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四,必修平均绩点1.97,还剩个24学分绩点总和的毕业论文没有完成。。。毕业论文需要答多少绩点才能够啊

学分制实施方案
学分制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更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高素质、个性化、有特色的优秀毕业生,根据《山东省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意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程为核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课程学分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的指标、以取得一定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思想是: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与人才培养过程,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建立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多样性、个性化和创造性人才。
二、培养目标和规格
(一)培养目标
1、普通本科。重在培养学生紧跟时代步伐的时代意识和超前意识,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2、普通专科。重在培养学生紧跟时代步伐的意识,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技能”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普通本科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有深厚的文化和科学素质;系统掌握主修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达到主修专业的培养目标。
2、普通专科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系统掌握主修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职业技能;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达到主修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培养模式
(一)基本模式
1、普通本科生采取“1+2+1”培养模式
(1)本科一年级按文、理、音、体、美大类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突出学生外语、计算机、普通话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这三种能力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素质教育与特长教育,从第一学年开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通识选修课程。
(2)本科二、三年级分专业集中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师范类专业同时完成师范理论与技能课程),第三学年结束时完成除见习、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外的全部必修课程。
(3)本科四年级分两个阶段(两个学期)设计教学。第七学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安排以下教学内容:修满毕业所规定的学分;重新学习不合格的必修课程;毕业论文(设计)的材料收集与写作(制作)准备。第二阶段集中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制作。第三阶段由各系(院)根据学生就业方向或意向,自行设计培养方案,安排体现系(院)、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第七学期在确保完成学习任务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提下,经本人申请、系(院)批准、教务处备案,学生也可联系就业、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参加科技创新或发明、参加社会考证或跨校修读名牌课程等。第八学期集中进行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普通专科生采取“1(0.5+0.5)+1+1”培养模式
(1)专科一年级按文、理、音、体、美大类进行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部分专业基础教育(其中第一学期主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第二学期结合专业特点适当开出部分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学生外语、计算机、普通话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这三种能力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素质教育与特长教育,从第一学年开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通识选修课程。
(2)专科二年级集中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师范类专业同时完成师范理论与技能课程),第二学年结束时完成除见习、实习与毕业设计外的全部必修课程。
(3)专科三年级分两个阶段(两个学期)设计教学。第五学期安排如下教学内容:修满除实习及社会实践外毕业所规定的学分;重新学习不合格的必修课程;按照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要求,进行毕业设计;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考证活动、就业考试(如公务员考试等)、专升本考试等。第六学期集中进行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或学生的择业意向进行订单培养;顶岗实习。
(二)专、本学分互认采取“1+3”培养模式
专科学生入校一年后通过规定的考试,可进入专、本学分互认培养。专、本学分互认的学生,在达到专科相应阶段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加修规定的相应本科阶段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对其在专科阶段取得的学分,学校承认为本科有效学分;从第二学年开始执行本科培养方案,按照本科相应阶段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达到本科专业毕业要求,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三)专升本学生采取“3+2”培养模式
专升本学生入校后执行相应本科专业三、四年级的培养方案,除了完成本科相应阶段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业要求外,专升本学生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加修专科阶段未修的我校本科教学计划设置的通识必修课程以及各专业特别要求的课程。
(四)辅修第二专业
面向所有本、专科学生推行“辅修第二专业”培养模式,学生自愿选读。“辅修第二专业”是指修读主修专业之外另一个专业的规定课程,达到毕业条件。包括本科辅修本科、专科辅修专科、本科辅修专科三种模式。
(五)修读第二学位
面向所有本科学生推行“修读第二学位”培养模式,学生自愿选读。所有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都可以接受修读第二学位的学生。“修读第二学位”是指修读主修专业所属学科之外另一个学科的本科专业规定课程,达到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条件。
(六)“分段联合”培养
面向所有全日制在校生推行“分段联合”培养模式,学生自愿选读。在完成大学一年级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经考核选拔获得“分段联合”培养资格的全日制在校生,大学本科二三年级(专科二年级)可以自费赴我校的国外合作学校学习;在完成国外阶段学习任务后,按时返校完成后续学习任务,达到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条件。
1、普通本科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专、本学分互认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专科(高职)专业基本学制为三年,“3+2”培养模式的专升本专业本科阶段基本学制为二年。
2、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的普通本科专业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基本学制为四年的专、本学分互认专业学生可在4--6年内完成学业;基本学制为三年的专科(高职)专业学生可在2--5年内完成学业;本科阶段基本学制为两年的“3+2”培养模式的专升本学生其本科阶段可在2--4年内完成学业。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
五、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制定教学计划要贯彻学生分段培养的原则。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实习实践教育四个阶段,其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及实践实习课程四个模块构成。其中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实习课程为必修课,方向课程为选修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一级通识课程、二级通识课程,占总课程学分的25-35%。一级通识课程为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二级通识课程为面向某一类专业所进行的一般性、宽口径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技能课。通识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所有学生根据专业属性分类必修。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直接体现某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占总课程学分的25-35%,由各系(院)设置。学生必须修读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专业基础课程。
3. 方向课程(选修课程)
方向课程也称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等,其中通识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及满足学生就业、考研和留学需要等开设的选修课程统称为公共选修课程(或称任意选修课程)。方向课程占总课程学分的25-35%,由学校、系(院)共同设定。
专业选修课程是为各专业特殊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课程,一般按专业知识、学科和技能特点,设置为若干个课程,组成一个学科或专业的课程超市,学生只需选择并修满其中一定的课程即可满足培养要求。专业选修课程一般占总课程学分的15-20%,由各系(院)设置。
