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新教材完全解读)

来源:《科技信息》2009年第26期 作者:林志慧;
初中英语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思想初探
一、生命教育思想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其中,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二、探究英语教材中生命教育思想的意义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不仅是青少年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其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和逆反性的特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需要老师和家长加以积极地引导。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生命教育要有机地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在生命教育上,英语学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期以来,英语教师主要关注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自然视英语教材为语言知识的载体,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生命教育思想,再加上倾向于对学生应试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本文共计2页)
相关文章推荐
《社科纵横》2008年07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成都师专学报》1988年03期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发展》2010年08期
《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4期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主办:山东省技术开发服务中心
出版:科技信息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山东省济南市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 11:23&&
?& 10:52&&
?& 10:36&&
?& 10:12&&
?& 10:03&&
?& 09:59&&
 当前位置:&&&&&&&&&&&&&&&
在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和活动实践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
《在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和活动实践研究》
的结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内容提要]
  课题《在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和活动实践研究》作为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在我校开展了两年,课题的研究由我校全体教师参与,面向我校小学部和初中部全体学生,在学校研究和实践中涉及生命教育理念的学习和认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校本课程实施、德育教育的渗透和专题活动的实践等多个方面。
  本报告是对该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标和实施过程、实施的模式和策略、实践的效果、认识和经验以及突破性成就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和概括性总结。
  [关键词]
  生命教育校本教材 德育教育 活动实践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一)当前中小学生生命意识、生命成长和生命质量的现状
  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即平均每天约40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由车祸、溺水、跌落、烧烫伤、中毒、窒息、自杀、他杀等意外伤害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已成为危及中小学生生命的首要原因。据上海市统计,儿童交通事故死亡率接近万分之二,交通事故成为上海中小学生意外死亡首要原因。北京市的统计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原因65%是交通事故和溺水[1]。
  特别是青少年自杀,正日渐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2004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在北京选取了11所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622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发现特别想自杀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而且,中学生的自杀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根据学生自己的报告,导致中学生轻生的前两位原因,分别为学习压力占34%、个人情感问题占30%[2]。
  由于当前青少年基本上是属于“独生子女”一代,在家庭教育中受到过分放纵、过度保护、过高期望的偏向,在学校教育中明显地受到“重育分轻育人”倾向,再加上学业负担都比较重,学习压力比较大;而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会环境纷繁复杂,使得一方面不少中小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足,无视规则,不能自律,遇到困难不能克服、遇到诱惑(早恋、网瘾、作弊等)不能克制,对生命的珍爱不足,文明礼仪修养不够,爱心和感恩的心态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学生生活无理想无追求,学习偷工减料和投机取巧,或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功利偏颇,思想道德界限模糊紊乱等现象,不少的学生年龄轻轻就感觉到生活的乏味和不快乐,生命质量状况较差。
  以上孩子们生命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和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指导,会让他们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难于应对,导致他们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久而久之,必将影响到这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使得生命的健康发展存在隐患。
  (二)针对这些现象,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希望
  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高目的,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生命规律。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围着升学转,“生命教育”自然成了教育中的一个盲点。正是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席”,孩子们不清楚“死”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生”之所以宝贵,更不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责任告诉我们的孩子: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生命不只属于你自己,而且属于所有爱你的人。只有把“生命至高无尚”这一概念根植于孩子的心中,只有彻底纠正了在家庭教育中过分放纵、过度保护、过高期望的偏向,只有在学校教育中遏制住“重育分轻育人”的现象,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爱生命、懂规则、善沟通、能约束自己、肯宽容他人的人格健全的人[3]。
  这么多的孩子不能面对生命的成长和不能感受生命的快乐,让人忧心忡忡。而又有这么多的孩子不能承受生命之重更令人震惊。
  我校是一所以寄宿制为主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是北京市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学校办学时间不长,如何形成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稳定快速发展,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以寄宿制为主的学校,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在校生活的幸福指数,是我们的任务与责任。
