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也是被骗的吗?我堂弟和表弟的区别在6月4日也被骗了!,大家集体找市局反映!

暑期打工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大学生集体找家教防“忽悠”-《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CN
您的位置: &
暑期打工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大学生集体找家教防“忽悠”
作者:张子扬 宋全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页面功能 【字体:
【E-mail推荐
  本报讯(张子扬 记者 宋全政)“这个家教联盟对我们找工作和维权太有用了!”山东交通学院学生朱国鲁发起的“家教联盟”两个月来显示了不小的作用,不仅避免了大学生打工时被一些中介和用人单位“忽悠”,成功地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同时,还帮助200多名大学生找到了家教工作。
  “如何防止打工被骗,是每个打工大学生所关心的。”在济南英雄山家教市场,朱国鲁告诉记者,在大学生中间,不少从事家教的学生都有过被骗取中介费用的经历,学生们对一些中介公司不再信任。这种情况下,他和班里几个想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家教工作的同学进行了新的尝试,每天派一个代表拿着很多同学的简历去家教市场找工作。工作后,如果出现权益纠纷,他们几个同学集体同雇主协商,人多势众,有效地维护了自身权益。并且,一人推介多位同学,方便了大家,也节省了时间。尝到甜头后,他们便发起成立了“家教联盟”,专门为大学生寻找家教雇主,同时依靠集体的力量保障打工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朱国鲁介绍说,每个月通过“家教联盟”找到家教工作的同学有100多位,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他自己所在学校的同学,而且还有很多来自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外校的大学生。
  “在替同学们联系家教工作之前,我们首先会收集有家教意向同学的简历,然后再通过网站和家教市场搜集家教需求信息、核实雇主条件。确认雇主身份合格后,我们才会把符合要求的大学生介绍给雇主。其实,我们就相当于是一个流动的人才市场,只要在我们这里进行简单的注册,找合格雇主的任务我们就会帮助完成。”朱国鲁告诉记者。
  “家教联盟”还会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回访,如果出现利益纠纷,会以集体的名义与雇主交涉,依靠集体的力量维护打工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据了解,“家教联盟”成立两个月,还没有发生过一起打工大学生没有拿到应得工资的情况。
  对于“抱团求职维权”这种做法,济南一律师事务所的王律师认为,组团找工作不失为大学生们防止上当受骗和维权的一个较为经济实用的方法。但是,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与用人单位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只有这样,在出现纠纷和利益受损时,大学生们才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
  《中国教育报》日第2版
精彩图片推荐
热点新闻推荐
·······
·······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
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除要闻版外,还辟有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成教育、理论、国际教育等专刊,校长、读书、招生考试与就业等周刊。每周一、二、三、四、五对开八版。
每周六、日对开四版。
刊号:CN11-0035
邮发代号:1-10
国外代号:D739
邮发代号:1-10
订阅价格:0.70/份 252元/年
社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邮政编码:100082
总机:010-民间组织欲寻找民国遗留2200亿美元存款被骗-陈泽翁 袁和建 中华民国教育部 存单 民族资产-中国新闻-东方网
滚动新闻:
>>>>>>正文
保护视力色:
民间组织欲寻找民国遗留2200亿美元存款被骗
来源:大江网 作者:王旭欢 倪四强 选稿:黄骏
  核心提示
  一个神秘的组织,一笔2200亿美元的“民族资产”,一份既能给自己带来富裕又能支持家乡经济建设的“民族大业”,让九江一众中老年人沉迷了。
  在一位“大人物”陈泽翁的带领下,他们不仅每月支付50元会费,还凑齐路费为他扫除找寻“民族资产”之路上的后顾之忧。激情和金钱的付出,换来的是赤裸裸的真相:原来这就是一个骗局。
  据审查此案的检察官介绍,这类打着“民族大义”寻找民族资产去四处行骗的案例,在全国多个省份都曾发生。
  神秘的“民族资产”
  九江有一个名叫国际梅协208分会的民间组织,这群人一直在寻找一笔神秘的“民族资产”。
  看见父亲又拿着一笔钱出门了,家住九江城区的“80”后青年谢晓有些愤怒:早些年,父亲时常行踪神秘,不时拿出家里的钱去“投资”,可是每次都是石沉大海。自从2012年11月以来,父亲活动更为频繁了。这些钱到底去了哪里?
