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整理项目的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目标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_一览文库
一览( 微信公众号:yilanshequ )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直接关注
当前位置: &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相关文档推荐
共57个文档积分:1300分
共50个文档积分:2500分
共50个文档积分:2500分
共33个文档积分:1700分
猜你喜欢行家文档推荐
25207人查阅
23858人查阅
24282人查阅
24479人查阅
24381人查阅
23880人查阅
13347人查阅
12979人查阅
12743人查阅
14013人查阅
8102人查阅
6709人查阅
所需积分:60分热点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
> 专项规划
毕节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
&毕节市电子政务办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面向全社会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第一章 &背景、意义及面临的形势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规划依据
实施范围、搬迁任务、年度搬迁计划及目标
4832210004832420000420422511216358190026.5%
103084310010308862000862865224443931680924008313.5%
1120648750112069750009759859275021319012.524533715%
110645213011064104260010431046329536942033024848016%
103904520010390904000904905425465561762824203614%
9825410009825820000820825023422301599023813012%
9369386479369772940772774621398061507223594112%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项目。
四、产业开发建设项目。
五、移民就业项目
六、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实施《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规划(年)》的通知
您的位置:达川电子政务网 && 政务公开平台 && 详细信息
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政府
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实施《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规划(年)》的通知
达府发〔2011〕23号
十二五规划△
发布单位: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政府 & 点击:3676次
总人数(人)总户数(户)农业总产值 (万元)人均 纯收入(元)总耕地(亩)人均& 耕地&& (亩)粮食总产量(吨)粮食单产& (千克/亩.年)人均粮食(千克/人)118个2734487812849266.65872.02166380.79122791444.6499&&& 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情况&&& (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幅员面积为462075亩。规划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现有耕地面积为216638亩,占整个项目区面积的46.9%,其中水田的面积为184326亩,占项目区面积的39.9%,旱地面积为32312亩,占项目区面积的7.0%,被列为基本农田保护的耕地面积为194974亩,占项目区面积的42.2%。项目区现有园地面积20593亩,占项目区面积的4.5%;项目区现有林地面积46607亩,占项目区面积的10.1%;项目区现有农村道路占地6007亩,占整个项目区的1.3%;田坎面积为3235亩,占项目区面积的0.7%;项目区住房、院坝占地24952亩,占项目区面积的5.4%;项目区有坑塘水面和水域面积60532亩,占项目区面积的13.1%。项目区有荒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面积为83511亩,占项目区面积的18.0%。&&& (2)项目区占地及耕地保护规划情况&&& 按达县国土资源局《达县“十二五”用地规划》资料统计,项目区十二五期间216638亩耕地中耕保面积为194974亩,规划为建设用地面积799亩,主要用于农村道路建设、农户新建房屋、畜牧小区建设等。规划建设用地主要在场镇及主要道路周边,不在“十二五”高标准农田规划范围内。&&& 4.项目区水利设施状况&&& 规划的麻大亭项目区内河道、水库和山坪塘纵横分布,水资源极其丰富。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为明月江(宽度15-60m)、明星水库、长胜水库、石罗水库、朱家沟水库、红星水库、友谊水库、天安水库、卫星水库、龙滩水库、桂子山水库、五一水库和235口山坪塘。规划的赵双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为双庙河、安子沟水库、九贤寺水库、石凼水库、东会水库和158口山坪塘。规划区内15座水库常年蓄水量2792.6万立方米,山坪塘393口,蓄水量196.5万立方米,蓄水池53口,蓄水量1.06万立方米,提灌站22座,拦河堰13处,现有工程设施可供水量3336.06万立方米。项目区农田灌溉引水主要通过沿明月江、双庙河边修筑的提灌站设施提灌、水库和山坪塘引水。排水主要流经明月江、双庙河。&&& 项目区现有的排灌系统主要存在排灌渠系网络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灌溉干支渠均修建于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配套不完善,且年久失修,自然垮塌,泥砂沉结等损毁严重,输水效果大大降低,骨干水利设施完好率仅为50%,灌溉保证率45%,致使工程控灌面积逐年衰减。二是田间灌溉渠道少,主要为土渠或土石结合渠,灌溉不畅,渠系利用率大大降低。三是项目区内排水沟多由自然冲沟而成,串灌串排,淤积堵塞,排水不畅,遇暴雨,大量的水不能及时排出,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严重。&&& 5.项目区交通、电力状况&&& 达县境内交通十分方便,襄渝、达成、达万铁路在此交汇,210国道、达渝高速公路、河市机场等织就了东西对接、南北对流的交通网络。公路四通八达,县乡村公路基本形成铺成了水泥或者沥青路面,达到了村村通公路。规划的麻大亭项目区位于达万公路、麻梁公路交汇点,距达洲主城区30-55公里。规划的赵双项目区位于高速公路和国道210附近,距达洲主城区30-40公里。两项目区现有通村社机耕路(宽3-4m)73条,共计63.5公里,村村社社相通,全部硬化,但院户路和田间机耕路仅硬化26%。&&& 项目区内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毕,改造后村组相互通380伏、220伏电源,农户用电普及率100%,电力线路(包含高压、低压)和电网负荷完善,电力设施已经能够满足农村各项用电要求。 &&& 6.项目区农业机械、农机服务设施现状&&& 项目区拥有农机总动力8.95万千瓦,农机装备总值3715.5万元,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24%,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29个,农机专兼职人员16768人。项目区共有农机提灌机械千瓦、耕耘机501台套、中小型联合收割机30台套、脱粒机械8194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9140台、植保机械333台、农村运输机械498台。&&& 项目区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的农事作业能力,但农机结构不够合理,以小型脱粒机械和小型加工机械为主,收割机数量较少,水稻等作物收割主要靠来至安徽、江苏一带中型联合收割机,农机系列化作业不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低。项目区高性能插秧机缺乏。无大中型提灌站,小型提灌站为近年重新整改,但数量较少,大多数农田灌溉还是靠农户微型提水机械,致使相当部分农田灌溉得不到保障。&&& 7.项目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项目区乡镇农技、农机技术服务站共有科技人员7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36人,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健全。&&& 8.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 (1)干旱:据多年达县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干旱是该地发生次数较多危害面最广的一种灾害天气,其中伏旱危害较为严重,其次是早旱和春旱。&&& (2)春季低温:主要发生在大春作物播种育苗期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平均每年一次,一般长4-6天,最长可达7-10天以上。低温常造成水稻秧苗等较严重冷害。&&& (3)秋绵雨:秋绵雨出现在9-11月,持续时间长达7天以上的连阴雨,发生频率高达75%,持续时间长达15天以上的占15%。这种天气对大春作物的收割和小春作物的播种都会造成明显影响。&&& 9.高标准农田规划区各类项目规划情况&&& 规划区16个乡镇所涉及的115个村为《达县新增1.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和《全省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达县年实施方案》重点规划区域,是《达县“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重点区域,是达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中央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项目、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国土整理项目规划区域。根据相关部门初步规划和现有投资渠道统计,“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农田规划区内涉农项目将达38项次以上,总投资97719.16万元以上,其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将达19902万元。&&& 二、耕地现状&&& 达县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主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到“十一五”末,我县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50000亩,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达到261195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0.53%。但耕地数量和质量问题依然突出,耕地承载压力极为巨大,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全县耕地现状&&& 1.全县耕地数量现状&&& (1)耕地数量短缺。根据2010年末统计资料,达县总人口1361199人,耕地面积855495亩,人均耕地0.63亩,远低于全省人均耕地0.99亩和全国人均耕地1.39亩标准,耕地紧缺的形势较为严峻。&&& (2)人均地减矛盾加剧。达县1993年行政区划到2009年的16年间,达县共减少耕地194000亩(统计数据),而人口增加193000人,平均每年减少耕地12100亩,增加人口12100人,相当于减少我县一个小乡的耕地面积,增加一个小乡的人口数量。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和交通建设速度的加快,耕地占用不可逆转,人增地减矛盾更趋突出,对我县的粮食安全将带来更大压力。 &&& (3)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达县耕地后备资源极其匮乏,且大多分布于人口稀少和气候、土壤、交通条件较差的山地及江河沿岸的滩涂地带,开发复垦难度大,投资多,培肥难。& &&& 2.全县耕地质量现状&&& (1)中低产田土面积大。据统计,达县现有耕地855495亩,中低产田土面积为594300亩,占耕地面积的69.47%。我县中低产田的单产比高产田低180公斤以上,中低产土的单产比高产土低150公斤以上。据全县连续五年调查,耕地质量低劣、生产能力低引起的撂荒占撂荒耕地总面积的65%以上。&&& (2)耕地肥力低。据近几年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样检测,水稻田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1.7%,旱地低于1%;有90%的耕地少氮,66%的耕地缺磷,40%的耕地缺钾,57%的耕地缺锌,76%的耕地缺钼,85%的耕地缺硼,土壤酸化、板结、潜育化现象日趋明显。&&& (3)水土流失面积大。根据水保资料显示,达县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0.82%,土壤年均侵蚀量吨。其中耕地年均侵蚀量约7801000吨,相当于41716亩耕地耕层土壤量,土壤的大量流失,不但造成耕地养分流失,还造成河流、塘库的泥沙淤塞。&&& (4) “占优补劣”情况多。近年达县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多为城郊及平坝地区的良田沃土,而开垦整理的耕地多选择在山区、丘陵或滩涂,由于新垦整治的耕地结构差、肥力低,培肥难、利用少,致使其在5-10年内难于达到良田熟土的产量水平。&&& 3.耕地质量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达县在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目前达县各类农田工程建设项目是各部门分别编制规划,分头组织实施,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和建设标准。各部门项目偏重行业特点,不能完全按照现代农业发展和耕地生产能力建设的要求,从“田网”、 “渠网”、“路网”配套入手,工程措施相互衔接,工程与科技措施配套,统筹规划,高标准建设,造成部分地区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改造质量不高,难以做到改造一片、巩固一片,影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同时不能为宏观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2)投入严重不足。尽管农田基本建设在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中日趋重要和紧迫,但受基础性强、投资大、见效慢等因素影响,本级政府在有限财力条件下,对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虽逐年加大,但仍是杯水车薪。在现有的国家投资中,重点是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田间末级渠系、田间机耕道和生产路及地力培肥等投入严重不足,欠账太多。达县在增大本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投入的同时,重点是加大争取国家项目投入的力度。同时积极推行“一事一议”办法,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 (3)工程建设与农业生产结合不紧密。长期以来,达县中低产田改造在布局、投资安排和工程设计时,部分项目重灌区、轻旱区,重大型水利工程、轻田间工程配套,重工程建设、轻地力培肥,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脱节。特别是对耕地生产能力有持久影响的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等建设环节,许多项目没有纳入财政投资范围,主要依靠农民自筹投入。在粮食比较效益偏低的情况下,耕地质量建设跟不上,使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改前改后一个样。&&& (二)项目区耕地现状&&& 1.项目区耕地数量现状&&& (1)人均耕地数量现状。根据2010年统计资料,项目区总人口273448人,耕地面积216638亩,人均耕地0.79亩,远低于全省人均耕地0.99亩和全国人均耕地1.39亩的标准,耕地绝对数量紧缺。&&& (2)人均地减矛盾加剧。从1993年到2009年16年间,项目区共减少耕地5.82万亩(统计数据),而人口增加5.68万人,平均每年减少耕地3600亩,增加人口3600人。特别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和交通建设速度的加快,耕地占用不可逆转 ,人增地减矛盾更加突出,而项目区又是我县粮食主产区,这对我县的粮食安全将带来一定的压力。 &&& (3)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项目区耕地后备资源极其匮乏,主要分布于交通条件较差的山地和江河沿岸的滩涂地带,开发复垦难度大,投资多,培肥难,除对现有土地进行整理外,主要靠异地开发。&&& 2.项目区耕地质量现状&&& (1)中低产田土面积大。据土地详查,项目区现有耕地216638亩,中低产田土面积为184326亩,占耕地面积的85.1%。项目区中低产田和中低产土的单产分别比高产田和高产土低180公斤、150公斤以上。&&& (2)耕地肥力低。据近几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大规模土壤采样分析和地力监测数据表明,项目区水稻田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1.8%,旱地低于1.5%;有85%的耕地少氮,60%的耕地缺磷,38%的耕地缺钾,60%的耕地缺锌,80%的耕地缺钼,85%的耕地缺硼,土壤酸化、板结呈上升趋势。&&& (3)湿涝灾害明显。规划的麻大亭片区为湖积平坝和浅丘宽谷带坝地貌,赵双片区为浅丘中宽谷地貌,沟长谷宽,坝区和沟谷中下部土壤质地偏重,且因缺乏配套排水设施,田间湿害明显,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和机械化耕作,科技和机械化承载能力低。&&& (4) “占优补劣”情况严重。近年项目区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多为场镇及公路周边区域,绝大多数为高肥力的良田沃土。而项目区因地形地貌和土地条件较好,土地开垦利用率较高,几乎无后备资源可供开发。开垦整理的耕地多选择其它乡镇的山区、丘陵,远离乡镇和村庄,而且新垦整治的耕地结构差、肥力低,致使其在5年内难于达到良田熟土的产量水平。&&& 3.影响项目区耕地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目前,项目区在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中,除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投入严重不足、建设与农业生产结合不紧密等主要问题外,影响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工程蓄水设施损毁严重,旱灾频发&&& 项目区的山坪塘虽然较多,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但是这些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坝体垮塌变形,加之淤塞严重,坝体或排灌闸渗漏明显,无法正常蓄水,常年蓄水量不足设计蓄水量的40%。耕地因缺水导致旱灾的年景较多。&&& (2)引灌渠系不配套,灌水不畅&& &&& 项目区内现有的水利设施较落后,影响了耕地生产能力的发挥和提高。据现场踏勘发现,水库干支垮塌、损毁、淤塞严重,干支渠和山坪塘等水源与农田之间的渠系不配套,已修建拦截山洪水或与山坪塘相接的渠道一般为土渠,垮塌淤塞严重,过水流量小,沿途渗漏严重,既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又造成了农田灌水时间长、效果差,灌溉成本高。田间排灌渠系不配套,串灌串排十分突出,造成了水、肥、土的大量流失,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了农田的生态环境。&&& (3)排水设施缺乏,区域性排水不良&&& 项目区属湖积平坝、浅丘宽谷带坝及浅丘中宽谷地貌,坝宽、谷长,集雨面积较大,排水渠少,一遇暴雨易造成坝中部和较长沟槽田区域排水不良,湿害严重,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一般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复种指数低,产量不高,耕地利用率差,严重制约了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4)田间道路建设滞后,生产条件较差&&& 项目区通过多渠道投入修建了一些机耕道,发挥了很大的承运功能,使得农户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方便进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是由于田间道路缺乏,田间排水不良,加之稻田田块面积小,田形不规则,农业机械不能方便进入,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同时,连接村社农户之间院户路及田间人行路多为土路,既难于行走,又影响村容整洁,给当地村民生产和生活带业诸多不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5)“三新”技术推广率不高,科技贡献率较低&&& 项目区是我县优质稻生产基地,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耕地的科技和农业机械承载能力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及无公害肥料施用技术的应用推广率不到80%,新技术、新品种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较低。&&& 三、建设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1.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达县是四川省粮食主产县之一,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六。同时达县又是人口、生猪养殖大县,每年粮食需求量约532116吨,优质大米和优质面粉等需从外地调进补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县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不可逆转,只能靠提高耕地质量来弥补地数量的不足。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已成为新时期达县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2.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科技和农业机械承载能力,将为产业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奠定良好基础。建好基地带产业,依托产业引龙头,倾力打造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响做亮产业品牌,助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升级,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3.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缓解人地矛盾的需要&&& 我县中低产耕地面积大,通过改造建高标准农田,其粮食生产能力平均可提高150—180公斤/亩,增产潜力巨大。近年来,达县耕地复种指数大幅提高,耕地的过度利用与不合理施肥,导致耕地质量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来弥补耕地数量不足,是缓解人地矛盾的必由之路。&&& 4.