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道德的底线与道德是依存还是排斥的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cn/lunwen/德育管理论文.html&从一元到多元:重建高教评价标准&“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关于实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若干思考&善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理性思考与探索&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论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根基&从实践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研究应如何创新&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论大陆公立高校的学费&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下的几对关系&高等教育当前应当着重抓什么&用发展的观点看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前后办学条件变化分析&欧洲化&国际化&全球化&从《艺术课程标准》看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入世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略论蔡元培的大学制度思想&加入WTO后海峡两岸学历互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教育公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严峻挑战&东南亚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策略简析&日本的“大学结构改革”:进展、背景及意义&关注校园中的隐性人身伤害&“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引论&特色学校再认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作为与难为&关于教师聘任权问题的思考&最佳学习&教改至境&独具特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审美文化&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开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班级动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班级管理模式初探&浅谈加强对优秀生的管理教育&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对中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中的“盲点”&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教育&怎样使小孩变得更加聪明&职业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学中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求新求异&开拓开放——德化职专、技校、成专2002年教育工作思路与措施&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从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的发展看我国体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公务员培训中必须重视道德规范教育&教育也要积极应对“入世”&新世纪亟待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我国零售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 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理性思考与探索 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 论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根基 从实践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研究应如何创新 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 论大陆公立高校的学费 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下的几对关系 高等教育当前应当着重抓什么 用发展的观点看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 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前后办学条件变化分析 欧洲化 国际化 全球化 从《艺术课程标准》看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 入世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 略论蔡元培的大学制度思想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运用等等,这些剧烈的变化正在猛烈地撞击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学子们的行为,因此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在改革开放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时刻准备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艰苦创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被我们所称道,也将在校园里发扬光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内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致使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有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惟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致使&个人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不断进步,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处处争强好胜,要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支持和关心,确信自己的成功率,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听进别人的意见,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表现出自命不凡、虚荣。一遇挫折,就会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他们不是把困难当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经历了失败之后,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导致了有些人精神抑郁,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 ??高校大学生在经历了大学教育后,理论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进行理论探讨、演讲等方面表现出不凡的水平,然而在行动上缺乏具体的体现。着重表现为言与行的分离,在学习生活上则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整体意识;在对社会和他人方面则缺乏奉献精神。总的来说,他们的自立意识增强了,协作意识降低了。 面对二十一世纪,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首要的就是转变思想。我们应该在总结和继承原来工作经验的同时探讨新的工作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提高能力,青年学生只有书本还很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能?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党把振兴民族的重任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尽可能创造好的条件,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在搞好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把学校、社会和家庭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工作,促使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span class="support" topicId="7eae9b2daacf0ad7" followupId="7eae9b2daacf0ad <span class="against" topicId="7eae9b2daacf0ad7" followupId="7eae9b2daacf0ad
你上中知网。。。一搜索就出来了。。。超级多新时期,尽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清晰,道德判断准确度较高,观念开放,勇于进取,但他们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他们的道德人格没有内在地表现为知行统一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的养成,他们考虑个人利益多,讲求实惠,组织纪律性差,集体观念不强。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关系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正如马丁·路德所讲:&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针对目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特点及其存在的缺陷,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入格的塑造。为此,提出了新时期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应该具备的几点基本要求,希望能为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提供参考和依据。1.大学生要有对祖国的热爱和社会的奉献精神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挥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人格。大学生应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就是一种对本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今天,我国在改革开放下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足已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能力和智慧摆脱贫穷和落后的面貌,重新站到世界的前列。