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舞队员登场口号

查看: 6647|回复: 4
京西太平鼓:展示崭新阵容 激扬豪迈情怀(组图)
  太平鼓是一种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故又称为“单皮鼓”。太平鼓在唐代已有,宋代谓之“打断”,明代民间称为“太平鼓”。
  太平鼓在清末由京城传到京西门头沟地区,是为“京西太平鼓”,很快成为京西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的一种民间舞蹈。旧历除夕、灯节时候,京西百姓总会敲起太平鼓,唱起歌儿,翩翩起舞,以求“太平”之意。2006年5月,京西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沿袭几百年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如今的京西大地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国家的一些重大庆典和庆祝活动上,常会出现京西太平鼓的表演阵容。不久前,记者来到北京市门头沟区,探访了京西太平鼓的传人和保护者、研究者,听他们讲述太平鼓的沧桑往事,感受新时代的激越鼓声。
  鼓韵声声
  “正是在新中国和平建设的大环境下,太平鼓才能够在如此重要的舞台上得以展示,才能够得到如此长足的发展。”郑华军说。
  “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这是清代北京风物诗对除夕之夜京城上下玩耍太平鼓热闹气象的描写。
  太平鼓自明代起就已经在北京流传。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这是今天已查明的有关太平鼓的最早记载。
  清初,太平鼓在京城内外极为盛行。乾隆盛世时,汪启淑的《水曹清暇录》、钱载咏的《太平鼓》对太平鼓在内、外城的演出盛况都有描绘。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太平鼓也被称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农历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击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还可以传达百姓们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
  起初,太平鼓是一种妇女集体娱乐的歌舞,男子参与太平鼓是20世纪初期才开始的。在当地还有这样一段传说:清末,门头沟有一位京城的九门提督,大峪村有村民到他府上干活打杂,学会了打太平鼓,这个人就把京城里面打太平鼓的技艺带回了门头沟。很快,喜庆欢快的太平鼓就在门头沟地区流传开来,几乎人人会舞。
  在门头沟区圈门社区,记者见到了39岁的李根国和他的搭档刘如意,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正在帮助李根国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传承人。李根国告诉记者,他从七八岁起就开始练习太平鼓,“算来耍太平鼓已经有30多年了。”李根国小时候跟着父亲李全友学习太平鼓,李全友则是京西太平鼓重要人物樊宝善的嫡传弟子。因此,李根国提起樊宝善来总是尊称“师爷”。
  李根国告诉记者,樊宝善老人口才很好,在当地百姓中很有威信。195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樊宝善举办了两期太平鼓学习班,教习当地群众学习太平鼓,推动了太平鼓的传播,并编排了舞蹈《和平鼓》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演出,从此太平鼓被搬上了舞台。
  “太平鼓是一项群众活动,需要群众广泛参与,樊师爷在当时就做了太平鼓的推广工作,为太平鼓在今天的流传打下了基础。”李根国说。
  据樊宝善的外孙、门头沟琉璃渠村老艺人彭松年讲,他的外祖父樊宝善是圈门里西店村很有名的太平鼓艺人,曾经教过两代徒弟打太平鼓。樊宝善的曾祖父就打太平鼓,传到樊宝善已经是第四辈。彭松年的母亲樊桂兰从小看着樊宝善教徒弟们打太平鼓,自己也就跟着学会了一些套路。嫁到琉璃渠村后,每逢农历正月便和村里人一起玩鼓。彭松年自孩提时代起,就跟着外祖父和母亲学习太平鼓。算下来,彭松年是太平鼓的第六代传人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太平鼓的发展传承和社会变革息息相关,特别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间,太平鼓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国家庆典或其他一些重大活动场合,都能看到京西太平鼓的精彩表演。1984年,门头沟组织300余人的太平鼓队伍参加了国庆35周年的天安门游行表演;1987年,太平鼓参加了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活动;1990年,太平鼓以800人的强大阵容,亮相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1999年,太平鼓参加了国庆50周年天安门广场联欢活动;2008年,太平鼓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的演出。
  “正是在新中国和平建设的大环境下,太平鼓才能够在如此重要的舞台上得以展示,才能够得到如此长足的发展。”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郑华军说。
  鼓人合一
