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徵籍于姓的来源散打老运动员,安徴肥西人,现在50岁左右,请问叫什么名字

肥西人物传奇
查看: 2355|
评论: 0|原作者: fxyzh
摘要:  葛升
  葛升,字统立,南宋抗金将领。刘河乡人。精韬略。因金人南侵,弃文就武,应庐州守将、淮西制置副使刘琦征召,据守东关。公元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兀术率大军攻陷庐州,派兵进袭东关。葛升与诸将引兵出 ...
  葛升,字统立,南宋抗金将领。刘河乡人。精韬略。因金人南侵,弃文就武,应庐州守将、淮西制置副使刘琦征召,据守东关。公元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兀术率大军攻陷庐州,派兵进袭东关。葛升与诸将引兵出,在清溪与金兵两战,皆捷。金兵驻军柘皋。葛升请求守军进兵,夹石梁河列阵。河甚阔,守将命葛升带兵背柴草垒桥,顷刻桥成。第二天,宋军主帅张浚、杨沂中率大军赶到,分军为左右翼,葛升与守将一起随大军渡河进攻柘皋金兵。金兵大败,葛升一马当先,追击金兵到东山。金兀术又亲率军战于店埠,再次大败,慌忙北逃。宋军收复庐州。战后,葛升被授为将军,奉命督修庐、淮一带军事设施。时值天旱,庄稼无收,饥莩遍野,葛升捐饷赈粥,救济灾民。还吁请庐州军政长官发币银18万两,赈济合肥、巢县、庐江3县灾民,百姓称颂。葛升85岁死,葬李陵山东岭,后人因称此岭为将军岭;乡人谥为“显公”。
  窦子 窦璞
  窦子,字燕云,明代合肥西乡人。1592年(万历二十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上奏建议建仓储备粮饷6万余,受嘉奖。调守泉州,任满经考核调升湖广学政,历官至福建布政使。退休归乡后,赞助地方修建学校,置学田。著有《敬由篇》等,世称“淮南先生”。死祀乡贤祠,墓葬在千字山。
  窦璞,字韫山,窦子裔孙。善画,喜用干笔,草虫尤得意趣,闻名于当时。
  吴秉权
  吴秉权,谱名建勋,号平轩,1832年6月(清道光十二年五月)生,孙集乡吴大圩人,幼随诸叔伯读书,屡试不中,援例授监生。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转战肥西,吴秉权参加太平军李秀成部,以战功授将军。1863年(同治二年),他在浙江屿城率部投入淮军潘鼎新部,转与太平军作战。攻陷湖州,获知府衔。后随李鸿章在湖北、山东、河北等地镇压捻军,授道员衔。
  1872年(同治十一年),吴秉权奉李鸿章命调天津办理赈务。次年,总理天津海防营务处;与淮军诸将筹划以西洋火器训练、武装军队,会修北塘新城;诏加布政使衔。1875年(光绪元年),筹修大沽口炮台,于1877年(光绪三年)冬竣工。又建议修北塘台墙、桥梁、道路,皆获采纳,采购八寸口径克鹿卜后膛炮安置大沽、北塘炮台,天津海防大为巩固。1878年(光绪四年)办理山西赈务。1879年(光绪五年),奉调督修北运河,总理山东水陆营务处。秋,督修东平戴村坝。挖河道百余里;筑3道石坝、1道土坝、石矶垛2座,坝台4座;至次年春竣工。使汶水分流,一入运河,一入大清河归海。变水患为水利。
  1880年(光绪六年),因沙俄入侵新疆。吴秉权奉令募马、步兵数营,名“精健”营,加紧训练,以备战事。因上书建议对俄作战策略,受山东巡抚赞赏,调派设立军械处,负责筹办枪械,并兼办机器制造局。次年春病逝。
  张树声 张树珊
  张树屏 张树槐
  张树声,字振轩,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聚星乡张老圩人,廪生出身。晚清咸丰年间,与父张荫谷及弟树珊、树屏、树槐等在周公山下殷家畈筑堡寨(后扩建为张老圩),兴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先受道员李元华指挥,在本县及六安、霍山、无为等地作战,又多次配合李文安、李鸿章父子所率团练,在合肥一带围攻太平军,授知府衔。大潜山周围的刘铭传、董凤高和紫蓬山下的周盛波、周盛传等部团练与张家团练互相呼应,号为“三山”团练,声势较大。1862年(同治元年),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李鸿章令张树声招集刘铭传、周盛波、周盛传、潘鼎新、吴长庆等团练首领,到安庆见曾国藩。经曾国藩认可后,回乡集合团练,3个月成军,编为“树字”等营。由安庆乘轮船开赴上海,攻打李秀成部太平军。1864年(同治三年),攻占常州、湖州,以按察使记名。1865年,授直隶按察使,随曾国藩镇压捻军。次年仍归李鸿章。将捻军东、西两部先后镇压下去。1870年调补山西按察使、布政使,不久护理山西巡抚,1872年后升漕运总督、江苏巡抚曾大力治理太湖、兴修水利;不久因母死归乡。1877年(光绪三年),起授贵州巡抚。适逢广东总兵李杨才割据灵山,并袭扰越南,张树声调任广西巡抚,将其镇压下去。1879年,张树声升两广总督,先后镇压苗民起义多起。1882年,因李鸿章丧母归葬,张树声代理直隶总督。时值朝鲜内乱,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率兵500名侵朝。朝鲜王室请求中国出兵帮助平乱。张树声迅速调淮军吴长庆部自山东入朝鲜,迫使日本签约撤兵。清廷嘉奖张树声能干,加太子少保衔。次年还督两广。1884年(光绪十年)法军侵略越南,张树声派军入越南抗击法军。但朝廷战和不定,淮军在北宁战败后,张树声自请解除总督职务,专门治军。不久受革职留任处分,仍办理广东防务。11月病死,谥靖达。著有《张靖达公奏议》8卷,《庐阳三贤集》16卷。
  张树珊,字海舸,1826年(清道光元年)生,张树声大弟。幼读书,咸丰年间与兄树声兴办团练,对抗太平军。授都司,赐花翎。1862年(同治元年),与兄同随李鸿章去上海,攻打太平军。升至广西右江镇总兵。1855年随曾国藩镇压捻军,在湖北德安战死,谥勇烈。
  张树屏,字建侯,张树声四弟,幼读书。咸丰年间,与诸兄在乡兴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升至千总,从树珊至江苏,随战于松江、苏州、常州等地,升副将。1865年随兄镇压捻军,战于山东、湖北等地。1868年,张树屏率新军6营分驻山西大宁、吉州、壶口防范回民起义军。1874年,兼统水陆军驻河津,分防归化、包头。1875年率军镇压甘肃回民起义。1877年授太原镇总兵。1887年因病归乡,建张新圩闲居。1891年去世。
  张树槐,字尔荩,张树声二弟,幼读书。咸丰年间与诸兄光办团练,同治年间加入淮军,负责“树字营”军需购运接济,授盐运使衔、山东侯补知府。1870年(同治九年)在山西因河防授道员衔。1874年(同治十三年)病逝。
  袁宏谟
  袁宏谟,字荫普,1828年(清道光八年)生。农兴乡袁圩人,出身农民家庭,祖居将军岭乡袁家店,后迁紫蓬山北,兄弟3人,排行第二,少年读过几年私塾,喜爱击剑摔跤。成年后身体高大,在家农耕,生活贫因。有年灾荒,全家没有饭吃,性命难保,他的妹夫周盛传当时也很贫困,宏谟与周商量,忍痛将妹别嫁,得聘金共分,两家人因而得活。后来周盛传发迹,才将袁氏赎回完聚,其子周家驹即袁氏所生,为宏谟外甥。
  袁宏谟性格任侠,好抱不平。清咸丰初年某日,他本族有人欺侮邻居,宏谟看不过,就去劝说,不料那人蛮不讲理,反而大骂宏谟。宏谟气愤过度,竟抓住那人,一顿拳脚,把他打死了。宏谟自知闯祸,再加上对社会黑暗早不有满,便把母亲托给妹夫周盛传照看,自已仗剑出走江南,投到太平军将领李秀成部下。秀成看袁宏谟能文能武,推心任之。宏谟随李秀成转战南北数千里,因战功卓著,升至将军。其时,周盛传在家办团练,后编入李鸿章淮军,成为“盛字营”主将。
  袁宏谟任杭州守将时,淮军进攻浙江,周盛传利用亲戚关系,进城劝说宏谟投降官军,跟他一起干。宏谟大怒,说:“士为知已者死,怎能贪图爵禄财富而不顾大义?再说满清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其寿命定不会长,人所共知。就是你们竭力为其卖命,也不过使它苟延数十年罢了,今天看在私谊份上,我不作难你,明天请以干戈相见”!周盛传气得拂袖而去,次日亲率大军来攻,宏谟备战迎敌,先按兵不动,以逸待劳,待淮军疲惫,才带领太平军从城中突然杀出,击败淮军。周盛传退军几十里,知宏谟孝顺母亲,又叫袁母去信劝降。袁宏谟回信说:“儿既为太平军之忠臣,即不能作慈母之孝子。”周盛传气恼地把回信撕得粉碎。
  太平天国失败后,袁宏谟潜回家乡,到离故居数里的紫蓬山西庐寺出家为僧,佛名通元,俗称袁二和尚。此寺毁于咸丰兵火,仅剩李陵殿3间,宏谟与几僧人挤住一起,乞讨为生。有一天宏谟往山村中乞食,忽然遇到一个人拉着他说:“你不是当年杭州的袁将军吗?为何在此?”原来这人是宏谟老战友,也是个太平军名将。宏谟对他说:“我因老母在家,未能远去,只好暂时出家在此。”袁宏谟看寺庙残破,决心修复,以供流浪民众安居。他到处奔走、募化数年,重修西庐寺殿宇百余间,1871年(同治十年)竣工。又移住合肥城内明教寺,重修殿宇数十间,作为西庐寺下院。两寺中安排不少太平军流散将士。1883年(光绪九年),宏谟打包北上,从北京购得《龙藏全经》一部,运归紫蓬山西庐寺,盖藏经楼珍藏。并先后举行两寺的传教仪式,此为合肥佛教界一大盛事,袁宏谟被尊为“中兴始祖”。1886年(光绪十二年),他以微疾逝世,僧众特于紫蓬山建“通公塔”,供奉其骨灰牌位。
  袁宏谟无子,过继侄从仁为嗣。长孙袁先奎,字斗枢,清末任庐州总团练长。辛亥革命时起义光复合肥,任革命军旅长。后晋升中将。1931年病逝于袁圩。次孙袁先杰,字仲轶,民国初年为合肥青帮首领,后到芜湖开帮收徒,为堂主。1934年,土匪张大鼻子攻陷桐城,逮走县长贴票。袁先杰受人请托,以青帮师徒关系写信给张,张才将桐城县长放回。南京国民政府因此派军将袁先杰秘密逮捕枪杀。
  周盛波 周盛传
  周盛波,字海舟令,1830年7月(清道光十年六月)生,农兴乡周老圩人。祖居枣林岗。兄弟6人,他排行第四,少时家贫务农为生。1853年(清咸丰三年),周盛波与三兄盛华、弟盛传等在紫蓬山下,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1855年(咸丰五年)太平军将领马千禄、蓝成春率军夹击周盛华所率团练,于罗坝击毙周盛华兄弟三人及练勇50余人。惟存周盛波、周盛传,分领其部众,自备饷械,组织团练2000余人,与太平军陈玉成、陈得才部屡战,并出境到寿州等地打仗,升至守备。1862年(同治元年),周盛波与盛传选募练勇组成淮军“盛字营”,赴上海、苏南等地攻打太平军,官至记名提督。
  1865年(同治四年),周盛波随曾国藩镇压捻军。7月赴安徽涡阳雉河集解清军之围,授甘肃凉州镇总兵,继续在山东、安徽境内与捻军作战。1866年11月,捻军分为东西两路,李鸿章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负责围剿捻军。周盛波重归李鸿章节制,与东捻军赖文光、任化邦部屡次激战。1868年春,西捻军张宗禹部进逼北京。盛波率部北上围攻西捻军,6月,西捻军于山东荏平全军覆没。
  1869年(同治八年),周盛波以奉养老母为由回乡,筑周老圩闲居,并筑别墅于南京。不久,因他前年攻破河南唐县民寨时,惨杀村民,为巡抚李鹤年所劾,被夺职。1874年(同治十三年),沙俄入侵新疆。周盛波上书李鸿章,分析军事防务策略,共数千言。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周盛波奉诏募淮勇5000人赴天津训练,防备法军由海路侵津、京,并受命总统前敌各军。次年,因弟周盛传病死,代湖南提督,后实授,仍驻防天津。日(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二)病死于天津海防营,谥刚敏。
