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挖土机能挖动子宫肌瘤十几公分分的水泥篮球场吗?

学校有十篇的水泥篮球场要改造成硅PU篮球场,但是学校的体育篮球课不能耽搁,该怎么安排改造?_百度知道
学校有十篇的水泥篮球场要改造成硅PU篮球场,但是学校的体育篮球课不能耽搁,该怎么安排改造?
提问者采纳
  总的来说就是分片整改,先后竣工,陆续投入使用。既然有十片场地应该可以分批进行整改,不要一下子全部都改了,这样非常不合供抚垛幌艹呵讹童番阔理。冠奥通施工人员建议可以拿出4片或者是五片场地经常整改,留出其它可以给学生继续上体育课,这样既不耽搁施工也不耽误上课,关键是学校要调整好课程同时施工方要保证施工不会影响到学生上课要对施工的场地进行围栏,保证施工以及学生的安全。待先整改的完成投入使用后再进行剩余场地的整改。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分片区改 总不可能每节课都10个班上篮球课吧 第一 先好好分配每节篮球课上的班级数量 做到尽量平均分 让上课班级减到最少第二 分区修 在第一种完成的情况下计算好完工并使用的时间 之后再安排修的先后顺序 (这个特别说明下
分配好后最好能够连环下一步 而且做好保护工作防止学生打球打进修理区)第三
在第二基础供抚垛幌艹呵讹童番阔上注意修场子的气味和逐渐变热的天气 尽量把体育课安排在早上或者傍晚就这样其实最好是挨过去暑假修 毕竟更好协调
额...有室内场先应急么?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临时缺球场。外部租借?先把篮架拿开安排个临时球场?先造好其中一个场?一般不会全部一起改的吧?如果非要这样,篮球课不能移到以后再上么?
篮球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华建史话——谨以此文纪念我局60周年华诞
发布日期: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局报社
  对华建和内蒙古包头的深厚感情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情结,这是因为在青少年时代对一个单位和地方倾注的感情一辈子也难以忘怀--史向东
  2013是我局的本命年,六局的渊源历史从1953年起始已经60年载了,恰逢本人也从昔日的小史嬗变成今天的老史(在六局的老人面前造次了,只相对于新一代而言)而进入了花甲之年即将退休。常听人讲:人老易怀旧,还果真如此,近来迷梦中就常常浮影出六局的前身之一华建的一些轶事,于是乎趁着脑子尚未糊涂,老朽赶紧拙笔书写出二三来,题目就叫做《漫说华建,华建史话》吧,-------呵呵,权当戏说一番了!
  一、华建名称的由来及辉煌
  &华建&--建国初期国家基本建设队伍最早布局在京津、华北地区的一支头号主力军。这个并无国家命名但又被人们包括官方很快认可熟悉的单位简称,可以从一九五零年天津公营时代建筑公司开始几经变化的正式名称中看出&华建&的字迹,即一九五二年的华北基本建设天津分公司,一九五三年的建筑工程部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地师级,公司地址:先后分别在天津市和平区滨江道、贵州路)和从抗美援朝回国后原华北军区二十三兵团三十七军一零九师改编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二师(住天津河北区王串场),一九五四年六月华北直属建筑二公司与建筑二师师部及所属四团、六团同时开赴边疆建设内蒙古包头工业基地,五团在参加哈尔滨飞机场和长春一汽建设后也随之归建。一九五五年四月根据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下达的转业命令,建筑二师全体指战员集体转业与华直二公司正式合并组建为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零年先后为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局、建工部第二工程局(注)、建工部华北工程管理局、建工部第八工程局、国家建委第八工程局。此外,一九五五年八月以后建工部华北直属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驻北京市)的三个工区及来自东北、西北的部分力量陆续也调遣包头并入总公司序列。
  &华建&简称始于天津, 正式叫响是在内蒙古西部的包头、呼和浩特、乌海及周边地区,其影响后来逐渐延伸至山西的大同、太原,河北的保定、石家庄,宁夏的石嘴山等北方的广阔区域。 在上述地区华建的名声如雷贯耳,至今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们提起&华建&无人不晓。那时有一句戏谑华建的顺口溜:&远看象逃荒的,近看似要饭的,仔细一看是华建的。&可见五十年代建筑工人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工人们虽然发有布料的工作服,但高强度劳动环境的磨砺也常常是衣杉不整。然而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有着不可比拟的自豪感和优越感,特别是这支又融入了大批部队集体转业官兵的建设大军,始终保持着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乐观精神和旺盛的斗志,其精神风貌给当地人民群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华建各单位组成简介:
  华建从广义上讲最早可追溯到一九五二年的华北行政委员会基建局管辖设立在北京的华北基本建设工程公司,公司下设北京、天津、太原等若干个分公司。一九五三年华北基本建设工程公司归属中央建工部领导,其北京分公司更名为建工部华北直属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剩余力量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建筑一师(前身是二十三兵团三十六军的一零六师,师长赵晓峰,曾任山西省建设厅副厅长)共同组建建工部华北大同工程总公司。天津分公司改名为建工部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华直二公司)。一九五二年十月国家决定撤销平原省后,一九五二年六月在平原省新乡市由几个公营公司刚组建的建工部华北直属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于一九五三年二月搬迁到北京市(1955年初该公司撤销后分别并入建工部其它直属公司)。
  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前身是一九五零年由驻守天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二十兵团后勤部吸收天津利群、四义两个私人营造厂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招收了大批技术工人,由二十兵团配备干部,组建了公营时代建筑公司。公司设在天津滨江道322号。一九五二年上半年时代建筑公司划归华北行政委员会,改为华北基本建设工程公司天津分公司。经理刘向道,副经理黄浩然、刘惠琴,党委正副书记严殿华、李俊杰、黎光。总工程师刘文翰,工会主席曹云祥,政治处主任李介民。职工队伍达到3000多人。一九五三年初,公司改为建工部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经理刘向道,副经理黄浩然、刘惠琴,总工刘文翰。党委正副书记严殿华、李俊杰,工会主席先后有曹云祥、侯希文、张庆元,政治处主任先后有李介民、黎光、杨竹安。公司搬迁到和平区贵州路新建办公楼。
  这时的华直二公司共有四个土建工区和材料工区(含汽车运输队)、安装特工队等直属单位。其中,一工区驻扎东局子主要承建东局子、塘沽新河、汉沽等地的部队营房基建工程,工区主任为黎光。二工区住河北省故城县承建军用机场,工区主任王尚武、副主任李玉起。三工区在天津市区承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师范大学等工程,工区主任胡仁甫,书记兼副主任赵桂桐。四工区在河北石家庄井陉县微水镇承建总后勤部3502被服厂、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等工程,工区主任吕敏。安装特工队负责人杨子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建筑二师(以下简称建二师)的前身是傅作义将军起义部队驻绥远的第七师。一九五零年冬调到河北景县进行民主教育改造和整编。经军委批准,从华北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各部队及几个干训团抽调了很多师、团、营级政工干部进入七师。同时接收了一大批江苏、湖北、湖南和河南的新战士,整编后部队番号改为二十三兵团三十七军一零九师。师长温汉民,副师长田绥民、安恩达,政治委员曾威,政治部主任金陶。师下面共设三二五、三二六、三二七三个团。
  一九五一年五月七日,二十三兵团的三十六军、三十七军开往抗美援朝前线。一零九师完成了两个机场的建设任务。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底部队返回祖国,在河北定县休整。一九五三年四月一零九师奉令集体转入建筑战线改编为建二师。师长温汉民,副师长安恩达、田绥民,政委苗树森,参谋长贾淮舟,副参谋长龙洪亮,政治部主任金陶。下有四、五、六三个团的建制。
  一九五三年春天,六团和四团接受修建机场的新任务。五团调往东北,除修建军用机场外还参加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和其他队伍编入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的一零六工区。
  一九五三年冬,二师师部及四团、六团调往天津接受华直二公司的业务技术培训。
  一九五四年六月,建二师与华直二公司的队伍陆续开赴内蒙古参加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其中的先遣队伍六团二营暂时编为华直二公司的五工区,承担早期落脚地包头东河区南门外自身的基建任务。之后华直二公司下属的一、二、四工区及材料工区和特工队与建二师所辖四团、六团及师直机关、技术营、警通连等所属队伍陆续到达,略后华直二公司的三工区在完善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项目的后期施工后也随之跟进,建二师五团一九五六年春归建。一九五五年四月下旬,根据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下达的转业命令,建筑二师全体指战员集体转业与华直二公司正式合并,成立了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含后来的华直三公司的部分力量)总经理刘向道(合并后不久调辽宁省)、温汉民、副总经理曼丘、安恩达、田绥民,党委正副书记苗树森、吴和谦,总工程师曼丘(兼)、孙祥萌、刘文翰。
  总公司成立后为集中力量以适应六一七厂和四四七厂建设任务的需要,将原有的五个工区合并为两大工程处。(略大于后来的公司建制,不久为适应大量工业项目的开工又将两个处扩编为七个工程处)
  华直二公司二工区与建二师六团的一部分 (合并前也称华直二公司五工区) 等力量正式合并组建成包头总公司的一处,处长为贾淮舟,书记吕文山。承建六一七厂。以后发展为二局一公司和二公司。
  华直二公司一工区与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一零三工区,建筑二师四团的一部分合并组建成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二处,副处长张银则,书记曹云祥。主要承建四四七厂。一九五八年主要力量改成建工部二局四公司和五公司。
  华直二公司的三工区与建二师六团三营的一部分合并先为总公司的直属工区以后并入二处,在承建两厂的同时承担了华建自身的基建工程,以后又改为三处和二局三公司。
  华建的初期,华直三公司的三个工区分别并入两大工程处。专业配合施工的设备安装和机械施工力量分别归属建工部安装工程总局、机械施工总局管理,以后正式归建到二局管辖,华建成立初期职工总人数为1.5万人左右,以后扩大到3万多人。
  华建的辉煌产生于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的十年间。一九五六年伴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53-57年)的推进实施,包头工业基地建设进入高潮,这个时期华建的主要力量在包头及周边地区承担了五机部所属一机厂(坦克底盘塔身及总装)、二机厂(火炮)、二机部的四零八厂(研制核燃料,后改称二零二厂)、三零三厂(飞机用铝)、二电厂等全部的基建工程;包头、呼市、乌海的部分市政公用、民用住宅及门类齐全的地方工业项目;参与了包头钢铁公司和一电厂的部分基建工程。施工高潮时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上投入了近4万人的建设大军。
  华建的延伸及第二个辉煌时期则是六十年代中后期,一九六四年二局改称为建工部华北工程管理局,这时业务管辖范围包括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三省(自治区)的地方建工局,同时部分地方建筑施工企业归属华北工程局,一九六五年以后又改称建工部第八工程局、国家建委第八工程局。一九七零年八局机关从北京市搬迁至太原市,一九七二年以后和山西省建筑工程局机关合并。这时的八局拥有八个土建公司和四个专业公司及其它附属单位(约6万人)。除一公司(呼市)、八公司(包头),第一机施公司(包头)、第一安装公司(包头)、二修厂、局科研所、技校、华建职工医院等继续留在内蒙古地区外,河北地区有二公司(保定,前身为河北纺织建工等)、三公司(石家庄,当时简称为:华北三公司,成立不久就调往西南地区,七十年代年代进京即现在的中建一局三公司,有别于后来在山西忻州归八局建制的新三公司),另外四个土建公司(多为原建工部太原工程总公司、大同工程总公司的下属单位)和两个专业公司即:太原的四公司、五公司、大同的六公司、侯马的七公司以及太原的第二机施公司、第二安装公司等沿贯通三晋大地的同蒲铁路周边地区摆开三线建设的战场,著名的大同六一六厂即今天的山西柴油机厂(生产当时先进的v300马力坦克发动机)、位于岢岚县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基地、绛县的五四一厂(后备坦克生产基地)以及&5901&长波电台指挥中心、&5902&中波电台指挥中心、固体导弹研制基地、液体炸药厂、战斗机修理厂等一批国防重点工程。改称为建工部华北工程管理局和第八工程局以后,应该说华建已不是狭义而是广义上的简称了,因为这时华建在包头最初的9个主力土建、设备安装、机施运输等公司已有多半奉命从包头大本营奔赴了祖国三线和经济建设的新战场。
  华建在当地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在于其拥有职工连同家属子女近10多万人之众,而是这支建设大军短短的十几年中奇迹般地在华北大地上建设成了国防、机械、电力、钢铁、化工、建材、制药等众多的工业基地,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说有句名言赞颂建筑是人类留给地球最明显的痕迹,那么可以说华建在当地的影响最大,耸立起的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一片片美丽壮观的城市群中包含着他们丰功伟绩的印迹!
