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院村猫身上有跳蚤怎么办健身操的吗

烟雾缭绕中,年轻的烧烤摊主正在忙碌,他的顾客都是学生。很多旅馆都以打折等优惠招徕学生入住。各类摊位按照不同的经营种类划分。  魔力龙院村  超过2万名学生,1万余名外来务工者。学生们很有底气地说,没进过酒吧的学生少之又少,没逛过夜市的学生肯定没有。  城中村里的“都市”  最后一堂课的下课铃在18时响起,4月初的昆明,这个时间天幕已经开始变暗。  小梦和舍友快步从教室走出,与她同时出门的还有30多名同班同学。在这个男少女多的班级中,三分之二的女生几乎每天都要从师大商学院后门走出,穿过人头攒动的海源北路,进入龙院村。  龙院村,准确地说是龙院村的三、四、五组,这是建设大学时得以保留的自然村。这个村与师大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骨伤科学院相邻的区域,呼吸了10年同样的空气后,已然从城中村变身为大学商业街,服饰、美食、日用品等店面无所不有,每到夜晚喧嚣似不夜城,比之昆明“心脏”处的新闻路昆都尤甚,于是,常住民们便把这里戏称为“村都”。  这一带的城中村是海源寺片区最为热闹的地方,4月,也是这个村子最好的时间。村内条条小巷迂回百转,形色各异的饭店、酒吧、超市、旅馆的广告招牌下,大学生情侣、舍友、同学来来往往。一些“味道不错”的饭店门口,甚至排起长队,也有的年轻人拎着一次性塑料饭盒往宿舍方向走着。  毫无疑问,这附近的三所学校超过2万名学生,以及1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让这个“村都”,有了繁华的根本。  那些经常在校外活动的学生会告诉你,除了宿舍里的电脑游戏外,学校基本没有娱乐活动。对于进入师大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骨伤科学院的不少学生,晚自习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繁华的校外生活,才有魔力吸引有着大把时间的学生。  学生们很有底气地说,在这三个学校中,没进过酒吧的学生少之又少,没有在校外逛过夜市的学生肯定没有。  除了酒吧、夜市,学生们手里提的水果、身上穿的衣服,甚至宿舍里的明星海报、书包上五花八门的挂饰,都可能来自这个充满魔力的龙院村。  “后街”和“食堂”  小梦及舍友亲切地把学校后门外的这片区域称之为“后街”。  “后街”对于21岁、来自四川泸州的女孩小梦来说,已经与大学生活休戚相关。厌倦了食堂的口味,龙院村的美食是无数大学生一日三餐的主要供应地。  在龙院村离学校最近的街边,两条摆满推车的小吃街尽情地展示着各种小吃:馄饨、米线、面条、煎饼、涮菜、烧烤……吃厌了小吃也没关系,近百个小吃摊背后,隔着一条狭窄的人行道,便是林立的餐馆,从西北面食到重庆火锅,从粥汤包子到炸鸡汉堡,龙院村有自信可以满足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们的胃口。  小梦习惯性地向右拐入,脚步不停地经过二三十个小吃摊,迎接她和同伴的是摊主一声声热情的招呼:“同学,来一碗吗?”当然,也有不爱说话的摊主会挤出笑脸、伸手招呼。  这是龙院村热情的一面,甚至在街上聊天有时候也会被路过的陌生人接话。已经历这些3年的小梦,或客气点头回礼,或简单一笑应付。  一路走来,五个同伴都已经有了心仪的吃处,想吃炒饭的小梦最后走到了街尾,一个“红河炒饭”的摊位前。  白菜、韭菜、胡萝卜、豆芽,六七种蔬菜洗好切好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小梦像挑涮菜似的夹到小盆里,推到摊主面前。摊主李大姐刚好炒完一份,锅还热,熟油马上倒入,肉蛋蔬菜和米饭一一放入,几分钟便出锅,香气四溢。  商业龙院村  一平米每月收费上千元。这个特有的、用以丈量临时摊点面积的方式,让不少问津者咋舌,然而当事方认为“坚持便可迅速回本”。  