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教材介绍的之外,怎么写出一手好字些交流的形式.

新余钟国梁工作室
当前位置:&&&&
整合课本资源提升写作素养的实践与研究
上传: 李俐 &&&&更新时间: 11:58:22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如何进行,成为当前作文教改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围绕作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对策与研究、实践分析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开发利用课本,整合课本资源,有效地提升学生在素材、构思、立意和语言等方面的写作素养和写作水平的实践对策。
【关键词】 课本资源 整合 写作素养 平台
一、现状剖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在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还是作文教学,至今仍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1)问题再现:
教师层面:教学观念陈旧,思想认识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思想、方式方法上存在着种种偏差,不少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偏重于甚至局限于作文知识的传授,写作技巧的讲解,教学方法落后,训练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作文教学的程序十几年一贯制,从无例外。作文题目老套的为数也不少。有的作文题目学生从小学做到高中,从爷爷辈练到孙子辈,只字未改,&涛声依旧 &。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和对人文素养的积淀这一根本问题,写作与阅读脱离,与教材脱离。
学生层面:目前,学生最怕的还是作文,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容乐观,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1、不愿写。一提作文就烦,就唉声叹气,没有丝毫的写作欲望。2、没得写。不论什么题目,都觉得无话可说,文思枯涩。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只是东拉西扯,拼凑字数。3、不会写。有的同学选材、立意都挺新颖,语言却如白开水一般,淡而无味。
写作&无米下锅&,文章语言干巴,内容空洞。&咬破笔杆、望烂青天&换来的只是挤出了可怜的几个字后不断数数的无奈以及掐指计算是否到规定字数的那份期盼。绝大部分高中学生阅读面狭窄,整天被困于数理化的题海之中,无暇光顾优秀作文及文学作品。所以写起文章来总是重复一些小学、初中用过的陈谷子烂芝麻,毫无新鲜感,且思维的层次停滞于幼稚阶段,对一些现象、观点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是很普通的现象,这成了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一个顽疾。
(2)原因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对照课标,我们就能清楚的发现,在作文的教与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教师方面:
(1)对学生的写作潜能挖掘激发的不够。作为老师,应该千方百计的唤醒、挖掘、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消除畏惧心理,培养写作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谈得便是兴趣的问题。学生如果有了写作兴趣,把写作当作乐事,自然就会愿意写作,乐于写作了。教师在这个方面方式与方法都需要改进和提高。
(2)对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重视程度不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文章,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其实,我们每学习一篇课文,都可以把作文指导和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学习写作与分析课文融会贯通,让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写作的练兵场。给学生提供可以参照的典型、能够模仿的范例,或积累雅词美句、或进行句式仿写、或学一点写作技巧、或模仿篇章布局、或再加工改造等。总之,让教材成为学生练习写作的蓝本,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学生方面:
(1)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占重视程度有的不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心中没有材料,又怎能进行恰当的选材、组材,写出中意的文章?没有写作素材,全篇空话、套话,言之无物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同学们习作时存在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无话可说。好不容易拼拼凑凑才写成一篇文章,却写得不够具体,也不真实。&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便是这个道理。
(2)创造力严重缺失。学生被迫按应试模式写作,以致头脑僵化、思维阻塞、文思枯竭,创造性精神被消磨,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并逐步形成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题材雷同,矫揉造作。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统一化标准的束缚下,作文教学在观念和实践上深陷固定模式之中;学生的作文也被一系列或隐或显的苛刻要求拉入了一条狭窄不堪的死胡同,思想幼稚苍白,思想的触角只是停留在生活的表象,而未深入复杂的深层去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以致题材单一,主题过于轻浅甜腻。
这些现状和事实都严重制约着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是语文教改的需要,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策略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新课标成为我们教学思想与行动的指南,以此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转变观点,改变多年的做法,尽快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和办法。经过五年的教学探索索与实践,我逐渐形成了作文训练的一些常规的策略,收效不错,现总结如下:
策略之一:充分开发利用课本,积累写作素材
课程标准指出: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常言道:&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通过积累,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写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有了源头才会倾注出起初的水来。&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一旦有机会表达,它就会将之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拥有了&车薪&自然容易煮开&杯水&。积累得很多,思路就开阔,写起来就比较顺手。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觉得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不论是过去全国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的亲疏与认知关系&,还是上海的&面对大海&、&杂&,虽然所说的&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如2004年的高考作文中 &幸福生活与思维方式&一题,满分作文《哀痛者与幸福者》就是由《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演绎而来。同样《擦亮心灵的窗户》一文,就是援引高中语文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事例:邹忌善于理性思考,不为妻、妾、客所蒙蔽,以己推人,将个人私事同齐国的国事联系起来,向齐王进谏,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称霸一方。之后,作者阐明感情的亲疏有时的确会给我们的生活蒙上一层虚假的面纱,使我们的眼睛模糊难辨真假;但只要我们能擦亮心灵的窗户,保持一颗理性的心,真理就会从迷雾中绽放光芒。全文紧扣话题,事例论证有力。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问题在于不少同学身在宝山而不知山中有宝,空手而回,留下了遗憾。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一定能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吹&的难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那么,怎样开发利用教材,积累作文材料呢?
