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希望的男人中文字幕能得到这个链接里面的四个视频的字幕,英语可以汉语也可以,谢谢

欧洲成人社区_影音先锋公共强奸儿媳_社区性交体nenshejing
当前位置: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菜青虫 于
17:53 编辑
简谈选择绘本的原则和如何应用
前两回书说到,我们在启蒙阶段的任务,其实就是搞定小一千个词(包括涉及的简单语法结构)。而起步阶段帮助孩子习得词汇,建立意义的途径主要有三种:日常活动、游戏、TPR。
通过这三个途径,我们可以轻松完成起步阶段的目标:一百个左右的基础词汇。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三个途径只能搞定这么点词——只靠日常活动和TPR习得启蒙阶段的小一千词也不是难事——当然,需要家长水平足够。
在起步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读绘本了。
绘本是个好东西,插画优美、内容丰富、孩子喜欢、家长也能有个凭借而不用闭门造车。坛子里几乎每个家长都搜集了大量的电子绘本,花数千元囤积实体书的也不在少数,我也不例外。
绘本是个宝库,但怎么用是个问题,因为无论何种级别,绘本并不是为非英语国家儿童习得英语创作的,而是为英语母语的孩子创作的。这是个重要事实,忽视的话很可能就要走歪路。英美的孩子看绘本,是在语言相当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吸收的主要是内容。即使有新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整体已知的情况下也很容易掌握。英美家长需要做的很简单——照本宣科读出绘本上的文字就好,不明白的地方稍作解释即可,读完之后就内容和孩子讨论,自然轻松又随意。而对我们的孩子来说,绘本在内容深度上没有障碍,但英语并没有成熟,绘本中大部分的语言表达,可能都是陌生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若是也照本宣科读文字,孩子是听不懂的。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不能像英美家长那样应用绘本。
一、选择绘本的原则
首先,绘本对我们来说,首要的作用是辅助语言习得。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并不是所有绘本都适合,我认为起码在启蒙阶段,挑选绘本的原则是——
图画简单,动作直观情节有趣,因果清晰重复性强
我们逐条来看。1. 图画简单,动作直观图画太复杂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利于孩子抓住言语输入的聚焦点。动词是语言的引擎,直观的动作描绘,再结合家长的动作示意,可以准确的帮助孩子为言语中的动词建立意义。
正面例子:
2. 情节有趣,因果清晰情节有趣自不必说,枯燥的东西孩子是不喜欢的。为何要强调“因果清晰”呢?因果——“causality”,是故事结构4C(因果causality、冲突conflict、曲折complication、人物character,后文会详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说,绘本的情节之间要有因果联系,要符合人们的自然期待,这有助于孩子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情节发展,从故事的整体意图出发,通过至上而下的过程分解语言,建立意义。很多抽象派、意识流的绘本,可能艺术性很高,但却是不合适的。
正面例子:& && && &
反面例子:& && &
3.重复性强重复性很重要。在启蒙阶段,大量有意义的重复是非常必要的。有些绘本非常好的体现了这个原则,碰到这样的绘本一定要利用好。
正面例子:绘本:There was an old lady who swallowed a fly这里有线上视频:我这里只有视频,求电子版的绘本啊!
这三点从辅助语言习得角度出发,可简单用作选择绘本时的标准。但现实中绘本虽多,可并不是都能符合这几点,那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改造”。
二、绘本为我所用
天生就适合辅助语言习得的绘本,毕竟只占绘本总体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绘本符合前面提到的1、2两点,只是在语言上过于复杂,对于这样的绘本,我们要大胆改写,使其能为我所用。
具体的原则就是:
选用基础词汇、简单句型,以符合图画直观逻辑、易于孩子理解的方式,大量重复。
前面说过,绘本是作者是为英语母语儿童所作,他们用的语言对我们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可能过于复杂,那么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的水平进行改写,使孩子能够顺利理解。大致的改写原则是:
1.不常用或超出儿童水平的表达,可用同范畴常用词代替。
例如:would like to have 可直接用want替代
2.无法在绘本场景中理解含义,只能用中文才能释义的词,可以取消。
例如:下图中的favourite无法在场景中获得含义,如果已经在其他材料中接触过favourite,那么这里可以用来强化,如果没有,这里可以简单的改为:This is my flower.
3.情节发展突兀不自然的,添加简单句过渡,帮助孩子理解
例如:下图中过渡有些突兀,我们可以加个句子为其过渡。The little pig walked past the flower and he saw some dry grass ahead of him.
4.汉语的使用原则上我们要尽量避免的汉语的介入,但凡事无绝对,不能教条主义。如果简单的汉语能够增进整体的理解,或者避免情节卡住,也可适当加入。如以下两种情况:开头点明故事框架。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故事进行中对故事始终有整体上的理解,不至于摸不着头脑。例如在故事开头:这是小猪为猪妈妈找礼物的故事。抽象的名词。有些抽象的名词不好解释,又很重要不好回避,可以采用一种“三明治技术”——说英语,快速说汉语释义,然后再说英语。例如:responsibility 责任 responsibility。
三、要善于重复利用绘本
一本绘本讲通之后,千万不要放于一边,一定要反复利用,榨取绘本的剩余价值。至于如何利用,可以参考我这篇帖子:“”,这里不再赘述。
总的来说,我们的原则是挑选适合的绘本材料,通过手势肢体配合图画等进行可理解性输入,为声音信号建立意义,然后通过循环提问技术来考察理解和加深强化。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大家的讲绘本活动有所帮助,非常期待大家的反馈!
我也需要不断学习,未来几天会认真研读几篇论文,所以下几篇更新时间不定,这里先进行一下内容预告,谢谢大家支持,如果对大家有帮助,请千万不吝留言,我很需要大家的鼓励呀,么么哒!
内容预告:为什么说故事是王道?——兼谈为啥说“学科英语”是扯淡的伪概念口音究竟有多重要?——兼谈家长的恐惧心理隐喻:思维之本 表达之源构式语法:是时候全面更新你对语法的认识了
附件: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从理论进入实践篇,建议您好是要考虑一下,经过很多家长亲子实践,证明还是有效的: 儿歌 + 绘本 + 动画, 这个”金三角“。围绕这个三角,纵横挖掘其理论基础,横向再像这篇文章一样,提出一些实践建议,可能更好&
&讲得太好了。但个人实践觉得,在刚开始启蒙的时候,在孩子对英语一无所知的时候,儿歌作用更大,能让孩子体会英语的”语音流“,也就是所谓的节奏。有了一定的儿歌基础后、学习letter sound,再开始绘本,比较顺一些&
我很喜欢!
总评分:&贝壳 + 60&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口音究竟有多重要?——兼谈家长的恐惧心理
关于英语发音,主流的大众的看法是这样的:发音非常重要。而背后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1. 口音是门面。 2.口音不标准别人听不懂你。 3. 你也听不懂别人。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最常见的就是:印度人口音那样,却不影响人家英语的地道性,过分强调口音是误入歧途。
漏屋老师书中也提到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大意是:初学语言的人,对语言认知不足,学习脱离应用,所以容易简单的将发音与能力等同起来。
我总体的看法,与之类似:语音没那么重要,或者没你想象的那么重要,重要的也不是发音。
发音问题困扰很多家长的亲子英语实践,很多家长自我怀疑、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就是不敢自己教孩子。
我希望能通过下面的论述,来为纠结的家长们打一针强心剂。
“中式英语”和“中式口音”是两回事
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在日常语境中,“中式英语”隐含的一个属性就是具有“中式口音”,但其实二者的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中式英语的本质特征是用汉语的表达方式来说英语,汉语的骨架披着英语的皮。而中国口音的则只是说英语时带有汉语发音特点,还是英语的骨架。一个人完全可能用非常标准的美音或英音来说中式英语(不太常见);也可以用听起来非常中式的口音来进行非常地道的英语表达(很常见,如黄西)。其实说英语带点口音,那真是再正常不过,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家都看美剧,里面出现的不同国家的角色,都是带本国口音的,如《生活大爆炸》中Raj的印度口音,《破产姐妹》中Han的韩国口音,《复仇》《传世》中真田广之的日本口音,《血族》中吸血鬼的德国口音,至于拉丁口音更是比比皆是。这些角色虽然带着各国口音,说的却都是地道的英语表达,我想他们所代表的美国族群也根本不会纠结于自己的口音问题。
母语者对外语者的心理预期
其实说外语时带点本民族语的口音,对于以该外语为母语的人士来说,也是符合其内心预期的。我们与人交流,根据以往的经验,潜意识都会对其有默认的认知期待,实际与预期不符,我们会有“违和”甚至“不适”(这种预期无任何褒贬含义,只是普遍人类认知倾向)。比如现在很多节目上能说中文的老外很多,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听就知道是老外,这也符合我们内心的预期。即使有的老外口音很重,但汉语表达很地道,我们也会认为他汉语不错。但若是一个白肤蓝颜小姑娘一张嘴一口东北味,我们就该大跌眼镜了。同理,英美国家的人对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其他族群说英语的期待,也是这样的。
所以,即使你以一口乱真的英语,让听到的老外问到“你是不是在美国流过学”,他与其说是赞叹,不如说更多的是在纠正自己心理预期的落空罢了。
中式语音不可避免
而一个很“不幸”的事实是:除非你从小在英美国家长大,不然只要你的母语是汉语,在中国学英语,那就一定会带有中式语音。当然,都是中式语音也有高下之分,但在母语人士的看来,只要在一定水平线之上,其实差别都不大(就像我们看老外说汉语)。上海外国语大学,按外界的期待,老师学生都应是一口标准的英语。但以我所接触各教授,无论是本土教授、香港留学、美国海龟,英国海龟,只要是中国人授课的时候都带中式语音。有的带点英腔有的带点美腔,但一听就知道是中国人了。
所以,迷信每周只上一两次课的外教能让孩子说一口“标准”英语,也只能是家长们自己美好而不切实际的期待了。
发音是我们最后要操心的
发音就好比电脑的外观设计,在4核、8核、64核性能过剩的时候,良好的外观可以使你的机器更受欢迎。但若是华丽的外表下,是一颗小霸王的芯,那照样会被弃之如敝履。在现代的普遍英语教育水平下刻意追求发音,就好比一定要给小霸王学习机设计一个iMac的外观一样荒谬。在追求形式前,起码先把内在——也就是先把语言真正习得了吧?