  作为父亲,谢开平从来没有跟儿子解释心中的“神圣使命”。他暗自嘀咕:这可是“民族大业”,怎么能到处宣扬呢?
  要说起这个“民族大业”,还颇有些历史渊源。早年社会上曾有传言:解放战争时,国民党战败逃往台湾,一些高级将领曾在内地留下了巨额财产。解放战争胜利后,美国冻结了这类资产。随着中美建交,双方关系回暖,美国政府决定对此类资产进行解冻。
  据记者查证,日,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也就是民间俗称的“99通令”。同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要求凡持有被美国政府冻结资产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应该将被冻结资产的种类、数量和金额、持有人姓名等情况和凭证,限期向当地或附近中国银行办理登记手续。
  但由于很少有人确切知道民间哪些资产被冻结、具体数额涉及多少、持有人又是谁,导致社会上各种说法甚嚣尘上,“民族资产”之说,也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愈发神秘。
  “我早在1998年就听说有一笔‘民族资产’,通过中间人介绍,可以去找从海外寄来的存款单,如果找到就能发财了,还能用这些钱办实业,支持国家建设。”谢开平说,他从2003年开始,就一直在全国各地找寻找这些“存款单”,陆续花了10余万元,但一直没有发现它们的蛛丝马迹。
  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他偶然得知,九江有一个名叫国际梅协208分会(以下简称208分会)的民间组织,这群人也在寻找这笔“民族资产”。
  2008年8月,谢开平结识了208分会会长袁和建,随之加入成为会员。“加入协会后,我基本上什么也没有做,只是每个月交50元会费。直到2012年11月份,因为陈先生,我才开始频繁接触起来。”
  低调的“名人之后”
  为了让袁和建吃下“定心丸”,陈泽翁“低调”地自我介绍:他是原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的私生子,而李烈钧正是他的姑父。
  208分会是在2007年成立的,作为这个组织的发起人,袁和建最初对“民族事业”也一无所知。2006年,他计划投资一家电动汽车生产厂,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他到处找渠道引资。通过朋友介绍,他“有幸”认识了陈先生。
  “一开始他给了我一张名片,我只知道他是‘中华联盟基金会’的干事,名字叫陈泽翁。”由于袁和建的项目流产,陈的资金也没有引进来。但陈泽翁事后找到袁和建,建议他们成立208分会。“他当时向我介绍了‘民族资产’,让我们找到存单后,再以208分会的名义把钱引到九江来,支持本地经济建设。”
  陈泽翁告诉袁和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李烈钧有一笔存款,这笔钱的本金是2200亿美元,存入新加坡花旗银行,2011年6月到期。“按照国家的规定,这笔钱的70%要上交国家,10%给李烈钧本人,10%银行税费扣除,剩下的10%我就划拨给208分会,这笔钱有20亿美金。”
  陈泽翁的话让袁和建有些眩晕,这说法靠谱吗?这可是个不敢想象的天文数字啊!
