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下肢都是靑筋明显怎样锻炼下肢力量

查看: 11|回复: 0
整理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如何锻炼
积分 威望0 点
激情740 点
主题帖子积分
  【导读】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如何锻炼?先天X静脉壁薄弱或静脉瓣膜功能缺陷,如瓣膜缺如或发育不全。因此静脉壁易于扩张,近端静脉瓣膜闭锁不全使血液倒流,进一步影响其属支,最终造成静脉曲张。
  点击进入『』官.方.网.站 舒静通内含的天然草本精华活X分子具有高纯化、高活X、浓度高、活X强等效用。富含的疏血因子RT天然有效成分使静脉内皮细胞逐渐修复,蜷曲血管平复,静脉团舒展散解,下肢静脉血管、血流、瓣膜实现系统化医治,使静脉曲张、静脉炎全面康复,皮肤平整光华,硬皮消失, 腿脚行动自如,全面康复.并杜绝复发。
  舒静通QQ:2-8-9-1-8-8-8-1-9 全 国免 费热 线:4-0-0-0-5-8-5-4-4-5 编辑短息:1-8-5-1-1-7-1-0-4-8-1
  【以下是我多年来治静脉曲张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只信赖舒静通】
  毕业之后经过自己努力,参加了大型的外企招聘会进入了现在的公司,也是小有名气的外企跨国公司,然而压力是不小的,整天让我忙的焦头烂额的,很多人也许羡慕我的工资和福利,但是没有人知道我们的压力到底有多大,我们的工作非常的多,并且都是需要按时间完成的,不管你是加班不加班的,其实这种日子也是很枯燥的。
  整天坐在电脑前敲着键盘,乏味的生活一坐就是很长时间,所以感觉腿上不舒服,站起来还没有力气,我就跑到医.院做了一个检查,结果出来的时候吓了我一大跳,得了静脉曲张,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如何锻炼我长期不活动的原因造成了如今的病情,我也很后悔的。我按照医生的方法用,可是效果还是不明显啊,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如何锻炼而且随着夏季的到来,我也不敢穿裙子,因为得了静脉曲张引起我腿上的青筋也比较明显,我那不是自取其辱的嘛。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如何锻炼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如何锻炼于是我在网上看有很多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的时候,发现了舒静通,很多人都说效果不错的,纯草本植物的没有副作用,并且也没有复发,我就打电话咨询了专家,了解了我的情况后我就买了两个周.期的用,效果还真的明显,我腿上的青筋消失不减了,并且腿上也有力气了,我又用了两个周.期的,如今病再也没有复发过,摆脱了静脉曲张的困扰,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如何锻炼感觉如今再无聊的工作也是轻松的,因为不再当“情人”了。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如何锻炼纯植物的外用摖抹舒静通,只需在患处摖抹,里面含有GST高效血管修复因子,定向透皮吸收,藥液直达病变的部位,有效修复受损的瓣膜,溶解血栓,清除血管垃圾,从内到外che底治愈静脉曲张,而且不在复发,这就是静脉曲张的治疗秘偏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如何锻炼真是不错的方法,值得拥有的。
  **********舒静通专家现场解答客户疑问,确保消费者放心购买**********
  1.怎样才知道舒静通产.品的可靠X?
  舒静通从厂家直接发货,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品上均有防伪码,随时都是可以查询真伪。
  2、舒静通是草本植物还是西藥?舒静通有副作用吗?
  舒静通采用透骨草、蒲黄、血见悉、莪术、人参等加工而成,100%纯草本植物制剂,使用不会有任何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
  3.舒静通治病的原理是什么?
  舒静通采用先进的三通僚法:通静脉、通静脉周围的毛细血管、通经络,TE有的RT疏血因子可以融通血栓并抑制血栓的重新形成 可以从根本上治愈静脉曲张,不复发。
  4.舒静通多少钱一盒?几个月一周.期?舒静通如何使用?
  舒静通一盒460元,三盒一周.期优惠价1280元,每盒可用10天左右,1个周.期30天左右.每日2到3次,早中晚各1次,使用前将局部轻轻按.摩一分钟再用毛巾热敷后涂用本品效果更佳!
  5.舒静通效果如何?
  舒静通的疗效是通过广大患者亲身验证上市的,上市以来成功治愈了上万例患者,在静脉曲张患者中赢得了好的口碑。
  6.舒静通怎么样?
  现如今市面上卖的很火并且评论不错的静脉曲张外用【舒静通】安全无副作用,因为舒静通含多种等草本植物都是非常珍贵的,更安全,而且没副作用,而且患者也不会产生依赖X,舒静通che底让你摆脱静脉曲张的威胁,还家庭幸福一份安静和谐!
  7.、舒静通只有网上订购吗?有依赖X吗?
  舒静通全国统一官.网发货,在藥店和淘----宝都没有销.售,舒静通纯草本植物精华。不含任何添加剂无任何依赖X。
  舒静通修复静脉曲张第一品牌值得信赖  
  6大原理修复静脉曲张 舒静通修复静脉曲张第一品牌
  定向修复技术:将精华萃取液直接涂抹于静脉曲张处,植物精华成分直入脉络,激活细胞活X,改善微循环,加速修复受损的静脉瓣膜,加速新陈代谢,融通血栓,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
  疏通筋脉:舒静通精选上等灵芝、人参等强效精华草本,能减少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结合,快速溶解问题部位淤积的血栓,打通静脉通道,使血流恢复顺畅
  通经活络:舒静通草本植物活X成分经血管运身体各处,像疏通管一样,及时疏通经络,化解淤血,消融积块,融通血栓迅速把毒害清除出体内,经调理后身体将逐步恢复至健康状态。
  透皮吸收技术:舒静通选用独TE的草本植物精华液,透皮吸收,起效当然更快,配合国际领先技术,效果可提升至内服产.品的7倍。
  修复受损瓣膜:舒静通采用德国领先技术萃取而成,独创的血液神经修复技术具有强效修复受损血液神经。
  循环重建:舒静通内含的高纯化、高活X、浓度高、分子态天然有效成分使静脉内皮细胞逐渐修复,使弯曲的静脉平曲che底舒筋通络平曲张。
  【生活常识】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如何锻炼 巧制肉馅:将要做馅的肉放入冰箱冷冻,待完全冻实后取出,用擦菜板擦肉,很容易就能擦把冻肉成细条,之后,只需用刀剁几下就可以了。
  专家推荐阅读请点击查看
网站导航:
※ 注意:为了您更好更快的咨询,请直接跟我们在线客服留言问题!因为目前每日咨询量较大,可能回复会稍稍偏慢请谅解,但我们一定做到留言必回复。
※ 服务热线: ※
打开手机扫一扫
Powered by Discuz X3.2※ 发信息,认准云同盟加入云同盟,让我们生活更轻松!搜索小腿血栓性静脉炎如何锻炼舒静通正品订购平台:电话订购:400-058-5445 舒静通客服QQ:2 8 9 1 8 8 8 1 9 短信订购:1 8 5 1 1 7 1 0 4 8 1 【引言】 小腿血栓X静脉炎如何锻炼? 简单的静脉曲张护理方式,对于患有静脉曲张的自己该如何护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些患有轻度静脉曲张的患者完全是靠个人护理,使静脉曲张痊愈。若是不进行护理,那么很有可能变得更加严重。小腿血栓X静脉炎如何锻炼 【舒静通】内含的多种天然草本提纯精华能够快速介入到曲张部位,强效击散血管瘀毒,全天持续营养血管,软化血管壁,溶解血栓,恢复血管,软化静脉,恢复血管弹X及其承压能力,加以新型研究透皮给药技术,能强效溶瘀草本,深层渗至病变血管,杀灭静脉血管炎症细胞,修复受损静脉瓣膜,阻断病情恶化,重建静脉侧枝循环,恢复下肢血氧供给,使肿胀,溃烂等症状快速消失,恢复皮肤本色,真正远离脉管病。 【真实案例 亲身体验 舒静通值得信赖】 结婚以后,自打媳妇生了孩子以后家里就没有安生过,因为媳妇在怀孕期间得了静脉曲张,也受了苦,所以生了儿子以后,只要不顺心的事情她就要发火,我也没说什么。小腿血栓性静脉炎如何锻炼 她也饱受静脉曲张的折磨,我有空就给她找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小腿血栓性静脉炎如何锻炼她也用了很多,但是一直没有效果。有时候看她被病情折磨的痛苦的样子我就想替她承受,小腿血栓性静脉炎如何锻炼我不愿让她这么受苦下去,也许是出于家里的担忧,她似乎也觉察了很多,脾气也小了很多。 也许她每天都在担忧静脉曲张怎么办的时候,小腿血栓性静脉炎如何锻炼不知道我已经问了多少个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小腿血栓性静脉炎如何锻炼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了【舒静通】,这个药的效果不错,很多静脉曲张的患者都治好了病,我就赶紧去买了两个周.