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蒂奇诺认为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经济地位高的阶层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传播学的诞生地是(&&&&& )A.英国&B.美国C.德国&D.日本2.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使用“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A.施拉姆&B.霍夫兰C.卢因&D.拉斯韦尔3.申农一韦弗模式把传播过程中的媒介细分为三种,即发射器、接收器和(&&&&& )A.讯息&B.信号C.信道&D.噪音4.伯洛提出了一种传播过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略称为(&&&&& )A.“M―S―R―C”&B.“S―M―C―R”C.“S―R―M―C”&D.“M―R―S―C”5.确定样本数量的实质,是确定一个能够满足研究者对调查精度要求的(&&&&& )A.最小样本数&B.总体指标C.最大样本数&D.样本指标6.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是(&&&&& )A.控制&B.实验C.变量分析&D.环境模拟7.施拉姆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环境监测功能比喻为(&&&&& )A.“反馈功能”&B.“雷达功能”C.“整合功能”&D.“议程设置功能”8.按照拉扎斯菲尔德等的观点,由知名人士在电视上推荐产品,具有(&&&&& )A.提供信息功能&B.授予地位功能C.沟通交流功能&D.麻醉精神功能9.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 )A.自由主义理论&B.法西斯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10.《权力的媒介》的作者是(&&&&& )A.赛伯特&B.阿特休尔C.施拉姆&D.马莱茨克11.大众传播中最主要最受重视的信息是(&&&&& )A.新闻信息&B.教育信息C.娱乐信息&D.商业信息12.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一般性&B.鲜明性C.操作性&D.指说性13.现阶段普及率最高的大众传播媒介是(&&&&& )A.报纸&B.杂志C.广播&D.电视14.情景是一种信息系统,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英尼斯&B.戈夫曼C.梅罗维茨&D.麦克卢汉15.下述成语中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是(&&&&& )A.爱屋及乌&B.明察秋毫C.见仁见智&D.见微知著16.大众传播有各种反馈,其中重要的是(&&&&& )A.报刊杂志的发行量&B.一段时间的累计性反馈C.广播电视的收视率&D.一定范围的一次性反馈17.李普曼在一本著作中阐述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这本著作是(&&&&& )A.《人际影响》&B.《舆论学》C.《人民的选择》&D.《自由与新闻》18.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 )A.有限的&B.强大的C.无力的&D.微小的19.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直接策源地在(&&&&& )A.英国&B.美国C.德国&D.日本20.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 )A.肯定&B.否定C.中立&D.批判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l.安排问卷的提问结构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先易后难&B.先“面”后“点”C.同类集中&D.先一般后特殊E.主体清晰22.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可以把信息分为(&&&&&&&&& )A.说服性信息&B.告知性信息C.指导性信息&D.维持性信息E.复原性信息23.以下观点中属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是(&&&&&&&&& )A.地球村&B.媒介即讯息C.情境决定论&D.媒介有“冷”“热”之分E.媒介是人体的延伸24.拉扎斯菲尔德等对美国选民的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主要是(&&&&&&&&& )A.“改变”效果&B.“强化”效果C.“结晶”效果&D.“沉默”效果E.“从众”效果25.罗杰斯把传播学传统学派的特征归纳为(&&&&&&&&& )A.经验的&B.广泛联系的C.思辨的&D.具体实证的E.注重效果研究的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26.施拉姆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_________。27.拉斯韦尔模式由五个环节构成,其中第三个环节是_________。28.正确的抽样调查的前提是样本,而样本必须是_________的缩影。29.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种功能,即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和_________。30.在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称为_________。3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借用了他的老师_________的观点。32.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媒介发出信息的接收者,也是这种信息积极主动的_________。33.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以及_________层面。34.在传播研究中,传统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如何”传播的问题,而批判学派主要关心的则是_________的问题。35.在因特网上,有些人通过破译通讯代码,擅自闯入别人的网页,或乱加篡改,或窍取信息。这些“闯入者”被称为_________。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控制组”37.可读性38.“热媒介”39.“免疫效果”40.“文化工业”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41.简述传播学诞生的条件。42.伯洛关于传播过程的主要论点是什么?43.什么是环境监测功能?44.简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45.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基本动机?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什么是大众传播?与一般人际传播相比,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互联网的出现使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了?47.为什么蒂奇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猜您还喜欢:
特别服务:&&&&