  为落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贯彻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主要想从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入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问题与烦恼,在学校中小学部开展生命教育的校本教材开发和活动实践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1.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伟大和美丽,感受生命的社会性,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沟通、理解;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积极快乐的面对生命的挫折、困难,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生命的防护能力;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情怀,感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积极过好每一天,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2.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自理自立和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境界,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和品位,切实做到学生“明德、博学、尚美、拓新”(校训),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落实我校“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教育理念,构建学校朝气蓬勃、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的改变,提高教师理解生命教育和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和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气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假设及其理论依据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当前中小学生有关生命意识、生命成长和生命质量堪忧的现状,希望改善传统德育教育的困境,以生命的视角,以和谐的理念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发展、滋养的教育包括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构建,引导学生重视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提升生命的质量,挖掘生命的潜能,凸现生命之重,从而让每一个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课题主要的、具体的研究目标有四个:
  1.把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引进到我校中、小学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促进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2.开发一套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生命教育的校本教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我校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3.开展系列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校的大型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研究,使师生获得共同成长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教师成果和学生成果。
  4.以我校校园网为基础,开发我校的生命教育专题网站,搭建生命教育师生、家校社会学习、交流和互动平台,并不断更新和改进。
  (二)研究假设
  生命教育是和谐的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要针对中小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他们各年龄段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的人本论思想、“教育元基点----生命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加强生命教育的流程的研究,从德育体系建设、德育点、德育场、流程整合四个方面入手[4],确保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在体系建设方面,以小学、中学和学校、家庭、社会这纵横两大方向为参照,将散落在学科课程教学和日常德育活动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点”挖掘出来、进行梳理和提炼形成生命教育的主题,并把这些主题一一列举出来,按照内容进行分类筛选,统筹规划、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生命教育系列主题;以此分册分章节主题整体设计生命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把生命教育具体化,确保体系建设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学校开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和构建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基本思路。
  在实施校本教材开发和活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相关德育点、德育场的运用。一方面要重视个人、小组或班级具体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即德育点的切实落实,确保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又要借助各种场合、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促进德育场的形成,确保生命教育的影响力。
  在生命教育流程中,相对稳定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资源、德育点,是一些“常量”,而不同班级年级、不同学生、新动态、新形势、新资源等变化则是一些“变量”。所谓流程的整合就是把这些“常量”和“变量”整合起来,因时、因人、因地而异地进行相关教育,通过教材的开发和课程的构建,通过学科渗透和德育渗透实践活动,通过小型专题实践和大型主题活动等等多种形式,达到生命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分析,突出了人的社会历史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基本特点。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动性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充分尊重人的生命成长、发展的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2.教育人本论思想
  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其内涵可概括为三点:发现人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有价值,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于改造自然与推进社会发展以及寻求自身发展与解放之中,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尽可能把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发挥人的潜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优秀的潜能,教育必须突出地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具有可能性的潜能实现向现实性的转化;发展人的个性----个性是人们的世界观、现实态度、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的集合体现,它既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也具有差别性的一面。教育应当使每个人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显现出五彩缤纷的独特色彩,从而使每个人成为活生生的主体。但是,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
  3.“教育元基点----生命教育”理论[5]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元基点。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人的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育的本质是与人生命密切相关的。生命是个体存在的意义介体,所以,教育必须要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关注生命,不仅意味着人的肉体的生命,而且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即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在其本质上应该是促进和培育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与发展。可见,从教育与人的关系、人与生命的关系维度思考,关注生命的教育确实是教育的元基点。只有将对人的认识与理解置于生命之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正像杰?唐纳?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一书所言,如果我们要想回归人的本质,生命的学习就是返璞归真的途径。