期的,让她用了以后效果果然不错,我就给她又买了一个周.期的,病che底的痊愈了。 如今病也好了,家里显得融洽的多了,再也不会因为病情的事而随意的发脾气了! 使用了几个月的舒静通 我的静脉曲张终于好了 真是太高兴了 **********舒静通官.网:品牌见证、值得信赖********** 舒静通官.网:品牌见证、值得信赖。经过108项临床检测,经过全球100000例静脉曲张人群的亲身见证,经过多年的效果追踪,舒静通被认为是当下最受欢迎的修复静脉曲张产.品。与其他的产.品相比,舒静通具有明显的五大优势:第一:透皮吸收 起效更快 效果更好 透皮吸收是指在皮肤或者粘膜使用产.品,由皮肤或者粘膜吸收进入病灶处血液循环,此种方式比内服产.品有效浓度更高,并可维持恒定浓度值 和较长发挥时间,避免了对内脏和肠胃的破坏,提高了效果。舒静通选用独特的草本植物精华液,透皮吸收,起效当然更快,配合国际领先技术,效果可提升至内服产.品的7倍。第二:纯天然草本植物 安全可靠无毒副 舒静通不惜重金,全部采用全国各地纯天然草本植物精华提纯液,确保有效,让用户早日康复。为最大化药效,德国勃兰登堡大胆尝试,摒弃传统炮制方法,采用超低温萃取,保证GST因子的最大活X。纯天然草本植物,无污染,涂抹静脉曲张处,方便快捷无毒害。第三:国际知名实验室研发 成就品质品牌 德国勃兰登堡实验室最新的透皮离子分离萃取还原技术,独步全球,无人可及,可将有效成分浓缩为直径2到3纳米的超微埃米分子肽结构,从而保证GST因子良好的亲肤X,可迅速穿透皮肤角质层和真皮层,随着微循环不断扩散,在患处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微分子环境,滋养改善患处组织,消除炎症,恢复静脉正常功能,完全扫除静脉曲张、静脉炎。第四:国际安全权威认证 使用更放心 舒静通经过全球10000例临床检验,全面验证了舒静通的安全X和有效X。获得了SIB安全认证和FEBS权威认证,先后在德、英、法、瑞士等地上市,2010年在中国全面上市,客户反馈效果显着,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备受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崇拜。成为最受欢迎的扫除静脉曲张产.品。第五、舒静通是官.网直销,不但拥有官.网ke服一对一的贴心服务 省去了经销商的多重盘剥,价格更加优惠。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舒静通一直在被模仿与追赶,但从未被超越,是当下最好的修复静脉曲张产.品。 修复静脉曲张就选舒静通 真实验证舒静通值得信赖舒静通修复静脉曲张使用全过程:使用一个周.期: 患肢疼痛、沉重、酸、胀、麻、痒热、静脉痛等不适明显缓解或消除,下肢轻松。使用两个周.期: 曲张静脉回缩,静脉炎消失,四肢不再有疲劳感,色素减褪,湿疹等并发症没有了,四肢活动能力显着增强。使用三个周.期: 下肢溃疡、溃烂、创口等开始明显愈合,坏死的功能逐渐恢复。使用四个周.期: 即使是严重症状也有很好的康复,部分患者che底康复。使用五个周.期: (根据个人吸收情况而定如果皮肤吸收良好,四个周.期即可达到如此效果)一切恢复正常,不再反弹。巩固一下自己的病情。 小腿血栓X静脉炎如何锻炼?一般叶绿素都是在蔬菜中含有的,没有一种水果含有叶绿素,只有猕猴桃是在成熟以后还含有叶绿素的,成熟以后我们会发现它的果肉依然是绿色的。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腰椎间盘突出锻炼方法【超详细】
下载积分:1600
内容提示:腰椎间盘突出锻炼方法【超详细】锻炼,腰椎,腰椎间盘突出,锻炼方法,腰间盘突出,怎么锻炼,腰椎盘突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2|
上传日期: 07:20: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腰椎间盘突出锻炼方法【超详细】
官方公共微信&& 《》 &&
&& 各种运动疗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各种运动疗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为便于叙述,将分两大类来说明。
一、传统的
这一大类包括主,等张、等长和等速收缩,这些方法其主要治疗可归纳为:
(一)维持
(二)增强肌力
(三)增强的耐力
(四)加强肌肉协调能力
(五)增强和全身对运动的耐力等
神经生理疗法是以神经生理学为基础,研究出来的治疗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主要有下述四种。
(一)布巴斯(Bobath);
(二)布鲁恩斯特朗(Brunnstrom)疗法;
(三)路德(Rood)疗法;
(四)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疗法。
由于在这些疗法中广泛采用了神经生理学上的促进或易化(facilitation)原理,故又称促进疗法。
促进是一种阈下值的使另一种阈下值的神经冲动易于达到达奋阈而引起兴奋的现象。促进在临床应用上的例子如(图3-2-1)。
1.患者随意用力引起的阈下冲动a;由操纵外周结构引起的阈下冲动b;当两者单独应用时不引起促进,如同时作用即发生促进而使肌肉发生收缩(图3-2-1的右上图)。
图3-2-1 促进的实例
2.患者收缩的意念引起阈下冲动B,由理疗师牵张肌肉,通过牵张传入阈下冲动A,若A、B单独作用,无兴奋结果,但当A、B同时作用时即可引起肌肉兴奋。
已如上述,两个阈下冲动单独作用不会有促进作用,但若在一定时间内相继作用,而两者的兴奋场在空间又开相重叠则可引起促进效果,这种时空总和是引起促进必须具备的条件,两冲动出现的时间间距越长,促进作用越弱,当相距超过一定时间后,促进作用即消失。
在NPT中,除促进外尚应用了其他神经生理学原理。
(一)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
是利用牵张、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式(spiraland diagonal patern)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理论由Kabat提出,完整的一套治疗方法由Knott和Voss完成。
此法的基本原理是以神经生理、运动学习和运动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出来的。
1.有关的基本理论
(1)促进作用 两个或数个错开一定时间作用于同一个神经结构,使两个或数个相重叠而达到,称为时间上的促进。空间上的促进成为同时应用两种不同刺激的理论基础,时间上的促进成为对同一部位的错开一定时间,连续施加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理论基础。
(2)关于模式的理论
1)对角螺旋型活动的优点。
姿势和运动的发展按一定的顺序,先双侧对称,后双侧不对称,然后是双侧交互,再后是单侧型式,对角线型式运动是最高的型式,因此应大力采用对角线型运动。提倡对角线型运动的理由还有:
A:这些型式符合正常上有功能的运动型式,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排列也符合这种型式。
B:研究整合功能的成果支持这种观点,即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个的肌肉运动组成。
C:对角线型运动是屈伸、内外旋、内外展三对的结合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型式。
D:所有对角线型运动都越过中线,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
E:对角线型运动总是合并有一定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和最高型式之一。
2)模式的形成
A.实验证明:在运动中肩胛带前挺促进电活动,后缩则抑制上肢肌电活动(Gellhorn E,Johnson D.A)。
B.在人体上的实验证明;、腕伸、屈作时,、肌与挠侧屈腕肌共同兴奋,组成一种活动模式。肱三头肌、肌与挠侧伸腕肌共同兴奋,组成另一种模式。胧二头肌、与前臂旋前肌和挠侧屈腕肌构成一种模式;与前臂旋后肌和挠侧伸腕肌组成另一种模式(Gellhorn E)。
上述的实验是PNF中设定运动模式中的一些依据。
C.双侧活动的必要性 在人身上的实验证明,双侧性运动和左右交替的运动能更有效地改善被训练肌肉的功能(Hellebrandt F.A等)。
D.运动开始时肢体的位置:在动物和人身上证明刺激总是使处于伸张状态的肌肉首先出现反应(Magnus,R.Gellhorn E,Von Uexkull),因此在运动开始时,应尽量使被训练肌肉处于伸张的位置上。
(3)关于手法技术的一些理论
1)牵张 在动物身上证明,由传出的冲动使被牵张的肌肉兴奋(Gellhorn.E)。
