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玄学的自然主义教育玄学思想的现代价值价值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华中师大《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
 &&&&&&&&&&&&&&&&&&&&&&&&&&左河水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即今九江市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陶诗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具非凡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习和研究陶渊明不应局限在文学史的考究层面而裹脚不前,应挖掘其适应于时代广泛而精深的多面价值;探究和评判其价值也不能仅追步于古人那单纯的文学艺术层面,而应从国学整体的立体视点上,将其思想价值、政治价值、人格魅力都展映在世人的面前。本文欲从陶渊明的社会背景、文化渊源等入手,就其多面的价值问题作些探究并试述个人之管见。
&&&&&&&&&&&&&&&&&&&&&&&&&&一、坎坷人生路
&&&1、社会及家庭背景。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东晋后期。八岁丧父,十二岁失母,多在外祖父家生活。曾祖父陶侃为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青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吐露过建功立业之宏愿。但是,因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严酷,社会腐败动荡,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2、仕途的进退。陶渊明在29岁时为谋出路而开始踏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在家闲居了六、七年。到三十六岁那年,才作了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再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一年后又辞归。
&&&同年八月,有幸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了彭泽县令。但任职才八十余天,却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又恰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最终还是同黑暗的官场进行了彻底的决裂,从此,抛弃了功名利禄,一直归隐田园,彻底结束了13年的仕宦生活。
&&&此前,陶渊明曾不断地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出比较和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欲归隐。在经历了一番仕与隐的亲身体验和贫与富的思想交战后,陶渊明最终深深地感到了世俗与自己那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既然自己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于世俗,且只能坚决地辞官去追求自身的道德完善和人性的复归了。
&&&&3、躬耕农桑与诗文。辞彭泽令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清苦生活,这期间也有过再度出仕的机会,但他都断然拒绝了。晋朝末年一次征他为著作佐郎,他未就,直到晚年贫病交加时仍坚持“固穷安贫”的品格红线。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
&&&他四十四岁时不幸的家中大火灾,使其生活的境况雪上加霜,以至处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之境。因为他力图永远摆脱腐败庸俗的官场那更大的痛苦,故仍能在精神上恬然自适地安于大自然的怀抱。在退隐的田园,他躬耕陇亩,乐与乡亲们共话桑麻,同农民们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得以施展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成为了一代受人敬仰的独特文学家。
&&&&&&&&&&&&&&&&&&&&&&
&&&二、文化思想渊源
&&&陶渊明的思想渊源是多面的,儒、释、道三家与其既相通又相异。他的诗所体现的是一个上不能“兼济天下”,下不能“独善其身”的儒家仕子的无奈与无助之鸣,然而诉诸于牢骚的作品在表现道家思想所崇尚的自然方面亦不彻底,且带有佛教的某些因素,对劳动者的疾苦与社会的丑恶尚有强烈的思想表达与哀怨。由此可见,因陶渊明复杂的思想渊源所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才孕育了其独特的文化与思想。
&&&&&1、从儒家的思想中汲取了积极用世与不忧贫的双重观念。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以儒家建功立业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及人生追求的目标,故儒家给予他的人格、性情影响很深。他的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之思想的体现。但在当时的情势下,当他的济世之志无法实现时,便果敢地退隐而躬耕于田园,这在他看来正是顺应了儒家:”先师(孔子)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的思想。陶渊明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了陶渊明的精神支柱和其浑然天成的文学艺术之本。
&&&&&&2、道家思想的渗入推进了陶诗自然浑成的意境&。对于陶渊明而言,道家的某些思想,尤其是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了他以消极的影响。他从自然主义出发,采取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企图以此消解由黑暗现实激发的内心矛盾。当这种超脱的思想与精神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胸怀与气质,并渗透到诗人的创作意识里之后,又对陶诗所形成的浑然意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不经意地受慧远法师的佛教思想影响。陶渊明与当时的文坛名士交往甚广并相互影响。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是一代名僧,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儒佛合明论”,从而完成了佛教的中国本土化转变。其博学和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隐士和社会名流,在陶渊明所结交的名士之中其影响力也较大,使陶诗在经意不经意中渗入了一些佛教的思想。如《归园田居五首》中说“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杂诗》中“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等,其表述则与佛教“空幻世界”的缥缈情节相同。但陶渊明又认为形尽神灭,并怀疑善恶相报,明显不是弥陀净土式的极乐世界观。
&&&&4、魏晋淡然的哲学思潮影响。东晋的玄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影响到了当时文人的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儒生的清高意识与道家尚“无”尚“自然”的精神相结合,以致发展成魏晋名士遗世脱俗的风气,对于功名利碌之事多采取淡泊的态度。这种崇尚淡然的哲学思潮和价值观,便成了陶渊明由出仕到隐居的因素之一,也催熟了陶诗浑然天成的淡然风格。
&&&&&&&&5、家族教育与遗风的影响。&祖辈及其近亲的长辈们都有广阔的胸怀、高尚的品格,他从小就受到要做一名儒家正人君子和一名高尚文人的严格教育。因受到家族的遗风、家庭的环境及长辈们言传身教的影响颇深,铸就了他固穷守志、为民立言的坚韧意志和傲骨文人特性。&
&&&6、亲身的农事体验使思想得到了升华。&退隐的陶渊明除了结交知识层的素心人并与之谈文析义外,也常与田父野老交往,饮酒谈农事:“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生活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笃厚的环境里。正是有对这种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和总结,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写作素材,而且更深入地了解到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疾苦及广众的喜怒哀乐与诉求,进而让思想得到了升华,逐步形成了“桃花源”社会之理想。