即使看表面,也有很多方面比单纯的发音重要的多——声调模式、重音节奏、选词造句等。当你通过大量有意义可理解输入自然习得语言后,你会发现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而当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也就是你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后,你又会发现调整语音是件很轻松的事,就好像我们掌握了汉语,想要模仿各地方言也并不困难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以前经常逗我一个表妹,说她一口大碴子东北话太土,结果人家去北京工作半年,那一口普通话比我还标准。
我前面的帖子中,论述过习得语言的声音信号系统后,再进行阅读,是很轻松的事。同理,当我们习得声音信号系统后,在这个系统内调整发音,就跟换个头型差不多。
家长要大胆说
家长与孩子自然交流,是让孩子习得语言最快的方式。即使是按我设计的课程,并且我亲自给孩子们上,取得的平均成果,也不会超过一个合格的家长采用“一个家长,一种语言”培养出的孩子。而对于论坛里的大多数家长来说,英语水平足够帮孩子启蒙了。不必担心你的四川味、东北味、山东味英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可消除的后果,你的作用是为孩子启蒙。重要的是,启蒙过后的孩子具备一个类似母语的英语语义神经网络,也就是初步掌握了语言的声音信号系统,这时他们自然可以通过原版材料的输入来自行调整语音这张外在的皮肤,你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最后,我还要为大家举一个中式发音不碍事的例子。
前面说过的黄西,虽然很典型,但有人可能会认为他是谐星,美国佬笑得就是他的口音。那么,用中式口音的英语,在TED的讲坛上,给美国精英上课,并且被评为TED2013年度最佳演讲的案例,够不够有说服力呢?有的家长可能知道我说的是谁,没错,我说的就是“李世默”在TED上的演讲——《中国崛起与“元叙事”的终结》。
这里有链接
大家通过看这个视频,可以更加直观的体会到上文所述的观点。
&换个头型的比喻很有意思。有些模特脸上的小雀斑,许多人还觉得可爱,有特点呢。关键是表达能力,跟大不大胆没关系,没有表达能力,再大胆都显得苍白无力。&
总评分:&贝壳 + 110&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菜青虫 于
13:37 编辑
木鱼 发表于
有人认为中式口音不是问题,这我同意。老外也不会在乎你的口音。
就像我们听老外说古怪的汉语,最多笑笑, ...
你说见过很多中国人英语很地道,这我同意,我也见过,相信很多家长也见过。
但讨论问题要有前提,那么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
1.地道与否,其实我们说了不算,母语人士说了才算。不知道你所见的人士,与CCTV9主持人的相比如何,因为这些主持人也是能听出汉语口音的。如果CCTV9都如此,那么我是否能假设:即使你见的那些人的口音真的可以乱真,他们也是小概率事件,不能代表大多数呢?
2.这些可以乱真的口音,我在上外见过不少。那都是在一定的天赋(辨音能力强)和大量刻意练习的基础上得来的。(与总数相比,属于极少数)
3.口音的转换,跟我说的一点也不矛盾。想想我们自己国家的例子就很清楚了,在东北你当然就说东北方言,在四川当然说四川话,但到了北京很自然就会换成普通话,如果是北京土著那还要带点京腔。外国人也一样,德州口音和纽约口音肯定是不同的,但即使没经过刻意练习,也是刻意模仿几句的,只是根据天赋不同,模仿的像不像罢了。不信你找个老美,让他模拟几句英音和南方口音(如果他在北方州的话),大多都能来几句的。我自己也是天津、四川、上海的口音都可以来一点的。
4.这里的关键是“启动”效应,你的外在表现受周边线索影响。我在上海想刻意说两句东北话总觉得很费劲,回到老家瞬间就捡回来了。同理,在周围充满各种汉语线索的环境里习得英语,多多少少会受点影响的,所以说是不可避免。
&无论学何种外
语,成人都免不了要把外语的某些音发得近似于汉语的音或是自己方言中的某个音,这是免不了的,只是各人程度不同而已。&
&你就不能把全篇看完么,我的逻辑和结论,跟你的辨别能力并没有关系。&
&CCTV9的主持口音,你真觉得他们的口音好么? 你的意思就是我耳朵不行,听不出来地道不地道,对吧。好吧,既然如此,我跟你也没什么好讲的了。&
总评分:&贝壳 + 30&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这几天实在太忙了,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过完这段一定稳定更新。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西西弗斯之路
上个月末参加了一个活动,现场有100多名来自上海各高校的研究生,我当场问了一个问题:”在座的同学觉得自己英语听说过关的请举手?“ 没人举手,我想可能是自己没说清楚,于是我补充道:”过关的标准就是可以看美剧不用看字幕,可以和英美人士交流,简单准备后可以用英文做一个presentation,有没有同学?“仍然没有人举手,我又退了一步:”那么只要看美剧不用字幕,能理解百分之8,90以上的同学,有没有?“这时才有6,7个手臂举了起来。
这100多人里不乏来自复旦、交大、同济等名校的同学,即使考虑到中国学生特有的羞涩(90后其实不明显),出现这个状况也是非常令人失望的——但却并没有很令人吃惊,博士、教授英语不过关的也大有人在,相信在大家身边类似的情况也不少见。
这种状况并不是一日而成,而是公立英语教育系统长期扭曲积重难返的结果,是将英语作为选拔性学科,用考试来衡量学生表现的必然产物。过于重要的选拔性考试扭曲了学生对英语的真实需求,将英语的真实应用能力异化为考试做题的能力。能否用英语自如地汲取信息、自在地沟通、自由地阅读并不是这个体系所关注的重点,能否将卷子做出高分才是。而高分等同于自如应用的能力么?讽刺的是,具备自如、自在、自由应用英语能力的同学自然也能获得高分,但他们的能力却往往不是在这个系统内获得的;相反,悲剧的是,真正在这个系统中成长的孩子,却拿不到高分,也不具备应用的能力,而这部分被系统扭曲的孩子,占了全体学生中的绝大多数。
一个系统能够长期运行,自然有其内外部的原因,我之前分析过一些外部原因(在谈语音优先性的贴子里),而接下来的几篇帖子,我会从”语法“这个系统内部的核心概念入手,剖析其理论基础,从更深的层次来阐明其落后性。
在进入不讨人喜欢的理论部分前,我先从个人亲身经历来总说一下这个问题。
当初在北京从教之时,最令我无奈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家长对“语法”的崇尚和痴迷。很多家长可以接受注重听说的课程,却总觉得上这样的课,不背单词不学语法,好像孩子就不是在“正经学英语”了,即使少部分认为小孩子不适宜学习语法的家长,在孩子水平长进或者年纪增长时,也会义无反顾的将孩子扔入语法的怀抱。对于相关机构的销售人员来说——”孩子都三年级了,是该学语法的时候了“这种话术每每就能让家长缴械投降(对此最深恶痛绝的一定是Lily英语的Lily老师,北京的一些家长应该知道我的意思)。
这种心理也延伸到了对教材的选择上,对于少儿英语培训来说,与语法联系最紧密的教材无疑就是《新概念英语》了。新概念四册,放在一起有两块砖头厚,看上去就颇具气势;拿起一册来就是厚厚一本,分量十足;翻开来看密密麻麻的文字,感觉内容真不少!家长心想”这教材看着就像‘教材’的样子,靠谱!这么多文字内容,要是我家娃儿都学会了,那不就无敌了?“
其实我很理解大众这种对语法和文字的偏好,人类在认知上天生偏爱看得到、摸得着、可以被自己合理化的东西——那么,与虚无缥缈的”语感“相比,与显现不出的被动听力词汇相比,与说不出来的内化习得相比,那一本本厚厚的教材、一条条清晰的规则、一个个抄写的单词,一道道做对的题目等等,都显得那么的”真实“,也令家长感到”踏实“,觉得孩子学到了”真东西“——即使孩子看到那厚厚的教材就头晕,硬背下来的规则根本用不上,单词无脑抄越抄越厌恶,做了无数道”题“却哪怕说不出其中一句。
在这种长期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和集体认知统治下的中国英语教育,就像一条西西弗斯之路,无数人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学到30多岁还要学,听不懂、说不出、读不了,少部分人即使在这个体制下获得成功,却也由于学习机制不同,很难在必须的工作之外自如地惬意地应用英语,总感觉隔着一层阻碍,不如母语挥洒自如。
我在前面的帖子中已经从语言环境,具身模拟等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下面的帖子中,我将从语法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厘清语法这个被如此广泛使用却根本没有被正确理解的概念,对于指导实践也有巨大的帮助,还请大家保持关注。
&没有高手指导下的中国人英语学与教都是罪过。残害数以亿计的中国孩子,还将不断地进行下去。连咱们这些人的孩子进入公立学校也会深受其害。&
&有理有据!&
&对自称收获很大的人,可以当场用您的Circling方法检验一下,马上就会知道他们有没有在自欺欺人啊对不?还有既然您觉得您是在传播常识,这说明您和大众在使用同一个经验知识的平台,请用最平实的方法唤醒他们的理解力&
&大师,您比喻性描述性的语言比比皆是,可真诚地往回看看所有回帖的反馈,真的是只有些许理解,而大部分都在偏差者!一部分是因他们的知识能力背景和你不对应,但更主要是你过度使用你个人喜好的那种语言模式造成的!&
&比喻性、描述性的语言可以让人感觉更容易理解,弊端就是这种理解很多时候是错觉,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度应该放在哪。&
分析的非常到位
总评分:&贝壳 + 60&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不好意思,这几天不但没网,而且琐事缠身,流量已经爆了,争取这两天再更新一篇。
对于纯用户来说,很多时候专业概念确实不用解释的很明白,比如WIFI,我们每天都用它,但并不用理解其底层的原理。但是真正研究信号传输的人员,肯定是要知道的,如果要他们将WIFI的底层原理既专业又通俗的解释给非专业人士,也肯定是个挑战。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专业领域内会有很多专有名词和行话,真正解释起来都是不容易的。语言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说,但研究起来,发现真是个无底洞。维根斯坦也说过:
“The confusion which occupy us arise when language is like an engine idling, not when it is doing its work.”