不愁没有顾客  摊主李大姐的确来自红河州,她每天中午开始摆摊,晚上9点左右打烊。  一份炒饭7元钱,生意好时一天能炒一百多份。“炒到后面大勺都抬不动了,就跟我收钱放菜的妹妹换着来。”但李大姐不敢让妹妹多搭手,因为“她炒的味道不太足”。  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美食市场里,“口味”是最重要的生存条件,也是招揽顾客的唯一资本。  李大姐今年已经四十岁,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有点吃不消,但每月超过万元的利润,打消了所有放弃的理由。  据不完全统计,龙院村三、四、五组共有各类摊位500余个,经过10年的发展,这些摊贩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按照不同的经营种类划分,包括小吃、水果、服装、饰品等类型。但相同的是,他们生意火爆,几乎不愁没顾客光顾。  然而,这块“黄金商业摊”几乎寸土寸金。摊点占地价格按平米收费,一平米每月上千元,不同的区域则价格不等。这个特有的、用以丈量临时摊点面积的方式,让资金不太雄厚的问津者咋舌,然而,经营者们说,如果能坚持下来,便可迅速回本。  为能在龙院村落脚,摊贩小李每月需支付场地占用费1500元,这比在城中心支摊只高不低,即便如此,还有人想用2000元租他的摊位,但“租出去就再也找不到了。”小李说。  “完整”的生活  小梦等着李大姐炒饭时,小吃街另一头的一家天麻火腿鸡火锅店里,坐着毕业了一年的小秋。跟她一起的,还有大学时的两名舍友。  这家火锅店,小秋不知已光顾过多少回。事实上,小秋大一刚入学时,每个月几百块的伙食费几乎全花在这一片。偶尔吃后肚子不舒服,她就会把那家小吃摊拉入黑名单,反正这么多的摊点和餐馆,想吃重样还真不容易。  除了怀旧,一个干锅锅底只要20到40元,分量能让两个女孩吃到饱,这也是小秋及同学毕业后几次把聚会地点选在“村都”的原因之一。  小秋是昭通人,毕业后与两名室友在昆明工作了一年,一名室友已在母校附近贷款买了一套房子,“对这片熟了,房价相对来说也不算高,就想留下了。”  与小秋及她的室友一样,去年毕业后在一家外语培训机构上班的小洁,在龙院村附近租房已有一年。她喜欢这里的生活成本低,月租加水电费不到1000块。“我的生活基本就是在村里解决,菜市场和超市买东西很方便。”  在龙院村做大学生的生意,平价是硬道理。但如今,即使在龙院村,生活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摆在毕业生面前的不仅是未来进入社会的压力,还有当下生活的压力。  离开学校三年后,小峰又来到“村都”,他发现曾经3元一份的小锅米线已涨到8块,高昂的租金也让曾想留下来经营小店的他感觉难以立足。  即便如此,龙院村仍然让他难以割舍。除了怀旧,在小峰眼中,村都“跟学生老师追求的大学生活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吃宵夜、玩桌球、唱K、逛服装店,龙院村带给了他一个“完整”的生活。  混乱龙院村  7家KTV、11家网吧、27家酒吧、数百个宵夜摊。18位民警每天分三班不间断巡逻,他们曾发现出租房内尘封多日的女尸。  KTV里的学生墙  在这里,一些词语需要重新定义,比如“完整”,比如“时间”。  20时,暮色中,学生们开始在酒吧、KTV、夜市、地摊上,寻找着各自的“完整”,而时间,是这些没有太大学习压力的青年们,最能尽心挥霍的东西。  没人统计过龙院村三、四、五组范围内,每天要喝掉多少啤酒,但在每个酒吧、KTV、烧烤摊的墙角边,都会堆放着大量的啤酒瓶。村中的巷道内,呕吐物残留的印记清晰可见。  为清理每天产生的垃圾,3辆垃圾车会在清晨时候进入村庄。同时,啤酒供应商们,也会在这个时段回收数百箱的酒瓶,拿去进行第N+1次的灌装。  与学生们不同,30岁的昆明人陈波站在KTV门口,看着经常与好友同行的常客小秋这一次并没有进来,略显失望。  陈波所在的KTV,紧邻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正门,是龙院村7家KTV之一,每天接纳着至少100名学生。