2)抗阻力 在动物身上的实验证明、抗阻作等长收缩使关节不动的情况下,肌肉较大(Gellhorn.E)。
3)协同收缩 紧接着进行对抗肌收缩的(Sheringtonc,S)相继诱导定律表明,收缩-结束,对抗肌的兴奋立即升高。因此如要训练肱二头肌,应先让胧三头肌作最大收缩后,立即训练肱二头肌。
4)抑制 生理研究表明,不少刺激(请参Rood疗法部分)是可以提高值的,在NPT中把能提高运动神经元兴奋阈值或对直接产生抑制性作用的刺激和手法,称为抑制性治疗。
(4)关于合并言语刺激的理论 中等强度的声音易于引起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较大声音可以改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在PNF治疗中不强调安静,常用柔和的声音以促进稳定,用较大的声音以促进运动。
2.方法与技术
由91种基本运动模式(头颈3,上躯干6,上肢14,12,强调时间顺序的ROM变化模式2,按发育顺序在治疗垫上进行的38,7,和转移5,生活自理2)和15种手法活动技术组成。
(1)运动模式由于种类较多,篇幅有限,此外仅选代表的一些介绍。螺旋形对角线式运动模式的命名。用一系列大写英文字母和阿拉伯字母组成,其排列和意义如下:第1个字母代表双侧或单侧性,单侧用U(unilateral)代表,不写U时即可理解为双侧;第2个字母(如为双侧时,由于B不标出,故变为第一字母,以下同)常用D代表对角螺旋形(diagonal);第3个字母用阿拉伯字母1代表1型,2代表2型;第4个字母代表伸或屈,伸用E(extension)表示,屈用F(flexion)来表示。上肢填入UE(upper extremity),下肢填入LE(lower extremity)。如UD1FUE即表示上肢单侧1型屈曲式对角螺旋型运动模式,D2ELE代表下肢双侧2型伸展对角螺旋运动模式。以上是肢体的运动模式的命名标记,对于躯干一般用三个字母来表示。
第1,2个字母来表示上或躯干,上躯干用UT(upper trunk),下躯干用LT(lower trunk);第3个字母表或伸或屈,伸用E(extension) 表示。屈用F(Flexion)表示,如UTF代表上躯干的屈曲型、LTE代表下躯干的伸展型。
除此以外,特殊模式另加说明。在进行各种运动模式时,其主要要领可有以下几方面。
(2)主要要领
1)用手刺激(manualcontact)以直接接触肌肉、和关节,对其给予刺激,原则要求以手掌部的接触,不要用指甲顶住患者的肢体,在手掌接触机体时应根据需要对其施加不同的压力,同时要有熟练的技巧给予抵抗,方能引起正确的运动和方向。
2)指示和意志促进(communication)治疗前理疗师要向患者说明一切,例如让患者的眼追视理疗是的手或患者肢体的运动方向,因有较强的空间感。也有很好的,声调的模式对听觉是一种刺激,强的尖锐的声调,如理疗师咕:“用力!再用力!”使患者有一种紧迫感,在强的抵抗运动中可用这种刺激,在患者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动作中,可用适当的中等强度的鼓励性语言刺激,对某些有恐怖感或紧张的患者,应采用柔和的声调刺激,如多鼓励,多交谈等。总之无论什么状态,在用词上都应用易使患者理解的语言,并注意自己发音的音调。
(3)运动模式示例
1)躯干运动模式 见图3-2-2及表3-2-5。
图3-2-2 上躯干的剁劈模式
黑、灰-操作者 白-患者
黑-起始位,斜线-中间位,虚斜线-最后达到的位置(以下各图同),操作者可以按逆方向进行,逆方向进行时称为×××的逆模式,关于代号、主要训练的肌肉、治疗目换请见相应表。
表3-2-5 躯干运动模式示例
模式的名称
主要训练的肌肉
1.屈曲合并向一侧旋转
左腹肌,右、右、左胸模式肌(Left transversus thoraciis)、右内肋间肋,右、()
促进躯干屈曲及旋转;增强主要是肌;增加越过中线的活动;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改善上躯干活动和促进翻身;促进兴奋从一上肢向另一上肢和双下肢的扩散;促进对抗肌的逆转。(SRH)*
2.伸展合并向一侧旋转
提举(Lift)
左背、前阔肌、背,腰髂肋肌、腰方肌、棘间肌、、后上锯肌、外肋间肌、右背、,、、后下锯肌,
增强上躯干伸和旋转;促进双上肢的兴奋向躯干和双下肢的扩散。
(SRH+TE)
1.屈曲合并向一侧旋转
左、腹直肌左部、腰方肌、右腹内斜肌
加强下躯干及,改善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促进兴奋向下肢扩散;促进下肢的多肌群综合收缩
2.屈曲合并向一侧旋转
,(外侧肌部)、股间肌、、、O、、、、背侧、蚓状肌
增加O绳肌的延展性;增大直腿抬高的范围;加强下躯干及下肢肌;促进兴奋向下肢扩散
*为手法技术的简写见后文手法技术部分
图3-2-3 上躯干的提举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4 下躯干的屈曲模式(合并屈膝)说明同图3-2-2
图3-2-5 下躯干的屈曲模式(合并伸膝)说明同图3-2-2
图3-2-6 上肢的UD1FUE模式说明同图3-2-2
2)上肢的单侧运动模式 见图3-2-6~10及表3-2-6。
表3-2-6 上肢运动模式示例
主要训练的肌肉
1.屈、内收、外旋、腕掌屈桡侧偏
、锁骨部、前部、、肱二头肌屈肩部分、、、、、、
促进运动控制的技巧阶段;增加运动从远端到近端发生的时间顺序的准确,促进对抗肌的逆转(SRH)
2.伸、外展、内旋、胸尺侧偏
、、胸大肌、、、三角肌后部、肱三头肌长头,、、指总、固有伸肌、、背侧骨间肌、蚓状肌、拇展、
促进关节或更远端的稳定;增大肩ROM;间接地促进远端肌特别是肩袖肌(RS)
3.伸、内收、内旋、腕掌屈、尺侧偏
胸小肌、、、胸大肌胸骨部、、掌长肌、、、掌侧骨间肌、蚓状肌、拇长屈肌、拇短屈肌、、
促进腕、指、拇的运动(在腕指屈曲拇对掌时进行TE)
4.屈、外展、外旋、屈、桡侧偏
、、岗上肌、岗下肌、三角肌中部、、桡侧腕短胂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背侧骨间肌、蚓状肌、拇长伸肌、拇长屈肌、、第一背侧骨间肌
促进运动控制的技巧阶段;增加运动从远端到近端发生的时间顺序的准确;促进对抗肌的逆转。(SRH)
5.屈,同收,外旋,肘伸直,前臂旋前,手张开(尺侧投掷)
(nlnar thrust)
除腕手肌外,余与D1E的相似。此模式与手张开的各肌有关
加强前锯肌、三角肌、二头肌、腕
6.伸,内收,内旋,肘伸直,前臂旋前,手张开(桡侧投掷)
(Radial thrust)
除腕手肌外,余与D2F的相似,此模式与手张开的各肌有关
同上,除此以外,此模式与患者上肢的异常协同相近,可用此模式促进此协同
图3-2-7 上肢的UD1EUE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8 上肢的UD2FUE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9 上肢的UD2FUE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10 上肢的投掷型模式
A-尺侧投掷(Ulnarthrust)UD1Ut B-挠侧投掷(radialthrust)UD2RT
主要训练肌肉和目的见表2
3)下肢的运动模式 见图3-2-11~14及表3-2-7。
图3-2-11 下肢的UD1FLE 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12 下肢的UD1ELE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13 下肢的UD2FLE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14 下肢的UD2FLE模式说明同图3-2-2
表3-2-7 下肢运动模式示例
模式的名称
主要训练的肌肉
1.屈、骨收外旋、足背屈内翻
、腰小肌、骼肌、、肌股、内收短肌、内收、、股直肌内侧部、胫前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趾短伸肌踇、展肌、背侧骨间肌、蚓状肌
增加腘绳肌的延展性,增大直腿抬高的ROM(HR)
2.伸、外展、足
、、、外侧部、、、、踇、趾母、小趾短屈肌、跖方肌、间肌、蚓状肌
加强在方所有肌肉(SRH+RC)
3.屈、外展、内旋、足背屈外翻
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外侧部、趾长伸肌、踇长伸肌,腓骨短肌,趾短伸肌、小趾展肌、背侧骨间肌、蚓状肌
增加腘绳肌的延展性,增大抬高的ROM(HR)
4.伸、内收、外旋,足跖屈内翻
,,、,内收大肌,、、,腓肠肌、比目鱼肌内部、胫后肌、趾长屈肌、趾母、跖方肌、趾短屈肌、踇短屈肌、跖骨间肌、蚓状肌
增强左方所有肌(SRH+RC)
4)上肢的双侧运动模式 见图3-2-5中的左上图。
5)站位上进行的上躯干模式上肢双侧模式中,肩、前臂和腕指的运动见表3-2-8。
表3-2-8 上肢双侧模式运动成分
屈曲(肩)
外展(肩)
内收(肩)
伸展(肩)
表3-2-8中的A、B、C、D表示D2F由A及D的成分组成,D1F由A、B、的成分组成,D2F由B、C的成分组成。D1E由C、D的成分组成。
