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上多少个叫彭安明的

&05-30今天05-31星期日06-01星期一06-02星期二06-03星期三06-04星期四06-05星期五&上午下午晚上
正在刷新请稍等...
预约规则:
温馨提醒:
彭安明医生的患友会
最新患者关怀
最新就医评价
同科室医生
未知未知未知未知 未知 未知
郑重提醒:网上交流不能替代医生面诊,医生的咨询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正规医院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全国热线电话:400-福建:江西:5广东:020-湖北:027-陕西:029-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之路 专业就诊服务机构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全网) 闽B2-
南宁市协和医院-男科
登记成功,请您保持电话畅通,届时客服专员会根据您的需要安排您与专家进行电话咨询!
您已加入彭安明医生的患友会!
返回医生个人诊室页面
您的评价已成功提交,我们将尽快为您审核!
返回医生个人诊室页面
彭安明医生的门诊时间
登录后查看号源最新变化!
使用合作账号一键登录:  歇马山因唐朝大将薛礼征东时在此驻马歇脚的传说而得名,这有山顶巨石上的马蹄印为证;得到歇马山的世代庇护,山脚下的小村称之为歇马村自然是天经地义;土生土长在歇马村的红杏,也就跟这里的农家的孩子一样有了个俗名———歇马杏。
  时光荏苒,岁月无痕,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歇马山和歇马村,如果不是因为被誉为杏中珍品的歇马杏“出墙”,不知还将会被淡忘多少年。
村民精心侍弄着杏树。陈大祥摄
杏花枝头闹。由歇马村提供
传奇的老“杏王”树。陈大祥摄
    推波助澜 山村新颜   
   “春季到歇马,红杏春意闹,柳暗花明又一村;夏季到歇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过去名不见经传的歇马村,如今是欲品‘寿杏’何处有,行人皆指歇马村。”管殿河动情地用诗描绘着如今的歇马。
   由于盆地气候和独特的风土,只有在歇马4700多亩的土地才能孕育出珍稀的歇马杏,已经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据农业部质量检测中心测定:歇马杏的胡萝卜素的含量为众水果之冠,硒的含量为众果仁之王,加之肉核分离,肉质细密韧厚,甜酸适口,果仁大而香甜。一到7月杏熟时节,早有收购的商贩等在树下,过去论筐卖,如今论个卖,每公斤杏卖到了10元钱,甚至20元钱。
   尝到甜头的歇马村民更加精心地侍弄着21万株杏树。为了确保歇马杏的“绿色”和品牌的生命力,在歇马杏协会的带领和指导下,定期进行技术培训,严格按歇马杏的技术规范进行施肥、管理,全部施用农家肥,每次施肥均有记录。现在“歇马杏”基地已经被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并被大连市列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桃三杏四梨五年”,明年的歇马杏将迎来大面积收获。面对春色满园的杏林,乡党委书记梁静波喜上眉梢:“歇马杏抗病性强,病虫害少,是歇马人奔富的摇钱树。如果按每年750万公斤 1000万公斤上市,每公斤4元钱的价格,歇马村仅靠这一个产业就能使人均收入增加7000元,那时的歇马不仅是名副其实的‘杏花村’,更是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延长产业链条,通过深加工增加歇马杏的附加值在歇马已经初具规模,据乡长衡大庆介绍,计划投资3000多万元的大连佳爽歇马杏饮品有限公司即日开始破土动工,占地100多亩的罐头厂厂房和生产线已经全部完工、到位。
   “登山、看花、品杏”的生态旅游成为歇马村的又一亮点,为此乡里计划扶持十几户农家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今年51岁的姜秉芝家里窗明几净,看得出女主人是个勤快麻利人,听说城里人要来,淳朴的姜大娘脸上乐开了花,连连朗声说:“来啊,俺给你们包野菜包子,烀大饼子,炖咸鱼。”