公共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是为强化学生素质、拓展学习领域、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发展学生能力与特长、培养学生个性、满足学生就业和升学需要等而设置的课程。文科学生必须选修5%以上的理科课程,理科学生必须选修5%以上的文科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占总课程学分的10-15%,由各系(院)和学校共同设置。
学生根据就业、升学、留学等需求,在完成必修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实习课程)的前提下,通过选课方式在学业导师指导下从课程超市(主要为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中选择学生自己的方向课程,实现个性发展,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
4. 实践实习课程
实践实习课程是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或操作技能而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生产劳动、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毕业教育等。实践实习课程为必修课程,一般为25学分左右,由学校和各系(院)共同设置。
(一)课程学分
学分是表示学生学习量的单位。确定各类课程学分设置的指导性原则如下:
(二)学生应修读的基本学分
1、基本学制为四年的普通本科专业,文科170学分左右,理科180学分左右。
2、基本学制为四年的专、本学分互认培养模式的专业,文科190学分左右,理科200学分左右。
3、本科阶段基本学制为两年的“3+2”培养模式的专升本学生,文科85学分左右,理科90学分左右。
4、基本学制为三年的专科专业130学分左右。
(三)创新实践学分(素质拓展学分)
学生在校级及以上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学科知识等各类科技学术竞赛、文体比赛、文学艺术创作、文艺演出等活动中,正式发表学术论文、作品,或获得校级及以上获奖等均可获得一定的创新实践学分。每位学生创新实践学分本科生累计不多于6学分,专科生不多于3学分。
七、导师制
学业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业导师根据所指导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以主修专业为主确定修业计划、修读课程、学习进程、发展方向等,对学生学业全面负责。
八、选课制
(一)选课方式
1、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的学生,必须提前一学期提出申请,经系(院)主任(院长)批准、学校审核通过后报省教育厅备案。
2、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学生在学业导师及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参照教学计划并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灵活选择学习课程。在实行分级次教学的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灵活选择课程的级次。
3、自主选择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推行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制度。凡有两名及以上教师授课的课程,允许学生在课程开课后二周内,通过试听择定满意的任课教师,系(院)根据学生的选择,调整教学班。
4、自主选择修读方式。学生修读课程,可自主选择全程听课、免听或免修等修读方式,但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含军训)、体育、德育、实验以及毕业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不得免听或免修。免听或免修的课程包含实验、设计等环节时,学生须随班参加并完成这些环节。
(二)选课要求
1、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须按教学计划修读必修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通识选修课程。
2、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学业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进行选课。学生选课应参照指导性教学计划按学期进行,各系(院)应安排有经验的教师予以指导。应保证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正常选课。
3、有严格先修后续关系的课程,学生应先选先修课,再选后续课,未取得先修课学分者,原则上不得选修后续课程;同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同时选修。
4、选课应力求避免与其他必修课程上课时间的冲突。
5、学生每学期一般应修读20-25学分,最高不超过35学分,最低不少于15学分。如有特殊情况,学生要求超出规定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系(院)主任(院长)批准、学校审核备案。一学期取得的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分总数低于15学分的学生(实践、实习学期除外),予以学业水平警告。连续两次被学业水平警告者,修业年限自动延长一年。在基本修业年限内本科学生可申请转入专科专业学习。
6、必修课程必须在限定的课程范围内选读;任意选修课程可以在各类课程中选读,也可以跨学科、专业选读。选修课程学分不能代替必修课程学分,创新实践学分可视学生修读学分的具体情况代替任意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
7、公共体育课为必修课,对因身体疾病或某种生理缺陷不能正常上体育课者,学生应到学校指定医院检查,取得证明,经系(院)签署意见,报教务处批准后,可由体育课转修体育保健课。
8、学生超过第一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选课,须按学分缴纳多选课程的学费。
(三)选课程序
1、各系(院)于每学期第10周公布下学期开设的课程及选课指南等。
2、学生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指南,确定修读课程,在学期结束前6周按要求办理选课手续。
3、学期结束前4周教务处汇总选课结果,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公布,学生可进行查询,任课教师和系(院)可进行查询、统计和打印学生名单、课表等。
4、凡选课人数不足20人的选修课或不足15人的必修课不予开课(特殊情况需经教务处批准)。
5、凡选课未成功或因选课人数较少而取消选课结果的学生可在下学期开学后2周内按要求办理重新选课手续,重新选课在开学第三周内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
6、学生可在开学2周内试听课,如确因正当理由需退选、改选或补选,应提出课程退选、改选或补选申请,并在第三周内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办理退选、改选或补选。学生选定课程后,除办理了免听、免修手续的课程外,必须按时参加听课。
7、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可提前选修有关课程。
8、学生完成在读学籍注册后方取得课程修读资格。未注册和未办理选课手续者,不准修读任何课程。
(四)免听、免修、跨校选课
学习成绩优良且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申请免听或免修某些课程。
1、免听。各学期累计平均成绩等于或大于80分或因客观条件限制导致修读时间冲突者,经任课教师审核同意,学生可在开学后第一周向所在系(院)提出免听申请,经所在系(院)及授课部门审核批准、报教务处备案后,可不跟班听课。免听的学生应认真自学课程教学内容,按时完成该课程的平时作业,并参加阶段考核及课程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经任课教师考核达到上述要求者,方可取得该课程学业考核资格。学业考核成绩合格者可获得该课程学分。当任课教师发现学生继续免听有困难时,可建议学生所在系(院)取消该学生的免听资格。学生一学期免听课程控制在一门。
2、免修。学生通过自修等形式已基本掌握下学期某门课程的内容,且该门课程已经通过学校及以上部门组织的考试,考试成绩达到60分或及格以上时,可在选课时间内提出免修申请,经所在系(院)和开课系(院)审核,报学校批准后,按实际成绩和学分记入,并注明“免修”。
3、跨校选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跨校选课。跨校选课需学生本人向系(院) 提出申请,经系(院)、教务处审核,学校研究同意后方可进行。跨校选课实行学分互认制,学生在经认可的学校修读教学要求基本相同的课程,其所得学分经学校认定后可替代相应课程的学分。所跨学校必须与我校类别、层次、水平相当。
(五)分段联合培养
1、全日制在校生一般应在完成大学一年级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方可选报“分段联合”培养。
2、“分段联合培养”实行学分互认制,学生在我校的国外合作学校修读教学要求基本相同的课程,其所得学分经学校认定后可替代相应课程的学分。
(六)辅修第二专业与修读第二学位
1、全日制在校生,已修完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前两个学期的必修课程,获得规定修读的全部学分,在校期间各学期平均成绩不低于80分,可申请辅修第二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应向本人所在系(院)提出申请,经系(院)主任(院长)核准并予推荐,由第二专业所在系(院)综合考评同意,报教务处审核备案并完成第二专业学籍注册后方可修读。
2、辅修第二专业的学生应在圆满完成第一专业学业要求的基础上,系统地修满第二专业的必修课程和规定学分,并须通过毕业实践及毕业设计(论文)。对于第一专业已修过,并且教学要求基本相同的课程,经第二专业所在系(院)批准,报教务处备案可予免修。
3、辅修第二专业的学生,只有在第一专业获得毕业资格,第二专业也达到毕业水准后,方准予第二专业毕业。
4、修读第二学位的学生,只有在第一学位专业获得学位授予资格,第二学位专业也获得学位授予资格时,方准予授予第二学位。
5、凡申请辅修第二专业和修读第二学位的学生,均须按学分学费标准缴费修读。
九、课程考核与成绩
1、学生必须参加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成绩及学分载入学生成绩登记表,并归入本人学籍档案。
2、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可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成绩一般采用百分记分制,考查课程也可采用五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及不及格或A、B、C、D、E) 记分制。所有课程不论考核方式为考试或考查,均需取得60分或及格(D)以上最终学业成绩方可获得该课程学分。
3、缓考。学生非特殊原因不得缓考,确需缓考者,应出具有关证明,经系(院)主任(院长)同意,教务处备案后,办理缓考手续,否则视为旷考。缓考课程的考核在下学期开学第二周进行,成绩按正常考核成绩记载。同一门课只能申请缓考一次。
4、补考。凡属学生首次修读的课程,正常考核不合格可以申请在下学期开学第二周补考,补考成绩采用 “及格(60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两级记分制。