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中低产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围绕群众最关心、最欢迎的农田生产设施和便民设施,解决群众多年想办而自身又难以办成的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促进种植业节本增效,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大大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振兴、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项目建设国家投资的20-30%还可转化为农民技工收入,可直接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50元以上。&&&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强力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几年中央1号文件把建设高标准农田纳入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强调要“坚持统筹规划、优先安排、连片推进,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大幅度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全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又提出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战略目标。达县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大力实施“135”发展战略,把农业稳县排在强化“五大路径”的首位,中低产田土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又成为农业稳县的重要途径和基础性工程。在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全县确保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和民生工程。同时,达县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得到了省市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被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县、优质粮油种植区、水稻基地示范县和特色农业示范县。为达县创造了优越的政策和投资环境。&&& 2.领导高度重视&&&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县人代、政协两会明确提出建设165000亩高标准农田是今后农村工件的六件大事之一,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民生工程的考核内容。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建设165000亩高标准农田作出了重要批示并成立了专门领导班子,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标准高、集中连片、项目整合、争创省级粮油丰产示范片”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强力推进。&&& 3.技术保障有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达县就开展了中低产田改造,按照四川省发布的标准粮田建设地方标准,加快了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达县在全省率先研究并推广了预制件坡改梯、预制件衬砌渠道等新技术,同时还推广了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土壤改良新技术。经多年实践,达县农业、水利、国土等部门建立了有丰富农田工程建设、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队伍,为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通过各部门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和技术力量,有力地推进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群众积极性高&&& 通过几年来高标准农田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科技和机械化耕作水平迅速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明显加快,耕地生产能力和种植效益大幅度提升,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和看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巨大实惠。特别是2009年以来,达县认真落实“一事一议”办法,并以村为单位采取竞争立项办法,让农民参与项目建设和全程管理,真正确立农民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实施项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5.项目基础条件较好&&& 一是水资源充沛。项目区内河道、水库和塘堰密布,通过渠道的整治和新建、塘库维修、提灌站维修和补充,完全能够实现供需平衡。&&& 二是地形和土地适宜。项目区内为湖积平坝、浅丘宽谷带坝、浅丘中宽谷地貌,土地较平坦且成片,土层深厚,土地自然肥力较好,易于培肥并建成高标准农田。三是交通、电力较为完善。项目区村社通水泥路,80%院户通泥(碎)路,26%院户路已硬化。通过田间机耕路和生产便道的修建,实现“路网”配套,农业机械作业水平能够迅速提高。项目区内已完成第二次农网改选,农机加工和农户生活用电更有保障。&&& 四、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三大任务,强化规划引导,突出分类指导,坚持成片建设,着力提高地力,达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总体目标&&& 通过“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把项目区真正建成165000亩高标准农田;二是改善项目区生产基础条件,全面提高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把项目区建成我县粮油丰产示范片,巩固我县粮食需求平衡,进一步提高商品粮产出能力;三是把项目区初步建成县、乡、村三级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 2.地力建设目标&&& 通过“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使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1-2个等级,有机肥资源率提高10%以上,耕地肥力达到中等偏上或高肥力水平。耕层厚度旱地达到25厘米以上,水田达20厘米以上;引导农民秸秆还田施用量达300公斤/亩(干物质)以上;土壤有机质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达95%,肥料利用率提高5%。&&& 3.产量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水稻单产达到600公斤以上,小麦单产达到300公斤以上,油菜单产达到200公斤以上,玉米单产达到500公斤以上,红苕单产(折原粮)达到300公斤以上。&&& 4.社会和生态效益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率达85%以上,并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轻作物生理病害,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野外焚烧秸秆,能较好地解决大气污染、资源浪费,改善不合理的用肥结构,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五、规划布局&&& (一)规划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做到三个衔接。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与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质粮油丰产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相衔接。二是与城乡建设规划,交通建设规划,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相衔接。三是与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相衔接。&&& 2.坚持集中连片,突出规模建设。项目规划区选择在达县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设,并紧紧围绕全县粮油丰产核心示范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重点,在规划的麻大亭片区的12个乡镇和赵双片区的4个乡镇,集中资金,连片建设,示范带动,规模开发。&&&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建设重点。把规划的麻大亭片区12个乡镇建成优质粮油丰产示范片,赵双片区的4个乡镇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蔬菜)园区和粮油丰产示范片。针对不同区域主要作物、耕作制度、基础条件、障碍因素,明确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功能定位,提出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内容,稳步提高土壤基础地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结合项目实施,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集约化发展,以基地建设促产业发展,培育龙头产业。&&& (二)片区划分和区域特征&&& 1.片区划分&&& 按照省级“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根据达县区域自然条件、耕地利用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和投资标准,以培育优势农产品基地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重点进行规划,把16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优质粮油丰产示范片和现代农业产业(蔬菜)园区两大区域。根据地理、交通条件,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分为麻大亭片区和赵双片区。&&& 2.区域特征&&& (1)麻大亭片区:包括麻柳、大树、亭子等12个乡镇,属我县规划的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区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示范片。该区地势平坦,田以坝田为主,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和油菜为主,旱地以麦—玉—苕为主,是达县粮油主产区,也是全县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规划区有明月江和明星水库为主要水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水源保证,但该区骨干水利完好率低。由于地势平坦,沟渠不配套,区域排水不良,涝湿害严重。区域内通乡、通村道路基础好,但田间田间机耕路不完善,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该区域是达县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机械化发展、小农水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重点区域。&&& (2)赵双片区:包括双庙、赵家等4个乡镇,属达县规划的现代农业产业(蔬菜)园区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示范片。