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视频第四七课视频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七节课
日期: 16:30:20 本网 编辑部 报导《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七节课现在宣讲大乘殊胜论典《入菩萨行论》中的不放逸品。昨天讲了捨弃的过患,此问题是从三方面来阐述的,第一方面又分三个问题,前两个已经讲完了,今天接着讲第三个。癸三、遣除争论: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以上讲了千万不能捨弃,否则必定堕入三恶趣,这时有人就提出这样问题: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因为从佛教的历史上看,有个别尊者虽然捨弃过菩提心,但并没有堕入恶趣,而且获得了解脱,所以这种道理不成立。对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有关经典和论典当中,的确是有这样的公案。比如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记载:舍利子曾于六十大劫中行持大乘菩萨道,一次有个非常可怜的乞丐向他索要一只眼睛,当时他发了大乘菩提心,心甘情愿地将一只眼睛挖出来给他,没想到那个乞丐不但不高兴,反而非常不满意地说:&你的眼珠太髒了!&边说边弃于地上,用脚踩破了。见此情景,舍利子心想:既然你不需要的话,为什么让我忍受这么大痛苦而挖眼睛呢?实在无法满足,我连眼睛都挖给他了,他还以这种态度来对我。最后他心灰意冷,退失了菩提心。经典中的说法与此略有不同:舍利子转生为月光国王 的时候,有一次魔王波旬化作婆罗门的形象,来向他索要右手。国王自断右手后,以左手递给他,那个婆罗门非常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以不恭敬的态度来给我东西? &当时国王心想:&我仅剩左手,不得不如此,怎么这样难以满足呢?&于是心生厌烦,退失了菩提心。大家都知道,舍利子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大成就者,从他的经历来看,虽然捨弃了菩提心,但并没有堕入三恶趣,反而获得了解脱的果位。另外,由华智仁波切宣讲、堪布根霍记录的《入菩萨行论》注释中也有金色国王传,其中就记载了一个人捨弃菩提心后,不但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独觉果位。由此,对方就找到一些理由反驳道:这么多的公案中,不管是舍利子也好,其他尊者也罢,都是捨弃了菩提心后还获得了解脱,如此一来,这不是与佛经中所说的&捨弃愿菩提心必定堕入恶趣&相违了吗?如果这都不相违,世间上还有什么相违的东西呢?这时候,寂天论师站在大乘角度上来进行回答,怎么回答的呢?&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也就是说,这种业力不可思议,唯有遍知佛陀才能完全了知,一般的凡夫人,甚至阿罗汉和得地菩萨对这些细微甚深的因果道理也不太明白。对此,各大论师亦有不同的解释,《普明论》和《释论》中说:&某人捨弃了菩提心,后来也能得以解脱,这说明业力不是凡人可思维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说道:&舍利子虽然捨弃了菩提心,但他当时没有捨弃解脱心(有些论师认为这是指出离心),所以没有堕落。&善天论师回答说:&虽然捨弃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后来再三地受持,所以没有破菩萨戒。&布布达论师则认为:&舍利子捨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没有捨弃胜义菩提心&&无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没有堕落。&对布布达论师的观点,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也是非常赞同。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这部论典时说过:&虽然各大论师的说法各不相同,但这只不过是个人的看法而已,真正业因果的深细道理,唯有遍知佛陀才能通晓。&所以,对此甚深的因果道理,凡夫人没有必要冥思苦想,这样深深思维实际上也找不到最究竟的答案,毕竟这么多了不起的论师们都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深奥、难以答复,我们这样的人想要完全明白就更加困难了。但是在闻思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道理,有时候也不得不分析。在座的各位应该知道,《百业经》等经典中经常说,非常甚深的业和果之间的问题,菩萨、阿罗汉等大成就者也没有办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方能抉择。《广释》中也引用了教证说明这个问题,如佛陀在佛经裏说:&就像照见地下藏有黄金一样,我能照见众生相续中具有解脱的种子。