5、重新学习。凡考核不合格又未申请补考、补考不合格、无故缺考、旷考的必修课程一律实行重新学习。选修课程可以重新学习,也可以另选其他课程。重新学习考核不合格,可继续申请重新学习。重新学习的成绩按其实际学业成绩记载。对某些考核已合格的课程,若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不满意,也可以申请重新学习。重新学习课程须按照学分学费标准缴纳学费。
6、学生因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该门课程考核作零分计者,或者受到留校察看处分,察看期满后,经教育表现较好者,在修满基本学制后弹性学制内,可以给予重新学习机会;留校察看以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在弹性学制内,可以给予重新学习机会。
& 十、学分绩点与平均成绩&&
(一)课程学分绩点和累积课程学分绩点的计算
学分绩点是衡量学生对该课程学习质的指标,反映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质;累积学分绩点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某一阶段学习的质。
学分绩点=课程学分&绩点系数。
其中绩点系数与课程成绩的换算关系为:
累积课程学分绩点=各课程学分绩点之和。
学生获得的创新实践学分,可参加累积学分绩点计算。
(二)平均成绩
平均成绩和平均学分绩点是衡量学生在校期间某一阶段学习的质的指标。
平均成绩=∑(课程学业成绩&课程学分)/∑课程学分。
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绩点&课程学分)/∑课程学分。
十一、毕业、结业、肄业、学位
1、凡具有在读学籍的学生,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学分,德、体合格,并经综合考核达到培养目标者,即获得毕业资格,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辅修第二专业且达到培养要求者,发给辅修第二专业辅修证书。
2、在校时间达到或超过基本修业年限,未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学分,但达到应修学分的90%以上,学生自愿结束学业;或超过允许的修业年限,未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学分,但达到应修学分的90%以上者,发给结业证书。
3、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满一学年以上且修读合格课程超过40学分,但低于应修学分的90%,因学业原因退学者,作肄业处理,发给肄业证书。达不到肄业规定者,学校发给学习证明。
4、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的本科学生和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的专科学生,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达到毕业条件者,准予提前毕业,但最多只能提前一年。提前取得毕业资格者,可以提前就业,也可辅修第二专业、修读第二学位或选修考研课程以及其它感兴趣的课程。
5、凡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文件规定学位授予条件的应届本科生,按《临沂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办法》授予相关学士学位。修读第二专业的本科学生,若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十二、附 则
1、其他未尽事宜,按照《临沂师范学院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我校关于考试、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执行。
2、各系(院)根据本方案和学校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韩国高校学分制的研究——以龙仁大学为个案.pdf8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韩国高校学分制研究――以龙仁大学为个案
姓名:胡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指导教师:常思亮
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在培养学生
自主意识,加速人才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韩国与我国具有相似
的文化特征和教育发展历程,其学分制是比较完善的,对之进行研究
可以为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提供诸多借鉴。本文力图以韩国龙仁大学
为研究对象,以类似活体解剖的方式,探讨该大学学分制体系,分析
其特点,并引发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思考。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选择该研究主题的缘由,综述关于韩国学分制
的研究现状,说明本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界定了本文的基
第二部分:概述了龙仁大学的发展历史、现有组织结构和办学理
念,为分析其学分制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在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详细解析了龙仁大
学学分制体系,主要包括弹性学制、选课制、教学监控与评价、学分
银行制四个方面
第四部分:通过对龙仁大学学分制体系分析,总结归纳的主要特
点为:龙仁大学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学制、提供了选择余地较大的课程、
采取严格的教学监控与评价、形成全面的选课指导和课程管理平台、
采用更加开放的学分认证方式。
第五部分:对比龙仁大学个案,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欢迎光临内蒙古大学!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内蒙古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内蒙古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10月)&&&&
&&& 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区域定位。建校伊始,就确立了内蒙古大学要教学科研并重,注重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注重基础学科研究,注重办学质量,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力争在全国达到一定高度与水平,成为自治区最高学府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繁荣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共建院校,2004年全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 &&&&&&
&&& 55年来,内蒙古大学遵循&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践行&求真务实&的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形成了&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和&立足边疆、面向全国、育人为本、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建校以来,培养各类人才9万余人,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知名科学家、教育家、高级领导干部、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各行业的骨干力量,有4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祖国昌盛与民族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 2011年,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在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深入开展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就业指导以及巩固和加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等各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有力地推进和保障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 )》精神,抓住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机遇,秉承&双重任务&的办学基本方针,立足北部边疆,服务内蒙,面向全国,以推进知识创新、服务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民族文化繁荣进步为己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将统一要求与个性培养有机结合,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立了&基础扎实、口径较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2011年,我校共有本科专业70个(见表1),双学士学位专业13个,国家特色专业8个,自治区品牌专业34个,校级品牌专业4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
表1&&&&&&&&&&&&&&&&&&&&&&&&&&& 2011年内蒙古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蒙古语言文学、英语、日语、俄语、新闻学、编辑出版学、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绘画、雕塑、美术学、动画、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编导、表演
历史学、民族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科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
&&&&& 年,我校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649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10名,硕士研究生4053名,本科生18475名,专科生2710名,预科生219名,留学生626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9.7%。 &&&& &10142名,博士研究生410名,硕士研究生4053名,专科生264名,预科生219名,留学生623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4.6%。 &&&&& 3699名;交通学院有本科生917名,专科生2446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27.3%;鄂尔多斯学院有本科生1863名;满洲里学院有本科生1854名。
&&&&& 2011年,我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本科生4588人,其中区外招生984人,区内招生3604人,区外生源占20%左右;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35%左右,中学阶段用蒙古语授课学生生源占20%左右。校本部录取的2733本科生中,自治区内普通文科平均分超出重点线18分,普通理科平均分超出重点线32分,蒙授文科平均分超出重点线54分,蒙授理科平均分超出重点线108分。第一志愿录取率92.7%,区外各省、市、自治区均在重点线以上足额完成录取。新生报到率接近100%。