  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鼓点打得上下翻飞,有“人随鼓、鼓缠人”之妙;姑娘家舞姿柔韧轻巧,可谓“扭起身躯似柳弯,扇鼓舞动肩带颤”,很有俏劲。
  太平鼓其实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击打太平鼓是主要的伴奏手段。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做的,早年也有用“洋面”口袋布做的。
  在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文化科副科长刘向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门头沟区博物馆,见到了馆内收藏的一面古老的太平鼓。这面鼓为蒲扇形,单面,边沿是铁圈,白色布面,有柄,鼓柄下端套有10来个小铁环,下缀布穗,有鼓槌。
  “耍鼓时,要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这时会发出&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铁环撞击声,伴着节奏和鼓点人们就翩翩起舞。”刘向阳一边向记者讲解,一边比划着。
  在鼓的上方,陈列着两张耍鼓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4名男子在农村小路上舞动太平鼓;另一张是两位老大娘各手持太平鼓,两个鼓的鼓面上都绘有牡丹花的图案。“女性爱美,所以常常给所耍的太平鼓画上花卉、蝴蝶什么的,”刘向阳说,“在鼓的形状上,过去有的鼓是桃形的,有的鼓是八角形的,还有的鼓是芭蕉扇形的,现在基本是蒲扇形的了。”
  关于鼓面的形状和大小,李根国则有自己的理解。“鼓面最好是圆形的,这里面掺杂了动作问题,而且圆形的鼓面对外适应性比较强,不论到哪里去表演、为什么事情去表演,圆形的鼓面都能合乎周围的环境要求。当然,这个圆形不是数学上那种绝对的圆,而是近乎蒲扇形的圆。”李根国说,鼓面设计的大小和人的身高是有关系的,“要做到人鼓合一,相互协调,鼓面直径通常是33至67厘米,我用的鼓直径是550毫米。”爱鼓的李根国把自己的鼓的大小计算到了毫米。
  坐在一旁的搭档刘如意补充道,鼓面大小和人的胖瘦也有关系,瘦人用的鼓通常鼓面要大一点,胖人用的鼓则鼓面要小一点,“比例要适当,关键是要衬托出舞蹈时那种飘逸的感觉。”
  据李根国介绍,太平鼓的铁圈和铁环是熟铁烧制而成的,铁环有配重和配音两大功效。配重是指在技艺娴熟的艺人在表演中转鼓时,铁环能够保证鼓的重心始终在鼓柄和鼓面衔接处,这时把食指放在该衔接处,就能使鼓正常转动而不致脱落;配音则指铁环在动作中发出的“哗哗”声音能给耍鼓的人以节奏感,从而保证大家动作的同步性。
  太平鼓通常有两种表演形式,既可以边打边舞,也可以间打间唱。边打边舞,这种表演形式主要是舞者在不同鼓点的伴奏下,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表演时,表演者一面击鼓抖环,一面腾挪跳跃。跳时,人们结合舞步,使劲扭动腰部,一边以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鼓法不断击鼓。
  表演大多是成双成对,人们常称之为“对鼓”,“也就是说两个人打得动作要一致,要严丝合缝。”李根国说。比如,《追鼓》的动作必须两人完成,根据鼓点的变化来转换角色,动作和鼓点有慢有快,两人你追我赶,直到把对方追败认输方休。男女青年表演的追鼓则是一种情趣的表现。
  太平鼓耍得好坏,关键是要看鼓的动态和身体的姿势,而男性和女性耍鼓特点上是有差别的。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鼓点打得上下翻飞,有“人随鼓、鼓缠人”之妙;姑娘家舞姿柔韧轻巧,可谓“扭起身躯似柳弯,扇鼓舞动肩带颤”,很有俏劲。因为过去妇女缠足,小脚跳动起来人站不稳,于是女性太平鼓在韵律特征上就形成了“扭劲”、“颤劲”;男子体格刚健,动作幅度大,男子太平鼓便形成了“煽劲”、“艮劲”。
  太平鼓讲求鼓点。李根国掌握的太平鼓有13种套路,可分为7套鼓点,其中的部分套路共用1个鼓点。鼓点在节拍和强弱上有差别,鼓点一敲起来,稍听序曲,熟悉太平鼓的人就知道是哪一个套路的太平鼓了。
  在李根国掌握的13种套路中,《拉抽屉》、《摇头跪》、《斗公鸡》3种是小孩的启蒙鼓,刚学鼓的人通常从这3套鼓学起。另外还包括《扑蝴蝶》、《圆鼓》、《追鼓》、《串胡同》、《插篱笆》、《四方斗》、《走月牙》等,其中一些套路还分为男鼓女鼓。
  同时,太平鼓的鼓点还是音乐曲牌,以四分之二拍为多。鼓点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的,艺人们称“单鼓点”;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的,是“双鼓点”。在此基础上,随情绪变化,可打出轻、重、缓、急等不同特点,表达不同的情绪。由于鼓鞭用藤条修成扁条状,击打带有弹性,可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有的鼓点短促清晰,急如“爆豆”,用以配合舞者热烈而洒脱的舞姿;有的鼓点则悠长绵延,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间打间唱这种表演形式,即唱一遍曲,打一遍鼓,通常是一人或几人唱,大家听。演唱时,先唱序,后唱主段,表演者既打鼓也演唱。当地艺人把“唱曲”又称为“唱绳
  歌儿”或“唱绳调儿”。据李根国讲,唱词里面有很多教育人们行善积德的内容。太平鼓的唱词一般以人物、典故、时令花草及大实话为主,曲子是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
  刘如意说,双鼓点的唱曲有弹性,更好听,它对艺人的技术要求很高。“现在耍太平鼓的人会唱曲的太少了。李根国能击能舞又能唱,3种技能合一,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刘如意感慨道。