&萨迦派的一位大德在他的《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还引用了一些例子,譬如孔雀羽毛上各种颜色的因缘,只有佛陀才能了知,以此来敍述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因此凡是牵涉到甚深的因果法理,依靠我们凡夫人的臆测分别念,是根本没办法获得真实意义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说道&亦遮思维诸业果&,意思就是说,佛陀也遮止我们思维一切业果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的分别念毕竟有限,不可能通彻业因果的深奥涵义。一般来讲,对最甚深、最细微的业因果问题,必须要依靠第三者&教量&作为正量,否则,仅凭凡夫的寻伺分别念来观察,始终也没办法了知究竟的甚深意义。《宝积经》中讲道:&自己遇到无法了知的对境时,应该确信佛陀的一切种智是唯一正量,佛陀的一切种智才能了知它的真理。&所以根据以上大乘经论的教义来进行分析,最后可以得出结论:捨弃菩提心也有解脱的情况,但这是非常甚深微妙的一种因果。另外,有些论师还认为,舍利子之所以没有堕落,是因为他只是显现上捨弃了菩提心,实际上并没有捨弃。对此说法,有些藏地论师,如布敦大师等不太承认。当然,这裏如果广泛引用诸大论师的观点,以前没有闻思过经论的人不一定非常明白,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在闻思的时候应该作一些分析、思考、判断,如果没有这样,每天只是按传统来念一下、讲一下,这样没有多大的必要。在《入菩萨行论》的学习过程中,我再三强调了千万不能捨弃菩提心,毕竟像舍利子那样的把握,我们每个人恐怕都没有。舍利子在佛陀教下真正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他的这种因缘、他的这种根基,的确不可思议。如果我们也认为:舍利子都捨弃过菩提心,我捨弃应该没有关係吧。将自己与舍利子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样不太合理。因此大家平时应经常发愿&生生世世不捨弃菩提心&,只有具足了菩提心,自己才有成就的希望。壬二、失毁利他行为(如果失去了菩提心,则将失毁利他的行为):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捨弃菩提心是菩萨戒堕罪中最严重的,无论是十八种堕罪也好,四种根本罪也好,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它的。我们有时候自赞毁他,或以吝啬心不给众生法施、财施,这些堕罪相对而言虽然严重,但捨弃菩提心的果报更为可怕。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捨弃了菩提心,产生了&我从此以后不再饶益众生,不学大乘佛法了&的恶分别念,势必直接或间接损害饶益有情的行为。在修学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先明白捨弃菩提心的严重后果,如果触犯了这种罪业,自己就没有解脱的希望了。《般若摄颂》中说:&纵然在千百俱胝劫中行持十善,但若最后发了欲求缘觉阿罗汉的小乘心,这种罪业远远胜过破小乘四种或八种别解脱戒的根本罪。&要知道,倘若破了比丘或沙弥的四大根本戒,将来必定堕入地狱,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然而,有些人入了大乘后又捨弃菩提心,这种罪过远远超过了前者。当然,捨弃菩提心并不是永远不理众生,如果改发小乘的心,也属于捨弃菩提心。我们有些人会不会有这样,这是我比较担心的,因为学习大乘佛法,自己比较愚癡的话,就会无意之间造下重罪。但若有智慧的话,一般来讲是不会退的,因为他知道菩提心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真正有智慧、有见识的人是不会随便捨弃的。但那些没有智慧、孤陋寡闻或者业力深重的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仅凭自己的感觉和分别念,认为&我不想学习大乘佛法了,现在把它全部捨弃,从此以后进入小乘,做一点小乘的慈善事业就可以了&,如果你发了这样的心,那比犯了根本戒还严重。有些释论中还说,即使犯了小乘的根本戒,但若没有捨弃菩提心,照样能够饶益众生,做无量的功德事业。所以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有生之年千万不能放弃菩提心,佛陀在《善巧方便经》中也说:&所有的堕罪中,捨弃愿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捨弃菩提心的界限,我前面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讲了,在修学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什么困难,最根本的就是不能捨弃菩提心。即使你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身体、财产、地位、名声等遭到了无法忍受的侵损,内心也应当明白:我以前受过菩萨戒,不管怎么样,在短暂的人生中,这个菩提心永远也不能舍。假如始终都有这样的心态,白天想晚上想,那么做梦的时候,不舍菩提心的意念自然也会出现的。我们若能在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困难的时候经常这样想,那当你真正遇到了困难,也会想起当初的承诺和誓言的。这种法宝和这种境界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可是,现在末法时代的有些人,重要的修学跟不重要的修学分不清楚。