黄金时间段300元钱一打啤酒一个果盘包房费全免的套餐,正好在大学生们经济承受范围内,遇到周末及节假日,包房24小时从未空置,平均一间包房每天要接纳4拨学生。  没有豪华的装修,但有许多与学生有关的元素,入口处“男生墙、女生墙”贴满了各种颜色的便签贴。KTV服务员说,这些便签贴,大多是学生们抒发情感、向心仪的人表达爱意而留下的。  为保持墙面整洁,服务员每个月都要清理,但即便如此,这些“便签贴”仍然促成了不少对学生情侣。  在陈波看来,在龙院村经营KTV很难一帆风顺,要小心喜欢酒后滋事的“外来人”,同时也要让常客学生们玩得开心。在这一片小小的区域里,7家KTV的存在,让每一个服务员和老板都充满了竞争的紧迫感,忙碌的工作每天都会持续到凌晨,周而复始。  自然,他们周而复始的每一个夜晚,这里的夜空也都是喧闹的。  小偷、警察和旅馆  商铺的灯光照亮路边,摊贩们自搭的灯串照着路中间,小梦和小秋在后街不同的地方逛着,但都紧紧地护着挎包。“被偷怕了。”小秋说。  五年前,小秋在后街丢了新手机,当时她弯腰在地摊上挑手机壳,几分钟后才发现衣兜已经空了,“我们宿舍六个人,一半以上被偷过。”  小梦见到过小偷的样子,他看上去很年轻,个头不算很高,穿得很像学生。大一的时候,小梦晚上跟舍友来后街逛,突然感觉外衣被拉动,一回头就看到这个年轻男人跟着她,拿着镊子的右手伸在她衣兜口处。感觉到小梦的眼神,男子偏头就走了。  据海源派出所统计,2015年1月,龙院村三、四、五组共发生盗窃20余起,其中绝大多数被盗的都是学生,而盗窃者全部都是外来人员。  派出所有18位民警每天分三班,从下午3点开始不间断巡逻至凌晨3点。有时他们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给买方卖方协调关系;有一次发现出租房内尘封多日的女尸,并通过女尸的学生证联系到她的家人。他们会试图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这片区域盗窃案件多发,嫌疑人被发现后甚至会叫来同伙相要挟,进城销赃花光钱后继续回来盗窃,周而复始直至被抓。  除了盗窃,酒后滋事是也是频率最高的事件,7家KTV、11家网吧、27家酒吧、数百个宵夜摊成了学生和外来人员喝酒的主要聚集地。对于校园外发生的酒后打架事件,学校保安无权管理,海源派出所民警们要学会在众多人的围观下,尽快解决纠纷,对于涉及违法的要立即带回派出所。  然而,比起庞大的龙院村,18个民警的力量太过渺小。“村都”喜欢混乱和喧嚣,因此民警的声音常常被淹没在人潮汹涌中。  夜色中,进村最繁华的入口处,一家旅店的电子招牌上显示着“持学生证开房,68元一间”。虽然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师大商学院、骨伤科学院都有关校门的规定,但大三、大四及走读学生,依旧可以在学校关门后在外过夜。据了解,这些小旅馆入住率超过百分之八十,每年接纳房客超过2万人次,这还不包括钟点房。  在龙院村,海源派出所登记了120家大小不一的旅店,其中110家集中在龙院村三、四、五组,每间房平均消费80元,每间房间内只有一张床和一部老式的显像管电视。每到周四,110家小旅馆,超过2000间客房就会被预定一空,如果有学生周五临时订房,就只能去1公里外的快捷酒店。  而这些旅馆以及出租房同样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栖身之所。  KTV、酒吧、并不廉价的客房,年轻人们在黑暗中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在这里,他们中的很多人,觉得找到了自己的完整。  双面龙院村  3月到6月,9月到12月,构成了最繁华的“村都”时间。剩下的时间,村民们面临着铺面退租、房屋翻新等问题,为开学做准备。  “这里不是龙院村了”  22时,酒吧服务生李涛换好了工作服,站在门口,对进入酒吧的小梦热情地打着招呼。  李涛25岁,与龙院村聚集的众多外来人员不同,他是真正的本地人。  