  注:在原建工部的历史上曾先后组建过两个第二工程局,另一个是:一九六五年七月十三日,国务院(65)国基字272号文下达,批准建工部撤销西南工程管理局,重新组建4个工程局,分别驻扎在成都(一局)、重庆(二局)、渡口,后迁安顺(三局)、贵阳(四局)。原在西北、东北和华北的四个局分别改称,五局(西安)、六局(大庆)、七局(兰州)、八局(先北京后迁太原)。重庆则以原渤海工程局为基础,连同重庆周围的建工部直属施工力量,共计2万多人,于当月17日正式合并组建为建工部新的第二工程局。包头原老二局党委副书记、1964年调渤海工程局首任局长兼党委书记的李景昭同志为新组建的二局首任党委书记兼局长。(1966年2月以后提任建工部副部长、国家建委副主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顾问等。)新二局于一九六六年八月一日工改兵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直属21支队、一九八四年21支队集体转业兵改工,归属中建总公司即今天的中建七局。
  二、蓝马褂与黄马褂的口角
  华建组建初期干部的来源基本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陆续分配到华直二公司的原华北军区野战、地方部队和冀中、冀东、冀晋鲁豫解放区地方政权机构中的师(地)、团(县)、营(区)级干部,这部分人员到企业的时间稍早一些,大部分已身着藏青或深蓝色的中山装。二是建二师的全体转业干部,穿着清一色的部队服装,其中团级以上还另有一套黄色的粗呢军装。
  华直二公司和建二师合并时人员从穿戴上很容易分辨清楚,因此就有了&蓝马褂&与&黄马褂&的戏称。&黄马褂&是清代的一种官服。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等,皆例准穿黄马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建二师刚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不少的人时常流露出一种部队的自豪感,自诩我们是穿&黄马褂&的!(暗喻正牌和有功劳)这难免引起华直二公司一些人的反感。华直二公司不少人员是原华北野战军20兵团的转业干部,于是乎也把黄呢军装从家中的箱底拿出穿在了身上炫耀,个别人还散布道:你们建二师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傅作义的国民党起义部队吗?我们才是正规的八路呢!职工中产生了一定隔阂和摩擦,那时中层以上干部年龄大都在35岁左右气盛的很,双方的口角之争明显反映出老子曾舍命流血打江山而居功自傲、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不良倾向,还反映出对起义人员的蔑视情绪。这种不利于团结和影响的情况,自然引起华建总公司党委的高度重视,首先从领导干部抓起及时开展了思想和政策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大家认识到其严重危害性,同时总公司领导决定打乱两大合并单位的原编制,根据承接任务的需要,华直二公司的各个工区(另包括华直三公司的三个工区)与建二师的三个团及师直属等单位混编成新的现场型工程处、工区、工段,在干部任用、生活福利待遇上搞五湖四海一视同仁,反对山头宗派和小圈子,此外总公司还发放了统一制式的新工作服,有效地制止住了上述问题的蔓延发展,由此带来良好的内部氛围促使总公司上下团结一致,广大职工心齐气顺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伴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高潮的到来,华建也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
  三、走西口的华建早期大中专毕业生(注:)
  五十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有句名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当然也不例外,主动要求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5位同学被分配到内蒙古包头,单位为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人称&华建&。一九五六年秋天,我们踏上了走西口的旅程。
  包头原属绥远省,建国前属傅作义将军的辖区。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绥远发动&9.19&起义,包头和平解放。一九五零年包头市人民政府成立,包头蒙语为包克图。含义据传为有鹿的地方。二十世纪初,包头已发展成我国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手工业,商业均较发达,素为淘金者向往之地。五十年代包头有三个区,东河区是老城区历史悠久,我们称之为老包头。青山区是因内蒙一机厂、二机厂选址所定,昆都仑区位于昆都仑河畔,因河得名,为包钢厂址而定。青山区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位于包头中部北依阴山、南临黄河、西与昆区毗连,东与东河区相邻。
  过去素有,两广人下南洋、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的说法,我作为山东人,本应&闯关东&,可工作的原因却安排我走了西口。
  1.夜入马车店
  列车从北京前门车站出发,沿二十年代就已建成的平绥铁路缓缓开行。至青龙桥,火车开始爬坡,走完詹天佑设计的&人&字路,列车出关了。火车向着我国新兴的工业城市包头前进。我们这些新中国青年开始了走西口的生涯。列车行驶一天一夜,次日傍晚到达包头老城东河区。包头火车站是民族形式的老建筑,(注:原作者这里描写的包头火车站实际是现在的包头东站,2013年年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视察的包头火车站,是指后建设的原召潭车站即现在的包头站)但因是晚上,且时间太久实在无法回忆起它的造型,实感遗憾。出站后,我们几人欲欣赏一下包头的美景,但令人失望,无高楼大厦,无繁华的商店,无拥挤的人群。车站不见公交车。突然迎面走过几个手拿鞭子的人,上前询问。经过短暂沟通,得知我们的单位在青山区后,他们操着不太难懂的地方话,对我们讲今晚住东河区,明日再去青山区。客气的把我们引至车站停车场。眼前的光景,使我们立刻兴奋了,黑压压一片,整齐排列着,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坐的马车。孔子好像没有到过塞外讲学,这古车是哪个朝代传来的无从考证。我们坐上车,仔细观看,半圆型车棚,前后有门,两边有刻着雕花的小窗,镶着玻璃。车夫坐在前面,轻轻举鞭,马车缓慢行驶。我们坐在车内东张西望、高谈阔论,早忘了旅途的劳累。我们五位同学从杭州出发,经上海、苏州、南京、天津、至北京,一路走走停停。当年国家在这些大城市,均设有接待站,免费住宿。现代的大学毕业生,决不会相信五十年代的神话。现在是毕业失业,自找职业。当时的我们是毕业就工作。我们去过很多城市,哪见过今晚的场景。坐在车内,向外观望,路两边均为民国时的建筑,门窗较小,行人不多,形体看到的大概均为汉人和回族,看不到一个着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同胞,当然更看不到牧羊女了。车夫见我们是内地来的学生,颇有些身份,就把我们拉到一家高档的车马大店入住,大概相当于现代的&三星级酒店&。店小二头带小白帽,手提马灯,把我们领进一标准间内。细看房屋开间约5.5m,进深约12m,两边为长形通炕。被褥早已铺好,屋内可住20几人。中间一条走廊宽有1.2m以上,还算干净。我问店小二,有位女同学,住哪那个房间?店家讲男的住右边,女的住左边。我们几位男同学相互看看。女同学,祖籍江苏,农村出身,朴实大方,看到我们尴尬的样子,对店小二讲:&可以,你忙去吧!&。店小二走后,我们捧腹大笑,真的到了塞外,到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上海人华士谓同学发表高见:&幸亏是我们陆小妹来了,她农村出身,不在乎这个,若是我班那几位上海姑娘来了,今天肯定与我们大闹。&我们只有暂时停止睡前刷牙、洗脸、洗脚的程序,入乡随俗了。我们查看了一下卧具,还算干净,只是枕头有些异味。由于我有见光睡不着的习惯,可又不会熄灭马灯,陆小妹说,你们睡吧,我负责熄灯。下半夜我叫醒身边的徐秉中,陪我出去小便。不知公厕在何方,我俩摸黑前行,走不多远发现一排排长形木槽,上有顶栅,徐讲:&这里厕所好大,在上海可看不到这样的厕所&。我说:&我们济南也没有这么宽大的厕所。&