大学生有理由自信、自尊和自豪,中国一定能完成繁荣富强的大业,使申华民族再次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大学生应有为国家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放弃忧患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心存压力,知难而进,不断变压力为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振邦兴国。2.大学生要有自尊做人和诚信不欺的精神大学生讲人格的尊严就是要使自己趋于高尚并受到他人的尊重,促使自己时刻作出善的行为选择,在生活中表现为诚实、智慧和勇敢,而当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侮辱时,能愤然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如果大学生缺乏这种尊严感,势必会使自己自卑自弃,甚至出现人格的沉沦与失落。为此,大学生就要首先讲礼义廉耻,特别是要知耻,它是大学生人格尊严的底线。新时期大学生不仅自尊自爱,还应尊重他人,即做人实事求是,诚信不欺。诚信是传统文化和经济文化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人格,是与人合作,交友的重要前提。只有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才会受到人们的普遍信赖、欢迎和尊重,愿意与之交往,委以重任;反之,人们会敬而远之,不愿与其交往、合作,那么也就丢掉了做人的尊严。3.大学生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新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便失去了生命力。创新不仅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生命存在的内在需要。简单的重复活动会使人厌倦,而只有超越既往才会给人一种新奇、振奋,使人充满活力、信心和乐趣。因此,我们所培育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勇于创新的道德人格。而要使大学生做到超越现实,就必须不断提升他们的生存境界,弃旧图新、破旧立新,进行独创性活动,做到不断变革、进步和超越,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以上是在结合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论述了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塑造几点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应以弘扬崇高的道德人格为标准,使自身的心智得到不断发展,心灵得到不断的净化,从而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得到提高。当然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理想、道德人格是从整体上提出的几点对大学生的要求,并不排斥其个性化人格的发展,因为大学生个性化人格的发展是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源泉,是与人合作的基本前提。大学生也应该有发现和认识自身道德人格缺陷的能力,这样,在步入社会以后,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从而真正地为社会贡献自固的价值。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写道∶“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她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能。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是人生来是不符合“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会变得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和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看待利益的获取呢? 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则∶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为“道”的行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要研究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徵,即有为的特徵,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处下和不争,曰“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潜能发挥的程度深浅决定著生命的质量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三、成功之道 修道是求“道”来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过程。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修道就是调“道”的能量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道性换掉人性,从而使人的思维和言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下面就专门地谈一谈符合“道”的思维与行为有哪些。 1、“道”的行为就是坚强不屈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说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 2、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乾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特性(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让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3、用行动决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 4、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伟与壮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 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纳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行约2000个化学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体的运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能够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 5、人生极其重要的妙著——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经》里是怎么说得呢? “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而面对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些知识(若不重视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实际是极大有迷惑,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著。 有句话很有名,叫∶成长容易,成熟难。达到处事能力娴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在让你不喜欢的、不舒服的、所谓不那么善的人当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著。那么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哪里开始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爱的接纳——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疯狂的举动。为什么?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爱与尊重的。 所以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宽阔。 所以人际关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学会爱人。不论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不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对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抛弃他们呢?即不能抛弃人家,同样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的处世关键之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那么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之门也就打通了(即让内心清静的能力),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妙著啊。 再说一点,“学会爱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另外一个特徵就是学会关注别人的自我。人都有喜欢突出自己个人观点的偏好,但这是人性的误区。如果你总是试图想让人认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来关注你,那你难以成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所以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的自我。这实际上就是处下。《道德经》写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符合“道”的要求,在社会竞争中要想赢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关键就在于要时时关注他人的敏感点。以成就他们的抱负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往往会做得更大、更成功。 6、谦卑处下,时怀感恩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意思是,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成功了而名不归己有,依靠它滋养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所以“道”的伟大还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和不争)——虽然成功,做出过丰功伟绩,但自己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我们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这就是处下的品质,因为这是符合“道”的,所以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这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不仅要成功,而且还要能把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 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不仅包括那些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还包括那些曾经伤害、拒绝过你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坚强起来,正是他们才锻炼了你的“道性”,使“道”的品质能深深地扎根你的内心深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信德。”