其实飞龙的要求,也我对自己的鞭策,所谓“大学课程,小学讲法;小学课程,大学视野”,只要不是人参公鸡,我都是欢迎的。
好嘛……用手机做热点敲了这么多字,发现腾讯管家在后台不声不响给我打了4个补丁……我的流量啊……
&当然和楼主后来写的越来越浅显易懂更有关系。只是没想到我居然用看楼主帖子经历印证一部分帖子中的一部分理论,很有趣&
&看了楼主和飞龙在天的讨论忍不住想点评一下,楼主文章确实很乍看起来很难懂,是因为“较为专业的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环境”还没有建立,但是一步一步看下来,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就懂了。这过程挺像缩略版的'语言习得'&
&专业能给专业之外的人解释清楚那就不叫专业了,那叫科普。&
&菜大师好!我刚还在想弄不好咱俩最后才是最亲,,她们嘛也许还真有点距离。哈哈哈哈&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菜青虫 于
20:34 编辑
神奇的“约定俗成”
今天要讲的是“约定俗成”,有家长问你不是要讲语法么,怎么改成这个了?我原先是有个关于语法的草稿,但写着写着发现这个概念更重要、更基本,也和语法概念紧密相关,弄清这个概念,对语言的理解可以更上一个层次,也能更好的理解之前的内容。
“约定俗成”,“conventionalization”,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历史上、先人、祖宗、社群、周围人都是这么做、这么认为的,所以后面大多数人也这么做、这么认为的,并一直流传下来。这个过程就叫做约定俗成,或者惯例化。
实际上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从远古的合作狩猎、石器的使用,祭祀,到现代的科技、艺术等,无一不是在产生之后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并向后流传。约定俗成没有一定之规,在物理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受环境影响,不同文明可以约定俗成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比如我们用筷子吃饭,西方人用刀叉;长颈族从小就要人工把脖子拉长;犹太人有割礼;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宗教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人类就能约定俗成从而将文明传承呢?
这个问题往深了说是由于人类有独特的大脑,进化出前额叶等,往浅了可以说是因为人类有语言。
可人类为什么有语言呢?怎么样,发现问题绕回来了吧。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很笼统:因为有语言就有进化优势,更可能活下来生娃,生的娃会语言也更可能活下来继续生娃,子子孙孙无穷尽,慢慢的会语言的就越来越多了。
但我们是讲语言教学,不是讲进化,所以到此打住。
我们说语言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基础,其实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本身也是约定俗成而来。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就像世界上有无数不同的文化。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类,切身享有、感受、接触大量相同的东西,例如天空、大地,水、重力、人类的身体等。对于这些共同的元素,每种语言中都有相对应的词汇(苹果却未必),却都叫法不同,例如有多少种语言,就会有多少种不同叫法的“天空”。这几千种不同的发音方式,都是各自“约定俗成”的产物,在产生之初,并不需要什么道理,只要大多数人认可、遵从,那么它就被赋予了能产生意义,并流传下去的“魔力”。
追寻源头,语言的产生必然是因自然选择的压力而来,人活着就要吃饭,吃饱了才能繁衍,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合作狩猎是语言产生的源头。当然实际上也可能有其他的压力源,但合作狩猎获取更多的食物,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压力源之一。
语言初始时,两个原始人的合作狩猎该如何进行? ——“汤姆,你看那边有个傻傻的尼安德人,我们去将其干掉吃肉何如(据研究现代人类祖先灭绝了尼安德人……)?”
——会像这样么? 当然不可能,语言起初的时候,不可能是直接采用声音的,那不是“自然”的沟通方式。这个问题很好解释,一个简单的思维实验即可:设想将你和另一个语言不通的人放在孤岛上,比如说阿拉伯人,你们会如何交流?稍微鸡同鸭讲之后,你们一定会采用以手指物(pointing)和比手划脚(pantomiming)的方式来沟通。前文说过,只有人类才具备共享注意力的天生能力,在你我共享注意力的“场”中,我用手指就可以传达我在“此时此地”的意图,比如我手指椰子树,你会知道我想让你注意椰子树,如果我们还有一些共同基础,比如你知道我很渴,你就会知道我想喝椰汁解渴。而比手划脚的功能则更加强大,可以传达“彼时彼地”的信息,如当我从丛林侦查归来,将双手张开放在脸的两侧做凶狠状,你就知道我的意思是有野兽。
当一种比手划脚被广泛接受,出于经济性原则,就没有必要再维持完整的动作,而会不断简化(你造嘛?就酱!),最终形成一种符号式的手势。人类就是这样将自然环境中的种种事物、人际交往中的不同场景、自身的多样情感等不断地概念化,符号化,从而将整个人类表达的边界不断扩展。当符号化的手势形成之后,新一代的人就再不用像当初理解比手划脚一样来通过想象来理解这个手势,而是在人类社会中以“遵从一致,约定俗成”的方式迅速习得(还记得前面提过幼儿习得词汇的速度么?),极大的节省了时间。在现代,生于正常家庭的聋哑儿童,在进入聋哑学校之前在家里用的都是“家庭手语”(home sign)。这种手语处于比手划脚和正式手语之间的中间状态,表达力很有限。而当聋哑儿童进入聋哑学校后,处于群体之中接受约定俗成而来的完整手语,则会以很快的速度掌握,表达力也会大增。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上面说的是从比手划脚过渡到手语,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用的以声音为媒介的语言。这是因为声音并不具备天然指代事物的能力,而必须是人为赋予的,所以我们很容易确定语言的起初,一定是采用身体作为媒介的。但声音替代手势作为沟通的媒介,是伴生于手势,还是发生在完整的手势语之后,还存在争论。但无论手语还是口语,都是语言,背后“遵从一致,约定俗成”的过程和原理是一致的,所以后面若无必要,不做特殊区分。
当人类不断符号化周边事物的过程中,出于交际需求,语言会自然产生“语法”(终于提到了)。例如“他”“它”“杀”的词序排列,到底是他杀了它呢,还是它杀了他?语法规则是如何产生的呢?你可能已经想到了,语法规则最开始的时候也是“约定俗成”产生的,没什么特别的道理。汉语和英语的基本语序都是主谓宾,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采用不同的基本语序,如宾谓主,宾主谓等,完全没有一定之规。
写到这里,学过语言学的同学可能会产生异议,因为按照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学派,语法是“自治”的,也就是天生刻在人脑子里的一套抽象法则。这套理论风靡一时,曾被各界追捧,但这套理论得不到实证的支持,包括他曾经的学生莱考夫在内的一大批学者,都提出了反对意见,并逐渐形成了认知学派,认知语言学坚持“基于使用”(usage-based)的语言观,认为语言并不是天生刻在人脑子里的抽象法则,而是从人类普遍认知能力上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相关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
所以语法也是在语言的自然使用中产生,被使用该语言的群体普遍认同后产生,同时也被赋予了“魔力”,对于这种“魔力”的本质,我们会在下文的“语法化”、语法的意义和构式语法等章节进一步阐述。
&有点追载小说的感觉哈!大师断续!&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琐事基本处理干净了,明天开始提速!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我的公众号终于建起来了,今天发了第一个消息,是本帖55楼内容的优化整理,后续还会将帖内的内容陆续更新上去。我最终的目的,是要将这个号建成一个语言自然习得的知识库,家长有疑问可以随时得到解答。我这此诚邀诸位关注转发,一起传播语言自然习得的理念与实践,本人不胜感激。
或公众号搜:王自如
附件: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菜青虫 于
19:13 编辑
何谓语法化
上回说到,所谓语法,在起初的时候,也不过是约定俗成的产物。那是不是所有语法都是这样约定俗成的产物呢?