  次日清晨醒来,看到陆小妹早已起床。我起身坐在炕上。我们的右侧有10几个人正在甜睡。对面的女生炕上,也多了几位女士,她们大概是下半夜入住的。我们离开房屋,细看院内昨晚小便处,原来是一排排的喂马槽,后面的几排马儿正在吃早饭。我与徐秉中看了一阵,也不敢笑。生怕被店家发现。结账后我们迅速离店而去。原来我单位在东河区已建有招待所,只是我们没有与单位接待站联系,而误住马车店。多年后成为笑谈。
  2.大雪封门
  干部处把我分配到第三工程处,第三工段,任实习副段长。几位同学大都分配到机关科室,徐秉中被分配总公司科研所。我的入党介绍人姜富荣因是调干生被分配到生产处,并负责一摊业务。华士谓分到一处生产科。女同学分到四处生产科,唯我一人分配到基层,而且挂了官职。我并不感到高兴,而是羡慕同学们在楼房办公,且住有暖气的宿舍。我却入住了&六万三&。何谓&六万三&,即为兴建的住宅小区名称,六万三千平方米的小平房住址区。三段的职工就住在这里。有木工连、瓦工连、砼工连,特工连等约600余人。工段机关也设在院内。院内尚有一个大食堂。因我单位是抗美援朝的整建制二师,集体转业组成的建筑公司,故劳动力组织,按班、排、连建制。建国前私人营造厂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也混编在连排班内。干部任副职,工人为辅导员,多为河北、山西、天津人士。江浙一带的工匠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工程处技术人员阵容庞大,有建国前营造厂的老板、工程师、技师。加上大中专毕业生的不断到来,特别是清华、南工、浙大、青岛工院等名校,还有来自上海、南京、苏州、武汉等建筑工程学校的毕业生,且逐年增多。如上海、南京两建校,一九五五年的毕业生都是整班,集体分配到包头的。这些大、中专毕业生为主的中、青年技术人员成为包头青山区的一道闪亮群星。他们中,南方人居多数,穿着打扮与众不同。
  我报到上任后,入住的&六万三&小区。小平房不错,砖墙、瓦顶、木门木窗。比六十年代初余秋里的&大庆&上马时的&干打垒&要好的多。我所在单位承建的工程是六一七厂即内蒙一机厂。我负责管理的第一个工程为九零三制氧车间。全套图纸为苏联供应,原图原文,为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的二二二厂的全套施工图。苏联图纸不是蓝图,是棕红色的。按土建、结构、工艺、水、电等分别出图。装在特制的套盒内。有如精装的图书,非常漂亮。我搞了一辈子施工,至退休也没有再见到这样美观详细的施工图。当年苏联应属工业大国。六十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裂后,我们得知这些图纸是按重量计价的,至于多少卢布一斤,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本不是无私的。由于是苏联设计,苏联专家也一起到来包头,他们的条件相当优越,住在昆区的高级宾馆内。
  寒冬到来,大雪纷飞,我是山东人,是经历过大雪的,但却没有见过塞外的大雪,没经历过零下30度的鹅毛大雪的夜晚。我的同屋同事,姓施名亮,是天津大学土木系毕业生,先我一个月报的到。他长我几岁,是调干生,有较高的组织才能。两人住一屋,他总是像大哥一样关心我。外面大雪纷飞,他把火炉烧的火红,把屋门插好,洗脚后上床,由于屋门已关,洗脚水不能倒了。连同一条红条白毛巾,也丢在盆内,就入睡了。冬天睡觉是有程序的,被窝上有压被,盖好后,先脱下棉衣、棉裤,也盖在身上。毛衣、毛裤是不能脱的。新发的羊皮大衣盖在最上面。袜子也必须穿好。狗皮帽,睡觉也要戴好并系好带子。程序完成后即可开始入睡了。因盖的太多太重,在被窝内翻身是很困难的。这种负重睡觉的滋味,没尝过的人,是没有感觉的。入睡了,由于施亮封炉的技术不到位,炉内的煤烧尽,早已熄灭。室内开始降温,很快室内外温度基本相同。小平房也太简易,根本没有保温功能。
  早晨醒来,艰难的穿好衣服,打算洗漱,只见木门变成了白色的雪墙,插销处全部结冰。大雪早已封门,我俩被困在室内。早起的工人们在我们的求助下,清出一条小路,将积雪清除干净。还是施亮大哥精明,我们室内有些工具,派上了大用场。施亮手持起重工具橇棍,我拿把铁锨,与木门开战。经过一翻折腾,门打开了。可以洗脸去了。回头看我的洗脸盆,一条鲜艳的红白色带鱼钳入冰中,自然形成的游动带鱼,简直是一件艺术精品,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拍摄下来。
  经过寒冬的大雪封门,我们总结了不少经验。首先洗脚水必须当夜倒掉。毛巾必须拧干挂在铅丝上。施大哥学会了封炉子的技术,使其一夜不灭。又加固了门窗,挂上了棉帘,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上演过大雪封门故事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同学们,他们住着楼房,室内有暖气。他们听到我那苦难的经历,无不目瞪口呆,大家都在内蒙包头,为何差距那么大呢!但艰苦的环境,能磨练人们的意志,作为未来的施工企业的负责人,这些其实是必修之课。
  注:(第3节内容摘选自湖北工建集团某老同志的回忆录,笔者添加了标题)
  3.华建的大本营----青山区
  华建调遣包头时总公司机关和家属安置在老城即东河区巴彦塔拉大街原铁道兵一军的驻地并建起了办公楼和家属楼(现在是包头铁路分局的机关大楼)。因大型工业项目多坐落在新区,所以总公司决定机关大楼和各单位的基地都在青山区开始选址并陆续建设,到一九五七年总公司及部分公司的办公楼及家属区均完工,能容纳十几万人居住的职工家属住宅小区也分片建成,青山区由此成为华建的大本营。
  包头新区是按照迄今为止唯一以中共中央名义批准的城市整体规划方案来建设的,青山区则以东西走向约5公里长的青山路为界,青山路以北为重工业区(主要是两个特大型兵工厂和一个大型火力发电厂),其中工业区东部为六一七厂(一机厂),中间地带是包头二电厂,中间地带包银公路(老110国道)北边至大青山脚下分别坐落着华建总公司的铁工厂、金属结构厂、木料加工厂、预制厂等生产附助性工厂,工业区西部是四四七厂(二机厂)。66公里长的包头环城铁路沿工业区北缘穿过。
  青山路以南是生活区,呈方格网状的城市布局和东西经线南北纬线的干支街道,自然地形成了几十个整齐划一的住宅方块群,其中呼得木林大街的8、9、10、11号街坊(小区),自由路的7、9号街坊、幸福路的2、3、4、5、6、7、8、9号街坊,富强路的4、5、7、10、12、13号等街坊是华建人的主要居住区。大多数街坊以干土坯(以后逐渐翻新成砖房)、青红砖为墙体的平房结构,最大的街坊按10栋&10栋的正方形布局,每栋7户,可居住职工家属700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局几个从湖北调遣到天津的单位,临时在塘沽北部被六局人称之为&北大荒&的地方建造起的建明里小区也俗称&700户&,这可能也是受当年包头时的影响吧。上述小区除有少量的三层楼房外,大多数居住条件及其简陋,居室里没有上下水道更谈不上卫生设施,因此家中在穷也要必备水缸和水桶。每几栋集中设立一个公用自来水管和厕所,早晨起床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排队去挑水或是上厕所。寒冬腊月时暴露在外边的自来水管被冻坏的比比皆是,水管周围结成厚厚的冰坨,打水的人稍不小心就会滑倒在地。即使这样每户25平米左右的简易居室里往往也住着老少三代人呢,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工人盖房建楼但自己总是住着最简陋的平房或芦席棚,正如一部老电影《青年鲁班》中的插曲所唱到的那样:
  &你看那蓝天下,雄鹰在展翅飞往
  你看那脚手架上,浴满了金色的阳光
  我们是光荣的建筑工人,赤胆忠心为人民
  为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不辞劳苦奔走四方
  前面总是辽阔的土地,身后总是崭新的楼房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
  在青山区华建几个比较著名的地方首属区中心地带自建的华建总公司机关四层办公大楼(现为我局原四公司、五公司、安装公司的前身----内蒙电三建和内蒙安装公司的联合办公大楼),这座1957年落成的建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至今不失于其庄重大气、宽敞明快的建筑艺术风格,丝毫不逊色于今日的现代化写字楼。文革时期的1969年在办公大楼前开辟了广场,耸立起新中国创始人毛泽东主席的全身塑像,至今仍是包头市现存几座保留最好的一个。总公司大楼成为华建人记忆中的怀旧符号,成为游走四方的华建人回访第二故乡的必到之处。
  总公司机关大楼的北侧是用&华建&两字命名的职工俱乐部。当时包头市由于大型企业多因此建有许多的职工俱乐部,如一机厂俱乐部、二机厂俱乐部(原红旗俱乐部)、棉纺厂俱乐部、包钢俱乐部、二冶俱乐部(即东方红俱乐部)、铝厂俱乐部等等,华建俱乐部则是最早建成的一个,用现在眼光来看这座建筑普通又平常,但要知道在当时这可是华建数万名职工和家属仰慕的最高文化殿堂啊!