免责声明:(一)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学聚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二)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学聚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学聚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三)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学聚网联系。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传播学概论(试题合集)最新电大***精品小抄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传播学概论(试题合集)最新电大***精品小抄 2007 年 4 月传播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 )A 自我传播 B 狭义的人际传播 C 群体传播 D 广义的人际传播2.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3.在研究方法上,霍夫兰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 个案研究法4.“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5.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 )A.德福勒模式 B.申农—韦弗模式 C.马莱茨克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6.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传播模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个环节是( )A.噪音 B.信号 C.反馈 D.信道7.“你认为本市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是否及时?”这种提问违反了问卷设计的( )A.合理性原则 B.艺术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准确性原则8.内容分析法的操作程序由若干步骤组成,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制定分类标准 B.实施统计分析 C.确定分析单元 D.抽取分析样本9.赖特认为传播除了具有拉斯韦尔提出的三种功能之外,还具有( )A.信息功能 B.文化功能 C.娱乐功能 D.协调功能10.麦奎尔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增加了一种功能,即( )A.娱乐功能 B.信息功能 C.动员功能 D.整合功能1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这个观点也被称为( )A.“天赋人权”B.“观点的自由市场”C.“第一自由”D.“真理的自我修正”12.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受众理论是( )A.个人差异论 B.社会分类论 C.个人情绪论 D.社会关系论13.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有若干“关卡”,其中“第一关”是( )A.选择性记忆 B.选择性注意 C.选择性理解 D.选择性暴露14.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手法作了系统研究并写出《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15.1940 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就竞选宣传对美国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也叫( )A.佩恩调查 B.伊里调查 C.伊利诺调查 D.俄亥俄调查16.“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 )A.“镜子”式报道机构 B.“真实反映环境”的机构 C.客观报道事实的机构 D.“环境再构成作业”机构17.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的( )A.50 年代 B.60 年代 C.70 年代 D.80 年代18.传播学批判学派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主要源于其特有的( )A.信息传递功能 B.议题设置功能 C.精神麻醉功能 D.培养分析功能19.纠正怀特把关研究中“单一化”缺陷的是( )A.拉斯韦尔的五 W 模式 B.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C.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D.布里德的“潜网”模式20.“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个因素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 )A.劣势意见的沉默 B.社会公众对事务的“理性讨论”C.优势意见的疾呼 D.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21.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大致有三个方向,即( )A.意识形态 B.政治经济 C.文化理解 D.研究方法 E.社会道德22.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具有若干功能,它们是( )A.使社会遗产世代相传 B.授予地位 C.与社会整合成一体化D.麻醉精神 E.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23.按信息内容的性质,信息可分为( )A.精神信息 B.教育信息 C.娱乐信息 D.商业信息 E.说服性信息24.上世纪 40 年代至 60 年代的传播效果研究,主要课题和领域是( )A.传播流程研究 B.潜移默化的效果研究 C.信息社会阶层研究 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E.“使用与满足”研究25.传播效果研究提出的一些理论大多与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有关,例如( )A.“沉默的螺旋”理论涉及舆论的形成 B.“培养”理论涉及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看法 C.“知识沟”理论涉及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D.“两级传播”理论涉及社会效果的制约因素 E.“议程设置”理论涉及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26.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___________。27.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主要贡献是引入___________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从而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28.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___________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2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___________的,一是社交性的。30.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思想基础是___________。31.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通称为___________。32.专业性报纸、杂志、广播台和电视台的出现,表明受众具有___________的特征。33.上世纪 20~30 年代美国培因基金会关于电影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是有关___________最早的实证研究。34.