该区地势较平,田以沟槽田为主,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蔬菜、苎麻为主,属全县经济中等偏上的地区。规划区水源以双庙河、大竹河和石凼水库、安子沟水库、响水洞水库为主,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证。但该区田间渠系不配套、骨干水利完好率低。区域内通乡、通村道路基础好,但田间机耕路缺乏,且以梯田为主,目前农业机械化程度极低。该区域是全县小农水和土地整理项目重点规划区。&&& 3.建设地点&&& 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本次规划的麻大亭片区包括麻柳、东兴、大滩、万家、黄都、大树、黄庭、南岳、大风、亭子、福善、景市12个乡镇,92个村;规划的赵双片区包括双庙乡、马家乡、赵家镇、碑高乡4个乡镇,23个村。全县共规划16个乡镇,115个村。&&& 六、建设任务及重点项目区&&& (一)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在16个乡镇,建设面积165000亩。共调整田型60000亩;新建排灌渠道592700米,提灌站51处,整治山坪塘156口,新建蓄水池262口,拦河堰29处;硬化田间机耕路271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666370米;增施有机肥50000亩/7500万公斤,秸秆还田165000亩,绿肥种植15000亩;有机质提升165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65000亩,新品种推广25000亩,新技术培训50000人次;建设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1个,监测点4个。分年度建设任务如下(详见附表4—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量统计表):2011年:规划建设面积30000亩,涉及双庙、麻柳、大滩、万家4个乡镇17个村。双庙乡涉及高升桥、张家湾、芝麻沟、杨柳沟、三合寨、新利、宝珠寺、石凼、中华寺、团立湾、塔子梁11个村;麻柳镇涉及野鸭子1个村;大滩乡涉及赵拱桥村1个村;万家镇涉及红光、三星、五洞、杨坝4个村。共调整田型10000亩;新建排灌渠道123800米,提灌站9处,整治山坪塘53口,新建蓄水池48口,拦河堰6处;硬化田间机耕路53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68210米;增施有机肥10000亩/1500万公斤,秸秆还田30000亩,绿肥种植3000亩;有机质提升30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0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建设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1个,监测点4个。2012年:规划建设面积35000亩,涉及万家、黄都、赵家、碑高、马家5个乡镇26个村。万家镇涉及永新、保卫、迎丰、普乐、干坝、八角、双桥、南垭8个村;黄都乡涉及椅湾、方牌、溜滩、铁炉沟、双石桥、五通6个村;赵家镇涉及楠木、朝阳、字库、九龙、断石、林山6个村;碑高乡涉及高码头、石佛庙、永必坝、五龙寺4个村;马家乡涉及川主寺、南新桥2个村。共调整田型140000;新建排灌渠道136100米,提灌站7处,整治山坪塘28口,新建蓄水池57口,拦河堰5处;硬化田间机耕路43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134980米;增施有机肥10000亩/1500万公斤,秸秆还田35000亩,绿肥种植3000亩;有机质提升35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5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 2013年:规划建设面积33000亩,涉及麻柳、东兴、大风、大树4个乡镇23个村。麻柳镇涉及刘家坝、沙头寺2个村;东兴乡涉及梁家坝、剑楼、凤凰寨、洞子口、郑家、脉里垭、马家坝、大水河、罗家冲9个村;大风乡涉及东风、土桥、大桥、联家4个村;大树镇涉及光辉、长冲、三堰、文昌、华阳、九龙、大兴、宝山8个村。共调整田型14000亩;新建排灌渠道100980米,提灌站13处,整治山坪塘29口,新建蓄水池49口,拦河堰6处;硬化田间机耕路100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146070米;增施有机肥10000亩/1500万公斤,秸秆还田33000亩,绿肥种植3000亩;有机质提升33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3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2014年:规划建设面积32000亩,涉及大树、南岳、黄庭3个乡镇24个村。大树镇涉及建军、五四、明星、五岭、竹林、星天、碑垭、草兴8个村;南岳镇涉及尖角、板桥、九元、神龙、玉祖、田坝、水河、天宝、漩井、跳磴、文丰11个村;黄庭乡涉及群峰、双石、石乐、通花、连心5个村。共调整田型10000亩;新建排灌渠道110720米,提灌站12处,整治山坪塘25口,新建蓄水池51口,拦河堰6处;硬化田间机耕路35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149330米;增施有机肥10000亩/1500万公斤,秸秆还田32000亩,绿肥种植3000亩;有机质提升32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2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 2015年:规划建设面积35000亩,涉及亭子、福善、景市3个乡镇25个村。亭子镇涉及官田、正碑、雷力、电厂、花园、庙梁、胜利、友山、天进、赵岩10个村;福善镇涉及八庙、石堰、黄家、观家、圣学、四合、王家7个村;景市镇涉及柏杨坝、高板桥、梍角、长屋、红岩洞、团田坝、文家场、梨子垭8个村。共调整田型12000亩;新建排灌渠道121100米,提灌站10处,整治山坪塘21口,新建蓄水池57口,拦河堰6处;硬化田间机耕路40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167780米;增施有机肥10000亩/1500万公斤,秸秆还田35000亩,绿肥种植3000亩;有机质提升35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5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 (二)片区建设任务&&& 1.麻大亭片区:建设面积130000万亩,包括麻柳镇、东兴乡、大滩乡、万家镇、黄都乡、大树镇、黄庭乡、南岳镇、大风乡、亭子镇、福善镇、景市镇12个乡镇,92个村,涉及2011年-2015年。共调整田型50000亩;新建排灌渠道483000米,提灌站46处,整治山坪塘131口,新建蓄水池203口,拦河堰21处;硬化田间机耕路271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587010米;增施有机肥44000亩/6600万公斤,秸秆还田130000亩,绿肥种植11800亩;有机质提升130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30000亩,新品种推广25000亩,新技术培训50000人次。分年度建设情况如下(详见附表5—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片区工程量表):&&& 2011年:规划建设面积10000亩,涉及麻柳、大滩、万家3个乡镇6个村。共调整田型8000亩;新建排灌渠道61500米,提灌站5处,整治山坪塘40口,新建蓄水池13口,拦河堰1处;硬化田间机耕路53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36200米;增施有机肥8000亩/1200万公斤,秸秆还田10000亩,绿肥种植1900亩;有机质提升10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 2012年:规划建设面积20000亩,涉及万家、黄都2个乡镇14个村。共调整田型8000亩;新建排灌渠道88700米,提灌站6处,整治山坪塘16口,新建蓄水池33口,拦河堰2处;硬化田间机耕路43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87630米;增施有机肥6000亩/900万公斤,秸秆还田20000亩,绿肥种植900亩;有机质提升2.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9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 2013年:规划建设面积33000亩,涉及麻柳、东兴、大风、大树4个乡镇23个村。共调整田型14000亩;新建排灌渠道100980米,提灌站13处,整治山坪塘29口,新建蓄水池49口,拦河堰6处;硬化田间机耕路100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146070米;增施有机肥10000亩/1500万公斤,秸秆还田33000亩,绿肥种植3000亩;有机质提升33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3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 2014年:规划建设面积32000亩,涉及大树、南岳、黄庭3个乡镇24个村。共调整田型10000亩;新建排灌渠道110720米,提灌站12处,整治山坪塘25口,新建蓄水池51口,拦河堰6处;硬化田间机耕路35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149330米;增施有机肥10000亩/1500万公斤,秸秆还田32000亩,绿肥种植3000亩;有机质提升32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2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 2015年:规划建设面积35000亩,涉及亭子、福善、景市3个乡镇25个村。共调整田型12000亩;新建排灌渠道121100米,提灌站10处,整治山坪塘21口,新建蓄水池57口,拦河堰6处;硬化田间机耕路40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167780米;增施有机肥10000亩/1500万公斤,秸秆还田35000亩,绿肥种植3000亩;有机质提升35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5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 2.赵双片区:建设面积35000亩,包括双庙乡、马家乡、赵家镇、碑高乡4个乡镇,23个村,涉及2011年和2012年2个年度。共调整田型8000亩;新建排灌渠道109700米,提灌站5处,整治山坪塘25口,新建蓄水池59口,拦河堰6处;硬化田间机耕路20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79360米;增施有机肥6000亩/900万公斤,秸秆还田35000亩,绿肥种植3200亩;有机质提升35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5000亩;建设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1个,监测点14个。分年度建设情况如下(详见附表5—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片区工程量表):2011年:规划建设面积20000亩,涉及双庙1个乡11个村。共调整田型2000亩;新建排灌渠道62300米,提灌站4处,整治山坪塘13口,新建蓄水池35口,拦河堰5处;硬化田间便民道32010米;增施有机肥2000亩/300万公斤,秸秆还田20000亩,绿肥种植1100亩;有机质提升20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000亩;建设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1个,监测点4个。2012年:规划建设面积15000亩,涉及赵家、碑高、马家3个乡镇12个村。共调整田型6000亩;新建排灌渠道47400米,提灌站1处,整治山坪塘12口,新建蓄水池24口,拦河堰3处;硬化田间便民道47350米;增施有机肥4000亩/600万公斤,秸秆还田15000亩,绿肥种植2100亩;有机质提升15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5000亩。&&& (三)重点项目区范围和建设任务&&& 1.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项目区范围&&& 重点项目区范围包括万家、东兴、大树、亭子4个乡镇,20个村。全部布局在麻大亭片区内。