  这是一座典型的俄式风格的建筑,走进正门大厅墙壁上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十大伟人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是红军过草地和攻克腊子口的巨幅油画,这都是著名的职工业余作者周老师的杰作。大厅右面的图书馆是人们饱览群书充实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左面是约1000平方米的娱乐厅,常年对职工开放,有很多画有棋盘的方桌可供人们下棋打牌。这里经常举办乒乓球赛,周末舞会也在这里进行。那时跳舞很流行要求大家都要学会,各级领导们带头上场。从正门大厅进入左右两个半圆形的大门就是可容纳1000多人的大剧场了,平时主要是放电影,每逢节日在这里都要举办连续几个晚场的职工文艺汇报演出,50年代建筑工人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企业非常重视文娱活动。而每次汇演的开场节目都是气势恢宏的大合唱。记得有一年的汇演,舞台上华建职工医院100多名男女转业官兵组成的合唱团,身穿褪色的老式军装个个英姿飒爽神采飞扬,高唱歌曲&嗨啦啦啦,嗨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了美国鬼啊&&雄壮的歌声震憾人心鼓舞斗志!此外,职工业余京剧团、话剧团的演出也是好戏连场,印象较深的是京剧《失空斩》即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虽说是业余演员但大都是京、津一带的戏迷所组成,水平不亚于一般的专业剧团!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别说是电视机了就是收音机也很少见,这座俱乐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给华建职工及家属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对未来的向往!可惜的是华建俱乐部已于二零一一年因过于年久被拆除。
  在华建俱乐部的两侧是两个装有灯光并有简易看台的篮球场。说到篮球,华建各单位可以在同一天内出动十几支球队与包钢、二冶、一机、二机等诸多的大企业对擂,足已见当时我们的企业实力是多么的雄厚。市里每年春秋举行的职工联赛华建准是能排在前三名之列,而华建球队的每一场比赛也总少不了职工和子弟们所自发组成的铁杆啦啦队,声嘶力竭地为自己的球队呐喊助威!
  总公司机关家属大院的南边是华建职工医院,医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二十三兵团三十七军后勤部医院一零九师分院,于一九五一年在河北省景县留庄创建,由于一零九师是野战部队,流动性大,建院初期没有固定驻地,设备简陋,主要担负创伤急救和常见疾病的治疗为前线服务,当时有干部、战士、勤务人员70人,其中医生4名、护理人员20名,全部设备三辆马车就能拉走。尽管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是全体医护人员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和白求恩精神,全力以赴救治伤病员为挽救伤病员的生命,恢复伤病员的健康作出了贡献。对保证部队战斗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九五一年九月医院随所在部队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入朝后驻泰川一小村庄,担负伤病员的抢救和治疗任务。为解除伤病员的病痛,医务人员不畏艰难险阻,翻山越岭巡诊伤病员,使不少伤病员得到及时的救治,痊愈归队参加战斗,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
  回国后,医院于一九五三年四月随部队改编为华北建筑二师医院,当时医院分为两个部分,一部份留在河北省定兴县北桃邱庄驻地,看护伤、残、病、弱人员,另一部份随五团奔赴长春建设一汽和东北的国防建设。同年医院留守部分随师直单位一起奉命调往天津,先后驻市郊的灰堆、王串场一带。一九五四年六月开赴内蒙古包头市,并于一九五五年四月集体转业。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正式成立后,以建二师医院和华直二公司的医疗机构为基础,正式成立了企业性质的华建职工医院。医院成立初期条件仍然很差没有自己的院舍,头几年,先在东河区与总公司机关单身宿舍楼挤在一起,到青山区后,在位于幸福路六号街坊平房家属区内临时盖了几栋砖房,开始接收患病职工和家属子女,直到一九五七年华建医院的正规门诊和病房大楼建成启用。从此几万人的建设大军及其家属子女有了自己一所现代化的医院。华建医院创业发展的起点较高,首先,体现在医护和管理人员的构成:医院的行政和业务领导是从老解放区的医疗卫生学校或进修培训班选拔出来的,是管理医院的内行;沿海地区大城市的知名医院支援的很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医学理论水平的医师分别担任了主要医诊科室主任或主治医生;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其中中医针灸科大夫就吸纳了很多民间的老中医;新中国培养的医护卫生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也陆续分配到医院,成为新生的骨干力量。第二,体现在医院发展方向明确:瞄准的是创办一所门类较为齐全,中型规模,覆盖常见疾病领域范围的综合性临床医院。同时医院紧密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成为各单位卫生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中心。第三,医院的规章制度按照现代化医院的标准制定并严格执行,超越了原部队野战医疗队粗放管理的模式。同时医院继承和长期保持了部队的作风,特别是始终坚持面向施工现场服务于职工及家属的工作指导方针没有变。当年超前思路的正确性,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宽阔的空间。目前医院的现状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原华建医院的母体现为内蒙古电力中心医院(同时保留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名称),是包头地区一所知名的三级乙医院。此外华建医院衍生出原湖北省建一局的职工医院(坐落在湖北襄阳市襄城区南街陈侯巷,是现唯一仍以102命名的医院)、天津塘沽杭州道的原六局职工医院(后与原塘沽中医院合并后,组建成新的具有中西医相结合特色的塘沽中医医院)等两所综合性医院。
  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个人对往事的记忆也许是模糊的,但自己的出生地是很难忘记的,而一九五五年以后出生的大多数华建子女,也一定会牢记自己的生命诞生在华建医院!
  说到华建知名的地方,还不得不说一下人人皆知的&华建菜地&。
  一九五六年青山区正式设立。工业建设高潮的到来,短时间一下子涌进来了几万建设大军,加之家属近十万人,同时筹建各大厂的厂方职工及家属、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人员也陆续来到,青山区的常住人口很快骤增到20多万,居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一下子摆在了当地政府和各大单位领导的面前。其中居民吃菜是不可能靠外地长期调拨的,只能就地解决,然而那时青山区当地居民稀少荒凉一片,仅有几个很小的自然村散落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建立蔬菜基地的任务刻不容缓。除政府的努力外,华建开展自身农副业生产活动,实行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是势在必行,各单位陆续开始租借当地自然村的可耕荒地,也有的单位向城市的周边去建立自己的生活基地,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有的单位在市郊的麻池乡、新贤城乡、甚至跨过了黄河到几十公里外的伊克昭盟去寻找荒地用于种植养殖。总公司机关选择的是离城市较近的一个,在青山区的东部叫昌福窑子(窑子是当地人对村落的称呼)的地方租借了几十亩荒地,建立了以生产蔬菜为主的基地,大家习惯叫&华建菜地&。
  华建菜地除配备少量后勤机构的正式管理人员外,劳动力招收的是华建职工中未解决就业的家属,当时还没有&五七&家属连的叫法。企业职工及家属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开荒种菜本来就是行家里手,所以菜地生产搞得很有声色,不仅满足了各单位职工食堂的需要,还低价面向职工家庭供应,菜地种植的品种很多,当地土壤只要满足浇水各种菜品长的很好,内蒙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更利于植物积累养分。记得有一种西红柿其实可以叫&西黄柿&,是黄颜色的,长的又大且沙,一个就有近8两重口感十分的好,经常是供不应求。
  那时候全社会崇尚劳动光荣的观念,学校课程表中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课时的劳动课,班级干部中都设有劳动委员,十分重视参加体力劳动,华建菜地因此也成为华建一所中学和五所小学劳动课的好课堂,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菜地参加一些拔草积肥的劳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体力劳动的品质。说到积肥,菜地刚开始使用的都是人畜粪便发酵后的有机肥料,生产的是绝对的绿色蔬菜。后来为扩大产量也开始使用一种叫做肥田粉的化学肥料,没想到为此发生了一起轰动不小的意外中毒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参加华建菜地劳动的学生,稀奇地看到了几条装有肥田粉的麻袋,淘气地打开一看竟是白花花很洁净呈粉砂粒状的东西,一个嘴馋的孩子顺手抓了一点放嘴里一尝还真有点甜味就误认为是白砂糖,马上招来十几个孩子抢着吃了不少,结果不一会儿就出现呕吐恶心呼吸急促的中毒症状,此事惊动了总公司上下,牵动了职工和家属的心,同时传遍了包头市,中毒的十几个孩子被及时送到职工医院进行洗胃抢救,全市各大医院也派来专家赶来会诊并提供了各种支援,所幸的最后没有发生人身死亡。事后得知:肥田粉是一种氮肥,一般人对其了解不多,其实早在一九零五年就从欧美国家引入我国,建国初期国内产量不大,当时为比较稀缺的的农业肥料,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铵,据说战争年代还常作为生产炸药的原料之一,国内因误食中毒的时有发生。
  华建除了承担了坐落在青山区几乎所有的大型工业和自身的基建项目外,还为青山区的行政事业机关、市政公用、医疗卫生、文化学校、商业服务网点、居民住宅等工程做出了应尽的贡献,青山区委区政府办公大楼、百货大楼都是二局各公司承建的,著名的第一工人文化宫是二局四公司承建的,它的外形与北京虎坊桥工人俱乐部和首都剧场相似,参考的是前苏联提供的图纸,是典型的欧州近代风格,至今仍是包头市召开重要大型会议的主要场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九五九年参加包钢一号高炉投产时曾在此召开的包头市干部大会上做过重要指示。市第四医院,包四中、青山影院也都是华建的杰作,还有很多等等不胜枚举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是有了华建才有了青山区、才有了一、二机,华建与青山区并存共同是新中国工业建筑的摇篮地之一,华建最初的几个单位从总公司机关到各下属单位都曾在这里安营扎寨,华建组建初期所承担的主要工程都集中在了这里,如果有人说主承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原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1958年-1960年之间组建为建工部的老一局和老六局,八十年代以后大部分力量分别归属了现在的中建一局、二局、六局和四川华西集团总公司)号称新中国建筑的&天下第一局&,那么华建总公司(后称:建工部第二工程局)也可以号称&天下第二局&,仅其承建几乎同时开工的一、二机厂厂房建筑面积就达到101.7万平方米!(一汽的基本建设竣工面积75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41.1万平方米)。这里培育和锻炼出大批新中国管理现代化建筑施工企业优秀的中高层领导干部、精湛的工程技术专家和业务管理人才、吃苦耐劳特别能战斗的现场操作工人;衍生出众多的骨干施工企业及其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接班人;积累了丰富的建国初期特大型工业项目的施工管理经验,发挥了院校不可替代的现场实践培训的功能,从这里输送出几万人精锐的建设大军走向祖国大江南北强有力地支援了各地的建设事业。华建人所建立的功勋永远载入了青山区、包头市、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的史册中,而青山区作为最初的大本营也留在华建人永恒的记忆中!