   千百年,歇马山脉如同一个硬实臂弯守护着怀抱中的歇马人,在今天,它赋予歇马人的得天独厚终于大放异彩;在今天,歇马人可以笑慰安明、安无,她们为之浇灌一生的理想终于梦想成真。
文/本报记者秦玉
相传薛礼就是在此山头歇马,
迄今石头上仍留有当年的马蹄印。何明洲摄
  歇马山杏沧桑传说
  眼前的老杏树足有5米多高,树下的土被村民耕耘得十分平整,看得出歇马村人对它的爱护。村里人都敬畏地称它“杏王”,每个到村里的人都必定瞻仰它一番。花开花落,百多年已是白马过隙,看着村里“树子”、“树孙”一天天的繁盛,听着人们对它每年结500公斤山杏奇迹的啧啧赞叹,老“杏王”只是一副荣辱不惊的闲定。
  它在陪着对面的安无。春来夏往,它在安无墓前摇落的一地花红,颗颗酸甜的大杏,是对安无的祭奠。
  安明、安无,两位在歇马山杏故事里必然提到的女性。
  故事先从歇马的得名开始说起。传说1000多年前,唐朝大将军薛礼在东征时见此处山清水秀,歇马于村东一座状如凤尾的山上,山遂得名歇马,至今山上还留着当年薛礼战马踩下的马蹄印。薛礼在屯兵休整期间,发现山脚下有一个石佛寺,此间的尼姑们在修真养性的同时,栽种了不少杏树,所结的杏子味美色艳,顶端带有一抹红晕,当地人都把它称为红杏。尼姑们见薛将军到此,连忙端来一盘子红杏,薛礼尝过一个,顿觉神清气爽,连声叫好。
  唐朝后期,地方官员将红杏定为“贡品”,杏熟之时,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转眼到了1930年的春天,法号安明、安无的两名尼姑风尘仆仆从远方传道归来,她们俩用采集的花粉为庙前的杏树授粉,结果惊奇地发现这棵杏树所结的杏子色泽金黄,皮薄多汁,较之原来的杏子味道更胜一筹。从此两人在春天种下杏核,挑来山涧泉水浇灌,渐渐地又繁育出十几棵杏树。   
193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庄河时,不但大肆掠夺这里的杏子,运送到日军驻奉天司令部,还将山杏的名字改为“洋杏”。日军投降撤退时,开始烧毁杏树,歇马的一些村民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下一些杏树。   
关于安明、安无,就只知道这些了,至于她们什么时候离开人世已经无从考证,只有黄土一、野花星点的安无坟冢让人凭吊两位智善的女性。真实已经与传说纠缠不清,细节完全在时光中飘然远逝,那一切不再重要,每个站在安明、安无面前的人,感受到的只是两个柔弱女子身上厚重如山的力量和悲悯苍生的襟怀。   
“文革”期间,一群外地红卫兵闯入歇马村,砸毁庙中石像,几十棵百年生的杏树未能幸免于难。也许是安明、安无在天之灵的护佑,安无墓前和不远处的两棵杏树再次躲过一劫,这才有了今天歇马村人的骄傲和奔向小康生活的希望。
  紧锁深闺春风难度
  歇马杏虽好,但上个世纪90年代前村里人并没有把它当回事儿,房前屋后零星栽了几棵,杏熟时节,到庄河“提篮小卖”,贴补家用。今年72岁的刘仁普从1956年起就一直在乡果树站工作,据他说当时歇马出苹果,个虽小但清脆多汁,歇马一年水果的产量是500多万公斤,苹果就占了300万公斤,桃子又占去了150万公斤。刘仁普的自家小园中种了13棵杏树,最老的3棵有43年的树龄,每年400多公斤的山杏有一部分被他送给老同学、老朋友,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果树站也一直想推广歇马山杏,1986年他们曾在全乡种了两万多株杏树苗,村民也没重视,到最后枯的枯,死的死。   
一位叫于淑琴的普通农家妇女却慧眼识宝,从1963年起,她采回歇马杏枝条,和丈夫一起嫁接繁育歇马杏。白天在生产队干活,伺弄歇马杏的活儿只能是起早爬半夜。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两个人也偷偷摸摸地做试验。30多年间老两口在偏坡斗箩间见缝插针地栽活了40多棵树,树儿给这对无儿无女的老人带来丰厚的收入,老人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富裕户,十里八村的人都说老两口是“栽杏得幸福”。   