(1)建立层级积累体系。最低层级是针对某一篇课文的词段事例的积累,最高层级是六册书的整合成库的积累。逐层深入,最终完成素材库体系的建立。图示如下:
每课&单元&每册&六册书
词段&话题&专题&素材库
(2)&学一积一&卡片法
每学习一篇文章,就对该篇文章中的精彩的词语、语段、典型事例进行卡片积累;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对该单元的几篇课文进行异同的比较和分析,确定某个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进行素材的收集与整合;学完某一册后,打破单元的限制,将内容有相似之处的文章合并,提炼话题,积累素材;学完高中六册书后,进行资源整合,打破某册的限制,以专题的形式建立素材库。如图示:
对象每一课每单元每一册六册书
内容词、句、段某个话题和相关的事例多个话题多个专题
(3)素材评价专题化
&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真正占有素材&。课标对素材的要求不仅是简单的拥有,而且要求有自己的思考和评价。整合归纳教材中某些课文,然后进行求同存异的评价,让其同类化专题化,由此提炼话题与立意。我们对素材的异同的思考与比较,能够有意识的将教材中某些有着相同或相似内容的课文进行整合归纳,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深入的思考,然后进行素材的积累,这种过程是对阅读的归纳、整合和深化,也是对素材评价的过程。我在指导学生时,对六册书十个专题进行了思考与评价:体味至爱亲情、洞察世道沧桑、建构精神家园、感受山水神韵、锤炼思想创新、抒写人性光辉、追寻文明踪迹、对话先贤圣哲、沉思历史得失和认识自我成长。
(4)素材积累交流化
先要求学生积累,一段时间后进行评比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推荐优秀者在班级内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达到素材共享,精益求精的目的。
(5)素材写作训练化。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特别是对素材的评价和训练过程。占有素材不能仅仅是静态的收集储存,更重要的是对素材的深入的动态的评价和运用。平时,可以通过故事新编、反弹琵琶、短评等方式进行对素材的写作训练。只要坚持这样,你收集的素材便能真正成为你的写作的源头活水。
&没得写&实际是缺乏写作素材,即写作内容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没有充实的作文材料。如果我们充分重视并开发利用好教材这座写作资源的富矿,作文材料缺少而肤浅这一困绕学生的的老问题就能得到基本解决。
策略之二:充分开发利用课本,丰富写作构思
充分开发利用课本,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再说,课本所编入的作品应该是比较经典的的作品,其中不乏构思立意的典范。平时,每学一篇课文老师也都会指导同学总结写作特色,如果稍加归纳整合,就可以丰富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1 对课文故事新编,编出新意
故事新编,就是以名篇名著、历史传说、童话寓言为底子,重新编述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意义,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写作形式。这种写作形式往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把历史、名著、寓言、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直接安排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古今杂糅,中外互通,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歌颂或者批判社会现实生活。故事新编常常翻花样,出新意,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失为一种好的写作构思方法。
故事新编,自然要编出新意才名副其实,那么怎样进行新编呢?
(1)扩编。即在原作的基本情节的框架内合理想象,扩充细节,创设场景,编写具体的故事。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选择:在泰山与鸿毛之间》所写的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遭受宫刑,不忘先父遗志,和任安交朋友等基本史实源于第六册课文《报任安书》,在此基础上增补具体细节扩展出这篇文章的。
(2)改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本身对读者就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而利用其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巧妙的文体转换,如把教材中的戏剧、诗词改编成小说、散文,也能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新奇感。2000年湖北考生根据曹禺的话剧《雷雨》改编成了小说《雷雨》,原汁原味的人和事,却以另一种文体来呈现,让读者感到亲切而又新鲜。同时,在原作基本情节框架以内,对原作的基本内容做一定的改动,以表现新编者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这类新编要通过认认真真的描写,使改写的内容符合事理逻辑,符合艺术真实。2002年高考佳作《刺秦》就是在荆轲刺秦王的史实的基础上,大胆的为荆轲设计了一个突破史实的两难选择:为太子一人还是为天下苍生?最后由决心刺秦到放过秦王的选择变化,荆轲也由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一变而成为明大义、顾大体、识大局的仁人志士。这个故事的基础同样来源于第三册语文读本《荆轲刺秦王》。
(3)续编。续编是以原作的内容为基础在原作已有的故事之外,另编新的故事。此种新编开放度最大也最灵活,往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把故事人物直接安排到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来,古今杂糅,中外互通,通过他们的具体行事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以此歌颂社会进步或暴露社会问题,批判丑恶现象。如2001年高考作文《阿Q新传》就是续编,故事材料来源于第五册《阿Q正传》。文中的阿Q仍然是鲁迅笔下的阿Q:愚昧、落后和精神胜利法贯穿于行动的始终。但是这又是考生的阿Q:他把阿Q放置在21世纪,让阿Q进行一系列的不法商业活动所作所为是全新的,塑造了一个&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违反经商诚信原则&的新阿Q,针砭时弊,寓意深刻很有现实意义。就这样,考生借助阿Q这一躯壳表达了为人必须诚信的主旨。
新编应注意两点:一是合理性。故事新编绝不是胡编乱造、瞎编一气,而是合情合理地去编。新编要熟悉原著,对原著所述故事、所写人物了解得越透彻、越仔细越好。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续连得上。写阿Q让人一看就是阿Q,写孔乙己一看就是孔乙己,而不能创造一个与原来的形象完全无关的形象。二是目的性。故事新编绝不是搞笑,它要联系现实,暗扣主旨。故事新编是借古人说今人,表面上写的是古事,实际上是折射现实社会。
2 对课文内容补白,补出精彩
补白式写作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怀疑、寻找和发现课文内容的的空白,并加以补充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对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大有裨益。课文中&不确定性&和&空白&存在的地方很多,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那些高度概括或者省略了的空白,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想象,指导学生对作品空白处进行挖掘、填补。这既可以完整全面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又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把语文阅读部分中的课文材料作为写作训练的一个切入口,让学生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激发他们&乐意表达&的欲望。那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写作呢?下面我以教材为例进行说明:我在教读本第三册的散文《囚绿记》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思路下理解了全文后,就进行了一次补白写作训练,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写作情景:
陆蠡作了犯人被提审,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便吐血而死。假设陆蠡临死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写一段心理描写,200字左右。
15分钟后,很多同学都完成了写作,部分同学完成的质量很高,有一位同学的短文十分精彩,受到同学们的一致称赞,现实录如下:
蓦然,我又想起了你。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曾经我苦苦追寻的绿意,我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曾经装饰过我抑郁的心情,我至今感恩;你的偏执,曾经爱恨交织的情结,我依然缅怀。而今,情缘错落,无法再见时只有想念,只是心中始终相信,我们始终记得选择过的方向,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依然热爱光明,热爱自由。我知道下一缕阳光到来的时候,你一定还会守护着我的圆窗,坚定如初。而今,你会始终毫不犹豫地坚持着自己脚下的土地,心中的凯歌。因为,我们,一直很固执。
同样,我在《守财奴》教学设计中也增加了这么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学完全文后,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和吝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以葛朗台的亲人或朋友的身份给他留下一段忠告。要求形式新颖,最好能象作品一样具有耐人寻味的讽刺效果。100字左右。
这一填补空白的设计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蠢蠢欲动,跃跃欲试。10分钟后,我让同学们共同交流。学生精彩的文字流淌在笔端,灵思闪现,让人过目难忘,一段段精彩的忠告赢得了满堂喝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大家不禁为同学的发言击节称赞,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现摘录几段。
生1:我写了一首诗叫《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钱/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钱时很近
生2:上天赐予了你一颗聪明绝顶的脑袋,而你却用它来盘算怎样获取女儿梳妆匣上镶嵌的金子。从头到心的距离不过区区三十厘米,有人却走了一辈子。我不希望你成为这样一种人:花费了一生的光阴却找不到心灵的栖息之所。
生3:你的确很富有,你贮藏室里的金子足可以铺一条通往巴黎的路。然而你又是一个最贫穷的人,因为你穷得只剩下金子以及你对占有金子的那份执着。
围绕课文内容所作的这些训练,同学们都会对这些经典的情节有自己全新的理解,他们自己的写作兴趣也被慢慢调动起来。学生们对这样的思维训练很感兴趣,也给了我许多丰富多彩的答案,大家在踊跃交流之后,也活跃了自己的大脑思维,丰富了自己的大脑库存。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开掘。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已经自己开始学会寻找课文的某一空白加以想象补写,为了让学生对此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我就设法将写作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用心地发掘教材中蕴含的空白,让学生敢于想象,更敢于表达,在练笔本上进行空白式的写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从教材中找到的空白处新颖而又丰富,写作效果也很不错。
3 对课文观点反弹,弹出高见
反弹琵琶,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在不违反科学常识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得出全新见解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是对思维定势的一种&反动&与&逆转&,往往独辟蹊径,标新立异,使得文章见解新颖独特,熠熠生辉。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时,就把一些寓言故事的寓意有意的改变和转换,反其意而用之。像《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本来寓意是讽刺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在钱钟书则把它的寓意说成是&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有钱人往往吝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
反弹琵琶是作文创新,展示个性的一条好的途径。只要多注意积累素材,勤于思考,运用发散性思维,就能够把固有说法常规认识打破,表达出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主张。我们的教材中就有许多可以作为反弹琵琶的写作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整合加工并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发散性思维和构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的。现结合教材对如何进行反弹琵琶做简要的说明:
(1)从&真理&入手。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被灌输一些称之为&真理&的道理,特别是课本中的很多俗语、名言、警句等,的确,这些话语往往是人们从许多的生活经验上反复验证而得,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正确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者具体情况的不同,这些话往往成为人们思想转变的阻碍,成为&局部的真理&。如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的相反论题&&忧劳可以亡身,逸豫可以兴国。学生举出大量事实,论证了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忧劳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逸豫给人民的事业、经济的腾飞注入了活力。通过这种逆向思维方式的应用,培养了学生敢质疑的精神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样&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说正确的批评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不乐意接受。但它对于治病大有好处。逆向思考就是:良药不见得苦口,自从出现糖衣药片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正确的批评并非是急风暴雨,为了治病救人选择和风细雨般的方法就不见得苦。
(2)从&人物&入手。在寓言、童话、神话以及历史故事中,有许多人们所熟知的&正反面人物&,通过对他们的贬斥批判,人们借以说明一些为人处事道理,或用来衬托主要人物的高大形象。但如果从反面或另一个侧面来看问题,我们却往往会发现这些&反面人物&的身上也有着其&合理性&,&正面人物&的身上也有着其&不和理性&。如因为滥竽充数而被人嘲笑了上千年的南郭先生,如果你能从他不&占着茅坑不拉屎&,主动退居二线,也不与领导计较&功劳与苦劳&这些方面考虑,会发现他也有可怜与可爱之处,为他的不公正遭遇喊喊冤,肯定会让人觉得颇有意思。
(3)从&故事&入手。许多被寓言童话故事所歌颂,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故事的寓意中,却往往也存在着不尽合理,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点,局部地加以&反弹&。如针对移山的愚公,有人提出&移山不如搬家&的异议,更有人从水土流失,子孙的个人意愿等方面提出了质疑,驳得倒也挺能自圆其说。这三类反弹的例子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再列举几例:
类 别原 例反 弹