 &&&&&&&&&&&&&&&&&&&&&&&&&&&&&&&&&&&&&&&&&&&&&&&&&
&&三、文学艺术特色
&&&&陶渊明存世有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据说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难以肯定。其陶诗按题材可分为五大类,即: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与山水诗是有区别的,从题材上讲,田园诗是写农村的风景,其主体为农村、农夫和农耕,即农村的生活。而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田园诗则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殿堂所增添的一种新题材,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主题,真切地写出了躬耕之喜愁与甘苦,写出了中国文学的新境界。
&&&陶渊明的艺术总体特征就是“自然”。它不仅仅是大自然之意,更在于含有自然主义的内涵。在他以前的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于写关乎国家政治的官方题材,而陶渊明则重在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自然天成,诗意盎然。
&1、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其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太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出高于世人之情,超越形似之神及他人的未悟出之理。
&&&陶诗之特色重在写心、写情,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那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那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比如暖风下破土的春苗,伴随劳作而归的月亮,村落枭枭的炊烟,寒舍返巢的春燕,贮满清阴的堂前林,还有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秋菊、青松、孤云、飞鸟等。但这一切在陶渊明的诗文中都不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现实,又是主观的情感;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神情中偶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2、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陶渊明的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包括村舍、鸡犬、秋菊、桑麻、穷巷等。一切徐徐如实道来,表面毫无奇特之处,然而,一经笔触,往往警策跃然纸上,给人以感悟。陶诗很少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只是用朴素的白描来表现。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等,然而在平淡之中却呈现出绮丽之彩。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曾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3、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陶渊明在作诗之时是不存祈誉之心的,他是在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能给人以和谐之感。陶诗坦诚地记录着作者内心深处细微的波澜,却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度,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它犹如春雨一般慢慢渗透到了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而纯属于自然的流露。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陶渊明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他原原本本地从笔端写出来的东西就有了感染力。对此,宋人黄彻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的这一点正是当前我国诗坛所欠缺的。
&&&&&&&&&&&&&&&&&&&&
&四、文学艺术价值与影响
&1、开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创作之题材。在魏晋时代,一些文人追求一种人格美,即为艺术化的人生。他们力求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史称魏晋风流。陶渊明是一位文学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新境界,其田园诗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散发着五谷和桑麻的芬芳,洋溢着劳动的欢悦和艰辛,成为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通过田园的亲身生活体验与认知所开创的田园生活题材,拓展了诗歌描写的对象和表现的范围,把无数诗人引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和新的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崭新而更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以致影响了、、、、等几代文学巨匠的思想和创作。故其田园诗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各领一派。
2、涤荡晋代玄言诗之污浊,呼唤出当时诗坛之生机。在晋代的诗坛中,一度出现了玄言成分过度膨胀的现象,以致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了老庄思想的注疏。陶渊明的大量五言诗出现,冲击了当时诗坛中表现出的虚无玄想,使诗歌重新回到了清新自然的境地,让窒息的诗坛才重起了勃勃的生机。陶渊明那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的艺术境界,及其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就了一个精神家园。
3、平淡、自然、简妙的语言为后人之标榜。陶渊明的自然贴切并恰到好处的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归去来兮辞》中“等洞天福地的生活自然情景,真实朴素,如画面一样鲜明。这种看似质朴,实则奇丽,高远拔俗和古朴典雅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宋以来的田园诗派,至今依然成为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审美类型和批评尺度。
4、不露雕琢之痕的技巧为后人所摸拟。&最精美的艺术品不在于有无规范与技巧,而在于合规范而未有牵强的做作,合技巧而不露斧雕刀琢之痕,陶渊明便达到了这种最高境界的无技巧之技巧。陶诗自然流露出的至情至性的魅力,正因为其不事雕琢,暗合了精雕无痕的美学规律,所以他的艺术功力的日渐深厚或一时激发,有意无意间达到了化境。就唐宋诗人而言,他们是在已经掌握了娴熟精到的艺术技巧之后再追求这种自然式的创作,是形似而非神似,是借鉴以提高的,也就是说,在无数次精雕细琢的磨砺基础上实现陶渊明在艺术形式上率意的天然真姿,达到黄庭坚所称赞陶诗的“不烦绝削而自合”之境。正如《论诗绝句》中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5、出神入化的意境打造手法为后人所借鉴。他取象传神如《饮酒》五中以采菊见山的动作写其悠然自得之情,以见日夕归鸟之景象来表其自然之意,皆以极少之言词而达境真意浓之功效。陶诗一般都以以胸中之意化为血肉之灵魂,以客观的意景之适然遇合成境,其自然和高妙而仍不失于今人在文学创作上的学习和借鉴。
&&&&&6、陶渊明的生活嗜好与情趣还影响了千百年的东方文学创意。
一是饮酒。陶渊明能借酒浇愁是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他通常以酒助成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陶渊明之后,&至今,以依然成为我国乃至东方文学中人物情绪描写的艺术手法。
&二是菊花。陶渊明几乎使菊花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菊花也成为我国文人墨客笔下水墨丹青的“四君子”之一。