按照“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人们对于当前社会上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通常来自___________。35.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学派,又称___________。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36.韦尔伯施拉姆37.说服性信息38.“魔弹论”39.李普曼40.“比特”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41.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种类型?42.拉斯韦尔 5W 模式对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43.控制实验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4.概述“双重行动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该模式在把关研究中的历史地位。45.为什么说大众传播的反馈几乎总是延迟的?六、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46.为什么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是“最有力的一种社会麻醉品”?47.概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理论的价值与局限作一评价。全国 2007 年 7 月传播学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传播学的诞生地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2.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使用“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霍夫兰 C.卢因 D.拉斯韦尔3.申农一韦弗模式把传播过程中的媒介细分为三种,即发射器、接收器和( )A.讯息 B.信号 C.信道 D.噪音4.伯洛提出了一种传播过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略称为( )A.“M—S—R—C” B.“S—M—C—R”C.“S—R—M—C” D.“M—R—S—C”5.确定样本数量的实质,是确定一个能够满足研究者对调查精度要求的( )A.最小样本数 B.总体指标 C.最大样本数 D.样本指标6.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是( )A.控制 B.实验 C.变量分析 D.环境模拟7.施拉姆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环境监测功能比喻为( )A.“反馈功能”B.“雷达功能”C.“整合功能”D.“议程设置功能”8.按照拉扎斯菲尔德等的观点,由知名人士在电视上推荐产品,具有( )A.提供信息功能 B.授予地位功能 C.沟通交流功能 D.麻醉精神功能9.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 )A.自由主义理论 B.法西斯主义理论 C.社会责任理论 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10.《权力的媒介》的作者是( )A.赛伯特 B.阿特休尔 C.施拉姆D.马莱茨克11.大众传播中最主要最受重视的信息是( )A.新闻信息 B.教育信息 C.娱乐信息 D.商业信息12.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一般性 B.鲜明性 C.操作性 D.指说性13.现阶段普及率最高的大众传播媒介是( )A.报纸B.杂志 C.广播 D.电视14.情景是一种信息系统,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英尼斯 B.戈夫曼 C.梅罗维茨D.麦克卢汉15.下述成语中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是( )A.爱屋及乌 B.明察秋毫 C.见仁见智 D.见微知著16.大众传播有各种反馈,其中重要的是( )A.报刊杂志的发行量 B.一段时间的累计性反馈 C.广播电视的收视率 D.一定范围的一次性反馈17.李普曼在一本著作中阐述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这本著作是( )A.《人际影响》 B.《舆论学》C.《人民的选择》 D.《自由与新闻》18.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 )A.有限的 B.强大的 C.无力的 D.微小的19.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直接策源地在(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20.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 )A.肯定 B.否定 C.中立 D.批判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2l.安排问卷的提问结构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先易后难 B.先“面”后“点”C.同类集中 D.先一般后特殊 E.主体清晰22.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可以把信息分为( )A.说服性信息 B.告知性信息 C.指导性信息 D.维持性信息 E.复原性信息23.以下观点中属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是( )A.地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情境决定论 D.媒介有“冷”“热”之分 E.媒介是人体的延伸24.拉扎斯菲尔德等对美国选民的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主要是( )A.“改变”效果 B.“强化”效果 C.“结晶”效果 D.“沉默”效果 E.“从众”效果25.罗杰斯把传播学传统学派的特征归纳为( )A.经验的 B.广泛联系的 C.思辨的 D.具体实证的 E.注重效果研究的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26.施拉姆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_________。27.拉斯韦尔模式由五个环节构成,其中第三个环节是_________。28.正确的抽样调查的前提是样本,而样本必须是_________的缩影。29.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种功能,即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和_________。30.在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称为_________。3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借用了他的老师_________的观点。32.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媒介发出信息的接收者,也是这种信息积极主动的_________。33.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以及_________层面。34.在传播研究中,传统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如何”传播的问题,而批判学派主要关心的则是_________的问题。35.在因特网上,有些人通过破译通讯代码,擅自闯入别人的网页,或乱加篡改,或窍取信息。这些“闯入者”被称为_________。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36.“控制组”37.可读性38.“热媒介”39.“免疫效果”40.“文化工业”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41.