不尽然。当一种文化形成并被大多数人认可,就将极大的影响后续相关文化的产生。最起初的语法规则一定是约定俗成的,但是这些规则一经确立,就会强烈影响后续语法规则的产生。新的语法在人们的自然交际中自然产生,但受原有语法规则影响,所以不是完全的约定俗成(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这个过程有专门的名词来对应,就是所谓的“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其实“语法化”的概念,是我国学者最早提出,得到西方学者承认。它在我国古代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就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就是说现在起介、连、助、叹作用的虚词,在早前都是有由实际意义的实词。
或者用西方的说法:“现在的语法,就是以前的句子。”
人类思维有隐喻性,善于用实在的、可感知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事物。时间是抽象的,那么世界上各个文明的语言中,用可衡量、可体验的距离来理解时间的现象就比比皆是,也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共通性。如汉语里有人生苦短,来日方长;英语里也有很多如Life is a jouney一般的用法。
语法化的过程与之类似,在形成过程中很多语法都是虚化隐喻引申的结果。例如英语中的be going to表示将来时态。Henry is going to town中,going to表空间的运动,而在The rain is going to come中,going to 表示将来时,就是典型的虚化隐喻引申。表面上看,二者之间在语义上不相干,其实这里是缺了一个中间状态,且看下面三句:
Are you going to the library?No, I am going to eat.I am going to do my very best to make you happy.
历史上,很多语法就是这样得来的。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语法都像be going to一样有鲜明的过渡,很多都是在转换过程中,中间状态因为没人使用而消亡了,只剩下最终状态。而后来的人们也会用“遵从一致”的方式直接掌握这个最终状态语法构式的意义,而不必从头开始。
最后再次强调,语法化是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应交际需求自然发生的,而不是来自什么权威的规定。
我们在这两篇中简要介绍了包含语法在内语言的起源,以及后面语法化的发展。这两篇文章,似乎和我们的语言教学主题似乎关系不大,但请切莫走开,只有将来龙去脉交代完毕,才能进入后面更精彩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也会与语言教学紧密相关,敬请期待。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需要配合微信和微博的节奏写,不然要分裂了,语法系列先缓一缓。
英语自然习得,可行么?
“自然习得”听起来颇为玄妙,在平日生活中其实司空见惯。
儿童的母语都是自然习得而来;
儿童的方言都是自然习得而来;
少数民族汉语之外的本族语也是自然习得而来。
儿童可以自然习得母语以外的第二、三门语言,是1+1=2般的常识。
事实上,如果将英语换成朝鲜语、粤语、沪语、客家话、闽南语等,人们丝毫不会迷惑。而一旦到英语,事情似乎就一下子复杂了千百倍。
背单词、背课文、学语法、做习题……折腾一路到头来还是哑巴英语。
难道就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如同习得母语、习得方言一般,轻松地习得英语么?
这是完全可行,且理应如此的,这也是我个人奋斗的方向: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然习得英语。
现实中英语教育的种种困境,我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对于语言习得过程缺乏认识。
其二,不知道该怎么操作。
一、每个人都轻易习得了母语,就像鸟儿习得飞翔、蜘蛛习得结网,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其实很正常,人类的大脑就不是进化出来用来理解自身的。但由于每个人都会说母语,这种使用上的习以为常会使人们忽视语言的关键点。就好像人类如果向鸟儿请教如何飞翔,鸟儿会怎么说?很可能是:使劲挥你那对奇怪的翅膀,从高处往下跳就是了。
很荒谬么?一点也不,让我们回顾《字母教得早 英语学不好》中篇结尾的两个过程。
母语:自然习得声音系统(习以为常)——认字——广泛阅读——写作
英语:声音系统(被无视)——字母——单词——语法——做各种题(选择、阅读理解、写作文)
人们天然习得了母语的声音系统,就会无意识的忽视其作用。第二个过程,和鸟儿给的建议一样荒谬。为了破解这种误区,我们需要对语言习得过程多一些起码常识性的认识,我在后面也会逐渐展开。
二、有的家长也认同自然习得的理念,奈何感觉无从入手,总觉得自己英语不好,不敢也不知道怎么对孩子说。如何进行实际操作确实是困扰很多家长的一个问题。但请放心,我在后面的文章中会逐步介绍简单又有效的启蒙法,敬请关注。
总之,家长要认识到,英语自然习得,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最科学、最正确、最省力的儿童英语习得之路。采用自然习得的方法,任何孩子都能在小学阶段突破英语,拥有自如沟通、自由阅读的能力,英语会早早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助力,成为娱乐、生活的工具,而不再是需要机械记忆、无脑做题的一个科目。请关注我微信号,及时获取更多文章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菜青虫 发表于
需要配合微信和微博的节奏写,不然要分裂了,语法系列先缓一缓。
英语自然习得,可行么?
这篇文章对坛子里的爸妈们可能有点浅了,重要是为了配合微博和微信的内容。
另外,还有多少爸妈在看的,举个手呗,感觉帖子太长就没人看了,那我不如单独开贴啦。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谢谢楼上各位支持,我想写分享给大家的还很多,请放心~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菜青虫 于
22:39 编辑
英语自然习得,是怎样发生的呢?
上一篇《英语自然习得,可行么?》文中提到:人类有自然习得母语的能力。麻省理工大学的史蒂芬·平克更在其超级畅销书《语言本能》中将其称为人类进化出的一种本能。
对于母语之外的语言,情况有所不同。
如果从婴儿出生起,父母就各自对孩子说一种语言,那么这种同步的语言输入,可以使孩子自然习得两种语言,这就是双语养育中著名的“一个家长,一种语言”策略(One Parent, One Language -- OPOL)。这种养育方式多发生在父母双方母语不同的家庭中,因此在美国等移民国家比较常见。在中国,也有家长刻意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双语养育,但数量上凤毛麟角。
无论是母语习得还是OPOL,都不用操心这个习得过程的原理,只要每天正常带孩子,语言自会涌现出来。
吃着火锅,唱着歌,孩子就自然会双语了——在我国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些少数民族家庭和跨国家庭中。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最常见的情况是在儿童已经掌握汉语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让Ta也能掌握英语。
家长们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理念、书籍、培训机构,家长自己在家中“亲子英语”的实践方式,也各有不同。
不要误会,本文中我无意评价各路理念和做法——事实上我也不需要——我将提出一个“自然习得”的描述性定义,这个定义并不完美,也没有刻意覆盖“自然习得”这一过程的方方面面,而是将重点放在使得“自然习得”发生的几个必要条件上。
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把尺子,一把可以衡量纷杂理念与方法的尺子。有了它,你就可以自己做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自然习得”,指的是3-10岁的儿童,英语从0开始到听说无碍的过程,并不包含文字习得,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请阅读55楼。
那么,自然习得是这样也一个过程——
儿童在接触一门新语言时,首先通过与言语者建立共同概念基础,在联合注意框架中通过意图读取能力把握话语的整体沟通意图,并在多次接触后,通过语音分割等天赋认知能力,逐渐将整体意图分解到词汇、声调等个别语言项目上,完成对其习得。并在大量如前所述的可理解性输入中,逐渐习得更为抽象的,本身具有意义的语法构式。整个过程中,儿童只须专注感知言语的意义,无须刻意学习任何语言形式,而语言掌握却会随之而来,无知无觉、轻松惬意,是为“自然习得”。
如果你没读懂,切莫着急,这是因为定义中很多概念都没有铺垫。我们还要和这个概念接触很多次,后面的文章中会有进一步的讲解,我们对“自然习得”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
下面,我会讨论定义中几个简单实用的推论,让你马上就能将这把尺子用起来。
1. 输入要可理解
无论是中教还是外教,无论语音有多纯正,如果其言语孩子不能理解,那么这个输入就是无效的。所谓“磨耳朵”的前提必须是理解,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再加一点兴趣,否则与其说是“磨耳朵”,不如说是原地拉磨。
2. 输入量要足够
即使输入做到了可理解,达不到一定的总量也是不够的。考虑到各种变量影响,要达到英美儿童3-5岁的语言能力,总的输入量起码要达到500-1000个小时。注意,3-5岁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自由应用语言的感觉和能力,而不是指认知或知识水平,很多博士、教授的英语流利度,可能还远远赶不上英美5岁熊孩子的水平。
3. 要相信自然习得的力量
很多家长的实践都可以证明,只要你做到了前面两点,随之而来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你需要在前期拥有一点点信念,花费一点点心思,付出一点点坚持和努力,而得到的回报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后面的文章中,我们会继续探讨这个问题,敬请期待。
注:定义的学术基础,来自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本文为阅读流畅考虑,隐藏学术细节。
&青虫同学已经现身说法-------自然习得爸妈网的语言体了!用你的话说就是--你已逐渐将整体意图分解到词汇、声调等个别语言项目上,与言语者建立了共同概念基础和表达方法,完成了对其的语言习得。可惜还有人360°的晕&
&深刻性比通俗性更重要,建议不要隐藏学术细节,不要理会那些聒噪的声音。有心人,自然看得懂,这并不需要专业知识。&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ericayy 发表于
楼主,我想问一个问题:自然习得后怎么办?