图3-2-15上下肢的双侧运动模式及在站位上进行的上躯干模式
左上图-上肢双侧,右上图-下肢双侧
上肢双侧模式主要训练和加强的肌肉如表3-2-9。
表3-2-9 上肢双侧模式主要训练和加强的肌肉
胸大肌胸骨部
6)下肢的双侧模式(见图3-2-15之B),下肢双侧模式已见于图3-2-15之B,运动成分见表3-2-10。
表3-2-10 下肢双侧模式的运动成分
屈曲(髋)
内收(髋)
内收(髋)
伸展(髋)
下肢双侧模式主要训练的肌肉如表3-2-11:
表3-2-11 下肢双侧模式主要训练和加强的肌肉
阔筋膜张肌
(3)手法技术
1)节律性发动(rhythmicinitiation,RI)是先给患者进行数次被动运动,然后让患者利用病变轻的肢体或借助、重锤等工具给患肢进行数次自主的辅助运动,再试让患者自已作,成功后可作轻的。RI对于帕金森,较严重等难以发起运动的情况是有用的,RI有改善发起运动的能力。
2)节律性稳定(rhythmicstabilization.RS) RS是交替地使协同肌和对抗肌作等长收缩,是发展稳定性、刺激协同肌的活动和松弛对抗肌的手法。如要稳定,让患者坐直从侧方向患者施加阻力,让患者克服此阻力和2~3秒的等长收缩,然后迅速从相反方向施加阻力,让患者反向克服此阻力作等长收缩,如有必要还可从前后的方向按类似的方法进行。
此外,在ROM活动时有疼痛而又需加强肌力时,RS很合适,因不用改变ROM均可增加肌务。在等长收缩缺乏和稳定性也缺乏的病例中,RS也是适用的。因此RS有增强肌力、提高稳定生和协调性的作用。
3)反复收缩(repeatedcontraction.RC) RC是(Kabat)根据巴甫洛夫的在中枢神经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的变得容易的理论提出方法。RS的目的是增强肌力和耐力,提高协调性和改善平衡。RC在三种状态中应用特别有效,现分述如下。
①肌力仅为Ⅰ、Ⅱ级的情况,此时随意发起运动有困难,可用快速成牵张激起肌肉收缩一旦能收缩立即施加阻力,反复进行如图3-2-16之A。
图3-2-16 三种类型的RC
A-虚张,快速牵张;B-实线,C-垂直锯齿线,等长收缩
要注意的是在肌力为Ⅰ、Ⅱ级时,往往对牵张不敏感,因此牵张要重复几次,同时加上强的口令。
②当有力为Ⅲ级及在整个ROM内力量均弱的情况,可在肌肉反复收缩到短范围时加上等张收缩,如图3-2-16B。
③当在ROM内肋力强度不均时,可在肌力减弱点(图中箭头处)增加一次等长收缩的方法如图3-2-16C。
4)挺住椝沙郏(Holdrelax HR)是将患者的肢体被动地移到ROM的受限点上,术者限制肢体和关节的活动,使患者作2~3秒的等长收缩,然后松驰,HR在因肌肉紧缩而致ROM受限时有用。例如腘绳而限制了伸膝,可在受限点上让腘绳肌进行抗阻2~3秒的等长收缩,然后放松,往往可增大ROM,HR一般来说比被动ROM训练更有效。
5)收缩椝沙郏(Contractrelax,CR)CR与HR之不同点仅在于CR时不作等长收缩而作等张收缩,此技术同样可以增大ROM。有些学者发现HRT和CR不仅可使同侧的ROM增大,而且可使对侧的ROM也增大,并可防止。
6)慢逆转(slowreversal.SR)慢逆转是使对抗的两个肌群缓慢地地交替地作等张收缩,在逆转中没有间歇,若关节周围的肌肉不平衡、阻力应先加在强的肌群上、阻力的强度应使患者能完最大范围的ROM运动。SR的作用是促进协同肌松弛对抗肌、增强协同肌的肌力、耐用力和协调协同和对抗肌之间的运动。其原理是利用Sherrington的相继诱导定律(low of successiveinduction),即对抗肌收缩停止的瞬间,对协同肌有促进作用,具体应用时,如若促进上肢的屈曲、外展、外旋模式(UD2FUE)就要从其对抗的伸展、内收、内旋模式(UD2EUE)开始,来回3~10次、每次~3秒,缓慢往复地进行,最后终止于UD2FUE上。
7)慢逆转椡ψ?松弛(slow reversalhold relax,SRHR) SRHR是让患者主动运动到ROM中,因对抗肌紧张而受限的点上,先让对抗肌作等张收缩,然后是抗阻作等长收缩1~3秒,最后松弛,然后由协同肌作等张收缩,可反复进行、SRHR的作用是松弛对抗肌、促进协同肌,用于加强肌力和增大ROM。
8)慢逆转-挺住(lowreversal hold,SRH) SRH是SR的变型、所不同的是在等张收缩之末加入2-3秒的等长收缩,然后再逆转、作用是增强肌力、促进协调肌、松驰对抗肌和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9)最大阻力(maximalresistance,MR) MR是对较强的肌群施加阻力,以使兴奋向较弱的肌群扩散,但需注意,所谓最大是相对的,一是不能大到患者收缩时发生震颤,二是施加的阻力不应使患者不能作最大范围的ROM运动。阻力施加是递增的,一般在ROM的1/3时达最大,并维持到最后。目的是增强肌力和耐力、改善强肌和弱肌的不平衡。进行ROM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有害。
10)强调时间顺序(timingfor emphasis,TE)时间顺序(timing)是在任何运动中肌肉收缩的顺序,其目的是保证,这种顺序是由远端到近端的,如上肢用手取物,也有由近端到远端的,如下肢的迈步。强调时间顺序(TE)是在适当考虑时间顺序的条件下,重点对运动模式中较强的一部分(常为近端或远端的)施加最大的阻力(MR),以使兴奋向弱的部分扩散,促进模式中弱的成分。如在上肢的UD2EUE模式中,腕向桡侧是最强的部分,其他则较弱,此时可利用TE对腕施加足够的阻力限制其运动而让肩进行屈曲;又如在下肢中强而伸膝弱,对髋加阻力使其不能屈曲而做等长收缩,然后让膝作反复收缩(RC)。总之TE是在一种运动模式中,仅某一部分时,是一种有效的技术。
11)手法接触(manualcontact,MC) Mc是理疗师通过深的、无痛性的与患者身体部分的手法接触、以刺激肌肉、肌腱和关节的传入感受器,当理疗师对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技术时,MC是同时存在的。
以上介绍了PNF中十余种手法技术、其余如牵张、关节牵线及压缩等无需细述。至于手法的技术的应用,可从两个方面叙述。
①从治疗需要考虑:
A:帮助或痉挛严重的患者发起运动可用RI;
B:加强肌力可有SR、RC、RS;
C.增加关节稳定性可用RS;
D.促进肌肉松弛可用HR、CR、RS;
E.改善协调性:在因部分肌肉无力引起的不协调中,SR最有效;
F.在肢体运动模式中,如有一部分肌力弱可用TE。
②从运动控制四阶段的要求出发,对运动有良好的控制,需经历四个阶段,各阶段训练中适用的技术如下:
A.活动度(mobility):可用RI、RC帮助发启运动、可用RI、HR、CR、RS以增大ROM。
B.稳定性(stability):可用RS、SRH;
C.受控的活动(controlledmobility):可用RS、SRH、RC、TE;
D:技巧(skill):可用SR、TE、RC、SRH、TE。
3.注意事项
(1)PNF目前多用于、运动、等疾患,但急性的、外科疾患一般不宜应用。
(2)PNF中由于大量采用了抗阻的运动形式,因此在后偏瘫、后,小儿、等中枢性引起的中,在抗阻运动诱发痉挛或联合,不能应用,但在随意运动已恢复、抗阻运动不引起任何痉挛和联合反应时则可应用。
(3)在疾患引起中,早期就可应用PNF中的RI技术的是帕金森综合征。
4.目前对PNF的评价
(1)肯定的
1)认为此法最精确地应用了真正的本体感刺激。
2)HR确比被动运动更能迅速地增大因肌肉紧缩而受限的ROM。
3)促进性运动模式确能加快肌肉的反应。
4)CR与HR能增大同侧的SLR,但CR还能增大对侧的SLR,对防止双侧的肌萎缩有效。
5)PNF确能增加肩、躯干和O绳肌的柔软性。
6)PNF能提高的兴奋性。
7)牵引可以促进股外侧肌。
8)压缩关节可一过性的提高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2)否定的
1)让较健康的肌肉强收缩,通过兴奋的扩张,促进病肌的所谓溢流(overflow)的说法是论据不足的。
2)对角型活动对没有促进作用。
3)Magnus等的理论已不再为当今的神经生理学家所接受。
(二)Bobath疗法
Bobath疗法是目前治疗脑卒中和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运动疗法之一。在这种方法中,主张利用Bobath本人所研究的抑制性运动模式(reflex inhibitingpattern RIP),抑制异常的姿势和运动,然后通过头、肩胛、等所谓的关键点(Key point,KP),引出平衡、翻正、防护等反应,引起运动和巩固RIP的疗效,在痉挛等高肌张力状态消失之后,采用和本体感刺激,以进一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运动疗法。
由于在这种方法中,一方面强调按运动正常发育顺序进行训练,另一方,在小儿身上应用时,主张先找出小儿运动发育停止的点,并从此点出发促进其运动发育,以弥合患儿和正常儿之间的差距,故又称为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 NDT)。
1.有关的神经生理和基础知识