当然,在寂静地方的有些修行人,比较而言还算可以,但外面的有些居士虽然报名要学《入菩萨行论》,嘴巴上说得好听,但实际上整天都在搞接待:今天请一个上师,上师来了以后,暂时陪他住几天,上师走后,休息两天,没有上师陪实在坐不住,于是又打电话请一个上师来&&现在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估计有个别人就是专门搞接待工作的,在他们的相续中,至高无上的菩提心能不能生起来也很难说。当然,这些上师的力量不可思议,依靠他们的加持,也许不用像我们这样一步一步去学,光是一个看式、一种姿势,不要说是菩提心,大圆满最高的境界也可能会恍然大悟的。但不管怎么样,我有时候经常想: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很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那个时候自己能不能面对呢?最好提前有一些準备,每个人在后半生中,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捨弃菩提心。我们的身体放弃了无所谓,生命也好、财产也好,这些没有都可以,毕竟世间中盛衰无常,今天富裕的人,明天就有可能变成乞丐,这些纯属正常现象。但你上半生是大乘修学人,相续中确实接受过菩提心,下半生却变成了小乘行人或者外道徒,甚至是什么宗教信仰都没有的人,那是非常可悲的。所以学习佛法一定要明白道理,正如我昨天所讲的,西方人一般不容易进来,一旦进来以后,就很不容易退下去了。然而,当前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进来的时候非常容易,听别人说大乘菩提心很殊胜,&真的吗?那我就来了,我要马上受菩萨戒,马上皈依,马上灌顶&&&,他特别着急,也特别开心。再过了一段时间,修行好像没什么感应,或者遇到了一些违缘,他就马上放弃了。其实所谓的受菩萨戒,并不是凭想像顺便做的,应该受着因果的支配,做到当然有相当大的功德,但若违越了这个界限,也会有相当可怕的果报。这一点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好,来世的感受会说明一切的。所以,捨弃菩提心的严重后果应该搞明白!下面用教证、理证来宣说它的合理性。首先是教证: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不要说长期作损害,哪怕是在非常短暂的一刹那中,製造违缘障碍了有些高僧大德、出家人或在家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善行,其下场也会堕入无有尽头的恶趣中感受煎熬。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来不是特别严重,但实际上确实非常可怕。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过失呢?因为佛经中说,若能帮助一个众生,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以前有位热译师(又名热罗多吉扎,意为金刚称),在他的传记中说:有一次他準备在寂静的地方长期闭关,安住于如如不动的禅定境界当中,此时本尊现身对他讲:&你纵然安住在寂静的灭定中千百万劫,也不如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种下解脱种子的功德大。&得到这样的授记后,他从此以后不断云游各方,度化众生。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坐在寂静的地方禅修,修几十年虽然功德很大,但如果能度化众生,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个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了。这是从正面来讲的,从反面而言,假如一个人正在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此时我们不但不随喜,反以嫉妒心或嗔恨心对他製造违缘,那这个过失确确实实非常大。佛经中讲过:&若人抢夺南赡部洲一切众生的财产,并杀害了所有众生,这个过失非常大。但若有人对别人哪怕布施旁生一团食物的善行作障碍,后者的过失完全超越了前者的无数倍。&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对他人的修行或弘法利生事业作障碍,人家讲经说法或是放生、建道场,这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他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若以嫉妒心来製造违缘,令其利益众生的发心遭到损害,这个果报,自己无数劫中在地狱裏也是无法偿还的。有时候我看到,一个大德在某地弘法,或者办佛学院、做慈善事业,一群佛教徒由于嫉妒心而关係不和,就到政府部门去告状,使这位大德的弘法事业受到限制。假如你造违缘的对境是个发了菩提心的人,那这种所作所为的果报是非常非常可怕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凡夫、哪些是菩萨,故应以清净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自己要精进地行持善法,见到别人行持善法时,千万不能製造违缘障碍,而要详察自相续,断除嫉妒心和嗔恨心。&这是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牢记的一件大事。