其中:2011年涉及万家镇红光、三星、五洞、杨坝4个村;2012年涉及万家镇迎丰、普乐、干坝、八角4个村;2013年涉及东兴乡梁家坝、剑楼、马家坝、大水河4个村;2014年涉及大树镇建军、五四、明星、碑垭4个村;2015年涉及亭子镇官田、正碑、雷力、天进4个村。&&& 2.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项目区建设任务重点项目区建设面积31000亩。共调整田型29000亩;新建排灌渠道211610米,提灌站26处,整治山坪塘89口,新建蓄水池44口,拦河堰6处;硬化田间机耕路258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211980米;增施有机肥26400亩/3960万公斤,秸秆还田31000亩,绿肥种植6800亩;有机质提升31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1000亩,新品种推广25000亩,新技术培训50000人次。重点项目区分年度建设情况如下(详见附表6—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项目区工程量表): 2011年:规划建设面积7000亩。共调整田型6000亩;新建排灌渠道52220米,提灌站4处,整治山坪35口,新建蓄水池9口,拦河堰1处;硬化田间机耕路53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28500米;增施有机肥6000亩/900万公斤,秸秆还田7000亩,绿肥种植1700亩;有机质提升7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2012年:规划建设面积6000亩。共调整田型6000亩;新建排灌渠道44760米,提灌站4处,整治山坪塘9口,新建蓄水池20口,拦河堰1处;硬化田间机耕路30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45000米;增施有机肥2400亩/360万公斤,秸秆还田6000亩;有机质提升6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 2013年:规划建设面积6000亩。共调整田型6000亩;新建排灌渠道25110米,提灌站8处,整治山坪塘23口,新建蓄水池7口,拦河堰2处;硬化田间机耕路100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36400米;增施有机肥6000亩/900万公斤,秸秆还田14000亩,绿肥种植1100亩;有机质提升6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2014年:规划建设面积6000亩。共调整田型6000亩;新建排灌渠道44760米,提灌站4处,整治山坪塘14口,拦河堰2处;硬化田间机耕路35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54040米;增施有机肥6000亩/900万公斤,秸秆还田6000亩,绿肥种植2000亩;有机质提升6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 2015年:规划建设面积6000亩。共调整田型6000亩;新建排灌渠道44760米,提灌站6处,整治山坪塘12口,新建蓄水池26口,拦河堰3处;硬化田间机耕路4000米,硬化田间便民道48040米;增施有机肥6000亩/900公斤,秸秆还田6000亩,绿肥种植2000亩;有机质提升6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00亩,新品种推广5000亩,新技术培训10000人次。&&& 七、建设标准&&& (一)高标准农田的总体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达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耕作层厚度20厘米以上,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0%以上,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耕地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900公斤/年.亩以上”的总体标准。&&& 水田、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具体指标应分别达到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标准和2008年四川省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846-2008)二级以上。&&& (二)高产水田建设标准&&& 我县本次“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主要为水田,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标准:&&& 1.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通过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有较充足的水源,灌溉保证率达到80%;主、干、支、斗及田间渠系配套,全为防渗渠道,渠系水利用率达80%以上;排水设施齐全,能基本满足排水要求;田块方正,土层深厚;桥、涵、闸、路、配套基本齐全,机械化作业程度达65%以上。&&& 2.生产能力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实现耕地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900公斤/亩以上的总体目标,耕地宜种性广,一年二熟以上,水稻单产达到600公斤以上,油菜单产达到200公斤以上,小麦单产达到350公斤以上,蔬菜单产达到1500公斤以上。&&& 3.肥力标准&&& 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土壤深松技术等措施,土体厚度&60厘米、耕层厚度&20厘米,氧化还原层&30厘米,60厘米内无障碍层;有机质&22克/千克,全氮&1.2克/千克,全磷&0.8克/千克,有效磷&20毫克/千克,有效钾&150毫克/千克,pH6.0-7.0;灌溉水质无污染,地下水位低于60厘米。耕地肥力总体达到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846-2008《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二级以上,基础地力相对提高1-2个等级。&&& 4.科技推广能力标准&&& (1)适用技术普及化。大力推进节水防渗技术、农业新型栽培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额,适用技术普及率95%以上。&&& (2)农业服务专业化。植保、供肥、管水等实行专业化服务。以村组统一植保防治,主要病虫害控制在允许条件下;以乡(镇)统一配方施肥,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以村或组统一管沟管水,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及合作经济组织。&&& (3)种植品种优良化。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围绕优质稻油、蔬菜基地建设,推广优良品种,农产品优质率达95%以上。&&& (三)高产旱地建设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地块坡度≤5&,土壤基本无侵蚀,渠池配套、“三沟”较配套,能满足作物需水和排洪要求,年灌溉水保证量100-120立方米/亩,节水设施基本配套,抗旱能力15-20天,田间道路配套良好。.生产能力标准&&& 一年三熟以上,主要种植模式为小麦/玉米/甘薯,玉米单产&500公斤,小麦单产&300公斤,甘薯单产&300公斤,年粮食总产量&1000公斤/亩。.肥力标准&&& 土体厚度&60厘米,耕层厚度&25厘米,有机质&20.0克/千克,全氮&1.5 克/千克,有效磷&20毫克/千克,有效钾&150毫克/千克,pH6.5-7.5;无障碍层,土体无污染。.科技推广能力标准&&& 集成应用有机质提升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化作业,引导农户合理施肥,减少秸秆焚烧及弃置乱丢,减少投工投劳,节约劳动成本,蓄水保墒,减少径流,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 &&& 八、建设内容&&& (一)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田网”建设:主要以耕地平整和田型调整为主,使地块规范,田型方正。共调整田型60000亩,主要分布在各片的重点项目区。重点区和新农村建设区调整田型的地埂采用空心六棱块护坡,生物护埂,平整土地。其中麻大亭片区50000亩,赵双片区10000亩。&&& 2.“渠网”建设:在有充分水源保障的基础上,配套完善农田灌溉、排涝、排洪沟渠,新建、改造提灌设施,并配套整治山坪塘、新建蓄水池、拦河堰等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形成引、蓄、提、灌、排协调统一的农田灌排能力。&&& (1)排灌渠道&&& 达县“十二五”规划共建设排灌渠道592700米。其中麻大亭片区483000米(米,米,米,米,米);赵双片区109700米(米,米)。&&& (2)水源工程&&& ①新建或整治提灌站:新建或技改机电提灌站51处。其中麻大亭片区46处(2011年5处,2012年6处,2013年13处,2014年12处,2015年10处);赵双片区5处(2011年4处,2012年1处)。&&& ②山坪塘整治:山坪塘整治工程措施为内外护坡、防渗、清淤、整治溢洪道和引水渠等,共156口。其中麻大亭片区99口(2011年8口,2012年16口,2013年29口,2014年25口,2015年21口),赵双片区57口(2011年45口,2012年12口)。&&& ③新建蓄水池:新建蓄水池262口,每口配套修建沉沙池和引排水渠。其中麻大亭片区203口(2011年13口,2012年33口,2013年49口,2014年51口,2015年57口);赵双片区59口(2011年35口,2012年24口)。&&& ④新建或整治拦河堰29处。其中麻大亭片区21处(2011年1处,2012年2处,2013年6处,2014年6处,2015年6处);赵双片区8处(2011年5处,2012年3处)。&&& 3、“路网”建设:硬化田间机耕路,完善田间便民道及其配套设施,与通乡、通村道路及主要院户连通形成田间路网。方便农业机械和生产管理进出,提高农机作业能力。&&& (1)硬化田间机耕路:硬化田间机耕道路基宽设计为4米,有效路面3米。共规划建设27100米,全部规划在麻大亭片区。其中:米,米,米,米,米。&&& (2)硬化田间便民道:对田间机耕道环线之间的作业便道和通过田间主要渠道线进行硬化,便于小型机械进出作业和田间管理,共规划建设666370米。其中麻大亭片区587010米(米,米,米,米,米);赵双片区79360米(米,米)。&&& (二)地力建设工程&&& 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地力培肥措施,大力提高有机肥的投入水平,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1.增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主要是对冲沟中上部稻田和旱地增施农家肥,亩施公斤。全县共增施有机肥50000亩/7500万公斤。其中麻大亭片区44000亩/6600万公斤(亩/1200万公斤,亩/900万公斤,亩/1500万公斤,亩/1500万公斤,亩/1500万公斤);赵双片区6000亩/900万公斤(亩/300万公斤,亩/600万公斤)。&&& 2.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一项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或覆盖还田,或堆沤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165000亩全部推广秸秆还田,亩平还田量200-300公斤。其中麻大亭片区130000亩,赵双片区35000亩。&&& 3.绿肥种植&&& 主要是在冲沟中上部有机质缺乏田块或田型调整田块种植绿肥。全县共种植绿肥(紫云英)15000亩,其中麻大亭片区11800亩(亩,亩,亩,亩,亩,);赵双片区3200亩(亩,亩)。&&& (三)科技支撑工程&&& 集成应用有机质提升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农业增产关键技术,实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协调联动,提高项目区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耕地有机质提升技术推广&&& 为推进有机肥资源充分利用,强化地力建设,将耕地有机质提升与高标准农田“田网”、“渠网”、“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与其协调联动,在规划区大力推广耕地有机质提升技术,5年共推广0000亩,赵双片区35000亩。