(1) Bobath认为在分析中枢神经疾患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时,对姿势反射进行研究和分析很重要,因姿势反射能保持人体的正常姿势、以便顺利地进行各种运动,而姿势反射始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一般认为姿势反射多出现在幼年时期,是一些原始的反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消失,代之以发育成熟的各种精细动作。但在成人中当中枢有疾病时,因对其失去控制而再度出现出来。在Bobath疗法中常提到一些姿势反射的名称、受控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水平、出生后出现的时间久暂、检查时的方法和应用的反应等、已列于表3-2-12中。这些反射应当存在的时候不存在,或应消失的时候不消失,均应视为不正常。
表3-2-12一些反应和姿势反射的水平、存在时间和检查方法
反射(存在时间)
一、脊髓(spinal)
1.交叉伸展
(出生至2月)
被检侧下肢伸、对侧下肢屈曲
被检侧下肢被动屈曲
对侧下肢伸展
2.交叉屈曲
(出生至2月)
两下肢伸直
另一侧下肢也屈曲
3.伸肌挺伸
(extensor thrust)
(出生至2月)
仰卧、头中位
一腿伸、一腿屈曲
不能控制也伸腿
4.屈肌回撤
(flexor withdrawal)
(出生至2月)
仰卧、头中位
受刺激腿不能控制屈曲
(brain stem)
1.颈张力反射
(tonic neck reflex,TNR)
(出生后4~6月至8~12月)
上肢屈肌张力上升
下肢伸肌张力上升
上肢伸肌张力上升
下肢屈肌张力上升
2.不对称性颈张力反射
(a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ATNR)
(出生后4~6月)
头转达向一侧
颔向侧上下肢伸展
枕向侧上下肢屈曲
3.张力性反射
(tonic labyrithinc reflex,TLR)
(出生至6月)
仰卧、头中位肢体伸直
伸肌张力上升
所有屈肌张力上升
4.正支持反应
(positive supporting)
(出生在6月)
压支持腿的足底或用足底在硬地面上跳几次
支持腿伸展,肌肉紧张不能屈曲
(associated movement reaction)
(出生0~3月,至8~9月)
两侧肢体不对称
一侧用力抗阻收缩
另一侧出现不随意的活动
6.负支持反应
(negative support reaction)
(出生至6月)
抬起身体使双足离地
原来僵直伸展向下肢松弛
三、及皮层(midbrain and cortical)
(neck righting)
(出生后4~6月至5年)
仰卧,头正中,肢体伸
主动或被动地将头转向一侧
全身象一根圆木本样随意转动
2.体对体翻正
(bady righting acting on the body)
(出生后4~6个月至5年)
将上或一半身扭动
下或上半身能随之转动而成一条线
3.迷路对头反应(labryinthine righting reaction acting on the head)
(出生到2个月至终生)
被动向左或右侧倾斜
头倾向于在空间寻找正直的位置
4.视翻正反应
(optic righting reaction)
(出生到2月至终生)
5.保护性伸展或降落伴反应(protective extension parachute reaction)
(出生后4个月至终生)
是于俯卧位
将其突然移向地板
肢体保护性的伸出保护
6.平衡反应
(equilibrium reaction)
俯卧,出生后6月,仰卧、出生后7-8月,坐、出生后7~8月,手一膝站出生后9-12月,站,出生后12~21月,均持续终生。
手、膝站、坐、跪站等
倾斜摇离平衡点
自动恢复和保持平衡
四、天生基本反应(innate primary reaction)
1.反射性踏步
(reflex stepping)
(出生后4~8个月)
稍负重支持于立位
将受试者倾向前
交替地向前踏步
2.抓握或张力性掌反射(grasp or tonic palmar reflex)
出生后至4~6个月
接触物体或向尺侧压掌
屈指抓住物体
3.寻找反射
(rooting reflex)
出生后至4月
触或扶摸唇外或颊
舌、唇头随刺激而动
五、自动运动反应
(automatic movement reaction)
1.(More reflex)
(出生至5~8个月)
半卧或仰卧
从半坐位迅速使垂头向后、或后腹部
伸及外展臂并散开
2.(Landau reflex)
出生后4~6月~2年)
俯、悬于空间在胸下给以支持
腿和背伸展
(2)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当中枢神经疾患者,出现异常的协同运动,即患者欲屈曲或伸展其患侧某一肢体时,则诱起全部屈肌或伸肌的协同运动,是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向进化早期的方向退变,出现类似于两栖动物运动姿势的原始模式。根据肢体不同而有以下形式。
1)上肢屈曲协同运动模式当患者试图屈曲其患侧上肢时,因屈肌的协同运动则呈以下模式如图3-2-17。
图3-2-17 上肢屈曲的协同运动模式
图3-2-18 上肢伸展协同运动模式
①升高和后缩;
②和外旋;
③肘关节屈曲;
④前臂内旋;
⑤指关节屈曲和外展。
2)上肢伸展协同运动模式,患者伸展其患侧上肢时,则呈以下模式如图3-2-18。
①肩胛骨向下并;
④轻度伸展;
⑤指伸展。
3)下肢屈曲协同运动模式下肢的屈曲协同运动,常引起肢体如下的改变。
①骨盆升高和后缩;
②外展和屈曲;
③膝关节屈曲;
⑤趾关节伸展;
4)下肢伸展协同运动模式
①髋关节伸展和内旋;
②膝关节伸展;
③踝关节轻度跖屈和内翻;
④趾关节轻度跖屈。
(3)联合反应(associativereaction)由一侧肌群的收缩收起另一侧肌群出现痉挛或异常协同模式,称联合反应。实际上联合反应的特征是紧张性姿势反射其控制中枢在脑干,Walshe在对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中,发现强有力的刺激可通过大脑皮层作用于相对应的官,经过一定的即成为刺激原引起联合反应。例如先使偏瘫者双下肢外展,理疗师再以双手掌向外抵抗其健侧下肢内收,可引起患肢内收的联合反应。Brunnstrom认为这种反应在偏瘫时,最早出现于下肢的内收肌群如图3-2-19。
图3-2-19 下肢内上肌群的联合反应
2.Bobath疗法的理论基础
(1)促进,抑制的理论与PNF的相同。
(2)开始时肢体应取的位置的理论,与PNF中1之中(2)的2)之D相同。
(3)通过传入,特别是感觉传入,可以改变中兴奋和抑制的分布的理论:这主要是依据本世纪20年代Magnus的一些研究提出的,归纳起来有下列两个方面。
1)在脑瘫等中枢神经疾患的患者身上,往往绕过正常通路而优先传到(即短路)少数已发生异常反射或运动模式的链中去,因此患者对刺激的反应,总呈现异常的模式。Bobath认为通过她设计的模式(RIP),可以关闭通向异常运动神经元的通路,打通通向较正常运动的神经元的通路。
2)在运动的任何时刻,中枢神经都忠实地是身体肌肉状态的镜子,身体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决定了兴奋和抑制过程在中枢神经内的分布,而以后这种兴奋和抑制又再传出到周围。Bobath认为,Magnus的理论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从周围通过传入影响中枢的方法,通过改变脑瘫患儿的,使兴奋和抑制的过程在中枢内的分布变得较为正常,以后其向周围的传出也变得正常,这也是Bobath提倡用RIP修正患儿的异常姿势的理论基础。
3.Bobath疗法的基本观点
(1)中枢神经患病后,在通常状态下不应出现的异常姿势反射如表3-2-12中脊髓和脑干控制的反射,由于失去控制而释放,常表现为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干扰了正常的运动,因此要用反射性抑制模式(RIP)对之进行抑制,否则正常的运动难以发生。
(2)中枢神经患病后,难以产生或不能产生主动的运动,在抑制了异常运动之后,要运用各种促进技术进行促进,当出现运动后,要按运动的发育的程序从低级到高级别进行促进和训练,促使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
4.治疗方法、基本原理和技术
(1)反射抑制模式(reflexinhibiting pattern RIP)
1)基本方法,RIP是对有的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而进行的一种被动运动,例如,上肢因痉挛引起的内收、内旋、屈肘、前臂旋前、屈腕和指的姿势,RIP就是通过被动运动,使之变为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的姿势。
2)基本原理 RIP能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的原理在于下述三个面。
①兴奋痉挛肌本身的Golgi腱器,对痉挛肌产生抑制性的影响:RIP时往往对痉挛的肌肉施加一种与它本来收缩方向相反的牵张力,如肱二头肌痉挛引起屈肘时,RIP却使之伸肘,结果肱二头肌在痉挛收缩的基础上又受到进一步的牵拉,致使其肌腱部的Golgi腱器兴奋,冲动经Ⅱb传入纤维传向α,向痉挛肌发出抑制性冲动,使痉挛肌松弛。