  子周家谦,字录陔,1873年(同治十二年)举人,官至郎中衔内阁中书,授奉直大夫。民国后埋头研究金石、书画,著有《盘庵诗抄》等,其书法闻名于肥西。
  周盛传,字薪如,晚号北海老农,1833年7月(清道光十三年六月)生,周盛波弟,排行第五。清咸丰年间,同兄盛华、盛波分领团练在紫蓬山等地对抗太平军,升千总。1862年(同治元年),随兄盛波加入淮军,任“盛字营”亲兵营哨官。在江浙攻打太平军,官至记名提督。1865年(同治四年),周盛传随曾国藩镇压捻军。攻占雉河集,以提督记名。1867年,授广西右江镇总兵。
  1871年(同治九年),周盛传随李鸿章赴陕西镇压回民起义军。1870年秋,李鸿章任直隶总督,调周盛传率部屯卫京、津地区。次年移驻青县马厂。1873年(同治十二年)周盛传兴建大沽北塘炮台,以加强海防。修筑内外土城各1座,大炮台3座,环列小炮71门;同时修筑了兵营、火药库、仓库,义塾及城外的沟、河桥、闸等,由所部兵士担负工役,并捐盛军欠饷补充工费,次年10月完工。
  1875年(光绪元年),李鸿章奉命兴修京、津水利。周盛传专任京沽屯田事务,亲自反复踏勘天津东南纵横百余里,提出以疏引河沟,开挖河渠、引淡排碱为主的兴水利、改土壤、开稻田方案。1876年(光绪二年),调盛军于天津镇,移屯兴工。首先开挖南连运减河,自靳官屯直抵大沽海口。之后,又修两岸支河1条,横河6条,沟渠河渠密布成网,建桥闸50余座以备蓄水排涝,使淡水碱水不相掺混,开辟稻田6万余亩,并使沿河盐碱地得到水利,新增可垦田地以百万计。1882年(光绪八年),周盛传升湖南提督,仍留天津镇训练士卒。他对西洋后膛枪炮研究颇深,著《操枪章程》十二篇,成为淮军教课书。周盛传还上书李鸿章,在天津紫竹林创办北洋武备学堂。
  1884年(光绪十年)周盛传回籍治母丧。次年7月25日病故。谥武壮。著有《周武壮公遗书》(10卷)等。
  子周家驹(1854—?),字天衢,号子昂,同治年间投入盛军,总理北洋海军营务处,著有《河防辑要》《淙河骊唱》等。
  唐殿魁 唐定奎
  唐殿魁,谱名家桢,字荩臣。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4月生,袁店乡唐五房圩人。出身农民,青年时曾帮工,做小贩。咸丰年间在乡与弟唐定奎等兴办团练,曾参与攻打寿州、三河、六安等地太平军,被授千总。1862年(同治元年),随从淮军刘铭传部,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升都司,赐花翎。次年,攻陷江阴县城后,升参将。不久攻占无锡,以总兵记名。1864年,攻克常州,以提督记名。次年,增募所部至3000人,随刘铭传渡淮镇压捻军。1866年,授浙江衢州镇总兵。1867年,(同治六年)改任广西右江镇总兵。在湖北尹隆河被捻军张宗禹部包围,发生激战,唐殿魁战死。清廷赐太子少保衔、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壮。
  唐定奎,谱名家祥,字俊侯,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11月生,殿魁弟,袁店乡唐五房圩人,排行为五。外号唐五肚子,出身农民。青年时曾帮工,做小贩。清咸丰年间与四兄殿魁兴办团练,对抗太平军。1862年(同治元年)加入淮军。隶刘铭传之“铭军”。在苏南一带镇压太平军。1865年(同治四年)又随刘铭传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一带镇压捻军,升至副将,赐花翎。1867年(同治六年),兄殿魁战死于尹隆河,唐定奎正请假在家探亲,立即奔回军中,领兄旧部,以提督记名。1868年(同治七年),从刘铭传在直隶、山东镇压西捻军。1870年(同治九年),刘铭传赴山西镇压回民起义;唐定奎接领铭武军,次年,回防徐州。
  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借口台南“番民”杀害琉球船民,派西乡从道中将率舰船5艘、兵将3600余人侵占台南,在龟山设“都督府”,修筑医院、营房、道路,并派兵攻打后山各“番社”,胁迫“番民”悬挂日本国旗,准备久踞。清廷派沈葆祯为钦差大臣,前往台湾布置防务,办理交涉。沈葆祯因台湾兵力不足,奏请援师。李鸿章荐唐定奎率“铭军”13营6500人赴台。8月,唐定奎率军直抵台南凤山,与日军对峙,日军胁迫龟纹“番社”生事,定奎示以兵威,日军狼狈退走。唐定奎率军开山修路,派员招抚各处“番社”。“番社”都将日军所发太阳旗纷纷交出。因天气炎热。时疫流行,士兵先后死千余人。唐定奎设法治病防疫,细心抚慰,保持士气不衰,清政府又相继运来大炮20尊,火药万桶及大批给养。唐定奎严密部署,随时准备出击。日军在台南无隙可乘,进退两难,同时士兵大部生病,死亡500余人,被迫和谈,于年底退出台湾。
  1875年(光绪元年),唐定奎继续开山抚番,设立抚垦局,以龟纹“番社”酋长为“番民”总头目,议定7条章程:遵剃发,编户口,献凶逆,禁仇杀,立总目,垦番地,设番塾。台南大定,清廷下诏嘉奖,命唐定奎率军内渡大陆休整,授直隶正定镇总兵,不久升福建陆路提督。沈葆祯调任两江总督,奏请将唐定奎所率“铭军”调驻江阴。1883年(光绪九年)法军侵略越南,海防戒严,定奎带病布防。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定奎因病辞职归乡,建唐五房圩闲居。1887年(光绪十三年)春病逝。谥“果介”。著有《戌余吟草》。
  刘朝祜 刘朝带 刘朝干
  刘朝祜,字云樵,号辅臣,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生,南分路乡人,青年随刘铭传加入淮军。1884年(光绪十年)10月,随聂士成自江阴驻地渡海至台湾,参加刘铭传指挥的抗法斗争。在淡水和基隆河战役中身经数战,立有战功,官至记名提督。1888年(光绪十四年)病逝于台湾。
  刘朝带,字应宾,号立斋,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生,南分路乡人,幼孤,青年随刘铭传加入淮军。1884年(光绪十年)10月,随铭军自江阴渡海至台湾,参加刘铭传指挥的抗法斗争,在淡水和基隆河战役中,立有战功。官至副将。1889年(光绪十五年)率军开凿宜兰至苏澳公路时遭“番民”秋祭猎草(少数民族一种迷信杀人陋习),朝带及部下200余人被杀。清廷诏令在宜兰县建专祠。
  刘朝干,字栋臣,号维桢,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生,南分路乡人,青年随刘铭传加入淮军。1884年(光绪十年)随聂士成自江阴渡海去台湾,参加刘铭传指挥的抗法斗争。在淡水基隆河战役中立有战功,官至记名提督。战后任台北军器局总办,创办台湾第一家机器厂,有厂房百余间。1888年(光绪十四年)前后,机器厂进口了各式机床、飞轮汽机、锅炉及翻沙设备等,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工厂。机器厂除生产枪炮弹药外,还兼产民用机械如伐木机等。在基隆至台北铁路修建时,机器厂还承担修造铁路机械及客货车事务,为台湾的建设和开发服务。1989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逝世。
  刘铭传
  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日(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生,井王乡刘老圩人。父刘惠,字怀刚,母周氏。务农为生。兄弟6人,铭传最小,脸又微麻,人称刘六麻子。少年时从族侄刘盛藻读过几年私塾。11岁时,父病故,因家贫停学,耕读兼贩私盐,养家糊口。成年后躯体魁梧,勇谋过人,贩私盐者多以他为首,曾受官府追捕。
  1854年(咸丰四年),刘铭传18岁,其母周氏被一富豪欺侮,他追数里找那富豪评理。富豪持刀威胁,被铭传夺刀劈下马背。铭传自知闯祸,遂揭竿而起,召集无业乡民,在大潜山北建立旱圩,筑堡扎寨。1856年(咸丰六年)夏大旱,庄稼无收,农民断粮,邻近的金桥集上有富户屯粮不卖,激起民愤,粮被哄抢。官府追查时,有人说是刘铭传领头干的。官府派人追到刘家,未找到刘铭传,便放火烧毁刘家房屋,刘母惊吓而死。刘铭传自此以寨为家,训练团练,商议参加太平军。传说祭旗时大风吹折旗杆,在寨参赞军务的塾师刘盛藻扬言这是“上天不助”,遂罢。后接受六安州官邹笥劝告,改听官府调遣,对抗太平军。曾随清军攻六安,援寿州,被授千总、都司衔。1862年(同治元年),李鸿章募淮军援江苏,铭传率练勇至上海,号“铭字营”,在南汇招降太平军吴建瀛、刘玉林等众4000人,与太平军在上海外围屡战,升副将。次年进攻苏南常熟、江阴、无锡等地,以提督记名。加头品顶戴。1864年春,攻陷常州。获“虢季子白盘”(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
  1865年(同治四年),随曾国藩镇压捻军。驻河南。连战于瓦店、扶沟等地,升直隶提督。又援湖北,陷黄陂,战颖州(今阜阳),当时捻军以马队为主,刘铭传平原追击不能得手,向曾国藩建议筑长墙围堵。曾遂命令自河南至同东运河,筑起长墙。捻军首领张宗禹率部攻入陕西,任柱、赖文光率部攻山东。自此,捻军分为东西两部,互相呼应,曾国藩剿捻失败。清廷命李鸿章代曾。刘铭传奉命专攻东捻军,大小数十战。1867年(同治六年)春,捻军退至湖北尹隆河,刘铭传与湘军将军鲍超约期合击。铭军提前出动,被捻军包围,大败。部将唐殿魁战死,刘铭传亦坐地待毙。鲍超率军赶到,向捻军发起攻击,刘铭传才得突围。铭军在信阳休整,补充军械人马,又追击捻军进入山东。刘铭传复于沿运河至胶、莱一线筑长墙,将东捻围困于山东。是年秋,刘铭传设法收买捻军叛徒为内应,枪杀任柱,捻军溃散。赖文光退至扬州被俘,东捻失败。清廷论刘铭传为“首功”,赐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刘铭传以伤病请假,回乡休养。
  1868年(同治七年)春,张宗禹率西捻军进攻河北,突袭北京。清廷震恐,下急诏令刘铭传出山赴援。刘铭传以迟缓未出被责。及至东昌,会诸军进攻盐山、沧州、德平,仍用筑长城之策,将捻军围困到运河之东,纵横合击。捻军损失惨重,张宗禹在山东荏平战死,西捻失败。刘铭传封一等男爵。刘铭传青少年时,功名心颇重,他曾登家乡的大潜山,叹道:“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可是当他“功成”各就后,却经常在诗中写道:“三十人为一品官,多少憎忌少人欢。”“官场贱武夫,公事多掣肘。”“为嫌仕宦无肝胆,不惯逢迎受折磨。”“解甲回乡去,入山种翠微。”“莫如归去好,诗酒任疏狂。”1869年(同治八年)春,刘铭传再次以伤病辞职回乡。次年,天津教案发生,英、美、法7国军舰集结天津炮台,京城震动,清廷命刘铭传出山,赶赴天津接统铭军,加紧备战。教案平息,又命刘铭传督办陕西军务,率军镇压回民起义。清廷命刘铭传监督、密报左宗棠的军事行动,引起左宗棠怨恨。刘铭传又称病辞职回家。
  乡居期间,刘铭传把早年镇压太平军、捻军时的文书一把火烧掉,埋头博览群书,尤其注重阅读有关西方科技文化的书籍,对世界形势及国家局势十分关怀,常说:“中国不变西法,罢科举,火六部例案,速开西校,译西书,以厉人才,不出十年,事且不可为矣!”1880年(光绪六年)年,因沙俄侵占新疆伊犁,刘铭传奉诏进京议事备战,他极力主战,并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陈述欧、美、沙俄及日本修造铁路的情况,以及中国修造铁路以利军事、经济、民政的迫切性,并提出初步规划。这个中国近代最早提出的关于修造铁路的意见,遭到朝廷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刘铭传气愤之下又一次辞职还乡。他在家乡立义庄、办义学;与张树声、周盛传等合办肥西书院;倡修家谱、府志、县志,助修大潜山、紫蓬山寺庙及巢湖姥山塔、合肥城内包公祠等;并陆续修建了刘老圩,在圩内建造“盘亭”,陈列“虢季子白盘”,供亲友参观。自号“大潜山人”。
