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认为什么冲动调节1795年提出什么教育思想

席勒的美学思想(2008)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席勒的美学思想(2008)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56.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席勒-名人资料网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日-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另有,画家埃贡?席勒,摄影师劳伦斯?席勒,艺术家苏山?席勒,足球明星乌维?席勒,经济学家卡尔?席勒等。
席勒-弗里德里希?席勒(剧作家)人物生平主要作品介绍历史评价希勒-埃贡?席勒(画家)席勒-劳伦斯?席勒(摄影师)席勒-苏山?席勒(艺术家)概述主要作品席勒-乌维?席勒(足球明星)人物生平相关事件历史评价履历席勒-卡尔?席勒(经济学家)
  席勒-弗里德里希?席勒(剧作家)人物生平  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 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 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主要作品介绍  《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此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
  诗剧《唐?卡洛斯》以16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为背景,以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这个剧本是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此后,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宣告结束。
  1786年,席勒前往魏玛;次年,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从1787年到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于康德哲学之中。法国大革命时期,席勒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曲折的表达了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的延续。尽管如此,席勒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德国统一和德国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非常密切。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1803)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历史评价  席勒是德国古典文学中仅次于歌德的第二座丰碑。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历史剧《瓦伦斯但》。这部戏剧实际上就是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民族悲剧的重演,席勒的功绩在于他把这场民族的悲剧搬上了艺术的舞台。
  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希勒-埃贡?席勒(画家)  
  埃贡?席勒 (Egon Leo Adolf Schiele)是二十世纪初杰出的奥地利画家,日出生在下奥地利的图尔恩,他是一位铁路工人的儿子,在偏僻小镇上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1902年考入克洛斯特新堡的州联邦高级中等文科学校, 从那时起他就酷爱美术, 利用业余时间勤奋作画,在他早期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克洛斯特新堡的教堂和修道院。他从小就有优秀的艺术天才, 具有艺术大师般的敏感性及丰富的情感。1906年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后加入“维也纳工作房”,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员。1910年开始,以近乎颓废的神经质的病态人物造型呈现其成熟抑郁的画风。1918年,28岁时他死在西班牙流行感冒的袭击中。在席席勒的画中,灰暗、苍白、扭曲、憔悴、让人感受到席勤的生命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影。席勒-劳伦斯?席勒(摄影师)  
  劳伦斯?席勒(Lawrence Schiller)于1936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在加州圣迭哥市长大。15岁开始自学摄影,20岁开始向各家报社和杂志社投稿并于两年后获得成功,正式开始摄影师生涯。他曾在《生活》杂志、《伦敦星期日时报》和《星期六晚报》任摄影记者。1966年出版第一部书《迷幻剂》。此后他又出版了十一部著作,包括尤金?史密斯的《水俣》,以及诺尔曼?梅勒的《玛丽莲》。他与阿尔伯特•古德曼合著《妇人与绅士》、《兰尼?布鲁斯》,与诺尔曼?梅勒合著《刽子手之歌》和《奥斯瓦德的故事》,并写了在纽约销量第一的《美国悲剧》。他曾执导过七部电影和电视系列短片,其中《刽子手之歌》和《彼得大帝》共获六项艾美奖。他编辑执导的《第一位滑雪下珠峰的人》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制片奖。席勒-苏山?席勒(艺术家)  概述  苏山?席勒(Susan Hiller)是英国当代重要的观念艺术家,她的的作品成就显著,在当代艺术图景中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引发众多文化本位探讨,从人类学到心理分析到大众传媒技术,涉及从摄影到装置、声音到物品等多种艺术形质。她的作品不断延续着自己自七十年代早期开始形成的美学经验,运用综合而又诗意简朴的方法探索深处的秘密。马赛尔? 普鲁斯特要是看过她的作品,可能会为其显示出“天才的神秘之处”而感到惊讶。她的作品一面寻找着艺术创作的神秘源泉,同时又探索着其实现的地点。主要作品  作品《魔力女孩》(Psi Girls)初展于1999年,这件装置作品由5个同步影像组成,每部分都是一小段来自不同流行电影的镜头剪辑,展映具有超能力的年轻女孩的行为。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只用意念就让一根笔立在桌上旋转起来(电影《魔女游戏》,“the Craft”,Andrew Fleming导演,1996年),或者用意念让玩具火车在轨道上跑起来(电影《愤怒》,“the Fury”,Brian De Palma导演,1979年),或者让桌子上的杯子急速旋转,摔到地上碎成一片(电影《潜行者》,“Stalker”,导演Andrew Tarkovsky,1979年)。每个屏幕都设置成不同的颜色,以改变图像的本质,重构其语义内涵:紫色与神圣,绿色与超自然,蓝色与再生,黄色与犯罪,红色与激情。六种颜色中唯独没有桔黄色,一种心理学家认为可以代表内心和谐的颜色。装置配以一段由某灵乐唱团改录的节奏感强烈的音乐,给人以迷惑和惊愕的感觉。罗杰?凯洛依斯(Roger Caillois)把这种迷惑的方法称为“制造眩晕与快乐的感觉,以摧毁制度和稳定。”的确,席勒的作品经常有意地配以玄妙和怪异之物,制造眩晕的效果,玩笑般地恐慌造成了与既存现实的巨大差异。席勒-乌维?席勒(足球明星)  [1]&&&&
Copyright & 名人资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美育书简》_百度知道
《美育书简》
席勒《美育书简》的主要内容?他的美育思想有什么影响?多谢:-)
提问者采纳
并写出第一部美育论著《美育书简》;审美教育&quot。 席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并加以全面深刻阐释的理论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quot,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分裂人性弊端的理论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使人进入自由王国。他也是第一个将美育与艺术的建设同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相联系,造就完整人性,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从而为后世人文主义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正确的路向;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正因为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所以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席勒认为、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他第一个以美育理论为武器
提问者评价
只有一个答案哦当然是最佳啦 呵呵~~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弗里德里希?席勒:弗里德里希?席勒-成长经历
  您现在的位置
弗里德里希?席勒-成长经历
  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1思想。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1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此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已经发展至热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1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1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0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
  诗剧《唐?卡洛斯》以16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为背景,以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这个剧本是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此后,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宣告结束。
  1786年,席勒前往魏玛;次年,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从1787年到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于康德哲学之中。法国大革命时期,席勒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曲折的表达了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的延续。尽管如此,席勒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德国统一和德国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非常密切。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1803)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弗里德里希?席勒故居
  《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热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席勒是德国古典文学中仅次于歌德的第二座丰碑。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历史剧《瓦伦斯但》。这部戏剧实际上就是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民族悲剧的重演,席勒的功绩在于他把这场民族的悲剧搬上了艺术的舞台。
  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席勒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