  四、包 四 中
  从华建俱乐部西行约300米,位于青山区文化路50号的市属第四中学创建于一九五六年十月。这所中学与华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是一九六一年建工部二局职工子弟中学全部师生并入包四中,学校教职员工队伍中很多人是从二局教育处和二局中学调入的,有校长贺文韶、教导主任沙月林、王世伟等等四十多人。二是二局中学撤销后凡华建职工家庭居住在青山区东部的,其子弟大多在这所学校就读,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华建子弟就读比较集中的还有以后成立的包五中、包二十二中。
  包四中是青山区设置后成立的第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日,包四中正式开学上课。根据当时的情况,市委市政府确定包四中为包头市县团级重点中学,按照重点中学的规格,配备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购置了教学仪器,体育器材与图书资料等。第一批学生有新招的初一年级五个班,从东河区包二中调入初二年级两个班、初三年级一个班,从包一中招入高一年级四个班(其中多为华建子弟)。一九五七年,包头市另一所重点中学包九中成立,包四中遵照上级指示,把从包一中拨来的已升入高二的四个班、随同任课教师一同调入包九中。包四中只剩初中三个年级共十二个班,这是包四中历史上第一次分校。一九五八年,包四中首届初中生毕业。同时学校招收了高一两个班新生。从此学校初、高中每年招生,教学工作开始走向正规。一九六二年,隶属五机部的包头机械工业学校(今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并入包四中(领导、师生、设备)。一九六三年,包二十二中成立,由四中兼管,两校是一个党支部。
  由于那个时代的原因,包四中留给华建子弟心中的记忆既有美好的憧憬与理想、也有着苦涩的遗憾与无奈。文革动乱开始的一九六六年,包四中正处于发展的兴旺时期,在校生1200多人,此时初三年级学生正在努力拼搏争取升入高中,而高三年级的两个班已经进入高考前夕,包四中是市属四所含有高中的重点中学之一(另三所分别是东河区的包一中和包二十中,昆区的包九中)特别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说个个都是学习上的尖子,90%能进入全国重点大学的校门,可惜的是一场大动乱打破了多少人的大学梦,而无奈地成为了&大学漏&。
  文革刚开始,包四中的运动开展的还比较温和,基本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学校成立的红卫兵革命委员会(简称红革会)是第一个群众组织,红卫兵大部分是各班的班干部和共青团员,原校团委干部刘公义老师、刘再田老师和干部子弟侯胜南、侯爱中、刘渝南等成为红革会的初期负责人。进入8、9月份大串联开始,学校被迫停课,学生进京并走向全国各地。67年开始后,运动开始升温,学校出现无序的混乱,原校领导如校长董凌云(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党支部书记王宝珍及其他校领导和部分教师受到批判和迫害,第一批老红卫兵也被称为&老保派&受到排挤,组织自行解散。而随后自发成立的各种群众组织名称繁杂多如牛毛,并互相攻击乃至发生武斗,以后跟着市里的派别系统分立成观点尖锐对立的两大造反派组织,一是&红四中公社&,社长赵铭,其核心组织叫&革命造反军&,司令尤志强。另一派组织是&红旗纵队&,负责人陈二林。他们成为学生推崇的领袖。除了中间的所谓&逍遥派&以外,多数学生都以这两派划线分别参加到这两个组织之中,开始了无休止的口舌之战甚至武斗之中,从66年下半年一直延续到一九六八年三月,这个期间学校停课、招生及毕业升学停止近两年之久。4月份以后几批的军宣队、工宣队陆续进驻学校,帮助实现了两派组织的大联合,重新成立了新的&红代会&,进入了所谓的复课闹革命阶段。日在包四中的历史上是难以忘记的一个日子,被社会称之为老三届的初、高中的三个年级共六届学生主动或被动员上山下乡。下乡插队的多数去了内蒙古西部巴盟临河县的几个公社,到兵团的则去了位于巴彦高勒市巴拉亥地区的二师二十三团,开始了广阔天地的人生磨难。然而这一代人毕竟受过正统主流思想的熏陶和较规范的文化教育,文化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上山下乡到农村、生产建设兵团或进入工厂企业以后,他们很快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其中的一部分人后来通过招收工农兵学员、恢复高考招生和自学成才等努力在而立之年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包四中的老三届中现在世界各地和国内各行各业中都不乏有着事业成功的知名人士。从包四中走出来的学生参加到华建各个单位包括我们六局行列的老职工,普遍具有吃苦耐劳、做事认真、工作严谨的风格,想必与当年学校的教育和历经社会风雨的磨练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在的包四中经历了艰苦奋斗,稳步发展(),文革十年,医治创伤(),治理整顿,恢复发展(),创新改革,勇攀高峰(),全面发展,再创辉煌(),再接再厉,继续奋斗(2003-至今)等不同发展阶段的50多年,早已经成为自治区首批优质高中,自治区示范性高级中学。现在的包四中在当地被人们称之为高考文科状元的摇篮,二零一一年四月第三次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示范学校 ,现正向国家示范性高中的奋斗目标冲刺。华建子弟为自己中学时的母校今日的辉煌感到荣耀和自豪!
  五、劳动公园的人造湖
  横贯包头市东西交通大道的建设路与钢铁大街连接处北侧的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的后广场是一座占地807亩的大型公园,它犹如镌刻在草原钢城中心地带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这就是著名的劳动公园。它东西两侧是青山区南北方向的两条主要街道呼得木林大街(文革前称:富得木林大街,文革中改名为:劳动大街)和幸福路,之所以取名劳动公园是因为蒙语中&呼得木林&意为:劳动。
  劳动公园是包头市新区最早修建而又历经了20多年后终于建成的公园,说它早是因为五十年代中期市政府就决定分别在新成立的昆都仑区和青山区各修建两座城市大型公园。昆区定名兴建的&八一公园&在六十年代初步建成了,而青山区的这座城市公园一九五六年被规划为城市绿地,一九五八年春确定由华建总公司进行公园的建设。为此总公司曾号召和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绿化植树、取土堆山、平整洼地等义务劳动,立志在塞外荒漠早日实现建设秀美第二故乡的理想,可惜刚刚动工不久的一九六零年就由于国家经济调整而被迫下马停工了,驻留在许多远征四海的华建人心中记忆的那只是一片被荒废的水洼野地而已。
  现在的包头市民大概都知道,这座美丽公园的中心位置有一片约4万平方米被绿树成荫环绕着的人工湖,平均水深1.8米,湖面开阔,岸边杨柳低垂婆娑多姿,夏季游客可以泛舟畅游湖面,冬季水面封冻可供游人尽情遛冰。可是人们是否可知晓这片水域的来由及俗称?可知晓它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吗?
  华建的老人们都知道这片水域其实就是公园规划中的&人造湖&。早些年它曾是青山区初建时的沙石取料场,因为材质较差,一、二机厂的大规模基建开始后就废弃不用了。公园的停工缓建形成了许多高低不平的土坑,下雨蓄水后就自然形成了水洼地。这里野草丛生砂砾遍地垃圾成山,还不时遗弃有私生的死婴,顽皮的孩童在坑中戏水溺亡的事也多有发生,大人们说起它来常引得孩子们毛骨悚然恐怖骤起,这片美名&人造湖&实为死水坑的地方成为城市中心地带的诟病延续了近二十年,也成为几代华建人的一块心病。
  劳动公园的再次动工并建成则是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了。一九七四年根据全市人民多年来的愿望和建议,市政府决定投资恢复建设,并于一九七九年国庆节初步建成试开放。但是开园后即遇到了最大的难题如何保持住灌入的湖水,当地土质属渗透性极高的沙性土壤,曾经通过输水管道试灌入的10万立方米水,经测量:水深在1.2米时日渗透竟达10厘米,按这个速度十几天的时间湖水将会消失!鉴于湖水大量渗透,市政府决定把解决渗透作为公园完善工程的重点尽快攻克。当时有三个防渗方案供选择取其一,一是湖底铺塑料薄膜上面盖沙防渗,二是湖底用粘土覆盖压实20公分防渗,三是湖底打混凝土防渗。最终选择了第二个方案,既经济又方便。 有幸的是原华建的机运公司(时已改名为:内蒙古机械施工公司)光荣地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防渗工程于一九八一年五月进场施工,内蒙机施公司克服了6月份雨季的不利影响,投入了公司的大型施工机械和运输汽车44台,运输粘土13710立方米,单车运程往返30公里。湖底4.7万平方米铺底红粘土压实厚20公分。推土机给公园假山增土4000立方米,湖心铺底卵石798立方米,铺混沙900立方米,修补沿湖毛石沟缝1053立方米,拉运细粘土3533车,行驶路程25.4万吨∕公里,使用自卸汽车975台班,挖土机445台班,推土机123台班,铲运机98台班,压路机30台班,洒水车11台班,油车20台班,平板拖车13台班,小翻斗车170台班,交通车30台班。上述全部工作量中的三分之一是由公司义务承担的。内蒙机施公司全体参战人员苦战三个月,防渗工程于8月5日胜利竣工并验收合格,终于实现了全市人民期盼了20多年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圆了曾经工作、生活在包头市青山区原华建职工的共同夙愿-------为当地人民建设一座美丽的人造湖公园!