  刘如意的感慨源于他对太平鼓表演深刻的理解。在太平鼓集体表演时,队形和打法都可随着领鼓人的意图而变化,往往领鼓人就是这支队伍的最佳样本,代表着最高水平。因此,有经验的、技术水平高超的领鼓人带出来的队形活泼而有秩序,在衔接上也非常自然而不生硬。这样既可以增加舞者的兴趣,更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鼓传远方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喜欢太平鼓,我愿意看到太平鼓得到更好地发展和传承。我会像我樊师爷那样,长期义务为群众教习太平鼓。我相信,太平鼓肯定会流传下去!”李根国自信而乐观地说。
  刘向阳是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太平鼓的。一次,当时在区文化馆工作的刘向阳整理文物老照片时,发现照片中有一位耍太平鼓的老太太非常像自己的奶奶。回家后,她告诉父亲这件事,父亲给她讲述了她奶奶耍太平鼓的故事。从此,刘向阳便下定决心要把太平鼓这项民间艺术保护好。现在,在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工作的刘向阳已经成为主抓太平鼓整理和传承工作的负责人之一。
  据刘向阳介绍,早在20世纪70年代,门头沟区业余文艺宣传队在东方歌舞团田农、罗捷书的辅导下,带着名为《胜利鼓》的太平鼓节目,参加了在颐和园举办的国庆游园演出;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民舞集成办公室的董敏芝、阮兰玉协同门头沟区文化馆干部焦志刚、董秀森等同志,深入门头沟地区,开始搜集整理太平鼓资料,后经编辑,将太平鼓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
  2002年10月,北京市文化局与门头沟区文委签订了太平鼓立项合同,并拨付专项资金10万元,恢复组建了门头沟民间太平鼓表演团,请太平鼓老艺人来作艺术传承人和艺术指导,吸收区内的舞蹈教师为团员,进行太平鼓教员的培训工作。现在,门头沟区已经有包括新桥路中学、大峪二小在内的4所京西太平鼓传承学校,在校学习太平鼓的学生将近2000人。
  同时,教习太平鼓的工作在圈门社区也已经开展起来。据圈门社区的于主任讲,包括李根国在内的几位太平鼓老艺人早些年已经在社区内免费传带弟子,给喜欢耍太平鼓的社区居民教授技艺。而李根国则表示,现在跟着他学习太平鼓的人多是40岁以上的居民,徒弟年龄偏大是他感觉不太理想的地方,“现在的娱乐方式比以前多得多,而且青年人大多忙于生计,赚钱生活,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太平鼓。在校学习的中小学生,学习任务很紧,家长们怕学太平鼓影响学业,也不太鼓励孩子们去学。”李根国说,“要想使太平鼓得到更好地传承,现在看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效果最好,新桥路中学和大峪二小等学校就开设了这样的课程。这是一件好事!”
  李根国认为,在现今时代,要想让太平鼓很好地传承,最有效的恐怕是要走商业化运作这条路。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够激励太平鼓表演者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创作出新,不断为观众提供好节目,同时又保证了太平鼓技艺的传承。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喜欢太平鼓,我愿意看到太平鼓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我会像我樊师爷那样,长期义务为群众教习太平鼓。我相信,太平鼓肯定会流传下去!”李根国自信而乐观地说。
  这几年,太平鼓在世界各地和北京奥运会上的成功演出,也让李根国的自信变得更加坚实。2006年2月,京西太平鼓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北京风情、舞动悉尼”海外大型奥运宣传活动;2007年3月,京西太平鼓赴美国洛杉矶参加“北京风情、舞动美国”海外大型奥运宣传花车游行活动;2007年4月底5月初,京西太平鼓民间表演团赴韩国参加了“你好,首尔节”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演出所到之处,观众无不喝彩叫好。
  郑华军告诉记者,“我们的太平鼓表演队正准备参加今年国庆之夜天安门广场的庆祝晚会,现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愿意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太平鼓声!”
  图片说明:
  图1:京西太平鼓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巡演”活动。
  图2:2006年,京西太平鼓在八达岭长城参加第四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开幕式暨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大型景观落成仪式。
  图3:太平鼓原为女性的娱乐和舞蹈,鼓上大多绘着美丽的图案。
  图4:李根国(右)和搭档刘如意在街头表演太平鼓。 马洪超摄
  图5:2006年4月,大峪二小的小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演出活动。
& && && && && && && && && && && && && && && &&&转自<font color="#09年07月05日08:43  
很有民族风情,支持!