  为了让袁和建吃下“定心丸”,陈泽翁低调地自我介绍:他是原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的私生子,而李烈钧正是他的姑父。
  怪不得这位陈先生如此胸有成竹,原来是“名人之后”呀,袁和建恍然大悟。
  袁和建再次仔细打量,眼前这位陈泽翁看起来50余岁,高大睿智,一脸正气,不像是撒谎的人。陈泽翁接着说,这笔钱从银行领出来后,会“论功行赏”的。按照他们的行话,这叫“南天门放水”,只要投入1万元,未来就能获得100万元的补偿。
  陈泽翁介绍,国际梅协总会有自己的规章,其中一项就是组织不能对外公开,所以208分会也没有前往相关单位注册,只是在袁和建妹妹家中设立了一个办事处,负责收取每人每月50元的会费。陈先生陆续将“海牙国际法庭关于中华民国民族资产判决书”等“相关材料”交给袁和建,袁对陈先生的身份愈加深信不疑。
  5年时间,208分会由最初寥寥数人,发展到包括谢开平在内的24名会员。而这位神秘低调的陈泽翁先生则鲜少露面,基本上一年来到九江一两回,大家的会费基本上都用在了陈泽翁的吃喝接待上。
  “汇丰银行存单”现身
  袁和建继而致电陈泽翁,希望他能带着文件南下鉴定真伪。
  不久之后,陈泽翁带来了好消息:经过他的“鉴定”,这张2200亿美元的存单是真实的。
  2012年11月初,河南一位“同道中人”老吴找到袁和建,“我在河南发现了一张存款单,你有兴趣么?”
  这一消息,犹如一粒击中湖面的石子,宁静瞬时被打破。袁和建异常亢奋,带着谢开平一路向北。二人和老吴“会师”后,结伴前往河南省鹿邑县,在这里和一个叫老王的人接上了头。
  次日9时许,老王带着一位老人前往他们下榻的宾馆,并给了他们一摞文件。这里有一份关于李烈钧在1938年存入美国花旗银行2200亿美元的“相关资料”。“资料”显示,在2008年,美国花旗银行将这笔钱的利息存入了香港汇丰银行,存期3年。存单署名处签着李烈钧的大名,并加盖了香港汇丰银行的印章。
  “带你们看了这些文件,怎么也要给点‘见面礼’吧。”老王开了腔,二人心领神会,随后掏出3600元递到了老人的手上。这是“行规”,给了“见面礼”,就意味着这张存款单属于他们了。
  自费前往河南,仅仅花了3600元就买了一张“存单”,袁和建和谢开平都感到很欣慰,辛辛苦苦找寻了多年,这张存单总算是出现了!
  返回九江后,208分会的骨干成员犯了难,袁和建与谢开平二人对存单反复研究,始终不能确定它的真伪。他们很快想到了陈泽翁,只有他才有这个能力和条件,前往香港检验真伪。袁和建继而致电陈泽翁,希望他能南下。陈则提出需要路费及查询费,“大概需要1万元吧”。
  208分会成员随后召开临时会议,经过讨论,大家决定给陈先生凑路费。袁和建率先将1000元放在了桌上,大家随即自动自发筹钱,最终凑齐的1.2万元,经分会财务人员交到了陈泽翁,大家一心等待着陈泽翁早日回来。
  不久后,陈泽翁带来了好消息:经过他的“鉴定”,这张2200亿美元的存单是真实的。
  这一下,大伙那个乐啊。
  “大人物”原是退休职工
  经警方查明,陈泽翁是假名,他真名叫余函,2010年从一家国企退休。陈立夫的私生子一说纯属子虚乌有,查获的相关文件也均系伪造。
  然而,在这次208分会集体凑钱中,谢开平出了1000元,加上之前与袁和建北上花费的3600元“见面礼”,谢开平在1个月内花了5000余元,引起了儿子谢晓的好奇和不满。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疑窦顿生的谢晓,向九江市公安局浔阳分局报了案。
  日晚上9时许,警方在当地一家宾馆内将还没离去的陈泽翁控制住,并当场查获“李烈钧委托书”、“香港汇丰银行汇款单”等多份“文件”。经警方查明,陈泽翁是假名,他真名叫余函,今年59岁,湖北武汉人,2010年从一家国企退休。至于陈立夫的私生子一说,纯属子虚乌有,查获的相关文件也均系伪造。
  面对警方的讯问,余函对于伪造文件的来源、诈骗同伙、诈骗经历等情况只字未提,反而宣传起自己的“传奇经历”。余函称自己的港澳通行证过期,所以通过“偷渡”的形式前往香港查询存单真伪,1.2万元已经花得所剩无几。但警方掌握的情况是,他既没有港澳出行记录,其通行证也没有过期。