类&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干&&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吃一堑长一智吃一堑未必长一智
只要功夫深, 铁棒磨成绣花针仅靠功夫深,铁棒难成绣花针
何必非得用铁棒去磨绣花针
齐桓公的&以羊易牛&的故事齐桓公尚有怜悯之心,对杀生之事并未熟视无睹,同残暴之君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撞钟和尚不思进取,消极度日周而复始地兢兢业业地做着枯燥而平凡的工作,正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应该大加褒奖。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因气量小而生妒忌终至英年早逝
类&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大大提高自己的技艺。
&杞人忧天&是说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忧天是有的道理的,人类对地球应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从而防患未然。
愚公移山的执著精神愚公应该搬家保护环境
然而物极必反,如果一味为反弹而反弹,拿什么都进行反弹,就成了&乱弹&。反弹琵琶,它仍然必须遵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科学规律,逾越了这一点,就成了谬误。反弹要有度,立意不要和公共道德观相悖,国家的政策、路线、方针,名人的优秀事迹都不宜反弹。民族尊严、民族信念、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相悖的观点和言论,最好不要提及。因此反弹琵琶切忌起哄抬杠,鸡蛋里挑骨头。二是不能随意标新立异,任意逆向思维。因为如果离开了正确性,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新意。所谓的&新&,是在符合事物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新,而不是只要和别人不一致就是新。如果这样改,就没有什么客观真理而言不能单从表面字意理解,而应把握其内在含义。
创造性的反弹思维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几种基本的形式授予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反复实践、训练。那么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4 课文人物点评,评出灼见
短评式写作就是对所读作品本身、作者本人和作品人物进行评价,指出其优劣成败或功过是非或独特感受的一种写作形式。这类短评写作一般可以分为人物短评和事件短评:人物短评可以从人物的身份、外貌、习惯、性格、思想、命运、影响等方面进行;事件短评主要是从事件的过程、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评述。具体做法如下:
与人物面对面 。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中的人物或事情进行简短的点评是高中作文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学写时往往大量摘录原作,泛泛而谈,于是很难出新。因此,我在导写人物短评时,启发学生借助央视&面对面&节目的方式,创设与人物直接进行心灵对话的情景以第二人称来进行写作创新。这样既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占有教材,为我们提供写作的素材,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案例说明:下面我以教材为例进行说明:我在教授课本第四册的小说《失街亭》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思路下理解了全文后,我进行了一次短评式写作训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训练题目: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但是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他认为&状多智而近妖&,在你的眼中,诸葛亮有着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课文写一段对诸葛亮的短评。
15分钟后学生交流并进行互评。徐洁同学的《致诸葛》获得了好评,在全班交流并且做了简短的点评,如下:
战火的硝烟掩盖不住你无穷的智慧,纷繁的世事磨灭不了你心中的情怀。面对司马懿的万马千军,你独守空城,气定神闲,从你的手指间流淌着的音韵像拥有万千精兵般胸有成竹,就这样,你凭借着勇气与智慧,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个战争的神话。战场上你是令人景仰的英雄,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完美的人格才是你真正的魅力所在。为守军纪,你甘愿压抑个人情感挥泪斩了马谡;为励三军,你毅然决然自呈表文,自降三级,为践行先帝的遗愿,你多年苦心经营,六出祈山。而这一切,你情愿放弃怡然自乐的旷野生活,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道路,仅仅只为报答当年的知遇之恩。纵然这一生,都只在为一个&忠&字,你至死不悔。如果说英雄的光环会让你显得高高在上,那么你心中的情怀一定会让你的光芒闪耀的更持久,因为它是那么纯朴,那么珍贵。
教师点评:围绕课本的主要事件,从你的内心感受入手,与诸葛亮进行了心灵的直接对话,抓住了他的人格魅力及在自己心中的影响,写作情真意切,独具灵气,读来赏心悦目。
同样,我在教戏剧《窦娥冤》时,也设计了人物短评的训练题目: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品格高尚但是却命运悲惨。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对窦娥有什么真切感受或者有什么话要告诉她的,请写出来,200字左右。
丁凡同学的评论得到同学们的称赞,原文如下:
你是那黑暗空间里的一丝素白,却始终逃脱不了被玷污的命运;你是那浑浊天地间的一缕轻逸,却最终被浑浊包裹着结束。你是那丑陋官场中挣扎的刚烈女子,却还是摆脱不了无情的玩弄。于是你冤气冲天,高声指控,天,是不分好歹;地,是错勤贤愚。那一腔怨气在瞬间喷发,震惊了天地,怎知浮云也为你阴,悲风也为你旋。而你至死不渝的抗争终于将三桩誓言一一引出。&血溅白练&诉你奇, &六月飞雪&道你冤,&亢旱三年&遗你恨。当这些都应验了以后,没有人知道你的灵魂又飘到了哪里。历史,又多了一个悲剧故事,天空,又响过了一个女子的哀怨。
教师点评:评论采用第二人称,饱含感情,既是分析评价,又是交流倾诉。这种感受源于作者对窦娥这一文学人物深切的理解和对其命运的深深感喟,这段散文诗般的文字,交流真诚,感受真切。
经过指导后,学生进行短评式写作的积极性很高。仅高三一年,班级的学生先后对苏轼、杜甫、李白、司马迁、屈原、孟子、卡夫卡、霍金等二十多位课文涉及到的人物进行了点评,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深度。
策略之三:充分开发利用课本,深化写作立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思想主旨。清人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王夫之把&意&比喻为将帅,将帅乃是统领军队的首领。&意&在诗歌和文章中就是主题,是文章表情达意的中心思想,王夫之通过将帅和军队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立意的重要性。
走进高考:话题作文从1990年亮相高考舞台以来,角度大体不外乎三个&&情理、义理和哲理。如,1999年的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侧重情理,2000年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侧重哲理,2001年的话题&诚信&侧重义理,2002年话题&心灵的选择&也是侧重义理,2003年的话题&感情亲疏和认知的关系&又侧重哲理,2004年的话题是&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又侧重情理。话题作文采用&关系题&的形式,从文化层面、哲学层面考查辩证思维的能力,实际上考的是思维品质的修养;每一年的话题作文都富有隐性的思想内容要求,明显突出人文情怀,那这类思想情感来源与何处?我想,还是要到教材中去找答案。
深化立意的方法
(1)建立阅读感悟与写作深化对接的平台。
阅读感悟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探究行为,它是通过字面的解读,了解文字负载的内容,然后通过了解内容,窥探文字背后隐藏的道理和规律,明白自己以后该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表达,怎样做事怎样做人。如何做事做人的思考就是对文章思想主旨的思考。阅读感悟与写作立意便能自然沟通,渠道如下:
