出身的包袱又一心向往文人画家领域的企图,在这些仙佛人物作品中得以体现。
&&&&&&&&&&&&&&&
&&&&&&&&&&&&&&
&&&&&&&&&&&&
醉翁图& 镜框 设色纸本
款识:回乡宰相,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白石自更旧造稿。印鉴:齐大
齐白石的人物画,乃是画种之创格,逸笔草草而神情必现,又往往辅之以题款及诗句。谐谑相杂,讽世之余,一唱三叹,其文字与写意之人物互相辉映。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白石之人物画创作乃为草虫山水之外存世最少者,素为藏家所珍重。《醉翁图》白石曾画有数稿,此幅自题为“白石自更旧造稿”,当是在旧作上又加以提炼概括,用笔更加恣肆,形象更为简括。白石将毕卓好酒的典故改造成此图的故事新编。魏晋之际,文人清谈与好饮之风盛极一时,成为传诵后世魏晋名流之典型,如刘伶之好饮,阮籍之贪杯,均为后世文人所传唱不绝。毕卓为晋人,任职吏部,亦以贪杯荒废职守。白石将在职之纵酒改造为致仕之贪杯。
&&&&&&&&&&&&&&
&&&&&&&&&&&&
盗瓮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款识:盗瓮图。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乙酉,予每画此图,必题此十六字,白石老人。印鉴:齐大(朱文)、悔乌堂(朱文)
此画以晋代毕卓为原形。毕卓好饮,得官后,不肯贪赃卖法,无钱买酒,然酒瘾难耐,狂偷邻家酒喝,竞至醉,被主人捉,天明一看,竟是毕吏部,因传千人载佳话。此画篆书与行书并题,画家抓住毕卓偷酒吃醉的样子,更在于面部表情的神态,面部微红,眼欲开还闭。所题诗句今日读来意味深长。白石老人的绘画具有漫画的成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这种浪漫只有在人物画中才有最直接、最丰富、最夸张的体现。白石的画固然好,但是他的人物画才是最具民族性、群众性的杰作。
&&&&&&&&&&&&&&
&&&&&&&&&&&&
东坡先生玩砚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537.6万元,2010年5月中国嘉德)
释文:东坡先生玩砚图。平生君最轻余子,余子何尝不薄君。若以才华作公论,此翁随处合孤行。旧题东坡图句。白石老人。本幅黄梅题:元亮嗜黄菊,羲之爱白鹅。独奇居士癖,捧出砚婆娑。敬观云樵兄所藏东坡玩砚图,题此志念。丙戌(1946年)五月,益阳黄梅。印鉴:木人、白石翁、悔乌堂、梦想芙蓉路八千
东坡玩砚,历来是画家们喜欢的画题,这正如人们喜欢“米芾拜石”的故事一样。齐白石喜画米芾拜石,也爱画东坡玩砚。不过,齐白石画东坡玩砚图,其意主要不在东坡的“玩”,而在“平生君最轻余子”的骨气和性格。“余子”这里指那些多嫉而无能的小人。《后汉书·弥衡传》:“常称曰:大儿孔文举(融),小儿杨德祖(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说名士弥衡除了看得起孔融和杨修,别的碌碌之士都看不上。苏东坡性情真率,刚直不阿,屡屡受贬,一生九迁,最后被发配海南蛮荒之地。但他始终保持直言敢谏、喜笑怒骂,“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蔑视那些得势一时的“余子”,也始终热爱生活,能在逆境中自我解脱,在创作大量诗词的同时,也勤农、作画、写字、纵游、谈禅、访古、玩砚等。白石诗“平生君最轻余子,余子何尝不薄君,若以才华作公论,此翁随处合孤行。”在称赞东坡的同时,也内含与东坡“轻余子”共鸣之调。此图大部分画面留给了题跋,题字多且大,以突出画家的寄寓。东坡黑髯,无冠,著长袍,席地而坐,头微侧,双手抚措一小砚,其专心玩赏砚石之意,尽在这神态中。画家对东坡手姿、眼神及砚石形色的刻画,简洁而真实,大写意要寓精于粗,诚如苏东坡所言“始知真放本精微”。以之誉评白石此作,是当之无愧的。
&&&&&&&&&&&&&&
&&&&&&&&&&&&
识马图& 立轴&
款识:将军行处金铺地,老夫漳河跨马来。画得龙驹千里足,寄萍堂上纸墨香。技绝盲人能识马,相轻骚客亦呼牛。誉诽由之何须虑,公论应自有千秋。(公论二字本作是非)尝见某军马夫目瞎,能摸马骨而知其良劣,世人多弗如也。吾之借山门下门客众矣,知余者惟李苦禅、罗祥止三数人耳。白石草衣齐璜四百五十甲子时意造,并题记。印鉴:白石翁(白)、甑屋(朱)
福寿图& 册页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1955万元,2012年1月浙江其利)
款识:1.福寿。丁丑,齐璜。2.八砚搂头久别,画于旧京。3.钳锺道义也,寄萍老人于旧京城西之铁栅屋。4.清平福来,白石老人造像。5.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6.齐璜绘。7.得财,丁丑制于燕,白石。8.杏子坞老民忆旧时。9.贤妻宝珠重庆丰都人,年十八归余,丁丑秋一日,有挚友携家室,数千里之外看望,余甚感之,成此册即赠。白石。10.余略改画门人,释瑞光于旧,瓷器芷之画稿存之。白石。11.移骸终未脱尘缘,饿殍还魂岂妄传,抛却葫芦与金麦拐,人间谁信是神仙。齐璜。12.老萍。印鉴:木人