&&& 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 计划经济时代,在全国支援下,以北京大学为主,一批批高水平师资从全国派往内蒙古大学,为学校高水准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证。新世纪以来,伴随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211工程&建设的支持下,学校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的体制机制,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培养造就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海内外人才吸引力、聚集力明显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开创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 2006年的16.6%提高到2011年的43.8%,近年来每年增加5个百分点;最终毕业院校非本校的占58.2%,学缘结构明显改善。实现了师资队伍由硕士为主型向博士为主型的转变、教师队伍补充以博士为基本条件、优势特色学科以具备海外知名大学或国内&985工程&院校博士为基本条件的历史性转变,某些学科出现近百名博士应聘者中精选几名的良好态势。 &&&&& 2011年,我校引进学科带头人3名、学科骨干22名,22位教授成长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负责人、&973计划&项目协调人、&973计划&课题负责人、&863计划&课题负责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等,3人入选内蒙古杰出科技引进人才,23位入选&草原英才&工程人选。聘请了五位院士为我校首批特聘院士(同时被自治区政府聘请为科教顾问,并列入自治区&333人才工程&的高端人才),聘请了一批海外终身教授每年定期到校工作。另聘请名誉教授8名(总数22名)、客座教授178名(总数321名)。 &&&&& 年,我校共有教学科研人员1732人,其中专任教师1658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人员为716人(教授280人,副教授436人),占其总数的43.2%(校本部为54.5%);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1129人,占68.1%(校本部为82.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43.8%)。在校本部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3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奖获得者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1个。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2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获内蒙古杰出人才奖5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科技引进人才5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8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层次10人、二层次2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23人。
&&& 生师比
&&& 2011年,我校专任教师为1658人,外聘教师为333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824.5人,折合在校生总数为30570.2人,生师比为16.8:1。
&&& 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 我校一贯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并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制度,作为对教授、副教授职务的基本要求。2002年制定的《内蒙古大学关于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规定,教授、副教授必须主讲本科课程,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年不服从学校安排讲授本科课程者,不再聘其担任教授或副教授职务和教学岗位,达不到岗位职责要求的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教师,不能聘任教授、副教授职务。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工作中,将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2011年制定的《内蒙古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应承担的本科教学工作量的具体要求,在各学院岗位聘任、津贴发放过程中,对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工作也做了严格规定。 &&&&&
&&& 年,我校258名教授中有224名为本科生授课,占86.82%。全年学校共开设课程1765门,其中461门由教授授课,占总开课门数的26.12%;教授平均授课超过100学时。
&&&& &211工程&建设以来,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基本办学条件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综合性大学办学标准。 &&&& &年,学校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本科专项教学经费、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分别为2357.9元、469.98万元、54.9元、85.87元,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科研仪器资产值为37258.53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2187.8元(超出合格标准7187.8元);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150.85万元,占学校总量的比例为16%(超出合格标准6%)。生均图书本部95.6册,全校77.9册,生均年进书量6.1册(超出合格标准2.1册)。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8432台,百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31.8台(超出合格标准21.8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为34685个,百生座位数为130.7个(超出合格标准123.7个),充分满足了教学需要,设备利用率100%,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为476966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8平方米(超出合格标准4平方米),较好地满足了我校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的需要。
&&& 专业结构与布局
&&& 我校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进展的需要,贯彻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5号)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转型、人才市场需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内蒙古大学本科专业建设规划。依托优势、重点学科改造建设基础型专业,大力加强应用性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发展扶持新兴专业和战略性相关产业专业。&&&&&&
&&& &年,新增市场营销、汽车服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文化产业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目前,学校开设7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的30个二级专业类,形成了文理并重、理工协同、基础与应用协调发展,与自治区和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门类较为齐全、布局结构比较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综合型本科专业结构体系。
&&& 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基地
&&&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校依托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增加经费投入,积极构建学校、自治区、国家三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体系,创建国家和自治区人才培养基地。&十一五&期间,学校先后投入1100多万元用于各类品牌专业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截止到2011年,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自治区品牌专业39个,校级品牌专业49个;有蒙古语言文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数理学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文史哲、化学自治区人才培养基地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其中,生物学和数理学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十一五&期间还持续得到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总经费达820万元。 &&&&&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我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过程中,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基本原则,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按类教学,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注重学科专业交叉与复合;参照教育部制定的指导性专业规范、专业评估和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学校三学期制改革,遵循&科学合理、内容先进、整体优化、特色鲜明、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学生学科专业基础,优化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专业核心和方向课程、学科专业交叉复合课程、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创新学分课程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逐步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专业目标具体、专业特色鲜明、具有时代特征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方案,有效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 1999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十五&期间本科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实施课程建设主持人制度、重点课程建设工程和建立优秀课程评选机制为重点,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合理配制和开发利用、课程建设水平持续提高的有效机制,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并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省部级以上的优秀(示范)课程,推动我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2001年组织实施了&本科课程建设315计划&,确定了402门本科主干基础课,形成了本科主干基础课课程体系;结合学校人事分配制度和岗位聘任制度改革,设立主干基础课建设主持人岗位,建立主干基础课建设主持人制度;投入130多万元,重点建设了139门主干基础课程,评选出首批31门校级优秀课程。在实施&本科课程建设315计划&基础上,继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狠抓精品课程建设,2003年出台了《关于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意见》,投入200多万元,资助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
&&& 2011年,我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57门,自治区优质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119门,已经建成了校、自治区、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精品课程已经成为重要的优质公共学习资源,2006年,学校建立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将我校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精品课程的教案、教材、授课视频、习题等多种教学电子资源面向本科生开放。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学生可自主学习,完成作业,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师生之间也可答疑解惑。 &&&&& 年,我校共开设课程1765门,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29门,专业必修课928门,通识教育选修课42门,专业选修课766门。按课程门数计算,必修课占54.22%,选修课占45.78%;按学分计算,必修课占70%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理论课教学共开设课堂3753个,选课人数全部达到15人以上的要求。其中小于30人课堂376个,占总课堂数的10%,31&80人的课堂2783个,占总课堂数的74%,81&120人的课堂401个,占总课堂数的11%,大于120人的课堂202个,占总课堂数的5%。其中,大于120人的课堂全部为通识教育必修、选修课,公共外语课堂全部在80人以下,英、日、俄等外语专业的专业课课堂全部在40人以下。
&&&&& 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并利用&513人才计划&经费、学校出版基金等经费开展教材建设。 &&&&&
&&& 2011年,我校有11部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其中已出版8部;41部蒙古文教材选题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大中专院校蒙古文教材选题项目,目前已编写出版蒙古文教材10余部,被全国八省区20余所民族高校选用。共有32部教材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获教育部一等奖6部,二等奖5部,三等奖4部;自治区一等奖3部,二等奖9部,三等奖5部。2011年,《现代蒙古语》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 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 我校历来重视实验室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中,本着&保证基础,体现先进,加强实践,着眼创新&的原则,大力推动、稳步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注意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提高、设计创新三层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 2005年起,学校设立实验教学专项经费,至2011年已投入420万元,为我校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 2011年,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和实验管理人员共有222人,其中专任人员143人,兼任人员79人;专任人员中高级职称70人,中级职称61人,其他12人。所有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4人,比例为24.3%。我校现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有国家级生命科学本科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生物学&国家级野外综合实习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5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47个。校内有本科教学实验室48个,其中理工科实验室44个,文科实验室4个,实验室面积共计14684平方米,开设实验项目960项/年,涵盖学校数学类、物理类、化学化工类、生命科学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交通运输类、文学新闻类、经济学类等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258.53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84台件,生均设备值12187.8元。
&&& 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 我校历来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1995年,学校出台了《内蒙古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各院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了实施细则。2003年,学校又制定了《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条例》和《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撰写、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标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责任和检查评估等作了具体规定。 &&&&&
&&& 年,我校共有3398名本科生进行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其中3396名学生通过答辩,2名学生未通过答辩,490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被评为优秀等级,其中85篇优秀论文收入《内蒙古大学2011届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选编》。
&&& 科研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
&&& 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我校于2003年起实施了&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计划,通过&211工程&三期建设对&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项目和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项目予以立项支持。2008年,我校被批准为自治区唯一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十一五&期间,生命科学学院的&边疆民族地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蒙古学学院的&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项目为纽带、科研平台为依托、经费资助为支撑、制度机制为保障,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学校和国家两级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 年,我校在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基础上,获得了&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格。制定了《内蒙古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全面修订了《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继续实施项目导师制、科研实验室开放制、创新学分制,将学生的项目及其成果转化成为创新学分纳入学生培养计划,并在推免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将项目及其成果所获得的学分加权计入平均学分绩点进行排名。这些制度和措施为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经费、条件、时间、空间及激励等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保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掘了学生的学术发展潜质。 &&&&&
&&& &本科生创新实验计划&以来,共批准立项资助校级科研创新训练项目966项,经费181.54万元,参与学生总人数达3420人;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33项,经费370.47万元,参与项目本科生总数达417人。其中,2011年度批准4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研究,其中创新训练项目40个,创业训练项目1个,投入研究经费90.77万元,参与学生143人,占2009级学生总数的5.48%。批准197个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研究,投入经费39.71万元,参与学生712人,占2009级本科生总数的27.29%。 &&&&&