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与自然、社会对话,明理增智]
2、文章是怎么写的(行文谋篇方法)[与作者对话,明文理]
3、为什么要写(写作动机、情感)[与作者对话,明情理,学做人]
4、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原理)[与作者、编者、师者、学友对话,明文理、事理、情理]
由以上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写作立意构思的过程。
(2)让学生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去阅读。
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去阅读教材和读本,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和哲理思辨。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人文关怀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意在笔先,没有一定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等人文素养的积淀,又怎么能够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呢?学生的对人文情趣与哲理思辩的感受、积淀从何而来?语文教材便是一个主要的途径之一。
从《诗经》、《离骚》、《史记》到唐诗宋词,从莎士比亚到雨果到卡夫卡,从鲁迅到史铁生到沈从文,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语文教师应该以独特的眼光引领学生挖掘人文情怀,让学生在名篇经典与大师的文气中徜徉,让学生一次次经历情感与心灵的碰撞、交融和洗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人的价值。从古诗词中感受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放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壮疾呼;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中欣赏到人与景的自然和谐;从《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里体悟出情感的至真至诚;在《五人墓碑记》《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崇敬生命的悲壮惨烈。学习《胡同文化》,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道德、伦理贯穿于社会政治生活,绵延着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这种文化洋溢着人性美、人情美;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要求学生先反复朗读,再体味作者的情感。然后,启发他们回顾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并想想自己成长中的愧疚,再抒写自己的感受。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收获的是对作者深刻的理解;这种个性化的表达,写出的是催人泪下的至情文章。如果,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品质与思想内涵的感受和教育,我想,作文的立意不仅会健康,也会逐渐走向深刻。
(3)将写作的话题与教材中的某些课文对接。
我们在进行写作立意时,应该有意识的将作文的话题放回到课本背景下。任何一个话题,只要涉及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我们就可以将它放入课文背景下思考,利用他人对此类话题的看法或思想认识,锤炼提升自己的文章主旨。
①走近高考:我们先来看看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灵性&&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顔色。 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教师分析:考题提供&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两句富有哲理的话,给所有考生以思考的起点与思考的方向,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考生调遣自己思考世界的材料,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理可议,也有景可状。当然,思考要见深度,要见新意,也确实不易。因此,在构思立意时,可以先将该话题与教材中的相似课文进行对接。归纳别人对于&山与水&的看法,在总结归纳中,形成自己的想法,进而上升到立意。
②学生实践:自从人类有了思想,就有了对于&山水&问题的思考,古今中外对于&山水&的阐述不知有多少,第三册的《石钟山记》、《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三册的综合性学习《山水与文化》,第四册的《赤壁赋》。我们要尽量让学生把话题置于这些课文的背景下,让学生充分对&山水&问题深入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别人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进行碰撞,从别人那里得到启示,点燃自己的思维火花,或发前人所未发,或把前人讲的某个内容说得更透彻,或从另一个角度去加以阐发。这样学生作文立意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上,而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进而让立意走向深刻。这是对高考作文的分析,再来看一例教材中的写作训练:
③实战教材:第二册写作训练的第二单元要求&写出事件的波澜&,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这是训练的重点。如何指导学生呢?我想,除了给学生讲清楚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几篇范例,以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借鉴吸收。于是,我让学生在第二册中找出一篇情节曲折复杂的课文。学生找到《边城》、《祝福》、《庄周买水》《荷花淀》、《鸿门宴》等五篇课文,我选择了《祝福》、《鸿门宴》两篇,让学生具体谈论,学生的发言摘录如下:
我谈《祝福》。祥林嫂到鲁镇打工这么一件事,写的就很复杂。从夫死到初来鲁镇后的暂时的安稳,从被卖改嫁到阿毛的出生成长,从夫死儿亡到再临鲁镇直至在惊惶中死去。她的经历两起三落,偶然与必然中展现了祥林嫂一生的矛盾冲突。
我来说说《鸿门宴》,它的情节特别扣人心弦,单单就是宴会一节的情节就很复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宴会气氛紧张起来,项王却&默然不应&,使刘邦性命暂时无忧:项庄以舞剑为由,乘机刺杀刘邦,气氛又一紧,但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刘邦暂时化险为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可是项羽在称他为&壮士&之后一赐酒二赐彘肩三赐坐,气氛又得以缓和。课文不断的制疑解疑,着力情节的突然转变,可谓三起三落。
经过的一番讨论,学生对波澜的理解和把握,对误会法、突转法、悬念法、巧合法等兴波澜的方法与技巧有了比较形象的认识,再让学生完成写作也就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了。
(4)整合归纳相似性课文,提炼话题与立意。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将教材中某些有着相同或相似内容的课文进行整合归纳,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提出话题,并且进行一些写作立意的训练。这种训练是对阅读的归纳、整合和深化,也是对素材占有并挖掘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有效的办法。比如我在完成高中第四册的《长亭送别》的教学任务之后,进行了这样一个写作训练:
教师:《长亭送别》是一篇表现崔莺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真爱的以爱情为主题的文章,你能否从学过的高中课本中再找出几篇?