我们平时如果有弘法利生的能力,那当然是非常好的,但若实在没有能力,也最好不要给别人製造违缘。有时候我们去放生,某些人就说:&不要去放生了,放生有什么用啊?不如拿这个钱来做什么什么&&&这种话真是非常可怕,要知道,业因果极其细微,虽然只是一瞬间的语言,也许就成为你在地狱中生生世世受苦的因。所以在说话的过程中,大家千万不能信口开河。当然,自己不注意而犯错,这种现象是有的,但这个也没办法。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讲不放逸?就是希望大家平时小心翼翼,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一定要看自己的言行举止会不会违越因果的标準线,如果违越了,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不利,不仅对自己不利,对所有的众生和整个佛法也不利,大家应该考虑这个问题。按照无著菩萨和《广释》中的说法,刚才的教证 是用来解释下一颂的,但大多数论师认为,这一颂是以教证说明捨弃菩提心之严重过失的合理性,下面则是用理证来说明这个道理。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为什么对他人行善製造障碍有如是大的罪过,需要堕入恶趣感受无数劫的痛苦呢?原因是这样的:我们损害一个有情的快乐,果报就相当的严重,如《正法念住经》云:&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在一中劫当中堕入地狱。&或者说,杀害一个有情需要偿还五百次命债。损害一个众生的快乐,都要感受如是的痛苦,假如对菩萨行善製造违缘,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安乐的根本因&&菩提心,果报堕入恶趣这一点就更不必说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别人发了菩提心,这颗菩提心就是一切众生安乐的源泉,如果我们对他製造违缘,说&你发菩提心没有意义,帮助众生也没有必要&,或者&你天天放生太浪费了,这跟把人民币扔到河裏没什么差别&。他的这种说辞,没有智慧的人听来似乎言之有理,觉得&这些放生的众生过段时间也会死的,还不如用钱来做佛像等&,这样就损害了别人的菩提心。本来,真正帮助众生、救护众生,就是菩提心的一种标準,如果製造违缘损害了这颗菩提心,此人将永生永世在轮回中不得解脱。如同别解脱戒中所说:&一个人若发心出家,有人对其製造违缘加以阻挠,此过失是相当大的。&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準备发菩提心,我们去製造障碍,其果报更是无法言说。比如有人準备帮助一些可怜众生,看到乞丐想布施一点东西,旁边的人就说:&不要给!不要给!这些人讨厌得很,给什么呀?去去去&&&把乞丐给撵走了,实际上也是对别人的菩提心不太讚歎。总而言之,自己没有能力的话,也不应该对别人的善行製造违缘!壬三、阻碍解脱:故杂堕罪力,菩提心力者,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有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受菩萨戒者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菩萨戒不要紧,马上忏悔再受就可以了,这也不是特别的麻烦。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如果你犯了菩萨戒,相续就被严重的罪恶所染汙,再受持菩萨戒,相续中又有了受戒的善法功德,每一次犯戒的堕罪力牵引你堕入恶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牵引你上升善趣,由于堕罪与功德两种力量轮番交替起作用,结果将使你在轮回中时起时伏,别说是佛陀的果位,就连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也要拖延很长时间。犹如两个力气相等的人,一个往前面拉,一个往后面拉,最后自己始终也达不到目的地。颂词中的&蹉跎&,原意是指虚度光阴、浪费时间,但此处的含义是耽误很久。有些注释裏说,颂词的直接意思是说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要耽搁很长时间,间接也说明了佛果就更加遥不可及了。有些人平时说:&我犯了戒也没关係,可以重新再受&、&我今天打架,明天在上师那裏忏悔就行了&。做坏事和做好事轮番交替,不管你住在什么环境中,别人对你的看法也不会太好。同样,我们在轮回中又造罪业又做功德,两个互相掺杂起来,获得登地也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大家受了菩萨戒以后,最好圆满清净地守持,不要今天犯一次,明天又犯一次,这样一来,你的相续中有罪恶染汙着,染汙的力量也很强大,肯定得不到你嚮往的果位。原来我们去五台山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小孩子(现在他已经是大法师了),他的行动特别快,爬山的时候总是遥遥领先,但他一会儿帽子掉了,一会儿别的东西又掉了,不停地爬上来又下去找,爬上来又下去找&&做善事可不能像他一样,积点功德上去了,犯过失又下来了,这样始终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因此,受了大乘菩萨戒以后,大家应当善始善终,圆满受持菩提心,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益的!