于淑琴的成功引起了时任主管农业的庄河副市长管殿河的关注。在国家提出发展“两高一优”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后,庄河已经成功推出了“金晓”牌大骨鸡、“红果”牌大米、“海日”牌杂色蛤和“绿水”牌河豚,畜牧、水产的品牌都有了,庄河水果的优势在哪里?1999年经过在歇马实地考察,管殿河与有关部门、乡村干部都意识到歇马山杏是当地奔小康的摇钱树。
  十上歇马名杏出山
  如何既让歇马杏“一枝红杏出山来”,香飘市场,又能保障村民的生活水平不会因为结构的调整而降低,不仅需要有细密的推广步骤,还要有一颗脚踏实地为农民着想的心。   
在当地,管殿河从1999年到2003年十上歇马被传为佳话,仅2000年一年他就先后到歇马6次进行调研,和有关部门从育苗到资金,开始紧锣密鼓地落实。   
山脉迂回起伏在小山村的天际线上,簇拥着海拔704米的最高峰歇马山。日,管殿河与有关人再次登上了荆棘丛生的歇马山。俯视着烟霭中诗情画意的歇马山村,“登歇马山峰,观歇马山村,看山庄小说,品歇马山杏”,一个将歇马生态、文化、特产融合在一起的思路变得清晰起来。   
6月15日,庄河籍女作家孙惠芬受邀来到歇马村,也是这一年她创作的长篇《歇马山庄》出版后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尽管故事中的“歇马山庄”原型是她的故乡———黄海北岸那个叫着山嘴子的小村,可“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要与某个地方有着不解之缘,当青山之下,绿野之间,一个写有‘歇马村民委员会’字样的牌匾映入眼帘,我知道,我回来了”。对这方水土有了不可抗拒的深入了解愿望的孙惠芬在后来的散文中深情地写道。   
如果说孙惠芬在歇马寻找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会意和共鸣,在随后7月8日召开的品评会则让与会的领导、专家和新闻媒体,看到了一个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可以让歇马人摆脱贫困的“金种子”。中科院果树研究所、辽宁省果树研究所、中国杏李学会、沈阳农业大学、《中国杏树志》的专家一致认定,歇马杏“个大、味美、色艳,系杏中珍品”,“其品质超过目前的省部优品种,系国内外极为少见的优秀品种……”   
专家的首肯和“歇马山”牌的注册让歇马村民们坚定了奔小康的方向。2001年他们及时抓住了当时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很快在歇马村栽种了7万多株歇马杏树苗。为保证农民的收入,在杏树结果期前,间种覆膜花生和高油大豆,一举双赢。2003年,他们又新栽歇马杏14万株,总数已达到21万株,人均80多棵。
  歇马杏之歌
  文/吕有吉
庄河有座歇马山,美妙传说上千年。
唐帅薛礼率大军,屯兵歇马在山间。
故此山名沿春秋,英雄豪气震云天。
名山宝地传奇多,歇马山杏书小传。
当年唐军短休整,将士栽杏满山川。
时至一九三○年,山杏换装话新篇。
尼姑安明和安无,出家庙居歇马山。
仙游带回优接穗,嫁接世外美杏园。
因山得名歇马杏,名杏成为闪光点。
个大椭圆金黄色,皮薄多汁味酸甜。
肉核分离于一体,果仁香脆亦少见。
杏质上乘口感好,美味长思在民间。
香气冲天飘月宫,嫦娥品杏曾下凡。
谁料十年“文革”时,歇马山杏遭劫难。
留存古迹受破坏,千年杏树被乱砍。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春风又绿歇马山。
创伤旧地重恢复,古杏抽枝花更艳。
歇马山人志气高,誓让名杏出山关。
众手新建一品村,家家户户育杏旦。
庄河政府重特色,市长十登歇马山。
欣喜名杏注商标,“歇马山”牌更耀眼。
好评如潮受青睐,风光市场夺桂冠。
权威专家杏鉴定,独一无二居辽南。
名山名地打名牌,闻名遐迩万里远。
仙境累结小康果,宝树摇钱一串串。
歇马名杏传佳话,歇马山庄换新颜。
蛤蟆石(由歇马村提供)
文/徐举 刘忠林
歇马山因唐朝大将薛礼征东时在此驻马歇脚的传说而得名,这有山顶巨石上的马蹄印为证;得到歇马山的世代庇护,山脚下的小村称之为歇马村自然是天经地义;土生土长在歇马村的红杏,也就跟这里的农家的孩子一样有了个俗名———歇马杏。