学生:找出了下列篇目:《诗经&卫风&氓》、《诗经&邶风&静女》《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鹊桥仙》、《雨霖铃》、《琵琶行》、《一剪梅》、《十年生死两茫茫》、《雷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罗密欧与朱丽叶》、《边城》等。
教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认真比较各篇的异同。
学生:小组长发言(略)
教师:大家刚才的发言虽然有点零碎,但是也不乏真知灼见的。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认识,请大家就这个话题从某个角度,写一段立意新颖深刻的话。100字左右,时间10分钟
很多同学提前完成了写作,进而进行了交流。现就思想立意比较深刻的片段摘录如下
学生1:从某种意义来说,悲苦就是女子的命运。当蛇引诱夏娃偷吃了伊甸园树上的禁果后,上帝就大发雷霆。女人太不仁慈了!他由此宣判:夏娃会有做女人的痛苦!恶毒的宣判!此后,妇女便沦为男子的附庸,地位一落千丈,不再受尊重,不再能自主自为。她们的命运真正像一只漂泊在大海中的小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更是拿不到、抓不稳自己的命运,没有幸福,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无能为力的任自己的一生溢满了悲伤与痛苦。
学生2:不过古代女子的命运也大都如此,一辈子就像水中飘苹一般被浪花推到这一边又荡回那边去,最后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美丽善良的女子,奉献了自己,掏出了自己的心,给别人温暖,给别人真情,而得到了什么?是不被理解,不能诉说的痛苦,还是那付出得不到回报,命运多舛的悲哀?从刘兰芝到杜十娘,从唐婉到朱丽叶,无不如此。
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整合归纳教材中某些课文,对这些同类化的课文进行专题化研究探讨,以此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使自己的写作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使自己的写作独而专,不流俗语,不平庸,不肤浅,思想立意深刻。
策略之四:充分开发利用课本,扮靓写作语言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晋代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同时,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也规定,写作的基础等级是&语言通顺&发展等级是&有文采&,就是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由此可见,写作时,没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适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扮靓语言对于作文的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作文的语言呢?扮靓作文语言不仅是作文课的事,也是阅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阅读课上应该加强内化课文词句,扩大学生语言积累的作文练习,课文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选在课本里的文章,一般都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特色,有些篇目还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因此在阅读表达课上,应该结合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设计写作的语言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一些语言写作方法。作文的语言能力虽不能用&短、平、快&的方式迅速提高,但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采取有效训练方式和手段,从局部入手进行分解训练,进而在整体上提高学生语言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水平,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加强语言的感受与积累。充分利用教材,切实落实熟读或背诵的工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语文教学时要切实落实语文教学新大纲对文学作品诵读的要求,注重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尤其是大纲要求背诵的古文20篇,诗词50首必须熟读成诵,达到感受和品味其语言的目标。我们来看看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的一组句子: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这些情文并茂的语句,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进行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蓬莱仙境,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语言中呈现出迷人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只有重视语言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才能为写好文章奠定语言基础。切实品味和感受课本中的精彩语句,吸收和积累这些优秀的语言便是厚积的一个过程。
(2)遣词造句的训练。唐代诗人皮日休说:&百锻为字,千锻为句&,选用恰当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增色文章的一个好的途径。但在高中教学中,这种极有效的手段却往往不被采纳或没有延续下去。我们现有的遣词造句训练的有效性值得怀疑。语基题的考查大多数是以选择题的题型出现的,无论怎么变换也不是纯粹的应用,而且很容易使语文教学在方向上产生偏离,导致用词单调,语言枯燥刻板。遣词造句的训练应该回到作文和课文中来。立足于作文和课文当中的训练,才能体现其应用价值,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写作语言的目的。我们来看两例
【例1】《内蒙访古》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句子中使用了并列关系的一组词:不是&&而是&&;也不是&&而是&&请用这组词语造几个句子。学生造句如下:
①在人们的思想里,阿Q已经不是一个文学形象,而是一个象征,愚昧、不觉悟的象征;阿Q真能做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句字,而是&精神胜利法&的代称。
②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奥运会已经不是一种运动,而是一种象征,一个各国友好的象征;申办奥运会也不是一个城市的工作,而是一条连接世界人民的纽带。
【例2】《陈奂生上城》中的诙谐幽默语言让人忍俊不禁。感受并写一段这种风格的语言。学生写作如下:
小四得意的伸出右手,&我就是用这手摸的。&惹得众人&哦&的一声,而后又哈哈大笑起来。&哼,摸过算啥,我还坐了呢,而且还是咱书记扶着上去的呢!&&啊&&&众人停住了笑声,呆呆地望着陈奂生,尤其是小四,瞪着比珠子还要大的两眼,嘴巴张成&O&型,却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漏斗户主&竟有这么大的能耐能让吴书记亲自扶着他坐上那辆高级吉普车。
【例3】再来看看《我的空中楼阁》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云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
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增强了语言音乐感。?