  值得一提的是,余函经不住民警的反复盘问,最终承认他与那位发现存单的河南老吴相识,但至于其它细节,余函拒不交代。
  想一夜暴富却是南柯一梦
  208分会的24个会员中,年龄多为五六十岁,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收入较低,咬牙凑出的1.2万元中,还有不少是借的。
  警方调查发现,208分会的24个会员中,有的是下岗职工,有的是卖饺子皮的个体户,有的是退休老人,年龄多为五六十岁,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收入较低,咬牙凑出的1.2万元中,还有不少是借的。
  每月一次50元的会费,尽管不是大数目,却支撑着他们的“希望”。会员们盼望着这个神秘的“民族资产”和“名门之后”的陈先生,能给他们带来暴富,但到头来不过是南柯一梦。
  “中老年人生活的年代,对于‘99通令’略有了解,但由于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闭塞,所以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据本案检察官介绍,这类打着“民族大义”寻找民族资产去四处行骗的案例,在全国多个省份都曾发生。
  今年1月10日,余函因涉嫌诈骗罪被九江市浔阳区检察院批准逮捕。(涉案人物均为化名)
  (原标题:2200亿美元的“民族资产”“名人之后”导演惊天骗局)熟人女儿“卖”低价房 25人找上门 被骗500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5位受害人中,有为了给女儿买婚房被骗而婚房现已遥遥无期的,有积蓄被骗后不敢告诉亲人的,有把治病的钱用来购房被骗的……为了能买到低价房,20多个受害人每人还凑了2000元总共4万多元,作为春节礼物送给黄某。
成都商报记者 王英占 摄影报道骗得500万黄某租了一套房子,谎称是通过内部关系低价买捂盘销售的得来的,蒙骗了亲属。同事朋友得知“低价房”后,纷纷询问情况也想购买。正愁没钱的黄某顺势而为,摇身一变成了楼盘的“销售经理”,卖了25套房子、9个车位,骗得近500万元的购房款。
25人受害25位受害人中,有为了给女儿买婚房被骗而婚房现已遥遥无期的,有积蓄被骗后不敢告诉亲人的,有把治病的钱用来购房被骗的……为了能买到低价房,20多个受害人每人还凑了2000元总共4万多元,作为春节礼物送给黄某。已婚女子黄某与丈夫商量买房,每家一半,男方出了一半,而女方黄某家没钱,她就租了一套房子,把这套房子谎称是通过内部关系低价买捂盘销售的商品房得来的,蒙骗了亲属。而这,仅是这场骗局的开始。闲聊中,同事朋友从黄某父母处得知了这套“低价房”,纷纷询问情况也想购买。正愁没钱的黄某顺势而为,摇身一变成了楼盘的“销售经理”,卖了25套房子、9个车位,最终骗得都是熟人关系的25名被害人高达495万多元的购房款。黄某拿到这些钱后,购买豪车、奢侈品、四处,大肆挥霍。等待她的,将是牢狱生活。成都中院一审判处黄某犯合同诈骗罪,判处她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20万元。买不起婚房开始行骗租房骗过家人再骗熟人在受害人张先生的眼中,黄某是个精明的人,处世能力强,社会经验丰富,“否则也不会把我们20多个人骗进去,一环扣一环,而且仅仅在一年时间里。”那么黄某到底是何许人也?黄某今年29岁,据黄父介绍,没有工作。那黄某是缘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充满戏剧的是,她也是因为买房子的事。黄某曾向警方供述,他与丈夫朱某结婚后打算买房,双方各提供一半房款。朱某的父母如约拿出了这笔钱,但她的父母却拿不出钱,加上当时黄某做生意亏了10多万。黄某说,2011年5月,她通过一家中介公司租了一套房子。双方父母以及她的姨妈谭某看房后觉得很满意,黄某欺骗家人说,她和这家开发商有关系,可以拿到低价房子。