  六、包头普通话
  包头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最早的居民来自山西中北部和陕北一带,以经商为生计,多定居在包头老城即现在的东河区。一九五四年以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各路建设大军陆续调遣至包头。一九五七年包头两个新城区初具规模,市政府驻地的昆都仑区同时也是包钢、二冶所在地,从鞍钢、本钢等支援包钢建设的东北人占据绝大多数。青山区是华建的大本营加上电建一公司、自来水公司、市政管理处和一、二机厂、二电厂、棉纺厂等一大批新工厂的兴建,京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江浙一带迁来的人口较多。当时三个城区说话的口音区别十分明显,在昆区东北话成了一统天下的主流语言。青山区口音比较杂,但基本接近普通话,有意思的是在青山区西边与昆区接壤的地方有从津城整体迁移到包头的阀门厂、开关厂及其家属区,全是一口纯正的天津话,至今仍被人们称之为包头的&天津村&。东河区则是地道的晋陕两省北部话语,被两个新城区的人称之为&此地话&,而东河区的居民称新区的人是&外路人&。新区的人多是国家职工有点瞧不起东河人,刚开始时新、老区之间较少交往和通婚。
  昆区人和东河人说话的乡音太浓,而青山人说话接近于普通话,因此包头的普通话应该起源于青山区的华建人。在青山区,华建当时有企业办的五所小学、一所中学,加上后来一、二机厂企业创办的十几所中、小学。这些学校都一律采用普通话教学,那时个别老师要是说家乡话授课会被学生们笑话的。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课赵老师讲课文时总是把人(ren)字念成(reng),结果硬是被学生们哄笑的下不了台。我国的第一部《汉语拼音方案》于一九五八年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后,促使早期包头普通话从青山区开始流行于全市通用,逐渐成为人们交往的官话。
  早期包头普通话可以在我们六局内华建延续的几个大单位(局机关、四公司、五公司、土木公司、安装公司等)年龄在50-65岁左右的老职工及家属中听到这样的口音。这种普通话,与以北方语言为基础,北京话语音为标准的正规普通话还是有些区别的,首先它不是很标准口音较重,其次是基本不夹杂其它乡音,用旁人的话评价:就是话说出来让你听不出到底是哪个地方的人,被东北人和南方人误认为是北京话,而北京人又认为你好像是东北人。
  现在的包头普通话和早期的普通话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其原因一是:包头的城镇人口从六十年代的80万发展到现在的270多万成为我国一个著名的较大城市,其常住居民中融入了众多的内蒙中西部地区的新城市人。二是五十年代后期华建的队伍陆续奔赴祖国各地,原来十几万人的职工及家属现留在包头及周边的人数日益减少,留下的第三代、第四代子女也受当地人影响慢慢异化成为地道的包头人。现在的包头普通话在全市中青年人群中广泛使用且已带有较浓的&此地味&,例如:与人交谈过程中频频用&是&和&是呢&的上扬长音来表示疑问或附和他人的意见,给我们这些从祖国各地探望第二故乡的老华建人留下了异样的感觉。行走在包头的大街小巷,耳听已异样的包头普通话,眼瞅日益繁华且有些陌生的草原钢城,回想起在哪儿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心头不由漾起一番别具的滋味。
  甚至由此联想起湖北省武汉市也名称为青山区的武汉最大的移民区,建区之初&土著&不到8万人。那时举全国之力建武汉钢铁工业基地,五湖四海的人都来了,其中仅来自东北三省的就达几万人之多。50年前武钢投产时,青山区的户籍人口即迅速增长到15万人。这些人主要生活在工人村、红钢城、任家路一带,讲的是东北普通话,但与青山人交流,就出现杂交的味道,形成著名的&青山弯管子普通话&。 至于弯管子话究竟怎么说,文字难以表述。它说的是武汉话的音,读的是东北话的调,说出来还不知不觉拐个弯。比如普通话说&干什么&,武汉话说&搞么事&,而青山弯管子话说&你干哈?&还有说得更绝的:&你告(搞的意思,发四声)么事唦?&这种语言出自成千上万人之口,便成为独特的方言文化现象。武钢的第二代、第三代都是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成长的,弯管子话成为了他们的母语。
  看来不论是包头青山区的普通话还是武汉青山区的普通话以及四川渡口、湖北十堰、四川德阳、兰州西固等等新兴工业城市建设者们所讲的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50、60年代的&吉卜赛人&--中央建筑野战军到处流动、远离故土、四海为家、南征北战的艰难历程,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们献完青春献子女的精神风貌!
  七、挥不掉的回津进京纠结
  说实话华建从天津、北京等地调遣到内蒙古西部建设包头工业基地时,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及家属或多或少还是缺乏在边疆地区长期扎根安家思想准备的,从繁华的大都市到生活艰苦气候条件恶劣人烟稀少的边疆荒漠,如此大的反差令许多人思想上一时难以接受,然而当时的年代党和政府的一声号召就能激励得人们热血沸腾,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团员齐带头,一经动员大多数职工和家属心情愉快地打点起行装立即奔赴了远方。但故土难离的情结毕竟在国人心中是难以割舍的,况且当时去包头时由于条件所限,很多家庭把幼小的孩子和年迈体弱的老人暂时放在了老家乡下寄篱,当时很多人存有到包头搞完建设后终究还会返回内地和家人团聚的想法,以致多少年后回返津、京的念头始终缠绕在很多华建人的脑海中挥不掉抹不尽,这也是人之常情吧。
  五十年代后期,中苏两党、两国亲密的兄弟关系从开始出现隔阂到公开破裂为敌,包头最早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意义已不存在。五十年代拟定把包头建设成500万人口&第二个上海&的宏伟目标已无法实现;随着几个国防特大型工厂的建成投产;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倒退;使中央和地方政府计划的一大批工业项目陆续调整、缓建和停建下马, 华建几万人的队伍已经出现严重窝工现象。随着国家战略目标向三线和内地转移,这样从一九五九年开始,华建的队伍陆陆续续分批成建制向祖国各地新的战场调遣,特别是一九六三年二局机关整体搬迁至北京改称建工部华北工程管理局后,华建人当初心中回津进京的念头强烈地涌动出来,那时人们的思维方式较为简单和幼稚,很多人认为局机关都走了,局领导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吧,早晚也要调动的,大家饭后茶余议论的话题就是何时也能调动到北京、天津或内地沿海,各种猜测和小道消息在职工家属中弥漫,已确定返回内地或是调往其他地区的职工及家属自然是喜悦当头整装待发,没结果的单位也是盼望利好消息能早日到来,更有少数职工开始活动着向已确定走的单位单独调动。然而华建毕竟是历经锻炼和考验的一支有着高度思想觉悟和严密组织纪律性的施工队伍,尽管回返内地的想法客观存在,但是留下的各单位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光荣传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始终占据主导,工程项目施工和各项工作的推进始终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然而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决定,华建是否全部调动毕竟要受国家基本建设布局所制约。包头是祖国西部地区重点发展的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尽管由于形势的变化建设步伐暂时放慢,但边疆地区的建设从长远来说是永恒的,包头地区建筑施工队伍原本就是数量少实力不强,留下部分骨干队伍长期驻扎和安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事实也是如此,自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六年先后有原二局四公司调动北京,二、五公司、六公司等单位成建制或部分人员调动至河北的石家庄、保定,山西的太原、大同、侯马、永济,广西的柳州,贵州的贵阳、遵义,江西的九江,重庆、四川的宜宾等地区。一九六九年又从八公司、一公司、安装公司、机施公司等单位支援湖北十堰二汽建设抽调了一万多人(含招收的新徒工),原本4万多人的华建队伍最终留在内蒙地区的尚有1.5万人左右,根据国家建委后来对施工力量调整的部署,非承担国家重大工程的中央直属施工企业要就地下放,留下的单位一九七二年从中央直属下放到内蒙建工局、一九八四年再次分别下放到包头建工局、呼和浩特建工局和乌海市建工局,可谓一落千丈!从此华建大规模成建制的异地调遣至此结束,留下的单位成为地地道道的地方施工企业,回返内地的希望也由此变的渺茫。单位虽然不在调动,但留下的老华建人却把希望寄托到子女一代的身上,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社会大流动开始,他们的子女通过到外地工作或高考求学的渠道去还缘老一代人的梦想,在华建很多人的家庭中,尤其是第三代华建人(指1969年前后参加工作的职工)激励子女发奋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要走出去,华建子女不辜负祖辈父辈的期望,其学习成绩上乘在当地几个重点中学是出名的,而金榜题名时填写高考的第一志愿竟是那么的一致,非北京、天津高校莫属!而且学生毕业后家庭即使需要孩子们回来照顾老人的晚年生活,但是老人们却执意要求自己的儿、孙辈们一定要在内地就业,不要回来!可见其回返津、京的纠结是多么的浓厚与无奈!
  前几年华建大院的一户老人已近耄耋之年,有机会从内蒙举家搬迁内地。 记得搬家装车那天,华建大院瞬间不约而同走出来了步履蹒跚的几十位高龄老人,一看都是当年相约从天津、北京到包头的老户,他们眼眶中饱含着泪水,怀着对故土十分眷恋的心情声音哽咽地说:&嗨,能回去的都回去了&&回去了&&,看来俺们的这把老骨头只能永远留在这儿了&&&悲沧的情景令人万分感慨!&
  庆幸能够成建制重返津门的一支队伍是:一九六九年支援湖北二汽建设先后改称为建工部一零二工程指挥部、湖北省建委一局、第一建筑工程局,并于一九七六年抽调力量支援天津抗震救灾,随后省建一局约50%的人员、设备奉命组建国家建工总局第六工程局,即一九八零年以后大批人员进津落户中的部分老华建人。
  是啊,真的应该永远记住和衷心感谢我局尊敬的已故老领导张育才书记!衷心感谢身居高位的原国家建委张百发副主任!衷心感谢尊敬的天津时任李瑞环老市长!已故的赵钧副市长(育才书记的老战友)!衷心感谢慈母般的天津市人民!六局中的部分老华建人(1万多人)之能够辗转回津并费尽周折落户定居--远走他乡多年的游子--实现了回&家&落叶归根的夙愿,当年是这些老领导们善解人意的不懈努力!是天津市的父老乡亲们接纳了我们啊!