  4.建立在多项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建立在人本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等多项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新课程理念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这种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与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沟通与融合,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6]。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生命教育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是非常一致的,课程改革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它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降低课程难度的要求,特别是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生命活力的空间。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世界,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引领学生执着追求生命的意义,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生命教育”能给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带来心灵的启蒙。从而达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本课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其中包括文献法、调查法、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法等。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具体步骤如下: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至2006年8月)
  1.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文献综述,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其在国内外开展现状。
  2.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核心组、校本教材项目开发组。
  3.组织教师学习,从一两个点入手,初步进行生命教育主题实践的尝试。
  4.调查学生认识情况,制定校本教材编写计划,落实校本教材的目录和内容,完成校本教材的初稿规划。
  (二)实施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
  1.召开课题开题现场会,聘请专家点评,做好课题相关计划策划和宣传发动工作。
  2.对课题校本教材的初稿进行修改、打磨和润色,聘请专家写推荐函审稿,联系出版社出版。
  3.以校本教材为依据构建和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并纳入到学期教学计划和管理中,进行相关课程的课题研究。
  4.以生命教育为主题进行学科渗透研究和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包括主题班会的研讨和家校互动的尝试。
  5.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多种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借助新年、五四、六一等传统节日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大型主题教育现场活动。
  6.以学校校园网为平台制作学校生命教育专题网站,构建生命教育师生、家校、社会学习、交流和互动平台。
  7.对教材和课程、主题教育活动、资源平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整理,召开课题中期评估会,并做好评估后课题研究的调整工作。
  (三)总结阶段(2007 年9月―2008 年2月)
  1.借助新年联欢时间完成课题结题前一次大型生命教育主题教育现场汇报活动。
  2.对课题研究的学生典型成果、课题组成员成果和课题目标与效果进行全面总结。
  3.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和资料的整理,写出课题实验的结题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延伸阅读
 电话:010-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版权所有: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编号:
京 东 价:
[定价:¥]
白条分期:
在线客服:
服务支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教材:生命·健康·阳光(下册)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
lllwwww(河北)
wengermaldini(浙江)
whduona(河南)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生命教育教材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生命教育教材分析
生​命​教​育​教​材​分​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武汉市下发性教育教材:小学生教育无须谈性色变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李平沙
  【生命安全教育】“我从哪里来?”面对孩子的此类提问时,很多家长会以“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来应付,或者含混作答。今年秋季开学,武汉市给小学生下发了性教育教材《生命安全教育》,并纳入教学计划——
小学生教育无须谈性色变
  今年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目前,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有专家认为,青少年性教育缺乏,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急需补上性教育这一课。
  今年秋季开学,湖北省武汉市给小学生下发了性教育教材《生命安全教育》,并纳入教学计划,引起社会广泛热议。有学者评价这是我国保守性教育的一个突破,也有人笑称“大尺度”,对教材中一些字眼和插图很难接受。
《生命安全教育》教材内页。资料图片
  性教育长期以来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一块雷区,很多人对此难以启齿,谈性色变,在我国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性教育一直比较含蓄的背景下,武汉市此举可谓一大变化。开学已经几个月了,武汉的小学生性教育进展如何?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性教育渐渐走出“羞答答”
  “女性生殖器官由哪些部分构成?月经是怎么回事?”武汉市性健康教育教材“出炉”,书中不仅对女性生理构造、生理变化等人体知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而且还呈现女性生殖器构造图及月经过程图等配图,让不少人大呼“直白、大胆”。
  《生命安全教育》主编、武汉市教科院体卫艺教研室教研员汤佳认为,青春期有前移的趋势,提前进行性教育非常有必要。“以疏导为主,用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更早地掌握正确的性知识,孩子们才不会在问题到来时束手无策,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她说。
  国内外调查研究发现:10岁以前的性教育更有效。美国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传授生育、两性差异、性道德等知识,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进行性教育,俄罗斯的性教育从7岁开始,芬兰的幼儿园就有性教育图书。在这些性教育开展成熟的国家,性行为的安全率升高,性病、艾滋病感染率相对较低。
  而在传统的中国式性教育中,教师只教给学生生理器官的名称、位置和解剖功能,以及一些基本的健康安全知识,其他的都是点到为止。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余毅震认为,这套教材大胆地对人体知识进行介绍,普及性健康教育知识,跨出了性教育的狭隘误区,更新了性教育理念,体现了社会进步。
  武汉市教育局宣传部部长朱思标强调,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接受正规性教育的机会,并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从而让孩子正确地处理青春期问题。
[责任编辑:李平沙] 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新教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