本来,黄某只是租房来骗他们的父母,但蒙在鼓里的黄父就将女儿买低价房的事情告诉了同事,同事们知道后纷纷希望黄某能帮忙买房。黄某没钱,便决定诈骗。黄某摇身一变,变成“这家楼盘的经理,与公司老总的关系很好,能拿到每平方米7800元的精装房”。受害人张先生、郑某等人听后感觉便宜而且可信。此后,黄某便开始了她一环扣一环的诈骗之路。伪造交房通知书、房产证还刻了与售房有关的印章她在网上下载了购房合同,并通过qq联系到一名专业刻章办证人,先后刻了6枚与售房有关的印章,其中包括该房地产公司公章、房管局公章及其正副局长的私章。黄某还专门查看了开发商真实的购房合同,并模仿诉讼代理人的名字签字。如果购房人要看房,中介公司有房源,黄某就带购房人到中介公司拿钥匙看房。采用这种方法,黄某先后与林先生、郑某等受害人签订了购房合同,卖了25套房子、9个车位,总共骗了495多万元。后来,黄某为了毁灭证据,以需要办理手续为由,将大部分购房人的购房合同收回,并销毁。购房人不断催促交房,为拖延交房时间,黄某又开始伪造开发商的《交房通知书》《房屋整改通知》等一整套文件。林先生将黄某传真给他的告知书拿给记者看,黄某以开发公司董事长的名义向林先生等人致歉,称由于房管局领导换届导致他们迟迟不能拿到房子。另外,黄某还让自己的朋友冒充房管局的工作人员帮忙解释应付,拖住他们。拖不住了,黄某又伪造了房产证。日,承诺的交房时间终究还是到了,黄某自知心虚,不敢面对购房人,当天下午4时许,她关闭手机,驾车往峨眉方向逃跑,路上将部分伪造印章丢弃,也将20多个购房人晾在了那里。当日,林先生等人向开发商与房管局咨询反映才得知,公司并没有黄某这个人,也没有所谓的捂盘房源。林先生等人所持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交房通知书》等均是伪造的,遂报案。、租房、旅游黄某将骗来的钱都挥霍了从买不起房子,到一下子“卖出”了25套房子及9个车位,黄某光现金就收到了100多万元,还有300多万元的银行转账。黄某俨然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便开始自己的享受之旅。黄某先后花了70多万元买了两台车,一台大众尚酷,一台X1。然后疯狂地在全国各地旅游。“旅游3次,消费40余万元;上海旅游2次,消费8万余元;旅游1次,消费3万余元;广州旅游1次,消费1万余元。”黄某曾这样供述。黄某还租了4套房子,其中3套房子自己住,1套房子拿给了前文所提到的林先生住。“租房消费50多万元。”除了买车、旅游、租房外,黄某还买了3个名包,一个LV、一个赛铃、一个爱马仕,“买奢侈品花了20万元。”“除了平时消费了部分钱,其余的都请朋友吃饭,挥霍掉了。”黄某说。日,外逃的黄某在家属的规劝下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被判15年法院认为,黄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假冒开发公司的经理,伪造印章和商品房买卖合同,虚构了所谓的“捂盘”房源。并冒用开发商的名义与25名购房人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骗取购房款495万余元,予以挥霍耗用,事发后逃逸。法院认为,黄某的犯罪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应予以惩处。黄某在家人的规劝下主动向警方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属自首。承办法官指出,“虽然她有自首情节,但她将诈骗所得的490多万元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部挥霍,造成了严重后果,也给被害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此,法院将在量刑时充分考虑。