查看: 152|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入行论101.第七品精进第101课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菩提佛学院
《入行论广解1》
本论是迄今为止最广的《入行论》注释。其内容是一切诸佛菩萨之同行道,修持一切安乐之因,一切有情善聚之源。
  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佛子,不论你是修显宗或密宗,这部论典极为重要。如果没有通达此论的内容,无法生起入大乘之基础——菩提心;如能通晓此论,则已得八万四千法门之心要总汇。
本栏目热门文章《入行论学习》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七节课
我们在世间中也经常遇到无因诽谤,有时候这种谣言一辈子也洗不清,鉴于此,大家没有真凭实据之前,最好不要诽谤任何人。以前如意宝也讲过:&在我们学院中,除了有些管家在整顿纪律时要了解别人的情况外,其他人不要评论人家清不清净,居士也不可妄谈出家人的过失,否则只有自己徒造恶业。&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在任何场合都要慎观自己的语言,当自己准备诽谤别人时,立刻将嘴巴紧闭,如树而。12、粗言:指给他人取外号、嘲笑别人缺陷等恶语。《百业经》中有十一个公案,全部是讲前世说恶语的可怕果报。《毗奈耶经》中也有这样类似的公案:佛陀在世时有位达格罗比丘,他平时住在尸陀林,以死人的祭器为钵,穿死人之衣,吃祭祀亡人的供品。当时城中死了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女儿等将其尸体抬到尸陀林,在一旁哭泣。达格罗正好站在旁边看,女儿告诉母亲说:&这个达格罗就像瞎鸟一样,守尸而住。&这话后来传到佛陀耳朵里,佛陀说:&此婆罗门女随意用粗言轻毁我的声闻,以此恶业,将于五百世中常为瞎鸟。&她母亲知道后,带着女儿到佛前忏悔,说:&我女年幼无知,并非以恶毒心说这种话,请佛陀宽恕她。&佛说:&她来世的果报,并不是我以恶咒来诅咒她,而是她自己造成的。以轻慢心说粗语会堕入旁生,若以恶毒心来骂,必将堕入地狱!&rdquo所以我们平时人与人之间最好不要乱起外号,什么大脑壳、小鼻子、大眼睛、小眼沙弥&&《百业经》不是也有一个&小眼沙弥&的公案嘛,知道了这些公案后,很多人的行为可能都会有所改变。据说有些学《入行论》的居士,过去说话时造口业比较严重,现在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各方面都比较注意,说什么话都会观察&我会不会造口业&,这一点我确实很高兴。学习佛法就应该在实际行动中起一点作用,只有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才有成就的希望。13、离间:说一些挑拨离间的话,使原来关系和睦的两个人,尤其是与之间,出现分裂产生矛盾。《前行》中说:&在密乘传法的上师与弟子之间进行挑拨而搞破他们的关系,或者在金刚道友之间制造不和,罪业是极为严重的。&因此,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尽量不要说离间语,想说这些时,自己要如树而。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14、思名:想获得众人交口称赞的美名;15、思利:欲求财富圆满的利益;16、思敬:想得到别人的恭敬爱戴;17、欲差仆役:希望差遣仆从眷属做事;18、欲人侍奉:让别人为自己洗脚等作承侍;当出现这些心态时,一定要如树而安住。世人日日夜夜追求名声,实际上名声并没有什么意义,假如对或来世的解脱有利,那有一点名声也可以,就像有些高僧大德依靠名声召集许多眷属,通过佛法来调化他们。而世间人所希求的那些赞誉,以及财产恭敬、名闻利养,在一个修行者看来,无疑是系缚自己于轮回中的枷锁。他们认为这是福报,但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完全是解脱道的一种障碍。印度单巴桑及尊者(帕单巴)有一个弟子,他曾在尊者面前祈求获得五种悉地 ,其中就有&请上师加持我成为任何人也见不到的人,愿我不要得到芝麻许的福报&。