欣赏放飞对太平鼓的深入研究,慢慢细细品味。
Powered by葫芦岛档案信息网
当前位置: > 精彩专题 > 历史文化
站内搜索:
让舞蹈活化石焕发青春——我市抢救非物质文化遗“辽西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388
5月23日,市艺术馆馆长季春明一行来到炼化一中,为&#8220;辽西太平鼓&#8221;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采集资料。季春明高兴地说:太平鼓是我们辽西的特色文化,它与大秧歌被列为我省仅存的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炼化一中太平鼓队的组建,使辽西地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传承人,可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
&&& 为了抢救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山区政协文教体卫委员会开始挖掘整理辽西太平鼓的有关资料,他们深入张相公屯乡响水河子村现场调查,继而又在政协委员所在的炼化一中开展试点工作。学校领导认为,辽西太平鼓是群众性的舞蹈,属于人民大众的文化,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挽救连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内容。于是,学校从绥中文化馆借来了太平鼓,又聘请原绥中文化馆的王成德馆长现场辅导。炼化一中的负责人带头学习,在校园里形成了浓厚的氛围。&&
&&& 太平鼓队组建后,教师严格进行训练,领导亲自督战。尤其是省政府将辽西太平鼓列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师生们备受鼓舞,进一步激发了操练的热情。如今他们已掌握了太平鼓的基本动作并准备在近日举行的运动会上隆重推出。&&
&&& 民间舞蹈是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各种舞蹈形成的来源,是母体。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不同,因而,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色迥异。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状况并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不断变更舞蹈的形式,从而表达人们最真实、最纯朴的情感,展示着独特的风格。&&&
&&&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民族常用的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扁鼓,广泛流行于东北、内蒙古、华北地区。太平鼓历史悠久,最早是满族猎民的围猎用具,出猎时边击边围,获猎后击鼓歌舞。后演变为满族人民祭祀、祷福、驱邪、庆喜的歌舞形式。清人何耳在《燕台竹枝词》赞曰:&#8220;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8221; 随着满族&#8220;入主中原&#8221;,太平鼓由满族传播给汉族,除烧香还愿、祈求消灾除病外,还作为欢庆丰收、祝婚嫁的娱乐活动。满族太平鼓舞蹈,运用鼓法、步法、舞法等艺术技巧,按照节拍击打太平鼓、令人遥想古时民族在征服自然和创造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雄浑壮观的场面,气势雄伟,铿锵有力,蕴含着振人魂魄的感染力,充分体现了太平鼓稳、泼、浪的韵律特性,展现了其作为舞蹈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
&&& 过去旧历除夕、灯节时人们都击太平鼓并演唱、舞蹈,成为一种叫做&#8220;太平鼓&#8221;的歌舞形式,以求&#8220;太平&#8221;之意,从中体现出人们庆祝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喜悦心情。&&
&&& 太平鼓分文鼓、武鼓和花鼓三种。武鼓揉入武术技法,动作难度大。文鼓则以演唱民间小调为主。太平鼓具有舞姿健康朴实、鼓点简单、节奏明快、鼓点语汇清晰、击鼓形式变化多端、演出形式活泼多样的特点,随着律动,舞者腰间的响铃、鼓柄上的铁环清脆悦耳。鼓在舞者身上,或旋转或抛起,有的两手各耍一鼓,有的一人耍四鼓,花样繁多,变化无穷,焕发出艺术的绚丽光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 辽西太平鼓是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如芭蕉扇,鼓面呈扁圆或椭圆形,是在铁圈制鼓框上蒙以驴皮、马皮或羊皮而成,也有用高丽纸制成。鼓圈用铁条砸制而成,鼓柄下盘成&#8220;葫芦&#8221;形,并缀有小铁环,鼓鞭用藤条制成。演奏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并同时振动铁环或铜钹作声,边击边摇,上下相应。鼓声和环声发出清脆的连响,声音悦耳,节奏和谐。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等不同部位,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翻、片、挑、沿、边等,明清两代最为盛行。表演时边舞蹈边击打鼓面,鼓鞭装饰上彩绸,边打边舞。因此太平鼓既是舞蹈的道具,又是舞蹈的伴奏乐器。&&
&&& 表演形式大体可分二类:第一类是边打边舞。表演者既是鼓手也是舞者,随着不同套路鼓点扭出不同的舞蹈动作,鼓点和舞蹈组合是一致的,不同的鼓点形成不同的舞蹈组合,不同的舞蹈组合又使鼓点显得丰富多变,从而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和谐统一。第二类是间打间唱。唱曲多系地方民间小调,方法是打一通鼓点,唱一段曲儿,一人或几人唱,大家听。&