   时光荏苒,岁月无痕,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歇马山和歇马村,如果不是因为被誉为杏中珍品的歇马杏“出墙”,不知还将会被淡忘多少年。
走向富裕的歇马村
  歇马村沧桑四百年
  歇马山的典故无从考证,歇马村的历史却有据可查。
  歇马村位于庄河市北20多公里处,2400多位村民80%是满族。说起歇马村的历史,年近古稀的李德仁老人如数家珍: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为了拓展疆土,奖励功臣,他们的祖先从长白山脚下迁居到这里。村党总支书记于忠润记得更加清楚,从祖辈迁居到这里,如今已历经十代。满族先人们也许是被歇马山的传说所陶醉,也许是被山脚下的甘泉所吸引,守着这方土地过了400年,小村的居民像滚雪球一样,从最初的十几户变为700多户。
  歇马山里有宝贝。这是歇马村的老人传下来的老话。也许是对这句老话的印证,前些年,一位上山采药的人,竟在大山的背面挖到了一株人参。农业合作化时,村民们曾在山上挖出了清代的铠甲。“文革”期间,这个村的一名妇女在山上耕地的时候,一锹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宝剑,被当成废铁换成了两包火柴。每当提起此事,当地的人都唏嘘不已,要是放到现在,就是拿一台小汽车,我们也不会换啊,那可是先人留下来的东西,见证着历史,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啊。
  400年的风风雨雨,磨平了歇马村满汉民族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但只要细心体会,还是会发现那点点滴滴的不同:村里的汉族人春节要供奉祖先,而满族群众的习俗是供奉恩人;用猪骨做成的骨噶,曾经是这里儿童最喜爱的玩具。就连濒临失传的满族皮影戏,在这里也还能找到影子。
  66岁的李德仁是村里还能够唱皮影戏的仅有的三个人之一,他的最后一次演出已经过去了40年。一提起皮影戏,李德仁仿佛回到了往日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时光。年轻的时候,喜爱吹拉弹唱的李德仁,被透着浓浓满族风情的皮影戏所深深吸引,通过拜师苦学,终于掌握皮影戏的演唱技巧,成为村里业余皮影剧团的骨干。农闲时节,只要锣鼓一响,皮影前就会聚满人,不管是满族群众还是汉族老乡,随着皮影戏的激昂的唱腔,或喜或悲,或哭或笑,小村里总是充满了乐趣和生机。“文革”期间,皮影戏不得不让位于样板戏,李德仁只好把皮影戏道具压在箱子底下,把唱腔藏在心里,只有在歇马山渺无人烟时,他才会尽情地向着大山吼出心中的郁闷。40年过去了,当村里决定成立旅游公司,发掘这里的满族传统文化的消息传来时,最高兴的莫过于李德仁,他摩拳擦掌地表示,要尽快带几个徒弟,把皮影戏排练好,决不能让乡亲们失望。相信不久以后,带着乡土气息和满族风情的皮影戏,一定会成为歇马村的新的景观。
  寻幽探秘歇马山
  歇马山方圆不过十几里,主峰海拔700米左右,东坡趋缓,而西坡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驻兵的好地方。而这里的景色更是引人入胜,别有洞天。
  绕着山腰,在歇马山旁有一座形似帽盔的小山,因此被叫做帽盔山,山不大,但顶部十分陡峭。山顶有个石洞叫狐仙洞,洞很深,传说可通往冰峪沟的仙人洞。山脚下的山谷里,树木遮天,多是落叶松,有半米之粗,十多米之高。这里的老人说这是伪满洲国时小日本栽的,有60多年了,要不是抗战胜利,这些树早被日本人砍去了。在松林后面,过去曾经有一座石佛寺,如今这里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但寺庙前两株百年树龄的歇马杏却仍然焕发勃勃生机,每棵树每年结下的果实都超过千斤。歇马山脚下另外一座建于晋代的老古庙,同石佛寺一样,也只留下了几座佛像和一些残砖断瓦。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歇马山的开发,这里的两座寺庙将会重现往日的辉煌。