②通过交互抑制:RIP帮助痉挛肌的对抗肌收缩,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
③通过痉挛让步于运动的原理:痉挛让步于运动的原理,已是一种公订的事实。因痉挛往往使人处于一种静止状态。而运动不仅是动态的,而且需要各种肌肉(包括痉挛肌的对抗)的、关节的屈伸、肢体的旋转等,在这些运动中,痉挛肌不断地受到对抗,因而受到了抑制。
④常用的一些RIP:Bobath提出的RIP有多种,限一篇幅仅介绍几种常用的:
A.对抗上肢内收、内旋、伸膝、踝跖屈的RIP:被动外展、外旋上肢、伸肘、使前臂旋后、伸腕和张开各手指。
B.对抗下肢内收、内旋、伸膝、踝跖屈的RIP:、外展和外旋髋、屈膝、背屈踝。
C.对抗全身性屈肌痉挛的RIP:让患者俯伏于一楔形垫上,胸比腹高,处于伸展状态,双上肢伸直,外展外旋,高举过头。理疗师操纵其上肢或肩胛带,进一步伸展和放置躯干。
D.对抗全身性伸股痉挛的RIP:一种方法是让患者采取坐位、膝屈向胸、双手环抱于胫前部、屈颈向膝,理疗师在侧方一手扶其背,一手扶其膝,使抱成一团的患者作前后的滚动。另一法使患者仰卧在治疗垫上,理疗师在其足端两手分别持患者左右踝上方,前推双下肢使膝髋向其屈曲,术者以胸部抵住患者双足,保持髋膝屈曲,膝向腹,胸接近位,术者腾出双手将患者后伸的手位向前屈。
E.对抗痉挛的RIP:让患者侧卧,理疗师一手扶患者肩后的上方,一手抵住患者髋前的上方,一手拉肩,一手推髋,使肩和髋和相反方向运动,躯干也随之旋转。
(2)应用RIP时的注意事项
1)用力不能过度,要和患者的耐力相一致达到松弛痉挛即可。
2)RIP不要同时在各处进行,也不应从痉挛最明显的部位开始。
3)随着RIp 的应用,应使患者能自己学会克服其异常的姿势和痉挛。
4)RIP不应是静止的,应在几个部位上轮流进行或插入其他促进技术。
5)进行RIP时要注意充分运用头、肩胛、骨盆等关键点。
(3)促进技术
1)基本内容:此处所述的促进,指对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和上肢伸展防护反应的促进,重点是对平衡反应的促进。
2)基本原理
①中枢神经对一些反射和反应的控制是分层次的(参表3-2-12),从表可知:翻正、伸展防护和平衡反应均属于中脑、皮层控制、尤其是平衡和视翻正反应,基本上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这些在脑损伤后也和随意运动同时减弱或消失,但由于上述反应是在种族发生上长期形成的,在大脑皮层上的运动程序编码建立得比随意运动的较为牢固,因而有可能较易恢复,另一方面这些反应对坐、站、走基本运动功能是基本的和重要的,因此要先促进这些反应的出现,然后再将运动由反应性质向随意性质引导、逐步促进随意运动的恢复。
②已如前述,痉挛有让步于运动的倾向,上述反应是由多种运动组成,因此引出上述反应,有助于减轻痉挛。
③促进的方法:
A.翻正反应的促进:a头翻正反应:多用于小儿,如Ⅰ:抓住小儿的双足,头朝下地提起,再缓缓向垫子上放成俯卧位,在些过程中,脊柱髋伸展,由于头翻正反应,小儿应伸颈、抬头。Ⅱ:治疗师跪坐着,将小儿面对自己并坐其腿上,用手抓住小儿向前伸直的双上肢向前送,使小儿慢慢的向后仰倒,由于头翻正反应,小儿将屈颈抬头。Ⅲ:让小儿右侧倾地坐在治疗垫上,治疗师抓住小儿伸直的将他向右侧推,小儿头应向左侧屈曲翻正。
B.躯干对头的翻正:亦多用于小儿,如让小儿俯卧伸颈,治疗师位于小儿头端,一手托的方向一致为止。
其颏、指尖指向右或左、另一手扶其,指尖指向左或右,两手缓缓轻柔地向相反方向作揉球样运动,使小儿头沿身体长轴旋转,小儿的身体将随头的转动方向旋转,直到身体和头的方向相一致为止。
C.平衡反应的促进:平衡反应是当人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而致重主的位置改变时,四肢、躯干出现下意识的运动以恢复平衡的反应。训练平衡反应的原则是:在监护下先将患者被动向各个方向移动到失衡或接近于失衡的点上,然后让他自行返回中位或平衡的位置上。
训练可在肘撑俯卧位、手膝位、跪位、立位或站位上进行如图3-2-20至3-2-26。
图3-2-20 在肘撑俯卧位上的平衡训练
平衡反应的训练,可在床、椅、地面等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也可在跷板上(下方为下凸的半月形,上方为平面、摇椅、园塑料筒、大的体操球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一般先在稳定的基础上,以后再地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训练时要注意:
a.要从前面、后面、侧面或对角线的方向上推或拉患者,让其达到或接近失衡点;
b.要密切监控以防意外,但不能把患者扶牢,否则患者不能作出反应。
C.一定让患者有安全感,否则因害怕、紧张而诱发出全身痉挛。
图3-2-21 坐位上的平衡训练之一
图3-2-22 坐位上的平衡训练之二
图3-2-23 手膝位的平衡训练之一
图3-2-24 手膝位的平衡训练之二
图3-2-25 跪立位的平衡训练
图3-2-26 立位的平衡训练
③防护反应的促进是身体突然被推动失去平衡时,四肢伸出防护的反应。训练时一般以上肢为主,训练可徒手或借助园塑料滚筒、大体操球等器械训练。
a.上肢的防护性伸展反应的徒手训练法Ⅰ:前方的:正常人在跪立位时,若被人从后方推向前方失去平衡时,两上肢向前伸出,手掌着地以防跌倒,训练患者时让患者采取手膝位、术者在后方把持患者双肩部如图3-2-27。
图3-2-27 一侧(A)和两侧(B)的训练法
先做一侧的训练(图3-2-27A),术者右手将患者肩提起(图A之②),使右手掌离地、此时患者应伸肘、腕背屈,手指伸展、术者放松右手,患者右手掌落回地面(图A之③④)。开始时速度要慢。以后逐步加快,并要逐步加大手掌与地面的距离,右上肢训练后再如法训练左上肢,接着按(图B)进行双侧训练,直到跪立位也能做出这种反应为止。Ⅱ:侧方的:正常人在长坐位下,双手放膝上时,如被推向一侧失去平衡,倾跌侧的上肢将伸出,屈、手指伸开、准备着地以防跌伤。训练右侧的反应时,患者采取长坐位,左手掌放一膝上,术者位于患者的右后方如图3-2-28。左手持患者肩、向患者右手掌的方向推,使患者体重右倾,右手持患者的右肘、防止屈曲、以便左上肢能负重。(图3-2-28A)。如伸肘困难,术者可用右手轻叩患者肘部伸肌群,然后返回原位,再次进行,每次改变手的着地点,接着改为肩手操纵法(图3-2-28,B),令患者体重右移,握患者右手掌使着地,亦不断改变手的落地点。一侧训练完毕,用同法训练另一侧,侧方的训练也可操纵下肢如图3-2-29。Ⅲ:后方的:操纵上肢肘按与侧方训练的,按图3-2-30进行。操纵下肢时按图3-2-31的方法进行。上述训练时均应遵循先慢慢进行。确实掌握再加快速度和增大手掌和地面的距离,如能在治疗用运动垫上进行更好。
图3-2-29 操纵下肢的侧方训练
图3-2-30 操纵上肢的后方、上肢伸展防护训练
图3-2-31 操纵下肢的后方、上肢伸展防护训练
图3-2-32 用大体操球的前方上肢防护性伸展反应的训练
-术者,圆圈-球,箭头-球的滚动方向
图3-2-33 用大体操球的后方反应训练(说明同上图)
b.上肢防护性伸展反应的器械训练法:常用大体操球或塑料滚筒进行,对成人多用前者、前方的反应的训练如图3-2-32。
其方法是患者伏在大球上,术者持其双腿加以操纵,当术者前推患者时,球沿箭头转动,患者头向地接近,双手前伸以作防护。后方反应的训练。侧方的训练用塑料滚筒的侧反应的训练。
在以上训练中,必须了解患者的反应,起初是很缓慢的,要耐心等待反应的出现,当获得第一个正确反应后,应大量重复以使之牢固地建立。当获得姿势正常和反应速度接近正常的反应后,下一个目的是使之反应迅速和可靠,而且与刺激强度与周围环境的需要相一致。
(3)触觉和本体感的刺激
1)基本内容:触觉和本体感刺激主要包括轻拍(tapping)和挺住(holding)几种。
2)基本原理:轻拍无疑是应用了触、刺激,肢体负重和关节压缩刺激了、皮下和关节的压力和本体感受器,窨位置确定和挺住,均与位置觉有关。除肢体负重和关节压缩可用痉挛尚未完全消除外,其余各法均只适用于痉挛已完全消失,留下肌力不足的情况,而且进行中不能过度用力,更不允许诱发痉挛。
3)基本方法:
肢体负重和关节压缩是刺激本体感受器,一方面增加患者对的控制;另方面在肢体一侧出现肌肉痉挛时,负重可改善伸屈肌间的平衡,增加肢体的稳定性;再者,使骨负重时防止等的出现。关节压缩是在因故不能负重时采用的一种代替办法,但也可在肢体负重时加强刺激而附加地应用,具体应用有:
①促进对病侧上肢的控制,患者采取坐位,病例上肢外旋、伸展、伸肘、前臂旋后、伸腕指、在床面上负重、术者在患者肩上沿上肢长轴施加关节压缩,并让患者在负重情况下轻微地伸屈肘关节。
②改善站、走时膝关节的不稳定:让患者坐在靠椅上、伸病腿、术者一手托住病踝,用托踝的手沿患侧下肢的长轴作关节压缩,如力量不足,可用术者膝部顶住托踝的手背协助以增加压力,在加压的情况下,让患膝作5°~10°的小范围伸展。
③为下肢站立做准备:让患者采取坐位、屈膝90°足平放于地板上,术者在患者膝上加垂直向下的力,以进行关节压缩。
④放置和挺住:在患者由于肌张力低对肢体控制不良时很有用。
A.空间定位放置:是让患者按要求将肢体平稳地控制在空间各指定的位置上,初期可能因控制不良而使肢体逐步下落,此时术者可在肢体下方向上旋加轻拍,使之返回规定的位置上。