三是孤云。陶渊明的一生是孤独的,他那“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的诗句,便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继而又成了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在诗书画之作中所表达的孤寂心声。
&&&&&&&&&&&&&&&&&&&&&&
五、思想政治价值与影响&
&&&&&陶渊明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其贡献不仅体现在其传唱不绝的巨大文学遗产上,而更重要的是在他徘徊于出仕与隐逸之间及躬耕于田园农桑之中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思想境界。人们则透过其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思想变化历程,目睹了一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画,使其文学作品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更为历代所称颂。
1、为怀才不遇的历史文人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思想路径。在陶渊明时代,因官场缺乏良善的道德基础,官位和官者无法获得正直士人的精神认同。人们在“道”与“势”的面前,在是屈服于政治势力还是听从于道德良知的问题上最难抉择。陶渊明显然选择了后者,且选得那样的果敢坚决,那样少有的淡然宁静;他遗弃了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换来了一个纯洁的“真我”,而成为了隐士中的楷模。他在躬耕劳作的田园中找到了另类的生计,找到了真诚的友谊,找到了有意义的生活内容,也找到了人生的依托。我国古代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或在官场上厌倦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是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便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陶渊明的人格精神所辐射的范围及其引起的共鸣依然很大,他为当前我国知识分子在面临价值危机、道德迷失或精神困惑之时,提供了思想路径和自谋发展的胆识。&
&2、“固穷安贫”的人生态度为当今官场提供了启示。&论语中的“固穷”和“安贫”&意为不因贫穷而放弃道德的原则。陶渊明“固穷安贫”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其可贵之处在于他以“自然”为核心价值,视名声、利禄、富贵为身外之物,为自己和世人浇筑了一根耸立云霄的精神支柱,使人们在离开权位和金钱的时空里有了心灵的平衡与慰藉。陶渊明还在《咏贫士》七首中分别吟咏了多位古代“安贫乐道”之士的不堪其忧、不改其乐之事迹,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诗篇教育和鞭挞了官场中那些贪图享乐、敛财无度的腐败分子,对当今倡导廉洁自律、拥财有度、生活简朴的为官思想也具有正面的启示作用。同时,对教育我们青少年一代追求崇高理想,培养艰苦勤俭的习贯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3、在人类首次勾画共产主义草图。陶渊明晚年的名篇描绘出了一幅人们所憧憬的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真诚相处,亲密互助的理想社会。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源的草图毛泽东也曾用“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欲把“桃花源”变为现实的美好愿望。中国的社会主义之路已走过了60多年,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的认知还只是来自对马列毛等经典文句的肤浅理解,而陶渊明却在某种程度上予人们提供了一幅虽不完整具体,但却形象生动的动画图景。&
&4、个人的气节与傲骨可为当今净化社会风气的好材料。5000年的沧桑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仁人志士。其权贵,不肯随俗浮沉,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甘於贫贱也给予了当今社会中那些卖身求荣、迎奉权贵、毫无几见的奴才嘴脸予以了重击。
&&&&如何对待富贵贫穷、功名荣辱、权位爵禄是检验一个人气节的试金石。中国的传统道德强调处世必以仁德,守身必从大义,为人重在大节,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一个对荣华富贵垂涎三尺和不择手段追求享乐的人是很难保持气节的,这种人意志薄弱,缺少骨气,忍受不了贫穷的生活,在面对困境时怨天尤人,更容易见利忘义,出卖良心,亵渎正义。因此,陶渊明的个人气节是当今我们对党员干部进行品德、人格、气节教育的好素材。&&
&&&&&&&&&&&&&&&&&&
&六、历史地位的推升轨迹与异议
&&&&&据专家研究,陶渊明在其所处的时代仅是以隐士著称,因其文学上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华丽的文风不合拍,使其佳作在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评价。&&&
&&&&梁朝时,昭明太子萧统为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他既推崇其人格,更推崇其文学,并亲自为其编集、作序、作传,才使陶渊明广为人知。
&&&&&&&南朝时期,陶诗流传越来越广,影响增大。
&&&&&&隋唐时期,喜欢者陡然增多,评价更高。初唐王绩还学陶渊明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孟浩然也对陶渊明十分崇拜。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被称为一脉相承。&&
&&宋朝,有了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的极力推崇,特别是经苏轼、朱熹的弘扬,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荣获世界的声誉。&
&&&&相反,在对陶渊明长达1500多年的赞美声中也夹杂着某些微词:
&&&&&&1、陶诗的艺术地位问题。有人认为,陶诗尚未完全达到盛唐时期那般巧夺天工、精雕无痕的化境,甚至没有纯粹的自然之作,而唐代的王维似乎还更“超然”一些。如《山居幽冥》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自然意味更浓。我认为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其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他所处的时代,诗歌艺术仅为向上发展的阶段,拿几百年后万里挑一的盛唐顶尖几句相比,纵感略显逊色也不足以微辞。&
&&&&&2、自保的消极思想问题。有人认为陶渊明所歌咏的是个人的悠闲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更没有抗争,具有顺应天命的消极态度。我认为这是一种求全责备。对一位封建社会中士大夫出身的田园诗人,同时苛求其成为农民起义军中的斗士则毫无道理。陶渊明守志归田时胸中壮志溶于笔端,一梦桃源,已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强烈愿望,作品中的人物为先代避秦而来,也体现了反暴政之寓意。
&&&&&3、不该意气用事而弃官归田。历来均有人认为,弃官归田不明智的官场是难以相容的,陶渊明所追求的是舒适、所以李白、苏轼等后人才羡慕陶渊明真有坦然自得的心境,并称之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教育价值选择的方法论思考--《教育研究》1995年05期
教育价值选择的方法论思考
【摘要】:正 一 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不仅遵循教育规律,而且追求某种教育价值。所谓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与教育活动主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表明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主体需要的适合或满足。所谓教育价值选择,是指教育活动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所作出的价值取向,它表明教育活动主体的价值态度。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40【正文快照】:
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不仅遵循教育规律,而且追求某种教育价值。所谓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与教育活动主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表明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主体需要的适合或满足。所谓教育价值选择,是指教育活动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家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李长吉;[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刘春;;[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张国忠;[J];教育与现代化;1997年02期
李家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刘霞;[J];现代教育论丛;2004年04期
张建锋,沈亚芳;[J];学术交流;2003年02期
刘霞;[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清;[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李家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张远增;[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娄立志;[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倪烈宗;[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陈岚;[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张建平;[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江晓东;[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刘小红;[D];西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滕志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张青棋;[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张祖庆;张福意;;[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孙淑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陶富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曹世华;[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陈龙,戴宁,鲁丽娟;[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曹润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韩文根;[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张衍丽;[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维春;[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刘东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郝志军;[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张希希;[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卓泽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何玉兴;[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黄玉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费多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白云静;[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付长珍;[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鸿英;[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俞远光;[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黄艳;[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刘宁;[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徐莉莉;[D];广西大学;2001年
童伟;[D];扬州大学;2001年
赵文嫱;[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商卫星;[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郭邦俊;[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范丹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白烨;;[J];文学评论;1981年01期
张诗亚;[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陶红;;[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李荣华,陈萍;[J];蚕学通讯;1997年03期
王永礼;[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玉时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温远涛;;[J];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王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徐贵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罗载刚,杨家力,余跃生,戎聚全,岑林,任光祥,李钟艳;[J];人类学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志军;[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王雁;[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岳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娄立志;[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戚业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李家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金学官;[D];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王树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王立仁;[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陶红;[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莉;[D];广西民族大学;2006年
赵华民;[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石丽娟;[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单敏月;[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陈思帆;[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谭玉梅;[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张云蕾;[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蒋雅俊;[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陈淑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沈晓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罗培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吴晓鸣;[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吴结;[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林瑞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胡子祥;李小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王学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年03期