&&& 年至2011年末,本科生共参与发表论文344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ISTP检索收录30篇,CSCD收录47篇;参与出版著作2部;参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取得的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重要赛事中获得奖励290项,其中国际二等奖7项,国家级奖56项。国家级奖项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 5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7项、优秀奖2项。6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分别入选第二、三、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其中,吴松阳等同学完成的&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利的维护&&以劳动报酬问题为例&论文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优秀论文。有326名项目主持人和成员被免试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219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85工程&高校及中国科学院录取。
&&& 试行弹性学分制
&&& 我校于2010年11月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学分制改革试点院校,成立了内蒙古大学&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起草了弹性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由我校为主承担的&关于我区高校实施弹性学分制的调查研究&自治区教改重大项目通过了自治区教科所的验收,并被评为示范性项目。现在正在分步实行按学分收费、改革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体系、再次修订教学计划等项工作。
&&& 教学体制机制改革
&&& 我校结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专业、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教务处调整了内设机构,增设了基地建设与教学评估办公室、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管理办公室;学院成立了教务科研管理办公室,加强了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探索实施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制度,调整整合了实验教学资源;加大学籍管理改革力度,建立并积极实施新的学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学期制改革,建立了两长一短的春、夏、秋季三学期制度。
&&& 构建三级&质量工程&体系
&&& 我校制定了《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加强&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建设,形成激励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长效机制。随着国家和自治区&质量工程&的全面实施,内蒙古大学大学以校级项目作为实施的主要载体,构建了由&学校-自治区-国家&三级组成的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扎实推进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经过&十一五&的持续建设,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坚持院系把关、依靠专家、公平公开的评审流程和原则,通过目标管理和过程监控相结合,已经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管理规范,确保了校级质量工程的实施成效。 &&&&&
&&& 2011年,我校共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6项,批准经费共计591万元;获得自治区&质量工程&项目109项,列自治区高校首位,项目批准经费共计110万元。2003年以来批准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21项,教改项目89项,共投入经费692.64万元。其中,2011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共申报91项,经过专家分组评审,41项获准立项。
&&& 我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通过&211工程&建设和学科建设,调整了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教学基本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了对本科教学的经费投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始终重视对本科教学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了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巩固和加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2007年以来,三次召开全校性的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总结、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成绩、问题及对策,制定了《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措施,为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
&&&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制定和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骨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学历提高支持计划&和&聘请校外专家计划&。
&&& 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依托蒙古语言文学、生物学、数理学、生命科学与技术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和文史哲、化学2个自治区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培养基础学科科研和教学人才,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并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在国内率先创办了蒙古语言文学文理综合班。加强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经济、法律、管理、新闻、社会学、政治学、电子、交通等学科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为自治区相关行业输送了大批精英人才。加强少数民族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继续加强9个蒙语授课专业改革与建设,不断完善文理民族预科班1+4培养模式,招收汉语基础较好的中学阶段蒙语授课考生直接进入汉授班进行本科专业学习,使少数民族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开设了13个双学士学位班。加强国内外联合办学培养人才,继续选派优秀本科生去北京大学学习,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提升在蒙古国、俄罗斯等国际毗邻地区的影响。
&&& 及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我校2008年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大力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改革,加强实践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春、夏、秋季三学期制,设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推动本科生较早参加科研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年,学校严格执行上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所确立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对教学督导室进行了换届,修订了教学督导条例,实现了全校本科教学秩序良好运行,完成了年度本科各项教学任务,确保了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 年《中国新闻周刊》选择110所&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和部分专业性高校,向本科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对母校关于&生活满意度&、&学习教育满意度&、&就业收入满意度&、&大学消费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中,内蒙古大学总分列&2010年度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第6名。2011年,学校采取问卷、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学习教育满意度达90%以上。
&&&& &年,学校共有本科毕业生3247名,根据《内蒙古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关于本科毕业生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条件的规定,学校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准予毕业3164名,毕业率为97.4%,授予学士学位3077名,学位授予率为97.2%。
&&& & 年,学校4个国家级和2个自治区人才培养基地班平均升研率达70%以上,其它基础学科专业和综合班平均升研率为35%以上,其中80%的学生被&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全校各专业平均升研率不含蒙授为23.9%,含蒙授为21.8%。
&&&& &2011年,学校先后制定了促进学生就业工作的一系列相关文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科建设指标体系,对学院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和表彰,并有针对性地开发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做好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提高就业工作人员就业指导工作能力,逐步形成了具有内蒙古大学特色的&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和&四赛一会&的校园就业文化活动体系,使我校本科生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 &