&&& 连山太平鼓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生存空间,并已名见经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据《锦西市志》记载:&#8220;太平鼓——清朝至东北沦陷初期在本县(锦西县)盛行,是春节期间妇女的主要娱乐活动。表演形式和鼓点很多,动作是从生活和劳动中提炼的。参加的人数不限,基本上是两人一对,个别节目三四人一伙。&#8221;据老一代讲,清朝至民国年间最盛行,村村都有太平鼓。在钢屯老爷庙村的陈屯,家家都有太平鼓,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
&&& 为挽救连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山区政协文教体卫委员会开展调研,就连山太平鼓一事,访问了此项艺术的整理人之一王庆祥老先生,并深入张相公屯乡响水河子村走访当年的太平鼓队成员——83岁的陈济贤。陈济贤14岁学习太平鼓,所用的鼓是她祖母传下来的。她的娘家住在钢屯镇老爷庙村陈屯,她说:&#8220;那个时候,村里家家都有一二面鼓,妇女们都会打。&#8221;&&&&
&&& 的确,解放前太平鼓在锦西县很普及,每年一进正月,各村就开始打太平鼓,一直打到旧历二月初一止,因为旧历二月初二称&#8220;龙&#8221;抬头的日子,为了不惊动&#8220;龙&#8221;,求得一年的好收成,所以到二月初一息鼓。反映生产劳动的内容有拣棉花、拉大锯、剁黄花菜;反映妇女生活的有老太太轰鸡、会亲家、串门儿;幽默风趣的有猪八戒看媳妇、捕蝴蝶、逗狮子等等。&&&
&&& 1980年辽宁省文化厅、锦州市文化局选锦西县作试点,整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锦西县文化馆张扶莲深入民间发掘,张相公屯乡文化站长王庆祥积极配合,经响水河子村8位老人回忆,整理出太平鼓64种打法,形成文字记录、拍照、录像等资料,收入卷宗。为抢救濒于灭绝的太平鼓艺术,张扶莲同志摔伤致残。&&&
&&& 我们在走访、挖掘的过程中,深深地被太平鼓的艺术魅力所感染,委员们倍觉新鲜,也倍觉亲切。它既古老,又年轻,是情贯古今的艺术,是舞蹈艺术中的一颗&#8220;活化石&#8221;。&&&
&&& 连山太平鼓的形状类似于几何图形中的球冠,鼓的上面为半圆形,下面近似于平直,与芭蕉扇相似,脚底的步伐类似于秧歌的十字步,基本鼓点为0000—0 、 00000,唱词有固定的,如:&#8220;萝卜萝卜根,白菜白菜心,雪白的袜子桃三针&#8221;。&#8220;低头低头龙,抬头抬头凤,金瓜月斧朝天镫&#8221;。&#8220;走锦州,过义州,八仙过海宁远州&#8221;。&#8220;宁远州的牌楼,瑞州的塔,连山的狮子一对俩&#8221;。听起来既开心又亲切。也有的唱词是随机的,如:太平鼓,响连环,庆祝咱们的太平年。不愁吃,不愁穿,老天爷保佑太平年。假如是两个人打鼓,又遇上两个人,可以变为:一出门,又来俩,来俩来俩又来俩,咱们大家一起打。太平鼓表演自如,人数不限。两人打叫拜鼓,亦称&#8220;滚元宵&#8221;:三人打叫&#8220;三赛花&#8221;;四人打叫&#8220;四面斗&#8221;;八人打叫&#8220;八面风&#8221;,多人打叫&#8220;刮旋风&#8221;。&&&&
&&& 太平鼓发展到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固定的曲牌,流传下来的诸如《新姑爷请安》、《货郎进庄》、《大卖花》、《新媳妇四季忙》、《十二月忙》、《拉大锯》、《炖海菜》、《老太太喘气》、《老太太哄孩子》、《扑蝴蝶》、《牛顶架》、《兔子缕窝》等等。曲牌的固定,标志着太平鼓艺术不仅广泛传播,而且达到了一定的层次。&&&
&&& 关于太平鼓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周文王、武王先后出兵伐纣,文王的手下制作了一面小鼓,打仗时敲起来咚咚作响,很鼓舞士气,人们称之为文王鼓。到周武王时,继续未竞的伐纣事业,文王鼓仍在军中,人们发现用手击打不如用木棍击打,于是武王手下人选来木棍稍作修削,系上红缨,到行军时鼓声更响,士气大为提高,于是称之为武王鞭。文王鼓配上武王鞭一响,天下太平,流传下来,便成了今天的太平鼓。据笔者考证,陕西、安徽一带的太平鼓是长形的大鼓,应该说与周文王的战鼓有关。也有的说太平鼓起源于唐代,武则天&#8230;&#8230;,在唐代,太平鼓称为&#8220;猎鼓&#8221;。 清代以来,太平鼓曾在东北、内蒙、华北广大地区流传。不同地区,名称也不一样,如辽南就称为单鼓;鼓形不一样,有圆形、有芭蕉扇形、也有桃形;歌唱、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不一样,蒙古族的太平鼓舞与辽西的歌词内容相近,但他们都是起源于满族的祭祀。&&
&&& 不管怎样说,太平鼓的历史已很久远,流传的也很广泛。在社会上,仍然受到人们喜爱。渤海造船厂太平鼓表演队的表演,轰动了北京城,并引起了北京老太太的共鸣,当场扭动起来。&&&
&&& 目前,在汉族聚居的地区,群众性的民间舞蹈过于单调,大秧歌不能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人们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挖掘整理辽西太平鼓,不仅仅是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 当然,舞蹈的形式和内容都要有所创新。比如:曲牌可以为《赞连山》、《虹螺山》、《庆丰收》、《渤海湾》、《校园新风赞》《素质教育谱新篇》&#8230;&#8230;唱词也可以改编,如《赞连山》曲牌,可以配上&#8220;连山好,好连山,连山的美景说不完,群山携手虹螺秀,女儿河水绕庄园。&#8221;&#8220;连山好,好连山,各项事业大发展,齐心协力奔小康,团结和谐建家园。&#8221;表演的形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比如:在运动会开幕式上,可以排成两队,手执篾条 、高呼口号通过检阅台。在表演的时候,两队可以分别走成一个圈,形成8字形表演。也可以男女各为一队对面敲打,然后互换位置。也可以中间由一个男人扮演,周围由女人围成一圈。还可以吸收新疆手鼓和朝鲜鼓舞的动作,也可以加大舞蹈的力度,如男人打鱼,女人织网;骑马打猎、弯弓射箭;网球比赛、猴子捞月等,还可以加入现代踢踏舞的步伐,赋予太平鼓以新颖的形式,增加艺术的魅力。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第07版:文化周末·纪事