可见,真正的修行人不求名利也不求地位,所求的是什么?就是利益、帮助别人,这就是他唯一的愿望。弘一大师有句话说得好:&饮食如幻,爱心永存。&饮食、地位、名声如幻如梦,根本没有实在的意义,最有意义的就是用爱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种是永远存在的。《开启修心门扉》中也说:仲敦巴尊者圆寂之际,平息了一切世间八法的念头,时常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每天都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我们自认为是大乘修行人,但每天的所作所为是不是被名闻利养束缚着?大家应该观察一下。我有时候非常惭愧,对我来说,这句话好像变成了&&我是希求解脱者,&恒&为名闻利养缚。尽管自己希求名闻利养的心不是特别强,但作为一个凡夫人,始终觉得被这些束缚着。因此,我们经常观察自己非常有必要。另外,若想找仆人提水、做饭、做事情,让自己每天过得很快乐,这种想法也不太好。在这个世界上,圆满、过失远离的唯一就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佛陀当年并不是找不到弟子去化缘,但他也是自己到城市里面托钵。所以大家若有自理能力,最好不要高高在上,凭自己是上师或者自己有钱有地位,就让下面的人做种种侍奉,这实际上真的折福报!以前马尔康那边有位法师,他对因果相当谨慎:别人给他一堆木材,他马上把它送回去;别人为他提一壶水,第二天他也亲自给别人提一壶。而现在有些懒惰的人,什么事情都不想干,有点钱就指使保姆做这个做那个,自己像主人一样养尊处优。其实,现在你是主人,下一辈子可能就变成仆人,恭恭敬敬地为主人做事,因果是不会错乱的,一定会有这样的报应。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有侍者,除非你利益众生的事情非常忙,让别人照顾也不是因为懒惰。除了这种情况以外,一般来讲,生活能自理的话,把所有的事情都让别人做,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不太合理。因此作为利他的修行人,我们应该自食其力。格玛旺波&丹增诺吾(《赞戒论颂》的作者)的传记你们方便时也看一下 ,他在58岁之前,一直是自己烧茶做饭,随身不带任何侍者,接近圆寂的后两年(60岁圆寂),由于生活无法自理,才开许别人给他烧茶。看了他的传记后,我内心很感动,确实认为自己应该照顾自己,否则,今天我当你的主人,来世我变成你的奴仆;今天我杀了你,来世你杀了我,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那先比丘经》里有这样一个公案:某地有个守卫,到了晚上的时候,他要在整片地区巡逻。一次有位商人来这里搞生意,身上带有大量金银珠宝,晚上看到有人巡逻,不想被发现就悄悄卧在草丛里。守卫听到草里发出声音,就抽出剑在草丛里乱刺,无意中刺入商人咽喉,商人当场毙命。见自己失手杀人,守卫非常后悔,但高兴的是,死者旁边有一大堆金银财宝,简直是一笔意外横财。于是他赶紧把尸体埋了,把金银财宝拿回去,心想:现在有了这么多钱,我可以买房子娶老婆了,今后不用再当守卫了。后来他用这笔钱娶妻成家,生了一个女孩。一天他在屋檐下睡午觉,梦到他所杀的商人来到他家,他当时特别害怕,一直挡着不让进来,于是商人就到隔壁家去了。梦醒之后,他马上去隔壁家,发现那家刚好生了一个男孩。此人便知道孩子就是商人的转世。从那以后,他经常将财产分给邻居,并将这个孩子认作干儿子,当亲儿子一样对待。待孩子长大后,此人还答应将女儿许配给他,彼此之间关系非常和睦。那个人平时喜欢睡午觉,有一天在睡午觉时,天气特别热,干儿子过来用扇子给他扇风,看他出汗特别厉害,就用小刀给他刮汗。刮到喉间,那人恰好脖子一动,小刀就插入了他的喉咙。他醒来后,召集所有人说:&今天的事情不怪我干儿子,我以前怎样杀他,他也是以这种手段来杀我。希望你们好好行持善业,相信三世因果。同时,我所有的财产都交给我干儿子,这是我以前杀他的债物。&然后就死了。由此可见,因果点滴也不会空耗,不管是杀害别人还是奴役别人,自己一定会亲身感受果报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现在有些人对因果方面了解得比较少,他们不相信也情有可原,但不管怎么样,谁也找不到任何理由证明三世因果不存在。