  八、华建去踪追寻
  首先,二局的首脑机关在一九六三年搬迁至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北,进京后一九六四年建工部决定以二局为主与华北地区的地方建工局共同组建建工部华北工程管理局,一九六五年以后先后改称建工部第八工程局、国家建委第八工程局,因这时八局的大部主力集中到了山西省,一九七零年八局机关再次搬迁至太原市,一九七二年中央直属施工企业下放时改称山西省新的建筑工程局,政企分家后改称山西省建筑工程总公司至今。
  下面追溯到一九五八年的第二工程局,二局是典型的现场型工程局,随工程项目的需要各单位分合和名称变化频繁,仅就当时下属主要建制公司的变迁情况,简要叙述一下华建各主要单位的大致去向。
  二局一公司:
  包头几个国防大厂陆续完工后,一公司的主要力量转战在内蒙古的其它地区和山西省,一九六四年移师驻扎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承担国家和自治区许多的重点工程,例如:七机部的河西化学工业材料公司(今航天科工集团六院)的基建工程。先后改称:建工部华北工程一公司,建工部八局一公司,国家建委八局一公司,一九六九年该公司抽调三分之一的力量参加了湖北二汽建设,这部分力量组建为建工部一零二工程指挥部六团,下放湖北省后改称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现为湖北工业建筑集团(总公司)的三公司(现驻湖北省武汉市)。呼市地区留下的大部力量于一九七二年下放内蒙建工局,为内蒙古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七十年代承建过内蒙古当时的最高建筑--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厦, 一九八四年归属呼市建工局系统。近年改制后分立为几个单位。其中有内蒙古蒙建建筑工程公司。
  二局二公司:
  年期间公司主要转战在内蒙古、宁夏、山西和北京等地区,较好地完成了国防科委、海军司令部、四机部、五机部、七机部和铁道部等中央部委的9个大中型国防和工业工程建设项目,先后建成了海军司令部&5901&长波电台指挥中心、&5902&中波电台指挥中心、固体导弹研制基地、液体炸药厂、永济电机厂、战斗机修理厂等一批国防重点工程,为我国的国防科研生产做出贡献。一九七六年划归原第七机械工业部领导后改称:北京航天建筑工程公司,主要承担了航天工业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和通讯卫星等研制基地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工程,同时还完成了一大批与之配套的通讯中心、计量中心、飞行演示厅、惯导测试中心等科研工程。现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成员单位: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总公司下属的北京航天建设工程公司(北京市四环南路83号)。
  二局三公司:
  该公司参加了包头的六一七厂、四四七厂、三零三厂、四零八厂等工程建设,一九六三年包头市三建公司(原天津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一九五六年成建制调遣内蒙古集宁市和包头市,承建完我国当时最先进、华北地区最大的集宁肉类联合加工厂后全部人员调至包头)并入该公司。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局撤销后,三公司先后改称为建工部华北第八工程公司、建工部八局八公司,国家建委八局八公司,是华建留在包头大本营唯一的大型土建公司,受局委托曾经代管过职工医院、科研所、技校、三所小学等不能进京的局直属单位和大部人员(在册职工曾一度高达8800人)。一九七零年十一月该公司下放内蒙建工局并于一九七一年四月改称为内蒙古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一九八四年下放包头市实行属地管理,其中一部一九八零年分立为内蒙古第四建筑工程公司(驻乌海市,改制重组后改称为内蒙古新华建工程有限公司。)此后为了加快内蒙古电力能源建设,一九九二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决定内建二公司划归自治区电业管理局领导,一九九三年改称内蒙古第三电力建设工程公司至今。原八公司联合加工厂也一分为三,其中一部分改为呼铁局轨枕厂,另一部分搬迁到呼市成立了内蒙古建筑构件公司。
  二局三公司是湖北省建一局一公司和四公司(即中建六局原四公司,现六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一部分)的前身。一九六九年为建设二汽根据原建工部军管会的指令,先后从该公司(时称八局八公司)抽调职工和子女就业3000多人,组建一零二工程指挥部的四团和七团,其中的七团一九七三年改称湖北省建一局四公司,一九七六年作为支援天津抗震救灾的先遣队和我局二公司一起成建制调遣天津。南北局分家后成建制留在湖北的四团(即省建一局一公司)以后也分立为两个土建公司,即湖北省建一局一公司和新成立的二公司(现为湖北工建集团的天华建设工程公司)。
  二局四公司:
  二局四公司的主体原是参加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的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的一零三工区, 为增援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 在一汽基本建成后马不停蹄地于一九五六年调遣包头与其它单位合并成为包头总公司二处的一部分,一九五八年改称建工部二局四公司,主要承建四四七厂。一九五九年二局四公司的一部分调入北京(另一部分并入二局一公司),与华北直属工程局援蒙公司合并,成立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即小中建),主要承建蒙古,越南,斯里兰卡等国的援建项目。文化大革命中,援建任务减少。一九六局年五月,中建公司在国内的力量整建制调往贵阳,又至九江,支援三线建设,更名为国家建委第一施工大队,一九七三年调回北京市,先是北京建工局的四建公司,后归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改为北京市第二住宅建筑工程公司,一九八三年北京住宅建设总公司成立时,是住宅总公司的主力公司之一,后从该公司分立出三个土建公司,分别是住宅二公司、四公司和五公司。
  二局五公司:
  一九五八年以前是包头总公司二处的一部分,除参建了包头的几个国防工厂的施工外,于五十年代末承建内蒙古西卓子山水泥厂,奔赴宁夏石嘴山市,承担过石嘴山煤炭工业基地的部分基建工程。一九六四年三月,五公司的大部力量调迁至石家庄市与河北省建三公司合并改称建工部华北第三工程公司。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三年的八年间,华北三公司成建制调至四川渡口,贵州遵义,湖南邵阳,承担过攀枝花钢铁基地以及西南、中南地区的国防工程,先后归属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建工部第三工程局,一零一工程指挥部。一九七三年四月华北三公司成建制调北京参建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总厂项目,受国家建委第六工程局(后改国家建委第一工程局)统一指挥,一九七九年改称国家建工总局第一工程局第三工程公司,一九八二年改称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
  二局五公司留在宁夏的少部份力量归属原建工部七局序列,下放地方后发展为今日的宁夏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驻银川市)。
  二局六公司和二局七公司(管道公司),存在时间较短以后撤销后分别归属一、二、三、五和安装等公司。
  二局安装公司:
  前身分别由来自天津、北京、沈阳、西安等地原建工部安装工程总局下属的几支工业设备、卫生、电气安装专业队伍在包头合并组建,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命名为建工部第二工程局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一九六四年五月与山西太原工程总公司安装力量合并组成建工部华北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一九六五年十月,华北工程管理局改为第八工程局时,安装公司一分为二,包头为第一安装公司,太原为第二安装公司(即现在的山西省安装工程公司)。
  一九六六年四月包头的第一安装公司抽调近200人到四川宜宾承担该地区的三线工程安装任务。
  一九六九年,公司分两次调遣近1200人参加湖北二汽建设,组建一零二工程指挥部的安装二团,以后改称湖北省建一局安装公司。一九八零年该公司抽调一半的力量来津参加抗震救灾,一九八二年组建成今日的中建六局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留在湖北十堰的另一半力量现在的名称为湖北省工建集团安装公司
  包头留下的单位一九七零年以后更名为国家建委八局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一九七二年先后下放内蒙古和包头市,公司一直沿用内蒙古自治区安装工程公司的名称,驻首府的安装二处以后归属呼市建工局改称呼和浩特市安装工程公司
  二局机运公司:
  机施和运输力量的合并比土建公司稍晚一些,是 一九六一年三月由局所属的机械化施工公司和运输公司合并后改称机运公司的。公司拥有职工2882人,下设两个汽车大队,有各种型号的运输汽车400多辆。三个机械施工站另一个土石方队有大型起重吊车60多台、土石方挖铲运设备150多套加其他施工设备共计317台(套),是当时建工部系统最大的机械施工与运输公司之一。六十年代随着局土建单位陆续频繁调动,机运公司的施工设备和人员由集中调度开始分散调拨到土建公司,局内几个土建公司的机运站基本上都是由机运公司装备起来的。一九六四年五月机运公司又与山西太原的机械供应站合并组成华北机械施工公司,承担华北各省市自治区的机械施工和内部机修任务。一九六四年末,职工为1784人,机械设备1220台(套),固定资产为2479万元。
  一九六五年九月,华北机械施工公司一分为四,驻包头的施工单位为第一机械施工公司、第二机械修配厂,驻太原的施工单位为第二机械施工公司(即现在的山西省机械施工公司)、第一机械修配厂。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驻包头的八局第一机械施工公司抽调800名职工和子女、一部分设备调遣湖北十堰参加了二汽建设,同来自北京的力量组建为一零二工程指挥部机运团,一九七一年秋北京力量回京后,成立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时,机运团随之改称省建委一局机运公司、省建工一局机运公司。一九七六年唐山发生震惊中外大地震,机运公司二处150余人和各类设备紧急赶赴天津参加了汉沽地区的救灾和震后重建。一九八零年组建国家建工总局六局时,机运公司又有1000多人调遣到天津市塘沽区定点落户,到津后于一九八二年归属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改名为中建六局机械化施工公司,一九九七年更名为六局土木工程公司。而留在湖北的机运公司后也改称湖北省工建集团下属的土木建筑工程公司(驻武汉市)。
  包头的原八局第一机械施工公司在一部份人员和设备支援三线建设后,力量有所减弱但仍保持了两个吊装队(后改处,驻包头一处和呼市三处)、一个土方处(驻山西大同和阳方口)和一个石方队(驻内蒙古土贵乌拉)的施工力量。包头一队和三队于一九七零年八月又抽调200人参加了山西侯马的五四一工程,一九七一年部分力量并入八局第二机械施工公司(现为山西机施)。一九七二年八局第一机械施工公司下放地方,改称为内蒙古机械施工公司。八十年代公司的机械修理厂(原八局二修厂)分离出来,改称内蒙古建筑机械制造厂。公司石方队后归属内蒙古有色金属地质勘探局搬迁到呼市。九十年代后期公司的吊装一处(包头)和吊装三处(呼市)再次分别划归内建二公司(即电三建)、内建一公司,公司只保留了两个专业过于单一的土方工程处,生产经营始终处于维艰境地,至此华建机施运输队伍的鼻祖-------二局机运公司,三十年来服从指令顾全大局不断地向外输送精血、输送骨干,在派生孕育出四个机械施工运输公司和多个土建公司的机运站等单位后,自身心力交瘁大伤元气不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而潸然倒下!