  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首先侵略越南北方,又派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远东舰队侵入中国东南沿海,企图侵占台湾为质,迫使清政府屈服。4月,清廷急召刘铭传进京,授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上《海防十策》奏折,被采纳,遂赴台抗法。
  1884年(光绪十年)8月初,法舰4艘在副司令利士比率领下进攻基隆,刘铭传指挥守军开炮还击。不久,炮台被法舰猛烈炮火击毁。刘铭传将守军转移至后山,待法军登陆后,指挥守军分路出击,击毙法军官3人,擒斩1人,打死打伤法兵百余人篷缴枪数十杆,帐蓬10余架。残敌逃奔回舰。中国军队首战告捷,军威大振。
  法舰转攻福建马尾港,中国南洋舰队覆没。10月初,法舰分两路猛攻台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在基隆与敌激战,接到淡水守军告急。刘铭传将基隆守军撤至后山严守,并将基隆煤矿设备拆卸转移,然后亲率主力驰援淡水。10月8日,敌舰8艘猛轰淡水炮台。炮台在猛烈还击后多被击毁。由于河口事先被守军以巨石堵死,法舰不能深入,遂派陆战队千余人上岸,分路进攻。刘铭传指挥守军埋伏,待敌军接近,突然分5路杀出,毙伤法兵300多人,法军大败逃回。法舰开炮掩护,反自击沉小轮1艘,70多人落水。中国军队取得大胜。法舰封锁台湾海峡。法军司令孤拔亲到越南战场调兵千余名来台增援,接着以数千名法军分头猛攻基隆河及后山一线守军阵地。刘铭传指挥守军与敌展开激烈的阵地战。聂士成等率援军2000多名从台东登陆,翻山越岭赶至基隆前线,投入战斗,稳住了阵地。至1885年(光绪十一年)3月,法军死伤近千人。而始终局限于基隆一隅之地,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孤拔派舰攻占孤悬海中的澎湖列岛。3月下旬,法军在镇南关、谅山大败,中法停战,不久法军退出台湾。刘铭传领导的10个月抗法保台战斗,取得最后胜利。
  1885年(光绪十一年)10月,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他首先推行“办防、清赋、抚番”几项“急务”。定购新式大炮31尊,于基隆、淡水、澎湖、台南等地兴筑钢铁水泥炮台;整顿军队,汰弱留强,将台军统编为35营,实行新式操练;在台北设军械机器局,聘请工程师,自制武器弹药及民用机械;台湾防卫日益巩固。在两年内,清查地主瞒报田产及洋商漏税,使台湾财政收入从每年数十万两白银增至300万两。刘铭传制定“示威怀德、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大力“开山抚番”。招抚“番民”880余社,15万余人,实现全台政令的统一。
  他又狠抓,在“抚番”时于大科山坎山抚垦总局及数十个分局设“番学堂”,推行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1887年(光绪十三年),在台北大稻埕办“西学堂”,除汉文外,还聘请外国教员,讲授外语、数学、理化、测绘、历史、地理等课程。1890年(光绪十六年),又设立“电报学堂”,专习电讯技术;旧有的私塾和府学、县学也促进办好。刘铭传亲任学政,主持考试,选拔人才。
  刘铭传努力开发台湾,进行经济建设。他派军队修筑集集到水尾的横贯中央山脉公路,长182里,使东西海岸连成一片;还修建台东苏澳到花莲等入山公路数条;改善了山区交通;1886年设“轮船招商局”于新加坡,先后购轮船8艘,航行于台湾、大陆及东南亚各地;又购挖泥船疏浚旗后、安平等港,海上交通日趋发达。又设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兴建基隆经台北到台南的铁路。1887年(光绪十三年)设“电报局”,敷设台北至福州海底电缆117里和安平至澎湖支线53里;架设基隆、台北到台南陆上电报线1200余里。1889年在台北创办邮政局,在全台设分局,兼办官民通信业务,并购邮轮两艘运送大陆与海外邮件,通讯联络大为迅捷。刘铭传设立煤务局,整顿基隆旧矿,投资银40万两,购买新式机器开采,并拟筹资另开新井。后垅、苗栗发现石油,设立煤油局开采。还设立脑磺总局,用新法开采熬制台湾特产樟脑、硫磺,年获利银3万余两。庶糖和茶叶是台湾大宗出口商品,向为英商垄断,刘铭传积极组织本国商社与之对抗,购进新式机器制糖制茶,自备船只销往日本等地,夺回中国权利。出于经济开发的需要,刘铭传还拔银建设台北新城,兴筑了“建昌”、“千秋”两街。他重视发展农业,开垦荒地,大米等农产品外销量不断增加;还曾聘请德国工程师勘察设计,拟修建多座山区水库,后因去职未能实现。
  1889年(光绪十五年),刘铭传在坚持中国主权的情况下,与英商草签《承包基隆煤矿章程》,期限为20年,清廷以“二十年后恐别生枝节”驳斥不准。1890年(光绪十六年),因光绪皇帝寿辰,加刘铭传兵部尚书衔。不久,命帮办海军事务。10月,刘铭传草签协议,将基隆矿交本国商人承办。议定“由商经营。官不过问”。上奏后,清廷以“动辄议立章程”罪名,给刘铭传“革职留任”处分。刘铭传因此称病辞职,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5月离开台湾,返回故乡。他到麻埠九官山(今金寨县境)建一别墅,名刘大圩,常住此地。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刘铭传悲愤至极,身心交病,卧床不起,于日病逝。清廷谥“壮肃”,加太子太保衔。归葬肥西金桥吴家小院墙。刘铭传能文善诗。著有《刘壮肃公奏议》10卷,《大潜山房诗抄》1卷,《盘亭小录》1卷,另有遗诗数百首未及印行而散失。
  刘铭传生4子。长子刘盛芬(),字兰谷,曾主持修建刘老圩,官至直隶候补道。次子刘盛芸(),字翰香,举人,官至记名道,写有《刘铭传行状》一书。三子刘芾(),字春圃,历任兵部,民政部郎中。四子刘盛芥(),字沅湘艹,举人,官至分省补用道。
  王孝祺
  王孝祺,原名得胜,号福臣,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生,合肥南乡人,家住丰乐河镇南岸王家圩(圩子是他发迹后建的,此圩1949年属肥西县,1955年划舒城县)。家庭为菜农,王孝祺青少年时,即以种菜为业,每天早晨挑菜到丰乐河镇上卖,下集时从镇上挑大粪回家做肥料。某日,王孝祺挑粪回家上渡船时,渡船晃动,大粪溅出,船上人辱骂他。王孝祺气得把扁担投到河中,外出谋生。起先卖水果,做小生意,后投入淮军,随从李鸿章在苏南攻打太平军,从兵弁升至守备。又调到张树声“树字营”中,历升副将,记名总兵,加壮勇巴图鲁勇号。不久,随“树军”镇压捻军。张树珊在湖北德安战死,王孝祺“坐失主将”,贬职,战败东捻后复官。西捻失败后,晋提督衔,更勇号为博奇巴图鲁。派赴山西,防卫黄河。时逢山西饥荒,王孝祺散私财赈济灾民,清廷赐一品衔。1880年(光绪六年),张树声任两广总督,王孝祺随调广东,历署潮州、碣石镇总兵,负责钦、廉等州防务。
  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中,淮军将领、广西巡抚潘鼎新在越南战败,请求支援。王孝祺立即率所部“勤军”开赴龙州前线。鼎军已向后方溃退。王孝祺随老将冯子材前往镇南关,沿途招集鼎军溃兵。到关后立即出击,夜袭文渊街。所乘战马跌倒,王孝祺步行率军士绕到后山,攀崖而上,连破法军2座堡垒。法军分路进攻镇南关要隘,王孝祺指挥军队从后路仰击,敌军才退走。回关后,新任广西巡抚李秉衡召集各军将领推举前敌主帅。王孝祺倡言:“现在,无论湘、粤、淮军,都应该受冯子材老将军指挥。”得诸将响应。王孝祺主动守卫较险的西岭,与法军主力激战,率军乘夜出击,再次大败法军,又率军支援东路夺回阵地。王孝祺还派小股军队深入关外侦察敌情、扰袭法军后勤运输队。法军粮草军火不继,十分恐慌。王孝祺主动出关猛击法军,冯子材指挥各军一齐出击,法军于3月24日全线溃退。王孝祺率军追击20余里。3月28日,王孝祺率军出关,直攻谅山,命部将潘瀛率敢死队攀后山而上,最先攻入城中。各军赶到,合力进击,克复谅山城。又进军克复太原城。因停战令到而停止进攻。战后,清廷赏王孝祺云骑尉世职。
  1885年(光绪十一年),王孝祺回任广西北海镇总兵。1887年(光绪十三年),署广东水师提督,驻军虎门。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辞官归乡。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冬,逝世于家。
  叶志超
  叶志超,字冠群,号曙青,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3月生,花岗镇井村人。幼孤,少年帮舅父放牛。青年参加解先亮团练,身长力大,勇猛过人。清同治年间投入张树声部下,参加镇压太平军、捻军。从兵弁升至记名总兵,赐号额图浑巴图鲁。1875年(光绪元年),署理直隶正定镇总兵,率新式练军守天津新城,为大沽口后路,拱卫海防。后调防山海关,李鸿章荐其智略,得实授总兵。1889年(光绪十五年。)升直隶提督。1891年,热河朝阳金田道教教民起义。叶志超率军镇压,擒杀教民首领李国珍。1894年(光绪二十年,旧历甲午年)6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电请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命叶志超率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等共2000人航海赴朝鲜牙山。这时,日本也借口保护侨民,派大军侵入朝鲜,与清军对峙。牙山清军总数增至4000人,日军总数却增至1.9万人。6月26日,日军偷袭牙山清军,清军在成欢驿反击,杀伤大批日军。然后向北突围。与国内中断联系40多天。7月初,李鸿章向清廷转呈了英商北河轮船从朝鲜密探得来的情报,谓成欢之役:“叶军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清廷诏令赏该军将士银2万两。7月中旬,叶志超由某教会电告国内成欢战况:“毙倭千数百人”。7月下旬,叶志超率军撤至平壤。由陆路来援清军4支共达万余人亦会集平壤。清廷任命叶志超为诸军总统。此时敌强我弱,弹药军械粮草均缺,叶志超复电力辞,清廷不许。8月初,叶志超派精锐7000人出击黄州附近日军,日军分路进攻平壤。8月10日,叶志超撤回黄州之军,指挥各军分守平壤城内外至大同江岸。13日,日军进攻,叶志超指挥分守平壤南门的盛、毅两军将日军击退。14日,日军四面围攻平壤,叶志超重悬赏格,激励杀敌。卫汝贵、马玉昆两军将江东之敌击退七八里,毙敌不计其数。马玉昆夺炮7尊。由北路渡海的大股日军及成川之敌万余人,同时来攻城外营垒。叶志超与左宝贵、丰升阿亲督数千人,设伏袭击,至晚敌势始弱,各军奋力齐攻,追至4里外,擒斩日兵200余名,射击毙敌更多。清军共伤亡300余名。日军又由龙岗西北分道来攻盛军各营盘,叶志超即调卫汝贵整队回击,日军败退。15日,日军在进攻平壤同时,分出7000余人从两路绕袭平壤后路安州,安州清军仅3000余人,不敢出击,日军迅速截断平壤后路,给平壤清军带来极大压力。16日,日军分路猛攻平壤,清军分路出战,激战之中,左宝贵阵亡,奉军阵地崩溃,日军乘机突入玄武门。叶志超闻讯回城视察情况,部将江自康却擅自撤退。平壤北门已难再守,如日军合围,清军将会全军覆没。叶志超与众将商议后,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17日,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失败,清军后路更为危险。叶志超率军突出重围,急行军回到国内。