词语造句用得好,有时可以达到字字珠玑的效果。它是教学中学与用相结合的极为有效的手段。这种词语和语言形式,课文中有很多,教师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以此来加强语言词句的训练。
(3)加强段的读写练习。对学习课文的语言和练习写文章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往往突出表现在某一段或者几个段里。这些段能用精练的语言文字表达深邃的含义 ,富有感人的表现力,成为全篇的精华段,可以作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因此,选取这些精华段作为语言练习的重点,联系课文进行片段写作练习,容易收到学习语言文字的较好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那段&月下荷塘&,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把月下荷塘的动态情韵描绘的无与伦比。学完这一段后,我就要求学生仿写一段&月下秋稻&。现摘录一段如下:
偶尔一缕秋风早已吹息了往日稻田中的蛙虫语;偶尔一缕秋风早已吹黄了往日那一杆笔直、满身青装的晚稻。寂静,只有风儿吹动早已成熟了的稻子的&沙、沙&声。满下的稻田荡起了银色的微波;荡起了丰收的序曲;荡起了人们心中欣喜的涟漪。风过了,月光透过一缕轻似薄纱的云朵,把一片银粉洒在这一望无垠的稻海之中。好柔,柔似轻纱;好滑,滑似银耳。柔滑的月光是最美的,&月光似水&信许尽在其中吧。这样的感觉:挽在手中,披在肩上,照在心里&&和着银色的稻浪,我感觉融化了,融进了这一片&海浪&之中&海浪奏起我的心声,奏响了月下稻田中的交响&&
学生写的很不错,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语言的认识,而且还初步进行了语言的运用练习,可谓一举两得。
(4)强化修辞。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增色作文语言和提高文章品味的重要手段。修辞用的好,文章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沉闷为生机,化腐朽为神奇,增强文章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教材里有着丰富精彩的修辞语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可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现就几种修辞结合教材作简要分析。
①比喻。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要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例如第五册的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有这样一段话: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庄子的心灵比做&月亮&,把孤独的庄子比做&一棵树&, 把庄子的人格魅力写得诗情画意。你能仿写几个句子吗? 学生的仿句如下:
生1:在一个正义屈从于邪恶的年代,庄子是一朵寂寞的腊梅花,是一朵寂寞地在寒冬里看守心灵春天的腊梅花。
生2:在一个和平屈从于动荡的年代,鲁迅是一丛孤独的野草,是一丛孤独地在野火中看守心灵大地的野草。
生3:在一个高洁屈从于汅浊的年代,陶潜是一片飘流的云,是一片飘流在峡谷留驻精神家园的云。
选取最能显示庄子人格魅力的比喻语句,让学生仿句,这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比喻的理解,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更使他们依据课文,领略到了一个时代的浮躁和一个人物的倔强。
②排比。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用于写事,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如《黄鹂》一文: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这是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极致。
教学中,我以此为范例,让学生仿照这种排比句式,进一步写出其他事物的极致。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
&芙蓉出水、菊傲寒霜、牡丹吐艳、梅花缀雪&是它们的极致。
鹰击长空、马奔辽原、龙腾深渊、蝶戏花丛是它们的极至。
这些排比句叙述的清晰深刻,增强了语势,也形成了语言的整齐美的效果。
③引用。 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名句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练和生动,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和说服力。在作文中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课文中有很多引用精当的范例和可供引用的名句熟语,前面素材的积累一章已经讲过,就不赘述。仅举学生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一段进行说明,引用是这样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
④反语。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这种形式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往往带有较强的战斗性和嘲讽性。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就运用了反语,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在高考写作中运用反语的例子也不少,比如《&诚信灵&新产品介绍书》就是运用反语手法对虚假产品介绍书的虚伪性进行了讽剌,是典型的&明捧暗骂&、&假捧真骂&的文章。全文幽默中见讽刺,诙谐中见批判,把当今社会假产品说明书广告书的虚伪性揭露得深刻到位,读后大快人心。
(5)力求意蕴。 文句有意蕴,一般是说语言富有哲理、内涵深刻、风趣幽默。这是作文语言的最高要求,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它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读书见解、思想境界、、审美修养和语言功力,古今的名家大家都十分注意语言的意蕴美。这种文句看似简单,却往往含有作者的思想火花和真切的道理,让人沉思,耐人咀嚼,隽永而睿智。下面是我从课文中摘录出来的一些文句。请看: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雨果《巴尔扎克的葬词》)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我与地坛》)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绮君《泪珠与珍珠》)
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老舍《茶馆》)
教材中有很多这种深刻隽永的语句,只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整合这类语句,让学生感受并进行适当的训练,写出意蕴丰富的句子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平时的作文中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语句,现摘录如下:
只有向后看,才能理解生活,因为那是人生的历程;要想生活得好,就要向前看,因为那是人生的希望。(方柏涛《十八,在向我招手》
也许你只是奉献了一片绿叶,但是他人却能感受到整个春天;也许你只是拨撒了一粒爱的种子,但是却可能收获幸福的花园。就让爱与温柔充盈我们的心间,化做绵绵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陆志萍《绿叶&爱》
乌江浦秋风瑟瑟,寒鸦数点绕着枯木,悲啼声声,树枝在颤动,乌江在哭泣。夕阳染红了江面,一叶孤舟,血染的战马站在舟尾,一滴泪落如江中,突然它仰起头,向东岸发出了一声悲怅的嘶鸣&&
在孤独中思索,在寂寞中战斗,怜惜中透着怨,抨击中杂着爱,爱怨在孤独与寂寞中凝成鲁迅思想的永恒价值。(孙华坤《百年鲁迅》)