简述传播学诞生的条件。42.伯洛关于传播过程的主要论点是什么?43.什么是环境监测功能?44.简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45.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基本动机?六、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46.什么是大众传播?与一般人际传播相比,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互联网的出现使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了?47.为什么蒂奇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2004 年 4 月传播学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1.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早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学者是( )A.卢卡奇 B.葛兰西 C.哈贝马斯 D.马尔库塞2.人们常常比较容易回忆起在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这一现象印证了( )A.认识连贯论 B.认知不和谐论 C.实用论 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3.针对信息革命实质的问题,美国学者贝尼格尔提出了( )A.控制革命的观点 B.第三次浪潮的观点 C.媒介一人体的延伸 D.信息革命与信息爆炸4.在“使用与满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 )A.面访记录法 B.心理实验法 C.实地调查法 D.内容分析法5.20 世纪 30-40 年代改进舆论调查方法,并取得研究成果的代表人物是( )A.李普曼 B.卢因 C.盖洛普 D.拉斯韦尔6.使受众的判断能力和主动精神受到不利影响的是( )A.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 B.授予地位的功能失调 C.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 D.娱乐功能失调7.美国政府在 60 年代为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制作的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是( )A.《米老鼠与唐老鸭》B.《猫和老鼠》C.《芝麻街》D.《汤姆历险记》8.互联网是( )A.单一型媒介 B.复合型媒介 C.第三媒介 D.传统媒介9.传播活动是一种( )A.客观现象 B.主观现象 C.心理现象 D.社会现象10.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就是卢因指出信息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必经的( )A.地区 B.门户 C.门区 D.枢纽11.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信源的可信性 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 D.内容的说服力12.杂志在传播媒介的竞争中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增插静态图像 B.注意扩版 C.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D.模仿报纸的做法13.创新与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 )A.社会政治结构 B.社会经济结构 C.社会教育结构 D.社会文化结构14.在控制研究领域中,探讨传播者究竟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重大问题的是( )A.耶鲁学派 B.哥伦比亚学派 C.传统学派 D.批判学派15.“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 )A.微观效果 B.宏观效果 C.长期效果 D.潜在效果16.会分散和冲淡受众对重大问题注意力的传播内容是( )A.新闻性信息 B.娱乐性信息 C.消息性信息 D.维持性信息17.有关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的报道,体现了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 )A.社会动员 B.社会规范 C.环境监测 D.社会协调18.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 )A.内容分析 B.议题设置 C.媒介研究 D.控制研究19.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A.区别很大 B.完全相同 C.各不相同 D.有重合之处20.“编码与释码”理论的提出者是( )A.霍尔 B.萨尔瓦焦 C.贝尔 D.罗杰斯21.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及其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这种看法出自( )A.社会分类论 B.个人差异论 C.社会分化论 D.社会关系论22.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 )A.字迹清晰 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 D.画面清晰23.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 )A.流行文化 B.通俗文化 C.大众文化 D.商业文化24.在调查问卷上,适宜于放在前面的问题是( )A.有难度的 B.敏感性的 C.容易回答的 D.反映主要情况的25.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 B.多向传递 C.单向流动 D.循环往复26.批判学派可以追溯到( )A.霍夫兰学说 B.功能主义 C.信息论 D.法兰克福学派27.受众收听、收看轻松愉快的信息内容,主要的动机是( )A.满足信息需求 B.追求娱乐与消遣 C.获取知识 D.交往的需要28.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 )A.人际传播 B.自我传播 C.群体传播 D.网络传播29.大众传媒的授予地位功能,可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 )A.规范化 B.合法化 C.合理化 D.标准化30.“小道消息”不胫而走,造成信息的误传和混乱,这说明了信息富于( )A.传递性 B.扩散性 C.扩充性 D.共享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31.在大众传播中,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是( )A.及时的 B.有限的 C.滞后的 D.大量的 E.真实的32.口语传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A.缺乏亲切感 B.传播距离有限 C.不利于信息的保存 D.传播范围有限 E.表达不自然33.巴斯的把关模式中,“双重行动”是指( )A.新闻加工 B.新闻编辑 C.新闻策划 D.新闻报道 E.新闻采集34.非随机抽样的主要形式有( )A.等距随机抽样 B.判断抽样 C.整群抽样 D.雪球抽样 E.多阶段抽样35.格伯纳将大众传播比喻为现代社会的( )A.故事讲解员 B.熔炉 C.文化武器 D.镜子 E.看不见的手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36.参照群体37.意见领袖38.简单随机抽样39.信息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40.什么是阿特休尔有关控制研究的基本观点?41.从经济角度简要分析传播媒介的主要作用。42.简述德福勒模式的主要特点。43.在组织传播中,组织的权威性和传播内容的可信性之间有什么关系?44.新闻与非新闻信息相比有哪些特殊性?