钱焕琦,王燕;[J];现代教育论丛;2004年05期
刘丽湘;;[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Z1期
林瑞青;[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钱焕琦;王燕;;[A];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家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刘世民;[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姚远峰;[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潘武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彭泽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方海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2006年
王星霞;[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芦琦;[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黄晓灵;[D];西南大学;2008年
卢德生;[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黎天业;[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闫悦;[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张意忠;[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陈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胡席玉;[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邝红军;[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邵晓枫;[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于翊平;[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龚正华;[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郭庆生;[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育人;;[J];神州;2011年17期
马金凤;马德俊;;[J];大众科技;2011年06期
卢俊勇;陶青;;[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7期
岳伟;邹心胜;;[J];教育与经济;2011年02期
张定强;;[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5期
李平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方跃平;翟文艳;;[J];中国市场;2011年35期
高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毕德旭;梁新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6期
陈宪恩;;[J];考试周刊;2011年5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季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贺素芝;;[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周方;任筱全;张振琳;杨晓红;米莹;宋保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安徽省蚌埠实验学校课题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刘宇清;;[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孙河川;;[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年度][C];2008年
陈大垣;余金龙;;[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许荣;;[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潘云泽;方旸;;[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蔡芳;罗祖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黄云刚;[N];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
靳晓燕 整理;[N];光明日报;2011年
本报记者 续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孔企平(作者系《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N];文汇报;2002年
陈素璧 实习生
刘宇洁;[N];珠海特区报;2010年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何丹;[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本报记者  杨伟广;[N];中国教师报;2006年
朱华伟 李小平;[N];光明日报;2005年
东平;[N];天津教育报;2008年
童大焕;[N];烟台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娄立志;[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徐波锋;[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颜士刚;[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王俭;[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陈文华;[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单美贤;[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周贵礼;[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何敏;[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田道勇;[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周晓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奎;[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柳谦;[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刘佳琦;[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华道金;[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祁丽华;[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倪烈宗;[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邝红军;[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余英;[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黎文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罗秋明;[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