此册作于齐白石77岁,艺术早已成熟。其人物画已摆脱晚清改琦,费丹旭和钱慧安的影响,转而取法石涛,八大山人和金农,寥寥数笔,神态生动,取材立意,别出心裁。全册共十二开,或者画传统题材,描绘民间信仰神佛,而出之以现实人物形神。平易近人的“锺馗”;形如饿殍的“李铁拐”;端庄美丽的“观音菩萨”;慈眉善目的“寿星”、“福星”,莫不如此。或者画生活风情,抒发难忘的乡情,讴歌平凡的劳动。“持锄”的农夫,“拾柴”的村童,“挖菜”的老叟,一一如是。另一幅“钳锤道义”,则把肩扛铁钳的工匠,画成气宇轩昂的志士,取材新颖,寄意尤深。至于“五蝠(福)”和篆书“福寿”,更画龙点睛地道出了画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
石涛作画图&
纸本立轴&&&&&&&&&&&&&&&&&&&&&&&石涛作画图
(448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
&&&&&&&&&&&&
罗 汉& 立轴
&十八罗汉图&
&&&&&&&&&&
&&&&&&&&&&&钟馗搔背图
镜框 设色纸本
1936年作&&&&&&&&&&&&&&&&&
刘海戏蟾&&1942年作(313.6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
&&&&&&&&&&&&
刘海戏金蟾& 立轴 设色纸本
“刘海戏金蟾”出现在大量的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历代画家也有不少这一题材的佳作传世。齐白石笔下的刘海为喜笑颜开的顽童形象,其头发蓬松,额前垂发,怀抱一只三足大蟾。充满了喜庆、吉祥的财气。金蟾被看作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据说,刘海用计收服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了不少穷人。此图中蟾蜍造型准确,生动有神,人物线条苍劲浑厚,时见飞白,设色清淡柔和。构图简洁严谨,虚实结合。粗与细,浓与淡,色与墨处理得恰到好处,寥寥数笔,将刘海天真浪漫、朴实无华之神态毕现于纸上。白石老人的绘画具有漫画的成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这种浪漫只有在人物画中才有最直接、最丰富、最夸张的体现。
&&&&&&&&&&
&&&&&&&&&&教子图&
立轴&&&&&&&&&&&&&&&&&&&&&&&&&&&&&&&&&
&&&&&&&&&&抱儿拜寿图
&立轴 纸本
1946年作&&&&&&&&&&
&&&&&&&&&&&&
&&&&&&&&&&&&
百 寿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百寿。借山吟馆主者齐白石书于京华,用少年时本。印文:白石翁、悔乌堂&
收藏章:湖帆鉴赏
本品为齐白石成熟时期创作作品,并以两大篆字“百寿”入画,更可知为齐白石精心绘制作品。本幅作于白石中晚期的作品是以其早年稿本为底稿。“百寿”题材白石有多幅,大抵为古装母子图。本幅选取的角度为母亲的背影和怀抱的幼童。母亲大襟以极富篆隶笔意的墨线大笔勾勒,未设色,裙裤薄施淡红,幼童正面观众,衣服施以朱红,淡染赭色与花青,突出了幼童的圆润肌肤和青春稚嫩,幼童眉眼清澈,而运笔粗重,以粗衬细的手法颇具新意。幼童手握的松枝与母亲的环佩则暗示了长寿的含义。
&&&&&&&&&&&&&&
&&&&&&&&&&&&
&&&&&&&&&&&&
柏寿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柏寿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50年作
释文:柏寿。我乖乖拜寿去吧。白石老人八十六岁。
这幅《柏寿图》是将“民间气息”和“真实情感”巧妙融合的精品之作,既以民间常见的拜寿为题材,又借此展现了感人至深的母子亲情。此画面布局使观画者与画面本身的距离拉得很近,仿佛我们就站在母子身后,孩子正好一转身冲着观者微笑。此画的精妙之处也就在于此。整幅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场感,生活气息浓烈,情真意切,画面与观者之间是坦诚相见的,没有任何的隔阂。
&&&&&&&&&&&&
&&&&&&&&&&&&
呼雷&&镜心&设色纸本
款识:△呼雷。不见故事。萍翁。
△余曾为上宝山画八大幅,后又为画王母等仙佛,今又为画此八幅,不可谓不多矣。请看老萍曾为几人作此等画耶?一笑,萍又记。钤印:频生(朱文)、齐璜(朱文)
《呼雷》这幅作品在齐白石的所有人物画中是极为特殊的,是白石老人一生中此题材的惟一作品。极有想象力,具有“漫画”般的意趣,又有丰富的浪漫主义情怀。首先是他的“拟人化”,天上的雷公是只公鹞的形象,手拿利斧,试想天下有何等画家有此想象。故白石老人也自题云:“不见故事”也。二是他的对比呼应,白石老人通过画面人物与景象的上下呼应,使“我自岿然不动”的人物形象极有感染力。三是题跋。此画的跋尤其是末跋分明是一篇小散文,将此画创作过程与内心感受一一写入跋中,风神意趣,不在“画下”。四是题字书法,白石老人的书法在近现代众多画家中是最出名的。他学二王、入李北海,而能在遵古中出新。他的楷书学金农,题跋字法极自然贴切,深知中国画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关系被书法点化的“窍门”。
&&&&&&&人物
(八幅) 镜心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682万元,2005年5月中国嘉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白石的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