我孩子小二,走得是习得的路子,已经达到了英语自主阅读的程度 ...
我认为你应该选1,但也不必刻意提升难度,孩子感兴趣即可。
至于选择2,说实话,我们每个人的汉语水平,真的是语文课上学出来的么?以我所见,凡是大量阅读者,语文没有差的。另外以后学校系统的英语教育全是精读, 你不想要也不行呢。
既然来到爸妈网,还怕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么,张口就来
1.Magic Tree House
2.A-Z侦探系列
3.Harry Potter有声书
网盘里没存几T资料,千万别说是爸妈网出来的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jessicacao 发表于
学习学习!请楼主能否点评一下漏屋写的《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从我这个菜鸟级水平的人看来这本书 ...
我也从漏屋老师的书里收获良多。
漏屋老师从“习得”这个概念入手,在书中整合了很多语言学习方面的内容,,包括实践方法、具体案例等,内容非常丰富。
整本书从方向上看是没问题的,内容也没有硬伤,我认为是这个领域最好的入门书。
至于“不屑”,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
1.整体水平提高了,就会觉得入门内容简单,但我认为这个过程漏屋老师功不可没。
2.《找对》是从成人学习英语的角度出发的,并不好直接应用到儿童启蒙。
我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与漏屋老师不同,更关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理论框架也不太一样,但整体来看,并没有冲突。建议你二者结合起来看。
&忘回答晚开口的问题了。我很赞同漏屋老师这一点,输入不够硬要输出的话,那么孩子在压力之下就会拿汉语“救场”,无论是音调还是表达方式。&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菜青虫 于
08:37 编辑
英语应早启蒙的真正原因
在所有提倡英语早教的理论中,最令家长恐慌的就是所谓的“关键期”了。这个概念给家长的感觉,就好像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不好好利用好就会耽误孩子一辈子似的。
其实“关键期”的概念在学术界提出伊始就争议不断,到了近来更多学者更是倾向于不认同“关键期”的存在。目前对于语言教学的普遍共识是:只要方法正确,多早都不早,多晚也不晚。
当然,这听起来很像一句正确的废话,请允许我稍加解释:
“多早都不早”意味着给孩子启蒙第二语言并不会带来损害,很多民间看法甚至一些医生想当然地认为同时学两种语言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事实上学术界很关注这个问题,并做了不少研究,而所有的研究都发现双语者比单语者在空间认知能力、元语言意识等方面要更强,同时没有发现任何弱势。
“多晚也不晚”意味着即使你一把年纪才开始学语言,也仍可以学到很好很够用的水平,比如我们熟悉的联想集团掌门人杨元庆,他跟很多人 一样都是哑巴英语,但在联想国际化之后下了一番苦工,口语上也应用的比较自如了。
这里的关键就是“方法正确”。
对于儿童来说,正确的方法当然就是“自然习得”。这里有人会有疑问,成人就不能自然习得么?你前面不是说没什么关键期么?那成人和儿童习得语言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个好问题。成人当然也能自然习得,但要做到却并不容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正是对本文题目“英语应早启蒙的真正原因”的回答:
自然习得是通过感知言语的意义实现的,初级语言材料与儿童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儿童可以对这些材料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
如一些制作精美的英语启蒙动画片,3到10岁的孩子都会很喜欢(我国孩子相对单纯,动画片等资料的适应年龄范围会比较广),即使暂时听不太懂,也会看得津津有味;简单的英语小故事,也可以让孩子全神贯注;一些需要肢体参与的教学活动如TPR,孩子也可以乐在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进行正确的参与和引导,就会于润物细无声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而对于成人或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远超外语水平,很难对初级语言材料产生真心的兴趣,而能让他们感兴趣的材料,语言深度和广度又不是他们可以轻易理解的。儿童可以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地感知意义,构建语言的材料,很可能让成人感到昏昏欲睡或者无聊透顶。
所以,以我来看,所谓“关键期”、“敏感期”等概念不具备操作性,不提也罢。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孩子们还“萌萌哒”的时候,在他们可以把一个傻乎乎的动画片不厌其烦的反复看N遍的时候,投其所好,用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来吸引他们,让他们在这过程中“自然习得”。等他们不萌的时候,就要刻意投入很多资源和精力来做这件事了。
附件: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等他们不萌的时候,就要刻意投入很多资源和精力来做这件事了。---哈哈哈很传神!如果找到他们成长以后的每个阶段的软肋点,照样还会有让他们萌萌哒傻乎乎地愿意一直跟着走的资源和办法,只是他们没有那么多自由时间&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下面将发的几篇文章,是对前面几篇《语言环境的迷思》帖子的改进和优化,改动较大,大家有兴趣可以对照着看一下。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菜青虫 于
09:27 编辑
“语言环境”是罪魁祸首么?
【传说中的“语言环境”】
随机抽100个人做调查,问:“你认为中国人学不好英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可能的答案中,“因为我们没那个语言环境啊!”这个观点一定会占相当大的比例。
这个答案的吊诡之处在于,它似乎具有天然的正确性——我们是中国,不是英国不是美国也不是加拿大,人家英语是母语,我们不是,所以学不好很正常,这还用说么?
这个敷衍的说法并不能令一个研究者满意——”语言环境“如果是主要原因,那么它的定义是什么,充分性和必要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我搜了一下“语言环境”这个关键词,维基百科中不存在,百度百科倒是有,但我不准备贴出来,因为会导致很多人直接把我这页面关了。
其实有没有专业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大多数人心中是怎么认为的。
【无所不包的“语言环境”】
通常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环境”这个词,都是指自然环境,如下图。
美丽的自然环境
受这个常见意义的影响,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语言环境”是外界的事物。例如一个人在美国生活,我们认为他(她)身处语言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可能是广播、电视、网络、邻居、朋友、学校、路边的指示牌、超市里的标签、还是学校里的老师……
但如果说“语言环境”是上述事物的集合,那么这个概念就没有价值,一个什么都是的东西通常什么都不是。大而无当的理解对我们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就好比一个人说缺东西结婚,你问他缺什么,他说我缺房子、票子、车子、好工作、微波炉、电饭煲、厕纸……那么你一定会很想揍他,这些东西有影响么,可能有,但有了这些东西就一定能结婚么,也未必。事实上他缺的是一关键的人,具体说是一个愿意嫁给他的姑娘。
缺的是一个新娘
同理,即使一个人身处大美利坚,也不一定能习得英语,赴美多年仍然说不好英语的也大有人在。那么范围广大无所不包的“语言环境”,意义又在哪呢?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所有外界因素的作用,就像并不否认房子、车子等在一个人结婚中起的作用一样,但那些毕竟不是决定性因素。
【决定性因素】
那么,在语言自然习得中,决定性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前文说过的“一个家长,一种语言”(OPOL)策略,说的是父母对孩子说不同的语言,那么孩子就会自然成为一个双语者。这个现象是毋庸置疑的,从几万年前语言诞生起一直到现在,有不计其数的孩子通过或正在通过这种方式成为双语者。那么在这种模式下起作用的是什么?是所谓“环境”么?当然不是,无数的案例都证明让孩子自然习得一门第二语言,只需一个父母就够了。
习得任何第二语言 只需一个父母
那么,对于儿童来说,自然习得语言这个过程,就和一个人成家一样,外界因素会起作用,但根本上来说,起作用的是一个关键的人。这里的关键人,不一定必然是父母,实际生活中可能是祖母、外公、菲佣、保姆或其他家庭成员等,父母只是最典型最常见的情况。
我用儿童自然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来简化问题。实际上对成人来说道理是一样的,仔细分析前面说过的直觉意义上的各种“语言环境”——电视、邻居、同学等等,我们会发现真正起作用的因素,还是存在于人与人的交流之中。
所以,开头的问题“你认为中国人学不好英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在通过一篇篇文章逐步展开,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什么“语言环境”。
“环境”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是起了作用的,只是可能与你所想不同,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揭示其中的奥秘,敬请期待。
&谢谢你的劳动,但大家时间都有限包括您的。对于什么是模糊的错觉,什么才是【语境的真相】,请调整一下再精简些,尽量在同一个帖子里说完,这样含金量会更大,也便于一些爸妈直接抓住核心关键词,而不会流于散漫解。&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语言环境”的真正奥秘
上文中我们探讨了“语言环境”不是什么,本文我们会研究它是什么,让我们先从“乡音”说起。
【说不出的乡音】
在外求学时,“你是XX人啊,说两句XX话来听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一起聊天时的保留项目。这个要求似乎很简单,毕竟每个人都在家乡成长十多年,乡音神马的应该张口就来,但在实际当中,尤其是周围没有“老乡”的人群中,刻意说家乡话会总感觉说不出口,能说出的大多也只是几句有代表性的只言片语,说完自己还常常感觉不对味、不对劲。而当你过节回家,尤其是下了火车听过出租车司机的吆喝,坐进了出租车和师傅说目的地时,脱口而出的话语中那浓浓的乡音,让你自己顿时觉得:“啊!就是这个味儿!”。【环境的魔力】