日前,成都中院判决黄某犯合同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20万元。追缴黄某被扣押的、手包等物品,返还被害人,并继续追缴黄某的其他违法所得,返还被害人。林先生得知宣判的结果后,也曾找过黄父,也是无功而返。后来人也找不到了,张先生也表示,黄父已经从单位退休,也从原来的住处搬离,现在他们也找不到人。他们都希望法院能尽快追回赃款,返还他们。25个受害者是这样被她骗的———黄某29岁、无业“卖”了25套房子、9个车位骗25名熟人495万多元的购房款黄父黄某父亲、退休人员相信女儿黄某能拿到“内部低价房”,介绍给亲戚朋友因为是熟人,相信不可能骗我们因为便宜,不愿意相信这是假的“郑某是我20多年的朋友,而且郑某也买了2套,黄父是我的同事,黄某的姑姑又是我同年级同学。骗也应该骗自己认不到的人,怎么可能偏偏骗熟人的。”———林先生
“我和黄父是很好的朋友,之间太熟悉了。我决定去看看房子。”———张先生林先生“购买”一套住房被骗42.6万元女儿要结婚,把正住的房子卖了付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见到了上当受骗的林先生。林先生说,2011年女儿与女婿本打算结婚,但由于经济困难一直都没买到房子。有一天,林先生从同事郑某那里得知,他另一同事的女儿黄某有捂盘的房源,“那个楼盘在二环边上,当时的均价是每平方米1万多,从她那里拿只需要每平方8000元。”林先生觉得很便宜。林先生至今还记得,当年圣诞节那天,同事郑某邀他一块儿去看房子,他当时在外地便让女儿女婿去看。看房后都很满意,当天就交了2万元的诚意金。后来,林先生与黄某在黄父办公的地方签订了购房合同。“子女没钱,我就想着给他们交个首付,让他们自己赚钱还贷款。”眼看着女儿要结婚了,林先生就咬了咬牙,将自己正在居住的50多平方米的房子卖了。“总共卖了41万多。”林先生拿着这笔得之不易的钱交了30万首付。张先生“购买”一套住房、一个车位被骗47万元主动找黄父聊房子,才得知其女在“卖”房成都商报记者找到了另一名受害人张先生。张先生说,当时有朋友腿脚不方便,准备换个电梯房,就与守库房的同事黄父摆龙门阵摆到了此事。黄父说他女儿那里有房子,市场价每平方米1万多元的房子只卖7800元,而且是精装房,并询问张先生要不要。“两年前我们经常在一起,关系也不错。”张先生有点激动,他决定去看看房子。张先生说,黄某随便给他找了一间房子看,至于他想要的房子,黄某则告诉他那间房子的钥匙在同事那里,现在看不到。“我和黄父是很好的朋友,之间太熟悉了。”张先生还是说服自己购买了一套自己根本就不曾看到过的房子。“那个楼盘就在二环边上,周围环境、设施各方面都比较好。”张先生当天即交了3万元定金。随后房子一直拖着,但黄父多次告诉张先生没问题。张先生说,在被骗的25个被害人中,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孩子。张先生今年40多岁,孩子正在读高中,“孩子以后结婚了可以用,也可以生活用。”至今张先生都没有告诉父母,也没有告诉儿子。这件事曾一度让张先生喘不过气来,反思过后,张先生说,当时促使自己的买房的两大因素,一是熟人,二是便宜。“因为是熟人,就相信他们不可能骗我们,因为便宜,不愿意相信这是假的。”张先生说。现在,张先生已经慢慢平静下来,就希望能早点找回来一点损失。对于他来说,教训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相信熟人。江先生“购买”一套住房被骗24万元想买低价房,拿出患癌妻子的救命钱张先生还说起了一起买房的另一名同事江某(化名)被骗得更惨,江某的爱人得了癌症,为了凑这个机会买房,他拿出救命钱,江某的经历林先生也是知道的。同事郑某其实也是受害人之一,他也是黄父的同事。2011年11月,郑某通过黄父得知,黄某手中有一批捂盘房屋要出售,而且价格远低于市场价。黄某带他们实地察看了房屋后,郑某就决定购买两套房子和1个车位,当场就交了定金。经查,郑某被骗了53万多元。其他受害者谭女士,黄某的姨妈,“购买”一套房,被骗43万余元。