关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8
京西太平鼓:展示崭新阵容 激扬豪迈情怀
本报记者 马洪超
&&太平鼓是一种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故又称为“单皮鼓”。太平鼓在唐代已有,宋代谓之“打断”,明代民间称为“太平鼓”。&&太平鼓在清末由京城传到京西门头沟地区,是为“京西太平鼓”,很快成为京西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的一种民间舞蹈。旧历除夕、灯节时候,京西百姓总会敲起太平鼓,唱起歌儿,翩翩起舞,以求“太平”之意。2006年5月,京西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沿袭几百年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如今的京西大地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国家的一些重大庆典和庆祝活动上,常会出现京西太平鼓的表演阵容。不久前,记者来到北京市门头沟区,探访了京西太平鼓的传人和保护者、研究者,听他们讲述太平鼓的沧桑往事,感受新时代的激越鼓声。鼓韵声声&&“正是在新中国和平建设的大环境下,太平鼓才能够在如此重要的舞台上得以展示,才能够得到如此长足的发展。”郑华军说。&&“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这是清代北京风物诗对除夕之夜京城上下玩耍太平鼓热闹气象的描写。&&太平鼓自明代起就已经在北京流传。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这是今天已查明的有关太平鼓的最早记载。&&清初,太平鼓在京城内外极为盛行。乾隆盛世时,汪启淑的《水曹清暇录》、钱载咏的《太平鼓》对太平鼓在内、外城的演出盛况都有描绘。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太平鼓也被称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农历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击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还可以传达百姓们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起初,太平鼓是一种妇女集体娱乐的歌舞,男子参与太平鼓是20世纪初期才开始的。在当地还有这样一段传说:清末,门头沟有一位京城的九门提督,大峪村有村民到他府上干活打杂,学会了打太平鼓,这个人就把京城里面打太平鼓的技艺带回了门头沟。很快,喜庆欢快的太平鼓就在门头沟地区流传开来,几乎人人会舞。&&在门头沟区圈门社区,记者见到了39岁的李根国和他的搭档刘如意,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正在帮助李根国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传承人。李根国告诉记者,他从七八岁起就开始练习太平鼓,“算来耍太平鼓已经有30多年了。”李根国小时候跟着父亲李全友学习太平鼓,李全友则是京西太平鼓重要人物樊宝善的嫡传弟子。因此,李根国提起樊宝善来总是尊称“师爷”。&&李根国告诉记者,樊宝善老人口才很好,在当地百姓中很有威信。195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樊宝善举办了两期太平鼓学习班,教习当地群众学习太平鼓,推动了太平鼓的传播,并编排了舞蹈《和平鼓》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演出,从此太平鼓被搬上了舞台。&&“太平鼓是一项群众活动,需要群众广泛参与,樊师爷在当时就做了太平鼓的推广工作,为太平鼓在今天的流传打下了基础。”李根国说。&&据樊宝善的外孙、门头沟琉璃渠村老艺人彭松年讲,他的外祖父樊宝善是圈门里西店村很有名的太平鼓艺人,曾经教过两代徒弟打太平鼓。樊宝善的曾祖父就打太平鼓,传到樊宝善已经是第四辈。彭松年的母亲樊桂兰从小看着樊宝善教徒弟们打太平鼓,自己也就跟着学会了一些套路。嫁到琉璃渠村后,每逢农历正月便和村里人一起玩鼓。彭松年自孩提时代起,就跟着外祖父和母亲学习太平鼓。算下来,彭松年是太平鼓的第六代传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太平鼓的发展传承和社会变革息息相关,特别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间,太平鼓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国家庆典或其他一些重大活动场合,都能看到京西太平鼓的精彩表演。1984年,门头沟组织300余人的太平鼓队伍参加了国庆35周年的天安门游行表演;1987年,太平鼓参加了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活动;1990年,太平鼓以800人的强大阵容,亮相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1999年,太平鼓参加了国庆50周年天安门广场联欢活动;2008年,太平鼓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的演出。