&&& 年,学校共有本科毕业生3164名。截至当年9月1日,全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7.79%,其中签约就业率(含升学)为73.89%。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上分析,企业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2011年,在各类企业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占就业人数(不含升学)的62.68%;流向行政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这与行政事业单位考录政策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由于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学校共有325名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性质为灵活就业,占全校437名灵活就业毕业生的74.37%。&&&&&&&&
表2&&&&&&&&&&&&&&&&&& 2011届各学院本科毕业生及授予学位情况
授学位比例
蒙古学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 年,学校对招聘我校本科毕业生超过3人的近百家用人单位进行了满意度网上调查,91.6%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表现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韦宏
&&& & 2007级本科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2009年赴北京大学学习交流。曾任&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课题组&撰稿人,是参与此项课题的唯一本科生;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1项成果获自治区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该生在校期间注重全面发展,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表现出色,2009年获得全国演讲比赛冠军;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担任&内蒙古志愿者出征仪式&旗手;2010年被选为上海世博会园区志愿者,任内蒙古志愿者工作组一组组长;同年参加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担任会议秘书,获得大会&优秀志愿者&称号;2011年参加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等多项重大活动,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现被保送至武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苏柏玉
&&&& &2007级本科生。在校期间,主持学校本科生创新基金&明清时期建筑遗迹地理格局分析&,项目成果《试析元上都遗址申遗》发表于省级期刊。2008暑期在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党委政法委进行大学生干部挂职锻炼,2009年暑期在扎兰屯市第五中学任历史课实习教师。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奖学金&、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2011年以满学分绩被推免至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在读期间先后参与了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研究()&(批准号11&ZD109)、2012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博士点专业主文献编修,主持并独立完成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985项目&布特哈旗建置沿革考述&。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工作部年度考评中,荣获&优秀表现奖&、&优秀学生兼职辅导员&、&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奖学金&。连续在、学年度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 公共管理学院吴松阳
&&&&& 2007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二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和求是奖学金,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学年获得聚翔煤业三等奖学金。在校期间,该生已经展露出一定的学术研究品质,共主持、参与各类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2008年11月至2011年5月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呼和浩特市农民工维权的途径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项目经费:33000),项目组于2009年10月应邀参加由教育部主办、东南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代表内蒙古大学作了题为《呼和浩特市农民工劳动报酬问题探究》的交流发言,该文章被收录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论文集》一书,该项目于2011年被内蒙古大学评为优秀项目。课题出版专著《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维权问题研究》。现被保送至内蒙古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杨丽霞
&&&&& 2007级数理学基地班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学年乌兰夫奖学金,学年光华奖学金,学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好学生,2010年获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三等奖。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参与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复杂网络建模及其在病毒传播中的应用&(项目编号:,项目经费:33000元)的申请与研究,并于2010年5月结题。现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直读博士。
&&& 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双重任务&办学基本方针,&双重任务&的核心是&质量&与&特色&。新时期,学校确立了把内蒙古大学建设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办学目标。学校始终以发展高质量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为己任,密切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创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心胸开阔、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具备现代科技文化素质、传承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带动民族现代化的高素质创新型少数民族人才,为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维护边疆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 &55年来,学校始终把民族高等教育放在优先重点发展的位置。&211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将蒙古学学科作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加强建设。学校1997年召开了全校民族教育座谈会,1999年召开了全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2002年颁布了《内蒙古大学关于加强民族教育的意见》,确定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指导方针,制定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内蒙古大学民族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具有预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种办学层次,汉语授课、民族预科和蒙语授课三种模式并举,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共同承担培养蒙古族高层次优秀人才,立足内蒙古,在蒙古族聚居八省区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 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规模保持恰当比例
&&& 建校至今,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始终保持在学生总数的1/3左右,中学阶段用蒙古语授课生源比例保持在20%左右。2011年,我校招收本科生4588人,其中少数民族1618人,占本科招生总数35.27%,蒙语授课生845人,占本科招生总数18.42%。生源质量在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2011年,蒙授文科录取平均分超重点线54分,蒙授理科录取平均分超重点线108分。
&&& 建设高素质民族高等教育师资队伍
&&& 2011年,我校有少数民族教学科研人员641人,其中有专任教师50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人员为254人(教授115人,副教授139人),占50.50%;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350人,占69.58%。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奖获得者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获内蒙古杰出人才奖2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科技引进人才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层次2人、二层次5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7人。
&&& 加强蒙语授课专业建设