如上节所述,我们即使说母语时的口音,也常常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谓“环境”,更准确的说是社会环境,也就是与你沟通交流的他人。当你与父母交流时,父母就是你的环境;当你与朋友聊天时,朋友就是你的环境;等等。环境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你经过理性分析后的主动选择。人类沟通以传递意图为核心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不断地根据你当前的预期、过往的经验和实际的反馈来动态调整沟通的方式,包括眼神、语气、表情、手势、口音等,这个过程中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你大脑的后台,由你的潜意识完成的。
意识只是冰山一角
环境不但能影响你的口音,更能影响你说何种语言(如果你能说一种以上语言的话)。当你与美国人交流,自然会选用英语,这没什么可说的。但当你有多种选择时,环境就发挥作用了。如当你他乡遇故知,在美国碰到了一个老乡,你们九成九会将英语弃于一旁,开始用家乡话聊得火热。在国外的留学生群体也多会用母语交流,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上进,而是受环境影响不由自主的选择——都是中国学生在一起,不说汉语会感觉“好奇怪”、“不舒服”、“不对劲”。当环境改变时,这种感觉也会随之改变,比如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同学的加入谈话,那么大家改说英语也会觉得比较自然。【“人造环境”】
那是不是只要母语相同的一群人在一起,就一定会用母语交流呢?也不一定,在一些外企或英语角,大家是会主动用英语交流的。在外企,是因为公司的要求;在英语角,则是一种大家都认同并遵守的“潜规则”。无论哪种,重点在于:所有参与者在心理上都认同了这个规矩,从而形成了一个可以对参与者潜意识产生影响的“场”。在这个“场”中,每个人都默认对方会说英语,也知道对方会默认自己说英语,所以大脑会下意识地屏蔽掉母语这个捷径,并试图调动英语的神经网络进行沟通。上面这段有些绕,下面来解释一下。人类大脑的运行遵循“最小能量消耗原则”,就是说执行认知任务时,会默认优先选择最省力的方式。在沟通这事上,最省力的当然就是使用母语了,母语的神经回路稳固而高效,耗费的能量最少。但英语的神经回路却是我们想构建的,那么我们就需要用某种方式来改变大脑的默认路径。身处国外,大脑自己也知道母语不好用,会默认接通英语神经回路。但是在国内,我们就需要让沟通的每个参与者都真心认同自己应该说英语,也知道别人会对自己说英语,还知道别人在期待自己说英语(很拗口,但这三点缺一不可),这样就建立了一起一个“规范”,从而抑制汉语回路干涉,使大脑默认调动英语的神经网络。通过这样,我们人为地创造了一个“语言环境”。
“环境”的建立需要共同认同
【启示】在我国的家庭和社会教学条件下,无论是亲子英语还是课堂教学,想要建立局部的语言环境,想要达到最好的习得效果,都要先通过一定的方法建立共同认同。
下一篇文章中,我会就此引申,简单探讨在实践中建立“语言环境”的一些问题。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儿童英语自然习得的三途径和三原则
对于亲子英语来说,很多家长经常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厌恶家长说英语,有的甚至一听英语就把耳朵堵起来。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家长从说汉语突然转向说英语,转换过于突兀,没有建立认同。而孩子母语强势,本来与父母与沟通良好,突然间听不懂父母在说什么了,这让孩子如何适从?有的孩子比较随和,勉强之下可能就从了;有的孩子刚硬,父母又不注意方法,就往往事与愿违了。
对于孩子来说,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常常会有很大的副作用,我们需要多用一些心思,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启蒙途径,以及几个基本原则。
国内英语启蒙,一般来说有三种途径:日常活动(Routines)、绘本故事、卡通动画。
【日常活动】
日常活动,是我们生活中反复出现,结构稳定的事件。如吃饭、喝水、起床、睡觉、上厕所等等。事实上,对于婴儿来说,基本上所有早期母语的习得,都与这些日常活动相关。这类活动在生活中反复出现,而且很容易预测,因而也非常适合用于引入第二语言。
重复是语言习得的关键,试想如果一个人类婴儿生于一个不重复的世界——所有事件不再发生、物体不二次出现、家长每次都说的话都不同,那么很难想象这个孩子能习得任何语言。如前文所说,儿童一定要从足够的输入量中习得语言规律,输入中语言结构的重复出现必不可少。
容易预测也是很有利的因素,语言习得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打包难题”——在一个事件中,听到一句全新的言语,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这个言语指的是什么呢?例如美国哲学家奎因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Gavagai”难题,说的是一个人与语言不通的土著人一起,突然一只兔子跑过去,土著人立刻大叫“Gavagai!” 那么这个人怎么确定gavagai指的是什么呢?是兔子的整体?是兔子的某个部分?还是兔子的动作?还是说“抓住它!”?缺乏与土著人共享的背景知识,缺乏上下文,我们很难确定这个词的意思。
但是对于日常活动来说,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场景和事件都是孩子熟悉的,父母的意图是也很容易领会的,也就很容易习得语言。例如,在早上,妈妈指着墙上的钟对孩子说:“Wake up, wake up,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在晚上,妈妈指着书桌对孩子说:“Honey, it's time to do your homework.”。
如上所述,在这些反复出现,又很容易预测的场景中,只要家长坚持输入,孩子自会习得语言。
总的来说,在日常活动中启蒙是我最推荐的方式。
【绘本故事】
读原版绘本在国内很火,介绍、推荐绘本阅读的书,例如汪培珽的《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不但自己在国内大卖,很多家长也按图索骥,按照书中所荐大肆囤积绘本。
原版绘本图画精美,想象丰富,内容有趣,是很好的启蒙素材。但与日常活动相比,绘本中的语言重复性有限,可预测性更是不如。对于孩子来说,由于缺乏场景和上下文的帮助,他们理解绘本中言语意义的主要途径就是图画和讲述者对故事的演绎,那么如果图画本身逻辑性不强,或者讲述者技巧生硬,就会影响孩子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习得的效率也会比较低。讲绘本其实并不像一般认为的那么简单,涉及到语言是如何被理解的,后面会有专门的章节详述,下面会先提供一定的原则。总的来说,绘本并不是万能药,想要效果好,需要提高讲述技巧。当然,讲绘本有独特的好处,那就是亲子感情的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它是不可代替的。
【卡通动画】
卡通动画从趣味性上来说,是绝对的杀手锏。即使是火星语的动画,孩子也会看得津津有味。所以,如果你担心孩子一听见英语就反感,放点动画片总是没错的。
但如果要从动画中收获更多,我们要先弄明白一些问题。首先,孩子能从看电视中学到语言么?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很关心,目前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那就是:3岁以下的儿童从电视中能吸收的内容很少,而3岁以上的儿童则可以吸收很多。当然,这个结论有个重要的前提:孩子看的是母语动画片。
那么,重要的问题来了:孩子能从看外语电视节目中习得二语么?根据研究的推论和众多家长的实践:3岁以下收效不高,3岁以上相当有效,但受二语水平和节目内容影响。也就是说,指望只通过看动画实现从0到1的启蒙是不现实的,而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后,看卡通能学到东西就大大增加了。
三个途径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的人群,总结来看,用日常活动启蒙,用卡通动画让孩子自行吸收,有精力的话再进行一些亲子绘本活动,是多快好省的解决方案。
【三个原则】
在实行上述活动中,想要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遵循一些通用的原则,我简单总结成三条:
兴趣第一,不求翻译
材料的选择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不要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看所谓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这样真的很没意思,把爬和走弄扎实了再学跑也不迟。
千万不要问诸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这个词怎么翻译啊?”,“你今天学到什么啦?”这样的问题,语言自然习得是一个内隐学习的过程,孩子是很难在意识层面用汉语说出来的,这种问题只会给孩子添加压力,导致焦虑。如果你真的想问,可以这样问:“宝贝,这个故事说的什么啊,妈妈听不懂,给妈妈讲讲好不好?”,以此来考察孩子对整体意义的掌握程度,而这样也会提高孩子的信心(给妈妈当老师)。
声情并茂,比手划脚
这个原则是特别针对讲绘本而说的,正如上文所说,孩子理解绘本主要是从图画的逻辑和讲述者自身的表达技巧,将绘本用“声情并茂,比手划脚”的方式“演”出来,可以非常好的弥补讲述绘本活动中可预测性不高的弱点。如果你很擅长“演”绘本的话,那么绘本就是最好的方式。
重复再重复
如前文《英语应早启蒙的真正原因》所说:
“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孩子们还“萌萌哒”的时候,在他们可以把一个傻乎乎的动画片不厌其烦的反复看N遍的时候,投其所好,用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来吸引他们,让他们“自然习得”。”一个绘本故事,只要没腻烦,讲个十遍八遍又何妨?一个卡通动画,看二十遍很多孩子也看不够,那就让他看。本文简要介绍了自然习得启蒙的方式和基本原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的文章会揭示人类习得语言能力背后隐藏的秘密。
&我倒是有个简单的选择:朗文日常英语。当年把他做成Treasure Bank课件,效果非常好。这段时间准备再拿出来,用作看图说话和发音训练素材。&
&呵呵,你一说【总结来看,用日常活动启蒙。。。。是多快好省的解决方案】,很多爸妈就把孩子直接推给外教去,放佛外教才是语言唯一习得的包租婆似得。所以还请青虫同学对日常活动如何用外语启蒙,详细说说&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读心术”与语言自然习得
“读心术”听起来像小说中才会出现的神奇技能。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读心术,而且这种能力还是我们习得母语和习得二语所必须的基础能力,这是怎么回事呢?