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尽量放弃不相信因果的行为,这一点极为重要!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假如想舍弃利益众生的事业,希望获得自己的利益,并想说有关自利方面的言语,当萌生这些念头时,一定要立即放弃,如树而安住。19、削弃他利:对大乘修行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什么?就是舍弃利益众生。若是这样,则触犯了菩萨根本戒,罪业相当严重。有些人的佛教知识学得不深,一旦恶缘现前,很有可能想&利益众生非常困难,舍利子都舍过菩提心,那我更不用说了,还是放弃吧,以后不想发心了。&当然,光是不想发心做某件事,也不一定是舍弃利他,但如果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今后都不参与,自己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了,这就是舍弃了利他之心。虽然往生极乐世界是好事,但如果只是自己解脱,而将众生弃之不顾,《般若摄颂》中说,这比犯四根本戒还严重。假如你周围的环境或者旁边的人,造成你想舍弃利他的菩提心,此时务必要自我警醒:&哪怕我死了都可以,但舍弃利他之心万万不能生起!&rdquo20、图己利:倘若想一心一意地利益自己,或利益自己的亲朋好友,这种念头在大乘佛教中也跟毒药一样非常可怕,应尽量予以舍弃。21、因是欲语时:语为心声,在产生舍弃利他、贪图自利的念头时,切莫让它表露于言语,应当坚决地制止,如树而安住。大乘所有的行为中,利他是最珍贵的,自利是最可耻的。我们有些发心人员,每天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也没有自己的空间,全部都是为众生做事情。这种心态若能继续下去,即便你今生没有什么成就,我觉得一点也不浪费。在释迦牟尼佛的公案中,有时候佛陀因地时一辈子专门利益一个众生,所以,利他的机会相当难得,有了这种机会时一定要珍惜,不要觉得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22、不耐:若遇到无法忍耐的对境,譬如怨敌的百般损害、修行的种种苦行,在这种时候,应当如大树一样安稳而住。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违缘,有时候身体不好,有时候心情不好,有时候外面出现种种磨难,此时你最好不要太脆弱了。有些道友身体稍微有点不适,就断传承不去上课了。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假如你已经昏迷过去,两三个人也抬不动,那不去上课也可以。但如果稍微有点不舒服,头有一点痛,这些不应阻挡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听闻佛法。23、懒:懈怠懒惰也不太好。有些人特别懒,不要说晚上,白天也一直迷迷糊糊的。以前能海上师有个弟子,他的瞌睡是最大的,平时走路也在打瞌睡。有一次,一队比丘要过独木桥,别人都已经过去了,他在后面边打瞌睡边过桥。突然,大家听到&嘭&的一声,回头一看&&他掉下去了!掉下去之后,像一朵荷花(他是穿裙子的),在水面上&嚓&地打开了,一个人在水里漂漂漂&&helli我们作为欲界众生,不睡觉是不可能的,可如果白天也迷迷糊糊的,这种情况还是应该制止。有些人经常说:&上师,我现在特别爱睡觉,您可不可以给我加持一下?&但加持有没有用也不知道,你们还是要学会减少睡眠,在这方面养成一个习惯。24、惧:若对大乘的甚深空性、见修行果等心生畏惧,产生退惰之心,也应如树而安住。25、无耻:如果没有羞耻,不约束自己身语意三门,恣意造作恶业,这时候也应如树而安住。26、言无义:假如废话连篇,一天到晚找人&摆龙门阵&,说些无意义的话语,也应尽量制止这种行为,如树而安住。27、贪执亲友:如果生起贪爱亲友的世俗情念,对自己家人一味地维护,成天打电话说一些是非,这也是修行的大障,理应如树而安住。
查看: 302|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西法师入行论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