3所大学兴建前,龙院村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大学建成后,部分村民仍留原地居住,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村属土地发包,旧村闲置土地、村属商铺出租等。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改造出租屋收租,于是更多的人流涌入,环境也愈发复杂。  李涛还记得初中时,附近新建了楼盘,农田一夜之间消失了。后来田地被陆续征用,村里便集资新盖了小区。2008年前后,村里很多人都搬到新房,村中的老房则被重新修整,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入住。  像每一个龙院村的村民一样,居住地的变化,让李涛家中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他却很怀念曾经赤足在水田中嬉戏、帮助父母照顾菜地的岁月。  因为这些想法,毕业后的李涛没选择在城中心打工,或前往其他城市,而是返回龙院村。他说“离家近”—父母已经住在离村子不远的高档小区,邻居们也已逐渐习惯依靠暴涨的房租过着自在的生活。村民将自家的住宅按每月10000元以上的价格租给外来承租者,简单装修、添置简单家具后,承租者们又将房以70元每天每间的价格租给顾客,彼此都有足够的收入。  李涛说,村人并不愿意经商,更喜欢出租房屋,“这样就能睡着赚钱。”但回来打工,李涛却不承认自己是特例,“人各有志,我这样的也不在少数,毕竟这里有熟悉的地方和人。”  然而,现在这个繁华的村落却让李涛感到越来越陌生,村子以前的模样越发地模糊。  在他的描述中,曾经,田地几乎占据了整个城中村的半壁江山,现在密布各种旅社的位置,则是村民曾经的家。他伸出手向正前方画了一个圈,却只是在空中凌乱地停留了片刻,然后潦草地收回。  “这里不是龙院村了。”李涛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闷声说。  1年只有8个月的繁华  夜色渐深,道路上的喧嚣似乎小了一点,但李涛所在的酒吧中,另一波喧嚣仍在继续。  卡座和台上都是年轻的身影,他们随着音乐晃动身体,或大声呼唤。  顾客们常常通宵待在这里,直到打开门才发现天已放明。小梦也是其中的一员,由于明天有早课,她准备提前离开。随即从裤兜里翻出100元交到了吧台。  小梦每月的生活费只有700元,而与她一样的无数学生,都用生活费滋养着这个小小“都市”。“3所学校每年的学生达2万人,即便每个学生在海源社区每天只消费一元,一天也有2万元。”海源村委会的一个工作人员说。他用“功不可没”来形容学生们的消费对这里经济繁荣的帮助。  不过,这样的“繁荣”,1年只有8个月。3月到6月,9月到12月,这是学生们在校的时间。这8个月里,村民们在自家的豪华小区内,靠每个月近2万元的房租生活。  而在寒暑假的4个月间,他们需要处理退租、房屋翻新、铺面招租等,为学生开学做准备。  如同草木更迭,开学、放假,开学、放假,一岁一枯荣。  在这略显冷清的4个月中,龙院村会像秋草一样暂时枯萎。只剩下零星的村民,遍布的地摊消失不见,饭馆关门,旅馆降价至30元每间依然门可罗雀,拥堵的村道也忽然间变得可以随便停车了。  而这时,龙院村便会显露出它独特的静来。虽然漫步小巷里,常常转个角就会遇到正在施工的工地。在破旧的出租屋旁,有时也能看到精致建筑的独树一帜。  这也许,便是李涛魂梦中那个有田有菜有水沟的龙院村。  而收假时,那些你甚至无法拒绝的繁荣,会再度归来。(记者 魏文青 朱兰 王浩然)  作者:魏文青 朱兰 王浩然
本篇新闻移动版
本文相关推荐
15-04-1415-04-1115-04-0815-04-0815-04-0715-01-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里有跳蚤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