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45 小题 9 分,第 46 小题 14 分,共 23 分)45.从施控与受控的传播理论角度,说明我国报业集团建立的重要意义。46.试析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产生冲击的原因。2004 年 7 月传播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1.一般认为,传播理论得到整理和系统化是在( ) A.20 世纪 10 年代 B.20 世纪 20 年代 C.20 世纪 30 年代 D.20 世纪 40 年代2.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解放社会矛盾》B.《人民的选择》C.《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D.《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3.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什么概念?( )A.大众传播 B.社会传播 C.把关人 D.二级传播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环节的是( ) A.传者 B.媒介 C.效果 D.技巧5.控制实验法的突出特点是( ) A.没有变化 B.设计控制 C.取自自然 D.就地实验6.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是下列哪项的具体表现( ) A.同功异构 B.一构多功 C.同功同构 D.多功多构7.下列哪项传播功能不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的?( )A.重申社会准则 B.授予地位 C.协调社会 D.麻醉精神8.一般来说,“控制研究”研究的是传播五 W 中的哪一项?(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说9.控制研究中的“施控”主要指的是( )A.外界因素对传播者的控制 B.传播者对传播过程施以控制 C.传播者对被采访者的控制 D.传播机构对传播者的控制10.一般认为,传播学中的信息指的是( )。A.情报资料 B.消除或减少讯息不确定性的量 C.表现特质特征精神属性的东西 D.语言传播的内容11.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指代关系是通过( )A.某个专家的研究认定的 B.辞典的编写确定的 C.人类约定俗成的 D.语法和逻辑的规则形成的12.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台 KDKA 出现于( )A.1865 年 B.1920 年 C.1936 年 D.1901 年13.提出“热媒介冷媒介”区分的是( )A.威尔伯施拉姆 B.哈罗德英尼斯 C.戈夫曼 D.马歇尔麦克鲁汉14.说服性传播研究采用的最主要方法有( ) A.实验心理学方法 B.个案分析法 C.抽样调查法 D.内容分析法15.媒介印象指的是( ) A.媒介给人的总体感觉 B.对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C.对媒介的不同特点的认识 D.对媒介的内容是否优秀的评价16.下列各项关于舆论权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舆论权威一般指的是职业传播者中的一员 B.舆论权威具有较大知名度,对公众有影响力 C.舆论权威一般是在长期的大众传播活动中形成的 D.“舆论权威”其实就是“意见领袖”17.传播学“控制”研究中的“控制”一词的含义理解错误的是( )A.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 B.传播者既受到外界制度等的制约,又受到自身文化等的主观制约 C.指传播学研究中都对现象用控制实验法进行研究D.传播者一方面施控于传播过程,一方面又受控于外界各因素18.知识沟理论假说起源于 20 世纪( )的美国。A.30 年代 B.40 年代 C.50 年代 D.60 年代19.传播学理论建构的 4 种类型不包括( )A.归纳理论 B.记录 C.机能理论 D.模式20.研究者按照某种既定的标志将总体分层(分类)后决定其分配比例和数额的抽样形式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A.非随机抽样 B.定额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判断抽样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21.下列各项中属于批判学派代表人物的有( ) A.霍克海默 B.阿道尔诺 C.马尔库塞 D.卢因 E.哈贝马斯22.下列属于宏观效果理论的假说的是( )A.两级传播说 B.知识沟假说 C.培养分析 D.议程设置说 E.使用与满足说23.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有( )A.科学性 B.操作性 C.平衡性 D.综合性 E.量化性24.下列属于控制分析中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有( )A.记者 B.报社 C.电影制片厂 D.电视摄像 E.通讯社25.对信息的共享性特点理解正确的有( ) A.信息交换双方,即传者和受者都有可以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B.信息一旦出现,一定是被传者和受者同时拥有的 C.信息在交换或交流过程中,可以同时为众多的接受者所接收和利用D.信息传给了一个人,其他人的信息不会因之而减少 E.信息只有共同拥有才有价值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26.传播27.布里德“潜网”28.传播模式29.传播单位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30.简介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31.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主要有哪些具体表现?32.简述信息科学对传播的影响。33.简述信息匮乏的后果。五、论述题(每小题 9 分,共 18 分)34.分析我国各类大众传媒应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对策和现状。35.分析信息高新科技对大众传播的影响。2005 年 4 月传播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1.与传播内容和传播目的无关的信息干扰,可看作是( )A.信息匮乏 B.信息反馈 C.信息低量 D.信息超量2.布里德认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传播媒介所担负的职能是( )A.思想控制 B.社会控制 C.外部控制 D.内部控制3.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的环境认知效果也称( )A.示范效果 B.心理归因效果 C.视野制约效果 D.累积效果4.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传播媒介是信息流通渠道的( )A.不固定的把关人 B.重要把关人 C.次要把关人 D.主要把关人5.大众传媒的自我控制也称为( )A.他律 B.内律 C.自律 D.外律6.如果要分析某一特定事件的报道,在抽取特定的“日期样本”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A.指定法 B.日历法 C.系统抽样法 D.等距抽样法7.下列研究方法中,所需费用相对来说最低的是( )A.问卷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抽样调查法 D.控制实验法8.传播过程中的译码又被称为( )A.符号解读 B.符号化 C.接受信息 D.传送信息9.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共同缺陷是( )A.概念界定不够清晰 B.缺乏批判精神 C.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 D.学术观点过时10.大众传媒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的教育功能,属于( )A.