  清廷下令夺叶志超职,李鸿章奏请留营效力,不许。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械送京师,下刑部审讯,定斩监候。后赦归家乡。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去世。葬黄老郢。
  子叶御璜(),字殿选,号少卿,官至广东候补道。历任北洋制造局会办,芦、榆、淮练军马、步水陆各军营务处兼转运官,办理热河教案善后,广东水师学堂总办等。曾主持修建叶大圩(芮店乡境)。甲午中日战争中闻其父兵败朝鲜,急从广东渡海至天津,因忧急咳血死。孙叶斗楠,曾在合肥创办最早的电灯公司,任经理。1948年去台湾。已病故。
  李恩绶
  李恩绶,字亚白,祖籍舒城,后迁江苏丹徒。他青年时读书,十分聪明,不但博览经史,而且喜读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由于不喜八股文,虽为附贡生出身,却考不取举人。遂无意仕途,携笔壮游,镇江、南京一带山水名胜尽皆游遍。他每到一处,喜阅地方志书,以了解当地胜迹来历、人物史事。1881年(光绪七年),他的家乡成立修志局,编修《丹徒县志》。他于山水一门,多有考证,为人所嘉许。
  1884年(光绪十年),李恩绶来合肥游历,被肥西周老圩聘教家塾。他教书之余,常到紫蓬山以及合肥城内游玩。每年寒假南归丹徒,来回经巢湖,又遍游湖中山水。他对合肥西南乡一带山水胜迹十分喜爱,着手修志。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前后,他在学生的协助下,先后编修《紫蓬山志》《巢湖志》《合肥香花墩志》《庐阳名胜辑要》等山水志书,记载了肥西、南地区大量宝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料。此外,他还著有《采石志》《读骚阁赋存》《缝月轩词录》《冬心草堂诗选》《历代诗人祠堂记》等书刊行传世。李恩绶约于1899年9月(光绪二十五年)南归故乡,77岁时逝世于家。乡人私谥“文靖先生”。
  董大义 董履高
  董大义,字宜之,三河镇人,清咸丰年间在三河参加太平军,功封将军,率部驻防江苏常熟。1863年(同治二年)淮军攻常熟时,率部众投降,编为“义字”2营,仍由董大义统领。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捻军,官至记名提督,赏花翎、节勇巴图鲁、霍奇巴图鲁名号。董大义做官后,就在三河一带买田置地,并在三河西南兴建董大圩庄园。
  董履高,字仰之,董大义侄。青年时加入淮军,在江苏、浙江镇压太平军,官至守备。又随李鸿章镇压捻军,升副将。1870年(同治九年),招募淮军开赴山西,防守黄河,晋记名总兵。1877年(光绪三年),率军驻防归化、包头等地,镇压蒙古部落叛乱。1879年(光绪五年),署浔州协副将。1883年(光绪九年),法军侵略越南,董履高率军驻屯南宁、龙州备战。次年,广西、贵州少数苗民据割五岗。董履高奉命于初夏深入山地,擒首领梦弼,升提督衔。仍驻龙州。11月,开赴前线,与法军激战几昼夜。董履高脚被炮弹炸伤,几乎折断,被送回后方,谅山遂失陷。1885年(光绪十一年),董履高伤愈后,被授庆远协长官。不久,因病回家。1889年(光绪十五年)补广西左江镇总兵。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调直隶正定镇总兵。不久,改任江苏淮扬镇、贵州安义镇总兵。袁世凯奏留北洋训练新军。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赴任寿春镇总兵。淮河大水,寿春城头离水仅数尺,董履高日夜巡逻,指挥军队抢险,修整城墙,全城得以安全渡汛。次年,巡视泗州防营时坠马,旧伤复发,病假回家。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病故。
  刘盛休
  刘盛休,字子征,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生,南分路乡蟠龙墩圩子人。青年务耕读,后随族叔刘铭传兴办团练。1862年(同治元年),加入淮军“铭字营”,到上海镇压太平军,升副将衔。攻南汇时,刘盛休单身深入太平军将领吴建瀛(合肥人)营中,劝说吴率军投降。刘铭传认为刘盛休有胆略,深为器重。随后,刘盛休又随铭军镇压捻军,先后升总兵、提督衔。
  1875年(光绪元年),铭军主帅刘铭传、刘盛藻先后辞职归家,刘盛休接统铭军2万余众。他经常率军兴修水利,先后在东明挑筑黄河大堤,在寿张挑浚张秋运河,在兴济镇挑筑减河,在葛渔城挑修永定河,屡受清廷嘉奖。
  光绪年中叶,外患严重,刘盛休率铭军驻防金州大连(今大连市),补授南阳镇总兵。他巡视各要隘,筹修战守设施。先后修筑大连海口、三山岛、黄家山、徐家山、老龙头炮台10余座。1891年(光绪十七年),补授河南、河北总兵,赏头品顶戴。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中,刘盛休驻防辽宁虎山一带,扼守鸭绿江,与聂士成军相为犄角。日军入侵时,刘盛休侧后的依克唐阿军溃走,日军从后路直趋虎山。刘盛休与聂士成两军殊死奋战,从早晨战斗至下午,士兵死伤过半,敌人援军又陆续开到,遂败,被迫突围。刘盛休欲自杀,被人劝止,便上书自劾,不久归家。晚年研究历史,研习书法。1916年(民国五年)8月22日去世。
  童茂倩
  童茂倩,原名功赏,字挹芳,晚号养园老人,1860年(清咸丰十年)生,南分路乡童旗杆郢人。少年在家读私塾。15岁时去南京,在舅父、江苏巡抚张树声府署读书,得以博览群书,受名师名指点,但他不喜八股文,两次应试落第,遂无意仕进,到北京访求名师,交结文士,研习诗文学问。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时,废科举,兴学堂,童茂倩经推荐担任顺天中学堂监督。变法失败后,离开北京,回乡隐居。不久被推举为皖北教育总会会长。1906年任安徽教育总会会长、安徽咨议局局长。任职期间,兴办了各类学校,如芜湖安徽公学、安庆尚志学堂、安庆高等学堂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还安置不少革命党人在学校任教。
  日,革命党人熊成基、张劲夫、范传甲等举行安庆马炮营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清军大肆搜逮革命党人,童茂倩积极营救,用巧计放走一批,保释一批,还派人寻找死难烈士张劲夫等人遗体,妥善安葬。1911年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吴谷于10月底在安庆城内起义失败,清军闭城搜捕。童茂倩急访安徽巡抚朱家宝,对他说:“听说革命党人带了几百枚炸弹进入城内,攻城不成,即与城同归于尽。为了巡抚的生命安全,为了黎民百姓,最好暂开城门,禁入不禁出,使亡命之徒携炸弹逃出,以免发生祸害。”因此,革命党人安然转移。11月初,吴谷又率革命军自九江来攻安庆。朱家宝布置兵力坚守。童茂倩又以省咨议局名义劝告朱家宝顺应革命大势,停止抵抗。11月2日,安徽省宣布独立后,童茂倩先后被推举为都督、民政长、参议院议员等职,皆坚辞。后因省城局势混乱,回到家乡,专意兴办地方教育。创办“庐阳私立正谊中学”等学校。1926年,安徽省长高世读派专轮请童茂倩出任安徽大学校长,这时童已68岁,以年老力辞,后担任名誉校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童茂倩写诗给蒋介石,劝他不要倒行逆施、违背总理遗志。蒋令安徽当局监视童茂倩,寻机逮捕。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童茂倩忧虑时局,积郁成病,于日逝世。北京、上海、合肥、芜湖、安庆等地召开“童茂倩先生追悼大会”,公谥“宪文”,收其生平事迹于1934年送安徽省通志馆立传。
  童茂倩诗词文章名重当时,但大多散失,仅存《存吾春馆诗集》《童茂倩先生诗》等抄本。
  段祺瑞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生,城西桥乡大陶岗人,祖父段佩是淮军铭军马队记名总兵,父亲段从文是粗识字的农民。段祺瑞少年时,随祖父在江苏宿迁读书。1879年(光绪五年),段佩去世。段祺瑞返回家乡,在附近的侯大卫庄读私塾。但段家经济日益困难,经常付不起学费。1882年(光绪八年),段祺瑞17岁,到山东威海卫,投靠族叔段从德(淮军管带)当兵。1884年(光绪十年)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学习4年,又考取留学德国学习军事。1890年回国,任山东威海武备学堂算学、炮学教习等职。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袁世凯调段祺瑞到天津小站,协助创办新建陆军,任炮兵学堂总办兼炮兵统带。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随袁世凯去山东镇压义和团。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段祺瑞又随之到保定负责编练北洋军,1902年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1903年12月,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段祺瑞担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并加副都统衔,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1905年后,段祺瑞先后任北洋军四、三、六镇统制。1910年任江北提督,驻清江。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段祺瑞任北洋军第二军军统,奉令开赴湖北镇压革命,不久授湖广总督,并任第一军统兼领湖北前线各军。段祺瑞顺应革命形势,领衔联名46名将领通电力促清帝退位,支持南北议和,成立共和政体。清朝统治正式结束。