B.挺住:是肢体位置在空间确定后,患者用力挺在这一位置上,使之维持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肢体肌肉实际上是进行一种等长收缩。
C.轻拍:常辅助应用,已a。另在患者在走路前后平衡不佳时,术者可站在患者侧面,一手靠近其胸前,一手靠近其背后,当患者前倾时,靠近胸的手向后轻拍,向后倾时靠近背的手向前轻拍,是使之保持平衡的一种有效方法。
Bobath主要在治疗前要对患者的姿势、运动进行评价,找出阳性(正常不应出现的反射和反应)和阴性(正常应出现而现在消失的反射和反应)体征,对在治疗中贯彻用RIP等抑制技术,对阴性体征在治疗中贯彻促进的技术。另在治疗中依据不同情况应用感觉刺激,另一方面Bobath主张把运动疗法与,和护理密切结合。
5,目前对Bobath疗法的评价
(1)认为用一个大治疗球,让患者伏在或坐在其上,由治疗人员操纵移动患者整个身体的刺激方法,对或感觉丧失的患者,确有良好的效果。
(2)让肢体负重、进行关节压缩等技术亦有疗效。
(3)中枢神经经患病后运动的恢复是有遵循运动发育顺序的规律,但并非是刻板地一成不变的。
(4)由脑干、脊髓控制的低水平反射的释放,是运动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的观点,目前认为是无根据的。
(5)Bobath曾根据Magnus的研究提出过一些治疗方面的理论,目前认为Magnus在当时居统治地位的概念,已不为当今神经生理学家所接受,目前认为感觉传入对运动控制无关键作用,另认为运动控制也不依靠反射。
(6)中枢神经患病后出现的痉挛不是原始反射活动的继续,而是兴奋的扩散。
(7)通过头占主导运动的观点,证据不足,实验证明,头在空间位置的改变,不能直接诱发肢体的运动。
(8)治疗中不应仅倡导由治疗人员施加的被动性抑制和促进,而且也应主张患者主观的参与。
(三)Brunnstrom疗法
Brunnstrom的方法集中在脑卒中后偏瘫的评价和治疗上,尤以其评价方法为著名,不仅现今仍广泛应用,而且在西方也以她的评价方法为基础,发展出Fugl-Meyer评价方法,在东方发展出上田敏评价法。
在治疗上她发展出一种主要利用联合反应和异常协同动作的治疗体系,也是常用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
1.有关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
在Brunnstrom的方法中,常提到的联合反应和异常的协同作用,但因在Bobath疗法部分已有介绍,故读者可参有关章节。
2.治疗的基本观点
(1)认为联合反应和异常的协同动作是脑疾患后,运动功能正常恢复顺序中的一部分,应予利用而不是加以抑制。
(2)在偏瘫的恢复初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使高级中枢对动作的修正受到影响,另因肢体的原始反射重新出现,乃出现联合反应和协同动作Brunnstrom认为这些作用和反射可用来引起肌肉反应,然后将之与主观努力相结合,产生出一种有被加强的半自主运动。因此在无随意运动时,应充分利用和体外皮肤刺激诱发协同动作,以及利用联合反应引起患侧的肌肉收缩,当已确立了某种程度的协同动作后,则用各种方法抑制协同成分,使其分离为较单一的动作,最后去分别训练。
(3)意识和感觉在恢复中有重要作用,Brunnstrom认为偏瘫不仅是运动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感觉上的障碍,认为运动障碍是由所引起的,所以可称为是障碍。此一观点已被Mptt,Sherrington等的研究所支持。因此在功能恢复中必须强调意识集中,充分利用感觉和视听觉的,以及主动的参与。
3.方法与技术
(1)评价 已如上述,Brunnstrom对脑卒中后偏瘫运动功能恢复的6级评价法,已为世界公认,现对其方法加以介绍。
上肢恢复的6级及其试验:(坐位)
①完全无随意运动:被动举其上肢时有沉重感。
②协同动作和联合反应开始出现:屈肌的协同动作先于伸肌的,痉挛不明显。
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协同动作:活动其关节是时痉挛(对关节活动范围评估时,可用达到全范围的1/4、2/4、3/4或是用无、不完全、完全来记录)。检查屈肌的协同动作时,可让患者用病手触摸自己同侧的耳朵,检查伸肌的协同动作时,可让患者用患手指向健侧的。
④痉挛减轻,协同动作开始分离:检查时,可让患者将患手向腰后,如果能完成这个动作,说明的协同动作已经分离,或是让患者上肢伸肘前屈90°,或是紧贴身旁不动屈肘90°时作旋前和旋后的动作,如能完成已表示协同动作已经分离,不过此期旋后运动一般仍稍有困难。
⑤协同动作进一步分离:痉挛进一步减轻,证实的动作是患者能将伸直的患肢外展90°或更大,或是能将前臂置于头上,这是较第Ⅳ阶段更进一步改善的运动模式。另如患者能将病侧伸直的上肢前屈90°,并作掌心向上和向上的翻转动作,亦可证明。
⑥协同动作完全消失:其运动与健侧相同。被动活动其患肢时无痉挛感,运动速度正常。手恢复的6级及其试验:因手与肩、肘等的功能恢复不是一致的,因此分别进行。
①弛缓,无随意运动。
②手指几乎无主动收缩。
③可作集团抓握或钩状抓握或钩状抓握。
④可作侧捏,并可通过活动使放开。
⑤可作圆柱型和球状抓握,较笨掘,手指有不同程度的集团性伸展。
⑥可作各类抓握,手指可做充分的随意伸展,手指可单个的自由活动。
下肢恢复的6级及春试验:在Ⅰ-Ⅲ阶段取仰卧位,Ⅳ阶级取坐位,Ⅴ和Ⅵ阶段取立位。
①弛缓性麻痹。
②稍微能看到一点随意运动。
③由基本的协同动作向随意运动转移,通常下肢的伸肌占优势。
④取坐位使膝关节屈曲90°以上,足应后移到床椅的下后方,当足从床下伸出时可以背屈。
⑤立位下使髋关节伸直,在此状态下可以稍微屈膝再做“休息”位,伸出的足能做背屈的动作。
⑥在立位髋外展下,能使骨盆上提,坐位时可使小腿交替的做内外旋,足内外翻等动作。
1)对联合反应的应用当患侧上肢无随意动作时,如使健侧上肢屈肌抗阻收缩,能引起患侧上肢屈肌的联合反应。使健侧上肢屈肌抗阻收缩,引起患侧上肢伸肌的联合反应的现象有时也称为镜象性联合反应,另外使患侧上肢的屈肌抗阻收缩,会引起患侧下肢屈肌的协同动作,这称为同侧联带运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联合反应、模仿性联合反应和同侧联带运动来引出协同运动。Raimist’s现象是髋外展和内收的联合反应样活动,如在仰卧时对健侧下肢的外展或内收施加阻力,会引起患肢的相同动作见图3-2-19。
2)对协同动作的应用在偏瘫恢复的早期有痉挛时,肢体的协同动作,可以象联合反应一样诱出,当患者运动一个关节时,所有与协同动作有关的肌肉都随着这一运动自动收缩,结果产生刻板式的运动模式。在屈肌的协同动作中,屈肘是首先诱出的运动,由于多数患者很难产生肩的运动,且在活动肩关节有疼痛感,因此开始利用屈肘的协同动作,可以促进肩胛部的上举和外展,以便无痛地增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另外,当向患侧屈曲,可以诱出肩胛骨的上举。伸肌的协同动作有随着屈肌协同作用之后出现的趋势,胸大肌是伸肌协同作用的一个强有力的成分,可通过类似于Raimiste’s现象那样的反应来诱出,其方法是医师将患者的上肢扶持在水平外展与由收之间的位置,让患者用力使两上肢并拢,并在健臂的近端内侧施加阻力,可增强患肢内收肌张力。
当协同动作建立后,应把它用到功能恢复中去,如健手写字时,利用伸肌协同可以稳定住物体,另外用这种协同可便于患者把上臂伸进外衣的袖子里,屈肌协同动作可帮助携带物品,如外衣、手提包等。推拉活动会增强这两种协同动作,如沙光板、编织和烫熨都是交替和重复应用屈肌和伸肌的协同动作。
①抑制手部屈肌的作用,当偏瘫于手指屈肌紧张时,手掌呈紧握拳状,抑制方法是被动地将拇指从掌心伸开,前臂旋后,紧压,数秒钟后腕关节和手指的屈曲变为弛缓,手指即可伸开如图3-2-36。
图3-2-36 促使手指松弛的方法
②对上肢的训练:在早期患者毫无随意运动时,首先利用肩部上举,通过斜面方肌的收缩引起患侧上肢的屈曲协同,此时如对健侧上肢屈曲施加阻力或令其转向健侧,由于非对称性颈张力反射(ATNR)更易促进患肢屈曲的协同,如前所述对健侧屈肘施加阻力,也可诱出患侧肘关节的屈曲,反之对伸肘也是如此,Brunnstrom还认为此时对患肢皮肤加用电刺激和扣打,可加强上述的作用。
③从协同运动中分离出独立的运动:
A.手肌协同动作的分离(同3)之①的动作和方法),在此动作中对拇指的伸展不要用力过大。如图3-2-36
B.下肢协同作用的分离:当下肢屈肌张力强时,医师在患者仰卧位下,持双足跟向上抬起约30°,并有节律的横向摆向摆其双下肢,可抑制其屈肌的紧张如图3-2-37。
图3-2-37 下肢协同作用的分离
C.足背屈的促进:可利用Marie-Foix反射,当髋关节屈曲不能促足背屈时,先被动使其跖屈,可诱发包括髋、膝、踝关节的屈曲,足即背曲,在诱发的同时,应鼓励患者强化其随意运动,强化的瞬间非常重要,做得好可以加速其协同动作的分离如图3-2-38。足背屈还可用手或毛刷沿足背的外侧至跟部进行摩刷来促进如图3-2-39。
图3-2-38 足背屈协同动作的分离
图3-2-39 足背协同动作图分离(摩刷法)
(3)目前对Brunnstrom疗法的评价
1)认为Brunnstrom法综合应用了中枢促进、外周和本体刺激,从协同动作入手,过度到脱离协同,使四肢、手和手指逐步恢复其功能,较予肯定。