&&& 学校现有蒙古语言文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旅游管理、历史学、民族学等蒙语授课本科专业7个;法学、日语、社会工作等双语授课专业3个;文、理科民族预科班4个。学校艺术学院有招收蒙语授课生的专业方向15个。这些专业分别依托我校现有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等自治区重点学科3个,民族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等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3个,充分体现了我校民族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优势。 &&& 截止到2011年,我校有&蒙古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蒙古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蒙古语言文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蒙古语言文学、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法学、日语专业5个自治区品牌专业,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51项。
&&& 优化蒙语课程建设,强化三语教学
&&& 截止2011年,我校有《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蒙古舞》2门国家级精品课;《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蒙古族古代文学史》、《中古蒙古语》、《文学概论》、《现代蒙古语》、《蒙古舞》6门自治区级精品课。有41部蒙古文教材选题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大中专院校蒙古文教材选题项目,共编写蒙古文教材10余部,推进了我校蒙语授课教学,被全国八省区20余所民族高校选用。《现代蒙古语》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 我校坚持在蒙语授课专业和民族预科班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文文选&、&应用写作&等汉语系列课程,在蒙语授课专业、双语授课专业和民族预科班开设《大学蒙古语文》课程,在双语授课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有效推进了双语教育,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蒙语和汉语水平。学校始终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教学,做到了外语零起点的蒙语授课生公共外语教学三年不断线,并通过严格的考核要求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了蒙语授课生外语水平。
&&& 探索适应蒙语授课学生的民族预科教育模式
&&& 我校从1980年开办民族预科教育。为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双语人才需求,我校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逐步加大民族预科生的招生力度。预科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强化了外语和汉语教学,为进入汉语授课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业后进入学校各汉语授课专业学习,使学校所有专业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考生和家长的认可。经过30多年的建设,民族预科教育模式日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民族预科已成为我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学生的首选专业,不仅在全区起到龙头作用,而且办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也居于全国高校领先地位。2010年我校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民族预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创新预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获自治区第五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2011年,蒙语授课专业学生就业率为79.44%,双语授课专业学生为67.74%,本科专业民族预科生为86.74%。蒙语授课专业学生升研率为18.15%,双语授课专业学生为9.67%,本科专业民族预科生为21.55%。《蒙古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建校伊始,学校就明确&作为综合大学,首先要把教学和科学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要面向自治区实际&,&内蒙古大学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办学质量,不必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要形成良好学风校风,力争在全国达到一定高度与水平,成为自治区最高学府&。 新时期,学校提出&建设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生源,提供优质服务,给予优质培养,不断巩固和加强本科教学的优质品牌&的本科教学要求。55年来,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相互结合促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实施精细化、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 &草地生态学和农牧业生物技术重点学科群是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之一,为国家和自治区草原生态建设和农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着内蒙古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区域地位。学校积极依托重点学科群优势,努力提升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环境学等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截止到2011年,先后建立了&国家生物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化学》和《普通生态学》两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普通生态学》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出版教材12部、教学参考书8部,其中《生态学》为面向21世纪教材,《生态学实验及实习》为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普通生态学》、《生物统计学》分别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生物化学》(蒙文版)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承担教育部&生态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态与环境生物学的创建与发展&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 55年来,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他们中的一批已经成为自治区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等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科骨干,旭日干院士就是该学科培养的优秀人才中的杰出代表。长期以来,一批批内蒙古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成为相关领域的带头人、骨干和中坚,活跃在国内外相关科技教育领域。2011年,相关专业本科生参与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院级科研训练项目研究工作的学生占全院学生总数的80%以上,相关本科专业平均升研率达到48.67%,国家生物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当年考取研究生比例达78.3%。
&&&&& 211工程&、&省部共建&支持下,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和学校自身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办学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等。 &&&&&
&&& &求贤若渴、惜才如命、三顾茅庐&的精神,广揽海内外优秀人才,特别要加大学术领军人才、学术大师培养引进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人才计划,学校创设新的条件,加大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骨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教学学历提高支持计划&、&聘请校外专家计划&等力度,营造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和快速健康成长的优良制度文化环境。&&&&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和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本科生科研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建设,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自治区财力的增强,以及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 2011年以来学校办学经费有明显改善。需要进一步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 内蒙古大学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卓有成效地实践了建校初期乌兰夫校长提出的&双重任务&的办学宗旨,注重办学质量与水平,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发挥了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特殊的区域定位,在内蒙古高等教育发展中体现龙头和示范作用,为国家和自治区的人才培养以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伴随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的形势下,内蒙古大学已经进入以进一步提升质量与水平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新阶段。
发文单位:教务处 发文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分绩点怎么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