  1912年(民国元年)3月13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任陆军总长,次年代理国务总理。“二次革命”中,段署理湖北都督,在汉口指挥军队,镇压革命党人。不久又兼领河南都督,亲率北洋第二师进驻信阳,指挥豫、鄂、皖三省军队镇压白朗起义。1915年12月,袁世凯帝,段祺瑞反对,拒不合作,隐居香山。“护国”战争爆发,各省纷纷宣布脱离北京政府,袁世凯为收拾残局,请段祺瑞出山,段以“取消帝制、恢复共和”为条件,于日出任参谋总长。同日,袁世凯宣告取消帝制。4月,段祺瑞任国务总理。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院总理,掌握实权,逐步形成皖系集团。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中后期,段祺瑞听从梁启超分析,认为以英法等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必胜,主张加入协约国,对德国宣战,以便在战后取得“战胜国”的地位,并与日本(已对德宣战)谈判争取贷款,组织“参战军”。黎元洪惧怕此举会增强皖系集团的实力,联合国会议员极力反对,酿成“府院之争”。段祺瑞宣布辞职,避居天津。直隶、奉天、山东、河南、浙江、陕西、福建等省督军宣布独立,反对黎元洪。黎元洪电邀安徽督军张勋进京调停。张勋带“辫子军”进京,乘机拥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获知北京复辟消息,立即于7月5日誓师马厂,组织“讨逆军”,指挥3路军队5万余人进军北京。7月12日,攻入北京,张勋逃入荷兰使馆,复辟失败。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中国政府立即对德宣战。在政治上,段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孙中山在南方发动护运动。此时,总统冯国璋与段产生予盾,段祺瑞辞总理职,任参战督办。1920年,段祺瑞为首的皖系集团在“直皖战争”中被直系击败,段祺瑞到天津闲居。
  1924年11月,张作霖、冯玉祥联合击败直系,推举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电邀孙中山到北京“共商国是”。孙中山提出召开“国民会议”主张,段以“善后会议”抵制。
  日,北京市民和学生举行“反对八国通谍”集会,会后到国务院门前游行示威。卫队竟向示威群众开枪,死伤200多人,酿成“三一八”惨案,受到全国人民声讨。段祺瑞被迫下野,寓居天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3年1月,蒋介石派专使迎段祺瑞南下,委以“国府委员”衔。日,段祺瑞因胃病出血死于上海宏恩医院。12月,段家将灵柩运至北京,暂厝于西山卧佛寺。1963年秋葬于香山万安公墓。
  段祺瑞尚节俭,财产不多。执政后未回过家乡,也未在家乡置田产。一生酷爱围棋,曾资助过围棋国手过氏兄弟及吴清源等,对围棋发展颇有助益。
  子段宏业,善围棋,曾任山西井陉正丰煤矿总经理。
  唐启尧
  唐启尧,谱名远华,字朝荣,号庭,日(清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三日)生,丰乐镇人。父、兄皆务农。启尧少时读书兼习武术,族祖唐定奎常资助学费,加以勉励。1885年(光绪十一年)去台湾,在刘铭传巡抚衙门办文案。族兄唐远友管带台湾“飞捷”号兵轮,调启尧任掌书记。1891年(光绪十七年),刘铭传辞官回乡,唐启尧亦回乡读书,参加乡试,挑取誊录。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中,唐启尧投笔从戎,得宋庆赏识,任新毅军哨官、帮带等职。历经数战,抗击入侵日军。叙功升巡检加五品衔。战后,袁世凯督练武卫右军,调唐启尧为先锋官。不久,聂士成调他任武卫前军文案。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犯天津,聂士成战死,军队溃散。唐启尧前往山东,投归袁世凯军中,被委管缉捕营,驻守济南城防。以河工劳绩,升布政司理问。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唐启尧随军至天津,任新编警察正巡官;不久,调任新建陆军第三镇管带官3年。吉林将军达馨山听说唐启尧有才干,奏调吉林委任建设督练处兵备参谋,教练处总办等职,并会办全省防军警察等营。先后创立测绘陆军小学、军官讲武堂等。被保升道员加二品衔。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原任吉林巡抚的朱家宝调任安徽巡抚。唐启尧被调回安徽任兵备处总办,在安庆整顿陆、防各军,开办测绘学堂、陆军小学和军官讲武堂,赏加副都统衔。少年时在丰乐镇长大,后为国民党上将,著名爱国人士张治中即于此时投奔唐启尧,在兵备处任收发,从而开始其军政生涯。
  1911年辛亥革命后,吉林都督陈简持调唐启尧为吉林督练公所少将参议。1912年,蒙古库伦活佛在沙俄诱迫下煽动“独立”,俄国人陶什陶为之购枪械,训练士卒,呼伦贝尔、扎赍特、科尔沁等旗响应。唐启尧商请吉林都督会同奉天、黑龙江两都督派兵合剿,一面遣使劝导。各旗悔悟,取消“独立”。不久,唐启尧任依兰兵备分巡道兼交涉员。该地任于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经济落后,治安混乱。唐启尧兴学垦荒,安民捕盗,澄清吏治,修好邻邦。在任3年,边防得到巩固。他还上书中央政府,建议由财政部拔款500万元。从各省抽调精兵20万,分扎沿边要隘,一边防卫,一边屯垦,逐渐兴办矿产、渔猎、养牧、纺织等实业。1915年袁世凯调唐启尧赴北京任侍从武官。秋,调直隶统领左翼巡防步兵4团,马、炮兵2营,分驻河北、山东30余县,晋升中将。1916年调任察东镇守使加上将衔,帮同绥远、热河都统剿平蒙古叛乱部落,被特授振威将军,奖给三等、二等纹虎章。他又上书中央政府,建议在内外蒙、西藏等地兴修铁路,建立学校,开发垦茺,兴办工厂等。因塞上苦寒,因劳致疾,唐启尧 被调回将军府任职,授二等嘉禾章。
  1916年段祺瑞任国务总理,特委派唐启尧为安徽宣慰使,督办安徽裁兵屯垦事宜。他派员勘查沿淮沿江和沿洪泽湖荒芜地区,规划兴垦,却因时局混乱无法实施。他解甲还乡,回到丰乐镇。日军侵占合肥后,唐启尧举家入川避乱。抗战胜利后回归家乡,倡修家谱,李宗仁为其作序,张治中为其作传。1949年初,合肥解放,唐启尧把地契主动交给人民政府,到南京居住。不久知张治中在北京工作,便到北京居住。1958年逝世于北京。
  李坦,原名安贫,字淑才,又名李味酸、李履平、李荣桂,1903年生,河东乡李冲洼人。父李少庵,清末秀才,宣统元年在家乡创办传心小学。李坦幼年随父读小学,1919年去芜湖私立工读学校读书。“五四”运动中,他和同学集会街头,声援北京爱国学生。与此同时,他参加寿县籍学生组织的进步团体“爱社”,阅读进步书刊,听了当时在宣城任教的恽代英的革命演说,萌发了革命思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消息传来,李坦异常兴奋,立即写信告知家乡的进步青年。他利用寒暑假回家宣传革命道理,曾给堂伯父写过这样一副对联:“资产废除世界平等,工农解放革命成功。”
  李坦后由芜湖私立工读学校转入芜湖公立职业学校读书。1922年秋,该校时疫流行,校方对学生健康漠不关心,导致一名学生死亡,当时任校学生会秘书的李坦,积极协助学生会主席曹渊为死者举行追悼会,并驱逐校长李子寿、学监董质坚出校。事后,李坦与曹渊被校方开除。李坦前往上海求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秋,李坦回到家乡。次年初,创办“改良私塾”。1924年夏,共产党员吴云、吴震在寿县小甸集附近曹小郢子办“淮上中学补学社”,以教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李坦闻讯后,将改良私塾停办,带领部分学生转入该社。
  李坦喜爱作诗,常以诗言志,作革命宣传。1924年冬,他从家乡再往上海,对军阀混战、民生凋蔽的景象深感痛恶,赋七律一首:
  为国捐躯问有谁?纷纷只是自营私;若为宇宙承平日,除却祸患灭绝时。莫谓狂言且未当,须知世事一唯为;击秦恨少韩公子,博浪沙中奋铁锤。
  1926年9月,李坦受党派遣到武汉中央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4月,他参加了反击夏斗寅部叛乱的战斗,初建战功。大革命失败后,李坦回到家乡,与共产党员孙一中进入国民党三十三军军长柏文蔚创办的“寿县学兵团”。孙任团长,李坦任第三中队副。他们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准备伺机暴动,建立革命武装,后因柏文蔚有所察觉,被迫离开该团。
  1930年3月中旬,李坦受党委派到鄂豫皖苏区工作。此时,苏区红军改编为红一军,军长许继慎;李坦任红一军红一师政治委员,师长由副军长徐向前兼任。红一师以鄂东北为根据地,积极向京汉铁路南段出击,连战连捷,由800多人发展到3000多人,组成两个步兵团和一个机炮团,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李坦英勇善战,指挥果断,密切配合徐向前工作。
  1930年11月上旬,李坦奉命率红一师与红二师一起由罗山南下,执行威迫武汉、配合中央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的任务。11月11日,红一师向黄陂北姚家集敌13师75团发起进攻,给以沉重打击。13日进攻黄安,占领县城,后奉中央指示,返回皖西,开展反“围剿”斗争。12月18日,红一师配合红二师,收复霍山县城,12月30日,两师主力又在东香火岭迎击来犯敌军,歼敌两个团,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一师与红十五军一团合并为红十师,师长蔡申熙,李坦任政委。2月初,中共鄂豫皖特委和军事委员会成立,李坦任军委参谋主任。
  4月,张国焘来到鄂豫皖苏区,推行极“左”肃反路线,逮捕、杀害红军指挥员许继慎,李坦也因许案株连遭逮捕,于1932年10月被杀害。
  1950年,李坦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建之
  张建之,字兆勋,化名李家奇,1901年生,高刘镇张孵坊村人,出身农民家庭。曾就读于合肥三育中学,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又随老同盟会会员张树侯读私塾。1924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6年加入共产党。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张建之和谷隅三一起回到合肥,与中共合肥党组织联系后,以国民党合肥县第五区农民协会整理委员会的身份到雷麻店一带开展活动。同年10月建立合肥西乡第一个由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农民协会。同年冬,张建之和谷隅三介绍徐梦观等3人加入共产党,成立合肥西乡第一个党小组—中共雷麻党小组,张建之任组长。不久,雷麻、焦婆店、高刘集等地相继成立农协分会,有会员4000余人。
  1928年春,在雷麻党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雷麻支部,下辖雷麻、焦婆、高刘3个党小组,张建之任支部书记。同年春夏,合肥西乡遭受严重灾害,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张建之等领导群众反对苛捐杂税。开展扒粮斗争,扩大了党的影响。在雷麻等3个党小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3个党支部。
  1930年5月,中共合肥县委成立,张建之任县委宣传部长。次年春,张建之被调皖西苏区,任中共皖西特委宣传部干事,特委秘书长和党报委员会委员,参加《火花》、《红旗》党报的编辑工作。
  1931年4月,张国焘到皖西根据地,推行极“左”路线,制造“皖西事件”。1932年初,张建之被杀害。
  周味韶