&&& 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测土配方施肥是利用现代平衡施肥科技成果,以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产前提出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科学施肥技术。规划区紧紧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环节,扎实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规划区实行全覆盖,即五年共推广165000亩。其中麻大亭片区130000亩,赵双片区35000亩。&&& 3.高产创建工程&&&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全部推广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全面开展高产创建活动,5年共推广面积165000亩。主要推广优质水稻、优质油菜、优质蔬菜等新品种及规划化栽培。其中在麻大亭片区建立优质粮油高产示范片130000亩,新品种展示片25000亩;在赵双片区建立优质蔬菜高产示范片35000亩。同时建立新品种展示及高产创建示范片25000亩,全部规划在麻大亭片区重点项目区。&&& 4.新技术培训&&& 在麻大亭片区重点示范片和高产创建展示片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共培训50000人次。主要是对优质粮油示范片的重点村耕地保育技术、水稻三维强化栽培、高产油菜栽培、病虫防治、肥水管理、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等技术进行培训。&&& (四)耕地质量监测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省、市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和县土肥站,建立达县耕地质量监测站和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逐步形成体系基本健全、功能基本齐备的县、乡、村三级耕地质量监测网&&& 1.耕地地力监测点&&& 耕地地力监测点设在规划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粮食生产主产区,依据主要土壤类型、生产条件、环境状况、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监测点位置,通过耕地动态监测,定期向政府提供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预测预警报告,为政府耕地质量建设、农田生态环境决策和指导农民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规划在麻大亭片区的麻柳镇和赵双片区的双庙乡各建设2个监测点。.土壤墒情监测点&&& 土壤墒情监测点主要是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及对作物的影响程度,以确立科学的排灌及耕作管理制度。综合考虑规划区土壤类型、种植模式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规划在麻大亭片区的麻柳镇和赵双片区的双庙乡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点各2个。.土壤肥力监测点&&& 为了准确掌握土壤肥力和农户施肥情况,开发、研制好各类作物的测土配方专用肥,扎实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规划在麻大亭片区的麻柳镇和赵双片区的双庙乡建设土壤肥力监测点各2个。对土壤肥力、农户施肥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测,以了解土壤养分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群众施肥变化趋势,及时掌握施肥中存在的问题,调整肥料结构和施肥方案,真正实现“统测、统配、统供”,把“测、配、产、供、施”五大关键的技术环节连为一体来研究、开发与应用。.配置完善监测仪器&&& 为方便采集土壤耕地地力情况、土壤墒情监测数据与土壤肥力监测数据,根据实际需要,规划配置完善相应的监测仪器30套。.实验室完善和维修&&& 县农业局土肥站化验室是分析测试土壤、植物各项指标的基础。对原有化验室进行改造维修,配套完善化验监测设备是开展农田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等工作的基础。因此,计划对县农业局土肥站化验室进行维修改造,维修面积250平方米。&&& 九、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一)单位投资测算标准&&& 按照相关工程造价定额测算,高标准农田建设单位平均投资标准为1500元/亩。田间基础设施:“田网”(田型调整)按300.0元/亩测算;“渠网”建设按灌排渠道180元/米、提灌站15万元/处、山坪塘5万元/座、蓄水池2.5万元/处、拦河堰1.0万元/处测算;“路网”建设按硬化田间机耕路30.0万元/公里、硬化田间便民道100.0元/米测算。地力建设工程:增施有机肥由农民投工投劳解决,按秸秆还田(购买腐熟剂)15.0元/亩、绿肥种植(购买紫云英种子)45.0元/亩测算。&&& 科技支撑工程:有机质提升按20元/亩补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购买配方肥)50元/亩补贴,新品种推广50.0元/亩、新技术培训20.0元/人次补贴。&&& 耕地质量监测工程:按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确定的建设和投资标准测算,县级耕地质量体系建设160万元(土壤墒情监测点100000元/个,土壤肥力监测点100000元/个,配置完善监测仪器10000元/个,维修化验室面积400元/平方米)&&& (二)规划总投资&&& 根据达县不同区域建设特点,结合多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现行市场价进行测算,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65000亩,共需投资24750.0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工程建设22174.3万元(田型调整1800.0万元,灌排渠道10668.6万元,提灌站765.0万元,山坪塘整治780.0万元,新建蓄水池655.0万元,新建拦河堰29.0万元;硬化田间田间机耕路813.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6663.7万元);地力建设投资315.0万元;科技支撑工程投入1380.0万元;县级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160.0万元,项目管理费720.7万元。(详见表7——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概算表)&&& 1.分年度投资估算&&& 建设165000亩高标准农田共需投资24750.0万元。各年度投资如下:2011年:总投资4500.0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95.5万元(田型调整300.0万元,灌排渠道2228.4万元,提灌站135.0万元,山坪塘整治265.0万元,新建蓄水池120.0万元,新建拦河堰6.0万元;硬化田间田间机耕路159.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682.1万元);地力建设投资58.5万元(秸秆还田45.0万元,绿肥种植13.5万元);科技投入255.0万元(有机质提升60.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50.0万元,新品种推广25.0万元,新技术培训20.0万元);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投资160.0万元(建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60万元,监测点100.0万元。);项目建设管理费131.0万元。&&& 2012年:总投资5250.0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741.1万元(田型调整420.0万元,灌排渠道2449.8万元,提灌站105.0万元,山坪塘整治140.0万元,新建蓄水池142.5万元,新建拦河堰5.0万元;硬化田间田间机耕路129.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1349.8万元);地力建设投资66.0万元(秸秆还田52.5万元,绿肥种植13.5万元);科技投入290.0万元(有机质提升70.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75.0万元,新品种推广25.0万元,新技术培训20.0万元);项目建设管理费152.9万元。&&& 2013年:总投资:4950.0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466.8万元(田型调整420.0万元,灌排渠道1817.6万元,提灌站195.0万元,山坪塘整治145.0万元,新建蓄水池122.5万元,新建拦河堰6.0万元;硬化田间田间机耕路300.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1460.7万元);地力建设投资63.0万元(秸秆还田49.5万元,绿肥种植13.5万元);科技投入276.0万元(有机质提升66.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65.0万元,新品种推广25.0万元,新技术培训20.0万元);项目建设管理费144.2万元。&&& 2014年:总投资4800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329.8万元(田型调整300.0万元,灌排渠道1993.0万元,提灌站180.0万元,山坪塘整治125.0万元,新建蓄水池127.5万元,新建拦河堰6.0万元;硬化田间田间机耕路105.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1493.3万元);地力建设投资61.5万元(秸秆还田48.0万元,绿肥种植13.5万元);科技投入269.0万元(有机质提升64.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60.0万元,新品种推广25.0万元,新技术培训20.0万元);项目建设管理费139.7万元。&&& 2015年:总投资5250.0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741.1万元(田型调整360.0万元,灌排渠道2179.8万元,提灌站150.0万元,山坪塘整治105.0万元,新建蓄水池142.5万元,新建拦河堰6.0万元;硬化田间田间机耕路120.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1677.8万元);地力建设投资66.0万元(秸秆还田52.5万元,绿肥种植13.5万元);科技投入290.0万元(有机质提升70.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75.0万元,新品种推广25.0万元,新技术培训20.0万元);项目建设管理费152.9万元。&&& (各年度投资详见表8——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投资表)&&& 2.分片区投资估算&&& 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165000亩,投资24750.0万元。麻大亭片区投资20881.8万元(工程建设投资20273.7万元,项目管理费608.1万元),赵双片区投资3868.2万元(工程建设投资3755.6万元,项目管理费112.6万元)。&&& 麻大亭片区:投资20881.8万元。各年度投资如下:&&& 2011年:总投资2466.8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76.5万元(田型调整240.0万元,灌排渠道1107.0万元,提灌站75.0万元,山坪塘整治200.0万元,新建蓄水池32.5万元,新建拦河堰1.0万元;硬化田间田间机耕路159.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362.0万元);地力建设投资23.5万元(秸秆还田15.0万元,绿肥种植8.5万元);科技投入115.0万元(有机质提升20.