所以要成功还在于要拥有“善德”和“信德”,要时时心怀感恩,时时牢记是别人在帮助你成功,这样你就会很快乐,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 7、面对竞争——不争而善胜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商战,还是体育竞技,到处都充满各种对手,存在激烈竞争,这是自然的,无可非议,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实际上,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人应该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应与之竞争的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明确这一点是最后胜利的法宝,此曰“不争而善胜。” 我们都知道,胜利的获得是需要一种振奋精神的,而促成持续进步的振奋是来自于人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胜者强”。所以真正的对手其实就是自己,要竞争的物件就是阻挠自己成功的内心干扰,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弱点。一门心思地想战胜对方,这就是“有为”,这决不是明智之举,风云突变就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之中,而导致心身内耗,患得患失,这反而不利于客观地看问题和能力的正常发挥。不想去战胜对方,而是视自己为对手,不断地让自己内心保持清静的状态,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冷静地与客观变化相适应,从而“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在竞争当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成功和战胜对方上面,而是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无为,对成功与胜利无所谓,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而能“无不为”。 在《道德经》里有句话∶“战胜,以丧礼处之。”这里指的是在战场上,意思是,打了胜仗,就用丧礼来处理。为什么?因为你胜了,就意味著对方的不幸,故应用丧礼对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则处事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并不是不要胜利,而是并不把胜利看成至高无上的。那么引伸到日常现实中,我们就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功者的风范并不是以胜利为唯一标志,就是处于下风、或失败了,仍然有著出自内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实这样的心态是更容易成功的心态。很显然地,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慈善和爱的基础上的,所以“不争而善胜”的本质还是人内心的慈善使然。 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道德经》是提倡学习的。“为学者日益”就是学习各种科学、业务知识要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终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其他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内心的心理素质,即道性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能办得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观成分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都顺应自然了,那么处事为人就都会因符合客观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开发。所以人生要成功,“为学”与“为道”必须并重——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通过修道来修正本性,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同样非常重要。 9、成功的定义 成功是不是意味著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呢?在《道德经》看来,这只是“胜人者有力”,并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还代表著为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带来的拥有,它可能是欲望的奴隶,因此不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道德经》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胜都强”、“道法自然”。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风头、不突出自己),心情舒畅深远,经常给别人以仁爱,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处事的能力很强,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他唯一的不与人争斗,所以无忧无虑。一个达到这样境界的人难道不算成功吗?这是金钱、地位和权力所能够换得来的吗?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时,这就是成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脑思维方寸不乱)和“自胜者强”;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就意味著节俭、仁爱和富有远见;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意味著智慧、实干和值得信任。按照现代的标准,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都非常高的人,这就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拥有一个不随环境、金钱、权力、地位的变化,只属于心灵素质里的某种坚韧的东西。四、实现人生完美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唯一的是与“道”相伴,两者差几多呢? 意思是,在这个有著各种利益冲突的人世间上要生存得好,若不去学那些圆滑世故、争斗不休的伎俩,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事。那么这两者(一个学圆滑世故、争斗不休;一个修道、依道行事)相差几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这也就是说,人生与“道”相伴,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性换掉人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才能实现。 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旨在使每一个人能尽其天性实现人生的最大完美。注释∶本文引号内的语句及其解释均来自以下三个版本∶·《李聃道德经更正》孙享林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孙享林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老子道德经新译》孙享林著,湖北省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参考资料:
修养的作用 比尔毕业于世界某知名大学,在他的毕业去向表上,赫然写着华盛顿的白宫某军事实验室。与他同时毕业的几位同学颇感不满地找到导师说:“比尔的学习成绩最多算是中等,凭什么选他而没选我们?”导师看着这几张充满疑问和尚属稚嫩的脸,笑道:“是人家点名来要的。其实你们的机会是完全一样的,你们的成绩甚至比比尔还要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修养是第一课。” &#160; &#160;事情还要从两个月以前说起。毕业前夕,导师带应届毕业生22个人到华盛顿的白宫某军事实验室参观。全体学生坐在会议室里等待该实验室主任胡里奥的到来。这时一位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还问了问:“有黑咖啡吗?天太热了。”秘书回答说:“抱歉,咖啡用完了。” 当时比尔看着有点别扭,心里嘀咕:“人家给你倒水还挑三拣四的。”轮到他时,他轻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秘书抬头看了他一眼,满含着惊奇,虽然这是很普通的客气话,但却是她今天听到的唯一一句能体谅她的语言。 门开了,胡里奥主任走进来和大家打招呼,不知怎么回事,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回应。比尔左右看了看,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手,由于不齐,越发显得凌乱起来。胡里奥主任挥了挥手:欢迎同学们到 &#160;这里来参观。平时这些事一般都是由办公室负责接待,因为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非常要好,所以,这次我亲自来给大家讲有关情况。我看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秘书,请你去拿一些我们实验室印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做纪念。 接下来,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坐在那里,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胡里奥主任双手递过来的手册。 胡里奥主任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走到比尔面前时,已经快要没有耐心了。就在这个时候,比尔礼貌地站起来,双手握住手册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 胡里奥闻听此言,不觉眼前一亮,伸手拍了拍比尔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比尔照实回答,胡里奥微笑点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两个月后,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据托马斯。沃特曼:《让心灵透透气》 案例2 &#160; 抄袭成风,蒙混过关 A:他抄的是导师旧文
近日,成都某高校一学生宿舍212寝室的同学都在谈论一件“学院很多人都晓得”的事情: 一个同学的毕业论文,主要是从网上一篇论文上抄的,在论文答辩会上,一位老师问他:这是你的论文吗?那个同学一口咬定是自己原创,结果老师哈哈大笑:我的论文什么时候变成你的了?