  周味韶,化名邹苇萧,1901年生,雷麻乡人,出身农民家庭幼入私塾读书,后因家贫辍学,在家乡做塾师、小学教员等。1927年12月,周味韶和徐梦观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周味韶入党后,积极编写革命歌谣和“抗捐抗税”等标语口号,在乡村集镇散发,号召贫苦农民加入农民协会。1928年5月,3000多农民在雷麻店街北集会,成立农民协会,周味韶被选为农协会主席,他领导农民展声势浩大的抗捐抗税斗争,同年8月指挥农民到合肥城内向前来视察的蒋介石示威请愿,迫使蒋批示将附加捐“退还二成三”。引起国民党政府注意。
  1929年秋,党让他转移肥东众兴集地区,化名邹苇萧,在一所小学任教。到校后不久,即向进步教师宣传革命道理。先后介绍孙子模、罗邦道、何守盛等人入党,建立了党小组,随后发展为中共合肥东乡支部、特支,共有党员三四十人。1930年5月,中共合肥特区在西乡召开党员代表会议,成立县委,周味韶被任为中共合肥县委宣传部干事。党考虑他在合肥地区目标显著,于1930年秋令他转移汉口,在正丰煤矿公司经理尚晓峰家当家庭教师。此时,他一面教学一面从事工人运动。后因行动被反动当局发觉,他又离开汉口返回家乡,继续领导农民运动。
  1932年,合肥西乡大旱,人民生活无着,饿殍遍野。4月28日,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在西乡召开党团活动分子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开展“五一”扒粮斗争,由张志一、杜静明、周味韶三人组成指挥部负责指挥。周味韶的任务是带领群众扒周老圩地主高河沿仓房郢的粮食。4月30日,周味韶赶到雷麻,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做好扒粮准备。5月1日清晨,男女老幼在枯草塘汇合,周味韶带领游击队和群众向地主粮仓高河沿进发。途中遭遇国民党武装民团,周味韶眼看众寡悬殊,不可力敌,即挺身而出,厉声说:“人是我召集的,要抓要杀由我顶着,不许你们伤害群众”。于是被捕。周味韶被押到周老圩受到严刑拷问,不屈而死。
  徐梦观
  徐梦观,原名徐问谭,化名薛成,1908年生,将军岭乡蜡树塘埂村(今新民村)人。父徐巨生,教书为业,常应聘于西乡各大庄园;母亲孙氏耕织持家。梦观6岁起,随父就读。后与同乡张建之等人,到大潜山下童旗杆村,随皖中名流同盟会会员张树侯学习。徐梦观于1924年春考入合肥第六师范读书。1925年6月,“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合肥,在卫衙大关召开的千人大会上,徐梦观、赵圣情等人,代表青年学生发言,痛斥帝国主义的暴行,号召民众投入反帝斗争。合肥第六师宛敏灏主编《淝水怒潮》特刊,梦观经常为其撰写针砭时弊、号召群众起来斗争的文章。
  1926年秋,徐梦观自合肥第六师范毕业后,到雷麻小学任教。1927年秋加入共产党。1928年春,徐梦观任雷麻党小组组长,同年冬任雷麻党支部书记。1930年春,在雷麻店大方坎附近的徐小郢,合肥地区党代表会议召开,成立中共合肥县委,徐梦观被选为县委书记。他把全县划分三个区,成立了三个区委和两个特支。在城内由颜文龙、刘佛林集资开办“联一书店”,出售进步书籍,并作为县委交通联络站;又与朱德清、李应和等人合办“民众报馆”,指派颜文斗担任副刊编辑,进行革命宣传。在农村,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捐税、和扒粮斗争;领导赤卫队,不断寻机破坏敌人交通,电讯设备。
  1931年春,中共合肥中心县委成立,徐梦观任县委委员、组织部长。1932年6月,张国焘以中央分局的名义,派人到合肥,以“改组派”、“第三党”、“AB团”等罪名,把徐梦观等20余人同时杀害。
  日,中共肥西县委根据省委办公厅文件精神,给徐梦观平反昭雪。
  顾先行
  顾先行,又名顾道平,1898年生,聚星乡人,出身贫农家庭,读过几年私塾。二十一二岁时,他帮工在雷麻店顾大行(米行)量斗、烧锅,后又学朝奉(店员)。1928年加入共产党。
  1929年秋,顾先行和程明远、周味韶奉党的指示,在雷麻店大庙坎组织农民协会。顾任合肥西乡农协会主席。他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抗捐抗税和扒粮斗争。后被任命为区委书记。
  1932年春,肥西大旱,广大农民饥寒交迫,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决定发动群众,向地主老财要粮。5月1日顾先行和周味韶一同领导群众去扒周老圩大地主存在高河沿他仓房的粮食,半途和反动民团武装相遇被捕。
  顾先行被捕后,先关在周老圩,后关到雷麻店民团部,最后解到合肥县政府,受到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敌人要他交待共产党组织名单、活动情况,他至死不讲,坚定地对他妹妹说:“我一人牺牲就算了,别的什么也不能讲”。合肥县政府无奈,最后将顾先行杀害。
  刘朝光
  刘朝光,又名刘映冰,1909年生,井王乡刘五房圩人。父刘盛东任清末广东督办,后来弃官归里,刘朝光随父回到刘五房郢读书。他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情,经常瞒着家人把家中食物施与难民和穷苦人。1927年,刘朝光去上海求学。在校期间,阅读了很多进步书籍,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在一次散发标语、传单时,被国民党巡防部逮捕关押两个多月,后经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不久回故乡参加革命。
  刘朝光回到家乡,立即与合肥西乡党组织取得联系,奉党组织指示,在南分路成立团防局掩护革命活动。1929年夏,六安中心县委派吴天九到合肥西乡组织合肥赤卫队为配合赤卫队的活动,扩大合肥西乡人民武装力量,党在雷麻、焦婆、南分路建立三个自卫大队,刘朝光任第三大队大队长。
  1931年1月,在合肥的陈调元部四十六师调往六安“剿共”。一天,当该师后勤部的一营兵力向六安运送物资时,中共合肥西乡党组织得悉情报,与合肥赤卫队、六安红十区独立营取得联系,以第三自卫大队为主力,由刘朝光指挥自卫队和赤卫队员700多人,埋伏金桥一带,一举毙、伤敌人数十名,缴获长短枪140多支和大量军用物资。同年底,刘朝光领导的第三大队,已由50多人发展到近百人。1932年,刘朝光在大潜山一带组织农会,被反动豪绅刘公纽知道,向国民党第三军长王钧告发。刘朝光奉命率领自卫队撤往皖西苏区,他被分到苏维埃干部学校学习,担任政治指导员。1932年10月,干部学校随红四方面军撤离苏区。次年,刘朝光在西征途中牺牲。
  陈良季
  陈良季,1904年生,焦婆乡陈槽坊村人。幼年读私塾,后辍学务农,以租种地主田地为生。1928年初,共产党员尤迟、孙实等人到肥西开展革命活动,陈良季积极参加,不久经孙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陈良季经常以探亲访友为名往来于各个村,发动农民起来反抗地主和反动政府的压迫剥削。是年冬,焦婆地区成立了农民协会,陈良季被推选为主席。带领近千名农民,手持长矛、木棍,带着箩筐、布袋,先后扒了张新圩、汪老庄等几家地主的800多担稻谷,分给农民度春荒。
  1928年冬,中共中央为保持与鄂豫皖苏区的联系,决定在合肥东乡店埠建立中央交通中心站,下设4个分站,陈良季担任了交通中心站副站长兼六安思姑谭晁家油坊分站站长,在国民党严密盘查的情况下,为苏区转送了大量文件、物资和人员。后来,中心站站长被捕,陈良季担负起全部交通重任。
  日,由于叛徒告密,中共合肥中心县委遭严重破坏,书记程道福(程明远)等23名党的骨干被捕。陈良季冒着极大危险,化名为程道生,前往合肥探监。程道福向他秘密谈了合肥事件经过,要他到上海向中央报告。陈良季赶往上海找到党中央,及时汇报了情况,又按中央指示立即返回合肥,通知幸存党员转移隐蔽,并将情况通报寿县中心县委。9月下旬,凌生、陈良季在肥西大潜山召集党员开会,鼓励大家坚持斗争,并组成临时中心县委,着手恢复党的组织。不久,中央派刘敏为巡视员来合肥指导工作。刘敏派陈良季再次化名探监,向陈道福了解原合肥中心县季领导下和各县党组织详细情况,为恢复这一带党的工作起了重要作用。是年冬,陈良季到肥南中派河一带巡视工作,和颜文斗、马子中等党的骨干一起发动农民,先后扒了几家地主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民,重新唤起革命群众的斗争热情。通过艰苦的工作,各地党组织相继恢复并有新发展。1933年1月,在肥西缺牙山召开的党员代表大会上,陈良季被选为中共合肥临时中心县委书记。
  中共合肥党组织恢复后,在临时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广泛发动农民开展扒粮斗争。日,陈良季到焦婆店一带巡视工作,参加临时区委组织的扒粮斗争。15日晚,农民群众集合分粮,他因天晚留宿村中,准备次日黎明离开,不料当晚被坏人告密,焦婆店团防局派出反动武装于黎明前将村庄包围,陈良季闻讯,立即指挥群众突围,并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他拿着仅有的一步枪,不断向敌人射击。打死数名团丁,阻挡住敌人的正面进攻,使群众安全转移,他却因弹尽力竭,身中数弹而牺牲。
  宋继蕴
  宋继蕴,女,舒城县宋家圩人,1903年生,祖父宋传统,在乡设馆课读。继蕴青少年时随祖父读书。1924年秋与刘敏结婚,1929年夏进入舒城女子纺织工厂,边学纺织边学文化,并积极支持刘敏参加革命斗争。1930年7月,继蕴前往上海,和刘敏一起进行革命活动,上海地下党安排她进入新华袜厂工作,在女工中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妇女 解放同盟。是年冬,继蕴加入共产党,她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经常往来于各工厂之间,组织工人罢工。“九·一八”事变后,她和工人、学生一起到处奔走呼吁抗日救国。“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她参加战地救护队,为爱国将士包伤口、抬担架、送汤药。
  继蕴关心工人和青年学生,经常介绍一些革命书刊让他们阅读,教育培养了李为之等不少工人。1932年夏秋,纱厂一位彭姓女工被捕,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始终坚贞不屈,后被继蕴营救出狱。同年,继蕴接受党的指示,完成护送两位同志和通讯器材去东北的任务。
  1933年秋,继蕴被调回安徽,担任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常委,负责交通,保管机要文件、抄写翻印宣传品,处理机关日常工作。县委机关原在肥西梁岗后朱小郢,上下联系工作不便。经县委研究决定,将县委机关迁至合肥小南门内基督教医院原外国神甫住的小楼上,由继蕴负责日常工作。
  继蕴公而忘私,和爱人刘敏虽同在中心县委工作,长期分居两地,从不计较,亲弟去世,爱侄夭折,家遭火灾,父亲要她回家,她强忍内心悲痛,坚守工作岗位,未曾回家。
  1934年6月,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制定一份宣传材料,由继蕴印好后,定于6月30日清晨,由交通员分送下级党组织。不料6月29日晚,合肥四姑巷褚姓家中黄金被盗,国民党县政府下令全城戒严,并派常备队分守城门,交通员来到南门,见此情况神色慌张,被敌人拦住,搜出宣传材料,于是被捕。捕后经不住敌人严刑拷打,供出县委机关情况,继蕴被捕,不久被押送六安。国民党监察委员会苗培成,正率领大批特务,在六安进行反共活动,得知继蕴是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常委,便亲自审讯。先是软化收买,继之以死威胁。继蕴慷慨陈词,怒斥敌 人。敌人又滥施毒刑,继蕴始终一字未吐。1934年8月的一天清晨,继蕴被敌人押赴六安西郊刑场杀害。