  最令歇马村群众感到自豪的,莫过于山上的观将台。据老人们讲,1955年解放军举行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时,彭德怀、贺龙、聂荣臻等老帅曾慕名登上歇马山,就是站在这座高台上,俯瞰地势,并作出在这里建设国防工事的决定。于是,在古老的歇马山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解放军昼夜施工,在大山腹部建成了四通八达的永备军事工事。岁月流逝,当年金戈铁马的元帅们早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歇马村的群众,却始终把老帅们的光临,当成十分荣耀的事情。这里的老人们每当谈起这段往事,心中就会情不自禁地涌起自豪。
  在歇马山中,类似的景观能叫出名的共有28个,如可以远眺黄海的“望海楼”,状似癞蛤蟆的“蛤蟆石”,相传薛礼驻防营盘的“西防口”,以及“老虎洞”、“双人石”、“城墙沟”等,或因形得名,或藏历史典故,耐人寻味,引人入胜。每年4月下旬,当大连、沈阳、丹东的游人慕名前来观赏杏花的时候,常常会被歇马山的绮丽自然风光和神奇传说所吸引,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歇马山成了庄河市旅游的新亮点。
  为了更好地开发歇马山的旅游资源,当地干部群众在整理歇马山
  景点的同时,正在积极筹备成立旅游服务公司,通过规范的服务,打造歇马山的旅游品牌,让歇马山成为真正的“宝山”。
  歇马红杏出山来
  歇马杏果品个大,色泽黄艳,酸甜适中,富含多种维生素,被誉为杏中珍品。相传,歇马杏的得名是薛礼东征时留下的,经过当地百姓的多次嫁接,最终成为今天享誉一方的名品。
  虽然歇马杏是个宝,但由于藏在深山人未识,村民们栽植的并不多,没有形成规模。歇马村的群众世代守着金山要饭吃。不必说计划经济时期的窘境,就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500元,成为了有名的贫困村。歇马村是如何变宝为钱,让歇马杏惠及一方百姓?在市、乡领导的带领下,歇马村党总支书记于忠润同群众一起,重新认识了歇马村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找出制约歇马村发展的瓶颈,解放思想,做大歇马杏的产业规模,打通对外界联系的公路。
  要把好事办好并不容易。为了扩大歇马杏的栽植面积,形成产业规模,村党总支书记于忠润带头发展歇马杏,他自己率先投资2万元,栽种歇马杏400株,育苗1万株。书记带了头,村民组长、党小组长和有劳动能力的党员纷纷响应,当年共栽植歇马杏树10万株。为了鼓励群众栽种歇马杏,村里成立了歇马杏研究协会,引进资金1500万元,建起了歇马杏恒温库、加工厂和专用肥料厂等,年储藏、加工歇马杏超过1000吨,解决了群众在育苗、培训、销售、加工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带动了歇马杏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歇马村的歇马杏栽植面积已经达到了4000亩,20余万株。 在大连市对口帮单位的支持下,歇马村修复了村道4公里,新建涵洞8个,过水桥2座,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
  一花引来百花香。歇马杏在市场上飘香,吸引了众多的外地客商,带动了歇马村各业的发展。2004年,歇马村通过内引外联,与大连础明集团达成协议,大连础明集团投资450万元,建立了础源牧业项目联合体,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村民养猪,现在加入联合体的农户已达80户,生猪存栏数达到1万头。2005年,大连毕伟科技牧业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在这里建立了大骨鸡鸡雏繁育和保种基地,带动了村民发展家禽养殖业。目前,歇马村700户居民中,已经有500户有了自己的家庭项目,为增加收入提供了保障。
  歇马山、歇马村、歇马杏,演绎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历史的底蕴,向着美好的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歇马村每一个前进脚印都将印证着历史,他们的未来让人充满向往和憧憬。