说服性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环境监测功能 D.使用与满足功能11.面对面接触时产生的信息沟通和互动行为,属于( )A.大众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社会传播12.在网络时代,社会信息传播中信息把关方式的改变指的是( )A.把关现象在社会上全然消失 B.把关操作变得更为简单 C.把关仅依靠技术手段完成 D.受众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把关13.能够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功能失调的是( )A.授予地位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传递信息功能 D.社会协调功能14.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是( )A.网络传播 B.跨文化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15.“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强大影响发生在( )A.认知阶段和判断阶段 B.判断意见阶段和行动阶段 C.判断阶段和意见形成阶段 D.“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16.就传播过程而言,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传播者,传统学派关心的是( )A.内容 B.媒介 C.受众 D.环境17.在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中,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的信息符号是( )A.分离的 B.合一的 C.并用的 D.整合的18.电脑网络上的信息提供者是( )A.网络服务供应商 B.各种传媒机构 C.网上的个体用户 D.电脑网络用户19.“培养分析”研究最初的着眼点有( )A.电视暴力与社会犯罪的关系 B.电视色情与社会犯罪的关系C.电视的视听兼备对感染力的影响 D.电视业的垄断化对观点多样化的影响20.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创立了著名的( )A.“信息论”和“控制论” B.“群体动力学”和“场论”C.二级传播理论 D.议程设置功能理论21.在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最有影响的是( )A.政治经济学派 B.法兰克福学派 C.耶鲁学派 D.芝加哥学派22.魔弹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是( )A.传统社会理论的流行 B.依附理论的流行 C.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D.现代化理论的流行2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潜心研究传播理论达 30 年之久,成为传播学中的( )A.耶鲁学派的创立者 B.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C.格式塔学派的创立者 D.芝加哥学派的创立者24.提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的学者是( )A.卡兹和麦奎尔 B.卡兹和布鲁姆勒 C.麦奎尔和布鲁姆勒 D.麦奎尔和贝雷尔森25.认为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着媒介效果的观点,出自( )A.个人差异论 B.个人关系论 C.社会关系论 D.社会分类论26.对传者、受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社会环境等的分析属于( )A.马莱茨克模式中的概念 B.传播单位模式中的概念 C.赖特夫妇模式中的概念 D.丹斯模式中的概念27.施拉姆提出传播的“雷达”功能的比喻,指的是( )A.麻醉性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娱乐功能 D.环境监测功能28.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戴维伯洛 B.拉斯韦尔 C.施拉姆 D.德福勒29.说明信息概念的实质的是( )A.信息即情报 B.信息即知识 C.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D.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30.提出“感觉的平衡”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A.英尼斯 B.麦克卢汉 C.梅罗维兹 D.戈夫曼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31.在传播过程中要发送和接收信息,就得进行( )A.制码 B.编码 C.读码 D.译码 E.代码32.霍夫兰在说服性传播的研究中指出,传播效果的形成会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是( )A.传播主体 B.信息内容 C.说服技巧 D.受众属性 E.传者愿望33.传播学研究的特点是( )A.重视理论探索 B.重视业务探讨 C.关注广播电视研究 D.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E.采用定量分析方法34.在赖利夫妇提出的社会系统模式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是( )A.基本群体 B.参照群体 C.更大的社会结构 D.社会总系统 E.自然群体35.西方学者提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除报刑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外,还有( )A.封建集权理论 B.社会责任理论 C.启蒙主义理论 D.集权主义理论 E.自由主义理论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36.选择性因素37.传播的工具性功能38.内容分析法39.批判学派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40.在网络时代,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之间出现了界限的模糊化,它们表现在哪些方面?41.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有哪些?42.什么是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43.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有哪些?44.为什么伊丽莎白诺尔一诺依曼将舆论比喻为“我们社会的皮肤”?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45 小题 9 分,第 46 小题 14 分,共 23 分)45.在关于媒介普及与社会文化水平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上,试述“知识沟”理论与一般观念的不同之处。46.试从传播技巧的角度阐述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的具体内容。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传播学概论(试题合集)最新电大***精品小抄.doc
文档介绍:
传播学概论(试题合集)最新电大***精品小抄 2007 年 4 月传播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 )A 自我传播 B 狭义的人际传播 C 群体传播 D 广义的人际传播2.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阶层的筛查与干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