  颜文斗
  颜文斗,1909年生,程店乡程店村颜新庄人,家庭有些土地。父亲颜世炳,以耕种为业。文斗幼年在韩院村随塾师王兰谷读书,1924年到合肥读中学,1927年冬前往上海考入文治大学国文系。后转入大夏大学学习,参加了反帝大同盟活动,并加入该校cy(共青团)组织。1929年,他又转到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读书。
  1931年1月,反帝大同盟受到国民党当局严密监视,文斗被迫辍学回家,参加了三河的cy组织活动。不久,文斗及其兄共产党颜文龙凑了500多块银元,到合肥范巷口“天云楼照相馆”楼下,开设“联一书店”,设立中共秘密交通站。4月间,文斗受党指示,创办“民众日报”,自任日报副刊《蔷薇》主编,他常彻夜不眠,撰写针砭时弊的文章,合肥城乡群众争相订阅。5月1日,文斗与合资开店的樊渊等散发传单,樊被国民党四十六师逮捕,书店受到威胁。文斗几经周折,于9月将樊保释出狱。樊悲观失望,拆伙不干,文斗将书店重新改组,吸收天云楼照相馆袁老板参加,组成“美林商店”,并调来三河党组织负责人刘佛林,加强力量,同时活动亦趋秘密。
  1932年春,文斗加入共产党,并任合肥中心县委宣传部副部长。9月,由于叛徒告密,中共合肥中心县委机关被破坏,程明远、余光等23人相继被捕。县委接头处“美林商店”被敌查封。文斗在一个木匠掩护下,连夜回到肥南中派河一带,通知各级党组织迅速隐蔽。在中派河附近的马郢住下,办起一所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坚持斗争。
  1932年10月,中共中央获悉合肥党组织遭破坏,派巡视员刘敏来合肥指导工作,文斗主动与其联系,刘敏了解情况后,就派文斗负责南乡党组织的恢复工作。文斗在派河北岸宋坎设立了党的联络点,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同年冬,为解决农民度荒,组织农民开展扒粮斗争。为打开局面。他带领群众首先扒掉自己二伯父家的粮仓,并击败前来护粮的联保自卫队。接着又扒掉中派河北街一些地主家的粮食,分给农民。1932年底到1933年初,文斗与马子中等组建了合肥游击队,有30多人枪,文斗任指导员。1933年春,文斗串通内线,在中派河附近袭击了卫王庄,夺取地主武器,充实游击队。4月,文斗与马子中调集游击队员三四十人枪,袭击程店,抓住几个土豪劣绅,缴枪13支。同月,合肥中心县委在中派河召开了党代表会议,恢复合肥中心县委,文斗参加县委。随后中派河一带党组织扩大,成立了南乡区委,文斗任区委书记。5月,文斗带领游击队缴了双枣树王佑三民团和神灵沟民团的15支枪及一批子弹。不久,又夺取了程店民团的所有枪支弹药,同时组织群众扒了几家财主的粮食。这支游击队先后在肥南、肥西及舒城、庐江、巢县部分地区打了不少胜仗,镇压了一些土豪劣绅。9月,合肥中心县委执委、游击队军事负责人马子中,因叛徒告密被捕。三河区长王庚年将马子中向合肥押送时,途经中派河附近的红坟滩,文斗率领游击队在此埋伏,一举营救了马子中,还缴敌长枪3支,子弹数十发。
  国民党合肥县政府,十一路军刘振华部及合、庐、舒三县保安队,扑向肥南一带,烧毁民房,残杀革命者的家属,推行“五户联保”,设置“自首处”,悬赏缉拿游击队负责人等,一时白色恐怖笼罩肥南,合肥中心县委机关再度遭破坏。
  1934年5月初,颜文斗在中派河一带,率部歼灭前来“围剿”的合肥保安队。5月底敌人采取处处筑堡,步步为营的方法,紧逼游击队。一天,游击队由庐江向肥西巢湖沿一带转移,宿营于严店附近的韩田上村,走露消息,被严店民团团长余国风伙同合肥县自卫大队夏可权,国民党十一路军刘振华部钱营以及三河区长王庚年和顾大排等1000余人包围。颜文斗率部和敌人激战后突出重围,只剩下30余人,敌人紧追不舍,游击队边战边退,到巢湖沿周家墩一座破庙里复遭包围,文斗等16人被捕。
  文斗被捕后,严店民团团长余国风诱骗文斗自首。文斗横眉冷对。余国风下令用刺刀戳伤文斗,押送合肥。合肥县长郭平和六安专员王匡培,备下美酒佳肴,欲软化文斗。文斗拍案而起拿起桌边的菜碟向郭平的脑门砸去,吓得郭抱头藏躲。不久文斗被押送六安。在六安几个月中,敌人对文斗威逼利诱、毒刑拷打,文斗始终坚强不屈。日,颜文斗在六安北门外被活埋而牺牲。
  马子中
  马子中,原名马家堂,1907年生,中派乡马郢人,家庭富农。幼读私塾,后在家设馆教学。他的表兄颜文斗在上海读书期间,经常寄些进步书刊给他阅读。马子中追求真理,向往革命,于1930年加入共产党,担任中派特支干事,南乡区委委员等职,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2年秋,中共合肥中心县委遭到破坏,马子中和颜文斗奉合肥临时中心县委指示,在中派河一带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农民协会,领导群众开展扒粮斗争。除夕夜,他们组织几十人扒了中派河北街几户地主家的粮,分给贫苦群众过年。同时将肥南部分赤卫队员组织起来,重建合肥游击队,由赵大友任队长,颜文斗任政治指导员,马子中任军事教练。游击队开始在肥南、肥西一带活动,后扩展到舒城、六安、庐江、巢县部分地区,在肥西聚星街、周小圩、丙子埠、程店等地镇压了一些土豪劣绅。日中共合肥中心县委恢复,马子中被选为县委执委、工人部长。
  1933年秋,马子中在程店附近彭圩组织农民协会,因叛徒告密被捕后押往三河。三河区长王庚年,对马子中用尽酷刑。马子中始终没有吐露党的秘密。敌无可奈何,遂将马子中送往合肥县政府,途经中派河时,被颜文斗率领游击队营救。
  1934年6月,马子中等率合肥游击队由庐江向肥南丙子埠转移,经严店附近韩田上村宿营时,因哨兵被捉后走露消息,严店民团团长余国风伙同合肥县自卫大队两个中队,国民党十一路军刘振华部的钱营、三河区长王庚年和顾大排等反动武装近千人向该村围攻,激战中不少游击队员牺牲,部分队员突围后,在巢湖沿周家墩附近复遭包围。马子中、颜文斗等16人被捕,后被押送六安。马子中等始终坚贞不屈。日深夜,马子中等被押到六安北门外,活埋牺牲。
  郭延怀
  郭延怀,1910年生,山南镇沈店村卫新庄人,出身贫农家庭,1931年大潜山一带兴起农民运动,郭延怀参加农民协会,积极投身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缺牙山党支部组织干事,不久又任大潜山党支部书记。他四处奔波,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农民协会和地主豪绅进行斗争。1932年秋,郭延怀担任大潜山临时区委书记。
  1933年秋,郭延怀领导了两次闻名西乡的扒粮斗争,第一次率领100多人,趁着黑夜扒掉地主周治臣家的稻谷60多担;第二次扒掉地主周舒堂家的稻谷近百担,将扒来的粮食全部分给贫苦农民。
  1935年春,郭延怀调皖西北游击大队任中队长,带领十几名游击队员转战缺牙山、防虎山一带。2月,他带领游击队员,组织群众先后扒掉山南馆周小圩、花水堰刘家圩子和夏家岗张家圩子等处地主的粮食,扩大了革命影响。1935年夏,郭延怀率领的游击队在防虎山邢下郢遭到国民党武装包围。他沉着应战,指挥游击队打死打伤几十名敌人后,安全突出重围。
  6月,郭延怀任中共合肥县委组织部长。逐步恢复中派河、双枣树、彭圩、缺牙山、张大园墙、沈家店、防虎山等支部,共有党员60多人。9月,皖西北独立游击师200余名战士,由舒城转移到合肥南乡邱陂寺。游击师的临时负责人马实负伤,将队伍交给郭延怀指挥。队伍在邱陂寺遭地方反动武装包围,郭延怀指挥队伍奋力突围。撤至黄渡时受派河阻隔,由于力量悬殊,郭延怀和大部分战士在激战中牺牲。
  董成荣
  董成荣,1901年生,山南镇荷叶冲人,出身农民家庭,8岁放牛,青年时务农。1930年春,中共合肥四区区委在大潜山建立,他家成了党的秘密交通点。他同年加入共产党。随后担任党支部书记,中共四区区委委员、区委书记等职。1934年1月,董成荣、桂俊亭率领缺牙山游击队60多人,袭击周小圩,活捉大恶霸周纪有,夺取长短枪数支,同时掩护500多农民,将地主家囤积十多年的大米扒光。在此前后,董成荣还领导群众配合游击队,攻破汤小圩子、夏家岗、卫西洼圩子,缴获大批武器,镇压残害百姓的地头蛇卫禹山等恶霸土豪,将大批粮食分给群众。
  1935年7月董成荣任中共合肥县委宣传部长兼任西乡区委书记,负责领导缺牙山,张大园墙、沈家店、防虎山和山尾等支部,秘密发展党的组织。是年冬,皖西北特委和独立游击师撤离肥西前决定将中共合肥县委改为合肥特区,指定董成荣为特区书 记,领导南乡和西乡党的地方组织,共有党员20多人,董成荣在防虎山一带坚持斗争。
  董成荣教育自己的亲人投身革命。堂弟董成保和两个内弟先后参加革命牺牲。爱人解绍云在他的影响下坚决拥护革命,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一次,敌人追捕董成荣不成,便将她和刚出世两个月的小儿子逮捕入狱。在敌人严刑拷打之下,她坚贞顽强,不肯供出丈夫的下落,从而掩护了革命。
  193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董成荣从上级领到活动经费,连夜赶回活动地点防虎山观音寺,不料,投机分子李三叛变,勾结国民党反动分子刘大角、陈白麻子暗地埋伏,乘董成荣烤火烘衣时,蜂拥而上,扑向董成荣。董成荣奋勇抗击,因身单力薄,终被杀害。遗体葬于姑姑山下。
  张璋,原名张鼎和,化名张晓天,1905年生,聚星乡张新圩人,出身官宦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值“五四”运动以后,张璋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逐步树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1925年,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天津成立反帝同盟,张璋积极参加,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往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璋在广州被捕,后越狱逃脱,赴日本留学。1929年,因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被驱逐出境,回到北京,考入辅仁大学化学系学习。此时,张璋奉党指示,积极参加组织“北方左联”的筹备工作。他利用安徽同乡身份与“未名社”的李霁野、韦丛芜等取得联系,通过他们结识曹靖华、范文澜、孙席珍、台静农、傅仲涛等人。他团结党外进步人士和知名作家,为北方左联的成立奠定基础。
  1930年10月的一天,在北京法学一院礼堂,以“文学研究社”的名义召开“北方左联”成立大会,选出执委会,负责日常工作。张璋担任执委。他在北方左联工作期间,表现十分勇敢。在参加飞行集会时,总是高举大旗,走在前面,并勇敢反抗警察镇压。张璋当时的经济条件较好,凡是革命同志,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经济困难,特别是对刚从牢里释放出来衣食无着的人找到他,总是顺手从衣袋里掏出5至10元相助,他的衣帽也让革命同志随便穿戴。月间,河北省委、北平市委相继遭破坏,国民党宪兵第三团进驻北平,实行血腥镇压。张璋被捕,后经他的爱人吴昭毅四处奔走营救,得以获释。