B:炮制论文只需半天
家住新鸿社区35栋10号的倪剑现供职于一家媒介公司,两年前毕业于川内某大学中文系。他说,“上学时做的三件事是:睡觉;到图书馆无目的地翻书;坐在校园的花坛上,看过往的美女。大学四年,到教室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超过一学期的课时总量。”
做毕业论文时,他已经在一家杂志社工作。4月的一天,论文指导老师提醒他,“还有一周就要答辩了。”情急之下,倪剑向杂志社请假一个下午,把自己关在一间教室里,想一个题目,奋笔疾书,想到哪就写到哪。但如果不引用资料,论文显得分量不够,他就胡乱编写一段话,说是外国某某评论家说的。6个小时不到,一篇《论&死魂灵&结构上的节外生枝现象及其源头和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就出炉了,全文11000字。
“更搞笑的是,指导老师边看我的论文,边点头,嗯,不错,观点新颖!他还叫我好好修改,等答辩完后到学报上发表———我哪敢啊!”
书上留言“已经使用”
成都市城东某高校图书馆,一位矮胖的三十来岁女性管理员(根据被访者要求,隐去学校及她本人名字)出示了一本《WTO与中国经济》论文专集,在该书第248页《私营企业应对WTO的有效途径》题目下,写了一段话:“本篇文章已经大面积使用,为避免毕业论文出现重复的尴尬事情,请诸位不要再‘引用’了哈,不然大家吃亏哦!!!切记!!!”
这位管理员说,每年到了四五月毕业生准备论文的高峰时期,“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学生在书上写写画画,其中很多地方都作了类似说明。”这位管理员回忆,今年4月23日,她就抓到4例这样的现行。造假调查·学生 写篇论文15天
毕业论文,写,还是不写,这个在全国高校坚持了数十年的传统,已然成了一个问题。
或许,与其争论有无必要写作毕业论文,倒不如看看:到底还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写作毕业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宿舍9幢212寝室,一个穿黑色短袖衫的学生(不愿意透露姓名)告诉记者,从3月布置论文到5月交论文, “我估计只有15天的时间用在了写论文上,应该说全班同学都是这个情况。”
记者共向19名文学院学生了解他们写作论文花去的时间,结果有7人“也就是20来天吧”。李院长分析说,“论文字数要求在6000字以上,20天时间是很难完成的,除非他的功底和积累特别特别深厚。”
诚信宣誓约束学生
“我所提交答辩的毕业论文,为自己独立思考、撰写并完成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参考和借鉴的资料,都已详尽注明了出处,谨表示对原著作者的尊敬和感谢。本论文绝无抄袭、剽窃等现象。本人愿意无条件地接受社会和学校的监督。”
例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个中心:以自我成材为中心,学生中出现了考研热、实用知识热、晚自习率高、去图书馆人多的现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材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与党的培养目标,与“四有”人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两个矛盾:学生自我期望值高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矛盾,要求改革呼声很高,但一旦改革伤害切身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娱乐设施的矛盾,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娱乐手段落后,许多学校周边文化是社会低俗文化(影视厅、歌舞厅),不能满足学生高品位的文化需求。 三个压力:学习、经济、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对市场经济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敏感。经济压力,由于招生收费并轨,学校出现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占5%。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家庭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特困生是指每月伙食支出80元以下的。 家庭经济能力脆弱,难以支撑学生完成学业。就业压力,人才招录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竞争,担心自身才能和发展前程会被无规则的选人用人机制断送。 四个转变:由关心西方思潮(包括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转变到关心中国的国情,从80年代的“西方热”转向9 0年代的东方文化热; 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转变到比较求真务实;由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关心个人发展机遇,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由一味地追求出国留学,转变到国内寻求用才之地。 五个更多:大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五个更多。 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成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 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演变的趋势。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演变的评价,应着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四有”新人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立、竞争、公平、效率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从整体看,多种取向并存; 从个体看,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就发展趋势而言,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化,社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如不加强教育引导,势必走偏方向,酿成严重后果。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变化有以下特点: 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青年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 主体性。不少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过份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小用。 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群体取向的多样性。青年学生对成材的设计是多视角、多方位的资料来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