【意图才是关键】
我们常说语言是人类沟通最主要的手段,但语言在沟通中到底传递的是什么呢?我的言语,从我口出,入到你耳,最后又被你的大脑所理解,可你的大脑理解的是什么呢?只是这些言语的“字面”意思么?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一起上街,姑娘问小伙子:“你渴吗?”,她是真的想知道他渴不渴么?
可别领会错了……
其实语言也好,手势、表情、语气等其他沟通手段也好,归根结底它们都是在传递我们的“意图”,或者说“交际意图”。我们发出的任何言语,哪怕只有一个“啊”、“哦”、“呀”也绝不是无缘无故,而都是在表达我们的某种想法。组成我们大脑内的神经元,虽然有千亿之多,却不会无缘无故的放电,而是需要你的“念头”来激发。
同一个言语,所传递的意图可能截然不同。同样一句“你渴吗?”,如果是妈妈对孩子所说,那就是真诚的关心意图的表达。
【何为“读心术”】
两个人共享的知识越多,传递意图需要的语言就越少,因为意图会很容易识别,很多时候甚至都不需要语言的加入。入你知道我喜欢晒太阳,我手一指窗帘你就明白我想让你帮我拉开;我知道你在找手机,我手一指,你就知道我是在为你指示手机的地点,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的地点。
说到这里,谜底几乎揭晓了——所谓“读心术”就是指人类读取彼此意图的能力(intention-reading)。可不要小瞧这个我们平日司空见惯的能力,没有它,不但我们无法习得语言,甚至一开始语言就不会产生,人类社会也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人类的彼此合作,而这种合作的能力有赖于人类彼此共享意图的能力。
想象祖先合作狩猎的场景——原始人A:(手一指)“看那只猛犸象”!原始人B:(拿起武器)嗯!
共享意图是人类合作的基础
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高级认知能力背后都有更为基础的能力:语言背后有“意图读取”(当然还有其他基础能力,但“意图读取”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其他能力则是多物种共有的),“意图读取”背后还有更为基础的一些能力(如“联合注意”),这些基础能力背后又有特定的脑区,而这些脑区背后又有独特的神经回路。
【幼儿在意图读取中习得语言】
当然,本文的任务不是把这个套娃层层揭开,一探究竟。而是要弄清“读心术”也就是“意图识别”与语言自然习得的关系。
成人的语言能力很成熟,他们在交流时,理解言语的字面意义和意图识别这两个过程同步发生,互为参照、互为表里。
而对幼儿来说,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刚起步,与成人交流时,会更多地6依赖意图识别能力,并在这个能力的辅助下,逐步习得语言。
以下三个关于新词汇习得的实验,由托马塞洛及其同事所做,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实验一:找兜马】
在一个找东西的游戏场景中,一个成人宣布她的意图是“找兜马”(find the toma, 其中的toma是专为实验所设的“新词”,并不存在于真实语言中。),然后开始在一排装满幼儿不认识物品的篮子中寻找。有时她在第一个篮子中就找到“兜马”,有时却要用的时间长一些,这种情况下她会对着不是“兜马”的物品皱眉然后把它们放回去再拿出新的物品,直到她找到“兜马”,这时她会对着“兜马”微笑并停止寻找。在这个过程中,18到24个月大的幼儿,无论实验人员之前拿出又放回多少物品,都会知道“兜马”指的是她对着微笑,搜寻随之结束的那个物品。
【实验二:找盖则】
还是在找东西的游戏场景中,一个成人让孩子从四个不同的隐藏处找到四个玩具(不认识的新玩具),其中一个隐藏处是一个很特别的玩具仓。一旦孩子弄清四个玩具分别位于哪个隐藏处,这个成人就宣布她的意图是“找盖则”(find the gazzer,gazzer也是新词),随后她会径直走到那个特别的玩具仓处,却发现它被“锁住”了,她会对着玩具仓皱眉然后走向另一个隐藏处,边走边说“让我们看看还能找到什么其他的东西”,然后她会拿出第二个隐藏处的玩具并对着它微笑。游戏结束后,18到24个月大幼儿会展示他们知道gazzer指的是藏在玩具仓里的那个玩具,即使他们根本没见过这个玩具,即使成人对着玩具仓皱眉,却对着另一个玩具微笑。
【实验三;看!莫迪!】
一个孩子和她的妈妈以及一个实验人员三个人一起玩三个新奇的物品。妈妈随即离开了房间,在这期间第四个物品加入到孩子和实验人员的玩耍中。当妈妈回来时,她会看向所有四个玩具并大呼“哎呀,快看!莫迪!莫迪!”(modi,也是新词)。这种情况下,24个月大的孩子很清楚妈妈不会对刚才已经一起玩过的三个玩具感到兴奋,而只可能是对新加入的那个玩具,他们也就自然学会了“莫迪”这个新词——指的就是新加入的玩具。
以上三个幼儿习得新词汇的实验,清楚地说明幼儿是根据成人的意图来将声音信号和具体物品对应起来的,而不是直接联结(在实验二中,物品根本没出现),也不是表情线索(实验一中,实验人员对着目标物微笑,对非目标物皱眉;实验二中,实验人员对着非目标物微笑,对藏着目标物的玩具仓皱眉)。
这三个实验考察的是名词习得,在后续的实验中,动词的习得也如出一辙。
总之,儿童在初期习得词汇时,高度依赖对照料者交际意图的读取。
请允许我先写到这里,这三个实验值得一番琢磨,思考之后,在明天的进一步探讨中你会收获更多。
关注微博:王自如老师,及时获取更多内容。专注儿童英语自然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附件: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菜青虫 于
20:38 编辑
“读心术”与自然习得 :不要让小鸟爬着上树
【简单回顾】
简单介绍过意图读取这个概念,让我们回顾之前对自然习得的描述性定义:
儿童在接触一门新语言时,首先通过与言语者建立共同基础,在联合注意框架中通过意图读取能力把握话语的整体沟通意图,并在与语言的反复接触中,通过语音分割等天赋认知能力,逐渐将整体意图分解到词汇、声调等个别语言项目上,完成对其习得。并在大量如前所述的可理解性输入中,逐渐习得更为抽象的,本身具有意义的语法构式。整个过程中,儿童只须专注感知言语的意义,无须刻意学习任何语言形式,而语言掌握却会随之而来,无知无觉、轻松惬意,是为“自然习得”。
相信你读完上一篇文章,对这个定义的理解应该更深刻了一点。当然,这个定义中仍有一些名词有待解释,如“共同基础”、“联合注意框架”、“构式”等,不必着急,后续文章中逐渐涉及。
【输入输出皆为意图】
意图读取能力是语言习得的核心。幼儿在学习母语的起步阶段时,虽然能说出的不多,能听懂的却不少,他们对言语的理解要远超输出,听得懂的内容是说得出的几倍。
他们在接收语言时,依赖对整体意图的理解;自己表达时,也会“以词代句”,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完整意图,如用“water!”来表达“我要喝水”。
值得一提的是,而在这个场景中,妈妈或其他照料者会顺着幼儿的意图进行引申:“Oh sweetheart, you are thirsty? You wanna some water? Mummy will get it for you! ...There you are~ Let's drink~ Do you want more? Okay~”
这也是前文《三途径与三原则》中提到的日常活动,在这种场景中,言语重复出现,意图容易识别,习得效率也非常之高。
【句子当单词用】
我们日常说话,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而不是:“我要造一个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幼儿更是如此,对于她们来说,一切都是为了意图,什么单词、短语、句子,没什么好区分的。例如give me that这个句子,分析起来那可不得了啊:首先这是个祈使句,然后还是个双宾语,做宾语第一人称代词要用宾格形式,而且人称代词要放中间……但对于幼儿来说,gimethat就是三个半音节,比用“啊啊啊”或“呐呐呐”要东西好用,仅此而已。
根据研究,幼儿早期言语中很多都是以这种整体块状的形态储存。随着语言接触的增多,幼儿自会将这些个整体语块儿破解,领会语块中音节各自的作用,进而习得更为复杂的语法构式,最后将各种元素融汇贯通。
【不要让小鸟爬着上树】
如果我们不纠结于文字,不纠结于语法,让孩子像习得母语一样习得一门第二语言,我们会发现这个过程真没那么难。让人类的天赋认知能力发挥作用,遵循语言习得规律,每个孩子都能自然习得一门二语。
可现在的情况是:孩子们凭借天赋的认知能力轻松习得了母语,可到了二语,事情就被弄得异常复杂。就好比小鸟凭借天赋轻松学会了飞翔,可以从一棵树上飞到另一棵树上,现在我们想让小鸟飞到另一棵不过是高一点、远一点的树上,却把它的翅膀绑起来,让小鸟爬着上去。
无视儿童天赋的认知能力,就相当于无视小鸟的翅膀;让孩子背单词学语法,就相当于让小鸟爬着上树,这个过程不但荒谬、低效,还很有可能磨灭孩子对语言的热情,其中种种痛心疾首之处,难以尽述。
&有时,凡跟意图连接的描述,都很像在纸上作画。笔触越多越工整,物象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就越少越零散。而泼墨写意寥寥几笔,却能让人感到万千意向,浑圆一体尽收眼底!语言和意图,绝不仅是一一对等对应的关系!&
&若能把自然习得的描述性定义,变成像孩子们找兜马和盖则一样直观,人们也就能轻易读取你的意图了。描述的笔触越精细,人对意图的读取就越支离破碎,活像对语法的规则描述越细越严,人就越不知如何表达自己完整的意图&
&所以,未必是必要条件,但一定是个捷径。&
&我们通常将“单词”看作意义的最小单位,但对于幼儿来说,语言都是音节,一个长单词的音节可能比一个句子还要多,例如environment和It's mine,后者的层次却比前者丰富,认知负荷却更小。&
&第二点【句子当单词用】是不是必要条件?&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这两天东奔西跑没得空更。明天会有,是前面一个帖子的改写,改动还是挺大的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一厢情愿,自欺欺人的“两两对话” 课堂活动
【一个“经典”课堂活动】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一个经典活动——分角色两两对话:
“你好,韩梅梅,我是李雷,见到你很高兴。”
“你好,李雷,见到你我也很高兴。”