总之,作文语言的提高是有文可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语言&有文采&高不可攀的思想,帮助他们确立适合自己实际的语言目标,掌握方法,认真训练,在较短的时间使文章展现出亮丽的语言色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是写一句话、写几句话、写一段话、写几段话,这样,一篇文章或者说一种文章模式就形成了。&石蕴玉则山朗,水含珠而川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肯下苦功, 立足课内,多积累,多训练,多运用,是完全可以扮靓作文语言的。
三 实践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收效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我经过高一到高三三年的完整训练的学生,收效可以说是非常显著的。主要表现是:
(1)写作潜能得到挖掘兴趣得到提高。学生有了很大的写作兴趣,把写作当作了乐事,愿意写作,乐于写作的学生增多了。利用周记对课文的故事新编,对人物短评,给课文补白,对观点反弹的文章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质量也非常不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的提高。
(2)建立了逐级的内容丰富的素材库体系。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占重视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去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可以把作文和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写作与课文融会贯通,让课文都成为自己写作的练兵场,&无米之炊&的尴尬得以消除。
(3)学生的写作素养得到了提升,写作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生能够模仿范例,积累雅词美句、进行句式仿写、学一点写作技巧、模仿篇章布局等;学生在阅读中能有意识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去阅读教材和读本,培养自己的人文情趣和哲理思辨,注重积淀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关怀,内化自己的品质和修养,学生的作文立意变得深刻,个性得到彰显。
附学生的素材库的一页和学生的习作两篇:
学生对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素材的积累之一实录如下:
话题课文 评价反思
感受至爱《卫风&氓》、《邶风&静女》《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琵琶行》《雨霖林》、《鹊桥仙》江城子》《一剪梅》玫瑰美丽带刺,爱情也如此,在它给你带来幸福的同时,还有眼泪。爱情是让人们永远也读不懂的美丽而伤心的故事。对与古代的女子来说,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历史见证《过华清宫绝句》、《五人墓碑记》、《纪念刘和珍君》、《蜀相》、《登高》历史象一条静悄悄流淌的小河,需要我们用&静&的心态去感受,回味,思考,欣赏。忘记过去就是对历史的背叛。
自我反思《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巴尔扎克的葬词》自我反思需要最起码的真诚与坦率,古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反思我们的过错,勇于去改正过错,才能使打湿的花朵再度芬芳,阴暗的天空再次明媚。
对话先贤屈原、苏轼、杜甫、陆游、白居易潜心聆读他们的诗歌,可以感悟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
学生结合教材写出的《从阴影走向阳光》
从阴影走向阳光
他们不愿留在朝廷的阴影中,于是他们放逐了朝廷去寻找自己的阳光。南山下,东篱边采菊的五柳先生,登皋舒歌,临清流赋诗,觉今是而昨非,只因为富贵非其愿,帝乡不可期。
那徐歌吟唱的梅妻鹤子,不知在哪深山白云中,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一脉风景,让人生疑了多少天上人间。
他们的诗章,随淡淡泉水,随习习古风,亘古不息。
只因为他们走出阴影,寻找到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阳光。
有一位才华横溢、千秋盛传的诗人,在元丰五年,在黄州建起了雪堂于东坡之上。面对那如笼一般的黄州,他无奈过,徘徊过,悔恨过,想归隐,又想低靡过。
可那一轮山高月晓,照亮了一舟吟唱抒情的游子,可那一水冷清的赤壁打开了游子的胸怀,任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气概油然而生;可那一方小小的黄州,让苏轼对千古风流人物长笑,一樽还酹江月。
他从阴影中走出,他被朝廷放逐了,他也放逐了朝廷,但他笑对人生,即使伤痕累累、壮志难酬,也丝毫不能动摇他顶天立地的气概。永垂不朽的,未必就是英雄。淡看成败的,未必就是英雄。只有在精神世界的生死一线时能转变观念,从阴影走向阳光的,才是英雄。在江山如画的一时多少豪杰中,苏轼堪称英雄。
就在大宋将他困于一方破败的黄州时,他以精神的转变扭转乾坤,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从此,他写下了&竹仗芒鞋轻胜马&,写下了&杜宇一声春晓&,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下了他生命中最高亢的绝唱。
元丰五年,那小小的雪堂中,蜷缩着一个巨人的躯壳,将那偌大的大宋阴影逼到了一个小小的角落,充当他光辉万丈的诗篇后一段小小的旁白。
这一年,英雄从阴影走向阳光。
这一年,英雄重返人间。
四 实践反思
1、坚持&以本为本,写作创新&的教学观念是我在实践与研究中取得较大成功的根本。有人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或与课本关联不大,因而轻视课本,放弃课本。也有人说&课本之外有万水千山&。其实那是知识的海洋,这个提法无非是强调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作文能力。增加阅读量对于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意义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对于那些整天被困于数理化的题海之中,无暇光顾优秀作文及文学作品的中学生,语文学科所占有的时间允许他们去游那&万水千山&吗?显然,这样提的人并不一定不知道&课本之内&有什么。不深入研究课本之内有什么,偏面强调&课本之外&进而轻视放弃课本是没有道理的。
2、整合教材资源进行写作训练与阅读分析的有机结合不够自然,有些部分的读写结合还比较生硬。在课文的分析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作文写作指导,让教材资源成为课外练笔的一股活水尚需深入研究与探索。
3、学生将课本中丰富的写作资源内化为写作技能和素养的过程与渐变规律尚待深入研究与探索。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思维的路径,由学生自行探究、经历体验,才能悟到。有了这种经历,积累的素材才能内化为一种技能、素养。
4、课本资源的整合标准与整合体系的建立尚需进一步实践与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整合标准和整合素材体系,但这些都是粗略的、简单的。对课本资源的融会贯通需要进一步的钻研。
五 结束语
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认识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想象的触媒,是学习语言的捷径。我相信,&以本为本&,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坚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坚持积累与训练的结合课本资源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效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平台。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出带马字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