硕果累累的歇马杏树。(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何明洲摄)
石佛寺遗留的石像。陈大祥摄
石佛寺遗留的小石庙。陈大祥摄
  杏的营养价值
  杏原产我国,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远在春秋时代就有记载,距今至少有2600年以上。据公元前8至公元前5世纪我国最早指导农业生产的历书《夏小正》记载“正月:梅杏施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说明当时杏树已经被种植在园中;公元前685年的《管子》有云“五沃之土,其木多杏”;公元前400至公元前250年的《山海经》中也有“灵山之下,其木多杏”的文字。在栽培规模上,杏树远在古代就与桃、李、栗、枣并称为“五果”。20世纪80年代在湖北江陵发现了西汉时期的杏核和杏仁木炭化样品,进一步证实杏树在我国栽培历史的久远。
  我国杏的种植资源十分丰富,既有极早熟、早熟、中熟和晚熟鲜食杏品种,又有鲜食、加工兼用品种,也有仁用杏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地方农家杏品种(类型)3000余个。
  杏肉不仅味美色艳、香气宜人,还含有大量丰富的营养物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摄入绿色蔬菜和黄色果肉量大的人,癌症的发病率降低30% 50%。现实生活中,常食杏人群的癌症发病率明显偏低。如南太平洋斐济人有吃杏习惯,它是一个无癌症的国家。我国新疆维吾尔族有吃杏干习惯,几乎村村能够见到百岁长寿老人。科技人员对不同颜色的几种杏肉的脂溶性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和水溶性维生素(B1、B2、B6和C)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色杏肉β-胡萝卜素含量高于白色杏肉14倍;进一步分析表明,黄色杏肉中β-胡萝卜素含量高于苹果、梨、桃和柑橘这四大水果7.5 413倍。常吃杏能够预防癌症的原因便在于此。杏仁营养也很丰富,《本草纲目》中有杏仁能治风寒肺病、止咳祛痰之记载。据专业人员对两种仁用杏杏仁测定,杏仁中所含营养物质对防治心血管病有疗效。据21世纪初北京大学医学院(原北京医学院)对食用杏仁和非食用杏仁两组人群进行实验,3个月后食用杏仁组的血脂较非食用组明显降低,进一步说明食用杏仁具有预防心血管病的功效。
  歇马杏中具有延缓细胞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的 Va、 Se、Vb17含量高于其他水果,而且核仁大且香甜,品质上乘。
歇马杏楹联荟萃
弹太平曲唱太平调歌太平世太平岭下舞嫦娥
品歇马杏登歇马峰赏歇马景歇马山中怀薛礼
北国新有杏花村 山奇水秀诱佳宾
辽东古留太平岭 地灵人杰招贵客
太平岭秀岭奇乡藏人里俊杰
歇马山名山宝地出果中珍品
深开放五湖四海广播特名牌
奔小康千家万户精育歇马杏
歇马山清 杏王锦上添花
庄河水秀 群芳画中溢彩
黄鹏杏花三月诗
白云碧水满塘画
  歇马山的传说
  据传说,唐王李世民率领40万大军东征,在青堆子上了岸,往北一望,见有一座山势险峻的高山。
  大军刚安下营寨,山上的树林中突然锣鸣鼓响,蹿出两股兵马。东山窝口里的旗子上绣着“东王”两个字,西山窝口里的旗子上绣着“西王”两个字。
  大将薛礼一见,立刻跃马持枪冲上去迎战东、西二王。可他们两个人都不是薛礼的对手,不一会儿,便招架不住往山上跑去。薛礼策马追去,突然,山上漫起一团云雾,云雾中出现三个莽大汉,各自手持一种棍棒武器,同薛礼打了起来,一连打了好几天,谁也没战胜谁。
  这天,薛礼跃马来到战场上。他见山上云雾又升腾起来,便朝云雾正中射了一箭,只听云雾中咔嚓一声响,随即闪着一片火花,云雾立刻散了。见此,那三个莽汉向山上跑去,薛礼打马便追,一直追到山顶,不见一个人影,却见到一座石头城。城前的阴坡上,立着死板板的三个石头人,身长七尺开外,腰围两抱有余,满身湿漉漉的。每个石人身后都横着一根碗口粗的树杠子,当中一个石人的肋骨下,还崩掉崭新的一片石头碴子,这不是他刚才一箭射的箭伤吗?薛礼明白了,原来这几天是同这三个石人打仗。他手起刀落,三个石人的脑袋立刻落了地。