&&“正是在新中国和平建设的大环境下,太平鼓才能够在如此重要的舞台上得以展示,才能够得到如此长足的发展。”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郑华军说。鼓人合一&&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鼓点打得上下翻飞,有“人随鼓、鼓缠人”之妙;姑娘家舞姿柔韧轻巧,可谓“扭起身躯似柳弯,扇鼓舞动肩带颤”,很有俏劲。&&太平鼓其实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击打太平鼓是主要的伴奏手段。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做的,早年也有用“洋面”口袋布做的。&&在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文化科副科长刘向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门头沟区博物馆,见到了馆内收藏的一面古老的太平鼓。这面鼓为蒲扇形,单面,边沿是铁圈,白色布面,有柄,鼓柄下端套有10来个小铁环,下缀布穗,有鼓槌。&&“耍鼓时,要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这时会发出‘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铁环撞击声,伴着节奏和鼓点人们就翩翩起舞。”刘向阳一边向记者讲解,一边比划着。&&在鼓的上方,陈列着两张耍鼓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4名男子在农村小路上舞动太平鼓;另一张是两位老大娘各手持太平鼓,两个鼓的鼓面上都绘有牡丹花的图案。“女性爱美,所以常常给所耍的太平鼓画上花卉、蝴蝶什么的,”刘向阳说,“在鼓的形状上,过去有的鼓是桃形的,有的鼓是八角形的,还有的鼓是芭蕉扇形的,现在基本是蒲扇形的了。”&&关于鼓面的形状和大小,李根国则有自己的理解。“鼓面最好是圆形的,这里面掺杂了动作问题,而且圆形的鼓面对外适应性比较强,不论到哪里去表演、为什么事情去表演,圆形的鼓面都能合乎周围的环境要求。当然,这个圆形不是数学上那种绝对的圆,而是近乎蒲扇形的圆。”李根国说,鼓面设计的大小和人的身高是有关系的,“要做到人鼓合一,相互协调,鼓面直径通常是33至67厘米,我用的鼓直径是550毫米。”爱鼓的李根国把自己的鼓的大小计算到了毫米。&&坐在一旁的搭档刘如意补充道,鼓面大小和人的胖瘦也有关系,瘦人用的鼓通常鼓面要大一点,胖人用的鼓则鼓面要小一点,“比例要适当,关键是要衬托出舞蹈时那种飘逸的感觉。”&&据李根国介绍,太平鼓的铁圈和铁环是熟铁烧制而成的,铁环有配重和配音两大功效。配重是指在技艺娴熟的艺人在表演中转鼓时,铁环能够保证鼓的重心始终在鼓柄和鼓面衔接处,这时把食指放在该衔接处,就能使鼓正常转动而不致脱落;配音则指铁环在动作中发出的“哗哗”声音能给耍鼓的人以节奏感,从而保证大家动作的同步性。&&太平鼓通常有两种表演形式,既可以边打边舞,也可以间打间唱。边打边舞,这种表演形式主要是舞者在不同鼓点的伴奏下,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表演时,表演者一面击鼓抖环,一面腾挪跳跃。跳时,人们结合舞步,使劲扭动腰部,一边以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鼓法不断击鼓。&&表演大多是成双成对,人们常称之为“对鼓”,“也就是说两个人打得动作要一致,要严丝合缝。”李根国说。比如,《追鼓》的动作必须两人完成,根据鼓点的变化来转换角色,动作和鼓点有慢有快,两人你追我赶,直到把对方追败认输方休。男女青年表演的追鼓则是一种情趣的表现。&&太平鼓耍得好坏,关键是要看鼓的动态和身体的姿势,而男性和女性耍鼓特点上是有差别的。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鼓点打得上下翻飞,有“人随鼓、鼓缠人”之妙;姑娘家舞姿柔韧轻巧,可谓“扭起身躯似柳弯,扇鼓舞动肩带颤”,很有俏劲。因为过去妇女缠足,小脚跳动起来人站不稳,于是女性太平鼓在韵律特征上就形成了“扭劲”、“颤劲”;男子体格刚健,动作幅度大,男子太平鼓便形成了“煽劲”、“艮劲”。&&太平鼓讲求鼓点。李根国掌握的太平鼓有13种套路,可分为7套鼓点,其中的部分套路共用1个鼓点。鼓点在节拍和强弱上有差别,鼓点一敲起来,稍听序曲,熟悉太平鼓的人就知道是哪一个套路的太平鼓了。&&在李根国掌握的13种套路中,《拉抽屉》、《摇头跪》、《斗公鸡》3种是小孩的启蒙鼓,刚学鼓的人通常从这3套鼓学起。另外还包括《扑蝴蝶》、《圆鼓》、《追鼓》、《串胡同》、《插篱笆》、《四方斗》、《走月牙》等,其中一些套路还分为男鼓女鼓。&&同时,太平鼓的鼓点还是音乐曲牌,以四分之二拍为多。鼓点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的,艺人们称“单鼓点”;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的,是“双鼓点”。在此基础上,随情绪变化,可打出轻、重、缓、急等不同特点,表达不同的情绪。由于鼓鞭用藤条修成扁条状,击打带有弹性,可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有的鼓点短促清晰,急如“爆豆”,用以配合舞者热烈而洒脱的舞姿;有的鼓点则悠长绵延,沁人心脾,令人陶醉。&&间打间唱这种表演形式,即唱一遍曲,打一遍鼓,通常是一人或几人唱,大家听。演唱时,先唱序,后唱主段,表演者既打鼓也演唱。当地艺人把“唱曲”又称为“唱绳歌儿”或“唱绳调儿”。据李根国讲,唱词里面有很多教育人们行善积德的内容。太平鼓的唱词一般以人物、典故、时令花草及大实话为主,曲子是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刘如意说,双鼓点的唱曲有弹性,更好听,它对艺人的技术要求很高。