  1931年冬,张璋带着妻室儿女回到合肥。他立即同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投入革命。开始在城里活动,后回到老家张新圩,以世家子弟的身份掩护革命活动。此时,他根据中心县委指示,一面和周味韶、徐志友等人在地方组织互济会,开展募捐活动,筹集经费,支援鄂豫皖苏区;一面筹划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活动。为了夺取他大叔枪支武装农民,一天下午,他匆忙从外边回到家中,故意大喊大叫说腹痛难忍,闹得家人全知。夜间,趁家人不备,将10支长枪两支短枪,偷偷藏在送他到城里治病的凉床担架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使别人没有察觉。第二天一早,担架抬着他出了张新圩,他将武器送给游击队,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
  送枪事件后,其叔勾结地方官府镇压革命。张璋趁叔父坐轿去合肥途经焦婆店时,指挥游击队袭击。结果,其叔胳膊受伤,差点丧命。其叔从合肥治伤回来,暗设圈套,逮捕了张璋,将他五花大绑关在“站笼”里。其叔扬言要族人公审,然后用石磨捆在背上,投入河里。张璋后被游击队营救。其叔得知,迁怒于吴昭毅,将她母子赶出家门。吴昭毅带着孩子回到合肥。
  1934年,张璋经地下党组织和他母亲多方营救,终于获释。出狱后立即前往上海,化名张晓天,继续做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张璋从上海回到安庆,再次被捕。他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于同年10月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周绍章
  周绍章,化名余光、孙家玉、周大树。1892年生,焦婆乡周公山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27年“七·一五”事变后,共产党员张建之、谷隅三由武汉回到故乡,在合肥西乡雷麻店一带组织农民协会,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周绍章积极投入革命,在打团防局和扒粮斗争中,表现勇敢,于1929年初加入共产党。
  1929年秋,中共雷麻党小组发展成为党支部,周绍章担任组织委员。是年冬,他和共产党员张绍清(后叛变)到三河发展党的组织,先后吸收刘佛林、刘倚天、颜文龙等人入党,于1930年春建立了三河党小组,不久扩建为三河支部。在此期间,周以张绍清的佃户身份,积极协助张工作,常往返于三河、雷麻店之间,担负着视察指导和地下交通工作。1930年6月,合肥特区在雷麻店西边方坎子徐树吾家召开党的代表会议,成立合肥县委。周绍章出席会议并被选进县委。会后根据县委布置,他以巡视员、交通员的身份到三河开展工作,配合三河党组织扩建三河特支。同时,他还兼任雷麻街北支部书记。
  1931年3月,中共中央派沈泽民、舒传贤来合肥组织成立合肥中心县委。3月23日,沈、舒召集原县委吴伯孚、吴岱新、周绍章和区书联席会议,组成中共合肥中心县委,绍章为中心县委委员。7月间中央决定将合肥(皖西)、寿县(皖北)两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由吴伯孚、周绍章等7人组成。11月间,中央又改组皖西北中心县委为皖西北临时中心县委,周绍章任委员。1932年初,周绍章任临时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32年4月,周绍章带着县委工作报告,去上海向中央作汇报,并带回中央指示。他在任县委组织部长期间,积极开展工作,到1932年初,和其他同志一道,恢复和发展了4个区委、5个特支、23个支部,过去被敌人破坏的工会、农协、妇女会、青年团等群团组织,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1932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发动农民暴动,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支援鄂豫皖苏区”的指示,程明运、周绍章、张志一等率领群众夺取地主豪绅的武装,建立和扩大赤卫队,先后组织西乡、南乡、北乡等地数千名群众开展了规模巨大的扒粮斗争。
  9月10日,由于叛徒告密,县委机关接头处“美林商店”被查封。11日9时许周绍章、程明远来接头处时,同时被捕。4天内合肥中心县委党团机关干部被捕23人。城内党的组织,几乎全被破坏,敌人将程明远、周绍章等23人被押解到安庆关押,对他们软硬兼施,周绍章坚贞不屈,与敌展开坚决斗争。他和程明远、张志一等人组织绝食斗争,提出不准随意殴打虐待犯人,改善监狱伙食等。经过5天绝食,迫使看守所长亲自陪礼并改善了伙食,解除了镣铐。
  1933年春,安徽省高等法院对周绍昌进行数次审讯,他始终没有吐露半点党内机密,被判无期徒刑,囚入安徽省第一“模范监狱”。他被作为重要政治犯,戴上脚镣手铐,并单独关押,严格监视。1934年年冬,周绍章、程明远和张志一等,利用机会取得联系,在狱中秘密串联,开展绝食斗争。向狱方提出每天放风30分钟;改善伙食增加油盐;不准随便打骂;派医生给病人看病等要求。坚持4天,敌人被迫答应所提各项要求。1937年秋,周绍章因受长期摧残,身体虚弱,在狱中牺牲。
  凌正明
  凌正明,1908年生,山南镇横店村人,出身农民家庭,自幼帮工。1934年参加地方赤卫队,担任副队长,和农民一起开展扒粮斗争,曾和桂俊亭、董成荣一起,率缺牙山赤卫队60多人,在农协会的配合下,袭击肥西周小圩,处决了大恶霸周纪有,威震合肥西乡。不久加入共产党。
  1935年春,皖西北特委及其领导下的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在肥西缺牙山相继成立。凌正明率领赤卫队配合游击师智取卫西洼圩子,攻打聚星街,严惩地方土顽。1935年冬,皖西北特委和独立游击师撤离肥西,合肥县委改为合肥特区,凌正明为组织部长,就地坚持革命斗争。1937年春的一个夜晚,凌正明、桂俊亭等带领部分革命武装,在董岗一带镇压了前来进剿的国民党合肥县党部委员陈雷,并就地召开群众大会,散发大量传单,号召人民起来粉碎反动派的进攻,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这一举动震惊了敌人,他们害怕游击队攻城,紧闭合肥德胜门,并集中三四个中队的兵力,紧守合肥城。此后,合肥地区的革命武装又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凌正明和桂俊亭等组织了肥西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一大队,桂俊亭、凌正明分别任正、副大队长,活动于肥西缺牙山、聚星街、大潜山、叶氏夫人桥一带,先后消灭了陈家圩、谢家圩、王家圩、叶家圩、周家圩、潘家圩和李家圩等地反动地主武装。随后,又成立了合肥抗日游击队。1938年7月,合肥游击队扩编为舒六合抗日游击支队。这年深秋的一个夜晚,驻在桃溪镇的1000多个日军,在进行一天扫荡之后,都在师团部睡觉。凌正明、桂俊亭率领500多名游击队员,向日军发动突然袭击,烧毁日军师团部、汽油站,炸毁军用仓库,击毙日军士兵20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日军在遭打击后,向舒六合边区发动进攻。为粉碎敌人扫荡,舒六合游击支队除积极配合六安、舒城等地游击队打击敌人外,还派出部分武装沿合(肥)安(庆)公路,袭扰敌人的运输线。一天晚上,40多名游击队员埋伏在花岗附近的公路两侧,炸毁日军三辆汽车,击毙日军士兵12个。1939年春,舒六合游击支队主力改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第二营、五支队二营,留下30余人由凌正明、严高银负责,在肥西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1940年2月,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把持的合肥县政府,利用地方土霸潘三和国民党军队郭旅长,带领20人,在桃溪石岗逮捕了凌正明等7人。凌正明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不久被杀害。
  侯静波
  侯静波,女,原名侯世庆,1921年生,程店乡梁岗村人,家庭较为富裕。她8岁读私塾,17岁辍学。1938年5月,日军侵占合肥、三河,共产党员马实来肥西,号召人民抗日救国。年仅17岁的侯静波毅然离开家庭,和李秀云等人随马实一道从中派河马郢出发,到庐江县柯家坦参加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1939年秋,她随部队来到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来安县屯仓石固集一带,开展抗日民运工作。她和其他民运工作队员一道,常常不分昼夜地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1940年春,屯仓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基层政权,此时侯静波已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了山头乡指导员。国民党顽固派看到人民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又恨又怕,千方百计想杀害侯静波。11月2日晚上,侯静波和民兵中队长黄德太及民兵十多人,在工作结束后到童岗庄郝锡祥家住宿。不料黄德太早已叛变,勾结土匪头子张道荣、还乡队队副李长春、大地主蒲金龙等,带领匪徒包围了童岗庄。睡到半夜,黄德太偷偷打开大门,让匪徒蜂拥而上,逮捕了侯静波。侯静波在被押出大门时,趁敌不备,拔腿就跑,在跑到对面塘埂上时,被敌人乱枪打中右腿,她就势滚到塘埂下稻茬田里,立即爬起来又跑到一个竹园里躲藏。敌人打着电筒四处搜寻,侯静波终于又被捕。
  侯静波被押到龙头港戴宗贤家牛屋里,匪首张道荣用尽威胁利诱的手段,侯静波坚贞不屈,怒斥张道荣:“你们这些土狗子,绝没有好下场,共产党饶不了你们!”张道荣离开牛屋后,侯静波掏出笔记本,蘸着
刚表态过的朋友 ()
上一篇:下一篇:
声明:肥西社区论坛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联系方式QQ:
  《匹诺曹》吻戏
  上周五,电视剧《匹诺曹
  5品牌儿童松木家具测评报告一:喜梦宝床头柜存危险外
  孩子们在情景教育中学习交通安全。南京交管部门一直重
07-1507-1507-1507-1507-1507-1507-1507-1507-1507-15
137501128361829577536175125750257072069324
打开手机扫一扫
Processed in 0.106733 second(s), 12 queries 论坛法律顾问:安徽昊华律师事务所 邹志彦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姓的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