  薛礼提了精神,策马一溜烟冲进东王营寨,挑了东王;转身又闯入西王营寨,杀了西王。东、西二王一死,小喽啰跑的跑,颠的颠。往回走时,薛礼又见到了那三个石人,想起曾同三个石人打仗,气得他用鞭子狠狠地在几个山坡抽来抽去,山坡便被抽出条条大沟。
薛礼和大军要启程了。启程前,一个打柴的人告诉他,东、西二王,经常下山去打家劫舍,掠夺财物,众百姓深受其害。这山中还有九位神仙,其中有三位帮着东、西二王去干坏事,尽管那六位神仙多次劝说,还是无济于事,这六位神仙就分两伙下了山。薛礼听了砍柴人的话就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让那三个为非作歹的东西,风吹雨打日头晒吧。这以后那三个被砍了头的石人,一直横栖竖仰在山坡上,而那六位神仙,因为功德无量,当地百姓为他们修建了石庙,今天庄河通往岫岩公路所经过的石庙岭因庙而得名。当然,石庙早已不见,只是石庙岭的柏油路上车来车往,显示出今天的繁荣景象。
  从此,薛礼当年征战并歇过马的这座山,人们就叫它歇马山。至今,山顶上的一块大石头上,还留下薛礼踏过的一只脚印,旁边还有他骑的白龙马踩过的一个马蹄窝,当年,东王和西王作为营寨的两个寨口,后来就叫着东王口和西王口,一直叫到现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歇马山,歇马山,薛礼歇马在此山。抵御外强真勇敢,留下英名千古传。(沈兆福搜集整理)
  歇马杏的由来
  歇马杏是怎样来的呢?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   隋唐年间,那时的歇马山叫“天山”,此山悬崖峭壁,高耸入云,气势非凡。在山前坡的脚下,有一个石佛寺,虽仅有几间瓦屋而已,却也是秦砖汉瓦,雕龙画凤,另有一番韵味。在庙前长有数棵杏树,使这山野小庙生机勃勃。   
唐朝皇帝李世民率40万大军东征时,先锋部队带兵的是大将薛礼。不知走了多少天,薛礼来到了“天山”脚下,要消灭驻扎在“天山”上的两个大王———东王和西王。可是,一连几天的战斗,都没有大的进展,士兵们也都疲劳得很,薛礼犯了愁。这一天,薛礼命令部队休息,自己带了几个护兵出了营寨外。他见营寨四周有很多杏树,金黄色的杏子挂满枝头,心中很高兴自己的部队秋毫无犯。不知不觉,他来到了石佛寺前,日近中午,感到腹中有点饥饿,便走进了庙里。尼姑一见薛大将军来了,立刻端来了茶水,又摘了满满一大盘杏子。薛礼拿起一个杏子,一入口便觉得甘甜无比,神清气爽,吃完一个便又觉得精神焕发,浑身力气大增,连声说好。他立刻命令部队把周围的杏子全部买下分给士兵们吃。吃完了杏子后,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英勇无比,连夜攻打东王和西王,很快,山上的敌兵全被消灭了。至今,还可以见到薛礼的马在山上一个巨石上,留下的大马蹄印子。   
上世纪30年代看护这寺庙的是两个尼姑,法号叫安明、安无。她俩年轻时曾云游四方,学经布道,因此阅历丰富,很有些见识,又以慈悲为怀,常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人们都很尊重并信任她俩。有一年,安明和安无在河南云游时,见那里有一种杏子味道甜美,便央求当地人给剪了一些杏树枝带回了庙里,又求本地老农把杏树枝嫁接到庙前的几棵杏树上。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而这嫁接的杏树,第二年便开花结出又大又圆的杏子,味道特殊,比河南的杏子和当地的杏子都更加甜美。这好吃的杏子很快就传遍了周围的几个村子,村民们纷纷前去剪枝,再嫁接到自家的杏树上,于是这种杏子树便越来越多了起来。  
后来,当地人把“天山”改名为歇马山,以表明薛礼东征时曾路过这里,并在这里歇过马。这时,又有人说,薛礼的大部队是吃了咱们的杏子才士气大振呀,咱这杏子过去没有名字,这回也该起个名字才好,既然这山叫歇马山,这杏也叫歇马杏吧。大家一听都说好,于是,就把这里的杏叫做歇马杏了,一直叫到今天。   
这就是歇马杏来历的传说。(沈兆福搜集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古世纪多少个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