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0万元,新品种推广25.0万元,新技术培训20.0万元);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投资80.0万元;项目建设管理费71.8万元。&&& 2012年:总投资3414.9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96.4万元(田型调整240.0万元,灌排渠道1596.6万元,提灌站90.0万元,山坪塘整治80.0万元,新建蓄水池82.5万元,新建拦河堰2.0万元;硬化田间田间机耕路129.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876.3万元);地力建设投资34.0万元(秸秆还田30.0万元,绿肥种植4.0万元);科技投入185.0万元(有机质提升40.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0万元,新品种推广25.0万元,新技术培训20.0万元);项目建设管理费99.5万元。&&& 2013年:总投资:4950.0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466.8万元(田型调整420.0万元,灌排渠道1817.6万元,提灌站195.0万元,山坪塘整治145.0万元,新建蓄水池122.5万元,新建拦河堰6.0万元;硬化田间田间机耕路300.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1460.7万元);地力建设投资63.0万元(秸秆还田49.5万元,绿肥种植13.5万元);科技投入276.0万元(有机质提升66.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65.0万元,新品种推广25.0万元,新技术培训20.0万元);项目建设管理费144.2万元。&&& 2014年:总投资4800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329.8万元(田型调整300.0万元,灌排渠道1993.0万元,提灌站180.0万元,山坪塘整治125.0万元,新建蓄水池127.5万元,新建拦河堰6.0万元;硬化田间田间机耕路105.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1493.3万元);地力建设投资61.5万元(秸秆还田48.0万元,绿肥种植13.5万元);科技投入269.0万元(有机质提升64.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60.0万元,新品种推广25.0万元,新技术培训20.0万元);项目建设管理费139.7万元。&&& 2015年:总投资5250.0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741.1万元(田型调整360.0万元,灌排渠道2179.8万元,提灌站150.0万元,山坪塘整治105.0万元,新建蓄水池142.5万元,新建拦河堰6.0万元;硬化田间田间机耕路120.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1677.8万元);地力建设投资66.0万元(秸秆还田52.5万元,绿肥种植13.5万元);科技投入290.0万元(有机质提升70.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75.0万元,新品种推广25.0万元,新技术培训20.0万元);项目建设管理费152.9万元。&&& 赵双片区投资:3868.2万元,各年度投资如下:&&& 2011年:总投资2033.2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19.0万元(田型调整60.0万元,灌排渠道1121.4万元,提灌站60.0万元,山坪塘整治65.0万元,新建蓄水池87.5万元,新建拦河堰5.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320.1万元);地力建设投资35.0万元(秸秆还田30.0万元,绿肥种植5.0万元);科技投入140.0万元(有机质提升40.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0万元);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投资80.0万元;项目建设管理费59.2万元。2012年:总投资1835.0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44.7万元(田型调整180.0万元,灌排渠道853.2万元,提灌站15.0万元,山坪塘整治60.0万元,新建蓄水池60.0万元,新建拦河堰3.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473.5万元);地力建设投资31.9万元(秸秆还田22.5万元,绿肥种植9.4万元);科技投入105.0万元(有机质提升30.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5.0万元);项目建设管理费53.4万元。&&& (各片区投资详见表9——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片区投资表)&&& 3.重点项目区投资估算&&& 总投资9641.4万元。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880.3万元(田型调整1035.0万元,灌排渠道3809.0万元,提灌站390.0万元,山坪塘整治465.0万元,新建蓄水池237.5万元,新建拦河堰11.00万元;硬化机耕道813.0万元,硬化田间便民道2119.8万元);地力建设投资123.1万元(秸秆还田88.5万元,绿肥种植34.6万元);科技投入638.0万元(有机质提升118.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95.0万元,新品种推广125.0万元,新技术培训100.0万元)。&&& 分年度投资情况。2011年投资1934.6万元,2012年投资1899.5万元,2013年投资1811.2万元,2014年投资1942.1万元,2015年投资2054.0万元。&&& (三)资金筹措&&& 1.现有投资渠道投资测算根据农业和财政部门现有农业项目情况及国家产业扶持政策,测算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中央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项目、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五年共可投资19902万元。其中: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现有投资渠道投资测算表单位:万元年度项目名称市级以上项目投资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备注2011年1、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5.00 35.00  2、有机质提升项目160.00 160.00  3、中央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田间渠系工程项目1350.00 1350.00  4、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1200.00 1200.00  5、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1214.00 1214.00  小计3959.00 3959.00  2012年1、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5.00 35.00  2、有机质提升项目160.00 160.00  3、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1400.00 1400.00 &4、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1214.00 1214.00  2012年5、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535.00 535.00  6、千亿斤增粮工程田间项目736.00736.00&小计4080.004080.00 2013年1、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5.00 35.00  2、有机质提升项目160.00 160.00  3、中央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田间渠系工程项目1350.00 1350.00  4、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1400.00 1400.00  5、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1214.00 1214.00  小计4159.004159.00 2014年1、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5.00 35.00  2、有机质提升项目160.00 160.00  3、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1400.00 1400.00  4、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1214.00 1214.00 &5、千亿斤增粮工程田间项目736.00736.00 小计3545.003545.00 2015年1、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5.00 35.00  2、有机质提升项目160.00 160.00  3、中央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田间渠系工程项目1350.001350.00 4、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1400.001400.00 5、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1214.00 1214.00  小计4159.004159.00 总计19902.019902.0 &&& 2.下差资金筹措&&& 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共需投资24750万元,现有投资渠道投资19902万元,下差资金4848万元。主要采取以下办法筹集下差资金:&&& (1)项目整合。县政府将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以建立粮食核心示范区为目标,高标准农田规划区为重点,集中项目资金和技术力量,强化管理,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主要整合大中型骨干水利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共计整合资金2825万元,直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项目整合资金计划表单位:万元年度项目投资整合资金备注2011年土地整理项目1320200按15%计算2012年小型农田水利项目3000750按25%计算2013年小型农田水利项目2500400按16%计算2014年小型农田水利项目2000400按20%计算土地整理项目8000400按5%计算2015年小型农田水利项目3500525按15%计算土地整理项目2953150按5%计算合&&&&&& 计232732825&&&& (2)县级财政专项配套。县政府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每年从地方财政资金和一般预算收入增量资金中安排资金,专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计划每年安排200万元,五年共计1000万元。&&& (3)农民投工投劳或以资抵劳。大力推行民办公助、“一事一议”办法,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群众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是建好、用好、管好工程设施,确保项目效益充分发挥的关键。项目以农民建设为主体,国家投入为主,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补充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不足部分。五年共计投工投劳折资1023万元。