“现在耍太平鼓的人会唱曲的太少了。李根国能击能舞又能唱,3种技能合一,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刘如意感慨道。&&刘如意的感慨源于他对太平鼓表演深刻的理解。在太平鼓集体表演时,队形和打法都可随着领鼓人的意图而变化,往往领鼓人就是这支队伍的最佳样本,代表着最高水平。因此,有经验的、技术水平高超的领鼓人带出来的队形活泼而有秩序,在衔接上也非常自然而不生硬。这样既可以增加舞者的兴趣,更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鼓传远方&&“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喜欢太平鼓,我愿意看到太平鼓得到更好地发展和传承。我会像我樊师爷那样,长期义务为群众教习太平鼓。我相信,太平鼓肯定会流传下去!”李根国自信而乐观地说。&&刘向阳是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太平鼓的。一次,当时在区文化馆工作的刘向阳整理文物老照片时,发现照片中有一位耍太平鼓的老太太非常像自己的奶奶。回家后,她告诉父亲这件事,父亲给她讲述了她奶奶耍太平鼓的故事。从此,刘向阳便下定决心要把太平鼓这项民间艺术保护好。现在,在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工作的刘向阳已经成为主抓太平鼓整理和传承工作的负责人之一。&&据刘向阳介绍,早在20世纪70年代,门头沟区业余文艺宣传队在东方歌舞团田农、罗捷书的辅导下,带着名为《胜利鼓》的太平鼓节目,参加了在颐和园举办的国庆游园演出;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民舞集成办公室的董敏芝、阮兰玉协同门头沟区文化馆干部焦志刚、董秀森等同志,深入门头沟地区,开始搜集整理太平鼓资料,后经编辑,将太平鼓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2002年10月,北京市文化局与门头沟区文委签订了太平鼓立项合同,并拨付专项资金10万元,恢复组建了门头沟民间太平鼓表演团,请太平鼓老艺人来作艺术传承人和艺术指导,吸收区内的舞蹈教师为团员,进行太平鼓教员的培训工作。现在,门头沟区已经有包括新桥路中学、大峪二小在内的4所京西太平鼓传承学校,在校学习太平鼓的学生将近2000人。&&同时,教习太平鼓的工作在圈门社区也已经开展起来。据圈门社区的于主任讲,包括李根国在内的几位太平鼓老艺人早些年已经在社区内免费传带弟子,给喜欢耍太平鼓的社区居民教授技艺。而李根国则表示,现在跟着他学习太平鼓的人多是40岁以上的居民,徒弟年龄偏大是他感觉不太理想的地方,“现在的娱乐方式比以前多得多,而且青年人大多忙于生计,赚钱生活,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太平鼓。在校学习的中小学生,学习任务很紧,家长们怕学太平鼓影响学业,也不太鼓励孩子们去学。”李根国说,“要想使太平鼓得到更好地传承,现在看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效果最好,新桥路中学和大峪二小等学校就开设了这样的课程。这是一件好事!”&&李根国认为,在现今时代,要想让太平鼓很好地传承,最有效的恐怕是要走商业化运作这条路。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够激励太平鼓表演者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创作出新,不断为观众提供好节目,同时又保证了太平鼓技艺的传承。&&“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喜欢太平鼓,我愿意看到太平鼓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我会像我樊师爷那样,长期义务为群众教习太平鼓。我相信,太平鼓肯定会流传下去!”李根国自信而乐观地说。&&这几年,太平鼓在世界各地和北京奥运会上的成功演出,也让李根国的自信变得更加坚实。2006年2月,京西太平鼓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北京风情、舞动悉尼”海外大型奥运宣传活动;2007年3月,京西太平鼓赴美国洛杉矶参加“北京风情、舞动美国”海外大型奥运宣传花车游行活动;2007年4月底5月初,京西太平鼓民间表演团赴韩国参加了“你好,首尔节”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演出所到之处,观众无不喝彩叫好。&&郑华军告诉记者,“我们的太平鼓表演队正准备参加今年国庆之夜天安门广场的庆祝晚会,现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愿意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太平鼓声!”图片说明:&&图1:京西太平鼓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巡演”活动。&&图2:2006年,京西太平鼓在八达岭长城参加第四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开幕式暨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大型景观落成仪式。&&图3:太平鼓原为女性的娱乐和舞蹈,鼓上大多绘着美丽的图案。&&图4:李根国(右)和搭档刘如意在街头表演太平鼓。&&&&&&&&马洪超摄&&图5:2006年4月,大峪二小的小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演出活动。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西太平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