  从上述介绍中可以看出,原华建的所属队伍始终跟随着祖国建设的步伐开拓前进,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至今仍保持着工程局建制的还就是我们中建六局和湖北工建集团,这也是两支原华建人数较多并先后融入原建工部系统的其它骨干单位,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好、经历相似、文化相容、专业配套、整体性较强的大型综合性施工企业(注:原华建机关的延续即八局机关和山西建总机关合并后,原八局机关少部分人员调遣到湖北十堰进入一零二工程指挥部机关,另大部分人员调遣到太原。他们因多是北京市户口,后又陆续回京分别调入国家建工总局机关和中建一局、北京市建工局、建材局等。而承继着华建血脉并仍属中央直属施工企业局级单位的仅此我们中建六局一家)。其它保持公司级建制的原华建队伍多集中在内蒙古、湖北省、京津冀地区,而人数较少和零散的华建人则分布在祖国的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然而无论走到哪里的华建人都不会忘记当年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不会忘记母体企业的恩情与教诲,更不会忘记还有众多的老华建人已经把身灵尸骨永远留在了自己亲手耕耘的第二故乡!
  九、关于华建文化精神传承的一些思考
  华建诞生在共和国建国初期,是中央直属管理的一支建筑野战队伍,在其创业、发展至辉煌的近二十年中,形成了包括思想观念、行为规则和潜意识等等在内的明显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精神。其优秀部分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内容:
  1.从各级领导到一般员工具备自觉主动地服从党和国家政府需要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组织观念和纪律性等比较强。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令、指示均能够在企业不走样地得到贯彻执行。
  2.大多数企业干部的基本素质比较高,崇仰正统和主流,行为较为规范;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员工,与员工同甘苦共患难的意识比较牢固,廉洁自律做的相对较好。
  3.华建广大员工心底中艰苦为乐、四海为家的思想渊源流长,其对建筑行业较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理解和承受力比一般建筑企业要强。
  4.员工们普遍具有胸怀豁达、性格豪放、见多识广、做事干练的大家子气,且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5.员工队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年许多国防重点工程会战连续施工善打硬仗的许多实例突出表现了这一点
  6.企业始终保持着不畏困难、坚定必胜的精神和信念,在刚到内蒙古和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华建上下都体现出这一点,这也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根底。
  7.员工中团队的集体荣誉感比较强烈,华建员工及家属子女热爱自己的企业,维护企业声誉的言语和行为自觉,对能够成为这支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感到自豪与骄傲。
  8.企业内部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和谐,各级领导对属下工作上的严格要求与正常交往上的亲和感情交织在一起,领导关心和爱护员工,员工信服领导,领导以身作则的个人威信与魅力对员工的影响力比较大。
  华建文化是六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六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是华建文化的延续、丰富和发展,两者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
  传统绝对不是静止的,传统一定是在流动的,慢慢变成自己的一个经典。传统,一方面是不停地保持过去的精髓东西,一方面一定吸收新的元素往前开展。无疑,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华建乃至六局文化中陈旧落后甚至是糟粕的部分是必须要予以抛弃的。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则是老一代员工给企业后人留下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也是新时期应该理直气壮重新提倡、广泛宣扬和主动传承下去的。那么在今天究竟应当如何弘扬其优秀文化精神呢?笔者认为要用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正确地认识理解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要结合当今先进建筑文化的新内容,与时俱进赋予和诠释其新内涵,将其融入到中建新文化体系之中。这里略举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华建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工作精神应大力提倡和继续发扬。
  建国初期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扭转经济的衰退,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百废待兴国家的底子很薄,建筑行业的职工常年工作在施工一线风餐露宿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没有超常的耐力和韧性是很难适应这种工作环境的,然而华建人义无反顾献身于祖国西北边疆的经济建设事业,在高寒风沙干旱的恶劣气候与荒凉的地理环境中磨砺自己,锤炼了艰苦创业为乐、奋斗进取为荣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左右和影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观念、意识、准则与信仰,成为华建企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而我们现在提倡和继承老华建人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已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吃苦耐劳,首先肯定吃苦耐劳仍然是必须的,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在施工企业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目前建筑业仍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行业,投身到这个行业必须要有长期吃苦受累的心理准备,要具备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和忍耐力。而少数人由于缺乏这种基本素质,踏入建筑业的第一关就很难迈过去。那么新时期我们提倡和弘扬艰苦奋斗更深一步的意义则是:投身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员工一定要坚定信念不动摇,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始终不渝地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扬不惧困难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倡导不计得失甘于付出忠诚于企业的奉献精神、在为企业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崇尚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决反对和鄙视那些胸无大志、贪图安逸、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逃避困难、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斤斤计较、追逐极端个人私利的种种不良言行。
  第二,华建企业内部良好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应予以提倡和传承。
  50-60年代华建内部工作关系简约严谨直观,上级对下级坚持令必行、行必果的工作原则,下级贯彻落实上级指示则态度坚决、行动迅速,的确做到了令行禁止不打折扣,不一味的强调客观和推脱理由,用现在话讲就是执行力强。工作中不回避矛盾,不互相推诿扯皮,一切以工作为重来协调和处理各种关系,工作第一的原则性极强。干部和职工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和错误一定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和责任追究,是非清楚功不掩过奖罚严明,不良倾向出现苗头能够及时得到制止和纠正。
  上级对下级的关心和爱护体现在工作上的严格要求,体现在对下级的信任和关怀、支持与帮助,领导与职工之间讲真话说实话,职工愿意主动向上级和领导反映真实的情况。愿意和领导主动谈心和沟通。下级对上级的尊重是对在工作上的负责,上级对下级的感情体现在对个人进步晋升、待遇和生活福利上的负责,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而现在我们的某些企业内部,由于长期以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市场相脱节,导致了我们不是以市场的胜败论高低、以参与市场经营的业绩论英雄,因此在选人、用人上过于看重的是稳重、无过失、服从型的干部,更有以资历、关系、人缘和凭主要领导的个人好恶来决定干部的升迁提拔。这就使得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某些投机钻营者大有人在,这些人擅长揣测领导的心思投其所好,也造成了我们干部中存在着不讲真话和实话,不干真事和实事,只会讲讲奉承话、空话、假话和套话,做虚功和无用功,很多事做来是让领导看的,导致了只唯上不唯实的不良风气滋生和蔓延。因此我们的企业上下都需要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有益营养,净化我们内部的工作环境,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打造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要与先进的中建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我们企业的精神支柱。
  第三,华建人强烈的集体荣誉观念,心底中以企业为家,钟爱自己企业的真诚感情值得赞扬。
  当年华建人所创造的辉煌业绩赢得到了当地社会普遍的赞扬与尊重,每一个华建人为自己是这支建设大军的成员感到自豪与骄傲。华建企业内部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干群关系也使每一个华建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由此华建人维护自己企业声誉的行动是自觉的,热爱自己的企业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同时华建人的集体荣誉观念也是各级组织的长期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集体荣誉的固有观念影响了华建及传承单位的几代人,华建子女参加工作首选的单位一定是华建,那时候华建子女的工作单位如果是在工商、税务、财政、银行等等多少是会被华建人瞧不起的,一直到六局进津后的八十年代仍是这样, 记得当年塘沽区政府机关包括公安部门曾向六局请求支援一些管理干部,可是自愿报名要求到地方工作的人很少,那象现在政府机关诸多部门成了就业的香饽饽。说到此, 笔者耳听目睹到这些年来少数内部人对自己企业的贬低甚至诋毁,作为一个老同志感到很痛心!尽管我们的企业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因素,也有许多个人志向或要求得不到满足和实现的遗憾,但是能埋怨或不尊重自己的第一选择吗?如同不满意自己的出身与家境去埋怨自己的父母吗?当然作为现代企业的领导者们一定要向自己的员工不断地灌输感恩思想与责任意识,还是要讲一些历史传承与光荣传统,更要身心力行地为自己的员工去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生存和发展、实现理想的空间,毕竟时代已经变迁,追寻幸福与完美是人类的共性。但是无疑当年华建老一代人的言谈举止和其所营造的和谐氛围对后人应有无尽的教诲与启示。
  后 语: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本文叙述的基本上是两部分内容:一是六局前身之一的华建的点滴史料与纪实,二是华建的大本营内蒙古包头青山区当年的概况简介,然而区区万言难以书写出建国初期这支驰骋在华北大地上的建筑野战大军辉煌业绩的全貌,受篇幅和水平所限,只能是为有意了解六局前身渊源历史的人们提供一些佐料和旁证了罢。 有兴趣了解更多内容包括华建、102、六局和原建工部系统各企业今昔风采史料的读者,欢迎您惠顾笔者即将开通的个人网站﹙域名网址:&&华建人的家园﹚。
  本文初稿在征求意见修改期间许多领导、老同志、同事们、朋友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与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笔者16岁参加工作进入华建直至现在的六局,即将告别40多年的工作岗位,回忆往事酸甜苦乐感慨万千&&&但心底始终不变的是对自己单位的挚爱与钟情、感恩与答谢。借此机会衷心地祝福原华建的老同志们及后人健康幸福!衷心地祝愿中建六局兴旺发达!衷心地期盼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六局人真抓实干早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泥篮球场预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