其中: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 资金筹措见表11—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筹措表。&&& 十、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 “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落实和顺利实施,达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农办、县农业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县扶贫办、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县以工代赈办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宏观管理,决定项目规划和建设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执行领导小组决定事项,统筹涉农项目规划并审定根据各部门实际工作需要及有关规定设立相应的项目实施小组,负责组织发动、宣传培训及日常管理。&&& 县农业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分别按现有项目和资金渠道,与“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相衔接,组织实施;监察、审计部门加强程序与资金管理的监督。县政府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依据省政府印发的《四川省高标准农田验收认定办法》,由县人民政府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办事机构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验收认定工作,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规划衔接和工作协调,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各部门具体职责如下:&&& 县农业局:根据省厅要求负责编制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制定县级建设标准、承担联席会议及日常管理工作;在高标准农田规划区落实全国1000亿斤及全省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田间工程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和省级高标准农田专项项目,并组织实施。&&& 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我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在高标准农田规划区落实重点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并组织实施。&&& 县财政局:负责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市级以上专项资金,落实县级配套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在高标准农田规划区落实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建设项目,并组织实施。县国土资源局:在高标准农田规划区落实土地开发、土地复耕等“金土地”工程,并组织实施。&&& 县水务局:在高标准农田规划区落实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并组织实施。&&& 县林业局:在高标准农田规划区落实农田防护林网的规划,并实施建设。&&& 县扶贫办:在国家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范围内,落实高标准农田规划中涉及到的扶贫开发项目,并组织实施。&&& 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高标准农田规划区落实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组织实施。&&& 县以工代赈办:在符合国家以工代赈政策投向的高标准农田规划区,落实以工代赈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并组织实施。&&& (二)政策保障&&& 依据省级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及时出台县级耕地质量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强化高标准农田县级耕地质量、工程质量、规范资金使用与管理。&&& 建立健全《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社会资本引进管理办法》,促进全县土地合理流转,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 建立健全《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细则》,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县级专项资金,保证地方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优先投入。&&& 建立健全《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综合考核暂行办法》,实行项目绩效考核。&&& (三)资金保障&&& 县政府将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县财政负责安排落实下差资金。项目设计费、管理费等按基建有关规定,在县级财政资金中列支。&&& 加强资金管理。坚持执行“三专”制度(建立专户、建立专账、专人管理),单独核算,不截留,不挤占挪用,保证项目专款专用。坚持财经制度,严格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手续,规范资金正常运行,保障项目实施。严格按照国家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管理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并制定《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细则》。项目财政资金全部实行合同管理和县级财政报账制度。严格按照项目工程进度进行资金拨付,严格执行“先报后审再批用”的原则,项目竣工并经县级检查验收合格后,办理工程资金结算送审计局审计,根据审计结论和合同规定进行资金支付。&&& (四)机制保障“三不变”(即管理主体不变、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三统一”(即统一纳入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验收认定)的原则,组建项目统筹管理办公室,协调各部门涉农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验收,确保做到高起点规划、大规模示范、高标准建设。&&& 创新农业投资融资体制。县政府建立“政府补助、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扩大农业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业主、民间资金、信贷或外资投入为补充、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到建设高标准农田来。&&& 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县政府出台“民办公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项目建设鼓励办法,大力调动广大群众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 建立项目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县政府根据省、市、县重点工程目标任务考核要求,结合县级主管部门和各项目乡镇工作职能、职责,根据有关规定,制定《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综合考核暂行办法》,对组织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量化考核。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规划衔接和工作协调,严格实施和管理。&&& 建立工程管理和维护基金机制,健全工程设施管护运行机制,订立管护公约,加强项目管护宣传,明确产权归属,将产权量化给个人,落实专户专人有责有偿管护,由乡(镇)、村两级监督实施,保证工程设施更好地永续地发挥效益。规划区受益群众按受益面支付工程运行及维护费或投工维护,县政府从本级财政和县内各涉农项目招投标节约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集中用于涉农项目的后期维护管理基金,采取以奖代补办法予以扶持,足额落实管理人员基本支出和维护经费。&&& (五)技术保障&&& 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县级服务体系,巩固和完善县、乡农技、农机、水务服务机构。加强对县、乡相关部门人员的综合培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操作水平和服务能力;搞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采取系统或单项技术培训,普遍提高规划区群众的科学技术素质,做到先培训,后实施,再全面有序地展开示范。&&& 科技示范,以点带面。抓好科技示范,加强技术推广,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应用已有的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引进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用技术,建立试验、示范片;针对项目建设中的主要技术环节,解决疑难问题,组织科技攻关,降低建设成本,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提高工程效益。&&&& 附件:1.达县基本情况统计表。&&& 2.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基本情况统计表。&&& 3.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表。&&& 4.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量统计表。&&& 5.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片区工程量统计表。&&& 6.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项目区工程量统计表。&&& 7.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概算表。&&& 8.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投资表。&&& 9.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片区投资表。&&& 10.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项目区投资表。&&& 11.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筹措表。&&& 附图:1.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图。&&& 2.II-I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麻大亭片区规划图。&&& 3、II-II II-I达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赵双片区规划图。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大力支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建议信箱 | 网站声明 | 系统管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