2)所提出的桥型运动可使脑卒病人摆脱下肢协同,有利于训练下肢功能。
3)对Brunnstrom的恢复6级肯定较多,西方已据此衍变出Fugl-Meyer评价法,东方已据此衍变出上田敏法。
4)对Brunnstrom的治疗方法,虽然神经生理学家肯定,但治疗师仍多数不喜用。
(四)Rood疗法
Rood疗法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施加在皮肤上的刺激引起刺激或抑制。
1.有关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
(1)与γ传出有关的皮肤-反射如图3-2-40。
如图3-2-40所示,刺激覆盖于肌腱、附着点上的皮肤,冲动传入脊髓,通过γ传出到肌梭,可根据刺激的性质和方式的不同,对肌肉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另一方面,有些皮肤-肌肉反射却与γ无关。
(2)与γ传出神经无关的皮肤-肌梭反射。
如图3-2-41所示,刺激皮肤上的,通过毛发或传入神经,经脊髓-通路将冲动投射运动皮层,引起椎体束始端的丘脑兴奋,再经传出至脊髓,经α传出到肌肉,亦可通过刺激皮肤而对肌肉产生促进或抑制性的反应。
图3-2-40 皮肤-肌梭反射
S-皮肤、SP-脊髓、M-肌梭、γ-γ传出
图3-2-41 与γ传出神经无关的皮肤-肌梭反射
2.基本原理
(1)通过对皮肤施加不同的刺激,对产生促进或抑制性的影响。
(2)运动发育是按图3-2-42中A→G的顺序进行的。
图3-2-42 运动的发育顺序
A-仰卧回撤,B-翻转,C-俯卧以腹为支点、头足跷起,D-肘撑俯卧,E-手膝站,F-站,G-走
(3)运动控制由低级到高级分四个阶段
②稳定性,
③受控的活动,
④技巧:运动控制与运动发育有关,上图中的A、B、C属于!)的水平,C、D、E、F属于2)的水平,在D的基础上从一侧向另一侧移动,推肩后后和拉向前,,单侧负重,在E的基础上摇摆移动、单侧负重,在F的基础上体重转移和单侧负重等属3)的水平。在D的基础上头部作技巧运动,游离出一手作技巧运动,在E的基础上躯干做往复活动对角线型活动,游离出一手做技巧运动和F及G均属4)的水平。对运动的控制要由低级到高级地进行训练。
3.方法和技术
(1)对肌肉的促进和抑制
1)促进的方法:适用于弛缓性瘫痪、收缩力弱等情况。
①触觉的:
A、快的刷指,用一小型电动刷子,一头装有成束的软毛,电刷转动时软毛张开,刺激肌肉表面的皮肤或毛发,3~5秒,如3~5仍无反应,可重复刺激3~5次,亦可在相应的节段皮肤上刺激5秒。该法兴奋了高阈的C感觉纤维,促进γ运动神经元。效应在刺激后30~40分钟出现高峰。
B.轻敲皮肤:轻敲受刺激肌表面的皮肤,可促进梭外肌的反应,轻敲手背后指间、足背趾间皮肤或掌心、足底可引起肢体的回撤反应。此法兴奋了低阈值的A纤维。
②温度的:主要应用冰刺激、局部刺激3~5秒,可促进肌收缩,也是兴奋了C纤维的结果,但冰刺激后的30秒左右常引起反跳现象,即由兴奋转为抑制,这是应该注意的。
③本体感觉等:
A.快而轻地牵张肌肉。
B.牵张手的内附肌。
C.伸到ROM的极限后再进一步牵张。
D.抗阻收缩。
E.在肌腹上加压或推摩。
F.轻叩肌腱或肌腹。
G.在上加压。
H.有力地压缩关节。
④特殊的感觉刺激:吸氨气等。
2)抑制的方法:适用于痉挛或其他肌张力高的情况。
①轻轻地压缩关节,
②在肌腱附着点上加压,
③用坚定的轻的压力对后基枝支配的皮表(脊旁肌的皮表)进行推摩,
④持续的牵张,
⑤缓慢地将患者从仰或俯卧位翻到侧卧位,
⑥中温刺激,不感温局部浴,热等。
(2)对运动过度适用于等情况,进行远端固定,近端运动的方法,如让患者采取手、膝位手膝的位置不动,但在此位置上,使躯干作前、后、左、右和对角线式的活动,如范围较局限,可慢慢地抚摸或擦拭肌肉表面的皮肤。
(3)对运动功能的主要原则是按运动的发育顺序进行。
1)从整体考虑:按前图3-2-40中的顺序进行。在训练运动控制方面,由活动度→稳定度→受控的运动→技巧性运动的顺序进行。
2)从局部考虑:应采取屈先于伸,内收先于外展,尺侧先于桡侧,最后才是旋转,在远近端孰先孰后的问题上,应先为为肢体近端固定远端活动→远端固定、近端活动→近端固定、远端游离学习技巧性活动。
4.目前对Rood疗法的评价
(1)认为通过皮肤刺激进行促进,有坚实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2)冰冻和刷拂的促进作用,仅在治疗当时和停止45~60秒内有效,其中刷拂的效果较好。
(3)要得注意的效果,刺激的时间要长些,但停止后作用仍不能持久。
(4)认为此法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PNF。
(5)认为先进行皮肤刺激,继之以牵拉肌肉进行促进时,二者间隔30分钟是错误的。实际上间隔如超过5分就已无效。
(五)关于如何选择应用神经生理学疗法(PNF)的问题
NPF有多种,各有各的理论和观点,如何选择应用?自然成为读者关心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著名专家Basmajian曾提出这样观点的:凡是有能力将所有方法折衷地结合应用,而不是孤守一种方法的治疗师,才能是把自己武装得最好的治疗师,才在医疗实践中应付自如地治疗各种较难治的神经疾患病人。我们无疑是同意这种观点的,只有博取各家之长,寻求出一种切合患者实际而又有效的方法为上策。但为便于读者选择应用,根据权威人士的经验,对本世纪前50年的经验,加以归纳,以便读者参考。
1.根据患者总体的肌张力情况选择表3-2-13从表可知,肌张力低时,四者均可应用,但对肌张力高的情况,仅适用Bobath,Rood二法,而且Rood法只适于张力高的肌肉的对抗肌上这是应用时值得注意的。
表3-2-13 依据肌张力情况选用NPF
利用翻正、平衡等反射引起反应
2.Brunnstrom
利用联合反应原始反射引起反应
利用皮肤刺激促进法刺激其对抗肌
利用对角线活动
利用皮肤刺激促进法
2.根据患者局部的情况选择,如果作用于局部,可根据局部情况按表3-2-14选用所列各项。
表3-2-14 NPT技术的局部应用
应用的方法
1.弛缓性麻痹,肌肉的反应近乎零
用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记录其并反馈给病人
维持组织的弹性,防止肌萎缩,通过用人工方法引起明显的肌缩和用肌电图仪录得的残存的电活动,向病人证明恢复的可能依然存在
2.重要的(肘伸肌,屈膝肌)极度软弱
通过强肌收缩的溢流或引起弱肌的协同收缩和联合反应
在尚有的肌肉(即所谓强肌)的最大随意收缩的情况下,诱发弱肌收缩,对抗阻力,消除痉挛
3.能够运动,但不注意病肢或由于极度软弱而易
浅的皮肤按摩,深的肌肉震颤,被动的ROM活动,引导非常虚弱或不稳定的随意运动通过正确的轨道,向它提供增强的感觉反馈,语言反馈,并提醒病人注意由于肌肉收缩或运动时产生的感觉
当患肢静止时将注意力引向患肢;当患部运动时帮助病人注意的输入
4.主动肌中度有力但在静止位置和运动时受到痉挛的对抗肌的的限制
将痉挛肌放于反射性抑制的位置上(包括利用前庭刺激引起肌张力的广泛的改变)和应用手或应用或进行慢的延长牵张
使病人免除因肌肉痉挛而对活动范围的限制;改变肌张力,使静止时的位置比较正常
5.肌肉能活动,中度有力,但ROM有限且协调不良
长时间,肢体冰水浸浴
局部性降低使ROM受限和妨碍机体功能性应用的痉挛
6.在独立收缩中肌肉有力,但肌肉不平衡或缺乏交互松弛使得关节位置不正常和某些活动的范围受限
运动头和身体引起TLR、TNR以及肢体和躯干的平衡反应
调节肌张力的静息分配,加强人对体位和运动的体验
7.主动肌仍相对地较弱,但在随意努力下收缩的张力日益增加
快速牵张(或先快牵张协同肌后继之以慢牵张其对抗肌);后在肌腹上反复拍打或震颤
在需要随意运动之前期间应用
皮肤刺激,刷指或刺激
分散地促进个别肌肉的收缩,使本体促进效果达到最大
9.需要局部地调节张力以使肌肉平衡进而使病人能采取较正常的姿势和进行较平衡的短而快的运动
在痉缩肌的对抗肌上,应用上述任一类型的促进方法
通过交互支配松弛痉缩肌,此法应用了皮肤和本体刺激,因为传出活动和直接与运动神经元有关而且都遵从相同的交互支配原则
10.当病人松弛时肌张力在正常范围,但在企图进行任何复杂程度不同的的随意运动时,张力波动和不稳定仿佛在手足徐动性脑性瘫痪中一样
强化运动感觉或用人工的电子传感器提供位置的反馈来代替,以此加强病人的位置稳定性,并据此讯息来控制短而快的活动
细微地改进运动技能
11.广泛性的张力过低共济失调和手足徐动
连续诱导:节律性稳定,关节压缩
为达到近端姿势的稳定,促进协同肌和对抗肌的共同收缩
12.共济失调和手足徐动
应用器械实施各种抗阻训练(抗各种液压阻力)
加强弱肌,同时将运动限于理想的轨道内(并能容易和客观地定量)
出自A+医学百科 “康复医学/各种运动疗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条目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康复医学/各种运动疗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的留言:
目前暂无留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肢肌肉锻炼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