王某,黄父的同事,“购买”一套房,被骗16万余元。韩某,黄父的同事,“购买”一套房,被骗24.8万余元。张某,黄父的同事,“购买”一套房,被骗18.8万余元。傅某,黄父的同事,“购买”一套房、一个车位,被骗11.5万余元。临近2012年的春节,这些父亲母亲们,觉得黄某给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他们20多人每人凑了2000元,总共4万多元作为礼物送给了黄某。尽管去中介做了调查,结果———黄父是我同事,黄某姑姑是我同学“坏就坏在熟人上”正在住的房子已经出售,“新房”还没有下落,林先生一边开始付房租,一边催黄某赶快交房。一天,黄某向林先生提供了他所购楼盘的另一套房屋,并告诉他可先暂时住在这里,如果这套先办下手续,也可以先使用这套房子。林先生觉得这两套房子差不多,又急着住进去,就同意了。后来,由于办理各种手续,林先生又陆续交了近10万元。就这样,林先生自以为终于买了一套物美价廉的房子,便着手操办女儿的婚礼,把房子布置得漂漂亮亮的。他说,2012年11月女儿与女婿结婚了,住进了新房,一家人完全沉浸在幸福欢乐中。“结婚后一周时间,案子就暴露了。”林先生说,真正的房主找到他们,要求他们搬走,否则每月交3000元房租。房租那么高,林先生一家只得在崔家店租了个套三的房子。“女儿结婚买的家具都拆了下来,堆在新租的房子里。”黄某当时提供的住房在30层,林先生说,得知被骗,他都产生过纵身一跃的冲动。其实,买房过程中,林先生曾咨询过中介公司的,得知有的开发商确有捂盘行为,“开发商以销售人员的名义买房,留下一些房源。”林先生知道,这种操作方法违规,在他看来又不好查。后来,黄某屡次以办证中心在开会或者网络更新等理由搪塞他们。后来,黄某又给他们做了一些假房产证。虽然这时有些怀疑,但他已经骑虎难下。林先生说,他从卖房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将美好的愿望全部寄托在上面。林先生说,同事郑某是他20多年的朋友,而且郑某也买了2套,“黄父是我的同事,黄某的姑姑又是我同年级同学。”林先生认为,骗也应该骗自己认不到的人,怎么可能偏偏骗熟人的,“坏就坏在熟人上。”专家剖析熟人之间相互信赖 犯罪分子利用了这个心理在采访中,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受骗的人大部分都是黄父的同事,也就是林先生和张先生所说的熟人。那么黄某为什么通过熟人实施诈骗,这些受害人为什么都相信她呢?昨日,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心理咨询室主任陈华。陈教授指出,这是比较普通的诈骗案,现在的诈骗案真正是陌生人之间的并不多,很多都是在熟人之间发生,熟人之间才会有一个相互信赖的基础。因为是熟人,才会有这种侥幸心理,才会相信,犯罪分子才会容易展开诈骗。被骗的这些人都认为是熟人,能够找得到源头,所以就不会存在被骗的可能性。如果是陌生人,理智不可能那么快丧失,熟人诈骗可能将智商高的人骗进去。对于被害人的行为,陈教授指出,因为他们是一种集体从众行为,也就是社会学所说的去个性化。如果参与者众多的话,相对来讲,落到每一个人头上的责任就小得多,就会产生依赖心理,觉得这个责任有大家一起分担,“相信人群当中总会有比我聪明的。”陈教授提醒,很多人被骗的心理都是图便宜,急功近利。在这样的欲望下,很多就丧失了理智,“哪怕看得出破绽,也会被这个欲望冲昏头脑”,陈教授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责任编辑:robo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78951
播放数:243176
播放数:122765
播放数:265917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堂哥堂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