我小时候就讨厌这个活动,觉得好傻,但每次老师安排这个活动时我都挺高兴:能“光明正大”地和小伙伴在课上聊天的机会可不多!而从我的聊天对象也很高兴这一点上来看,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小伙伴还真不少。
但问题来了,年轻人正常聊天,肯定是眉飞色舞、热烈欢畅地呀,所以老师一看就知道你不是在“正经读”。因为按照老师要求读的同学,一定都是一付在嚼蜡般的死人脸。有时老师想不开,就会点像我这样“浑水摸鱼”的起来当众读。每到这种时候,我也只能收起笑容,擦干唾沫星,摆出一副死人脸,开始毫无感情和语气地“嚼蜡”。
其实,这个例子本身就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两两对话”这种活动,和自然言语交际完全不是一回事。
【刻意和真实的区别】
具体来说,我们在生活中自然使用的语言,是动态的和基于意图的——我们的大脑通过我们的身体与外界环境持续互动,感知环境刺激,并将这些刺激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整个过程受记忆、习惯、身体状态和情绪等因素影响,最后大脑会通过言语表达出你对这些信息的反馈——即你的意图。我们说母语时从来不会思考是否符合语法,而是考虑我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传达什么信息,达到什么目的。
而分角色对话(或其他类似的活动),则是静态、机械、脱离意图的。从事这种活动时我们大脑的工作状态,与自然交际时完全不同——我们只要文字读出来或者背出来。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表达意图,情感、记忆等相关脑区也都被排除在外。大脑真正要执行的任务很简单:把文字转换成语音读出来(或者背出来,没有本质区别)。而这个任务,随便一台智能手机或电脑都能轻松搞定——但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人工智能,可以像人类一样出于自由意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无脑的模仿和充满意图的真实言语之间,隔着无数脑中神经元的激活与生长。没有这种神经元的活动,是很难在脑中形成语言区的。
【举例说明】
请看下面由语言学家记录的母子间真实对话:熊孩:I putted the plates on the table!麻麻:You mean, I put the plates on the table.熊孩:No, I putted them on all by myself!
分析如下:熊孩:I putted the plates on the table!(意图:我好乖啊!表扬我!表扬我!表扬我!)
麻麻:(心想:这傻孩子,put的过去式用错了,我要纠正他)You mean, I put the plates on the table.(意图:是put不是putted啦,赶紧照正确的跟着读一遍。)
熊孩:(心想:明明是我放的盘子,麻麻怎么说是她放的呢?)No, I putted them on all by myself!(意图:是我放的不是你啦!)
(注:熊孩的putted在儿童语言发展里被称为“过度泛化”,指儿童会在一定时期内固执的将普遍规则应用于不规则变化的词上,这种现象随时间会逐渐消失,刻意纠正一般是无效的。)
在这段对话中,妈妈的纠正,就是在期待孩子机械重复自己正确的言语,而孩子关注的却是言语的意义而非形式。即使孩子在麻麻的意愿下重复了正确的句子——“I put the plates on the table”,他重复时候的心理,和主动自发时说“I putted…”时候的动机和心理状态,能是一样的么?
其实,这种体验人人都有:说一样的句子,但心理状态完全不同,一个是主动的动态的语言产出,一个是静态的、机械的、脱离意图的、不走心的模仿,而这种模仿,不但改不掉孩子的过度泛化,在语言教学上也帮助不大。
遗憾的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这种机械的活动仍是比比皆是。这里并不是说这种方法一无是处,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替代带着真实交际意图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未免过于一厢情愿,效率也不会高。
附件: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pangshanglian 发表于
很赞同这种说法,的确是这样,不说英文,就拿我们的母语来说,一篇演讲稿背会了,让善于表演的人背出来,可 ...
这个问题很好,需要展开回复
分三种情况
1.需要区分什么是“口语好”:发音好并不代表口语好,能自我介绍也不能算口语好。只有能自如应用,能讲故事,能与人自然交际才能说口语好。
2.另有他因:跟读只是表面现象,其实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例如启蒙启得好,那么看起来是跟读,实际上也是在吸收。
3.全心全意:这种孩子极其少见,他们需要克服无脑跟读的本能,时刻保持专注,并体会语言的意义,所以从跟读中也能有收获。
总之,如果是真的无脑读,是不会口语好的。
&如果启蒙的方法和选的材料对,孩子会点燃对该绘本的激情,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也是全心全意专注之时。所以能把孩子启蒙到全心全意的老师少,不是全心全意感知绘本神奇的孩子少!&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帖子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10 小时积分623精华2 贝壳2808
海星4 注册时间
关注
粉丝
帖子
Fox, 积分 6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把英语当作筛子,真是再荒谬不过教育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目的:选拔出少部分人,以及让人学会有用的技能。
目的不同,评价方式也有区别:前者的评价系统是分数或等级;后者则是考察是否符合某种标准。前者的代表是小学奥林匹克数学:分高的上,分低的下,必须有区分和淘汰。而后者的代表是学开车:只要通过考试,人人都能拿驾照上路。当然,现实中多数课程不是泾渭分明的非此即彼,而是落在二者之间,有的靠近这边,有的靠近那边。例如数理化三兄弟,既有选拔的功能,又具备一定实用性,也是很多高级技能或知识的基础。
把一部分人选拔出来,就好像在用筛子筛东西:那左右左右一次次的摇晃,就如一次次的测验,只有符合标准的才得以通过。
有的科目天生就长着一张筛子脸,比如数学。所有国家都在升学考试中考察数学:加减乘除没熟练的,去重读小学;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冠军,轻松保送名校——这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情节。而数学是完美筛子的理由很明显:
不是人人都能学好数学:大学生用来重修高数的钞票,连在一起也能绕地球一圈半了吧。数学能力的高低,区别很明显。数学跟诸多学科高度相关:天文、统计、物理、化学……
也有的科目天生就不是当筛子的料,比如开车。没有国家会在升学考试中考察车技:倒车还没熟练的,去重读小学;F1冠军,请直升哈佛——这是科幻小说也没出现过的荒诞情节。而开车不适合当筛子的原因也不难想象:
理论上人人都能学会开车。从甲地开到乙地,车技高低不会有多大差别。车技跟其他技能关联度不高。比如会开车和能解高数题之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好,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能得到两个结论:有用的科目不一定适合当筛子,如开车。没用的科目也可以很适合当筛子,如奥数。
那么问题来了:英语,适不适合当筛子呢?
按照数学的思路,英语似乎很适合当筛子:
似乎不是人人都能学好英语。英语水平的高低,似乎也很明显。英语也与获取信息、国际交流关系紧密。
但且慢下结论,我们在生活中也发现:很多人都自然习得了英语或其他第二语言,在一些情况下,成功率接近100%。真正习得一门语言后,对于语言本身的掌握,并不需要分出高下,就好像我们不需要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美国人不需要考托福一样。你能自如应用,我也能自如应用,区别在于背后的知识水平,而不是语言本身。
结合更加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真相是:英语看起来适合作为筛子的特征,比如不是人人都能学好,其实是被强迫作为筛子才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逼良为筛,英语教育本不必那么悲剧。因为语言是人类天赋的能力,几万年前还茹毛饮血的时候,人类就开始用语言交流了。而只要方法正确,人人都能自然习得一门第二语言,尤其是儿童。
换句话说,语言和数学,看起来有些相似,但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相反和开车,却是失散已久的兄妹。理想的语言教育,就应该像学开车一样,绝大多数人都能学会,而且能达到自如应用、自我发展的境界,限制只来自自身的知识、性格等个人因素。
反观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用对待数学的方法对待英语,在中考高将英语当作数学一样的科目来计分,而学校中也大量应用机械记忆、规则讲解、题海战术等方式来应对,极度脱离语言的本质与实践,结果就是大范围的哑巴英语,也就是教育失败。
而更糟糕的是,由于中考高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过于重要,这种错误的导向还夺取了正确道路的发展空间。如果说这种对待语言的做法在过去曾经有过自己的贡献,那么在现今世界,它已成为恶疾,不但自己制造痛苦,还妨碍人自行恢复健康。
将英语当作筛子,我认为是我国教育中最荒谬的做法。
[url=]举报[/url]
附件: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Weibo:王自如Kuma& &Wechat:ZiruEnglish
爸妈网(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希望的男人中文字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